御制序

朕既选刻僧肇等禅师语录。长夏几暇。欲全览历代古德之所激扬。而录其真切为人者。柰华藏浩瀚。目不暇给。臣工中与禅衲辈具能辨别淄渑目力者。不得其人。莫可使分任繙阅。呈朕总览者。无。乃就妙喜所辑正法眼藏。幻寄所刻指月录二书。采取若干则公案以示后学。 夫正法眼藏.指月录二书。行海内数百年矣。西竺四七。震旦二三。佛佛祖祖无义味语。至今普遍阎浮提界。俾荒山古刹。渺渺禅栖。楖栗蒲团。修修释子。皆得展卷而见。提唱而闻。妙喜.幻寄之功勋固为不可磨灭。但惜皆未具透关眼。所以拈提自先失利。则粉中之雪。煤里之墨。岂能拣辨的当。掷黄金而取瓦砾。宝鱼目而弃摩尼。定所不免。 是以正法眼藏.指月录之外。其尚有元枢正体。灵鉴真光。开示指归。裨益末世者。未经朕目。无可如何。在二书之中则可以自信选择一无所遗矣。明眼人自能辨取。帙中所采言句。非如妙喜.幻寄所选。祇尚语句尖新。机锋敏捷。不论与本分心地有无交涉也。皆专以提持向上。不但时人之所推尚。流俗之所盛传。而实非旨要。未契真宗者。概置不录。即古来大善知识递相拈示之公案。少或不依本分。任其口头滑利。即不与选焉。 夫此不了言句。历代明眼善知识非不知其为非第一义谛。或以祖父所遗。只得传为家珍。或因诸方检点。恐起争端。不无回互。不但不肯明以指斥。且弃短取长。附合拈提。将方寸之木。耸令高于岑楼。亦不过无柰。聊作门前之绕。岂实谓祖印在兹也。初机后学未能人人具生知慧眼。则不无悮人。在朕今日无罣无碍。一禀觉王正令。黜陟古今。有何忌讳而不为直捷指明。后世真正发心参学之人。如堕网之欲出。若沐漆而求解者。岂可不令解粘去缚之净尽。俾少留余地耶。 如傅大士.如大珠海.如丹霞天然.如灵云勤.如德山鉴.如兴化奖.如长庆棱.如风穴沼.如汾阳昭.如端师子.如大慧杲.如弘觉范.如高峰妙。皆宗门中历代推为提持后学之宗匠。柰其机缘示语无一可入选者。聊举数端。以见其旨。 如傅大士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及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之句。长庆上堂曰。撞著道伴交肩过。一生参学事毕。僧问兴化。四方八面来时如何。化曰。打中间的。如此语句。皆是祇识得个昭昭灵灵耳。即傅大士所云空手把鉏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亦祇到得脱凡情执著见耳。祇如步行骑水牛。较古德道士倒骑牛之句虽若仿佛。而相去天渊。如普化云。明头来。明头打。暗头来。暗头打。四方八面来。旋风把。虗空来。连架打。此语虽亦非究竟。较兴化打中间语。奚啻霄壤。 如庞居士一口吸尽西江水。乃从来多传为极则者。却不知但只会得个光吞万象而。岂曾脚跟点地。所以五祖演云。一口吸尽西江水。万丈深潭穷到底。略彴不似赵州桥。明月清风安可比。此颂可谓补庞缊之欠缺也。 如庞婆百草头边祖师意之句。尤为麤浅。而无知狂参。亦称为究竟之说。如汾阳昭。除十智同真之外。其他语句无一可取。似此见地。则十智同真之设。亦从解路中得来耳。若欲如是推演敷布。岂有底止。十智同真亦奚足重。若为启初学之疑情。何必如此多言。徒使真参实悟之人牵连入于解路耳。 如德山。乃从来历代推崇之古锥。而除一棒之外。详细搜求其垂示机缘。却无一则可采。不过会得个本无言说之理。不被天下老和尚舌头瞒地位耳。未踏向上一著在。所以沩山之语。泥里有。道德山向后孤峰顶上盘结草庵。呵佛骂祖去在。可谓将德山数语判尽也。如托钵公案。亦只可启发初学疑情。与本分毫无交涉。况亦有何奇特。直得数千百年提唱。殊不可解。如岩头.雪峰。实乃见过于师。然亦未到圆通处。较伊法嗣元沙。犹欠百步在。如大珠顿悟入道要门论。不过提唱初机。全未具顶门正眼。其马祖赏叹之说。未必确实。 如妙喜。乃数百年望重海内之人。其武库.全录。朕皆详细披阅。其示语机缘中一无可取。其拈提古德处亦间有透脱之论。而支离谬误处甚多。观此。则非具真知见者。亦乃认得个本来微光。用解识学问勉强扩充之所致。非实透关之侣。如灵云青山原不动。白云任去来之句。如露柱怀胎。打破镜来相见之说。亦属一流。至风穴录中所载。不过默悟三元指要是其极则。其语句如老僧阇黎.祖意教意。皆左右两拍之说。家国与野老.老僧与阇黎。岂有两个。虽将左右两拍。解路粉饰。似同中有异。异中同者。其颦蹙安贴。话成两橛。如何葢覆。如答随缘不变。云披蓑侧立千峰外。引水浇蔬五老峰。又如壁立千仞。谁敢正眼覰著之句。皆从元要中知解得来。不问可知。不但非第一义。而且贻悮后学。况与世理大相矛盾。似此不经之说。徒增文士𠷣谤耳。与佛法毫无裨益。此一实事。有一丝毫便是一丝毫。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真伪之辨。若遇明眼人。断不能逃影。 如丹霞烧木佛。观其语录见地。只止无心。实为狂参妄作。据丹霞之见。木佛之外。别有佛耶。若此。则子孙焚烧祖先牌。臣工毁弃帝王位。可乎。在丹霞以为除佛见。殊不知自堕铁围而不觉也。意在立奇扫相。而通身泥水自不知也。若谓院主眉须堕。设立疑案。究亦无可疑处。不过亦从解路中成就耳。非切实为人开人天眼目之宗匠。况其示寂时。一足未及地而化。此亦护法神明令伊自示脚跟不点地之一证。 如一古德殿前背佛坐。又一古德入殿向佛唾。傍僧云。何得背佛坐。向佛唾。答云。将无佛处来与某甲唾。指无佛处来与某甲背。此等见解与丹霞同。但知扫目前一像。却不觉自执千像万像矣。当日但问此二狂徒。你道除此殿中佛。尚别有何佛。试指取看。管教立地现形。此等无稽魔说。何堪提唱书录挂齿。更有拾狐唾以为狮乳者。尤堪怜愍。似此者不可枚举。以上所拈。尚皆非属邪妄。但脚跟未踏实地。非了义之说耳。 如弘觉范。指月录中采其拈提处甚多。其支离谬妄处与幻寄同。可谓同病相怜。不过令人作发笑之戏具。更不必论者。至如三唤侍者.婆子烧庵.吃油糍.野狐.斩猫.犀牛扇.台山婆子.子湖狗.香严上树.云门扇子.禾山鼓.慈明榜等公案。皆古今丛林中日日举似者。朕悉不录。盖虽言语道断。不过启发初机。非是究竟。但此等公案尚不至榛芜向上一路耳。总之。此事如杲日光。如大火聚。提则全提。印则全印。否乃不达佛之正旨。尽属夺弄精魂。其言虽皆数千百年以来人人之所提唱。其人虽皆数千百年以来人人之所推崇。朕皆置之不论。盖历代震于其名。无人指出。殊不知此等未了之谈。杂入真正人天眼目之宗师语句中。后学岂能尽具参方眼。其目光如豆者。必致金𨱎莫辨。皂白不分。到此地位。自以为造某古德所造之境。向上自然无路。妄为参学事毕。岂不是尽九州铁铸成这一大错。此等语句。虽于提掇初机。发人净信。未始无功。然其功甚小。能令真正发心参学之人中止化城。过由伊造。其过甚大。如迦陵音。亦可谓具参方眼者。乃于兴化古庙躲过。丹霞烧木佛.长庆路逢道伴等公案。尚被牵绊而未看破。且尤喜提唱风穴阇黎老僧一则。朕当年一一讨论。为之说破。尚不能透脱。何况初机后学耶。 兹集所选历代禅师。除六祖外一百五十六人语句。固皆本分极则。而诸人中如志公.马祖一.南岳思.石头迁.忠国师.长沙岑.观国师.临济元.投子同.曹山寂.沙备.韶国师。其见证与前选中诸大善知识无二无别。但其传世语句可采者止于此。因其难成卷帙。是以并在后集中。至于药山俨.黄运.洞山价.罗汉琛.法眼益.天依怀。细细评量。犹有珠与玑之分。其余诸禅师公案言句。二书所载祇此一二则。语虽可录。不能品其次第。学者能于古人语言相似而高下悬殊之处自具只眼。知朕采取删汰意趣之所归。举一明三。方为于此有分。否则。毋得颟顸含胡。轻言参透葛藤。转不如讲诵经典。薰此佛种以待机缘。尚为未昧自。 朕今此举。若无灼知定见。岂肯多生枝节。为天下后世之所𠷣笑。实怜禅宗颓废。慧命悬丝。皆由此辈未了宗师。开此纷杂岐径。令鱼龙莫辨。后学不知所从也。故不得不为蛇足一上。如标月指。所指必月。无论三垣二十八宿。未尝悮指。即弦朓之月亦所不指。所指者。如月之恒。既圆且明。普照三千大千。后学但毋向指边求月也。是为序。

雍正十一年癸丑八月望日

无名氏问。千七百则陈烂葛藤皆是无义味语。皇上品其优劣。毋乃涉于解路乎。

有名氏答。从上祖师言句。汝作么生会。 无名氏云。如鸦鸣鹊噪会。 有名氏曰。汝既不作言句会。汝今云何复生分别心。如可分别者。固应如是分别。如曰不可分别。则古来言句既作鸦鸣鹊噪会。皇上今日品题何不作凤啸龙吟会。弯兔角弓而射空里风影。或百发百中。或十发一中。计功行赏。夫何不可。无名氏懡㦬而退。

御选历代禅师语录前集上

初祖菩提达摩大师

祖于般若多罗尊者得法。演化本国。时有二师。一名佛大先。二名佛大胜多。佛大先遇般若多罗尊者。舍小趣大。与祖并化。时号为二甘露门。而佛大胜多更分徒而为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无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无得宗。第六寂静宗。各封解。别展化源。祖喟然叹曰。彼之一师。陷牛迹。况复支离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缠邪见。 言。微现神力。至有相宗所。问曰。一切诸法。何名实相。 彼众中有一尊长萨婆罗答曰。于诸相中。不互诸相。是名实相。 祖曰。一切诸相。而不互者。若名实相。当何定耶。 彼曰。于诸相中。实无有定。若定诸相。何名为实。 祖曰。诸相不定。便名实相。汝今不定。当何得之。 彼曰。我言不定。不说诸相。当说诸相。其义亦然。 祖曰。汝言不定。当为实相。定不定故。即非实相。 彼曰。定既不定。即非实相。知我非故。不定不变。 祖曰。汝今不变。何名实相。往。其义亦然。 彼曰。不变当在。在不在故。故变实相。以定其义。 祖曰。实相不变。变即非实。于有无中。何名实相。 萨婆罗心知圣师悬解潜达。即以手指虗空曰。此是世间有相。亦能空故。当我此身得似此否。 祖曰。若解实相。即见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当于色中。不失色体。于非相中。不碍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实相。彼众闻。心意朗然。钦礼信受。 祖瞥然匿迹。至无相宗所而问曰。汝言无相。当何证之。 彼众中有波罗提者答曰。我明无相。心不现故。 祖曰。汝心不现。当何明之。 彼曰。我明无相。心不取舍。当于明时。亦无当者。 祖曰。于诸有无。心不取舍。又无当者。诸明无故。 彼曰。入佛三昧。尚无所得。何况无相。而欲知之。 祖曰。相既不知。谁云有无。尚无所得。何名三昧。 彼曰。我说不证。证无所证。非三昧故。我说三昧。 祖曰。非三昧者。何当名之。汝既不证。非证何证。 波罗提闻祖辨析。即悟本心。礼谢于祖。忏悔往谬。祖记曰。汝当得果。不久证之。此国有魔。汝可降之。言。忽然不现。 至定慧宗所。问曰。汝学定慧。为一为二。 彼众中有婆兰陀者答曰。我此定慧。非一非二。 祖曰。既非一二。何名定慧。 彼曰。在定非定。处慧非慧。一即非一。二亦不二。 祖曰。当一不一。当二不二。既非定慧。约何定慧。 彼曰。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复然矣。 祖曰。慧非定故。然何知哉。不一不二。谁定谁慧。婆兰陀闻之。疑心冰释。 至第四戒行宗所。问曰。何者名戒。云何名行。当此戒行。为一为二。 彼众中有一贤者答曰。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无染。此名戒行。 祖曰。汝言依教。即是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违背。不及于行。内外非明。何名为戒。 彼曰。我有内外。彼知竟。既得通达。便是戒行。若说违背。俱是俱非。言及清净。即戒即行。 祖曰。俱是俱非。何言清净。既得通故。何谈内外。贤者闻之。即自惭服。 至无得宗所。问曰。汝云无得。无得何得。既无所得。亦无得得。 彼众中有宝静者答曰。我说无得。非无得得。当说得得。无得是得。 祖曰。得既不得。得亦非得。既云得得。得得何得。 彼曰。见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见不得。名为得得。 祖曰。得既非得。得得无得。既无所得。当何得得。宝静闻之。顿除疑网。 至寂静宗所。问曰。何名寂静。于此法中。谁静谁寂。 彼众中有尊者答曰。此心不动。是名为寂。于法无染。名之为静。 祖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静。本来寂故。何用寂静。 彼曰。诸法本空。以空空故。于彼空空。故名寂静。 祖曰。空空空。诸法亦尔。寂静无相。何静何寂。 静尊者闻师指诲。豁然开悟。于是六众咸誓归依。化被南天。声驰五印。经六十载。度无量众。

祖念东震旦国佛记后五百岁。般若智灯运光于彼。遂嘱弟子般若密多罗住天竺传法。而躬至震旦。乃辞祖塔。别学侣。泛重溟。达南海。乃梁普通七年庚子岁也。广州史萧昂具礼迎供。表闻武帝。帝遣使赍诏迎请。十月至金陵。 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 祖曰。并无功德。 帝曰。何以无功德。 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祖曰。廓然无圣。 帝曰。对朕者谁。 祖曰。不识。帝不悟。

祖渡江北。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有僧神光诣祖参承。祖常端坐面壁。莫闻诲励。师立雪过膝。断臂求法。祖遂因与易名曰慧可。 问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祖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 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祖曰。将心来。与汝安。 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 祖曰。我与汝安心竟。 越九年。欲返天竺。乃顾慧可而告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至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汝当阐。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得。听吾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二祖慧可大师

有一居士。年逾四十。不言名氏。聿来设礼。而问祖曰。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 祖曰。将罪来。与汝忏。 士良久曰。觅罪了不可得。 祖曰。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 士曰。今见和尚。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 祖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 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 祖深器之。即为剃发。曰是吾宝也。宜名僧璨。 祖遂嘱累付以衣法。偈曰。本来缘有地。因地种花生。本来无有种。花亦不曾生。

向居士。幽栖林野。木食磵饮。北齐天保初。闻祖盛化。乃致书曰。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识形为影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除烦恼而趣涅槃。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果。喻默声而求响。故知迷悟一涂。愚智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因其理。则争论起矣。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虗妄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未及造谒。聊申此意。伏望答之。 祖回示曰。备观来意皆如实。真幽之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愍此二见之徒辈。申辞措笔作斯书。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 居士捧披祖偈。乃申礼觐。密承印记。

六祖慧能大师

祖抵黄梅参礼五祖。当呈偈后。三鼓入五祖室。五祖复征其初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语。祖于言下大彻。遂启五祖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五祖知悟本性。谓祖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遂传衣法。 五祖送祖至九江驿边。令祖上船。祖随即把橹。五祖曰。合是吾渡汝。 祖曰。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能蒙师传法。今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五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

祖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寓止廊庑间。暮夜。风飏刹旛。闻二僧对论。一曰旛动。一曰风动。往复不。祖曰。不是风动。不是旛动。仁者心动。一众竦然。

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 祖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 祖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祖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闻说。欢喜合掌。

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密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善知识。世人终日口说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密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虗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虗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善知识。世界虗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磵。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虗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善知识。心量广大。徧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虽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密。此是西竺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密。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惟妄惟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密。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识自本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徧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不思。常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

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定慧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相。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祖云。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无相颂曰。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名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总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南岳怀让禅师礼祖。祖曰。何处来。 曰。嵩山。 祖曰。甚么物恁么来。 曰。说似一物即不中。 祖曰。还可修证否。 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祖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僧智通。看楞伽经约千余徧。不会三身四智。礼祖求解其义。祖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通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 祖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谭四智。此名有智无身也。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通礼谢。以偈赞曰。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师晓。终无污染名。

僧志道。览涅槃经。至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寂灭为乐而生疑。礼祖求发明。祖曰。汝作么生疑。 对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寂灭为乐者。未审是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即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 祖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解。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者。斯乃执吝生死。耽著世乐。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虗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之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 听吾偈曰。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虗假名。何为真实义。唯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象。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道闻。踊跃作礼而退。

僧志常参祖。祖问。汝从何来。欲求何事。 曰。学人近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望赐开示。 祖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 曰。大通云。汝见虗空否。对曰。见。通曰。汝见虗空有相貌否。对曰。虗空无形。有何相貌。通曰。汝之本性犹如虗空。返观自性。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极乐世界。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示诲。令无凝滞。 祖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曰。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虗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灵光常显现。 常闻偈。心意豁然。乃述偈曰。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有一童子。名神会。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祖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 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 祖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 会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 祖以拄杖打三下。云。吾打汝。痛不痛。 对曰。亦痛亦不痛。 祖曰。吾亦见亦不见。 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 祖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家过𠍴。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神会礼拜悔谢。

一日。祖告众曰。我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 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 祖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葢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

唐中宗诏。遣使薛简迎祖。祖以疾辞。简问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未审师所说法如何。 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 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 师曰。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 祖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诏加褒美。

僧问。黄梅意旨甚么人得。 祖曰。会佛法人得。 曰。和尚还得否。 祖曰。我不会佛法。

祖说偈曰。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善能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是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祖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虗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就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溥润大地。汝等佛性。譬之种子。遇兹霑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菩提果自成。 说偈。复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

宝志禅师

师问一梵僧。承闻尊者唤我作屠儿。曾见我杀生么。 曰见。 师曰。有见见。无见见。不有不无见。若有见见。是凡夫见。无见见。是声闻见。不有不无见。是外道见。未审尊者如何见。 梵僧曰。你有此等见耶。 师垂语曰。终日拈香择火。不知身是道场。 又曰。京都邺都浩浩。还是菩提大道。 又曰。如我身空诸法空。千品万类悉皆同。

迷悟不二颂 迷时以空为色。悟即以色为空。迷悟本无差别。色空究竟还同。愚人唤南作北。智者达无西东。欲觅如来妙理。常在一念之中。阳𦦨本非其水。渴鹿狂趁怱怱。自身虗假不实。将空更欲觅空。世人迷倒至甚。如犬吠雷叿叿。

大乘赞七首 大道常在目前。虽在目前难覩。若欲悟道真体。莫除声色烦恼。烦恼本来空寂。妄情递相缠遶。一切如影如响。不知何恶何好。有心取相为实。定知见性不了。若欲作业求佛。佛是生死大兆。生死业常随身。黑暗狱中未晓。悟理本来无异。觉后谁晚谁早。法界量同太虗。众生智心自小。但能不起吾我。涅槃法食常饱(一)。妄身临镜照影。影与妄身不殊。但欲去影留形。不知身本同虗。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直理相疏。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沈浮。烦恼因心有故。无心烦恼何居。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梦时梦中造作。觉时觉境都无。翻思觉时与梦。颠倒二见不殊。改迷取觉求利。何异贩卖商徒。动静两忘常寂。自然契合真如。若言众生异佛。迢迢与佛常疏。佛与众生不二。自然究竟无余(二)。法性本来常寂。荡荡无有边畔。安心取舍之间。被他二境回换。敛容入定坐禅。摄境安心觉观。机关木人修道。何时得达彼岸。诸法本空无著。境似浮云会散。忽悟本性元空。恰似热病得汗。无智人前莫说。打你色身星散(三)。报你众生直道。非有即是非无。非有非无不二。何须对有论虗。有无妄心立号。一破一个不居。两名由尔情作。无情即是真如。若欲存情觅佛。将网山上罗鱼。徒费功夫无益。几许枉用功夫。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一切不憎不爱。这个烦恼须除。除之则须除身。除身无佛无因。无佛无因可得。自然无法无人(四)。内见外见总恶。佛道魔道俱错。被此二大波旬。便见厌苦求乐。生死悟本体空。佛魔何处立脚。只由妄情分别。前身后身孤薄。轮回六道不停。结业不能除却。众生身同太虗。烦恼何处安著。无一切希求。烦恼自然消落(五)。世间几许痴人。将道复欲求道。广寻诸义纷纷。自救身不了。专寻他文乱说。自称至理妙好。徒劳一生虗过。永劫沈沦生老。浊爱缠心不舍。清净智心自恼。真如法界丛林。反作荆棘荒草。但执黄叶为金。不悟弃金求宝。所以失念狂走。强力装持相好。口内诵经诵论。心里寻常枯槁。一朝觉本心空。具足真如不少(六)。声闻心心断惑。能断之心是贼。贼贼递相除遣。何时了本语默。口内诵经千卷。体上问经不识。不解佛法圆通。徒劳寻行数墨。头陀阿练苦行。希望后身功德。希望即是隔圣。大道何由可得。譬如梦里渡河。船师渡过河北。忽觉床上安眠。失却渡船轨则。船师及彼渡人。两个本不相识。众生迷倒羁绊。往来三界疲极。觉悟生死如梦。一切求心自息(七)

清凉澄观国师

师答皇太子问心要书。其词曰。 至道本乎一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该摄内外。能深能广。非有非空。不生不灭。无终无始。求之而不得。弃之而不离。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彻。虽即心即佛。惟证者方知。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于空门。 若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直造心源。无智无得。不取不舍。无对无修。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弃妄。犹弃影劳形。若体妄即真。犹处阴影灭。若无心忘照。则万虑都捐。若任运寂知。则众行爰起。放旷任其去住。静鉴觉其源流。语默不失玄微。动静未离法界。言止则双忘知寂。论观则双照寂知。语证则不可示人。说理则非证不了。是以悟寂无寂。真知无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融之中道。无住无著。莫摄莫收。是非两忘。能所双绝。 斯绝亦寂。则般若现前。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来具足。然本寂不能自现。实由般若之功。般若之与智性。翻覆相成。本智之与始修。实无两体。双亡证入。则妙觉圆明。始末该融。则因果交彻。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成道。无一尘而非佛国。故真妄物我。举一全收。心佛众生。浑然齐致。是知迷则人随于法。法法万差而人不同。悟则法随于人。人人一智而融万境。言穷虑绝。何果何因。体本寂寥。孰同孰异。惟忘怀虗朗。消息冲融。其犹透水月华。虗而可见。无心鉴象。照而常空矣。

江西马祖道一禅师

师一日谓众曰。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三界惟心。森罗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听吾偈曰。心地随时说。菩提亦祗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一日。示众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故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门。云何言无尽灯。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故经云。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名等.义等。一切诸法皆等。纯一无杂。 随时自在。建立法界。尽是法界。若立真如。尽是真如。若立理。一切法尽是理。若立事。一切法尽是事。举一千从。事理无差。尽是妙用。更无别理。皆由心之回转。譬如月影有若干。真月无若干。诸源水有若干。水性无若干。森罗万象有若干。虗空无若干。说道理有若干。无碍慧无若干。种种成立。皆由一心也。建立亦得。扫荡亦得。尽是妙用。妙用尽是自家。一切法皆是佛法。诸法即是解脱。解脱者即是真如。诸法不出于真如。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号净法身。体无增减。能大能小。能方能圆。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滔滔运用。不立根苗。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有为是无为之用。无为是有为之依。 了达无二。名平等性。性无有异。用则不同。在迷为识。在悟为智。顺理为悟。顺事为迷。迷则迷自本心。悟则悟自本性。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如日出时。不合于暗。智慧日出。不与烦恼暗俱。了心境界。妄想即除。妄想既除。即是无生。若见此理。真正合道。随缘度日。坐起相随。戒行增薰。积于净业。但能如是。何虑不通。久立。珍重。

僧问。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西来意。 师曰。我今日劳倦。不能为汝说。问取智藏去。 僧去问西堂。堂云。何不问和尚。 僧云。和尚教来问。 堂云。我今日头痛。不能为汝说。问取海兄去。 僧又去问百丈。丈云。我到这里却不会。 僧却回。举似师。师曰。藏头白。海头黑。

庞居士问。不昧本来人。请师高著眼。师直下覰。 士曰。一种没弦琴。唯师弹得妙。师直上覰。士礼拜。师归方丈。 士随后曰。适来弄巧成拙。

洪州廉使问曰。吃酒肉即是。不吃即是。 师曰。若吃。是中丞禄。不吃。是中丞福。

师示疾。院主问。和尚近日尊候如何。 师曰。日面佛.月面佛。

石头希迁禅师

一日。青原问师曰。有人道岭南有消息。 师曰。有人不道岭南有消息。 曰。若恁么。大藏小藏从何而来。 师曰。尽从这里去。原然之。

僧问。如何是解脱。 师曰。谁缚汝。 问。如何是净土。 师曰。谁垢汝。 问。如何是涅槃。 曰。谁将生死与汝。

师问新到。从甚么处来。 曰。江西来。 师曰。见马大师否。 曰。见。 师乃指一橛柴曰。马师何似这个。僧无对。 却回。举似马祖。祖曰。汝见橛柴大小。 曰。没量大。 祖曰。汝甚有力。 曰。何也。 祖曰。汝从南岳负一橛柴来。岂不是有力。

问。如何是西来意。 师曰。问取露柱。 曰。学人不会。 师曰。我更不会。

大颠问。道有道无俱是谤。请师除。 师曰。一物亦无。除个甚么。 师却问。并却咽喉唇吻道将来。 颠曰。无这个。 师曰。若恁么。汝即得入门。

道悟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师曰。不得不知。 曰。向上更有转处也无。 师曰。长空不碍白云飞。

问。如何是禅。 师曰。碌甎。 问。如何是道。 师曰。木头。

师因看肇论。至会万物为者。其唯圣人乎。乃拊几曰。圣人无。靡所不。法身无象。谁云自他。圆鉴灵照于其间。万象体玄而自现。境智非二。孰云去来。至哉斯语也。遂掩卷。不觉寝。梦与六祖同乘一龟。游泳深池之内。觉而念曰。灵龟者。智也。深池者。性海也。吾与祖师同乘灵智。游性海矣。遂著参同契。

上堂。吾之法门。先佛传授。不论禅定精进。唯达佛之知见。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汝等当知。自心灵。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三界六道。惟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汝能知之。无所不备。

南阳慧忠国师

肃宗问。如何是十身调御。 师乃起立曰。会么。 帝曰。不会。 师曰。与老僧过净瓶来。 又曰。如何是无诤三昧。 师曰。檀越蹋毗卢顶上行。 帝曰。此意如何。 师曰。莫认自清净法身。

肃宗到。师指石狮子云。陛下。这石狮子奇特。下取一转语。 帝曰。朕下语不得。请师下语。 师曰。山僧罪过。 后耽源问。皇帝还会么。 师曰。皇帝会且置。你作么生会。

师问紫璘供奉。佛是甚么义。 曰。觉义。 师曰。佛曾迷否。 曰。不曾迷。 师曰。用觉作么。

供奉注思益经。师曰。凡注经。须会佛义始得。 曰。若不会佛意。争解注经。 师令侍者盛一椀水。中著七粒米。椀面安一只箸。问奉。是甚么义。奉无语。 师曰。老僧意尚不会。何况佛意。

师问禅客。从何方来。 禅客曰。南方来。 师曰。南方知识如何示人。 曰。彼方知识直下示学人。即心是佛。佛是觉义。汝今悉具见闻觉知之性。此性善能扬眉瞬目。去来运用。徧于身中。挃头头知。挃脚脚知。故名正徧知。离此之外。更无别佛。此身即有生灭。心性无始以来未曾生灭。身生灭者。如龙换骨。蛇蜕皮。人出故宅。即身是无常。其性常也。南方所说。大约如此。 师曰。若然者。与彼先尼外道无有差别。若以见闻觉知是佛性者。净名不应云。法离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僧又问。法华了义。开佛知见。此复若为。 师曰。经云开佛知见。尚不言菩萨二乘。岂以众生痴倒。便同佛之知见耶。 僧又问。阿那个是佛心。 师曰。墙壁瓦砾是。 僧曰。与经大相违也。涅槃云。离墙壁无情之物。故名佛性。今云是佛心。未审心之与性为别不别。 师曰。迷即别。悟即不别。 曰。经云。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今云不别。何也。 师曰。汝但依语。而不依义。譬如寒月。水结为冰。及至暖时。冰释为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众生悟时。释心成性。若执无情无佛性者。经不应言三界唯心。宛是汝自违经。吾不违也。 问。无情既有佛性。还解说法否。 师曰。他炽然常说。无有间歇。 曰。某甲为甚么不闻。 师曰。汝自不闻。 曰。谁人得闻。 师曰。诸圣得闻。 曰。众生应无分耶。 师曰。我为众生说。不为诸圣说。 曰。某甲聋瞽。不闻无情说法。师应合闻。 师曰。我亦不闻。 曰。师既不闻。争知无情解说法。 师曰。赖我不闻。我若得闻。则齐于诸圣。汝则不闻我说法。 曰。师但说无情有佛性。有情复若为。 师曰。无情尚尔。况有情耶。 曰。若然者。南方知识云见闻觉知是佛性。应不合判同外道。 师曰。不道他无佛性。外道岂无佛性耶。但缘见错。于一法中而生二见。故言非也。 曰。佛身无罣碍。今以有为窒碍之物而作佛身。岂不乖于圣旨。 师曰。大品经云。不可离有为而说无为。汝信色是空否。 曰。佛之诚言。那敢不信。 师曰。色既是空。宁有罣碍。 曰。佛性一种。为别。 师曰。不得一种。 曰。何也。 师曰。或有全不生灭。或半生半灭。半不生灭。 曰。孰为此解。 师曰。我此间佛性全无生灭。汝南方佛性半生半灭。半不生灭。 曰。如何区别。 师曰。此则身心一如。身外无余。所以全不生灭。汝南方身是无常。神性是常。所以半生半灭。半不生灭。 曰。和尚色身岂得便同法身不生灭耶。 师曰。汝那得入于邪道。 曰。学人早晚入邪道。 师曰。汝不见金刚经。色见声求。皆行邪道。今汝所见。不其然乎。 曰。师亦言即心是佛。南方知识亦尔。那有异同。师不应自是而非他。 师曰。或名异体同。或名同体异。因兹滥矣。只如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名异体同。真心妄心。佛智世智。名同体异。缘南方错将妄心言是真心。认贼为子。有取世智。称为佛智。犹如鱼目而乱明珠。不可雷同。事须甄别。

常州僧灵觉问曰。发心出家。本拟求佛。未审如何用心即得。 师曰。无心可用。即得成佛。 曰。无心可用。阿谁成佛。 师曰。无心自成佛。成佛亦无心。 曰。无心即成佛。和尚即今成佛未。 师曰。心尚自无。谁言成佛。若有佛可成。还是有心。有心即有漏。何处得无心。 曰。既无佛可成。和尚还得佛用否。 师曰。心尚自无。用从何有。 曰。茫然都无。莫落断见否。 师曰。本来无见。阿谁道断。 曰。本来无见。莫落空否。 师曰。无空可落。 曰。有可堕否。 师曰。空既是无。堕从何立。 曰。山中逢见虎狼。如何用心。 师曰。见如不见。来如不来。彼即无心。恶兽不能加害。 曰。寂然无事。独脱无心。名为何物。 师曰。名金刚大士。 曰。金刚大士有何体段。 师曰。本无形段。 曰。既无形段。唤何物作金刚大士。 师曰。唤作无形段金刚大士。 曰。金刚大士有何功德。 师曰。一念与金刚相应。能灭殑伽沙劫生死重罪。得见殑伽沙诸佛。其金刚大士功德无量。非口所说。非意所陈。无人能破坏者。更不须问。任意游行。独脱无畏。常有河沙贤圣之所覆护。所在之处。常得河沙天龙八部之所恭敬。河沙善神来护。永无障碍。何处不得逍遥。

僧问。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有人不许。云是邪说。亦有信者。云不思议。不知若为。 师曰。此盖普贤.文殊境界。非诸凡小而能信受。皆与大乘了义经意合。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乎。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乎。深远之言。不省者难为措意。于是禅客作礼而去。

僧问。若为得成佛去。 师曰。佛与众生。一时放却。当处解脱。 曰。作么生得相应去。 师曰。善恶不思。自见佛性。 曰。若为得证法身。 师曰。越毗卢之境界。 曰。清净法身作么生得。 师曰。不著佛求耳。 曰。阿那个是佛。 师曰。即心是佛。 曰。心有烦恼否。 师曰。烦恼性自离。 曰。岂不断耶。 师曰。断烦恼者。即名二乘。烦恼不生。名大涅槃。 曰。坐禅看静。此复若为。 师曰。不垢不净。宁用起心而看净相。 曰。禅师见十方虗空是法身否。 师曰。以想心取之。则是颠倒见。 曰。心是佛。还用修万行否。 师曰。诸圣尚皆具二严。岂可拨无因果耶。

师将涅槃。辞代宗。代宗曰。师灭度后。弟子将何所记。 师曰。告檀越造取一所无缝塔。 帝曰。就师请取塔样。 师良久曰。会么。 帝曰。不会。 师曰。贫道去后。弟子应真却知此事。乞诏问之。 后诏应真问前语。真良久曰。圣上会么。 帝曰。不会。 真述偈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瑠璃殿上无知识。

圭峰宗密禅师

山南温造尚书问。悟理息妄之人不复结业。一期寿终之后。灵性何依。 师曰。一切众生。无不具有觉性。灵明空寂。与佛何殊。但以无始劫来。未曾了悟。妄执身为我相。故生爱恶等情。随情造业。随业受报。生.老.病.死。长劫轮回。然身中觉性未曾生死。如梦被驱役。而身本安闲。如水作冰。而湿性不易。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无生。何有依托。灵灵不昧。了了常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然多生妄执。习以性成。喜.怒.哀.乐。微细流注。真理虽然顿达。此情难以卒除。须常觉察。损之又损。如风顿止。波浪渐停。岂可一生所修。便同诸佛力用。但可以空寂为自体。勿认色身。以灵知为自心。勿认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随之。即临命终时。自然业不能系。虽有中阴。所向自由。天上人间。随意奇托。若爱恶之念泯。即不受分段之身。自能易短为长。易麤为妙。 宗密有八句偈显示此意。于尚书处诵之。偈曰。作有义事。是惺悟心。作无义事。是狂乱心。狂乱随情念。临终被业牵。惺悟不由情。临终能转业。 情中欲作而察理不应。即须便止。情中不欲作而照理相应。即须便作。但由是非之理。不由爱恶之情。即临命终时。业不能系。随意自在。天上人间也。通而言之。朝暮之间。所作被情尘所牵。即临终被业所牵而受生。若所作所为。由于觉智。不由情尘。即临终由我自在而受生。不由业也。当知欲验临终受生自在不自在。但验寻常行心于尘境自由不自由。

南泉普愿禅师

师玩月次。僧问。几时得似这个去。 师曰。王老师二十年前亦恁么来。 曰。即今作么生。师便归方丈。

师问黄檗。定慧等学。明见佛性。此理如何。 檗曰。十二时中不依倚一物。 师曰。莫是长老见处么。 檗曰。不敢。 师曰。浆水钱且置。草鞋钱教阿谁还。

师与鲁祖.归宗.杉山四人离马祖处。各谋住庵。于中路相别次。师插下拄杖云。道得也被这个碍。道不得也被这个碍。 宗拽拄杖打师一下。云。也只是这个。王老师说甚么碍不碍。 鲁云。只此一句语。大播天下。

陆大夫向师道。肇法师也甚奇怪。解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 师指庭前牡丹花曰。大夫。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陆罔测。

僧问。师归丈室。将何指南。 师曰。昨夜三更失却牛。天明起来失却火。

师示众云。唤作如如。早是变了也。如今师僧须向异类中行。 归宗云。虽行畜生行。不得畜生报。 师云。孟八郎汉又与么去也。

师问僧云。夜来好风。 僧云。夜来好风。 师云。吹折门前一株松。 僧云。吹折门前一株松。 次问一僧云。夜来好风。 僧云。是甚么风。 师云。吹折门前一株松。 僧云。是甚么松。 师云。一得一失。

师云。三世诸佛不知有。貍奴白牯却知有 大沩智云。三世诸佛既不知有。貍奴白牯又何曾梦见。灼然须知向上有知有底人始得。

师问维那。今日普请作甚么。 对曰。拽磨。 师曰。磨从你拽。不得动著磨中心树子。那无语。

师在方丈与杉山向火次。师曰。不用指东指西。直下本分事道来。杉山插火箸叉手。 师曰。虽然如是。犹较王老师一线道。

药山惟俨禅师

师参礼马祖。于言下契悟。便礼拜。祖曰。你见甚么道理便礼拜。 师曰。某甲在石头处。如蚊子上铁牛。 祖曰。汝既如是。善自护持。

侍奉三年。一日。祖问。子近日见处作么生。 师曰。皮肤脱落尽。惟有一真实。 祖曰。子之所得。可谓协于心体。布于四肢。既然如是。将三条篾束取肚皮。随处住山去。 师曰。某甲又是何人。敢言住山。 祖曰。不然。未有常行而不住。未有常住而不行。欲益无所益。欲为无所为。宜作舟航。无久住此。师乃辞祖返石头。

一日。在石上坐次。石头问曰。汝在这里作么。 师曰。一物不为。 头曰。恁么即闲坐也。 曰。若闲坐。即为也。 头曰。汝道不为。不为个甚么。 曰。千圣亦不识。 头以偈赞曰。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祇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

石头垂语曰。言语动用没交涉。 师曰。非言语动用亦没交涉。 头曰。我这里针劄不入。 师曰。我这里如石上栽花。头然之。

坐次。道吾.云岩侍立。师指按山上枯荣二树问道吾曰。枯者是。荣者是。 吾曰。荣者是。 师曰。灼然一切处光明灿烂去。 又问云岩。枯者是。荣者是。 岩曰。枯者是。 师曰。灼然一切处放教枯澹去。 高沙弥忽至。师曰。枯者是。荣者是。 弥曰。枯者从他枯。荣者从他荣。 师顾道吾.云岩曰。不是。不是。

僧问。平田浅草。麈鹿成群。如何射得麈中主。 师曰。看箭。僧放身便倒。 师曰。侍者。拖出这死汉。僧便走。 师曰。弄泥团汉有甚么限。

看经次。僧问。和尚寻常不许人看经。为甚么却自看。 师曰。我祇图遮眼。 曰。某甲学和尚还得也无。 师曰。你若看。牛皮也须穿。

师坐次。僧问。兀兀地思量甚么。 师曰。思量个不思量底。 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 师曰。非思量。

朗州刺史李翱。问师何姓。 师曰。正是时。 李不委。却问院主。某甲适来问和尚姓。和尚曰。正是时。未审姓甚么。 主曰。恁么则姓韩也。 师闻。乃曰。得恁么不识好恶。若是夏时对他。便是姓热 李初向师玄化。屡请不赴。乃躬谒师。师执经卷不顾。侍者曰。太守在此。 李性褊急。乃曰。见面不如闻名。拂袖便去。 师曰。太守何得贵耳贱目。 李回拱谢。问曰。如何是道。 师以手指上下。曰。会么。 曰。不会。 师曰。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欣然作礼。述偈曰。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又问。如何是戒定慧。 师曰。贫道这里无此闲家具。李罔测玄旨。 师曰。太守欲保任此事。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

黄檗希运禅师

百丈一日因普请开田回。问师曰。运阇黎。开田不易。 师曰。随众作务。 丈曰。有烦道用。 师曰。争敢辞劳。 丈曰。开得多少田。师将筑地三下。丈便喝。师掩耳而去。

一日。捧钵向南泉位上坐。泉入堂见。乃问。长老甚年行道。 师曰。威音王前。 泉曰。犹是王老师儿孙。下去。师便过第二位坐。泉休去。

泉一日曰。老僧有牧牛歌。请长老和。 师曰。某甲自有师在。 师辞南泉。泉门送。提起师笠曰。长老身材没量大。笠子太小生。 师曰。虽然如此。大千世界总在里许。 泉曰。王老师呢。师戴笠便行。

裴相国一日托一尊佛于师前跪曰。请师安名。 师召曰。裴休。公应诺。 师曰。与汝安名竟。公礼拜。

师一日揑拳曰。天下老和尚总在这里。我若放一线道。从汝七纵八横。若不放过。不消一揑。 僧问。放一线道时如何。 师曰。七纵八横。 曰。不放过不消一揑时如何。 师曰。普。

示裴公美曰。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惟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为著相故。唯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得。即心是佛。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 维摩者。净名也。净者。性也。名者。相也。性相不异。故号净名。诸大菩萨所表者。人皆有之。不离一心。悟之即是。今学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于心外著相取境。皆与道背。恒河沙者。佛说是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此心即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便是究竟。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造恶.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恶枉受轮回。著相造善枉受劳苦。总不如言下便自认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心却成有。默契而。绝诸思议。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心是本源清净佛。人皆有之。蠢动含灵与诸佛菩萨一体不异。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圆满具足。更无所欠。

师云。若欲得知要诀。但莫于心上著一物。言佛真法身犹若虗空。此是喻法身即虗空。虗空即法身。常人谓法身徧虗空处。虗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虗空。虗空即法身也。若定言有虗空。虗空不是法身。若定言有法身。法身不是虗空。但莫作虗空解。虗空即法身。莫作法身解。法身即虗空。虗空与法身无异相。佛与众生无异相。生死与涅槃无异相。烦恼与菩提无异相。离一切相。即是佛。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亡。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

夫学道者。若以一切时中。心有常见。即是常见外道。若观一切法空作空见者。即是断见外道。所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若但不说本。祇说末。不说迷。祇说悟。不说体。祇说用。总无你话论处。他一切法且本不有。今亦不无。缘起不有。缘灭不无。本亦不有。本非本故。心亦不心。心非心故。相亦非相。相非相故。所以道。无法无本心。始解心心法。法即非法。非法即法。无法无非法。故是心心法。既若如此。故知一切法性自尔。即不用愁他虑他。 如言前念是凡。后念是圣。如手翻覆一般。此是三乘教之极也。据我禅宗中。前念且不是凡。后念且不是圣。前念不是佛。后念不是众生。所以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声是佛声。举著一理。一切理皆然。见一事。见一切事。见一心。见一切心。见一道。见一切道。一切处无不是道。见一尘。十方世界山河大地皆然。见一滴水。即见十方世界一切性水。又见一切法。即见一切心。一切法本空。心即不无。不无即妙有。有亦不有。不有即有。即真空妙有。既若如是。十方世界不出我之一心。一切微尘国土。不出我之一念。若然。说甚么内之与外。如蜜性甜。一切蜜皆然。 世间出世间。乃至六道四生。山河大地。有性无性。元同一体。言同者。名相亦空。有亦空。无亦空。尽恒沙世界元是一空。故达摩大师从西天来至此土。经多少国土。祇觅得可大师一人。密传心印。印你本心。以心印法。以法印心。心既如此。法亦如此。同真际。等法性。法性空中。谁是授记人。谁是成佛人。谁是得法人。他分明向你道。菩提者。不可以身得。身无相故。不可以心得。心无相故。不可以性得。性即便是本源自性天真佛故。不可以佛更得佛。不可以无相更得无相。不可以空更得空。不可以道更得道。本无所得。无得亦不可得。所以道。无一法可得。祇教你了取本心。当下了时。不得了相。无了无不了相亦不可得。如此之法。得者即得。得者。不自觉知。不得者。亦不自觉知。如此之法。从上来。有几人得知。所以道。天下忘者有几人。

师云。凡人多为境碍心。事碍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却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于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示众。自如来付法迦叶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印著空。即印不成文。印著物。即印不成法。故以心印心。心心不异。能印所印。俱难契会。故得者少。然心即无心。得即无得。

一日。云。学般若人。不见有一法可得。绝意三乘。惟一真实。不可云证得。谓我能证能得。皆增上慢人。法华会上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故佛言。我于菩提实无所得。默契而。 凡人临欲终时。但观五蕴皆空。四大无我。真心无恒。不去不来。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顿了。不为三世所拘系。便是出世人也。切不得有分毫趣向。若见善相。诸佛来迎。及种种现前。亦无心随去。若见恶相种种现前。亦无心怖畏。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节也。

师云。我此禅宗从上相承来。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只云学道。早是接引之辞。然道亦不可学。情存学解。却成迷道。道无方所。名大乘心。此心不在内外中间。实无方所。第一不得作知解。情量若尽。心无方所。此道天真。本无名字。

僧问。妄能障自心。未审而今以何遣妄。 师云。起妄遣妄亦成妄。妄本无根。祇因分别而有。你但于凡圣两处情尽。自然无妄。不得有纤毫依执。 云。既无依执。当何相承。 师云。以心传心。 云。若心相传。云何言心亦无。 师云。不得一法。名为传心。若了此心。即是无心无法。 云。若无心无法。云何名传。 师云。汝闻道传心。将谓有可得耶。所以祖师云。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所得。得时不说知。此事若教汝会。何堪也。

问。和尚现今说法。何得言无僧亦无法。 师云。汝若见有法可说。即是以音声求我。若见有我。即是处所。法亦无法。法即是心。所以祖师云。付此心法时。法法何曾法。无法无本心。始解心心法。实无一法可得。名坐道场。道场者。祇是不起诸见。悟法本空。唤作空如来藏。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若得此中意。逍遥何所论。

问。圣人无心即是佛。凡夫无心。莫沈空寂否。 师云。法无凡圣。亦无沈寂。法本不有。莫作无见。法本不无。莫作有见。有之与无。尽是情见。犹如幻翳。所以云。见闻如幻翳。知觉乃众生。祖师门中只论息机忘见。所以忘机则佛道隆。分别则魔军炽。

问。本既是佛。那得更有四生六道种种形貌不同。 师云。诸佛体圆。更无增减。流入六道。处处皆圆。万类之中。个个是佛。譬如一团水银分散诸处。颗颗皆圆。若不分时。祇是一块。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种种形貌。喻如屋舍。舍驴屋。入人屋。舍人身。至天身。乃至声闻.缘觉.菩萨.佛屋。皆是汝取舍处。所以有别。本源之性。何得有异。

长沙景岑招贤禅师

上堂。我若一向举扬宗教。法堂前须草深一丈。事不获。向汝诸人道。尽十方世界是沙门眼。尽十方世界是沙门全身。尽十方世界是自光明。尽十方世界在自光明里。尽十方世界无一人不是自。我常向汝诸人道。三世诸佛.法界众生是摩诃般若光。光未发时。汝等诸人向甚么处委悉。光未发时。尚无佛无众生消息。何处得山河国土来。 时有僧问。如何是沙门眼。 师曰。长长出不得。又曰。成佛成祖出不得。六道轮回出不得。 僧曰。未审出个甚么不得。 师曰。昼见日。夜见星。 曰。学人不会。 师曰。妙高山色青又青。

师游山归。首座问。和尚甚处去来。 师曰。游山来。 座曰。到甚么处。 师曰。始从芳草去。又逐落花回。 座曰。大似春意。 师曰。也胜秋露滴芙蕖。

有秀才看千佛名经。问曰。百千诸佛但见其名。未审居何国土。还化物也无。 曰。黄鹤楼崔颢题后。秀才还曾题也未。 曰。未曾。 曰。得闲题取一篇好。

僧问。本来人还成佛也无。 师曰。汝见大唐天子还自种田割稻么。 曰。未审是何人成佛。 师曰。是汝成佛。僧无语。 师曰。会么。 曰。不会。 师曰。如人因地而倒。依地而起。地道甚么。

问。向上一路。请师道。 师曰。一口针。三尺线。 曰。如何领会。 师曰。益州布。扬州绢。

师示偈曰。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僧便问。祇如百尺竿头如何进步。 师曰。朗州山。澧州水。 曰。不会。 师曰。四海五湖皇化里。

竺尚书问。蚯蚓斩为两段。两头俱动。未审佛性在阿那头。 师曰。莫妄想。 曰。争奈动何。 师曰。会即风火未散。书无对。 师唤尚书。书应诺。师曰。不是尚书本命。 曰。不可离却即今祗对。别有第二主人。 师曰。唤尚书作至尊。得么。 曰。恁么总不祗对时。莫是弟子主人否。 师曰。非但祗对与不祗对时。无始劫来是个生死根本。示偈曰。学道之人不识真。祇为从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

僧问。如何转得山河国土归自去。 师曰。如何转得自成山河国土去。 曰。不会。 师曰。湖南城下好养民。米贱柴多足四邻。僧无语。 师示偈曰。谁问山河转。山河转向谁。圆通无两畔。法性本无归。

示众。若心是生。则梦幻空华亦应是生。若身是生。则山河大地.万象森罗亦应是生。

问。教中说幻意是有耶。 师曰。大德是何言欤。 曰。恁么则幻意是无耶。 师曰。大德是何言欤。 曰。恁么则幻意是不有不无耶。 师曰。大德是何言欤。 曰。如某三明尽不契于幻意。未审和尚如何明教中幻意。 师曰。大德信一切法不思议否。 曰。佛之诚言。那敢不信。 师曰。大德言信。二信之中是何信。 曰。如某所明。二信之中是名缘信。 师曰。依何教门得生缘信。 曰。华严云。菩萨摩诃萨以无障无碍智慧。信一切世间境界是如来境界。又华严云。诸佛世尊悉知世法及诸佛法性无差别。决定无二。又华严云。佛法世间法。若见其真实。一切无差别。 师曰。大德所举缘信教门。甚有来处。听老僧与大德明教中幻意。若人见幻本来真。是则名为见佛人。圆通法法无生灭。无灭无生是佛身。

华严座主问。虗空为是定有。为是定无。 师曰。言有亦得。言无亦得。虗空有时。有假有。虗空无时。但无假无。 曰。如和尚所说。有何教文。 师曰。大德。岂不闻首楞严云。十方虗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岂不是虗空生时。但生假名。又云。汝等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虗空悉皆销殒。岂不是虗空灭时。灭假名。老僧所以道。有是假有。无是假无。

问。如何是文殊。 师曰。墙壁瓦砾是。 曰。如何是观音。 师曰。音声语言是。 曰。如何是普贤。 师曰。众生心是。 曰。如何是佛。 师曰。众生色身是。 曰。河沙诸佛体皆同。何故有种种名字。 师曰。从眼根返源。名文殊。耳根返源。名观音。从心返源。名普贤。文殊是佛妙观察智。观音是佛无缘大慈。普贤是佛无为妙行。三圣是佛之妙用。佛是三圣之真体。用则有河沙假名。体则总名一薄伽梵。

皓月供奉问。天下善知识证三德涅槃也未。 师曰。大德问果上涅槃。因中涅槃。 曰。问果上涅槃。 师曰。天下善知识未证。 曰。为甚么未证。 师曰。功未齐于诸圣。 曰。功未齐于诸圣。何为善知识。 师曰。明见佛性。亦得名为善知识。 曰。未审功齐何道。名证大涅槃。 师示偈曰。摩诃般若照。解脱甚深法。法身寂灭体。三一理圆常。欲识功齐处。此名常寂光。 曰。果上三德涅槃蒙开示。如何是因中涅槃。 师曰。大德是。

初。师久依南泉。有投机偈曰。今日还乡入大门。南泉亲道徧乾坤。法法分明皆祖父。回头慙愧好儿孙。 泉答曰。今日投机事莫论。南泉不道徧乾坤。还乡尽是儿孙事。祖父从来不出门。

子湖岩利踪禅师

示众。诸法荡荡。何绊何拘。汝等于中自生难易。心源一统。緜亘十方。上上根人。自然明白。自古及今。未曾有一个凡夫圣人出现汝前。亦无有一善语恶语到汝分上。为甚么故。为善善无形。为恶恶无相。既无我。把甚么为善恶。立那个是凡圣。汝信否。还保任否。有甚么回避处。恰似日中逃影相似。还逃得么。今之既尔。古之亦然。今古齐时。汝还讳得么。佛法玄妙。了得者自相䇿发。无为小缘。妨于大事。汝不见道。宁可终身立法。谁能一旦忘缘。仁者要得会禅么。各归衣钵下看。

僧问。如何是大圆镜。 师云。一切物著不得。 进云。为甚么一切物著不得。 师云。汝是一切物。还著得汝否。

师曰。仁者本自具足。本自周备。直教无纤尘法碍你眼光始得。若有微尘底不尽。不是一生半劫赚汝皮囊。汝性命根境法中造诸妖怪。山精鬼魅附汝行持。得少为足。鼓弄片皮。于佛法却为毒害。讥礼塔庙。毁彼持经。则成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身中肉。

师曰。仁者。岂不见目前太虗还有纤毫欠少处么。若也于中体得这个消息。不妨出得凡圣境界。了得世间出世间之智。一法既尔。万法亦然。仁者。还乐也无。

示众。天上人间。轮回六道。乃至蠢动含灵。未曾于此一分真如中有些子相违处。还信么。还领受得么。大凡行脚。也须具大信根作个丈夫始得。何处得与么难信。他古人只见道个即心是佛。即心是法。便承信去。随处茅茨石室。长养圣胎。只待道果成熟。汝今何不效他行取。仁者。可煞分明。并无参杂。治生产业与诸实相不相违背。

睦州道明尊宿

师一日晚参。谓众曰。汝等诸人还得个入头处也未。若未得个入头处。须觅个入头处。若得个入头处。后不得孤负老僧。 时有僧出礼拜曰。某甲终不敢孤负和尚。 师曰。早是孤负我了也。

紫衣大德到。礼拜。师问曰。所习何业。 曰。惟识。 师曰。作么生说。 曰。三界惟心。万法惟识。 师指门扇曰。这个是甚么。 曰。是色法。 师曰。帘前赐紫。对御谈经。何得不持五戒。德无对。

僧问。如何是触途无滞底句。 师曰。我不恁么道。 曰。师作么生道。 师曰。箭过西天十万里。却向大唐国里等候。

秀才访师。称会二十四家书。师以拄杖空中点一点。曰。会么。秀才罔措。 师曰。又道会二十四家书。永字八法也不识。

新到参。方礼拜。师叱曰。阇黎因何偷常住果子吃。 曰。学人才到。和尚为甚么道偷果子。 师曰。赃物现在。

师问讲金刚经僧。荷担如来即不问你。寺门前金刚为甚么入你鼻孔里。 僧云。和尚甚么说话。 师云。你讲得梦里。

问僧。甚么处来。 云。灵山来。 师曰。近日打杀一门僧。是否。僧无语。 师云。这个虾蟆。

僧问。寺门前金刚。拓即乾坤大地。不拓即丝发不逢时如何。 师曰。吽。吽。我不曾见此。

问。教意祖意。是同是别。 师曰。青山自青山。白云自白云。 曰。如何是青山。 师曰。还我一滴雨来。 曰。道不得。请师道。 师曰。法华锋前阵。涅槃句后收。

问。如何是展演之言。 师曰。量才补职。 曰。如何是不展演之言。 师曰。伏惟尚飨。

问。以一重去一重即不问。不以一重去一重时如何。 师曰。昨朝栽茄子。今日种冬瓜。

问。一气还转得一大藏教也无。 师曰。有甚么饆𫗩𫗰子。快下将来。

问僧。甚处来。 僧云。那边劄。 师曰。老僧屈。 僧云。和尚即得。 师曰。担枷过状。擗脊便打。

问僧。几人新到。 云。五人。 师云。瓦解冰消。 僧云。和尚未曾有问。 师云。贼把赃为验。

临济义玄禅师

师鉏地次。见黄檗来。拄镢而立。檗曰。这汉困那。 师曰。镢也未举。困个甚么。檗便打。师接住棒。一送送倒。 檗呼维那。扶起我来。 维那扶起。曰。和尚争容得这风颠汉无礼。檗才起。便打维那。 师镢地曰。诸方火葬。我这里活埋。

师栽松次。檗曰。深山里栽许多松作甚么。 师曰。一与山门作境致。二与后人作标榜。道了。将镢头𡎺地三下。 檗曰。虽然如是。子吃吾三十棒了也。师又𡎺地三下。嘘一嘘。 檗曰。吾宗到汝。大兴于世。

师到翠峰。峰问。甚处来。 师曰。黄檗来。 峰云。黄檗有何言句指示于人。 师云。黄檗无言句。 峰云。为甚么无。 师云。设有。亦无举处。 峰云。但举看。 师云。一箭过西天。

师小参曰。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两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 克符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 师曰。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 符曰。如何是夺境不夺人。 师曰。王令行天下徧。将军塞外绝烟尘。 符曰。如何是人境俱夺。 师曰。并汾绝信。独处一方。 符曰。如何是人境俱不夺。 师曰。王登宝殿。野老讴歌。

有僧问。如何是真佛.真法.真道。乞师开示。 师曰。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三即一。皆是空名而无实有。如真正作道人。念念心不间断。自达摩大师从西土来。祇是觅个不受人惑底人。后遇二祖。一言便了。始知从前虗用工夫。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汝等诸人作么生会。

师应机多用喝。会下参徒亦学师喝。师曰。汝等总学我喝。我今问汝。有一人从东堂出。一人从西堂出。两人齐喝一声。这里分得宾主么。汝且作么生分。若分不得。后不得学老僧喝。

师云。山僧无一法与人。祇是治病解缚。你取山僧口里语。不如休歇无事去。

师曰。你但一切入凡入细。入染入净。入诸佛国土。入弥勒楼阁。入毗卢遮那世界。处处皆现国土成住坏空。佛出于世。转大法轮。入无余涅槃。不见有去来相貌。求其生死了不可得。便入无生法界。处处游履国土。入华藏世界。尽见诸法全真。皆是实相。

师曰。你一念心爱。被水溺。你一念心瞋。被火烧。你一念心疑。被地碍。你一念心喜。被风飘。若能如是辨得。不被境转。处处用境。东涌西没。南涌北没。中涌边没。边涌中没。履水如地。履地如水。缘何如此。为达四大如梦如幻故。道流。你只今听法者。不是你四大。能用你四大。若如是见得。便乃去住自由。约山僧见处。没嫌底法。你若憎凡爱圣。被圣凡境缚。有一般学人向五台山求文殊现。早错了也。五台山无文殊。你欲识文殊么。只你目前用处。始终不异。处处不碍。此个是活文殊。你一念心无差别光。处处总是普贤。你一念心能自在。随处解脱。此是观音三昧法。互为主伴。显即一时显。隐即一时隐。一即三。三即一。如是解得。方始好看教。

夹山善会禅师

师初在沩山作典座。沩问。今日吃甚菜。 师曰。二年同一春。 沩曰。好好修事著。 师曰。龙宿凤巢。

僧问。从上立祖意教意。和尚为甚么却言无。 师曰。三年不吃饭。目前无饥人。 曰。既是无饥人。某甲为甚么不悟。 师曰。祇为悟。迷却阇黎。复示偈曰。明明无悟法。悟法却迷人。长舒两脚睡。无伪亦无真。

问。古人布发掩泥。当为何事。 师曰。九乌射尽。一翳犹存。一箭堕地。天下黯黑。

僧问。如何是夹山境。 师曰。猿抱子归青嶂里。鸟衔花落碧岩前。

上堂。金乌玉兔。交互争辉。坐却日头。天下黑暗。上唇与下唇。从来不相识。明明向君道。莫令眼顾著。何也。日月未足为明。天地未足为大。空中不运斤。巧匠不遗踪。见性不留佛。悟道不存师。寻常老僧道。目覩瞿昙犹如黄叶。一大藏教是老僧坐具。祖师玄旨是破草鞋。宁可赤脚不著最好。

上堂。不知天晓。悟不由师。龙门跃鳞。不堕渔人之手。但意不寄私缘。舌不亲玄旨。正好知音。此名俱生话。若向玄旨疑去。赚杀阇黎。困鱼止泺。钝鸟栖芦。云水非阇黎。阇黎非云水。老僧于云水而得自在。阇黎又作么生。

上堂。明不越户。穴不栖巢。目不顾他位里。脚不踏他位里。六户不掩。四衢无踪。学不亭午。意不立玄。千劫眼。不借舌头底。万劫舌头。不顾眼中明。峻机不假锋铓事。到这里。有甚么事。阇黎。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上堂。有祖以来。时人错会。相承至今。以佛祖言句为人师范。若或如此。却成狂人.无智人去。他祇指示汝。无法本是道。道无一法。无佛可成。无道可得。无法可取。无法可舍。所以老僧道。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他不是目前法。若向佛祖边学。此人未具眼在。何故。皆属所依。不得自在。本祇为生死茫茫。识性无自由分。千里万里求善知识。须具正眼。求脱虗谬之见。定取目前生死。为复实有。为复实无。若有人定得。许汝出头。上根之人。言下明道。中下根器。波波浪走。何不向生死中定当取。何处便疑佛疑祖替汝生死。有智人笑汝。汝若不会。更听一颂。劳持生死法。惟向佛边求。目前迷正理。拨火觅浮沤。

投子大同禅师

一日。赵州和尚至桐城县。师亦出山。途中相遇。乃逆而问曰。莫是投子山主么。 师曰。茶盐钱布施我。 州先归庵中坐。师后𢹂一瓶油归。州曰。久向投子。及乎到来。祇见个卖油翁。 师曰。汝祇识卖油翁。且不识投子。 州曰。如何是投子。 师提起油瓶曰。油。油。 茶次。师自过胡饼与州。州不管。师令侍者过胡饼。州礼侍者三拜。 州问。大死底人却活时如何。 师曰。不许夜行。投明须到。 州曰。我早候白。伊更候黑。

雪峰到。师指庵前一片石谓雪峰曰。三世诸佛总在里许。 峰曰。须知有不在里许者。 师曰。不快漆桶。 师与雪峰游龙眠。有两路。峰问。那个是龙眠路。师以杖指之。 峰曰。东去。西去。 师曰。不快漆桶。 问。一槌便就时如何。 师曰。不是性燥汉。 曰。不假一槌时如何。 师曰。不快漆桶。 峰问。此间还有人参也无。师将头抛向峰面前。 峰曰。恁么则当处掘去也。 师曰。不快漆桶。 峰辞。师送出门。召曰。道者。峰回首应诺。 师曰。涂中善为。

僧问赵州。初生孩子还具六识也无。 州云。急水上打毬子。 后。僧问师。急水上打毬子。意旨如何。 师曰。念念不停留。

师因僧问。如何是十身调御。师下禅床立。 又问。凡圣相去多少。师亦下禅床立。

问。一等是水。为甚么海咸河淡。 师曰。天上星。地下木。

师在京赴一檀越斋。檀越将一盘草来。师拳两手安头上。檀越便将斋来。后有僧问。和尚在京投斋。意旨如何。 师曰。观世音菩萨。

问。和尚自住此山。有何境界。 师曰。丫脚女子白头丝。

问。一念不生时如何。 师曰。堪作甚么。僧无语。 师又曰。透出龙门云雨合。山川大地入无踪。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