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律异相卷第二(欲色天人天部下)

  • 帝释从野干受戒法一
  • 帝释受不报戒修罗攻之继以五缚二
  • 帝释应生驴中从胎而殒还依本身三
  • 悉鞞梨天子先身布施四
  • 日天王问日月往行五
  • 忉利天命将终七瑞见遇佛得生人中六
  • 天人手出甘水济五百贾人七
  • 三十三天应生猪中转入人道八
  • 天女坐花资生之具尽从花出九
  • 天宝女口密十
  • 天女闻鹿牛弹琴下悉謌舞十一

帝释从野干受戒法一

昔比摩国从陀山有一野干。为师子所逐堕一丘野井。已经三日开心分死。自说偈言。

一切皆无常
恨不饭师子
奈何罪厄身
贪命无功死
无功已可恨
复污人中水
忏悔十方佛
愿垂照我心
前世诸恶业
现偿皆令尽
从是值明师
修行尽作佛

帝释闻之。与八万诸天追寻所在飞到井侧。曰不闻圣教久幽冥无导师。向说非凡语愿为宣法教。答曰。天帝无教训。大不识时宜。法师在下自处其上。初不修敬。而问法要。帝释垂天衣接取野干叩头忏悔。天帝言曰。忆念我昔曾见世人欲闻正法。先敷高坐庄饰清净后请法师。诸天即各脱天宝衣积为高座。野干升座曰。有二大因缘。一者说法开化天人福无量故。二者为报施食恩故岂得不说。天帝白曰。得免井厄功报应大。云何说法报恩不及此耶。答曰。生死其宜。各有其人。有人贪生。有人乐死。有愚痴人。不知死后更生。违远佛法。不值明师。杀盗婬欺。惟恶是与。如此之人。贪生畏死。死堕地狱。有智慧人。奉事三宝。遭遇明师。改恶修善。孝养父母。敬事师长。眷属和从。谦敬下物。如斯之人。恶生乐死。死生天上。

帝释曰。如尊所诲。全其躯命。无功夫者。愿闻施食施法。野干答曰。布施饮食。济一日之命。施珍宝物。济一世之乏。增益生死。系缚因缘。说法教化。名为法施。能令众生出世间道。一者得罗汉。二者辟支佛。三者佛道。此三乐人。皆从闻法。如说修行。又诸众生。免三恶道。受人天福乐。皆由闻法。是故佛说。以法布施。功德无量。天帝曰。师今此形。为是业报。应化身耶。答曰。是罪业报。非应化也。天人曰。我意谓。是菩萨圣人应现济物。方闻罪果。未知其故。愿闻因缘。野干曰。昔生波罗㮈波头摩城。为贫家子。刹利种姓。幼怀聪朗。特好学习。至年十二。随逐明师。在于深山。辛苦奉事。翘勤不懈。师亦晨夜。切磋教授。不失时节。经五十年。九十六种。经书谶记论。医方呪术。瞻相吉凶。灾异祸福。靡所不达。高才智慧。名闻四远。乃自思惟曰。今获济拔。皆由和上教化之恩。其功难报。家既贫乏。无可供养。唯当卖身以报师恩。师曰。山居道士。乞食自存。正无所乏。何用毁卖贵身为供我也。子今成就智慧辩才。当转教化天下人民。为法灯明。教化之功。岂不足报于我之恩。遂住山中。乞食自资。不久国王崩。群臣集国内学士五百余人。讲论七日。胜者为王。是贫家子。享受王位。尽国财力。供养师及父母。后安陀罗国。与摩罗婆耶国。共相诛罚多年不克。安陀罗王。召其群臣。当作何方。得摩罗婆耶国。诸臣答曰。唯有波罗㮈波头摩国。

王出生寒贱。奉持十戒。不犯外欲。虽有宫女。年并长宿。捡括国中。不问豪贱。选择名女。足一百人。年少端正。能悦意者。赍持重宝。并诸婇女。以相贡献。彼若纳受。从其借兵。并力攻战。无往不伏。即随臣计。时悉献上。王大欢喜。简阅强兵百万。以送助之。百日苦战。死者过半。摩罗婆王。悉被刑斩。方得乃胜。由此美女。忘失本志。奢婬著乐。不理国政。百官群僚。相与作乱。良民之子。掠为奴婢。风雨不时。饥饿满道。异方怨敌。遂来侵掠。从是其国。遂致亡没。生地狱中。受众楚毒。籍先学慧力。自识宿命。心自悔责。改往修来。须臾舍寿。生饿鬼中。复加忏谢。修念十善。须臾舍寿。受野干身。犹识先缘。复行十善。近逢师子。堕此井中。开心分死。冀得生天离苦受乐。由汝接我。违失本愿。方经辛苦。何时当免。是故我说。汝济我命。无功夫也。

吾所以入衣得出者。一不违天志愿。志愿不遂。生大苦恼。施人苦恼。在在所生。求愿不得。二为诸天欲得闻法。若人悋法。世世所生。聋盲喑哑。诸根闭塞。生于边地。痴𫘤无知。若生好处。情识暗钝。所学不成。自致苦恼。三为通法化。开悟天人。即为法施。法施之利。能令众生知死有生。作善获福。为恶受殃。修道得道。转身所生。智慧明了。常识宿命。若生天上。为诸天师。若生人间。为金轮王。十善化世。智慧光明渐渐增长。成菩萨行。至无生忍。财施如灯。但明小室。法施若日远照天下。时天帝释与八万天从受十善法。先以十方便调伏诸根。谓六波罗蜜慈悲喜舍。时天问曰。今还天宫。和上何时舍此罪报得生天上。野干曰。克后七日当舍此身生兜率天。汝等便可愿生彼天。多有菩萨说法教化。七日命尽生兜率王宫。复识宿命行十善道(出未曾有经上卷)

忉利天将终七瑞现遇佛得生人中六

昔忉利宫有一天。寿命垂尽有七种瑞。一者项中光灭。二者头上华萎。三者面色变。四者衣上有尘。五者腋下汗出。六者身形变。七者离本坐。即自思惟。寿终之后下生鸠夷那竭国疥癞母䐗腹中作豚。甚豫愁苦不知当作何计。有天语言。今佛在此为母说经。唯佛能脱卿之罪耳。即到佛所稽首作礼未及发问。佛告天子。一切万物皆归无常。汝素所知何为忧愁。天具白佛。佛言。欲离豚身当诵三自归。如是日三。天从佛教晨夜自归。却后七日天即寿尽。下生维耶离国作长者子。在母胞胎日三自归。始生堕地亦跪自归。其母勉身又无恶露。母傍侍婢怖而弃走。母亦深怪。堕地即语。谓之荧惑意欲杀之。退自念言。我少儿子。若杀此儿父必罪我。徐白长者杀之不晚。母即收儿往白长者。产男堕地便长跪叉手自归三宝。阖门怪之谓之荧惑。父言。止止。此儿非凡人。世人百岁不晓自归三尊。况初堕地而能称南无佛。好养视之慎无轻慢。儿遂长大年向七岁。与其辈类于道边戏。遇舍利弗目连。儿前礼之众圣惊怪小而能礼。儿言。道人不复见识。具说天上遇佛复见识。我本在天上应生恶道。遇佛慈愍教令自归故得为人。比丘即为呪愿言。折梨祇儿语目连等及舍利弗。愿以我言因请世尊诸菩萨僧并及仁等也。受而归去具白父母。愿办其供令具甘美。父母爱之从其所言。异其年幼开发大意。又奇所作探识宿命。为极珍妙尽世名味。供具精细过逾儿意。佛及众僧各作神足来至儿舍饭。佛为说经。儿及父母内外亲属皆得阿惟越致(出折伏罗汉经)

经律异相卷第二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