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释所知依分第二之一
论曰。此中最初且说所知依。即阿赖耶识。世尊何处说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识。谓薄伽梵于阿毘达磨大乘经伽他中说。
释曰。此中能证阿赖耶识。其体定是阿赖耶识。阿笈摩者。谓薄伽梵即初所说阿毘达磨大乘经中说如是颂。界者谓因。是一切法等所依止。现见世间于金鑛等说界名故。由此是因故一切法等所依止因。体即是所依止义。由此有者由一切法等所依有。诸趣者。于生死中所有诸趣。趣者谓异熟果。由此果故或是顽愚瘖痖种类。或有势力能了善说恶说法义。或能证得上胜证得。又为烦恼所依止性。由此故有猛利烦恼长时烦恼。如是四种异熟差别所依止故。无有堪能。应知翻此名有堪能。非唯诸趣由此而有。亦由此故证得涅槃。要由有杂染方得涅槃故。
论曰。即于此中复说颂言。
释曰。已引阿笈摩证阿赖耶识。是所知依体。复引阿笈摩证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识。于此颂中由第二句释第一句。胜者即是诸菩萨众。
论曰。如是且引阿笈摩证复何缘故此识说名阿赖耶识。一切有生杂染品法。于此摄藏为果性故。又即此识于彼摄藏为因性故。是名说名阿赖耶识。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
释曰。今训此识阿赖耶名。一切有生者。诸有生类皆名有生。杂染品法者。是遮清净义于中转故名为摄藏。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者。是执取义。
论曰。复次此识亦名阿陀那识。此中阿笈摩者如解深密经说。
释曰。复引解深密经。即此阿笈摩中。佛告广慧菩萨摩诃萨曰。广慧当知。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湿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有色界中具二执受。无色界中不具二种。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此中有识眼及色为缘生眼识。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有识耳鼻舌身及声香味触为缘生。耳鼻舌身识与耳鼻舌身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广慧。若于尔时一眼识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眼识同所行转。若于尔时二三四五诸识身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五识身同所行转。广慧。譬如大瀑水流。若有一浪生缘现前唯一浪转。若二若多浪生缘现前有多浪转。然此瀑水自类恒流无断无尽。又如善净镜面。若有一影生缘现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缘现前有多影起。非此镜面转变为影。亦无受用减尽可得。如是广慧。由似瀑流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若于尔时有一眼识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一眼识转。若于尔时乃至有五识身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五识身转。广慧如是菩萨虽由法住智为依止为建立故。于心意识秘密善巧。然诸如来不齐于此施设彼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广慧。若诸菩萨于内各别如实不见阿陀那不见阿陀那识。不见阿赖耶不见阿赖耶识。不见积集不见心。不见眼色及眼识。不见耳声及耳识。不见鼻香及鼻识。不见舌味及舌识。不见身触及身识。不见意法及意识。是名胜义善巧菩萨。如来施设彼为胜义善巧菩萨。广慧。齐此名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如来齐此施设彼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此伽他中重显彼义。阿陀那识者。所释异名。甚深细者。难了知故。一切种子如瀑流者。次第转故一切种子刹那展转如瀑水流相续转故。恐彼分别执为我者。一行相转故分别执可得。
论曰。何缘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执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体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诸根由此执受。无有失坏尽寿随转。又于相续正结生时。取彼生故。执受自体。是故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
释曰。执受一切有色诸根故者。所以者何。有色诸根由此执受。尽寿随转用此为释。谓由眼等有色诸根阿赖耶识所摄受故。非如死身青瘀等位。若至死时此舍离故。彼即便有青瘀等位。是故定知此执受故乃至寿限彼不失坏。一切自体取所依故者。又于相续正结生时取彼生故。执受自体。用此为释。谓由此识是相续识故。于相续正结生时能摄受生一期自体。亦为此识之所摄受。由阿赖耶识中一期自体熏习住故。彼体起故说名彼生。受彼生故名取彼生。由能取故执受自体。以是义故阿赖耶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
论曰。此亦名心。如世尊说心意识三。此中意有二种第一与作等无间缘所依止性。无间灭识能与意识作生依止。第二染污意与四烦恼恒共相应。一者萨迦耶见。二者我慢。三者我爱。四者无明。此即是识杂染所依。识复由彼第一依生。第二杂染了别境义故。等无间义故思量义故。意成二种。
释曰。此亦名心者。阿赖耶识即是心体。意识二义差别可得。当知心义亦有差别。显示此故此中与作等无间缘因性。谓无间灭识与意识为因是第一意。由四烦恼常所染污。
是第二意。此中萨迦耶见者。谓执我性。由此势力便起我慢。恃我我所而自高举。于实无我起有我贪。名为我爱。如是三种无明为因。言无明者。即是无智识。复由彼第一依生。第二杂染者。谓无间灭识说名为意。与将生识容受处所故作生依。第二染污意为杂染所依。以于善心中亦执有我故。了别境义故。等无间义故思量义故。意成二种者。谓于此中由取境义说名为识。由与处义名第一意。由执我等成杂染义名第二意。
论曰。复次云何得知有染污意。谓此若无不共无明则不得有成过失故。又五同法亦不得有。成过失故。所以者何。以五识身必有眼等俱有依故。又训释词亦不得有成过失故。又无想定与灭尽定差别无有成过失故。谓无想定染意所显非灭尽定。若不尔者此二种定应无差别。又无想天一期生中应无染污成过失故。于中若无我执我慢。又一切时我执现行现可得故。谓善不善无记心中。若不尔者唯不善心彼相应故。有我我所烦恼现行非善无记。是故若立俱有现行。非相应现行无此过失。此中颂曰。
此意染污故有覆无记性。与四烦恼常共相应如色无色二缠烦恼。是其有覆无记性摄。色无色缠为奢摩他所摄藏故。此意一切时微细随逐故。
释曰。此文复以余道理成立染污意。何等名为成立道理。谓此若无不共无明即不得有。不共无明。其相云何。谓未生对治能障真智愚。此于五识理不相应。是处无容能为障故。若处有能治此处有所治。亦不得在染污意识此非有者。余惑现行名不成故。若立此烦恼在染污意识。即应毕竟成染污性。云何施等心得成善。与此烦恼恒相应故。若说有意识与善法俱转。此即与彼烦恼相应。是染意识引生能治。不应道理。若说染污意俱转有善心。即此善心引生能治此生彼灭即无过失。又五同法故。所以者何。譬如眼等五识。必有眼等五根为俱有依。如是意识亦应决定有俱有依。又训释词故。所以者何。能思量故说名为意。此训释词何所依止。非彼六识与无间识作所依止。应正道理。已谢灭故。又二定别故。所以者何。若定说有染污意者。无想定中即有此意。余定中无故有差别。若异此者。于二定中第六意识并不行故。应无差别。又无想中生应无我执故。所以者何。若彼位中无染污意。彼一期生应无我执。若尔不应圣所诃厌。既被诃厌。是故定知彼有我执。又我执随故。所以者何。施等位中亦决定有我执随故。此我执随若离无明不应道理。非此无明离所依止。此所依止离染污意无别体故。故定应许有染污意。若不许者有上过失。重显彼故说四伽他若不共无明等。乃至广说。此中不共无明者。谓于一切善不善无记烦恼随烦恼位中。染污意相应俱生无明。彼若无者成大过失。常于苦等障碍智生。是其业用。此即显无业用过失。五同法者。第六意识与五识身有相似法。彼有五根阿赖耶识为俱有依。此亦如是有染污意。阿赖耶识为俱有依。此五同法离染污意决定无有。此则显无自性过失。训词若无成过失者。取所缘相而思量故。无间灭时能取境故。说名为意。过去已灭无所思量。云何当有能思量性。训词无故成大过失。二定别者。灭尽定中无染污意。无想定中有染污意。此若无者。如是二定差别应无。成大过失。又染污意若无有者。无想身中应无我执。非异生者。于相续中暂离我执应正道理。如是诸过离染污意皆定应得。故应定许有染污意。为显此义故复说言无有二等。二者即是不共无明五相似法。三相违者。谓训释词二定差别。无想生中我执恒随离染污意。如是三事皆成相违。无此一切处我执不应有者。离染污意于一切种善等位中。我执恒随不应得有。故应定许有染污意。余文易了不复须释。
论曰。心体第三若离阿赖耶识无别可得。是故成就阿赖耶识以为心体。由此为种子意及识转。
释曰。心体第三若离阿赖耶识无别有性。由此为因意及转识皆得生起。见取转识当知亦即取第二意。所以者何。彼将灭时得意名故。
论曰。何因缘故亦说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
释曰。复欲释名故作此问。由种种法者。由各别品类法。熏习种子者。功能差别因。所积集故者。是极积聚一合相义。
论曰。复次何故声闻乘中不说此心。名阿赖耶识。名阿陀那识。由此深细境所摄故。所以者何。由诸声闻不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于彼虽离此说。然智得成解脱成就。故不为说。若诸菩萨定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为说。若离此智不易证得一切智智。
释曰。由此深细境所摄者。谓此境界即深细故名深细境。此即深细境界中摄难了知故。非诸声闻为求一切境界智。故正勤修行。唯正希求自义利故。彼由麁浅苦等正智。便能永断烦恼障故。若诸菩萨为利自他求断烦恼及所知障正勤修行。是故为说。
摄大乘论释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