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说七种佛教所应知处。次说八种。谓有八支圣道所摄。令诸苾刍究竟断结。三种修法。谓修戒修定修慧。正语正业正命。名为修戒。正念正定。名为修定。正见正思惟正精进。名为修慧。又由正方便及果增上力故。建立清净品八种补特伽罗。谓行四向住四果者。又有二种施八相差别。一有过失施。二无过失施。前七种施名有过失。最后一种名无过失。谓有布施。懈怠所损故有过失。或有布施。不随所欲故有过失。谓有染心者怖畏贫穷悕求富乐而行布施。或有布施。顾恋过去故有过失。或有布施。悕望未来故有过失。或有布施。有轻慢过故有过失。或有布施悕求富乐故有过失。或有布施求他知闻故有过失。无过失施者。谓回向涅槃故。为彼资粮故。无染污心为往善趣故。为得大财故。而行布施。又依四处于八时中。趣入懈怠。不发精进。当知如是补特伽罗。是懈怠类非精进类。谓依乞食处。依所作处。依游行处。依界不平等处。依此四处。八时差别多食精美身沈重时。少食麁恶身劣顿时。将欲所作护惜力时。已有所作身疲倦时。将欲游行护惜力时。已涉长涂身疲倦时。正为病苦所缠扰时。所病已愈恐更发时。此懈怠类补特伽罗。乃至。未遇懈怠所依。少似精进。若得遇已。速发懈怠。是故名为懈怠种类。与此相违亦依四处。于八时中。发勤精进。当知如是补特伽罗。能伏懈怠勤精进类。虽遇懈怠所依。亦能发勤精进。何况不遇。是故名为勤精进类。又有八种正愿所摄可爱生因。能令于诸欲中乐增上生。不求永离一切欲者。当生八种可爱生处。谓愿人中卑恶种类。修小施戒二福业事。如是愿乐人中尊贵种类。四大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覩史多天。乐化天。他化自在天。修小施戒二福业事。又四因缘故。于人趣中。建立如来四众。三因缘故。于天趣中。建立四众。最增上故。世间共许为福田故。受用资财不由他故。弃舍一切世资财故。由此四缘。于人趣中。建立四众。依地边际故。欲界边际故。语行边际故。由此三缘。于天趣中建立四众。又于世间三处转时。恒常世间八法所触。谓乐欲处。功用处。众缘处。于乐欲处转时。或触于利或触非利。于功用处转时。或称他意或不称意。于背面位触于毁誉。于现前位触于称讥。于众缘处转时。或由先世。或由现法苦乐众缘。触于苦乐。又八胜解能引不还或阿罗汉诸圣神通及最胜住。谓未伏内色想。外无染污色胜解。是名第一。已伏内色想。是名第二。净不净非二。色第一舍胜解。是名第三。此三解脱。于一切色得自在故。便能引发诸圣神通。谓诸神通不与一切异生共有。空无边胜解。识无边胜解。无所有胜解。非想非非想胜解。微微任运心胜解。此五胜解。次第善修治故。能引想受灭等至最胜住。又若观诸色。若如所观于初三解脱中而修习者。谓三解脱方便道所摄三胜处也。此中观外诸色。若小若大。若好若恶。若劣若胜者。谓观非三摩地所行现所得色。由缘三摩地所行作意不种种现前故名为胜。于三摩地所行中。奢摩他行名知。毘钵舍那行名见。如于三摩地所行若知若见。如于彼色已寻思已了别。如是于外所想非三摩地所行中。观诸色亦尔。
云何因明处。谓于观察义中。诸所有事。此复云何。嗢拕南曰。
云何论体性。谓有六种。一言论。二尚论。三诤论。四毁谤论。五顺正论。六教导论。
问此六论中。几论真实。能引义利。所应修习。几不真实。能引无义。所应远离。答最后二论。是真是实。能引义利。所应修习。中间二论。不真不实。能引无义。所应远离。初二种论。应当分别。
云何论所依。当知有十种。谓所成立义有二种。能成立法有八种。
论庄严者。略有五种。一善自他宗。二言具圆满。三无畏。四敦肃。五应供。善自他宗者。谓如有一若于此法。毘奈耶中深生爱乐。即于此论宗旨。读诵受持。听闻思惟。纯熟修行。已善已说已明。若于彼法毘奈耶中不爱不乐。然于彼论宗旨。读诵受持。闻思纯熟。而不修行。然已善已说已明。是名善自他宗。
言具圆满者。谓如有一凡有所说。皆以其声不以非声。何等为声。谓具五德。乃名为声。一不鄙陋。二轻易。三雄朗。四相应。五义善。不鄙陋者。谓离边方边国鄙俚言词。轻易者。谓有所说皆以世间共用言词。雄朗者。所谓依义建立言词能成彼义巧妙雄壮。相应者。谓前后法义相符不散。义善者。谓能引发胜生定胜无有颠倒。又此声论由九种相言具圆满。一不杂乱。二不麁犷。三辩了。四限量。五与义相应。六以时。七决定。八显了。九相续。如是一切相总名言具圆满。
无畏者。谓如有一处在多众杂众大众执众谛众善众等中。其心无有下劣恒惧。身无战汗。面无怖色。音无謇吃。语无怯弱。如是说者。名为无畏。
敦肃者。谓如有一待时方说而不嚵速。是名敦肃。
应供者。谓如有一为性调善不恼于他。终不违越诸调善者调善之地。随顺他心而起言说。以时如实能引义利。言词柔软如对善友。是名应供。
论堕负者。谓有三种。一舍言。二言屈。三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