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佛篇第六之四◎弥勒部第五(此别五部)
- 述意部
- 受戒部
- 赞叹部
- 业因部
- 发愿部
述意部第一
惟大觉世雄随机利物。巧施现权之教。以救将来之急。时经末代命同风烛。逐要利生无过见佛。以释尊遗嘱。于我法中所修行者。并付慈氏令悟圣果。大圣殷勤理固无妄。一念相值终隔四流。结妙愿于华林。感慈颜于兜率。能扣冥机云龙相会。故上生经云。是诸人等皆于法中种诸善根。释迦牟尼佛遣来付我。观此一言实固可祈。自晋代之末始传斯经。暨乎宋明肇兴兹会。起千尺之尊仪。摸万仞之道树。设供上林鳞集大众。于是四部欣跃虔诚弘化。每岁良辰三会无缺。自齐代驭历法缘增广。文宣德教弥纶斯业。从此已来大会罕集行者希简。设有修学安心无法。今录诸经依之修行。冀通八正则芬列于紫宫。化流十善则晖焕于兜率。功被下生泽均初会也。
发愿部第五
惟凡夫力弱习恶来多。以住娑婆其心怯弱。初学是法恐畏退败。常发大愿扶持此行。乃至命终心无障恼。随种善根愿共含识。自在往生弥勒内众得至佛前。随念修学证不退转。不愿往生于外众中。恐著五欲不得解脱。故智度论云。有人修少福业。闻有福处常愿往生。及至命终各生其中。又大庄严论云。佛国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就。要须愿力。如牛虽力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净佛国土由愿引成。以愿力故福德增长。不失不坏常见佛故。又如十住论云。若人发心求佛不休不息。有人以指举大千世界在空却住不足为难。若发愿言。我当作佛。是人希有。何以故。世人心劣无大志故。又发菩提心论有十大愿。常悉修行。
一者愿我先世及以今身所种善根施与一切众生回向佛道。令我此愿念念增长。世世所生终不忘失。常为陀罗尼之所守护。
二者愿我以此善根生处值佛常得供养。不生无佛国中。
三者愿我常近诸佛随侍左右如影随形。
四者愿我既得亲近为我说法成就五通。
五者愿我通达世谛假名流布解第一义得正法智。
六者愿我以无厌心为众生说示教利喜皆令开解。
七者愿我以佛神力遍至十方一切世界。供养诸佛听受正法广摄众生。
八者愿我随顺清净法轮。一切众生听我法者。闻我名者。即得舍离一切烦恼。
九者愿我随逐众生将护与乐。舍身命财荷负正法除无利益。
十者愿我虽行正法心无所行亦无不行。为化众生不舍正愿。愿我以此十大誓愿。遍众生界摄受一切河沙诸愿。若众生界有尽我愿乃尽。然众生界不可尽故。我此大愿亦不可尽。广度众生无边法界所修善根。皆悉回向无上正觉。生弥勒佛前闻清净法悟无生忍。但行住坐卧一生已来所修善根。并共法界众生回向弥勒佛前速成不退。
玄奘法师云。西方道俗并作弥勒业。为同欲界其行易成。大小乘师皆许此法。弥陀净土恐凡鄙秽修行难成。如旧经论。十地已上菩萨随分见报佛净土。依新论意。三地菩萨始可得见报佛净土。岂容下品凡夫即得往生。此是别时之意。未可为定。所以西方大乘许小乘不许。故法师一生已来常作弥勒业。临命终时发愿上生见弥勒佛。请大众同时说偈云。
南无弥勒如来
南无弥勒如来
感应缘(略引六验)
- 晋谯国戴逵
- 晋沙门释道安
- 宋尼释慧玉
- 梁沙门释僧护
- 隋沙门释灵干
- 唐沙门释善胄
夫最胜之相妙出无等。非直光仪莫写。固亦形好不传。夫以世俗之指爪。而匠法身之圆极。算数譬喻岂我万一。自泥洹以来久逾千祀。西方像制流式中夏。虽依经镕铸各务髣髴。名士奇匠竞心展力。而精分密数未有殊绝。晋世有谯国戴逵字安道者。风清概远肥遯旧吴。宅性居理游心释教。且机思通赡巧拟造化。思所以影响法相。咫尺应身乃作无量寿挟侍菩萨。研思致妙精锐定制。潜于帷中密听众论。所闻褒贬辄加详改。核准度于毫芒。审光色于浓淡。其和墨点彩刻形镂法。虽周人尽策之微宋客象楮之妙。不能逾也。委心积虑三年方成。振代迄今所未曾有。凡在瞻仰有若至真。俄而迎像入山阴之灵宝寺。道俗观者皆发菩提心。高平郗超闻而礼觐。遂撮香而誓曰。若使有常复覩圣颜。如其无常愿会弥勒。既而手中之香勃焉自然。芳烟直上其气联云。余熏葳蕤溢于衢路。凡预闻见皆心喜遍身。宋临川康王撰宣验记。亦载其显瑞。戴公居去灵宝寺百余步。戴甞中夜而起见寺上有光。其明甚炽。谓是燔火。狼狈往起。隣曲知者咸竞骏奔至。而寺门静闭迺像放光。明旦众闻扣门方起共观。咸覩佛堂晖焰洞照于天。莫不整躬虔礼叹觉化之无方也。宋文帝迎像供养。常在后堂。齐高帝起正觉寺。欲以胜妙灵像镇抚法殿。乃奉移此像。旧在正觉寺。逵又造行像五躯。积虑十年。像旧在瓦官寺。逵弟二子颙字仲若。素韵渊澹雅好丘园。既负荷幽贞亦继志才巧。逵每制像常共参虑。济阳江夷少与颙友。夷甞托颙造观世音像。致力罄思欲令尽美。而相好不圆积年无成。后梦有人告之曰。江夷于观世音无缘。可改为弥勒菩萨。戴即停手驰书报江。信未及发而江书已至。俱于此夕感梦。语事符同。戴喜于神应即改为弥勒。于是触手成妙。初不稽思。光颜圆满俄尔而成。有识赞仰咸悟因缘之匪差。此像旧在会稽龙华寺。寻二戴像制历代独步。其所造甚多并散在诸寺。难悉详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