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已说六种善巧。谓蕴善巧乃至根善巧。云何应知是诸善巧广建立义。
复次嗢柁南曰。
问何等是色自性。答略有十一。谓眼等十色处及法处所摄色。又总有二。谓四大种及所造色。如是一切皆变碍相。
问何等是受自性。答略有六种。谓依眼等六触所生。此复二种。若色为依名身受。无色为依名心受。何以故。由前五根皆色性故。问若前五根皆是色性依眼等受名身受者。何故眼等非唯是身。答由相异故。所以者何。眼等五根展转相异。问若眼等根其相异故非皆身相。依彼诸受由是因缘应非身受。答余有色根不离身故就彼为名。此复何过。问若不离身故无过者。意根亦尔不离身转。依意根受应名身受。是即一切皆是身受无心受耶。答诸有色根定不离身。意即不尔故无有过。所以者何。生无色界有情意根离身而转。是故五根所生诸受合名身受。唯依意者独名心受。故总说二。谓身心受。又一切受皆领纳相。问何等是想自性。答此亦六种。如前应知。又想有六。一有相想。二无相想。三狭小想。四广大想。五无量想。六无所有想。又略有二。一世间想。二出世想。狭小想者。谓欲廛想。广大想者。谓色廛想。无量想者。谓空识无边处廛想。无所有想者。谓无所有处廛想。即此一切名有相想。无相想者。谓有顶想及一切出世间学无学想。又一切想皆等了相。
问何等是行自性。答此亦六种。如前应知。又此行相由五种类令心造作。一为境随与。二为彼合会。三为彼别离。四能发杂染业。五令心自在转。又此行相略有三种。一者善行。二不善行。三无记行。又一切行皆造作相。
问何等是识自性。答略有六种。所谓眼识乃至意识。是识自性差别。又识有三种。一领受差别。二采境差别。三分位差别。领受差别有三。采境差别有六。分位差别有三。如是识蕴差别总有十八自性。应知是名诸蕴自性。复次蕴义云何。为显何义建立诸蕴。谓所有色若去来今乃至远近。如色乃至识亦尔。如是总略摄一切蕴。积聚义是蕴义。又由诸蕴唯有种种名性诸行。当知为显无我性义建立诸蕴。
复次云何色蕴差别。略由六种。一由事故。二由相故。三由识执不执故。四由识空不空故。五由想所行故。六由边际故。事者。谓所有诸色皆是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相者。略有三种。一清净色。二清净所取色。三意所取色。又变碍相是色共相。识执不执者。若识依执名执受色。此复云何。谓识所托安危事同和合生长。又此为依能生诸受。与此相违非执受色。识空不空者。若识不空名同分色。由此与识等义转故。若识空者名彼同分色。似自相续而随转故。想所行者。谓缘色想略有三种。一者色想。二有对想。三别异想。色想亦三。一有光影相。二据方处相。三积集住相。如是三相随其次第。三想所行取青等相。名为色想。能取行碍名有对想。能取男女舍田等假名别异想。是名想所行差别。边际者。谓色边际略有二种。一堕下界。谓欲廛色。二堕中界。谓色廛色。当知此中就业增上所生诸色。说无色界无有诸色。非就胜定自在色说。何以故。由彼胜定于一切色皆得自在诸定加行令现前故。当知此色名极微细定所生色。
复次云何受蕴差别。略由五种。一由事故。二由相故。三由生故。四由观察故。五由出离故。事者。谓领纳及顺领纳法。相者。谓自相及共相。自相有三。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乐受坏苦故苦。苦受。苦苦故苦。不苦不乐受。行苦故苦。由此因缘诸所有受皆说名苦。是名受共相。生者。谓一切受。十六触所生。何等十六。谓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有对触增语触。顺乐受触。顺苦受触。顺不苦不乐受触。爱触。恚触。明触。无明触。非明非无明触。由所依及所取境故。建立六触及有对触。由分别境故建立增语触。由领纳境故建立顺乐受等触。由染净故建立爱恚明无明非明非无明触。是名受生差别。观察差别者。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出现世间。皆于诸受起八种观。谓受有几种。谁为受集。谁是受灭。谁是受集趣行。谁是受灭趣行。谁是受爱味。谁是受过患。谁是受出离。如是观时如实了知受有三种。触集故受集。应知如经分别广说。如是八种观察诸受。当知略显自相。观现法转因观彼灭。观后法转因观彼灭。观彼二转因。观彼二转灭。因观及清净观。是名观察差别。出离者。谓初静虑出离忧根。第二静虑出离苦根。第三静虑出离喜根。第四静虑出离乐根。于无想界出离舍根。是名出离差别。
复次云何想蕴差别。略由五种。一由事故。二由相故。三由颠倒故。四由无颠倒故。五由分别故。事者谓取所缘相及随顺彼法。相者。自相有六种。如前应知。等了相是共相。是名相差别。颠倒差别者。谓诸愚夫无所知晓。随逐无明起不如理作意。于所缘境无常计常取相而转。是名想倒。如于无常计常。如是于苦计乐于不净计净于无我计我。此想颠倒。诸在家者能发心倒。一分出家者能发见倒。是名颠倒差别。此想颠倒复有差别。谓于四事邪取其相是名想倒。若由如是等了相故于境贪著。是名心倒。若由如是等了相故有执著者。于颠倒事坚执忍可开示建立。是名见倒。无颠倒差别者。谓诸聪叡有所晓了。随智慧明起如理作意。于所缘境无常知无常。苦知是苦。不净知不净。无我知无我。正取相转。是名想无颠倒。心无颠倒。见无颠倒。是名无颠倒差别。分别差别者。略有五种想分别相。一境界分别。二领纳分别。三假设分别。四虚妄分别。五实义分别。若于境界取随味相。名境界分别。执取境界所生诸受。名领纳分别。若于自他取如是名如是类如是姓等种种世俗言说相。名假设分别。于诸境界取颠倒相。名虚妄分别。于诸境界取无倒相。名实义分别。如是总名想蕴分别差别。复次云何行蕴差别。亦由五相。一由境界故。二由分位故。三由杂染故。四由清净故。五由造作故。由境界者。谓于行蕴立六思身。由分位者。谓立生等不相应行由彼生等唯有分位所显现故。由杂染者。谓于杂染诸行建立烦恼及随烦恼。由清净者。谓于清净诸行建立信等。由造作者。谓如前说五造作相为境随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