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次嗢拕南曰。
有诸外道。于弟子众自立为师。专求利养。专求恭敬。专求自利。遇缘和合。有族姓子投其出家。因而谓曰。汝之与我先无一切资身众具可共受用。汝应为我往诣他处褒赞我德掩藏我失。我亦为汝行如是事。我等二人迭相依护。当于诸王若与王等。乃至一切大商主边多获利养及以恭敬。若作是言诸外道师。名专自利。然其弟子便发抗言。勿为此见。如是护者未名自护。往恶趣失。若防此失乃名自护。是故汝应如前自护。我亦当自别为余护。我既不能护汝。汝亦不须护我。于此义中。当知弟子是如理语者。是聪慧者。重当来故。应知其师是非理语者。是愚痴者。重现在故。复有杂染触恼于他。由杂染故。不能自护。因此恼他。不名护他。此中如前由亲近等断诸烦恼。名当自护。从此已后由断为因不恼他等。名当护他。应知此中无瞋无害。是无恼义。无缘而起利乐二心。无缘而起慈悲二心。当知如此是哀愍义。由哀愍故。不恼于他。是故当知一切哀愍与彼相违。
复次嗢拕南曰。
略由六处增上义故。当知建立二十二根。何等为六。一能取境界增上义故。二继嗣家族增上义故。三活命因缘各别事业加行士用增上义故。四受用先世诸业所作爱不爱果。及造新业增上义故。五趣向世间离欲增上义故。六趣向出世离欲增上义故。当知此中。眼根最初意根为后。如是六根。于取境界有增上义。男女二根于能继嗣家族子孙。有增上义。命根一种于爱命者活命因缘各别事业加行士用。有增上义。乐最为初舍为其后。如是五根。于其受用先业所作爱不爱果及造新业。有增上义。信为最初慧为其后。如是五根。于能趣向世间离欲。有增上义。未知当知已知具知三无漏根。于能趣向出世离欲最极究竟。有增上义。一切世间所现见义。其唯此量。当知是义能究竟者。无出于此二十二根。故一切根二十二摄。
复次嗢拕南曰。
略于一切现法后法诸恶行中。深见过已。能正思择息诸恶行。修诸善行。名思择力。当知此力能成二事。一者能往人天善趣。二者能往现法涅槃。又此能与修习力摄。修诸念住为所依止。由此为依。能正修习四念住等菩提分法。当知此修名修习力。又思择力能与三处羞耻为伴。何等名为三处羞耻。一者他处羞耻。谓作是思。若我作恶。当为世间有他心智诸佛世尊若圣弟子若诸天众信佛教者共所呵毁。是名第一处思择力。二者自处羞耻。谓作是思。若我作恶。定当为己深所呵毁。何有善人为斯恶行。是名第二处增上力。三者法处羞耻。谓作是思。我若作恶。便为障碍。于善说法毘奈耶中所修梵行。此法若有。便坏梵行。是名第三处思择力。如是羞耻。当知三处以为增上。一世增上。二自增上。三法增上。
复次嗢拕南曰。
复次嗢拕南曰。
复次嗢拕南曰。
学有三种。谓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建立如是三学差别。如声闻地应知其相。又略于此诸所学中。所有邪行。应正了知。所有正行应正了知。言邪行者。谓如有一。不尊重戒。泛尔出家。虽复出家不以净戒为其增上。如于净戒。于定于慧应知亦尔。彼可容有犯无余罪。于彼世尊说。其于诸沙门果证为无能者。是故当知彼于三学一向毁犯。言正行者。有三正行。谓下中上。下正行者。谓如有一。尊重净戒。亦以净戒为其增上。与前相违。于定于慧不生尊重。不为增上。此不容有犯无余罪。而容有犯小随小罪。于此如来不说其于沙门果证为无能者。中正行者。谓于戒定皆悉尊重。亦为增上。如尊重戒毁犯次第此中亦尔。是故当知乃至所有诸异生位。上正行者。谓已见谛于三种学皆悉尊重。此已获得沙门果证。不待思择有能无能。如是二行开为四种。即此四种合为二行。此二与四平等平等。当知此中。若有定学必有戒学。若有慧学。必有定学。有戒学者不必定有定学慧学。若瑜伽师尊重诸学。当知是名所作圆满。其余但名所作一分。
复次嗢拕南曰。
具足正见如来弟子。略由二法能正摄受澄清性故。应知建立四种证净。谓沙门义所摄信戒。于能说者。于沙门义。于同法者。于能证得沙门助伴。所有净信深固根本。于余生中亦不可引。无虚诳故。名澄清性及净尸罗。於其一切能往恶趣恶不善法。获得毕竟不作律仪。是故亦得名澄清性。应知此中。依止净信于善说法毘奈耶中。深生信解。由此净信澄清性故。设在余生。于佛善说法毘奈耶。毕竟无转。又由怖畏诸恶道苦。受持净戒。对治恶行。由此摄受戒。澄清性设在余生。亦不造恶堕诸恶趣。毕竟无退。乃至涅槃。由于善说法毘柰耶。毕竟无转所依处故。毕竟不往一切恶趣所依处故。其用最胜唯说信戒。为澄清性。非余精进念定等法。非澄清性。又此信戒是其增上戒定慧学所依止处。由说信戒是清净故。义显三学皆得清净。由是因缘。唯说此二以为证净。是名第二义门差别。如是证净善能滋润一切堕界白净法故。名滋润福。能引殊胜诸圣道故。名滋润善。能引所余烦恼断故。名能引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