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卷第十二

千佛篇第五之五◎涅槃部第十四(此别五部)

  • 述意部
  • 韬光部
  • 赴哀部
  • 时节部
  • 弟子部

韬光部第二

如智度论云。须跋陀罗年一百二十。梦见一切人天失眼裸形冥中。言云。日当堕地狱海枯竭风散须弥。梦寤已恐怖。天曰。此是一切智人将入涅槃。非关于汝。明到林中求欲见佛。阿难三不许。佛知遥唤前共别。

又菩萨处胎经云。如来二月八日夜半躬襞僧伽梨欝多罗僧安陀罗跋萨各三褺。施放金棺𠋆身上。以钵锡杖手付阿难。入金刚定碎身舍利。佛从金棺出金刚臂问觅迦叶牛呞二人。阿难答云。牛呞罗汉已入涅槃。佛言。吾今永取灭度。即入金棺寂然不语。再三出手问阿难。吾为八部说摩诃乘经。汝悉闻不。对曰。唯佛知之。又问。吾在忉利为母说法。汝知不。答曰。不知。又吾在龙宫说法。龙子得道留全身舍利。高一百三十丈。汝知不。答曰。不知。吾处母胎十月。为诸菩萨现不退转法轮。世尊即以神力。现母身中行住坐卧一切云集入胎舍中。汝知不。答曰。不知(阿难大圣岂得不知。言不知者欲推如来化功密。故答不知也)又涅槃经云。善男子。我于此娑罗双树大师子吼者名大涅槃。东方双者。破于无常获得于常。乃至北方双者。破于不净而得于净。此中众生为双树故。护娑罗林不令外人取其枝叶斫截破坏。我亦如是。为四法故。令诸弟子护持佛法。此四双树四王典掌。我为四王护持我法。是故于中而般涅槃。

又中阿含经云。如来尔时将诣双树。四襞欝多罗僧以为施座。僧伽梨为枕右脇而卧。足足相累而故涅槃。

又菩萨处胎经云。尔时八大国王各持五百张白㲲栴檀木蜜。尽内金棺。裹以五百张㲲缠裹金棺。复五百乘车载香苏油以灌白㲲。

尔时大梵天王将诸梵众在右面。立释提桓因将诸忉利诸天在左面立。弥勒菩萨及十方诸神通菩萨当前立。尔时世尊欲入金刚三昧碎身舍利于娑婆界转此真法。作是念已。十方世界皆六返震动。

赴哀部第三

如摩耶经云。阿那律升忉利天以告摩耶。摩耶便至。棺自为开。合掌起白远屈来下。佛语阿难。汝当知为后不孝众生故。从金棺出问讯母也。僧祇律云。于天冠塔边阇维佛身。迦叶赴佛涅槃经云。于是迦叶辞佛到伊荼梨山中。去舍卫国二万六千里。其山多出七宝。甘菓种种香树杂药不可称数。亦有麒麟朱雀凤皇异学道士。时有方石平正。色如瑠璃。纵广百二十里。树叶五色冬夏茂盛。列坐石上。迦叶前后教授一千弟子。皆得罗汉常坐此石。诵经行道。弟子七人同夕得梦。其一比丘梦见所坐方石中央分破树皆拔根。复一比丘梦见四十里泉水皆干竭华悉零落。复一比丘梦见拘罗边坐皆悉倾毁。复一比丘梦见阎浮利地皆悉倾陷。复一比丘梦见须弥山崩。复一比丘梦见金轮王薨。复一比丘梦见日月堕落天下失明。晨起各以所梦启白迦叶。迦叶告言。我曹前见光明。地时大动。卿等得梦佛将般泥洹耶。即勅诸弟子。往赴俱夷那国。又菩萨处胎经云。大迦叶至。佛出双足。迦叶说偈云。

佛所教化人
所度已周遍
我行道绝向
唯恨不见佛

于是绕棺七匝阿难西北角。难陀于东北角。诸天在后。直北去双树四十九步。大迦叶手执火然香薪。又杂阿含经云。佛涅槃已。双树生华垂下供养。阿难说偈云。

五百㲲缠身
悉烧令磨灭
千领细㲲衣
以衣如来身
唯二领不烧
最上及𠋆身

(诸经具明阇维之法以文繁故略而不录)

结集部第十五(此别二部)

结集部第二(此别四部)

此中广明结集具有四时。第一依智度金刚仙二论。如来在此铁围山外。共文殊师利及十方佛。结集大乘法藏。第二依菩萨处胎经及四分律等。如来初入涅槃。始经七日。大迦叶共五百罗汉。令到十方世界召得八亿八千众。共为结集三藏。第三依智度论。如来入涅槃后。至夏安居初十五日。大迦叶共千罗汉。在王舍城结集三藏。第四依四分律。如来入涅槃后。一百年内为跋阇子檀行十事。大迦叶共七百罗汉。在毘舍离城结集三藏。此下四重依经次第列出。庶将来哲不积余卜也。

五百结集部第二

依菩萨处胎经云。尔时佛取灭度已。经七日七夜。时大迦叶告五百阿罗汉。打揵椎集众。卿五百人。尽诣十方诸佛世界。诸有得阿罗汉六通者。尽集此阎浮提诣双树间。释迦牟尼佛今已舍寿起七宝塔。今集欲得演出真性法身。汝等速集听采微妙之言。尔时五百罗汉受大迦叶教。如人屈伸臂顷。即到十方恒河沙刹土。集诸罗汉得八亿八千。众来集忍界听受法言。又僧祇律云。时大迦叶语诸比丘。结集法藏勿令法灭。诸人欲往余处结集。迦叶言。应住王舍城。有五百人卧具。众皆言尔。令阿那律守佛舍利。勿使诸天将去。过去迦叶佛灭度时。弟子但知懊恼。不觉天持舍利去。尽世人不得供养。时阿难不去。迦叶与千人。至刹帝山施世尊舍利。目连坐次迦叶四月结集断于外缘少二人不满五百。那律复来。犹少一人。迦叶遣目连共行。弟子梨婆提长老罗汉。汝往三十三天呼提那罗汉。提那罗汉闻佛涅槃。不忍见佛行处。已入灭度。后遣至尸利沙翅宫唤憍梵波提罗汉。乃至毘沙门天宫命须蜜多罗汉。并已涅槃。

又菩萨处胎经云。尔时迦叶见众集已。语优波离。卿为维那唱阿难下。即受教唱下。罚阿难不请佛住寿等已。阿难心意荒乱内自念言。佛灭度未久。耻我乃尔。即自思惟四谛法已。便于众前成阿罗汉。诸尘垢灭朗然大悟。圣众称善诸天歌叹。尔时大地六返震动。时大迦叶。即使阿难升七宝高座。迦叶告言。佛所说法。一言一字。汝勿使有缺漏。菩萨藏者。集著一处。声闻藏者。集著一处。戒律藏者。亦集著一处。尔时阿难最初出经。胎化藏为第一。中阴藏第二。摩诃衍方等藏第三。戒律藏第四。十住菩萨藏第五。杂藏第六。金刚藏第七。佛藏第八。是为释迦文佛经法具足矣。

尔时阿难发声唱言。我闻如是。一时说佛所居处。迦叶及一切圣众。堕泪悲泣不能自胜。咄嗟老死。如幻如化。昨日见佛。今日已称言我闻。又四分律云。尔时世尊在拘尸城末罗国娑罗林间般涅槃。诸末罗子洗佛舍利已具辨阇维。时大迦叶烧舍利已。以此因缘集比丘言。我等今可共论法毘尼。勿令外道以致余言讥嫌沙门瞿昙法律若湮。其世尊在时皆共学戒。而今灭后无学戒者。诸长老今可科差比丘多闻智慧是阿罗汉者。时即差得四百九十九人。皆是阿罗汉多闻智慧者。时诸比丘言。应差阿难在数中。大迦叶言。勿以阿难在数中。何以故。阿难有爱恚怖痴。是故不应令在数中。时诸比丘复言。阿难是供养佛人。当随佛行。亲从世尊受所教法。必处处疑问世尊。是故今者应令在数。即便令在数。诸比丘皆作是念。我等当于何处集论法毘尼。多饶饮食卧具无乏耶。即皆言。唯王舍城房舍饮食卧具众多。我等今宜可共往集彼论法毘尼。时大迦叶即作白令集王舍城。时阿难在道行静处。心自念言。譬如新生犊子犹故饮乳与五百大牛共行。我今亦如是。学人有作者。而与五百阿罗汉共行。时诸长老皆往毘舍离。阿难在毘舍离住。时诸道俗皆来问讯阿难。多人众集。时有跋阇子比丘。有大神力。已得天眼知他心智。今观阿难。为是有欲。无欲人耶。即便观察。是有欲非是无欲。今当令其生厌离心。即说偈言。

静住空树下
心思于涅槃
坐禅莫放逸
多说何所作

时阿难闻说已。即便独处精进不放逸寂然无欲。时在露地夜多经行。遇明相欲出。时身疲极方欲俹卧。头未至枕顷于其中间心得无漏解脱。此是阿难未有法。时阿难得阿罗汉已。即说偈言。

多闻种种说
常供养世尊
已断于生死
瞿昙今欲卧

时大迦叶集比丘僧。即作白集论法毘尼。时阿难即从座起。偏露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大迦叶。我亲从佛闻忆持佛语。始从初篇乃至一切揵度诸部毘尼增一。都集为毘尼藏。彼即集一切长经为长阿含。一切中经为中阿含。从一事至十事。从十事至十一事。为增一阿含。集于杂事为杂阿含。如生经本经乃至偈经等。如是集为杂藏。有难无难系相应作处。集为阿毘昙藏。时即集为三藏。在王舍城。五百阿罗汉共集法毘尼。是故言集法毘尼有五百人。

千人结集部第三

依智度论云。是时佛入涅槃已。大迦叶如是思惟。我云何使是三阿僧祇难得佛法令得久住。应当结集三藏可得久住未来世人可得受行。作是语竟。住须弥顶。挝铜揵椎。说此偈言。

佛诸弟子
若念于佛
当报佛恩
莫入涅槃

是揵椎音。作大迦叶语声遍至大千世界。皆悉闻知。诸有弟子得神力者。皆来集会大迦叶所选得千人。除其阿难尽皆罗汉。内外经书。诸外道家十八种大经。尽亦读知。皆能论议降伏异学。大迦叶言。若我昔常乞食者。常有外道。强来难问废阙法事。今王舍城常设饭食供给千人。不得取多。告语阇王。给我等食。日日送来不得他行。是中夏安居三月。初十五日说戒时集。大迦叶等入定已。天眼观今众中。谁有烦恼未尽应逐出者。唯有一人阿难。烦恼未尽。余九百九十九人。诸漏已尽清净无垢。大迦叶从禅定起。众中手牵阿难出言。今清净众中结集经藏。汝结未尽不应住此。是时阿难惭愧悲泣而自念言。我二十五年随侍世尊供给左右。未曾得闻如是苦恼。佛实大德慈悲含忍。念已白大迦叶言我能有力久可得道。但诸佛法。阿罗汉者。不得供给左右使令。以是留残结使不尽断耳。大迦叶言。汝更有罪。佛意不欲听女人出家。汝殷勤劝请。佛听为道。以是佛之正法五百岁而衰微。汝应作突吉罗忏。阿难言。我怜愍瞿昙弥。又三世诸佛法皆有四部众。我释迦文佛云何独无。

大迦叶复言。佛欲涅槃时。近俱夷那竭城背痛。四亵欝多罗僧敷卧语汝言。我须水汝不供给。是突吉罗罪。阿难答言是时五百乘车截流而度令水浑浊。以是故不取。大迦叶复言。正使水浊。佛有大神力能令大海浊水清净。汝何以不与。是汝之罪。汝去作突吉罗忏悔。

大迦叶复言。佛问汝。若有人四神足好修可住寿一劫若减一劫。多陀阿伽度。四神足好修欲住寿一劫若减一劫。汝默然不答。问汝至三。汝故默然。汝若答。佛应住一劫若减一劫。由汝故令佛世尊早入涅槃。汝作突吉罗罪忏悔。阿难言。魔蔽我心。是故无言。我非恶心而不答佛。

大迦叶复言。汝与佛亵僧伽梨衣以足蹋上。是汝之罪。汝应作突吉罗忏悔。

阿难言。尔时有大风起。无人助我。捉衣时风吹来堕我脚下。非不恭敬故蹋佛衣。

大迦叶复言。佛阴藏相。般涅槃后以示女人。是何可耻。汝应作突吉罗忏悔。

阿难言。尔时我思惟。若诸女人见佛阴藏相者。便自羞耻女人形欲得男子身。修行佛于种种德根。以是故我示女人。不为无耻而故破戒。

大迦叶言。汝有此六种突吉罗罪。尽应僧中悔过。阿难言诺。随长老大迦叶及僧所教。是时阿难长跪合掌。偏袒右肩脱革屣。作六种突吉罗罪忏悔。大迦叶于僧中手牵阿难出。语阿难言。断汝漏尽然后来入。残结未尽汝勿来也。如是语竟。便自闭门。尔时诸阿罗汉议言。谁能结集毘尼法藏者。长老阿泥卢豆言。舍利弗是第二佛。有好弟子。字憍梵波提(秦言牛呞)柔软和雅。常处闲居。住心寂宴。能知毘尼法藏。今在天上尸利沙树园中住。遣使请来。大迦叶语下座比丘。汝次应僧使。下座比丘欢喜踊跃。受僧勅命白大迦叶言。我到彼所陈说何事。大迦叶言。汝到彼已语憍梵波提。大迦叶等漏尽阿罗汉。皆会阎浮提僧有大法事。汝可疾来。是下座比丘头面礼僧足。右绕三匝。如金翅鸟飞腾虚空。往到憍梵波提所。头面作礼。语憍梵波提前迦叶教。是时憍梵波提心觉生疑。语是比丘言。僧将无鬪诤唤我耶。无有破僧者不。佛日灭度耶。是比丘言。佛已灭度。憍梵波提言。佛灭度太疾。世间眼灭。逐佛转法轮将。我和上舍利弗。今在何所。答曰。先入涅槃。憍梵波提言。大师法将各自别离。当可奈何。摩诃目伽连子今在何所。是比丘言。此亦灭度。憍梵波提言。佛法欲散。众生可怜。大人过去。如是次第问诸罗汉。憍梵波提言。我失离欲大师皆已灭度。我不复能下阎浮提。住此般涅槃。说是言已。作十八变自心出火烧身。身中出水。四道流下至大迦叶所。水中有声。说此偈言。

憍梵钵提头面礼
妙众第一大德僧
闻佛灭度我随去
如大象去象子随

尔时下座比丘。持衣钵还僧。是时阿难。中间思惟诸法求尽残漏。其夜坐禅经行殷勤求道。是阿难智慧多定力少。是故不即得道。定智等者乃可速得。后夜欲过。疲极偃息却卧就枕。头未至枕廓然得悟。如电光出暗者见道。入金刚定破一切烦恼山。得六通已。即夜到僧堂门敲门而唤。大迦叶问言。敲门者谁。答言。我是阿难。大迦叶言。汝何以来。阿难言。我今夜得尽诸漏。大迦叶言。不与汝开门。汝从门钥孔中来。阿难答言。可尔。即以神力从门钥孔中入。礼拜僧足忏悔。大迦叶莫复见责。大迦叶手摩阿难头言。我故为汝使汝得道。汝无嫌恨。我亦如是。以汝自证。譬如手画虚空无所染著。阿罗汉心亦复如是。一切法中得无所著。复汝本座。是时僧复议言憍梵波提。已取灭度。更有谁能结集经藏。长老阿泥卢豆言。是长老阿难于佛弟子常侍近佛闻经。能持佛法常赞誉。是阿难能结集经藏。是时长老大迦叶摩阿难头言。佛嘱累汝令持法藏。汝应报佛恩。佛在何处最初说法。佛诸弟子能守护法藏者。皆已灭度。唯汝一人在。汝今应随佛心怜愍众生故集佛法藏。是时阿难礼僧已坐师子床。时大迦叶说此偈言。

佛圣师子王
阿难是佛子
师子座处坐
观众无有佛
如是大德众
无佛说威神
如夜无月时
虚空不明净
诸大智人说
汝佛子当演
何处佛初说
今汝当布施

是时长老阿难一心合掌。向佛涅槃处方如是言。

佛初说法时
尔时我不见
如是展转闻
佛在波罗柰
佛为五比丘
初开甘露门
说四真谛法
苦集灭道谛
阿若憍陈如
最初得见道
及八万诸天
闻是得见道

是千阿罗汉。闻是语已。上升虚空高七多罗树。皆言。咄哉。无常力大如是。我等眼见佛说法。今乃言我闻。便说偈言。

我见佛身相
犹如紫金山
妙相众德灭
唯有名独存
是故当方便
求出于三界
勤集诸善法
涅槃最安乐

尔时长老阿泥卢豆。说此偈言。

咄世间无常
如水月芭蕉
功德满三界
无常风所坏

尔时大迦叶复说偈言。

无常力甚大
愚智贫富贵
得道及未得
一切无能免
非巧言妙宝
非欺诳力诤
如火烧万物
无常死法尔◎

◎七百结集部第四

四分律云。尔时世尊般涅槃后百岁。毘舍离跋阇子比丘行十事言。是法清净佛所听。应两指抄食。得聚落间。得寺内。后听可。得常法。得和。得与盐共宿。得饮阇楼罗酒。得畜不截坐具。得受金银。彼于布萨日檀越布施金银。而共分之。如是拣择一一捡校。乃至十事非法。非毘尼。非佛所教。已皆下舍罗在毘舍离。七百阿罗汉集论法毘尼。故名七百集法毘尼。

依道宣律师感应记云。律师问天人曰。世尊涅槃后结集法藏仪式云何。天人答曰。惟大圣隐显随机生灭。三藏遗迹结集。是因众集多少律论不等。如律中五百七百皆尊大迦叶。最为众首。如大论中。高选千人皆同无学。至结集已。召外众集重叙所结。有不同者分为二部。依尊迦叶名上座部。余外众多名大众部。依文殊问经。初分二部即其事也。通约大小三藏皆阿难出。其住处同集王舍城。然据文殊集众略结大乘。即在大铁围山外二界中间。今明仪式。初佛灭度经停一月。供养舍利方始阇维(依律停之七日为待迦叶至也)即日焚了置塔亦竟。一切大众往诣舍卫祇桓精舍。尊大迦叶。使小目连(同名者六人皆大神通也)于僧戒坛呜钟集众。时百亿四天下凡圣僧等。一切皆集。便白四羯磨。罚宾头卢及阿难已。阿难升高座。披佛布僧伽梨。先诵遗教经。如佛在世约勅之相。时大菩萨阿罗汉一切比丘。天龙八部闻皆悲泣不能自胜。

尔时大迦叶即从座起。著布僧伽梨。手执尼师坛。至高座前。敷座具礼阿难已。右绕三匝而立。时大梵天王持七宝盖覆阿难上。时天帝释进七宝案置阿难前。罗睺阿修罗王。各执七宝香𬬻在阿难前。阿难受已置宝案上。他化天王进七宝几。在宝案后。时魔王波旬持七宝拂授与阿难。仍与帝释侠侍两边。四天王各侍高座四脚。三十二使者在迦叶后。各各肃恭胡跪敬听。时大迦叶礼阿难已。又绕三匝。至前问讯。如佛无异。然后问缘如别所说。一一依经。始从如是。乃至末后欢喜奉行。

尔时迦叶重问曰。我过去诸佛修多罗中。一一分部说。汝常至佛边当有教勅。阿难答曰。我受世尊教。末世众生烦恼垢重不能解我教法。不得部类出之。汝当分别说也。或十章五章。随意而安置。令钝根者易解我法。

又问如来在世时。教勅优波离及彼大迦叶入堂东宝楼。观古佛毘尼及不同相。我欲结集。为依古佛说。为依今世尊教耶。答曰。我从世尊闻。以语大迦叶。若结集毘尼。当分五部相。往古诸佛所说毘尼。一相无二。今众生薄福。故说多部。我灭度后。无智愚人。分我教网。以为五部十八部乃至五百部。虽味薄淡。仍是我正法。

尔时佛告四天王。汝施我码瑙。又告帝释。汝施我金银。又告魔王梵王。汝施我天工师。又告修吉龙王罗睺阿修罗等。汝施我明月宝珠及摩尼珠等。用为塔灯明。天龙王等各依命献。世尊受已。以其神力。于一念顷诸塔皆成。地为六种震动。塔放大光。从于香山直至戒坛。化为金银台。台至有顶中。有百亿佛。说诸胜妙法。叹持戒功德。毁破戒者。

佛告阿难。如前宝塔今在香山。世尊涅槃时。付嘱帝释及以四天王。世尊涅槃竟将往戒坛。南华林外安置九十日。待迦叶结集竟。最初于[葶-丁+呆]本。写出三藏教。次令阿阇世王又写出五本。用我黄金印及以白银印。印迦叶初本及阇王写者。须用七宝印印迦叶[葶-丁+呆]本。次以七宝印印魔王写者。梵王写三本可用白银印。帝释写七本可用黄金印。娑竭龙王写八万经本者。俱三色印总以印定之。令流布阎浮提及三天下。皆用印之。既印经已。还内金瓶中。住戒坛南者。为迦叶结集三藏诸教文义皆令圆备。欲令阿难随问出经令无遗忘。由此二事令镇戒坛南。迦叶入定后。四王帝释将塔及金瓶。往至香山顶。经一百年。帝释四王将诸天乐日日来供养法。为彼山中五通神仙其数八万次第于此阎浮洲作粟散王不信正法者。为令生信故镇香山。复为育王初不信我法。回彼邪见。令生正见。兴八万塔。

又佛告目连。汝往须弥山顶。鸣钟召集十方我本分身。诸佛及大千界声闻菩萨众等。佛放光明。大地震动诸佛云集。世尊从座起。与分身佛俱共合掌礼塔观门。观门自开。彼黄金塔中有八万真珠白银楼观。盛佛修多罗及大毘尼藏。诸台观上有大摩尼珠以为灯明。有六比丘入灭定白银观内多有七宝莲华师子之座。其数八百万。一一莲华座皆有诸佛声闻形像及八部神卫。复有五十比丘入灭尽定。佛告普贤。汝持我黄金螺至比丘所。吹我兴世曲。并告我涅槃。普贤依教吹已。此比丘即从灭定起。问普贤言。今何佛出。答释迦牟尼佛今将涅槃。彼比丘即共普贤来至佛所。礼敬起居却住一面立。塔内有六比丘。先白佛言。拘留佛涅槃时。令我住此塔。待至释迦乃至楼至。彼佛勅我言。后佛兴世。入涅槃时。结集三藏时当开。我观取我经律一本。我此大千界百亿诸国土书有六十四体。各取一本将付彼佛。令灭度后结集三藏竟时。当依我经本书写庄严。又随诸国所用不同。得传文字者皆可用之。唯除皮骨土书不得传写。自外树叶纸素金宝石铁等。并得用之。彼佛令我入定守护经像。令付世尊涅槃后迦叶结集竟流传诸国也。

又佛告娑竭龙王及四天王等。汝施我真珠摩尼金银等。欲造塔观盛前佛及经像。尔时天龙等随念奉施。如来受已。即以神力。于一食顷皆成珠台及金银塔观。各得八百万盛前经像。又告分身佛。汝等各施我一塔及一白银观。镇我大千界所有遗法不令毁坏。诸佛闻已各随喜施。又得百亿万佛并放口光悉皆随喜。又告诸菩萨。能持守护我之台塔传译经典。当依台塔经像流布。此之台塔并在香山顶。世尊涅槃时。勅我及罗云住持。未来恶世。开导众生令离众苦。将至帝释宫。安置欢喜园。乃至魔王于塔供养至五百年。过五百年已后。教流行诸国。迄至法灭。塔亦上至兜率陀天。弥勒既见塔来知我法灭。放大光明遍照地狱。后遇娄至佛皆得解脱。过是年已塔还从兜率天下住娑竭龙宫。世尊所造塔及白银观。付文殊师利普贤观音。将此观塔周遍大千界。一国留一观及一金塔。如震旦也。尔时文殊将塔观。往清凉山金刚窟安置至今流行。令前菩萨从台出经像。示彼持者令易流通。乃至我之法灭。令娑竭大龙收入大海宫内。又问。一切修多罗藏既结集已。当安何国付嘱何王。今欲结集为当广结略结。请次第说之。答曰。我闻世尊说付嘱大迦叶。当令广集。又付文殊。往大铁围山诸菩萨等住处。九地有八万人。当令略集。付嘱阿阇世。令写五本及令帝释并大梵天王助阿阇世写我遗教。迦叶结集本。安置修罗窟中。又问。世尊在时我从佛闻。若结集竟。将我三藏教付嘱娑竭龙王。今闻汝说与昔闻异。答曰。我闻世尊说。结集三藏在修罗窟中。经二十年中。待文殊结竟。方付娑竭龙王。又问。祇桓精舍。有诸古佛及以三藏阴阳书及供养具。当付何人。答曰。此事因缘并在祇桓图经说之。各有付处不烦此述。

又问。我从佛闻。灭度之后。一切毘尼流布阎浮及三天下。众生乐欲所见不同。余百亿。天下并令流布。我欲结集今对人天。汝当答我。答曰。我受佛教。我灭度后汝语大迦叶及文殊师利。流我毘尼此阎浮洲三十二国。是诸众生并有大根。堪可流行迦叶遗教。东弗婆提洲二百六十国。西瞿耶尼洲一百三十国。并行迦叶遗教。自余天下众生薄福。不堪闻教。莫行此法。如来灭后四十年中。遣行二部此四天下。

又问。云何二部教。答曰。四分十诵律。四十年后。一百一十年。迦叶遗律方行前国。如震旦诸国。谓之君子国根性轻利得行三部教。合四百三国土。同此一文字。并行前三律教。又问。云何三部教。答曰。行前二部教。及以大僧祇。如求流离国及余二天下。唯行一部教。所谓萨婆多部是也。

祇桓寺殿内簷下有四银台。两台内有黄金修多罗。白玉为叠。又有两台。内有毘尼藏。黄金为叠。白银为字。毘尼律藏是龙王书。修多罗经藏是魔王书。此二藏经并是过去星宿劫前古佛经也。于阎浮洲中此之两部书经。最为第一。至佛涅槃后。娑竭龙王收将入宫供养。

又迦叶佛时。震旦国之一人书大毘尼藏及修多罗藏。其修多罗经。银纸金书。毘尼律金纸银书。当尔书时。在荆州大明寺写。经在莲华东南台内。律在叶上西面台。庄严供养不可说尽。诸百亿四天下中文字。与此同者。斯有钟张王卫之俦。未足为比。如来在日。诸国圣人来者。多以此经律示之。佛去之后。文殊师利收此经律。安在清凉山金刚窟中。

又有台内有过去佛说毘尼书。有三万八千种。百亿四天下同此方书者。最为第一。

南方天王第三子张玙。撰述祇桓图经一百卷。北方天王第十六子造五精舍记有五百卷。各在当天。

颂曰。

遥欣大觉
旷矣神功
四禅无像
三达皆空
千佛异迹
一智心同
表灵降世
敷演开曚
贤劫始四
余佛潜通
续前有七
继嗣虔恭
永言鹫室
栖诚梵宫
八相成道
万德虚融
天人受福
恶止善兴
含生借甚
同感恩隆

感应缘(略引十二灵验)

  • 周书记佛生时
  • 周书记佛灭时
  • 史录记佛是大圣
  • 前汉孝武帝已开佛教
  • 前汉哀帝时已行斋戒
  • 秦始皇时亦有佛法至
  • 后汉郊志记佛为大圣
  • 后汉明帝时三宝具行
  • 西晋海浮维卫迦叶二石像
  • 齐文宣帝时得佛牙至
  • 隋天台释智𫖮感见三道宝阶
  • 唐潞州释昙荣感见七佛现

后汉明帝时。雒阳白马寺有摄摩腾。本中天竺人。善风仪。解大小乘经。常游化为任。至汉永平三年中。明皇帝夜梦。金人飞空而至。乃大集群臣以占所梦。通人傅毅奉答。臣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将必是乎。帝以为然。即遣中郎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往天竺寻访佛法。愔等于彼遇见摩腾。乃邀还汉地。腾誓志弘通不惮疲苦。冐涉流沙至乎雒邑。明帝甚加赏。接于城西门外。别立精舍以处之。汉地有沙门之始也。

又汉明帝远召摩腾法师。来至雒阳。于城西雍门外立白马寺。是汉地伽蓝之始也。相传云。外国国王。甞毁破诸寺。唯招提寺未及毁坏。夜有一白马绕塔悲鸣。即以报王。王即停坏诸寺。因改招提以为白马。故诸寺立名。多取则焉。

又汉雒阳白马寺有竺法兰。是中天竺人。自言诵经论数万章。为天竺学者之师。时蔡愔既至彼国。兰与摩腾共契游化。遂相随而来。会彼学徒留碍。兰乃间行而至。既达雒阳与腾同止。少时便善汉言。愔于西域获经。即为翻译。所谓十地断结佛本行四十二章经等五部。移都寇乱四部失本。不传江左。唯四十二章经今见在。可二千余言。汉地见存于此。汉地诸经之始也。兰后卒于雒阳。春秋六十余矣。

又汉明帝时。天竺国竺法兰师。将画释迦倚像。是优田王栴檀像师第四作也。既至雒阳。明帝即令画工图写置清凉台中。及显节陵上旧像。今不复存焉。汉地之始此像初也(魏书亦明汉明帝时三宝初来之义)昔汉武帝穿昆明池。底得黑灰以问东方朔。朔云。不经。可问西域梵僧。后法兰既至。众人追以问之。兰云。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朔言有征。信者甚众。

齐文宣皇帝时。有先师统上。家世凉州。年至十三。发誓西行。至宋元徽三年五月。遂发京师至。五年方到芮国。进到于阗。临发之日有一僧。于密室之中出铜函一枚。手授先师曰。此函有佛牙。方一寸长三寸。可将还南方广作利益。先师欢喜顶受如覩佛身。此僧又云。我于乌缠国取此佛牙。甚为艰难。又获铜印一枚国王面像以封此函。先师后闻诸僧共议云。乌缠国失却佛牙不知何国福德僧当获供养。先师闻已。私怀密喜倍加尊敬。于是赍还钟山。十有五载。虽复亲近而弟子莫知。唯密呈灵根寺法颕律师。顶戴苦勤出示旧闻。龟兹一僧莫知真伪。心多疑伪。是时司徒竟陵王文宣王。幼含胜慧结志隆芸。诚感恳征亟发灵应。以永明七年二月八日。于西第在内堂法会。见佛从东来威容显曜。文宣望身顶礼。因而侍立。自觉己冠裁及趺踝。佛俛而微笑。既而咳唾。白如凝雪。以手承捧变为玉稻。后移镇东府。以六月二十九日又梦。往定林见先师称疾而卧。因问。生老病死五通未免。法师衣钵之余。宁可营功德不。对曰。贫道库中有无价神宝。敬以凭托。宜自取之。依言往求。见有函匮。次第开视多是经像。未见小函悬在虚空。取而开之光色不恒。始言是像。而复非像既云非像而复是像。文宣从梦而觉。心知休征。明旦即遣左右杨昙明。密梦证。法师库中必有异宝。宜以惠示。先师造次之间。谓求俗珍殊。不意是牙。乃修常答旨。续更寻思。中夜方悟。以事难传说。乃躬自到府具叙本源。贫道唯示颕律师一人。更无知者。今檀越感通冥应信而有征。便是不可思议。其迹已现。宁敢久辱威神以废佛事。今奉归供养。后经三日自送东府。文宣得牙。十许日又梦。在空中状若牛角。长三尺余。神光洞发。烛其右臂。俄覩一镴像高亦三尺。瞬目而语三称极佳。先师又于于阗得舍利十五枚。处处分布。枳园禅灵起刹之时。悉皆得分。以一枚送与文宣。文宣时东宫。即取净水试其真伪。浮在钵中俄顷不见。道俗数十。精心捡觅永不能得。内外周回莫不疲怠。文宣方竭诚忏悔。俄尔之间。复于向处忽见在地。光高尺余。辉彩炳曜。众咸共覩莫不赞美。先师所余二枚。各一银函封题府箧。后更捡视。与函俱失。垂三载后开取佛牙。忽于本箧还复得之。先有二枚而长。获一凡成三枚。同在一处。但先银函犹遂失焉。故神化不可测度矣。文宣素闻西方有佛牙佛发。喜跃特深。到建元三年。启高皇帝遣外国沙门昙摩多罗。索供养之具以申虔仰。又造小形宝帐拟送西域。既而定留如有所得。俄而先师届都果获灵瑞。即此宝帐回以供养。冥理相契非一朝焉。文宣后造宝台以盛帐。制宝藏以贮函。敬事尊重。倾历心力矣(右前诸事出汉法内传井杂史高僧传等录)

隋国师智者。天台山国清寺释智𫖮。俗姓陈氏。颕川人也。宿德英贤自古罕俦。常乐山居静虑习禅。道俗钦敬君臣识重。𫖮初往天台。先有青州僧定光。久居此山积三十载。定慧兼习。盖神人也。既达彼山。与光相见。即陈赏要。光曰。大善知识忆吾早年。山上摇手相唤不乎。𫖮惊异焉知通梦之有在也。时以陈太建七年秋九月矣。又闻钟声满谷众咸怪异。光曰。钟是召集有缘。尔时住也。𫖮乃卜居胜地。是光所住之北。佛垄山南。螺溪之源。处既闲敞易得寻真。地平泉清裴回止宿。俄见三人皂帻绛衣。执疏请云可于此行道。于是创建草庵。树以松果。数年之间。造展相从复成衢会。光曰。且随宜安堵。至国清时三方总一。当有贵人为禅师立寺。堂宇满山矣。时莫测其言也。𫖮后于寺北华顶峰。独净头陀大风拔木雷霆震吼。螭魅千群一形百状。吐火声噭骇畏难陈。乃抑心安忍湛然自失。又患身心烦痛。如被火烧。又见亡没二亲。枕𫖮膝上陈苦求哀。𫖮依上法忍不动如山。故使强软两缘所感便灭。忽致西域神僧告曰。制敌胜怨乃可为勇。文多不载。陈宣帝下诏曰。禅师佛法雄杰时匠所宗。训兼道俗国之望也。宜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蠲两户民用供薪水。天台山县名为安乐。令陈郡袁子雄崇信正法。每夏常讲净名。忽见三道宝阶从空而降。有数十梵僧乘阶而下。入堂礼拜手擎香𬬻绕𫖮三匝。久之乃灭。及大众同见惊叹山諠。其行达灵感咸皆如此。不可具述。于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忽语众吾将去矣。言已端坐如定而卒于天台山大石像前。春秋六十有七。至于灭后而多灵验。到仁寿末年已前忽振锡被衣犹如平昔。凡经七现重降山寺。一还佛垄语弟子曰。案行故业各安隐耶。举众皆见。悲敬言问。良久而隐。

法苑珠林卷第十二◎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