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悬幡篇第三十二
- 华香篇第三十三
- 呗赞篇第三十四
◎悬幡篇(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因事寤理必藉相以导真。瞻仰圣容敬神幡以荐奉。是以育王创遗身之塔。架逈浮空。魏主起通天之台。仁祠切汉。于是华幡飘飏冀腾翥于大千。珠紫相映吐辉焕于百亿。慧风或动清升之业有征。微吹时来轮王之报无尽也。
◎华香篇第三十三(此有二部)
引证部第二
如佛说华聚陀罗尼经云。佛言。若复有人于如来灭度之后。行于旷路见如来塔庙。能持一华一灯。若一团泥用涂像前。以用供养。乃至能持一钱施于佛像。为补治故。若以一掬水用洒佛塔除去不净。以华香供养。举足一步诣于塔寺。若一称南无佛。欲使此人堕三恶道。百千万劫终无是处。
又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持香涂佛塔命终生香乐天。与诸天女常相娱乐。从天命终得受人身。生大富家。又阿阇世王经云。过去无数劫有佛号一切度。与其眷属俱行分卫。有三长者子严服共戏。见佛及诸菩萨光明巍巍。互相指示而吾等当共供养。二儿答言。既无香华当用何物。其一儿脱头上白珠以著手中。便谓二儿。可以供佛。二儿学之。解头上白珠著其手中。即至佛所。一儿复问二儿。持是功德以何求索。其一儿言。愿如佛右面比丘。其一儿言。愿如佛左面神足比丘。二儿共问一儿。报言。我欲如佛。八千天子皆言。善哉。若如所言。天上天下一切蒙恩。是三小儿已到佛前。各以白珠而散佛上。二儿发声闻意者。珠在佛肩上。其一儿发菩提心者。珠在佛头上。化为珠华交露之帐。其中有佛。佛告舍利弗。中央儿者则我身是。右面儿者舍利弗是。左面儿者目连是。舍利弗。汝等本畏生死故。不发菩提心。欲疾泥洹。观此一儿发阿耨菩提故得成佛。又采华授决经云。时有罗阅国王。使十余人常采好华以给王家。后宫贵人一日出城采华。遇佛发心稽首为礼。心自念言。宁弃身命以华上佛并散圣众。纵使见害不堕苦痛。便以华散佛及圣众。却自归命一心重礼。佛知其念甚慈愍之。具为说法。诸采华人皆发道意。佛即授决。后当得佛。号曰妙华。时采华夫还家中与二亲别。我今命尽为王见杀。父母愕然问何罪咎。具答所由。无华贡王必见危命。故辞别耳。二亲闻之。益以愁戚。发箧视之。满中好华香彻四面。父母告曰。可以进王。时王大瞋见不时来。将人反缚罪当弃市。入宫见王面色不变。王怪问之。汝等罪过命在当杀。何故不惧。即白王曰。人生有死物成有败。每以非法不惜身命。朝来采华值佛供上。以知违令罪当合死。宁以有德而死。不以无德而存。还视华箧续满如故。皆是如来恩仁所覆。王甚怪之。心不信然。故诣佛所问佛是意。佛言。实然。此人至心欲度十方不惜身命。故取众华以散佛上。意无想报以得受决。将来成佛。号曰妙华。王大欢喜解缚悔过。自责愚意不及菩萨。唯原其罪。佛言。善哉。能自改者与无过同。
又百缘经云。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将诸比丘。著衣持钵。将诣乞食至一衖中。有一妇女抱一小儿。在衖坐地。时彼小儿逢见世尊心怀欢喜。从母索华。母即与买。小儿得已。持诣佛所散于佛上。于虚空中变成华盖随佛行住。小儿见已。甚大欢喜。发大誓愿以此供养善根功德。使我来世得成正觉。过度众生如佛无异。尔时世尊。见此小儿发是愿已。佛即微笑。从其面门出五色光。绕佛三匝还从顶入。尔时阿难前白佛言。如来尊重不妄有笑。以何因缘今日微笑。唯愿世尊敷演解说。佛告阿难。汝今见此小儿以华散。我于未来世不堕恶趣。天上人中常受快乐。过十三阿僧祇成辟支佛。号曰华盛。广度众生不可限量。是故笑耳。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又百缘经云。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彼城中豪富长者。皆共聚集诣泉水上。作唱伎乐而自娱乐。为波罗柰国作华鬘会。时彼会中遣于一人。诣林采波罗柰华作鬘。时采华人还来会所。路见世尊相好光明。普曜如百千日。心怀欢喜前礼佛足。以所采华散佛而去。还复上树采华。枝折堕死。命终生忉利天。端正殊妙。以波罗柰华而作宫殿。帝释问曰。汝于何处造修福业。而来生此。以本因缘具报帝释。尔时帝释。以偈赞曰。
尔时天子。即说偈答帝释曰。
尔时天子。即共帝释来诣佛所。佛为说法心开意解。破二十亿邪见业障。得须陀洹果。心怀欣庆。即于佛前说偈赞佛。
又杂宝藏经云。尔时天女。说偈曰。
又萨婆多论云。若四方僧地不得作塔。为佛法自为种殖。若僧和合者得。不和合者不得作之。若僧地有种种华。应净人取。次第与僧随意供给。不得私取自供养三宝。若华多僧取不尽。若僧和合听随意取之。若僧坊内不得起塔作像。以近人臭秽不清净故。若重阁舍。若经像在下重。不得在上住。若塔地华不得供养僧法。正应供养佛。此华亦得卖取钱以供养塔用。若属塔水以供塔用。设用有残若致功力是塔人者。应卖此水以钱属塔。不得余用。用则计钱犯。若塔内无人致水功力。一由僧人残水多少。善好筹量用之。
又文殊问经云。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诸供养余华用治众病。其法云何。佛告文殊。华各别祝一百八遍。
诵佛华祝曰。
南无佛闼写治莎呵
般若波罗蜜华祝曰。
那末柯卢履(民旨反)般若波罗蜜多商莎呵
佛足华祝曰。
那莫波陀制点耽盐莎呵
菩提树华祝曰。
南无菩提逼力龛岚莎呵
转法轮处华祝曰。
南无达摩斫柯罗夜莎呵
塔华祝曰。
那莫𨱎跋耶莎呵
菩萨华祝曰。
南无菩提萨埵野莎呵
众僧华祝曰。
那莫僧伽野莎呵
佛像华祝曰。
那莫波罗底耶莎呵
佛告文殊师利。用此华若诸四众能信修行。应当早起清净澡浴漱口念佛功德。恭敬此华不以足蹈及跨华上。如法执取安置净器。若人患寒热额痛。皆以冷水摩华以用涂身。若吐痢出血。或腹内烦疼。以浆饮摩华当服此华饮。若口有疮以㬉水摩华含此华汁。若天雨不止。于空闲处以火烧华。令雨即止。若天亢旱在空闲处。以华置水中。复祝冷水更洒华上。天即降雨若牛马等。本性不调以华饴之。即便调伏。若诸果树华实不茂。以冷水牛粪摩取华汁以灌其根。不得践蹹华实即多。若田中多水苗稼损减。捣华为末以散田中。即得滋长。若国中疾病以冷水摩华。涂螺鼓等吹击出声。闻者即愈。若敌国怨贼欲来侵境。以水摩华在于彼处。用洒散之即得退散。若于高山有盘石处。众多比丘于石上摩华。摩华既竟相与礼拜。久后石上自生珍宝(简要略述余广依经)佛告文殊。一一诵满一百八遍。此祝章句汝于处处当说如佛华法。余华亦尔。
又华严经云。昔人中有香名大象藏因龙鬪生。若烧一丸兴大光明。细云复上味如甘露。七日七夜降香水雨。若著身者身则金色。若著衣服宫殿楼阁。亦悉金色。若有众生得闻此香。七日七夜欢喜悦乐。灭一切病无有横枉。远离恐悑危害之心。专向大慈普念众生。我知彼已而为说法。令无量众生得不退转。又牛头旃檀香从离垢山生。若以涂身火不能烧。
又百缘经云。昔佛在世时。迦毘罗卫城中有一长者。其家巨富。财宝无量。不可称计。生一男儿。容貌端正世所希有。身诸毛孔出旃檀香从其口出优钵华香。父母见已欢喜无量。因为立字名旃檀香。年渐长大。求佛出家得阿罗汉果。比丘见已而白佛言。此旃檀香。宿殖何福。生于豪族。身口出香。又值世尊出家得道。佛告比丘。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毘婆尸佛入涅槃后。时有王名盘头末帝。收其舍利造四宝塔。高一由旬而供养之。时有长者入佛塔中。见地破落和泥涂治。以旃檀香坌散其上。发愿而去。缘是功德。从是以来九十一劫。不堕恶道。天上人中身口常香。受福快乐。乃至今者遭值于我出家得道。
又大庄严论云。佛言。我昔曾闻。迦叶佛时有一法师为众说法。于大众中赞迦叶佛。以是缘故命终生天。于人天中常受快乐。于释迦文佛般涅槃后百年阿输迦王时。为大法师。得阿罗汉。常有妙香从其口出。时彼法师去王不远为众说法。口中香气达于王所。王闻香气心生疑惑。作是思惟。彼比丘者为和妙香含于口耶。香气乃尔。作是念已。语比丘言。开口漱口犹有香气。比丘白王。何故语我张口漱口。时王答言。我闻香气心生疑故。使张口及以漱口。香气逾盛。唯有此香口比丘余无所有。王语比丘。愿为我说。比丘微笑。即说偈言。
又日云经云。香烟不尽放地得越弃罪。尽五百岁堕粪屎地狱。何以故。由放恣心故。又夜问经云。庄严供养具。以口吹去灰者。堕优钵罗地狱。傍报作风神王。又要用最经云。鼻嗅香者。由减香气无其福德。正报堕波头摩地狱。未来世鼻根无香味。又曰。供养经云。供养时香不合闭者。堕黑粪屎地狱。尽其半劫受罪得无信慧报。何以故。由起不气坌香故(右三经虽无目录并感神教故别疏记也)又三千威仪云。烧香著佛前有三事。一易中故香。二当自出香。三当布与人。具香𬬻有三事。一当先倒去故灰拾取中香聚一面。二当拭令净乃著火还取故香著中。三火著时炽然不得吹令炭灭。
颂曰。
呗赞篇第三十四(此有四部)
- 述意部
- 引证部
- 赞叹部
- 音乐部
述意部第一
夫褒述之志寄在咏歌之文。咏歌之文依乎声响。故咏歌巧则褒述之志申。声响妙则咏歌之文畅。言词待声相资之理也。寻西方之有呗。犹东国之有赞。赞者。从文以结音。呗者短偈以流颂。比其事义。名异实同。是故经言。以微妙音声歌赞于佛德斯之谓也。昔释尊入定。琴歌震于石室。提婆飏呗。清响激于净居。觉世至音。固无得而称矣。至于末代。修习极有明验。是以陈思精想。感鱼山之梵唱。帛桥誓愿。通大士之妙音。药练勤行。受法韵于幽祇。文宣励诚。发梦响于斋室。并能写气天宫。摹声净刹。抑扬词契。吐纳节文。斯亦神应之显征。学者之明范也。原夫经音为懿妙出自然。制用可修而研响非习。盖所以炳发道声移易俗听。当使清而不弱。雄而不猛。流而不越。凝而不滞。趣发祇鹫之风。韵结霄汉之气。远听则汪洋以峻雅。近属则从容以和肃。此其大致也。经称深远雷音。其在兹乎。若夫称讲联斋众集。永久夜缓晚迟香销烛揜。睡盖覆其六情。懒结缠其四体。于是择妙响以升座。选胜声以启轴。宫商呗发动玉振金。反折四飞哀悦七众。同迦陵之声。等神鸾之响。能使寐魂更开惰情还肃。满堂惊耳列席欢心。当尔之时。乃知经声之为贵矣。
◎音乐部第四
如百缘经云。佛在世时。王舍城中豪富长者。各相率合设大节会。作诸伎乐而自娱乐。时有舞师夫妇二人。从南方来。将一美女。字青莲华。端正殊妙世所希有。聪明智慧难可詶对。妇女所有六十四艺。皆悉备知。善解舞法。回转俯仰。曲得节解。作是唱言。今此城中颇有能舞如我者不。明解经论能问答不。时人答曰。有佛世尊在迦兰陀竹林。善能问答使汝无疑。舞女闻已。寻将诸人共相随逐。且歌且舞。到竹林中。见佛世尊。犹故憍慢放逸戏笑不敬如来。尔时世尊见其如是。即以神力变此舞女。如百年老母发白面皱。牙齿疎缺伛偻而行。行时舞女自观其身。形状极老。而作是言。今此女身。以何因缘。卒有如是衰相现耶。今者必是佛之威神使我故尔。遂于佛前深心惭愧。唯愿世尊当见原恕。尔时世尊知此舞女心已调伏。以神通力变身如前。大众见此舞女卒老卒壮无有常定。各生厌离解寤无常。心开意解。有得四沙门果者。有发无上菩提心者。时彼舞女及其父母。即于佛前求索出家。佛即告言。善来比丘尼。头发自落。法服著身。成比丘尼。精勤修习得阿罗汉果。诸天世人所见敬仰。时诸大众见是事已。请说因缘。佛告大众。乃往过去无量世时。波罗奈国王有太子。字孙陀利。入山学道获五神通。见紧那罗女。端正殊妙状如诸天。作诸姿态且歌且舞。鼓动我心。观使染著。退失仙道。我于彼时。心遂坚固无有欲想。语彼女言。一切有为无有常定。我今观汝形体臭秽充满其中。薄皮复上不可久保。正尔当有发白面皱伛偻而行。汝今何为憍慢放恣乃至如是。向者歌声。其音已变。何故在此作诸姿态。于是紧那罗女。闻是语已。寻向仙人忏悔罪咎。因发愿言。使我来世得断生死。我于汝边获得道果。佛告大众。欲知彼时王子学仙道者。则我身是。彼紧那罗女者。今青莲华比丘尼是。由于彼时发愿力故。今值我出家得道。比丘闻已。欢喜奉行。
又百缘经云。佛在世时。迦毘罗卫城中有一长者。财宝无量不可称计。其妇生男端正殊妙世所希有。年渐长大有好音声。令众乐闻。值佛出家得阿罗汉果。诸比丘等请佛为说得道因缘。佛告比丘。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有佛出世号毘婆尸。入涅槃后。有国王名槃头末帝。收取舍利造四宝塔。高一由旬而供养之。时有一人。见此塔故心怀欢喜。便作音乐以绕供养。发愿而去。缘是功德九十一劫不堕三涂。天上人中常好音声。令众乐闻。乃至今者遭值于我出家得道。比丘闻已。欢喜奉行。
又百缘经云。昔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诸人民。各自庄严作唱伎乐。出城游戏至城门中。遇值佛僧入城乞食。诸人见佛欢喜礼拜。即作伎乐供养佛僧。发愿而去。佛即微笑语阿难言。此诸人等由作伎乐供养佛僧。缘此功德。于未来世一百劫中不堕恶道。天上人中最受快乐。过百劫后成辟支佛。皆同一号。名曰妙声。以是因缘。若人作乐供养三宝。所得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故法华经偈云。
又菩萨处胎经云。紧那罗住须弥山北。过小铁围有大黑山。亦在十宝山间。无有佛法日月星辰。由昔布施之力。今居七宝宫殿寿命甚长。此王本人中有大长者。兴造佛塔。此紧那罗施一刹柱成办寺庙。复以净食施于工匠。寿尽作胸臆神。在两山间。先在人中为大长者。居财无量。有一沙门乞食。妇擎饭施之。乃大瞋怒。云何乞人瞻视我妇。当令此人手脚断坏。寿终以后受此丑形。八十四劫常无手足。诸天醼会皆悉与干闼婆分番上下。天欲奏乐而其腋下汗流。便自上天。有一紧那罗名头娄磨。琴歌诸法实相以赞世尊。时须弥山及诸林树皆悉震动。迦叶在座不能自安。五百仙人心生狂醉失其神足。
又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云。尔时大树紧那罗王。以己所掸琉璃之琴。阎浮檀金华叶庄严。善净业报之所造作。在如来前善自调琴。及余八万四千伎乐。是大树王当掸此琴鼓众乐时。其音普皆闻此三千大千世界。是琴音声及妙歌声。隐蔽欲界诸天音乐。所有诸山药草丛林悉皆遍动。如人极醉前却颠倒。须弥𫘟騀涌没不定。一切凡圣唯除菩萨不退转者。其余一切闻是琴声。及诸乐音。各不自安。从坐起舞。一切声闻放舍威仪诞貌逸乐。如小儿舞戏不能自持。尔时天冠菩萨语是声闻大迦叶等。汝诸大德已离烦恼得八解脱。云何今者各舍威仪。如彼小儿举身动舞。于时大德诸声闻等答言。善男子。我于是中不得自在。如旋岚大风吹诸树木。彼无有力能自安持。非彼本心之所欲乐。尔时天冠菩萨语大迦叶。汝今观是不退菩萨威德势力。谁见如是而当不发无上正真菩提道心。琴声威力皆说法音。八千菩萨得无生忍。
颂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