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嗢拕南曰。
复次嗢拕南曰。
界有三种。一者色界。二无色界。三者灭界。复有七界。一光明界。二清净界。三空处界。四识处界。五无所有处界。六非想非非想处界。七灭界。当知此中。由其色界摄光明界及清净界。由无色界摄四无色。由其灭界还摄灭界又诸色贪由见由受所显发故。遍于一切色界地中。安立光明及清净界。又于如是七界遍知。应当了知。于得方便。应当了知。即于其得应当了知。于得所为应当了知。如是诸界所有遍知。由四因缘。应当了知。谓有相违所治能治而相待故。狭小无量而相待故。有及非有而相待故。有上无上而相待故。黑暗为缘施设光明。不净为缘施设清净。色趣为缘施设虚空。如是名为有相违故。待彼所治施设能治。由待彼故。能于此中正觉慧转。由缘有量狭小境识以为缘故。施设识无边处。由少所有以为缘故。施设无所有处。由一切有最胜现前以为缘故。施设非想非非想处。为有无上。由萨迦耶所有相应诸烦恼断以为缘故。施设灭界为灭无上。当知有顶是有无上。灭于诸法皆是无上。又有想定名为有行。于七界中。次第乃至无所有处。一切皆是有想定故。皆由行定随顺获得。谓取明相光明想。俱修三摩地随顺获得光明想定。如是由取清净。虚空。识无边想。无所有想。当知亦尔。非想非非想处。由无相作意方便。趣入想极细故。取为第一。诸有寂静起胜解时。随顺获得第一有定。于一切相不思惟故。于无相界正思惟故。萨迦耶灭由无相故。随顺获得灭定灭界。如是二种。不由行定随顺获得。又由永害色无色界所有贪故。不下屈故。不高举故。解脱住故。住解脱故。如是诸定。得随所欲有力调柔自在而转。如是名为随得诸界。又此诸界能随获得八解脱定。当知初界能随获得第一第二二解脱定。其第二界能随获得第三解脱胜静虑定。其余五界如其次第能随获得五解脱定。
复次嗢拕南曰。
复次嗢拕南曰。
一切有情应断诸受。略由三缘而得生起。一者欲缘。谓于未来世。二者寻缘。谓于过去世。三者触缘。谓于现在世现前境界。云何名为一切有情。谓有情众略有八种。一在家众。二出家众。三于诸欲未离贪众。四于诸欲已离贪众。五于初静虑未离贪众。六于初静虑已离贪众。七从此已上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未得离贪诸外道众能入世间定。具足于邪见乃至邪解脱智者。八住内法众能入世间定。具足于正见乃至正解脱智者。及住内法众能入出世定者。由此八众依能领纳诸受遍知。应知普摄诸有情众。又在家众或出家众于诸欲中未离贪者。由三因缘。诸染污受而得生起。一由染著力。二由作意力。三由境界力。当知此中诸在家者。追求诸欲。为受用故。发生欲乐。由染著力。即此非理思惟先时曾所领受。由作意力。于现前境现在受用。由境界力。应知如是补特伽罗欲寻触缘。由现行故。皆不寂静。以此为缘发生三受。又由最初染污欲寻触现行故。领纳彼缘所生诸受。若彼生已染著不舍。亦不除遣。如是彼受长时相续随转不绝不得寂静。不寂静缘长时相续领纳诸受。又彼欲等由其最初长时相续恒现行故。彼缘彼品所有烦恼堕在相续未永断故。即说名为不寂静缘。是名第二义门差别。若诸出家未离贪者。由于诸欲能弃舍故。其染著力所摄受欲。虽得寂静。作意境界力所摄受若寻若触而未寂静。由是因缘。彼于触处于寻对治。未善修故。一切离欲皆未作故。于曾受境。非理作意。寻思现行。于诸胜妙现前境界。有触现行。若于寻思深见过失。于彼对治已善修故。一切离欲未尽作故。欲如前说。已得寂静。由是因缘。寻亦寂静。唯触独一未得寂静。若胜妙境现在前时。诸染污触便复生起。若于诸欲已离贪者。当知一切皆得寂静。是名一种义门差别。复有一类。于诸欲中未离贪者。由于诸欲所有贪欲未永断故。诸寻染触未永断故。由是一切皆未寂静。若于诸欲贪欲。已断证初静虑。欲已寂静。寻未寂静。于初静虑已离贪者。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未离贪者。二已寂静触未寂静。超过有顶一切寂静。是名第二义门差别。若诸外道能入世间定。具足于邪见乃至邪解脱智者。由彼为缘生起诸受。于彼染著。又由彼品烦恼随缚。即由如是不寂静缘。诸受生起。若住内法能入世间定。具足于正见乃至正解脱智者。由彼为缘。生起诸受。于彼染著。又由彼品烦恼随缚。即由如是不寂静缘。诸受生起。又住内法。能入出世定者。若依向道转。自事未究竟。所有诸欲未得为得。未证为证。未触为触。作是希望。我于是处何时当得。广说如前。彼未寂静。由是为缘。彼于尔时诸受生起。若于自事已得究竟彼欲寂静。由寂静缘。便有第一寂静无上诸受生起。彼于一切所有诸受出离方便。如实了知。是故如前于第一义诸沙门中。许为沙门。诸梵志中许为梵志。若不了知。于彼一切皆不忍许。当知此中一切诸受无有差别。皆触为缘。又即此缘欲。亦为缘寻。亦为缘境界。愚痴所摄无明亦为其缘。如是一切不正思惟。及堕相续彼品烦恼以为其集。由此灭故。彼亦随灭。正见等道当知说名能趣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