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因果胜相胜语第四
因果位章第一
论曰。如是已说入应知相。说彼因果云何可见。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波罗蜜。云何由六波罗蜜得入唯识。复云何六波罗蜜得成彼入果。此菩萨不著福报。不破禁戒。于苦不动。修道无懈。此等诸障碍因不行故。心得专一。即能如理简择诸法故。得入唯识。菩萨依六波罗蜜入唯识已。次第清净深心所摄六波罗蜜。是故于中虽离六波罗蜜现起方便。由信解正说故。起爱味随喜庆悦意。一切时无间相应熏修。六波罗蜜便得圆满。
释曰。若入唯识已。于清净深心六波罗蜜。即得现行相应。与此现行相应故名现行相应。信解正说者。谓与六波罗蜜相应言说。于此甚深正说中起信解故。起爱味意者。于诸波罗蜜中见其功德爱味故。起愿得意者。由佛得到此净心第一彼岸故。我及一切众生亦应当得故生愿得心。此摄诸波罗蜜。清净深心有何相故。次以偈文。显示此相。
论曰。此中有偈。
释曰。于中始从信行地。善集资粮故。圆满白净法。及得利疾忍者。忍有三品谓软中上。此中住最上忍故名疾利。此心由所缘故得清净。今当显示。所谓大乘由说甚深宽大故。即是菩萨自乘。于中甚深者谓法无我。宽大者。谓虚空器等三摩提。如所思惟净。今当显示。由知一切法唯是分别故。净心体相今当显示。欲及解此二净故名净心。于中欲者。已得胜悕望故。解者信故。净心相今当显示。前者在净心前故。及此者。即此净心中故。得见诸佛此是其相。法流者。谓住定心时今当显示。此定心利益于住定时见菩提在近。以得此能得方便故。得之不足为难。
论曰。此等诸偈。总显示净心有七种相。一资粮二忍三所缘四思惟五自体六胜相七利益。如偈中次第句句说应知。
释曰。此等偈中显净心。有如是资粮如是忍如是攀缘如是思惟。如是体性如是表相如是利益。如偈显示。即是成立净心体。
摄大乘论释论修差别胜相胜语第五
对治章第一
论曰。如是说应知相入因果已彼修差别云何可见。此修有菩萨十地。何者为十。谓欢喜地。离垢地。照明地。焰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此等诸地成立为十。云何可见。对治十种障碍无明故。此等十种应知。法界亦有十种无明为障住。云何应知。十种法界。初地遍行义故。二地最胜义故。三地最上津液所流义故。四地无摄义故。五地体无差别义故。六地无染净义故。七地种种法无差别义故。八地不增减义故。九地相自在依止义故。及刹自在依止义故。智自在依止义故。十地业自在依止义故。陀罗尼门三摩提门自在依止义故。此中说偈。
复次此无明于声闻非染污。于菩萨是染污应知。
释曰。今显修差别。云何十种应知。法界谓遍满义乃至三摩提陀罗尼自在义。此十种应知。法界于地地中各一种应知。然无明力故不能知。为对治彼无明十障故有十地。何者为十。一凡夫性。二邪行于众生身等。三暗钝故于闻思修忘失。四微细烦恼现行与身见等共生下品故。意念所缘故。远去现行微细故。应知此为微细。五下乘般涅槃。六麁相行。七微细相行。八于无相作功用。九不作众生利益事。十于诸法不得自在。今当释遍行偈义。法界一切处遍行。何以故。一切法无有一法非无我者故。最胜义者。知此义于一切法中最胜。即是二地所流津液。最胜者。若知所有大乘正说。是最胜所流津液即得三地。于中无有我所取。如欝单越人无有我所。证法界时。即得如是无有我所。由此智故。即得四地。此即是体无差别。非如眼色等随诸众生体异各各差别。由此智得入五地。亦无染本性不染故。无染即是净。由此智故。得入六地。修多罗等种种义。虽复差别成立然无有异。由此智得入七地。烦恼灭时不减。净法长时不增。相自在依止。刹自在依止故。由此智得入八地。于相中得自在由随其所欲相即现前故。于刹自在如欲令刹变为金。即得成故名自在。于中智自在者。依止辩才智自在故。得入九地身等业自在依止故。陀罗尼三摩提门自在依止义故。得入十地。复次此无明于声闻非染污由不入是诸地故。若入初地时即通达一切地者。何故复次第安立诸地。为释此难故。随所行行彼行。所入成立为地。虽于初地一切通达。然得成立诸地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