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五

本地分中闻所成地第十之三

已说七种佛教所应知处。次说八种。谓有八支圣道所摄。令诸苾刍究竟断结。三种修法。谓修戒修定修慧。正语正业正命。名为修戒。正念正定。名为修定。正见正思惟正精进。名为修慧。又由正方便及果增上力故。建立清净品八种补特伽罗。谓行四向住四果者。又有二种施八相差别。一有过失施。二无过失施。前七种施名有过失。最后一种名无过失。谓有布施。懈怠所损故有过失。或有布施。不随所欲故有过失。谓有染心者怖畏贫穷悕求富乐而行布施。或有布施。顾恋过去故有过失。或有布施。悕望未来故有过失。或有布施。有轻慢过故有过失。或有布施悕求富乐故有过失。或有布施求他知闻故有过失。无过失施者。谓回向涅槃故。为彼资粮故。无染污心为往善趣故。为得大财故。而行布施。又依四处于八时中。趣入懈怠。不发精进。当知如是补特伽罗。是懈怠类非精进类。谓依乞食处。依所作处。依游行处。依界不平等处。依此四处。八时差别多食精美身沈重时。少食麁恶身劣顿时。将欲所作护惜力时。已有所作身疲倦时。将欲游行护惜力时。已涉长涂身疲倦时。正为病苦所缠扰时。所病已愈恐更发时。此懈怠类补特伽罗。乃至。未遇懈怠所依。少似精进。若得遇已。速发懈怠。是故名为懈怠种类。与此相违亦依四处。于八时中。发勤精进。当知如是补特伽罗。能伏懈怠勤精进类。虽遇懈怠所依。亦能发勤精进。何况不遇。是故名为勤精进类。又有八种正愿所摄可爱生因。能令于诸欲中乐增上生。不求永离一切欲者。当生八种可爱生处。谓愿人中卑恶种类。修小施戒二福业事。如是愿乐人中尊贵种类。四大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覩史多天。乐化天。他化自在天。修小施戒二福业事。又四因缘故。于人趣中。建立如来四众。三因缘故。于天趣中。建立四众。最增上故。世间共许为福田故。受用资财不由他故。弃舍一切世资财故。由此四缘。于人趣中。建立四众。依地边际故。欲界边际故。语行边际故。由此三缘。于天趣中建立四众。又于世间三处转时。恒常世间八法所触。谓乐欲处。功用处。众缘处。于乐欲处转时。或触于利或触非利。于功用处转时。或称他意或不称意。于背面位触于毁誉。于现前位触于称讥。于众缘处转时。或由先世。或由现法苦乐众缘。触于苦乐。又八胜解能引不还或阿罗汉诸圣神通及最胜住。谓未伏内色想。外无染污色胜解。是名第一。已伏内色想。是名第二。净不净非二。色第一舍胜解。是名第三。此三解脱。于一切色得自在故。便能引发诸圣神通。谓诸神通不与一切异生共有。空无边胜解。识无边胜解。无所有胜解。非想非非想胜解。微微任运心胜解。此五胜解。次第善修治故。能引想受灭等至最胜住。又若观诸色。若如所观于初三解脱中而修习者。谓三解脱方便道所摄三胜处也。此中观外诸色。若小若大。若好若恶。若劣若胜者。谓观非三摩地所行现所得色。由缘三摩地所行作意不种种现前故名为胜。于三摩地所行中。奢摩他行名知。毘钵舍那行名见。如于三摩地所行若知若见。如于彼色已寻思已了别。如是于外所想非三摩地所行中。观诸色亦尔。

云何因明处。谓于观察义中。诸所有事。此复云何。嗢拕南曰。

云何论体性。谓有六种。一言论。二尚论。三诤论。四毁谤论。五顺正论。六教导论。

问此六论中。几论真实。能引义利。所应修习。几不真实。能引无义。所应远离。答最后二论。是真是实。能引义利。所应修习。中间二论。不真不实。能引无义。所应远离。初二种论。应当分别。

云何论所依。当知有十种。谓所成立义有二种。能成立法有八种。

能成立法有八种者。一立宗。二辩因。三引喻。四同类。五异类。六现量。七比量。八正教量。

立宗者。谓依二种所成立义。各别摄受自品所许。或摄受论宗。若自辩才。若轻蔑他。若从他闻。若觉真实。或为成立自宗。或为破坏他宗。或为制伏于他。或为摧屈于。或为悲愍于他。建立宗义。

辩因者。谓为成就所立宗义。依所引喻。同类异类。现量比量。及与正教。建立顺益道理言论。

引喻者。亦为成就所立宗义。引因所依。诸余世间串习共许易了之法比况言论。

同类者。谓随所有法望所余法。其相展转少分相似。此复五种。一相状相似。二自体相似。三业用相似。四法门相似。五因果相似。相状相似者。谓于现在。或先所见相状。相属展转相似。自体相似者。谓彼展转其相相似。业用相似者。谓彼展转作用相似。法门相似者。谓彼展转法门相似。如无常与苦法。苦与无我法。无我与生法。生法与老法。老法与死法。如是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有为无为。如是等类。无量法门展转相似。因果相似者。谓彼展转。若因若果。能成所成。展转相似。是名同类。

异类者。谓所有法望所余法。其相展转。少不相似。此亦五种。与上相违。应知其相。

现量者。谓有三种。一非不现见。二非已思应思。三非错乱境界。

非不现见现量者。复有四种。谓诸根不坏。作意现前。相似生故。超越生故。无障碍故。非极远故。相似生者。谓欲界诸根。于欲界境。上地诸根。于上地境。已生已等生。若生若起。是名相似生。超越生者。谓上地诸根。于下地境。已生等如前说。是名超越生。无障碍者。复有四种。一非覆障所碍。二非隐障所碍。三非映障所碍。四非惑障所碍。覆障所碍者。谓黑暗。无明暗。不澄清色暗。所覆障。隐障所碍者。谓或药草力。或呪术力。或神通力之所隐障。映障所碍者。谓少小物。为广多物之所映夺故不可得。如饮食中药。或复毛端。如是等类。无量无边。且如小光大光所映故不可得。所谓日光映星月等。又如月光映夺众星。又如能治映夺所治令不可得。谓不净作意。映夺净相。无常苦无我作意。映夺常乐我相。无相作意。映夺一切众相。惑障所碍者。谓幻化所作。或色相殊胜。或复相似。或内所作。目眩惛梦。闷醉放逸。或复颠狂。如是等类。名为惑障。若不为此四障所碍。名无障碍。非极远者。谓非三种极远所远。一处极远。二时极远。三损减极远。如是一切。总名非不现见。非不现故。名为现量。

非已思应思现量者。复有二种。一才取便成取所依境。二建立境界取所依境。才取便成取所依境者。谓若境能作才取便成取所依止。犹如良医授病者药。色香味触。皆悉圆满。有大势力。成熟威德。当知此药色香味触。才取便成取所依止。药之所有大势威德。病若未愈名为应思。其病若愈名为已思。如是等类。名才取便成取所依境。建立境界取所依境者。谓若境能为建立境界取所依止。如瑜伽师于地思惟水火风界。若住于地。思惟其水。即住地想。转作水想。若住于地。思惟火风。即住地想。转作火风想。此中地想。即是建立境界之取。地者即是建立境界取之所依。如住于地。住水火风。如其所应。当知亦尔。是名建立境界取所依境。此中建立境界取所依境。非已思惟。非应思惟。地等诸界。解若未成。名应思惟。解若成就。名已思惟。如是名为非已思应思现量。非错乱境界现量者。谓或五种或七种。五种者。谓非五种错乱境界。何等为五。一想错乱。二数错乱。三形错乱。四显错乱。五业错乱。七种者。谓非七种错乱境界。何等为七。谓即前五。及余二种遍行错乱。合为七种。何等为二。一心错乱。二见错乱。想错乱者。谓于非彼相。起彼相想。如于阳焰鹿渴相中起于水想。数错乱者。谓于少数起多数增上慢。如眩者于一月处见多月像。形错乱者。谓于余形色。起余形色增上慢。如于旋火见彼轮形。显错乱者。谓于余显色。起余显色增上慢。如迦末罗病损坏眼根。于非黄色悉见黄相。业错乱者。谓于无业事。起有业增上慢。如结拳驰走见树奔流。心错乱者。谓即于五种所错乱义。心生喜乐。见错乱者。谓即于五种所错乱义。忍受显说生吉祥想。坚执不舍。若非如是错乱境界。名为现量。

问如是现量谁所有耶。答略说四种所有。一色根现量。二意受现量。三世间现量。四清净现量。色根现量者。谓五色根所行境界。如先所说现量体相。意受现量者。谓诸意根所行境界。如先所说现量体相。世间现量者。谓即二种总说。为一世间现量。清净现量者。谓诸所有世间现量。亦得名为清净现量。或有清净现量。非世间现量。谓出世智于所行境。有知为有。无知为无。有上知有上。无上知无上。如是等类。名不共世间清净现量。

比量者。谓与思择俱已思应思所有境思。此复五种。一相比量。二体比量。三业比量。四法比量。五因果比量。

相比量者。谓随所有相状相属。或由现在。或先所见推度境界。如见幢故比知有车。由见烟故比知有火。如是以王比国。以夫比妻。以角犎等比知有牛。以肤细软发黑轻躁容色妍美。比知少年。以面皱发白等相。比知是老。以执持自相。比知道俗。以乐观圣者。乐闻正法。远离悭贪。比知正信。以善思所思。善说所说。善作所作。比知聪叡。以慈悲爱语。勇猛乐施。能善解释甚深义趣。比知菩萨。以掉动轻转。嬉戏歌笑等事。比未离欲。以诸威仪恒常寂静。比知离欲。以具如来微妙相好智慧寂静正行神通。比知如来应等正觉具一切智。以于老时见彼幼年所有相状。比知是彼。如是等类。名相比量。

体比量者。谓现见彼自体性故。比类彼物不现见体。或现见彼一分自体。比类余分。如以现在比类过去。或以过去比类未来。或以现在近事比远。或以现在比于未来。又如饮食衣服严具车乘等事。观见一分得失之相。比知一切。又以一分成熟。比余熟分。如是等类。名体比量。

业比量者。谓以作用比业所依。如见远物无有动摇鸟居其上。由是等事比知是杌。若有动摇等事。比知是人。广迹住处比知是象。曳身行处比知是蛇。若闻嘶声比知是马。若闻哮吼比知师子。若闻咆勃比知牛王。见比于眼。闻比于耳。嗅比于鼻。甞比于舌。触比于身。识比于意。水中见碍比知有地。若见是处草木滋润茎叶青翠比知有水。若见热灰比知有火。丛林掉动比知有风。目执杖进止问他。蹎蹶失路。如是等事比知是盲。高声侧听比知是聋。正信聪叡。离欲未离欲。菩萨如来。如是等类。以业比度。如前应知。

法比量者。谓以相隣相属之法。比余相隣相属之法。如属无常比知有苦。以属苦故比空无我。以属生故比有老法。以属老故比有死法。以属有色有见有对比有方所及有形质。属有漏故比知有苦。属无漏故比知无苦。属有为故比知生住异灭之法。属无为故比知无生住异灭法。如是等类名法比量。

因果比量者。谓以因果展转相比。如见有行比至余方。见至余方比先有行。若见有人如法事王比知当获广大禄位。见大禄位比知先已如法事王。若见有人备善作业比知必当获大财富。见大财富比知先已备善作业。见先修习善行恶行比当兴衰。见有兴衰。比先造作善行恶行。见丰饮食比知饱满。见有饱满比丰饮食。若见有人食不平等。比当有病。现见有病比知是人食不平等。见有静虑比知离欲。见离欲者比有静虑。若见修道比知当获沙门果证。若见有获沙门果证。比知修道。如是等类。当知总名因果比量。是名比量。

正教量者。谓一切智所说言教。或从彼闻。或随彼法。此复三种。一不违圣言。二能治杂染。三不违法相。

不违圣言者。谓圣弟子说。或佛自说经教。展转流布。至今不违正法。不违正义。

能治杂染者。谓随此法善修习时。能永调伏贪瞋痴等一切烦恼及随烦恼。不违法相者。谓翻违法相。当知即是不违法相。何等名为违法相耶。谓于无相增为有相。如执有我有情命者生者等类。或常或断。有色无色。如是等类。或于有相减为无相。或于决定立为不定。如一切行皆是无常。一切有漏皆性是苦。一切诸法皆空无我。而妄建立一分是常一分无常。一分是苦一分非苦。一分有我一分无我。于佛所立不可记法。寻求记别。谓为可记。或安立记。或于不定建立为定。如执一切乐受皆贪所随眠。一切苦受瞋所随眠。一切不苦不乐受痴所随眠。一切乐受皆是有漏。一切乐俱故思造业。一向决定受苦异熟。如是等类。或于有相法中。无差别相建立差别。有差别相立无差别。如于有为无差别相。于无为中亦复建立。于无为法无差别相。于有为法。亦复建立。如于有为无为。如是于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随其所应。皆当了知。又于有相不如正理立因果相。如立妙行感不爱果。立诸恶行感可爱果。计恶说法毘奈耶中。习诸邪行能得清净。于善说法毘奈耶中。修行正行谓为杂染。于不实相以假言说立真实相。于真实相以假言说种种安立。如于一切离言法中建立言说说第一义。如是等类名违法相。与此相违当知即是不违法相。是名正教。

问若一切法自相成就。各自安立己法性中。复何因缘建立二种所成义耶。答为欲令他生信解故。非为生成诸法性相。问为欲成就所成立义。何故先立宗耶。答为先显示自所爱乐宗义故。问何故次辩因耶。答为欲开显依现见事决定道理。令他摄受所立宗义故。问何故次引喻耶。答为欲显示能成道理之所依止现见事故。问何故后说同类异类。现量比量。正教等耶。答为欲开示因喻二种相违不相违智故。又相违者。由二因缘。一不决定故。二同所成故。不相违者。亦二因缘。一决定故。二异所成故。其相违者。于为成就所立宗义。不能为量故。不名量。不相违者。于为成就所立宗义。能为正量故名为量。是名论所依。

论堕负者。谓有三种。一舍言。二言屈。三言过。

论出离者。谓立论者。先应以彼三种观察。观察论端。方兴言论。或不兴论。名论出离。三种观察者。一观察得失。二观察时众。三观察善巧及不善巧。

云何声明处。当知。此处略有六相。一法施设建立相。二义施设建立相。三补特伽罗施设建立相。四时施设建立相。五数施设建立相。六处所根栽施设建立相。嗢拕南曰。

法义数取趣
时数与处所
若根栽所依
是略声明相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五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