惭愧篇(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三世轮转六道旋还。若有一片神明无不经离多处。既其禀生无定有智有愚。受性不同为善为恶。为善故有惭有愧。为恶故无惭无愧。但凡夫之法相惑居怀。若未得治道断除。理应日夜励己策修惭愧冥空辞谢幽显。从来无智不识至真。致使烦恼森然结漏繁拥。冀藉一善消除万累。排荡重昏豁然清净。是故大圣慇勤制诸道俗深惭应供。横受福田之名。仰愧沙门。虚当乞士之号。进无菩萨兼济之能。退乏声闻自调之德。点辱师僧辜负檀越。不堪行国王之地。无以报父母之恩。事等破瓶。义同燋种。亦如多罗既断。宁可重生。析石已离终无还合。鬼常扫迹唱是恶人。如来勅言。非我弟子。不能为世福田。岂可胜他礼拜。近障人天远妨圣道。如斯罪累何可言陈。在道尚然居俗宁救。是以一失人身动经累劫。再逢服本还同遇本。今当以惭愧水洗浴戒尘。执发露刀割覆藏网。仰愧先贤。深惭后德。尽诚忏谢彻穷来际。见一切凡圣敬同佛想。自勒己心卑如贱想。所有诸过。不起一念私隐之心。所有诸善。常生修学之意。粗陈此心。是名惭愧也。
◎奖导篇第十五(此有四部)
- 述意部
- 引证部
- 生信部
- 业因部
述意部第一
夫贵贱靡常贫富无定。譬水火更互寒暑递来。故见有财富室温衣丰人足不劳营觅自然而至。复见有贫苦饥弊役力驰求。晨起夜寐形骸为之沮悴。心情为之劳扰。纵有所获百方散失。终日愿于富饶未甞暂有。以此苦故。所以劝奖令其惠施力厉修福。若复有人衣裘服玩鲜华香洁。春秋气序寒温冷暖。四时变改随须无阙。而复见有尺布不完丈帛残弊。垢秽尘墨臭腻朽烂。炎暑不识𫄨𥿭。氷雪不知缯纩。乃至形骸不蔽。男女恶露非唯可耻实亦惭怍。若见此苦岂可不远。所以劝奖令其修福。应施衣服及以室宇。岂不见众人皆有而我独无。是故应须勇猛修习。若复有人。食则甘味并荐珍羞备举。连机重案满床亘席。芳脂芬馥馨香具列。而复有脱粟之饭不充。藜藿之羹常乏。盐梅早自两无。鱼菜久已双阙。乃至并日而餐糜粥相系。杂以水菓。加以草菜。萎黄困笃自济无方。若见此苦岂可不远。所以劝奖令其修福。应施饮食及以水浆岂可众人皆足而我独困。是故应须勇猛修习。若复有人。荣位通显乘肥衣轻适意自在。行则天人瞻仰。住则鬼神敬贵。而复见有卑鄙猥贱人所不齿。生不知其生。死不知其死。涂炭沟渠之侧。坐卧冀壤之中。虽有叱咄之声。反致捶扑之苦。非唯神鬼不敬。乃亦狗犬加毒。若见此苦岂可不远。所以劝奖令其修福。应灭憍慢奉行谦敬。岂可他人常贵而我常贱。是故应当勇猛修习。若复有人。形貌端正言音风吐。常存广利。仁慈博爱语不伤物。而复有人而状痤丑所言崄暴。唯知自利不计念彼。彼忍辱故所以致胜。多瞋恚故所以招恶。若见此苦岂可不远。所以劝奖令其修福。应灭瞋恚奉行忍辱。岂可以令众人常处胜地而我永隔净缘。是故应须勇猛修习。若复有人意力强干少有疾病。常堪行道无有障碍。而复有人羸瘵多患气力弊劣。动辄增困眠坐不安。见有此恶实宜舍远。所以劝奖令其修福。应施医药随时赈救。岂可众人常无疾顿。而我永婴沈滞。是故应须勇猛修习。凡是如此之事。实最应劝。若不相劝。则学者不勤也。
业因部第四
佛说太子刷护经云。阿阇世王太子名为刷护。白佛言。菩萨何因缘得颜貌端正。何因缘不入女人腹。于莲华中化生。何因缘故能知宿命之事。
佛告太子。由能忍辱故即为姝好。不婬泆故即能化生。人生七日便知宿命无数世事。
复何因缘身有三十二相。复何因缘有八十种好。复何因缘见佛身者视之无厌。
佛告太子。本为菩萨好喜布施种种杂物与诸佛菩萨及师父母人民索用。故得三十二相。当有慈心哀念十方蠕动之类。如视赤子。皆欲度脱。故得八十种好。见怨如视父母。等心无异。故视佛无厌。
复何因缘知深经慧及陀罗尼行。复何因缘知三时定意得安隐。复何因缘佛所说善其有闻者皆喜信受。佛告太子。菩萨喜书信受讽诵学问。是故知深经智慧及得陀罗尼行。复常专心意用。是故得三昧安隐。所说至诚。是故所语人皆信向闻者欢喜。复何因缘不生恶处。复何因缘得生天上。复何因缘不贪爱欲。
佛告太子。菩萨世世信佛法僧。用是故不生八恶处。由持戒不缺。是故生天。由知经法本空。是故不贪欲。
复何因缘菩萨身口心行所念皆净。复何因缘魔不得便。复何因缘不敢诽谤三宝。
佛告太子。菩萨喜爱三宝。是故得净。精勤不懈。是故魔不得便。所作皆至诚。是故众人不敢诽谤三宝。
复何因缘菩萨得好高声如梵天声。复何因缘有八种音。复何因缘知众人念皆悉能报。
佛告太子。菩萨世世至诚不欺。是故得好高声如梵天声。由世世不恶口。是故得八种音。由世世不两舌不妄语。是故众人所念悉皆能报。
复何因缘得寿命长。复何因缘身得无病。复何因缘家室和顺不令别离。佛告太子。由不杀生。是故为人寿命长。由不持刀杖击人。是故后生为人无病。由见鬪和解令喜。是故后生为人不得别离。
复何因缘得财不离。复何因缘不为劫盗。复何因缘得处尊高。
佛告太子。由不贪人财。是故富乐。喜施不悭。是故不亡财物。心不嫉妬。是故生得尊高。
复何因缘得天眼洞视。复何因缘得天耳彻听。复何因缘知世间死生之事。
佛告太子。由好意燃灯供于佛前。是故得天眼洞视。由喜持伎乐于佛寺前。是故得天耳彻听。由喜定意。是故知世间死生之变。
复何因缘得飞行四禅。复何因缘知前世无数劫来之事。复何因缘得三佛身便般涅槃。
佛告太子。由喜施车马船等与三宝人用。是故得飞行四神足。由常专念诸佛三昧喜行教人。是故得念前世无数劫事。由菩萨得阿惟越致道。是故能断死生之根。得佛道已便般涅槃。
颂曰。
感应缘(略引三验)
- 晋竺长舒
- 宋邢怀明
- 宋王叔达
说听篇第十六(此有八部)
- 述意部
- 引证部
- 仪式部
- 简众部
- 渐顿部
- 法施部
- 报恩部
- 利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