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六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三

复有四种法嗢拕南。诸佛菩萨欲令有情清净故说。何等为四。一切诸行皆是无常。是名第一法嗢拕南。一切诸行皆悉是苦。是名第二法嗢拕南。一切诸法皆无有我。是名第三法嗢拕南。涅槃寂静。是名第四法嗢拕南。诸佛菩萨多为有情宣说如是法相应义。是故说名法嗢拕南。又从曩昔其心寂静诸牟尼尊。于一切时展转宣说。是故说此名嗢拕南。又此行迹能趣大生。亦复能趣出第一有。是故说此名嗢拕南。

云何菩萨等随观察一切诸行皆是无常。谓诸菩萨观一切行言说自性于一切时常无所有。如是诸行常不可得。故名无常。又即观彼离言说事。由不了知彼真实故。无知为因生灭可得。如是诸行离言自性有生有灭。故名无常。又诸菩萨观过去行已生已灭。由彼诸行无因可得亦无自性。是故观彼因性自性皆无所有。观现在行已生未灭。由彼诸行因不可得已与果故。自性可得犹未灭故。是故观彼自性是有而无有因。观未来行未生未灭。由彼诸行有因可得未与果故。无有自性犹未生故。是故观彼唯有因性而无自性。菩萨如是见三世中分段诸行相续转已。等随观见一一刹那有为诸行。皆有三种有为之相。于刹那后复有第四有为之相。即于此中前刹那行自性灭坏。无间非先诸行刹那自性生起。正观为生。诸行生已即时未坏。正观为住。此已生行望前已灭诸行。刹那自性别异。正观为老。从此诸行生刹那后。即此已生诸行刹那自性灭坏。正观为灭。菩萨观此已生刹那诸行自性。即是生住老之自性。不见生等别有自性。如实观见生刹那后即此生等诸行刹那自性灭坏无别有性。如是四种有为之相。总摄诸行。以要言之。二分所显。一者有分所显。二者无分所显。此中世尊依于有分建立一种有为之相。依于无分建立第二有为之相。住异二种俱是诸行有分所显。建立第三有为之相。此中菩萨观一切时唯有诸行除此更无生住老灭。恒有实物自性成就。何以故。诸行生时唯即如是诸行可得。无别有余生住老灭。如是诸行住老灭时。唯即如是诸行可得。无别有余生住老灭。

又诸菩萨以理推求生等实物。亦不可得。如是推求不可得者。谓若离彼色等诸行别有生法。是即应如色等诸行自体有生。如是此生亦应有生。如是即应有二种生。一者行生。二者生生。如是行生与彼生生。为一为异。若言一者计生实有。即为唐捐。言别有生。是实物有不应道理。若言异者。如是即应非行生生。是行生生不应道理。如说生相。如是广说住。老灭相当知亦尔。谓若灭法别有自性是实成就。即应此灭有生有灭。若灭生时一切诸行皆应同灭。如是即应少用功力如入灭定诸心心所一切皆灭。若灭灭时一切诸行虽皆已灭。复应还生。以灭无故。是故言灭有生有灭。不应道理。又善男子或善女人。于一切时恒有实物自性成就。观为假有。而能修厌离欲解脱。不应道理。与此相违是应道理。由此行相是诸菩萨如实了知一切诸行皆是无常。

又诸菩萨观无常行相续转时。能为三种苦所依止。一者行苦。二者坏苦。三者苦苦。如是菩萨如实了知一切诸行皆悉是苦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有为无为一切诸法二无我性。一者补特伽罗无我性。二者法无我性。于诸法中补特伽罗无我性者。谓非即有法是真实有补特伽罗。亦非离有法别有真实补特伽罗。于诸法中法无我性者。谓于一切言说事中。一切言说自性诸法都无所有。如是菩萨如实了知一切诸法皆无有我。

又诸菩萨观一切行。先因永断后无余灭。其余毕竟不起不生。说名涅槃。当知涅槃其体寂静。一切众苦毕竟息故。一切烦恼究竟灭故。如是未得清净增上意乐菩萨。未见圣谛。诸声闻乘虽于涅槃发起胜解如是说言涅槃寂静。而于涅槃未如实解。未能如实正智见转。然彼亦有如理作意。譬如王子或长者子。生育已来未出王宫长者内室。王及长者各为幼童假作种种诸戏乐具鹿车牛车马车象车。而赐与之。尔时王子及长者子。用为嬉戏欢娱游佚。即于如是假所造作鹿牛马象。发起真实鹿想牛想马想象想。后于一时王及长者。各知其子渐已长大诸根成熟。赞说真实鹿牛马象。尔时王子及长者子。闻父赞说作是念言。今者父王及父长者。将非赞说我等所有鹿牛马象四种车耶。复于后时王及长者知子转大。从内宫室引出外游。示其真实鹿牛马象。时彼见已内自发生如实慧解。此为实义鹿车牛车马车象车。父于长夜甞为我等赞说斯事。然唯我等以无智故。于不如实唯彼相似唯彼影像。发起真实鹿等胜解。由是因缘于先胜解追起羞愧。如是宫室。喻于生死。其所生育诸幼童子。喻未证得清净增上意乐菩萨。及未见谛诸声闻乘。父喻诸佛及已证入大地菩萨。先为假作鹿牛等车。喻为宣说涅槃鹿相。次为赞说真实鹿等。喻佛菩萨自现证见真实涅槃。如其所见于彼菩萨及声闻前。赞说涅槃真实功德。所余喻彼既闻是已但用随顺音声觉慧于涅槃德长夜胜解。若于是时资粮成熟。渐次增长成净增上意乐。菩萨见谛。声闻于真涅槃生现证智。即于尔时发生自内如实慧解。如是涅槃。一切声闻独觉所证。诸佛菩萨先所赞说。我等先以愚夫觉慧。于不如实唯彼相似唯彼影像。发起真实涅槃胜解。由是因缘于先胜解追生羞愧。依止于后如实胜解。又如病者往大医所。为除病故求随顺药得已常服。彼于是药深生胜解深生爱乐唯见为实。由是因缘先病除愈。复起余病应服余药。尔时大医知先病愈后病复生。更须余药。劝舍前药令服余药。时彼病者愚痴无识。于前所服深生胜解。起所宜想不肯弃舍。时大良医为其宣说前后药性于现所病前药匪宜后药为胜。时有病者虽闻是语不生胜解。犹未深信良医所言。如是病者。喻诸凡夫菩萨声闻为烦恼病之所执持。大良医者喻诸如来。其良药等。喻为宣说若上上胜及以上极。若深深胜及以深极。若劣若胜。及以胜极法教正教。教授教诫。彼虽闻已不能悟入不生胜解。不能修行法随法行诸有净信。菩萨声闻于佛所说不生疑惑。乘佛所说喻如一切支具圆满妙庄严车。无上法乘如善御者。随所行地随所应到。疾疾进趣无所稽留。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菩萨功德品第十八

云何菩萨所有功德。嗢拕南曰。

希奇不希奇
平等心饶益
报恩与欣赞
不虚加行性

复次嗢拕南曰。

无颠倒加行
退堕与胜进
相似实功德
善调伏有情

复次嗢拕南曰。

诸菩萨受记
堕于决定中
定作常应作
最胜最为后

复次嗢拕南曰。

诸施设建立
一切法寻思
及如实遍智
如是诸无量
说法果胜利
大乘性与摄
菩萨十应知
建立诸名号

谓诸菩萨略有四种施设建立。唯有如来及诸菩萨。能正施设能正建立。非余一切若天若人若诸沙门若婆罗门。唯除闻已。何等为四。一者法施设建立。二者谛施设建立。三者理施设建立。四者乘施设建立。

云何名法施设建立。谓佛所说素呾缆等十二分教。次第结集次第安置次第制立。是名为法施设建立。

云何名谛施设建立。谓无量种。或立一谛。谓不虚妄义。唯有一谛无第二故。或立二谛。一世俗谛。二胜义谛。或立三谛。一相谛。二语谛。三用谛。或立四谛。一苦谛。二集谛。三灭谛。四道谛。或立五谛。一因谛。二果谛。三智谛。四境谛。五胜谛。或立六谛。一谛谛。二妄谛。三应遍知谛。四应永断谛。五应作证谛。六应修习谛。或立七谛。一爱味谛。二过患谛。三出离谛。四法性谛。五胜解谛。六圣谛。七非圣谛。或立八谛。一行苦性谛。二坏苦性谛。三苦苦性谛。四流转谛。五还灭谛。六杂染谛。七清净谛。八正加行谛。或立九谛。一无常谛。二苦谛。三空谛。四无我谛。五有爱谛。六无有爱谛。七彼断方便谛。八有余依涅槃谛。九无余依涅槃谛。或立十谛。一逼切苦谛。二财位匮乏苦谛。三界不平和苦谛。四所爱变坏苦谛。五麁重苦谛。六业谛。七烦恼谛。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谛。九正见谛。十正见果谛。如是等类名菩萨谛施设建立。若广分别当知无量。

云何名理施设建立。谓四道理。此广分别如前应知。

云何名乘施设建立。谓声闻乘及独觉乘无上大乘。如是三种一一各由七种行相施设建立。是名为乘施设建立。初声闻乘七行相者。一于四圣谛无颠倒慧。二此慧所依。三此慧所缘。四此慧伴类。五此慧作业。六此慧资粮。七此慧得果。当知由此七种行相施设建立。诸声闻乘无不周备。如声闻乘七种行相施设建立。其独觉乘当知亦尔。无上大乘七行相者。一缘离言说事一切法中所有真如无分别平等性出离慧。二此慧所依。三此慧所缘。四此慧伴类。五此慧作业。六此慧资粮。七此慧得果。当知由此七种行相施设建立。无上大乘无不周备。

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及诸菩萨所有无倒施设建立。若曾所作若当所作若今所作。一切皆由如是四事。除此无有若过若增。

又诸菩萨于五无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何等为五。一有情界无量。二世界无量。三法界无量。四所调伏界无量。五调伏方便界无量。云何有情界无量。谓六十四诸有情众名有情界。如前意地已具条列。若依相续差别无边。云何世界无量。谓于十方无量世界无量名号各各差别。如此世界名曰索诃。此界梵王名索诃主。如是一切皆当了知。云何法界无量。谓善不善无记诸法。如是等类差别道理。应知无量。云何所调伏界无量。谓或有一种所调伏界。一切有情可调伏者同一类故。或有二种所调伏界。一具缚。二不具缚。或有三种所调伏界。一钝根。二中根。三利根。或有四种所调伏界。一刹帝利。二婆罗门。三吠舍。四戍达罗。或有五种所调伏界。一贪行。二瞋行。三痴行。四慢行。五寻思行。或有六种所调伏界。一在家。二出家。三未成熟。四已成熟。五未解脱。六已解脱。或有七种所调伏界。一轻毁。二中庸。三广显智。四略开智。五现所调伏。六当所调伏。七缘引调伏谓遇如是如是缘。即如是如是转变。或有八种所调伏界。谓八部众。从刹帝利乃至梵众。或有九种所调伏界。一如来所化。二声闻独觉所化。三菩萨所化。四难调伏。五易调伏。六软语调伏。七诃摈调伏。八远调伏。九近调伏。或有十种所调伏界。一那落迦。二傍生。三琰摩世界。四欲界天人。五中有。六有色。七无色。八有想。九无想。十非想。非非想。如是略说品类差别有五十五。若依相续差别道理。当知无量。问有情界无量。所调伏界无量。有何差别。答一切有情若住种性不住种性。无有差别。总名有情界无量。唯住种性彼彼位转。乃得名为所调伏界无量。云何调伏方便界无量。谓如前说。当知此中亦有无量品类差别。

问何故总说此五无量如是次第。答以诸菩萨专精修习饶益有情。是故最初说有情界无量。是诸有情依于处所可得受化。是故第二说世界无量。是诸有情在彼彼界由种种法。或染或净差别可得。是故第三说法界无量。即观如是有情界中。有诸有情有所堪任有大势力。堪能究竟解脱众苦。是故第四说所调伏界无量。要由如是方便善巧。令诸有情究竟解脱。是故第五说调伏方便界无量。是故说言菩萨于此五种无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六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