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塔部第六
依像法决疑经云。造新不如修故。作福不如避祸。斯言验矣。或有村坊坟塔故寺伽蓝堂殿朽坏舍屋崩摧。席扇蓬户靡隔烟尘。瓮牖茅茨无掩霜露。是以门墙凋毁粪秽盈阶。路绝人踪。僧徒漂寄不修不饰。日就衰羸。造罪造愆无时暂舍。夜暗灯烛本自无闻。昼日幡华元来非见。堂绝梵呗𬬻停海檀。遂使恶鬼効灵善神舍卫。伽蓝无固直为僧徒慢惰佛法既衰。亦由白衣无敬。此而不忧更欲何求。
又宝梁经云。有一贤者。面上有国王文理。相师见已嫁女与之。后时贤者入僧寺中杖侍伽蓝。生憍慢故失国王文理堕大地狱。
又萨遮经云。或嫌塔寺及诸形像妨碍送置余处者。如是恶人。摄在恶逆众生分中。上品治之。
又十轮经云。若破寺杀害比丘。其人寿终支节皆疼。多日不语死堕阿鼻地狱。具受诸苦又三千威仪云。扫塔上有五事。一不得著履上。二不得背佛扫塔。三不得取上善土持下弃。四不当下佛像上故华。五当旦过澡手自持净巾还拭佛像。复有五事。一当先洒地。二当使调。三当待𤍜。四不逆扫。五不得逆风扫。复有五事。一不得去善土。二当自手拾。草三当取中土转著。下处四不得令四角扫处有迹。五扫塔前。六步使净(此据事务故限约六步若事闲豫多扫弥善也)。
又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净心供养众僧扫如来塔。命终生意躁天。身无骨肉亦无污垢。香气能熏一百由旬。其身净洁犹如明镜。
又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识于福田。见有佛塔风雨所坏。若僧房舍。以福德心涂饰治补。复教他人令治故塔。命终生白身天。其身鲜白入珊瑚林。与诸天女五欲自娱。业尽还退。若生人中其身鲜白。
又杂宝藏经云。若扫僧房一阎浮提地。不如扫佛塔一手掌(成论亦同)。
又撰集百缘经云。扫地得五功德。一自除心垢。二除他垢。三去憍慢。四调伏心。五增长功德得生善处。
又无垢清净女问经云。扫地得五功德。一自心清净他人见生净心。二为他爱。三天心欢喜。四集端正业。五命终生善道天中。又沙弥威仪经云。扫地有五法。一不得背人。二不得逆扫。三当令净。四不得有迹。五当即畚弃。又增一经云。扫佛塔有五法。一水洒地。二除去瓦石。三平正其地。四端意扫地。五除去秽恶地既净已。随能持一枝香华散布地上供养得福无量。故华严偈云。
又百缘经云。昔佛在世时。与诸比丘到殑伽河边。见一故塔毁落崩坏。比丘问佛此是何塔。朽故乃尔。佛告比丘。此贤劫中波罗柰国梵摩达王。正法治化。唯无子息。祷祀诸神求索有子。困不能得。时王国中有一池水生一莲华。其华台中有一童子结跏趺坐。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口出优钵罗华香。身诸毛孔出栴檀香。王及妃姤见甚欢喜。即抱还宫养育渐大。随其行处莲华承足。因香立字栴檀香。后寤非常成辟支佛。身升虚空作十八变。寻入涅槃。王收舍利起塔供养。是彼塔耳。比丘问佛。宿殖阿福受斯果报。佛告比丘乃往过去拘楼孙佛时有长者子。甚好婬色。见一婬女心生妉著。无财可与。遂至塔中盗华与之。乃共夜宿。晓即身体生其恶疮。痛不可言。唤医疗治。医占云。须牛头栴檀用涂疮上可得除愈。时长者子即卖家宅得于金钱满六十万。寻用买香正得六两。拟用涂疮。心自思惟。即语医言。我今所患乃是心病。即持所买牛头栴檀。捣以为末。入其塔中发誓愿言。如来往昔修诸苦行。誓度众生除其厄难。我今此身堕一生数。唯愿世尊。慈悲怜愍除我此患。作是誓已用香涂塔。以偿华价。至心供养求哀忏悔。疮寻得差。身诸毛孔有栴檀香。闻此香已欢喜礼拜发愿而去。缘是功德不堕恶道。天上人中常受快乐。随其行处莲华承足。身诸毛孔常有香气。是故智者当作是学。
又小法灭尽经云。后劫火起时。曾作伽蓝所不为火焚。乃至金刚界为上台也。
又菩萨本行经云。昔佛在世时告五百阿罗汉。汝等各说前世宿行所作功德。今得值我得道因缘。时有阿罗汉。名婆竭多梨。即从坐起白佛言。世尊。我念过去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号曰定光。入涅槃后分布舍利起塔供养。法欲末时有一贫人。无方自济卖薪为业。向泽采薪。遥见泽中有一塔寺。甚为巍巍。即到塔边瞻覩形像欢喜作礼。唯见狐狼飞鸟走兽止宿之处。草木荆棘不净满中。逈绝无人复无行迹。无供养者。贫人覩见心中怆然。而不晓知如来神德。但以欢喜诛伐草木扫除不净。扫讫欢喜绕之八匝作礼而去。缘此功德命终之后生光音天。众宝宫殿光明晃焴。于诸天中巍巍最胜不可计量。尽其天寿而后复百返作转轮王。七宝自然王四天下。后复寿尽常生国王大姓长者家。财富无量。颜容端正殊妙无双。人见欢喜无不爱敬。欲行之时道路自净。虚空之中雨散众华。婆竭多言。昔贫人者今我身是。由昔扫塔生处自然。一阿僧祇九十劫中不堕恶道。天上人间富贵尊荣封受自然快乐无极。今最后身值释迦佛。舍豪出家得阿罗汉。三明六通具八解脱。若有人能于佛法僧少作微善如毛发许。所生之处受报弘大无有穷尽。
又譬喻经说。祇陀太子昔毘婆尸佛时。布施一奴一婢给扫寺庙。缘此功德世世常得七宝宫宅。门户两边常有自然金银男女擎持宝钵。满中七宝取无穷尽。夜中常有自然天兵五百余骑。卫护其舍。无敢近者。轮王七宝者。一金轮宝。二白象宝。三绀马宝。四神珠宝。五玉女宝。六主藏臣宝。七主兵神宝。
又杂宝藏经云。昔舍卫国中有一长者。造立塔寺。后时命终生忉利天。其妇昼夜追忆夫故愁忧苦恼。以忆夫故常扫治夫所造塔寺。夫下观见即来妇所。问讯安慰而语之言。汝忆我故大忧愁耶。妇即语言。汝为是谁。天寻答言。我是汝夫。以作塔寺功德因缘得生天。见汝忆我修治塔寺。故来汝所。妇言。近我。夫则答言。人身臭秽不复可近。汝复欲得为我妻者。勤供佛僧修扫塔寺。愿生我天。若得生天我必当还以汝为妻。妇用夫语。作诸功德发愿生天。其后命终得生天上。还为夫妇。夫妇相将来至佛所。佛为说法。夫妇并得须陀洹果。既得果已还归天上。
又分别功德论云。昔舍卫城中有夫妇二人。而无子息。夫妇精进信敬三宝时妇蚤亡。由信敬故生忉利天。以为天女。面首端正天中少比。天女自念。我极端正。今此世间谁任我夫。便以天眼观见本夫。今已出家年老暗短专信而已。常勤扫除塔庙善业。见其扫塔必应生天。天女寻下。光明照曜住其夫前。比丘见已问其因缘。天女答曰。我是君妇。今为天女。我观天上无任我夫。见君精进常勤扫塔。必应生天。若得生天愿同一处还为我夫。是以故来陈其情状。白意已讫还归天上。时夫比丘见此事已。从是以后倍加精进。修补塔庙积功转胜。应生第四兜率天上。天女忆夫复来语言。君福转胜应生兜率天。我今不复得君为夫。语讫还去。比丘闻已倍加精进。遂获得阿罗汉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又百缘经云。佛在世时。迦毘罗城中有一长者。财宝无量。其妇生一儿。端正殊妙见者敬仰。渐大见佛得阿罗汉果。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有毘婆尸佛。入涅槃后有王名槃头末帝。收取舍利造四宝塔而供养之。其后小毁。有童子入塔见此破处。和颜悦色集唤众人共涂治塔。发愿而去。缘是功德九十一劫不堕地狱畜生饿鬼。天上人中受乐无极。常为天人所见敬仰。乃至今值于我。为诸人所见敬仰出家得道。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颂曰。
感应缘(略引二十一验)
- 西晋会稽鄮县塔
- 东晋金陵长干塔
- 石赵青州东城塔
- 姚秦河东蒲阪塔
- 周岐州岐山南塔
- 周瓜州城东古塔
- 周沙州城内大乘寺塔
- 周洛州故都西塔
- 周凉州姑臧故塔
- 周甘州删丹县故塔
- 周晋州霍山南塔
- 齐代州城东古塔
- 隋益州福感寺塔
- 隋益州晋源县塔
- 隋郑州超化寺塔
- 隋怀州妙乐寺塔
- 隋并州净明寺塔
- 隋并州榆社县塔
- 隋魏州临黄县塔
- 统明神州山川并海东塔
- 杂明西域所造之塔
右前二十一塔。并是如来在日行化乞食。
因有童子戏弄沙土以为米面。宿祐冥会。
以土面施佛。佛感渠善心为受涂地。记。
此童子。吾灭度后一百年满。有王出世号。
为阿育作铁轮王王阎浮提。一切鬼神并皆。
臣属。且使空中地下四十里内所有鬼神。
开前八塔。所获舍利役诸鬼神。于一日。
一夜一亿家施一塔。广计有八万四千。
塔。具如上经。故不备载。今惟此神州即。
是东境。故此汉地案诸典籍寻访有二十。
塔。并是育王所造。若更具引。佛法东流。
已来道俗所造感通者。则有百千。且述育。
王二十一塔内。逐要感征。同见闻者略。
述二十一条。余之不尽者。备如广传。
初西晋会稽鄮县塔寺。今在越州东三百七十里。鄮县界。东去海四十里。在县东南七十里。南去吴村二十五里。案前传云。晋太康二年有并州离石人刘萨何者。生在田家弋猎为业。得病死苏。见一胡僧语何曰。汝罪重应入地狱。吾悯汝无识且放。今洛下齐城丹阳会稽。并有古塔及浮江石像。悉阿育王所造。可勤求礼忏得免此苦。既醒之后。改革前习。出家学道。更名慧达。如言南行至会稽。海畔山泽处处求觅莫识基绪。达悲塞烦冤投造无地。忽于中夜闻土下钟声。即迁记其处剡木为刹。三日间忽有宝塔及舍利从地踊出。灵塔相状青色似石而非石。高一尺四寸。方七寸。五层露盘似西域于阗所造。面开窓子。四周天金。中悬铜磬。每有钟声。疑此磬也。绕塔身上并是诸佛菩萨金刚圣僧杂类等像。状极微细瞬目注睛。乃有百千像现。面目手足咸具备焉。斯可谓神功圣迹非人智所及也。今在大木塔内。于八王日舆巡邑里。见者莫不下拜念佛生善。斋戒终身。其舍利者在木塔底。其塔左侧多有古迹。
塔侧诸暨县越旧都之地也。以句章勤鄮剡等四县为之诸暨。东北一百七里大部。乡有古越城。周回三里。地记云。越之中叶在此为都。离宫别馆遗基尚在。悉生豫章。多在门阶之侧。行位相当森竦可爱。风雨晦朔。犹闻钟磬之声。百姓至今多怀肃敬。其迹繁矣。
梁祖普通三年。重其古迹建木浮图。堂殿房廊周环备满。号阿育王寺。四面山绕林竹葱翠。华卉间发飞走相娱。实闲放者之佳地也。有碑颂之。著作郎顾胤祖文。
寺东南三里山上有佛右足迹。寺东北三里山头有佛左足迹。二所现于石上莫测其先。寺北二里有圣井。其实深池中有鳗𩼽鱼。俗号为鱼菩萨也。人至井所礼拜。鱼随声出。至隋末贼过伪礼鱼现。贼便以刀斫之。因断鱼尾。自尔潜隐虽唤不出。时有至心邀请礼拜者。但歕水而已。初有一僧闻塔来礼。处所荒凉将食为难。有一老姥患脚来为造食便去。日日如是。怪之。去后私寻乃入池内校量即是池鱼所化也。其塔灵异往往不一。大略为瑞多现圣僧。绕塔行道每夕然灯。于光影中现形在壁旋转而行。且列数条。多则词费。
至唐贞观十九年。敏法师者。寓穴道胜历览圣迹。依然动神。领徒数百来寺一月敷讲经论。士俗咸会。夜中有人见胡僧百余绕塔行道。以事告众。寺僧曰。此事常有不足可怪。自古至今。四大良日远近来寺建斋树福。然于夜中每见胡僧行道诵经赞呗等相。
唐永徽元年。会稽处士张太玄于寺礼诵。沙门智悦。独与太玄连床而寝。中夜闻诵金刚般若了了分明。二人静听形心欣泰。乃至诵讫杀契其相若真。寻视无形。明知神授也。
西京城内东南曲池日严寺。寺即隋炀帝造。昔在晋蕃作镇。淮海京寺有塔未安舍利。乃发长干寺塔下取之入京埋于日严寺塔下施铭于上。于时江南大德五十余人咸言。京师塔下舍利非是育王造塔舍利。育王舍利乃在长干本寺。道俗怀疑不测是非。至武德七年日严寺废。僧徒散配其舍利塔无人守护。时有道宣律师门徒十人。配住西市南长寿坊崇义寺。乃发掘塔下得舍利三枚。白色光明大如黍米。并爪一枚。少有黄色。并白发数十余。有杂宝琉璃古器等。总以大铜函盛之。检无螺发。又疑爪黄而小如人者。寻佛倍人。爪赤铜色。今则不尔。乃将至崇义寺佛堂西南塔下。依旧以大石函盛之。本铭复上埋于地府。南僧咸曰。此爪发至梁武帝时已有疑焉。据事以量。则长干佛骨颇移于帝里矣。然江南古塔犹有神异。崇义所流盖篾如也。故两述之。但年岁绵远。后人莫测其源。故别疏记尔。
西京西扶风故县在岐山南。古塔在平原上南下北。高乡曰凤泉。周魏以前寺名阿育王。僧徒五百。及周灭佛法。厢宇破坏唯有两堂。至大业末年四方贼起。百姓共筑此城以防外寇。唐初杂住失火焚之。一切都尽。二堂余烬焦黑尚存。至贞观五年。岐州刺史张亮素有信向。来寺礼拜。但见故塔基曾无上覆。奏勅请望云宫殿以盖塔基。下。
诏许之。古老传云。此塔一闭经三十年。一出示人。令道俗生善。恐开聚众不敢私开。奏。
勅许开。深一丈余获二古碑。并周魏之所树也既出舍利遍示道俗。有一盲人。积年目冥。怒眼直视忽然明净。京邑内外奔赴塔所。日有数万。舍利高出。见者不同。或见如玉。白光映彻内外。或见绿色。或见佛形像。或见菩萨圣僧。或见赤光。或见五色杂光。或有全不见者。问其本末。为一生已来多造重罪。有善友人教使彻到忏悔。或有烧头炼指刺血洒地殷重至诚遂得见之。种种不同不可备录。
至显庆四年九月。内有山僧智琮慧辩。以解呪术见追入内。语及育王塔事。年岁久远须假弘护。
帝曰。岂非童子施土之育王耶。若近有之则八万四千之一塔矣。琮曰未详虚实。请更出之。
帝曰。能得舍利深是善因。可前至塔所七日行道。祈请有瑞乃可开发。即给钱五千贯绢五千匹以充供养。琮与给使王长信等。十月五日从京旦发。六日逼夜方到。琮即入塔内专精苦到行道。久之未验。至十日三更乃臂上安炭火烧香。懔励专注曾无异想。忽闻塔内像下振裂之声。寻声往观。乃见瑞光流溢霏霏上涌塔内。三像足下各放光明。赤白绿色旋绕而上。至于桁捔合成帐盖。琮大喜踊跃欲召僧看。乃覩塔内侧塞。僧徒合掌而立。谓是同寺。须臾既久光盖渐歇冉冉而下。去地三尺不见众僧。方知圣隐。
中使王长信等同覩瑞相。流辉遍满赫奕澜漫。若有旋转久方没尽。及旦看之获舍利一枚。殊大于粒。光明鲜洁。更细寻视又获七粒。总置盘水。一枚独转绕余七粒。各放光明炫燿人目。琮等以所感瑞具状上闻。
勅使常侍王君德等送绢三千匹令造朕等身阿育王像。余者修补故塔。仍以像在塔内。可即开发出佛舍利以流福慧。又。
勅僧智琮慧辩。鸿胪给名住会昌寺。初开舍利二十余人同共下凿。及获舍利诸人并见唯一人不见。其人懊恼自拔头发苦心邀请。乃置舍利于掌。虽觉其重不见如初。由是诸人恐不见骨不敢覩光。寺东云龙坊人。勅使未至前数日。望寺塔上有赤色光周照远近。或见如虹直上至天。或见光照寺城内赤如昼。旦具以闻寺僧叹讶曰。舍利不久应开。此瑞如贞观不异。其舍利形状如小指。初骨长可二寸。内孔正方外楞亦尔。下乎上渐内外光净。以指内孔恰得受指。便得胜戴以示大众。至于光相变现不可常准。于时京邑内外道俗连接二百里间。往来相续皆称佛德。一代光华。京师慈恩寺僧慧满。在塔行道。忽见绮井覆海下。一双眼睛光明殊大。通召道俗同视亦然。皆慑然丧胆。更不敢重视。至显庆五年春三月下。
勅请舍利往东都入内供养。时西域又献佛束顶骨至京师。人或见者。高五寸阔四寸许。黄紫色。又追京师僧七人往东都入内行道。
勅以舍利及顶骨出示行僧道曰。此佛真身。僧等可顶戴供养。经一宿还收入内。
皇后舍所寝衣帐准价千匹绢。为舍利造金棺银椁。雕镂穷奇。以龙朔二年送还本塔。至二月十五日。京师诸僧与塔寺僧及官人等无数千人。共下舍利于石室揜之。俟三十年后非余所知。至后开瑞冀补兹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