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律异相卷第四十七(杂兽畜生部上)

  • 师子一(七事)
  • 象二(四事)
  • 马三(一事)
  • 牛四(四事)
  • 驴五(二事)
  • 狗六(四事)
  • 鹿七(二事)
  • 铭陀八(一事)
  • 狐九(一事)
  • 狼十(一事)
  • 猕猴十一(六事)
  • 兔十二(一事)
  • 猫狸十三(二事)
  • 鼠十四(一事)

师子第一

  • 师子王为猕猴欲舍命一
  • 师子王有十一胜事二
  • 师子食象哽死木雀为拔得苏后遂忘恩三
  • 师子有二子为猎者所杀同生长者家得道四
  • 师子王堕井为野干所救五
  • 师子虎为善友野干两舌分身丧命六
  • 师子等十二兽更次教化七

师子食象哽死木雀为拔得苏后忘恩三

佛告目连。勇智菩萨。昔光明佛时作师子王。吾为梵志修于净行。时师子王晨朝跱立八处不动。奋迅身体便大雷吼。走兽伏住飞者堕落。然后乃起。旷野山泽案行属界求觅群兽。逢一象王杀而食之。脾骨哽咽死而复苏时告木雀。与吾挽骨。后若得食当相报恩。木雀闻之入口尽力拔骨乃得去之。时师子王后日求食大杀群兽。木雀在侧少多求恩师子不报。佛告目连。时师子王。以此偈报木雀曰。

吾为师子王
以杀为家业
噉肉饮其血
以此为常饍
汝既不自量
脱吾牙出难
还得出吾口
此恩何可忘

尔时木雀。复以此偈。报师子曰。

我虽是小鸟
识恩不惜死
但王不念恩
自负言誓重
若能小宽弘
少多见惠者
没命终不恨
不敢有讥论

时师子王竟不报恩。舍之而去。木雀自念。吾恩极重反见轻贱。今当追逐要伺子便。不报恩者终不行世。在在处处终不相离。时师子王复杀群兽恣意食之。饱便睡眠无所畏惧。时彼木雀飞趣师子。当立额上尽其力势喙一眼坏。师子惊起左右顾视不见余兽。唯见木雀独在树上。时师子王语木雀曰。汝今何为乃坏吾目。时彼木雀以偈报之。

重恩不知报
乃复生害心
今留汝一目
此恩何可忘
汝虽兽中王
所行无反复
从是各自休
莫复作缘对

师子王者今勇智菩萨是。时木雀者今目揵连是(出菩萨璎珞经第九卷)

师子虎为善友野干两舌分身丧命六

过去世雪山下有二兽。一名好毛师子。二名好牙虎。共为善知识闭目相舐。是二兽恒得濡好肉噉。去是不远有两舌野干。作是念。我至二兽边言。我与汝作第三伴。汝听我入。师子虎言。随意两舌野干噉二兽残肉身体肥大。作是念。是好毛师子好牙虎。共为善知识更相亲爱。闭目相舐恒噉好肉。或时不得必当噉我。我先方便令心别离。语师子言。虎有恶心于汝师子。食噉皆是我力。师子言。云何得知。两舌野干答言。虎明日见汝时闭目舐汝毛者当知恶相。往语虎言。师子于汝有恶心言。有所食噉皆是我力。虎言。云何得知。答言。明日见汝时闭目舐汝毛者当知恶相。是二知识中。虎生畏想。是故先往师子所言。汝于我生恶心耶。师子言。谁作是语。答言。两舌野干。好毛复问言。汝于我亦生恶心耶。虎言不也。虎语师子言。汝若有是恶语者不得共作善知识。好毛言。是两舌野干有如此言。云何不喜共我住耶。即说偈言。

若信是恶人
则速别离去
当怀其愁忧
瞋恨不离心
凡为善知识
不以他语难
不信欲除者
若信他别离
则为其所食
不信两舌者
还共作和合
所怀相向说
心净言柔濡
应作善知识
和合如水乳
今此弊小虫
生来性自恶
一头而两舌

虎与师子验事实已。共捉野干破作二分(出十诵律二诵第三分又出四第九分文同又出弥沙塞律第六卷又出野干两舌经略同)

师子等十二兽更次教化七

阎浮提外东方海中。有琉璃山名之为潮。高二十由旬具种种宝。其山有窟名种种色。是昔菩萨所住之处。纵广一由旬高六由旬。有一毒蛇在中而住修声闻慈。复有一窟名曰无死。高广亦尔。是昔菩萨所住之处。中有一马修声闻慈。复有一窟名曰善住。高广亦尔。昔菩萨处中。有一羊修声闻慈。其山树神名曰无胜。有罗刹女名曰善行。各有五百眷属围绕是二女人常共供养如是三兽。

阎浮提外南方海中。有颇梨山高二十由旬。有窟名曰上色。纵广高下亦复如是。亦是菩萨昔所住处。有一猕猴修声闻慈。复有窟名口誓愿。高广亦尔。昔菩萨处中。有一鸡修声闻慈。复有一窟名曰法林。高广亦尔。昔菩萨处中。有一犬修声闻慈。中有火神。有罗刹女名曰眼见。各有五百眷属围遶。是二女人常共供养是三鸟兽。

阎浮提外西方海中。有一银山名菩提月。高二十由旬。中有一窟名曰金刚。高广亦尔。昔菩萨处中。有一猪修声闻慈。复有一窟名香功德。高广亦尔。昔菩萨处中。有一鼠修声闻慈。复有一窟名高功德。高广亦尔。昔菩萨处中。有一牛修声闻慈。山有风神名曰动风。有罗刹女名曰无护。各有五百眷属围遶。是二女人常共供养如是三兽。

阎浮提外北方海中。有一金山名功德相。高二十由旬。中有一窟名为明星。广一由旬。高六由旬。昔菩萨处中。有一师子修声闻慈。复有一窟名曰净道。高广亦尔。昔菩萨处中。有一兔修声闻慈。复有一窟名曰喜乐。高广亦尔。昔菩萨处中。有一龙修声闻慈。山有水神名曰水天。有罗刹女名修惭愧。各有五百眷属。是二女人常共供养如是三兽。是十二兽昼夜常行阎浮提内。人天恭敬功德成就。已于诸佛发深重愿。一日一夜常令一兽游行教化。余十一兽安住修慈。周而复始。七月一日鼠初游行。以声闻乘教化一切鼠身众生。令离恶业劝修善事。如是次第至十三日。鼠复还行。乃至尽十二月至十二岁亦复如是。故此土多有功德。乃至畜兽亦能教化。是故他方菩萨。常应恭敬此佛世界。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欲得覩见是十二兽。欲得大智大定大神通力。欲受一切所有典籍。欲增善法。是人当以白土作山。纵广七尺高十二尺。种种香涂金薄。薄之四边周匝二十尺。所散瞻婆华当以铜器盛。诸种种非时之浆置之四面。清净持戒日三洗浴。敬信三宝。离山三丈正东而立。诵如是呪住十五日。当于山上见初月像。尔时则知见十二兽。见已所愿随意即得。若能修行苦行即得。眼见是十二兽诸菩萨等。或作天像或作鬼像鸟兽之像。游阎浮提教化如是种种众生。若为人天调伏众生。是不为难。若为畜生调伏众生乃是为难(出大集经第二十四卷)

象第二

  • 象王供养佛一
  • 善住象王为转轮王宝二
  • 象子生而失母为仙人所养三
  • 象猕猴鵽相敬四

牛第四

  • 大牛被卖走趣如来佛说往缘死得生天一
  • 水牛王忍猕猴辱二
  • 二牛捔力牵载三
  • 迦罗越牛自说前身负一千钱三反作牛不了四

狗第六

  • 狗乞食不得诣官讼主人一
  • 狗子被杀时见沙门命终生豪贵家二
  • 白狗生前世儿家被好供给捊出先身所藏之物三
  • 弊狗因一比丘得生善心四

白狗生前世儿家被好供给捊出先身所藏之物三

佛诣舍卫城游行分卫。时到鹦鹉摩牢兜罗子家。遇其不在家。有白狗名具。坐好蓐上以金钵食粳米肉。白狗遥见世尊从远而来。见已便吠。世尊言。止白狗。不须作是声。汝本吟哦(梵志乞食音)于是作白狗。白狗极大瞋恚。下床蓐已至门阈下伏寂然而住。后摩牢兜罗见问边人曰。谁触我狗而令忧戚。今日有沙门瞿昙来诣家乞食。狗吠之。瞿昙言。止白狗。汝不应作是声。汝本吟哦。狗恚不乐。鹦鹉摩牢兜罗子遥骂世尊。诽谤瞋恚诣孤独园。遥见鹦鹉摩牢兜罗子来。告诸比丘。此人瞋恚身坏生泥犁中。彼时鹦鹉摩牢兜罗子白世尊曰。沙门瞿昙今至我家乞食。白狗于汝有何咎而令不乐。佛言。白狗见我而吠。我言。白狗汝不应作是声。汝本吟哦。而白狗瞋恚。瞿昙此白狗本是我何等亲属。佛止摩牢不须问。汝或能忧戚不乐。如是再三。世尊曰。此摩牢白狗前所生。是汝父名兜罗。倍增瞋恚。我父兜罗。常行施与常事于火。身坏死已生梵天上。何故当生狗中。此摩牢以汝增上慢。我父兜罗后亦复尔。生弊恶狗中。而说偈曰。

梵志增上慢
此终生六趣
鸡猪狗野狐
驴卵地狱中

佛言。若不信我说者。便可还家语白狗言。汝本生时是我父兜罗者。还上床蓐当于金钵中食粳米肉。当示我父遗财。汝本藏举我不知处。于是鹦鹉摩牢兜罗子闻世尊所说。善思惟念。还至家已具语白狗。彼时白狗便还上床蓐坐。于金钵中食粳米肉。至本卧处床四脚下。以口足捊地。于是鹦鹉摩牢兜罗子大得钱财。欢喜心生。以右膝著地向祇树园。自称姓字。真实沙门语实不妄。三自称已。出舍卫城往诣祇树。世尊遥见告诸比丘。汝见彼鹦鹉摩牢兜罗子来不。唯然世尊。若以此时。兜罗子命终者生于善处。于我有善心故。众生因善心故。身坏死时生善处天上。彼时鹦鹉摩牢兜罗子往世尊所。面相慰劳竟云。佛言无有异(出中阿鋡经第三十九卷鹦鹉章中)

鹿第七

鹿母落弶乞与子别还来就死一

昔者有鹿数百为群。随逐美草侵近人邑。国王出猎遂各分迸。有一母鹿。怀妊独游被逐。饥疲失侣。时生二子舍行求食。焭悸失厝堕猎弶中。悲鸣欲出不能得脱。猎师闻声便往视之。见鹿心喜即前欲杀。鹿乃叩头求哀自陈。向生二子尚小无知。始视曚曚未晓东西。乞假须臾暂还视子。将示水草使得生活。旋来就死不违信誓。猎者惊怪。即答鹿曰。一切世人尚无至诚。况鹿身从死得脱岂有还期。鹿复报言。听则子存。留则子亡。说偈曰。

我身为畜狩
游处于林薮
贱生贪躯命
不能故逆死
今来入君弶
分当就刀机
不惜腥臊身
但怜二子耳

猎者甚奇甚异。意犹有贪。又答鹿曰。夫巧伪无实奸诈难信。虚华万端狡猾非一。爱身重死尠能效命。人之无良由难为期。而况禽狩将去岂复还。固不放汝。鹿复垂泪。以偈报言。

虽身为贱畜
不识仁义方
奈何受慈恩
一去不复还
宁就分裂痛
无为虚伪存
哀伤二子穷
乞假须臾间
世若有恶人
鬪乱比丘僧
破塔坏佛寺
及杀阿罗汉
返逆害父母
妻子及奴婢
设我不来还
罪大过于是

猎者重闻鹿言。心益悚然。乃却叹曰。惟我处世得生为人。愚惑痴冥背恩薄义。残害众生杀猎为业。诈伪苟得贪求无厌。不知非常识别三尊。鹿之所言有殊于人。信誓叩至情见尽忠。便前解弶放之令去。于是鹿还至其子所。低头鸣吟舐子身体。一悲一喜。并说偈言。

一切恩爱会
皆由因缘合
合会有别离
无常难得久
今我为尔母
恒恐不自保
生世多畏惧
命急于晨露

于是鹿母将其二子。示好水草。垂泪交流。说偈别言。

吾朝行不遇
误堕猎者手
即时当屠割
碎身化糜朽
念汝求哀来
今当还就死
怜尔小早孤
努力自活已

鹿母说已便舍而去。二子呜呼悲泪恋慕。从后追寻顿仆复起。母顾命曰。尔还勿来。无得母子并命俱死。吾没心甘伤。汝未识世间无常皆有离别。我自薄命尔生无祐。何为悲怀徒益忧患。但当建志毕命。于是母复为子说此偈言。

吾前生贪爱
今来爱持身
世生皆有死
不脱不终患
制意一离贪
然后乃大安
宁就说信死
终不欺殆生

子犹悲恋鸣啼。相寻至于弶所。东西求索。乃见猎者卧于树下。鹿母住立。说偈觉言。

前所可放鹿
今来还就死
恩流惠贱畜
得见辞二子
将行示水草
为说非常苦
万没无遗恨
念恩不敢负

猎者于是忽觉惊起。鹿复跪向。重说偈言。

君前见放去
德重过天地
贱狩被慈覆
赴信来就死
感仁恩难忘
不敢违命旨
虽还于反报
犹不毕恩纪

猎者见鹿笃信死义。志节丹诚慈行发忠。放应征验舍生赴誓。母子悲恋相寻而至。慈感愍伤。稽首谢曰。

为天是神祇
信义妙乃尔
恐惧情悚然
岂敢加逆害
宁自杀鄙身
害及其妻子
何忍向灵神
起想如毛发

猎者即放鹿使去。母子悲喜鸣声呦呦。偈谢猎者。

贱畜生处世
当应充厨宰
即时分烹殂
宽惠辞二子
天仁重爱物
复蒙放赦原
德祐积无量
非口所能陈

猎者具以闻王。国人咸知。普感慈信。狩之仁行有逾于义。莫不肃叹。为止杀猎。鹿还鸣群啸侣游集各宁其所。佛言。时鹿者我身是。二子者罗云朱利母是也。时国王者舍利弗是。射猎者阿难是(出鹿子经)

铭陀第八

铭陀兽剥皮济猎师命一

佛在罗阅耆阇崛山。身有风患。耆域医王为合苏药。用三十二种。日日服三十二两。时提婆达常怀嫉妬。心自高大望与佛齐。効佛亦服注诸脉理。身力微弱苦恼呻唤。世尊怜愍手摩其头。药消病除看识佛手。曰。悉达余术世不承用复学医道。佛言。提婆达怀不善心不但今日。昔阎浮提城名波罗奈。王名梵摩达。凶暴无慈。梦见一兽。身毛金色毛端金光。即召猎师。我梦具以告之。汝等求捕。若得其皮当重赏汝。若不得者诛灭汝族。时诸猎师忧愁愦愦聚会议计。共募一人令行求之。若汝不吉还亦当以物与汝妻子。其人自念。分弃身命即可当行。涉崄而去。经久身弊。天时暑热欝蒸欲死。悲悴而言。谁有慈悲拯我身命。有一野兽名曰铭陀。身毛金色闻甚怜愍。身入冷泉来就裹抱。小还有力将至水所。为其洗浴拾果食之。体既平复。而自念言。今覩此兽王正求之。然我垂死赖其济命。感恩未詶何心当害。若复不获。彼诸猎师必被诛戮。念是而悲。铭陀问言以何不乐。答心所怀。铭陀语言。此事莫忧我皮易得。舍身无数未曾为福。今以身皮济彼众命。如有所获。但剥取皮莫便绝命。我以施汝终无悔恨。猎师剥皮。铭陀即自立愿。今我以皮用施此人。救彼爱命。持此功德施彼众生。用成佛道普度一切。作此愿已三千国土六反震动。剥皮去后身肉赤裸血出流离。复有八万蝇蚁之属。集其身上同时唼食。时欲趣穴复恐伤害。忍痛自持身不动摇。死于彼中。时诸蝇蚁食者命终生天。猎师担皮上王。王见奇之常敷用卧。身心安隐快乐。兽铭陀者今我身是。梵摩达王今提婆达是。八万诸虫我初成佛始转法轮。上八万诸天得道者是(出贤愚经第三卷)

猕猴第十一

  • 猕猴等四兽与梵志结缘一
  • 猕猴奉佛钵蜜二
  • 猕猴为五百仙人师三
  • 五百猕猴效罗汉起佛图四
  • 猕猴学禅堕树死得生天上五
  • 猕猴与婢共戏六

五百猕猴効罗汉起佛图四

昔佛在罗阅祇国。遣一罗汉名须漫。持佛发爪至罽宾国南山作佛图。寺五百罗汉常止其中。旦夕烧香绕塔礼拜。时彼山中有五百猕猴。见道人供养塔寺。即便相将至深㵎边。负辇泥石効作佛图。竖木立刹弊幡系头。旦夕礼拜亦如道人。时山水暴涨。五百猕猴一时漂没。魂神即生第二忉利天上。七宝殿舍衣食自然。各自念言。从何所来得生天上。即以天眼自见本形。猕猴之身。効诸道人戏作塔寺。虽身漂没神得生天。今当下报故尸之恩。各将侍从华香伎乐临故尸上。散华烧香绕之七匝。时山中有五百婆罗门。外学邪见不信罪福。见诸天人散华作乐绕猕猴尸。怪而问曰。诸天光影巍巍乃尔。何故屈意供养此尸。诸天人言。此尸是吾等故身。具述本事。等以此微福得生天上。今故散华以报故身之恩。戏为塔寺获福如此。若当至心奉佛。其德难喻。卿等邪见不信正真。百劫勤苦无所一得。不如共至耆阇崛山礼事供养得福无限。即皆欣然共至佛所。五体作礼散华供养。诸天人白佛。我等近世猕猴之身。蒙世尊之恩。得生天上。恨不见佛今故自归。重白佛言。我等前世有何罪行受猕猴身。虽作塔寺身被漂没。佛告天人。不从空生。往昔世时有五百年少婆罗门共行入山欲求仙道。时山上有一沙门。欲于山上泥治精舍。下谷取水身轻若飞。五百婆罗门兴嫉妬意同声笑之。今此沙门上下飘疾甚如猕猴。何足为奇。如是取水不止。山水一来溺死不久。佛告诸天人。时上下沙门我身是也。五百年少婆罗门者五百猕猴身是。戏笑作罪身受其报。佛说偈言。

戏笑为恶
号泣受报

五百天人闻佛语已即得道迹。五百婆罗门闻罪福之报。而自叹曰。吾等学仙积有年数。未蒙果报。不如猕猴戏笑为福得生天上。佛德实妙。稽首佛足愿为弟子。佛言。善来比丘。即成沙门精进得道(出法句经第一卷)

兔第十二

兔王依附道人投身火聚生兜率天一

昔有兔王游在山中。与群辈俱食果饮水。行四等心慈悲喜护。教诸眷属悉令仁和勿为众恶。毕脱此身得为人形。可受道教。时诸眷属欢喜。从教不敢违命。有一仙人处在林树。食果饮水独修道行。未曾游放建四梵行。慈悲喜护诵经念道。音声通利其音和雅闻莫不欣。于时兔王往附近之。听其诵经意中欣踊不以为厌。与诸眷属共赍果苽供养道人。如是积日经历年月。时冬寒至。仙人欲还到于人间。兔王见之愁忧不乐。心怀恋恨不欲令舍。问何所趣。在此日日相见以为娱乐。饥渴忘食如依父母。愿留莫去。仙人报曰。吾有四大当慎将护。今冬寒至果苽已尽。山水氷冻又无岩窟可以居止。故欲舍去依处人间。分卫求食顿止精舍。过此冬寒当复相就。勿以悒悒。兔王答曰。吾等眷属当行求果。远近募索当相给足。愿一屈意愍伤见济。假使舍去忧戚之恋或不自全。设使今日无有供具。便以我身供上道人。道人见之感惟哀念。愍之至心当奈之何。仙人事火前有生炭。兔王心念。道人为我是以默然便自举身投于火中。火大炽盛道人欲救。寻已命过生兜术天。于菩萨身功德特尊威神巍巍。仙人见之。为道德故不惜身命。愍伤怜之亦自克责。绝谷不食。寻时迁神处兜率天。佛言。时兔王者则我是。仙人者定光佛是(出生经第三第四卷又出兔王经)

经律异相卷第四十七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