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601 [cf. Nos. 1599, 1600]

辩中边论颂一卷

辩相品第一

唯相障真实
及修诸对治
即此修分位
得果无上乘
虚妄分别有
于此二都无
此中唯有空
于彼亦有此
故说一切法
非空非不空
有无及有故
是则契中道
识生变似义
有情我及了
此境实非有
境无故识无
虚妄分别性
由此义得成
非实有全无
许灭解脱故
唯所执依他
及圆成实性
境故分别故
及二空故说
依识有所得
境无所得生
依境无所得
识无所得生
由识有得性
亦成无所得
故知二有得
无得性平等
三界心心所
是虚妄分别
唯了境名心
亦别名心所
一则名缘识
第二名受者
此中能受用
分别推心所
覆障及安立
将导摄圆满
三分别受用
引起并连缚
现前苦果故
唯此恼世间
三二七杂染
由虚妄分别
诸相及异门
义差别成立
应知二空性
略说唯由此
无二有无故
非有亦非无
非异亦非一
是说为空相
略说空异门
谓真如实际
无相胜义性
法界等应知
由无变无倒
相灭圣智境
及诸圣法因
异门义如次
此杂染清净
由有垢无垢
如水界全空
净故许为净
能食及所食
此依身所住
能见如此理
所求二净空
为常益有情
为不舍生死
为善无穷尽
故观此为空
为种性清净
为得诸相好
为净诸佛法
故菩萨观空
补特伽罗法
实性俱非有
此无性有性
故别立二空
此若无杂染
一切应自脱
此若无清净
功用应无果
非染非不染
非净非不净
心性本净故
由客尘所染

辩无上乘品第七

总由三无上
说为无上乘
谓正行所缘
及修证无上
正行有六种
谓最胜作意
随法离二边
差别无差别
最胜有十二
谓广大长时
依处及无尽
无间无难性
自在摄发起
得等流究竟
由斯说十度
名波罗蜜多
十波罗蜜多
谓施戒安忍
精进定般若
方便愿力智
饶益不害受
增德能入脱
无尽常起定
受用成熟他
菩萨以三慧
恒思惟大乘
如所施设法
名作意正行
此增长善界
入义及事成
此助伴应知
即十种法行
谓书写供养
施供听披读
受持正开演
讽诵及思修
行十法行者
获福聚无量
胜故无尽故
由摄他不息
随法行二种
谓诸无散乱
无颠倒转变
诸菩萨应知
出定于境流
味沈掉矫示
我执心下劣
诸智者应知
智见于文义
作意及不动
二相染净客
无怖高无倒
知但由相应
串习或翻此
有义及非有
是于文无倒
似二性显现
如现实非有
知离有非有
是于义无倒
于作意无倒
知彼言熏习
言作意彼依
现似二因故
于不动无倒
谓知义非有
非无如幻等
有无不动故
于自相无倒
知一切唯名
离一切分别
依胜义自相
以离真法界
无别有一法
故通达此者
于共相无倒
知颠倒作意
未灭及已灭
于法界杂染
清净无颠倒
知法界本性
清净如虚空
故染净非主
是于客无倒
有情法无故
染净性俱无
知此无怖高
是于二无倒
异性与一性
外道及声闻
增益损减边
有情法各二
所治及能治
常住与断灭
所取能取边
染净二三种
分别二边性
应知复有七
谓有非有边
所能寂怖畏
所能取正邪
有用并无用
不起及时等
是分别二边
差别无差别
应知于十地
十波罗蜜多
增上等修集
所缘谓安界
所能立任持
印内持通达
增证运最胜
修证谓无阙
不毁动圆满
起坚固调柔
不住无障息
此论辩中边
深密坚实义
广大一切义
除诸不吉祥

辩中边论颂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