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次云何不如理作意施设建立。嗢拕南曰。
由十六种异论差别。显不如理作意。应知何等十六。一因中有果论。二从缘显了论。三去来实有论。四计我论。五计常论。六宿作因论。七计自在等为作者论。八害为正法论。九有边无边论。十不死矫乱论。十一无因见论。十二断见论。十三空见论。十四妄计最胜论。十五妄计清净论。十六妄计吉祥论。
因中有果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常常时恒恒时。于诸因中具有果性。谓雨众外道作如是计。问何因缘故彼诸外道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显示因中具有果性。答由教及理故。教者。谓彼先师所造教藏。随闻转授传至于今。显示因中先有果性。理者。谓即如彼沙门若婆罗门。为性寻思为性观察。住寻思地。住自办地。住异生地。住随思惟观察行地。彼作是思。若从彼性。此性得生。一切世间共知共立。彼为此因非余。又求果者唯取此因非余。又即于彼加功营搆诸所求事非余。又若彼果即从彼生不从余生。是故彼果因中已有。若不尔者应立一切是一切因。为求一果应取一切。应于一切加功营搆。应从一切一切果生。如是由施设故求取故。所作决定故。生故。彼见因中常有果性。
计我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有我萨埵命者生者。有养育者数取趣者。如是等谛实常住。谓外道等作如是计。问何故彼外道等起如是见立如是论。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说。理者。谓如有一为性寻思为性观察。广说如前。由二种因故。一先不思觉率尔而得有萨埵觉故。二先已思觉得有作故。彼如是思。若无我者见于五事。不应起于五有我觉。一见色形已。唯应起于色形之觉。不应起于萨埵之觉。二见顺苦乐行已。唯应起于受觉。不应起于胜劣萨埵之觉。三见已立名者名相应行已。唯应起于想觉。不应起于刹帝利。婆罗门。吠舍。戍陀罗。佛授。德友。等萨埵之觉。四见作净不净相应行已。唯应起于行觉。不应起于愚者智者萨埵之觉。五见于境界识随转已。唯应起于心觉。不应起于我。能见。等萨埵之觉。由如是先不思觉。于此五事唯起五种萨埵之觉。非诸行觉。是故先不思觉见已率尔而起有萨埵觉故。如是决定知有实我。又彼如是思若无我者。不应于诸行中先起思觉得有所作。谓我以眼当见诸色。正见诸色。已见诸色。或复起心。我不当见。如是等用。皆由我觉行为先导。如于眼见如是。于耳鼻舌身意应知亦尔。又于善业造作善业止息。不善业造作不善业止息。如是等事。皆由思觉为先。方得作用。应不可得如是等用。唯于诸行。不应道理。
由如是思故。说有我。我今问汝。随汝意答。为即于所见事起萨埵觉。为异于所见事起萨埵觉耶。若即于所见事起萨埵觉者。汝不应言即于色等计有萨埵。计有我者是颠倒觉。若异于所见事起萨埵觉者。我有形量。不应道理。或有胜劣。或刹帝利等。或愚或智。或能取彼色等境界。不应道理。又汝何所欲。为唯由此法自体起此觉耶。为亦由余体起此觉耶。若唯由此法自体起此觉者。即于所见起彼我觉。不应说名为颠倒觉。若亦由余体起此觉者。即一切境界。各是一切境界觉因故。不应理。又汝何所欲。于无情数有情觉。于有情数无情觉。于余有情数余有情觉。为起为不起耶。若起者。是即无情应是有情。有情应是无情。余有情应是余有情。此不应理。若不起者。则非拨现量。不应道理。又汝何所欲。此萨埵觉。为取现量义。为取比量义耶。若取现量义者。唯色等蕴是现量义。我非现量义。故不应理。若取比量义者。如愚稚等。未能思度。不应率尔起于我觉。又我今问汝。随汝意答。如世间所作。为以觉为因。为以我为因。若以觉为因者。执我所作。不应道理。若以我为因者。要先思觉得有所作。不应道理。又汝何所欲。所作事因。常无常耶。若无常者。此所作因体是变异。执我有作不应道理。若是常者。即无变异。无变有作不应道理。又汝何所欲。为有动作之我能有所作。为无动作之我有所作耶。若有动作之我能有所作者。是即常作。不应复作。若无动作之我有所作者。无动作性而有所作。不应道理。又汝何所欲。为有因故我有所作。为无因耶。若有因者。此我应由余因策发方有所作。不应道理。若无因者。应一切时作一切事。不应道理。又汝何所欲。此我为依自故能有所作。为依他故能有所作。若依自者。此我自作老病死苦杂染等事。不应道理。若依他者。计我所作不应道理。又我今问汝。随汝意答。为即于蕴施设有我。为于诸蕴中。为蕴外余处。为不属蕴耶。若即于蕴施设我者。是我与蕴无有差别。而计有我谛实常住。不应道理。若于诸蕴中者。此我为常为无常耶。若是常者。常住之我为诸苦乐之所损益。不应道理。若无损益起法非法。不应道理。若不生起法及非法。应诸蕴身毕竟不起。又应不由功用我常解脱。若无常者。离蕴体外有生有灭。相续流转法不可得故。不应理。又于此灭坏。后于余处不作而得。有大过失。故不应理。若蕴外余处者。汝所计我应是无为。不应道理。若不属蕴者。我一切时应无染污。又我与身不应相属。此不应理。又汝何所欲。所计之我。为即见者等相。为离见者等相。若即见者等相者。为即于见等假立见者等相。为离于见等别立见者等相。若即于见等假立见者等相者。则应见等是见者等。而汝立我为见者等。不应道理。以见者等与见等相。无差别故。若离于见等别立见者等相者。彼见等法。为是我所成业。为是我所执具。若是我所成业者。若如种子应是无常。不应道理。若言如陶师等假立丈夫。此我应是无常。应是假立。而汝言是常是实。不应道理。若言如具神通假立丈夫。此我亦应无常。假立于诸所作随意自在。此亦如前不应道理。若言如地。应是无常。又所计我无如地大。显了作业故不应理。何以故。世间地大所作业用显了可得。谓持万物令不坠下。我无是业显了可得。若如虚空应非实有。唯于色无假立空故。不应道理。虚空虽是假有。而有业用分明可得。非所计我故。不应理。世间虚空所作业用分明可得者。谓由虚空故得起往来屈伸等业。是故见等是我所成业。不应道理。若是我所执具者。若言如镰。如离镰外余物。亦有能断作用。如是离见等。外于余物上。见等业用不可得故。不应道理。若言如火。则徒计于我。不应道理。何以故。如世间火。离能烧者亦自能烧故。若言离见者等相别有我者。则所计我相乖一切量。不应道理。又我今问汝。随汝意答。汝所计我。为与染净相应而有染净。为不与染净相应而有染净耶。若与染净相应而有染净者。于诸行中有疾疫灾横及彼止息顺益可得。即彼诸行虽无有我。而说有染净相应。如于外物。内身亦尔。虽无有我。染净义成。故汝计我不应道理。若不与染净相应而有染净者。离染净相我有染净。不应道理。又我今问汝。随汝意答。汝所计我为与流转相相应而有流转。为不与流转相相应。而有流转及止息耶。若与流转相相应。而有流转及止息者。于诸行中有五种流转相可得。一有因。二可生三可灭。四展转相续生起。五有变异。若诸行中此流转相可得。如于身芽河灯乘等。流转作用中虽无有我。即彼诸行得有流转及与止息何须计我。若不与彼相相应。而有流转及止息者。则所计我无流转相而有流转止息。不应道理。又我今问汝。随汝意答。汝所计我。为由境界所生。若苦若乐及由思业。并由烦恼随烦恼等之所变异。说为受者作者及解脱者。为不由彼变异。说为受者等耶。若由彼变异者。是即诸行是受者作者及解脱者。何须计我。设是我者。我应无常。不应道理。若不由彼变异者。我无变异而是受者作者及解脱者。不应道理。又汝今应说自所欲。为唯于我说为作者。为亦于余法说为作者。若唯于我。世间不应说火为烧者光为照者。若亦于余法。即于见等诸根。说为作者徒分别我。不应道理。又汝应说自意所欲。为唯于我建立于我。为亦于余法建立于我。若唯于我者。世间不应于彼假说士夫身呼为德友佛授等。若亦于余法者。是则唯于诸行假说名我。何须更执别有我耶。何以故。诸世间人唯于假设士夫之身。起有情想立有情名及说自他。有差别故。又汝何所欲。计我之见为善为不善耶。若是善者。何为极愚痴人深起我见。不由方便率尔而起。能令众生怖畏解脱。又能增长诸恶过失。不应道理。若不善者。不应说正及非颠倒。若是邪倒所计之我体是实有。不应道理。又汝何所欲。无我之见。为善为不善耶若言是善。于彼常住实有我上。见无有我。而是善性非颠倒计。不应道理。若言不善。而一切智者之所宣说。精勤方便之所生起。令诸众生不怖解脱能速证得白净之果。诸恶过失如实对治。不应道理。又汝意云何。为即我性自计有我。为由我见耶。若即我性自计有我者。应一切时无无我觉。若由我见者。虽无实我。由我见力故于诸行中妄谓有我。是故汝计定实有我不应道理。如是不觉为先而起彼觉故。思觉为先见有所作故。于诸蕴中假施设故。由于彼相安立为有故。建立杂染及清净故。建立流转及止息故。假立受者作者解脱者故。施设有作者故。施设言说故。施设见故。计有实我皆不应理。
计常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我及世间皆实常住。非作所作。非化所化。不可损害积聚而住。如伊师迦。谓计前际说一切常者。说一分常者。及计后际说有相者。说无相者。说非想非非想者。复有计诸极微是常住者。作如是计。问何故彼诸外道。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我及世间是常住耶。答彼计因缘如经广说。随其所应尽当知。此中计前际者。谓或依下中上静虑。起宿住随念。不善缘起故。于过去诸行。但唯忆念不如实知。计过去世以为前际。发起常见。或依天眼计现在世以为前际。于诸行刹那生灭流转不如实知。又见诸识流转相续从此世间至彼世间。无断绝故。发起常见。或见梵王随意成立。或见四大种变异。或见诸识变异。计后际者。于想及受虽见差别。然不见自相差别。是故发起常见。谓我及世间皆悉常住。又计极微是常住者。以依世间静虑起如是见。由不如实知缘起故。而计有为先有果集起。离散为先有果坏灭。由此因缘彼谓从众微性麁物果生。渐析麁物乃至微住。是故麁物无常极微是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