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嗢拕南曰。
依四念住修习增上。由四因缘。应知内法有沙门道。及有究竟。外法决定无沙门道。亦无究竟。当知他论诸沙门道及以究竟。一切皆空。云何名为四种因缘。一者依止四处得四证智故。二者解脱四种外随烦恼故。三者内法弟子与外道弟子不同品类故。四者内法大师与外道师不同品类故。云何名为内法沙门。谓诸沙门略有四种。一者胜道沙门。二者论道沙门。三者命道沙门。四者污道沙门。是四沙门若略若广。如声闻地已辩其相。内法道者。云何为道。谓八支圣道。若处施设八支圣道。是处施设污道。为后四种沙门。若有其道自行邪行。非生道器。由是因缘。容有污道。是故外法尚无污道。况得有余。内法究竟者。云何究竟。谓断诸取。诸取断已。当来毕竟无复相续。云何名为依止四处。云何复名得四证智。谓四处者。一三结永断苏息处。二无退堕法势力处。三定趣菩提种类处。四极七反有随行处。依此四处。于佛法僧及于净戒。得证净智。云何名为解脱四种外随烦恼。一者解脱现法外随烦恼。二者解脱后法外随烦恼。三者解脱展转互相违戾所作外随烦恼。四者解脱于诸圣谛不能宣说。不能觉悟。所作外随烦恼。当知此中诸外道类阙念住故。其念忘失不正知住。领纳诸受或乐或苦或非苦乐。于乐起染。于苦起恚。于非苦乐发起愚痴。如是名为第一现法外随烦恼。彼由如是染恚痴故。以受为缘生后有爱。以爱为缘发生诸取。有爱取故以取为缘成办于有。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积集增长。如是名为第二后法外随烦恼。又诸外道萨迦耶见以为根本种种见趣意各别故。彼此展转互相违戾。是名第三外随烦恼。又诸外道遍于一切四圣谛中。尚无有能施设其教。况当觉悟。是故彼于自师宗智虽得增上。而实无知堕无明趣。是名第四外随烦恼。住内法者于是一切皆能解脱。云何内法弟子与外道弟子不同品类。谓外道弟子或堕有见常边。或堕无见断边。长夜积集。深起藏护。由闻亲近。由思染著。由修染著。内法弟子行处中行远离二边。云何内法大师与外道师不同品类。谓外道师于一切取。虽同宣说断遍知论。而于诸取不能施设正断遍知。由彼本契出家舍欲故。于欲取立断遍知。非于自见自戒我语。若有与他诸余沙门婆罗门等。见不同分。戒禁同分。彼于见取亦能随分立断遍知。非于戒禁我语二取。若有戒禁亦不同分。于戒禁取亦能随分立断遍知。其我语取于一切时。一切外道悉皆共有。是故外道于自于他。我语取中。皆不施设断遍知论。又彼虽能分舍诸取。而于当来还复能取。未永断故。如是外道于诸取中未全断故。未永断故。不得究竟。内法大师当知一切与上相违。如是应知内法大师与外道师不同品类。
复次嗢拕南曰。
此中安立四念住为初。道支为最后三十七种菩提分法。若略若广。如声闻地应知其相。又由四念住。应知一切所知事边际。由所知事边际故。复应了知智事边际。又四念住由欲精进等。修习加行方得圆满。应知除此四种念住。更无有余不同分道或所缘境。由此道此境。能尽诸漏。获得涅槃。由无第二清净道故。说纯有一能趣正道。又此纯一能趣正道。由二因缘。能令有情究竟清净。一由思择力故。二由修习力故。此中愁者。谓染污忧。所言泆者。谓掉俱行欲界染喜。愁以四种世法为所依处。泆以余四世法为所依处。于四念住勤修加行。依思择力超度愁泆。由依世间修习力故。得离欲爱弃舍忧苦。依出世间修习力故。超度一切萨迦耶苦。亦能证得八支圣道及圣道果真实妙法。一切有情当知皆由思择修习二种力故。得一切种究竟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