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卷第十七

敬佛篇第六之五◎敬法篇第七普贤验(今入末法作观者希故经不录且述四验)

  • 宋路昭太后
  • 宋沙门释道温
  • 宋沙门释道璟
  • 齐沙门释普明

◎观音验(略引二十验)

  • 秦尚书徐义
  • 秦居士毕览
  • 晋沙门竺法义
  • 晋沙门竺法纯
  • 晋沙门释开达
  • 晋居士郭宣
  • 晋居士潘道秀
  • 晋居士栾荀
  • 晋沙门释法智
  • 晋南公子
  • 晋沙门道
  • 泰晋居士孙道德
  • 晋居士刘度
  • 晋居士窦传
  • 晋沙门竺法纯
  • 宋居士张兴
  • 宋居士宋琰
  • 魏沙门释道泰
  • 魏居士孙敬德
  • 魏沙门释法力

宋琰。稚年在交阯。彼土有贤法师者。道德僧也。见授五戒。以观世音金像一躯见与供养。形制异今又非甚古类。元嘉中作镕镌。殊工似有真好。琰奉以还都。时年在龆齓。与二弟常尽勤至专精不倦。后治改弊庐无屋安设。寄 京师南㵎寺中。于时百姓竞铸钱。亦有盗毁金像以充铸者。时像在寺已经数月。琰昼寝梦见立于座隅。意甚异之。时日已暮即驰迎还。其夕南㵎十余躯像。悉遇盗亡。其后久之像于矄暮间放光。显照三尺许地。金辉秀起焕然夺目。琰兄弟及仆役。同覩者十余人。于时幼小不即题记。比加撰录忘其日月。是宋大明七年秋也。至泰始末。琰移居乌衣周旋。僧以此像权寓多宝寺。琰时暂游江都。此僧仍适荆楚。不知像处。垂将十载。常恐神宝与因俱绝。宋升明末。游踬峡表径过江陵。见此沙门迺知像所。其年琰还京师。即造多宝寺访焉。寺主爱公云。无此寄像。琰退虑此僧孟浪将遂失此像。深以惆怅。其夜梦人见语云。像在多宝。爱公忘耳。当为得之。见将至寺。此人手自开殿见像。在殿之东众小像中。的的分明诘旦造寺具以所梦请爱公。爱公乃为开殿。果见此像在殿之东。如梦所覩。遂得像还。时建元元年七月十三日也。像今常自供养。庶必永作津梁。修复其事有感深怀。沿此征觌缀成斯记。夫镜接近情莫逾仪像。瑞验之发多自此兴。经云。镕斵图缋类形相者。爰能行动及放光明。今西域释迦弥勒二像辉用若冥。盖得相乎。今华夏景揩神应亟著。亦或当年群生因会所感。假凭木石以见幽异。不必克由容好而能然也。故沈石浮深。寔阐闽吴之化。尘金泻液。用纾彭宋之祸。其余铨示繁方虽难曲辩。率其大哲允归目从。若夫经塔显効。旨证亦同。事非殊贯。故继其末(右二验出冥祥记)

敬法篇第七(此有六部)

  • 述意部
  • 听法部
  • 求法部
  • 感福部
  • 法师部
  • 谤罪部

听法部第二

如付法藏经云。佛言。一切众生欲出三界生死大海。必假法船方得度脱。法为清凉除烦恼热。法是妙药能愈结病。法是众生真善知识。作大利益济诸苦恼。所以然者。一切众生。志性无定。随所染习。近善则善。近恶则恶。若近恶友便造恶业。流转生死无有边际。若近善友起信敬心。听受妙法必能令离三涂苦恼。由此功德受最胜乐。华氏国王。有一白象能灭怨敌。若人犯罪令象蹋杀。后时象廐为火所烧。移象近寺。象闻比丘诵法句经偈云。为善生天。为恶入渊。象闻法已心便柔和起慈悲心。后付罪人但以鼻嗅舌舐而去。都不肯杀。王见斯已心大惶怖。即召诸臣共谋此事。智臣白王。此象近寺必闻妙法。是致然耳。今可移近屠肆处系。王用其言。象见屠杀恶心猛炽残害更增。是以当知。一切众生志性无定。畜生尚尔。闻法生慈见杀增害。岂况于人而不染习。是故智者宜应觉知。见恶须弃。覩善宜近。勤听经法。又于往昔有婆罗门。持人髑髅其数甚多。诣华氏城中遍行衒卖。经历多时都无买者。时婆罗门极大瞋恚。高声骂言。此城中人愚痴暗钝。若不就我买髑髅者。我当与作恶名闻也。尔时城中诸优婆塞。闻畏毁谤便将钱买。即以铜箸贯穿其耳。若彻过者便与多价。其半彻者与价渐少。都不通者全不与直。婆罗门言。我此髑髅皆悉无异。何故与价差别不等。优婆塞言。前彻过者。此人生时听受妙法智慧高胜。贵其如此相与多价。其半彻者。虽听经法未善分别。故与少直。全不通者。此人往昔都不听法。故不与价。时优婆塞持此髑髅。往至城外起塔供养。命终之后悉得生天。以是因缘。当知妙法有大功德。此优婆塞以听法人髑髅起塔而供养之。尚得生天。况能至心听受经法。供养恭敬持经人者。此之福报实难穷尽。未来必当成无上道。是故智者。欲得无上安隐快乐。应当至心勤听经法。

贤愚经云。昔佛在世时。舍卫国中须达长者。信敬佛法为僧檀越。众僧所须一切供给。须达家内有二鹦䳇。一名律提。二名赊律提。禀性黠慧解人言语。见比丘来。先告家内令出迎逆。阿难后时到长者家。见鸟聪黠为说四谛苦集灭道。门前有树。二鸟闻法飞向树上。欢喜诵持。夜在树宿。野貍所食。缘此善根生四天王。尽彼天寿生忉利天。忉利寿尽生夜摩天。夜摩寿尽生兜率天。兜率寿尽生化乐天。化乐寿尽生于第六他化自在天。他化寿尽还生化乐。如是次第还复下至四天王天。四天寿尽还复上至他化自在天。如是上下经于七返生六欲天。自恣受乐。极天之寿而无中夭。后时命终来生人中。出家修道得辟支佛。一名昙摩。二名修昙摩。

贤愚经云。昔佛在世时有一比丘。林中诵经音声雅好。时有一鸟闻法敬爱在树而听。时为猎师所射命终。缘此善根生忉利天。面貌端正光相昞然。无有伦匹。自识宿命。知因比丘诵经听法得生此中。即持天华到比丘所。礼敬问讯以天香华供养比丘。比丘具问知其委曲。即命令坐为其说法得须陀洹。既得果已还归天上。禽鸟听法尚获福报无边。岂况于人信心听法。宁无善报。

善见律论云。昔佛在世时。到瞻婆罗国迦罗池边为众说法。时彼池中有其一蛤。闻佛池边说法之声。即从池出入草根下听佛说法。时有一人持杖放牛。见佛在坐为众说法。即往佛所欲闻法故。以杖刺地误著蛤头。即便命终生忉利天。以福报故宫殿纵广十二由旬。与诸天女娱乐受乐。即乘宫殿往至佛所头顶礼足。佛知故问。汝是何人。忽礼我足。神通光明相好无比照彻此间。蛤天人以偈而答。

往昔为蛤身
于水中觅食
闻佛说法声
出至草根下
有一牧牛人
持杖来听法
杖劖刺我头
命终生天上

佛以蛤天人所说偈为四众说法。是时众中八万四千人皆得道迹。蛤天人得须陀洹果。合掌而去。

求法部第三

如杂宝藏经云。昔有一女人。聪明智慧深信三宝。常于僧次请二比丘就舍供养。后时便有一老比丘。次到其舍。年老根昧素无知晓。斋食讫已女人至心求请说法。敷坐头前闭目静坐。比丘自知不解说法。趣其泯眼弃走还寺。然此女人至心思惟有为之法无常苦空不得自在。深心观察。即时获得须陀洹果。既得果已向寺求觅欲报其恩。然此比丘自审无知。弃他逃走。倍生惭耻。转复藏避。而此女人苦求不已。方自出现。女人见已具说蒙得道果因缘。赍供报恩。老比丘闻甚大惭愧。深自克责亦复获得须陀洹果。是故行者应当至心精诚求法。若至心者所求必获。

涅槃经云。佛言。我念过去作婆罗门。在雪山中修菩萨行。时世无佛亦无经法。时天帝释观见菩萨独在山中修诸苦行。即下试之。自变其身作罗刹像。甚可怖畏。住菩萨前口说半偈。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说是偈已遍观四方。菩萨闻偈心生欢喜。即从坐起以手举发。四向顾视不见余人。唯见罗刹。即便往问。大士何处得是半偈。此半偈义乃是三世诸佛正道。罗刹答言。汝不须问。我不食来已经多日。处处求索了不能得。饥渴苦恼心乱谬语。非我本心之所知也。菩萨复语。若为我说是偈竟。我当终身为汝弟子。罗刹答言。汝智太过。但自忧身都不见念。我今饥逼实不能说。菩萨复语。汝食何食。罗刹答言。我所食者唯人暖肉。其所饮者唯人热血。菩萨闻已即语罗刹。但能具足说是偈竟。我当以身奉施供养。罗刹答言。谁当信汝。为八字故弃所爱身。菩萨答言。我今有证。梵释四王诸佛菩萨能为我证。罗刹闻已勅听许说。菩萨欢喜即脱皮衣为敷法坐。白言。和上愿坐此座善为我说。罗刹即说。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说是偈已菩萨深思。然后处处石壁道树书写此偈。竟上高树投身而下。未至地时虚空中出种种声。尔时罗刹还帝释身。接取菩萨安置平地。忏悔辞谢顶礼而去。缘为半偈舍身因缘超十二劫。在弥勒前成无上道。

涅槃经云。佛言。我念过去无量无边那由他劫。此娑婆世界有佛出世。号释迦牟尼。为众生宣说大涅槃经。我于尔时从善友所。转闻佛说大涅槃经。心中欢喜。即欲供养贫无财物。遂行卖身福薄不售。即欲还家。路见一人而复语言。吾欲卖身。君能买不。其人答言。我家作业人无堪者。吾有恶病良医处药。应当日服人肉三两。卿若能以身肉三两日日见给。便当与汝金钱五枚。我时闻已欢喜语言。惠我七日须我事讫便还相就。其人答言。听汝一日。我即取钱往至佛所。礼已奉献。然后诚心听受是经。我时暗钝唯受一偈。

如来证涅槃
永断于生死
若有至心听
常得无量乐

受是偈已至病人家。虽复日日与肉三两。以念偈故不以为痛。日日不废足满一月。其人病差疮亦平复。我时见身具足平复。即发菩提愿求来世成佛之时亦愿号字释迦牟尼。以是因缘今得成佛。

又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云。昔过去久远阿僧祇劫有一仙人。名曰最胜。住山林中具五神通。常行慈心。后作是念。非但慈心能济众生。唯集多闻能灭众生烦恼邪见能生正见。念已便诣城邑聚落。处处推求说法之师。时有天魔。来语仙言。我今有佛所说一偈。汝今若能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折骨为笔书写此偈。当为汝说。最胜仙人闻已念言。我于无量百千劫中。常以无事为他割截。受苦无量都无利益。我今当舍不坚之身易坚实法。欢喜踊跃。即以利刀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折骨为笔。合掌向天请说佛偈。时魔见已愁忧憔悴。即便隐去。仙人见已作如是言。我今为法不惜身命。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折骨为笔为众生故至诚不虚。余方世界有大慈悲。能说法者当现我前。作是语时。东方去此三十二刹有佛国土。名普无垢。其国有佛。号净名王。忽住其前放大光明照最胜身。苦痛即除。平复如故。佛即广为说集一切福德三昧。最胜闻法得无碍辩。佛说法已还没不现。最胜仙人得辩才已。为诸众生广说妙法。令无量众生住三乘道。经千岁后乃命终生净名王普无垢国。由敬法故今得成佛。佛告净威。昔最胜者今我身是。是以当知。若有人能恭敬求法。佛于其人不入涅槃。法亦不灭。虽在异土常面覩佛得闻正法。

感福部第四

如普曜经云。若有贤人闻是经典叉手自归。即舍八事懈怠之本成八功勋。何谓为八。一得端正好色。二得力势强盛。三得眷属滋茂。四逮得辩才无量。五学疾得出家。六所行清净。七得三昧定。八得智慧明无所不照。若有法师布坐讽诵是经得八座福。何谓为八。一得长者座。二得转轮王座。三得天帝座。四得自在天座。五得罗汉座。六得菩萨座。七得如来座。八得转法轮度脱一切众生座。若有法师颁宣是法。有赞叹善哉者。当得八清净行。何谓为八。一言行相应无所违失。二口言至诚而无虚妄。三在于众会真谛无欺。四所言人信不舍远之。五所言柔软初无麁犷。六其声悲和犹如哀鸾。七身心随时音声如梵。会中人闻莫不咨受。八音响如佛可众生心。若有书是经典得八大藏。何谓为八。一得意藏未曾妄舍。二所得心藏无所不解分别经法。三得往来藏普解一切诸佛经法。四得总持藏一切所闻皆能识念。五得辩才藏为诸众生颁宣经典皆欢喜受。六甚深法藏未曾断绝三宝法教。八奉行法藏则辄逮得无所从生忍。

又华严经云。善男子。假使有人以大海等墨须弥聚笔。书写此经一一品一一法门一一方便一一法门。一一句中义味犹不能尽。

又大乘庄严论云。诸菩萨于大乘法有十种正行。一书写。二供养。三流传。四听受。五转读。六教他。十习诵。八解说。九思择。十修习。此十正行能生无量功德。

又中边分别论云。大乘修有十。一书写。二供养。三施与他。四若他读诵一心听闻。五自读。六自如理取名味句及义。七如道理及名句味显说。八正心闻诵。九空处如理思量。十已入意为不退失故。

又菩萨藏经云。复次舍利子。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受持是经。殷重听闻读诵解义。乃至为他广分别说。当知是人复得如是十种功德称赞利益。何等为十。一者成就机速慧。二者成就捷辩慧。三者成就猛利慧。四者成就迅疾慧。五者成就广博慧。六者成就甚深慧。七者成就通达慧。八者成就无著慧。九者常现前见一切如来。既得见已以清美颂而为赞叹。十者善能如理请问如来。又能如理开释疑难。舍利子。是名获得十种功德称赞利益。

复次舍利子。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受持是经读诵解义。乃至为他广分别说。当知是人复获如是十种功德称赞利益。何等为十。一者常乐远离诸不善友。二者常乐亲近诸善知识。三者能缓诸魔所有系缚。四者摧殄诸魔所有军阵。五者善能诃厌一切烦恼。六者于一切行心常捐舍。七者违背一切向恶趣道。八者归向一切趣涅槃道。九者善说一切越度生死清净之施。十者巧能随学一切菩萨所行轨则。又能奉行诸佛教勅。如是名为十种功德称赞利益。又涅槃经云。法是佛母。佛从法生。三世如来皆供养法也。

又度无极集经云。昔有比丘精进守法。所可讽诵是般若波罗蜜。其有闻者莫不欢喜。有一小儿厥年七岁。城外牧羊。遥闻比丘诵经声。即诣精舍礼拜听其经言。时说色空闻即悟解。便问比丘。应答不可。小儿反为比丘解说其义昔所希闻。怪此小儿智慧非凡。时小儿即去。逐牛至山。值一虎害。此小儿命终生长者家。夫人怀妊口便能说般若波罗蜜。从朝至夜初不懈息。其长者家怪此夫人谓呼鬼病。有比丘至舍。闻声甚喜。比丘报言。此非鬼病但说尊经。夫人出礼比丘复为说法。诸有疑难不能及者。尽为解说。众僧欢喜。日月满足产得男儿。适生叉手长跪说波罗蜜。夫人产已还复如本。比丘言。真佛弟子。好养护之。此儿后大当为一切众人作师。吾等悉当从其启受。时儿七岁道法悉备。举众超绝智度无极。经中误脱皆为删定。儿母所至辄开化人。长者室家大小五百人众。皆从儿学。八万四千人皆发无上正真道意。五百比丘闻儿所说尽漏意解。志求大乘得法眼净。是时儿者则吾身是。比丘者迦叶佛是。

又舍利弗处胎经云。母怀舍利弗母亦聪明。

高僧传云。母怀罗什令母聪明。旧诵千偈。怀胎已日得二千偈。初成须陀洹果。后得斯陀果。

法师部第五

如胜天王经云。若有法师流通此经处。此地即是如来所行。于彼法师当生善知识心尊重之心。犹如佛心见是法师恭敬欢喜尊重赞叹。又云。我若住世一劫若减一劫。说是流通此经法师功德不能究尽。若此法师所行之处。善男子善女人。宜应刺血洒地令尘不起。如是供养未足为多。如来法轮难受持故。

又华严经云。譬如金翅鸟王飞行虚空安住虚空。以清净眼观察大海龙王宫殿。奋勇猛力以左右翅。博开海水悉令两辟。知龙男女有命尽者而撮取之。如来应供等正觉金翅鸟王亦复如是。安住无碍虚空之中。以清净眼观察法界诸宫殿中一切众生若有善根已成熟者。奋勇猛十力。止观两翅博开生死大爱海水。随其应出生死海。除灭一切妄想颠倒。安立如来无碍之行。

又涅槃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名生四恶趣者。无有是处。若有众生一经耳者。悉能灭除一切诸恶无间罪业。又云。若有众生一经耳者。却后七劫不堕恶道。又云。若有能知如来常住无有变异。或闻常住二字音声。一经于耳即生天上。后解脱时乃能证知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又华严经云。若闻一句未曾闻法。胜得三千大千世界珍宝。是菩萨得闻一偈正法。生上财想胜得转轮圣王位。又法华经云。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

又涅槃经云。我涅槃后若有得闻如是大乘微妙经典生信敬心。当知是等于未来世。百千亿劫不堕恶道。又云。若有于一河沙佛所发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爱乐是典。不能为人分别广说。若有于二河沙佛所发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正解信乐受持读诵。亦不能为他人广说。若有于三河沙佛所发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乃至书写经卷。虽为他说未解深义。若有于四河沙佛所发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典。乃至书写经卷为他广说十六分中一分之义。若有于五河沙佛所发心。乃至于恶世中为人广说十六分中八分之义。若有于六河沙佛所发心。乃至于恶世中为他广说十六分中十二分义。若有于七河沙佛所发心。乃至于恶世中为他广说十六分中十四分义。若有于八河沙佛所发心。乃至于恶世中书写经卷。亦劝他人令得书写。自能听受亦劝他人。令解听受如说修行。具足能解尽其义味。

◎谤罪部第六

惟今末世法逐人讹。道俗相滥。传谬背真。混杂同行。不修内典专事俗书。纵有抄写心不至殷。既不护净又多舛错。共同止宿。或处在门簷。风雨虫㝢都无惊惧。致使经无灵验之功。诵无救苦之益。寔由造作不殷。亦由我人逾慢也。故敬福经云。善男子。经生之法不得颠倒。二字重点五百世中。堕迷惑道中不闻正法。

又大集经云。若有众生于过去世作诸恶业。或毁于法。或谤圣人。于说法者为作障碍。或抄写经法洗脱文字。或损坏他法。或暗藏他经。由此业缘令得盲报。

又大般若经(第四百四十卷云)佛言。诸善男子善女人等。书写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时。频申欠呿无端戏笑。互相轻𣣋身心躁扰。文句倒错。迷惑义理。不得滋味。横事欻起书写不终。当知是为菩萨魔事。

又大乘莲华藏经云。受佛禁戒不护将来。各言我是于大乘法亦如冥夜。各自说言我得佛法。受铁枪地狱苦事难述。从地狱出瘖痖聋盲不见正法。阿难请戒律论云。僧尼白衣等因读经律论等。行语手执翻卷者。依忉利天岁数犯重突吉罗。傍报二亿岁堕麞鹿中。常被拉脊苦痛难忍。无记戏言捉经律论。亦招前报。或安经像房堂簷前者。依忉利天岁数八百岁犯重突吉罗。傍报二亿岁堕猪狗中。生若得人身。一亿岁身常作客栖屑不得自在。

又大品经云。是人毁呰三世诸佛一切智。起破法业因缘集故。无量百千万亿岁堕大地狱中。是破法人辈。从一大地狱至一大地狱。若火劫起时至他方大地狱中。生在彼间。从一大地狱至一大地狱。彼间若火劫起时。复至他方大地狱中。生在彼间。从一大地狱至一大地狱。如是遍十方狱。彼间若火劫起。故从彼死。破法业因缘未尽故。还来是间大地狱中。生在此间。亦从一大地狱至一大地狱。受无量苦。此间火劫故复至十方他国土生畜生中。受破法罪业苦如地狱中说。重罪转薄。或得人身。生盲人家。生旃陀罗家。生除厕担死人种种下贱家。生若无眼。若一眼。若瞎眼。无舌无耳无手。所生之处无佛无法无佛弟子处生。何以故。种破法业积集厚故。

又涅槃经云。若有不信是经典者。现世当为无量病苦之所恼害。多为众生所见骂辱。命终之后人所轻贱。颜貌丑陋。资生艰难。常不供足。虽复少得麁澁弊恶。常处贫穷下贱诽谤正法邪见之家。若临终时或值荒乱。刀兵竞起帝王暴虐。怨家雠隙之所侵逼。虽有善友而不遭遇。资生所须求不能得。虽少得利常为饥渴。唯为凡下之所顾识。国王大臣悉不齿录。设复闻其有所宣说。正使是理终不信受。如是之人如折翼鸟不能飞行。是人亦尔。于未来世不能得至人天善处。若复有人能信如是大乘经典。本所受形虽复麁陋。以经功德即便端正。威颜色力日更增多。常为人天之所乐见。恭敬爱恋情无舍离。国王大臣及家亲属。闻其所说悉皆敬信。若我声闻弟子之中。欲行第一希有事者。当为世间广宣如是大乘经典。善男子。譬如雾露势虽欲住不过日出。日既出已消灭无余。善男子。是诸众生所有恶业亦复如是。住世势力不过得见大涅槃日。是日既出悉能除灭一切恶业。

又法华经云。若佛在世。若灭度后。其有诽谤如斯经典。见有读诵书持经者。轻贱憎嫉而怀结恨。此人罪报汝今复听。其人命终入阿鼻狱。具足一劫。劫尽更生。如是展转至无数劫。从地狱出当堕畜生。于无数劫生辄聋痖诸根不具。告舍利弗。谤斯经者。若说其罪穷劫不尽。

颂曰。

教传三藏
慈训八因
含情普洽
机悟玄津
威阳夏烈
温柔晞春
枯槁日久
光㵎爽神
卷即纳福
舒即慧申
思之不已
惟益惟新
实称慈父
巧号能仁
周孔老教
孰与陶均◎

法苑珠林卷第十七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