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佛篇第六(此有七部)
- 述意部
- 念佛部
- 观佛部
- 弥陀部
- 弥勒部
- 普贤部
- 观音部
述意部第一
夫至人应感。兹赴物机。色相光明。振德于甘露之泽。影留图像。遣化于日隐之运。所以忉利暂隔。犹致刻檀之圣容。况坚固长晦。孰忘畴昔之心哉。是故发源西国。则优填创其始。移教东域。则汉明肇其初。沿兹而来。匠者踵武。聿追法身备极珍宝。金石珠玉之饰。土木绣画之姿。莫不即心致巧。因兹呈妙。昔晋代僧众创造炜绝。宋齐帝王制作日新。多未记铭。惧或失源。今录其殊胜。垂范表益也。
◎观佛部第三
窃闻法王法力道济无疆。大慈大悲声高有顶。随根普雨叆叇密云。触类等观朗同明镜。是以金容诞迹。遂致恒星匿彩。月爱舒光。便使晨曦掩色。八音才吐。则尼揵辙乱。七辩暂宣。则富那旗靡。故知威神尊重利益弘深。随喜见闻则难遭难遇。劝诸行者。常须观佛。心存妙色似对目前。意想光仪如临咫尺。虽法身无二随应说三。逗机弘诱乃有多种。今且录经。后述灵验。余之不尽。备在广文。
又观佛三昧经云。昔过去久远无量世时。有佛出世。号宝威德上王。时有比丘。与九弟子往诣佛塔。礼拜佛像。有见一宝像。严显可观。礼已谛视说偈赞叹。后时命终。悉生东方宝威德上王佛国。大莲华中结跏趺坐忽然化生。从此已后常得值佛。于诸佛所。净修梵行。得念佛三昧海。得三昧已佛为授记。于十方面各得成佛。东方善德佛者。则彼师是。其九弟子者作九方佛。谓东南方。无优德佛。南方栴檀德佛。西南方宝施佛。西方无量明佛。西北方华德佛。北方相德佛。东北方三乘行佛。上方广众德佛。下方明德佛。如是十佛由因过去礼塔观像一偈赞叹。今于十方各得成佛。
又观佛三昧经云。昔过去久远有佛出世。号曰空王。入涅槃后有四比丘。共为同学习佛正法。烦恼覆心不能坚持佛法宝藏。多不善业当堕恶道。空中有声语比丘言空王如来。虽复涅槃。汝之所犯谓无救者。汝等今可入塔观像。与佛在世时等无有异。闻空声已。入塔观像眉间毫相。即作念言。如来在世光明色身与此何异。佛大人相愿除我罪。作是语已。如太山崩五体投地忏悔诸罪由入佛塔观像毫相忏悔因缘。后八十亿阿僧祇劫不堕恶道。生生常见十方诸佛。于诸佛所受持甚深念佛三昧。得三昧已。为十方佛现前授记。今悉成佛。东方有国名曰妙喜。佛号阿閦。即第一比丘是。南方有国。名曰欢喜。佛号宝相。即第二比丘是。西方有国。名曰极乐。佛号无量寿。即第三比丘是。北方有国。名莲华壮严。佛号微妙声。即第四比丘是。以是因缘行者。应当如是数观佛也。
又迦叶经云。昔过去久远。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号曰光明。入涅槃后。有一菩萨。名大精进。年始十六。婆罗门种。端正无比。有一比丘。于白㲲上。画佛形像。持与精进。精进见像心大欢喜。作如是言。如来形像妙好乃尔。况复佛身。愿我未来亦得成就如是妙身。言已思念。我若在家此身叵得。即启父母求哀出家。父母答言。我今年老。唯汝一子。汝若出家我等当死。子白父母。若不听我者。我从今日不饮不食。不升床坐亦不言说。作是誓已。一日不食乃至六日。父母知识八万四千诸婇女等。同时悲泣。礼大精进寻听出家。既得出家。持像入山。取草为座。在画像前结跏趺坐。一心谛观此画像不异如来。如来像者非觉非知。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相离相体性空寂。作是观已。经于日夜成就五通。具足无量得无碍辩。得普光三昧具大光明。以净天眼见于东方阿僧祇。佛以净天耳闻佛所说悉能听受。满足七月。以智为食。一切诸天散华供养。从山而出来至村落。为人说法。二万众生发菩提心。无量阿僧祇人住于声闻缘觉功德。父母亲眷皆住不退无上菩提。佛告迦叶。昔大精进今我身是。由此观像今得成佛。若有人能学如此观。未来必当成无上道。
感应缘(略引五十三验)
自法移东汉教渐南吴。佛像灵祥充牣区宇。而群录互举。出没有殊。至于瑞迹盖无异也。今依叙列而罕以代分。何者或像陈晋代。而历表隋唐。或陶化在人。而迹从倚伏。故不获铨次。依缘而辩集之(此卷一十五缘)。
- 东汉雒阳昼释迦像缘
- 南吴建业金像从地出缘
- 西晋吴郡石像浮江缘
- 西晋泰山七国金像瑞缘
- 东晋杨都金像出渚缘
- 东晋襄阳金像游山缘
- 东晋荆州金像远降缘
- 东晋吴兴金像出水缘
- 东晋会稽木像香瑞缘
- 东晋吴郡金像传真缘
- 东晋东掖门金像出地缘
- 东晋庐山文殊金像缘
- 元魏凉州石像山袈裟出现缘
- 北凉河南王南崖塑像缘
- 北凉沮渠丈六石像现相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