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惩过篇第四十六
- 和顺篇四十七
惩过篇(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形骸多患理须严诫。根识昏沈宜常警策。故经曰。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但有身则为患本。无身则患灭。故礼无不敬。傲不可长。若纵傲高弥增堕慢。徒施攻击无奈患忧。口是刀斧之门祸累之始。心怀毒念。口施毒言。身行毒业。兴斯三业弥招四趣故书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国。又言。行是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意为业本。身口由发。所以先除凶怀袪邪务正。故知可恶川流事由心造。何以知然。若瞥缘心起故口发恶言。言由意显。靡恶不为。故成实论云。离心无思则无身口业也。
引证部第二
如维摩经云。故以若干苦切之言乃可入律。书云。闻谏如流。斯言可录。佷戾不信恶马难调。抚膺多愧常以自箴。庶有闻论致序心曲。今欲缄其言而整其身者。未若先挫其心而次折其意。故经云。制之一处无事不办。譬如金山之窟狐兔所不敢停渟渊澄海蛙龟所不肯宿。故知洁其心而净其意者。则三涂报息四德常满。防意如城守口如瓶。可谓金河遗寄属在伊人。玉门化广信于斯矣。既策斯三业。则能除四患。何等四患。谓生老病死也。故受胎经云。众生受胎之时备尽艰难。冥冥漠漠状若浮尘。十月将满母胎知苦。业风催促头向产门。堕地鞭触如在刀山。风激冷触如似寒氷。当尔之时生为实苦。又涅槃经云。譬如灯炷唯赖膏油。膏油既尽势不久停。人亦如是。唯赖壮膏。壮膏既尽。衰老之炷何得久住。又出曜经。佛说老苦偈云。
又佛说死苦偈云。
又涅槃经云。夫死者。于崄难处无有资粮。去处县远而无伴侣。昼夜常行不知边际。深邃幽暗无有灯明。入无门户而有处所。虽无痛处不可疗治。往无遮止到不得脱。又无量寿经云。独生独死独来独去。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幽幽冥冥别离长久。道路不同会见无期。甚难甚难。复得相值。夫生则亲族欢聚尽慈爱之和。死则朝亡暮殡。便有恐畏分离之状。歌哭相送。往者不知。反室空堂。寂灭无覩。存亡有无。变化俄顷。故出曜经佛重说死苦偈云。
又出曜经云。昔有梵志兄弟四人。皆得五通。自知命促七日必死。兄弟议曰。我等兄弟神通自在。能以神力翻覆天地。现极大手扪摸日月。移山住流无所不办。宁当不能避此难也。第一兄曰。吾入大海。上下平等正处中间。无常杀鬼安知我处。第二弟言。吾入须弥山腹中间。还合其表使无际现。无常杀鬼焉知我处。第三弟言。吾处虚空隐形无迹。无常杀鬼安知我处。第四弟言。吾当隐在大市之中。众人猥闹各不相识。无常杀鬼趣得一人。何必取吾。四人议讫相将辞王。而白王曰。吾等计算余命日促。各欲逃走欲求多福。王寻告曰。善进其德。于是别去。各适所至。七日期满各从其处而皆命终。佛以天眼见四梵志避于无常各求度世皆已命终而说偈言。
又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在舍卫国东鹿母园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是时世尊七月十五日。于露地敷坐。比丘僧前后围绕。佛告阿难曰。汝今速击揵椎。今七月十五日是受岁之日。阿难叉手便说此偈。
世尊以偈报曰。
是时阿难闻已欢喜。即升讲堂手执揵椎。而说此偈。
尔时阿难击揵椎已。至世尊所。白世尊言。今正是时。唯愿世尊。何所勅使。是时世尊告阿难曰。汝随次坐。当坐草座。时诸比丘各坐草座。是时世尊默然观诸比丘已。便勅诸比丘。我今欲受岁。我无过咎于众人乎。又不犯身口意耶。如来说此语已。诸比丘默然不对。是时再三告诸比丘已。时尊者舍利弗即从座起。长跪白世尊言。诸比丘众。观察如来无身口意过。世尊。今日不度者度。不脱者脱。不般涅槃者令般涅槃。无救者为作救护。盲者为作眼目。为病者作大医王。三界独尊无能及者。以此事缘如来无咎于众人。亦无身口意过。是时舍利弗白世尊言。我今自陈无咎于如来及比丘僧乎。世尊告曰。汝舍利弗都无身口意所作非行。汝今智慧无能及者。汝今所说常如法义未曾违理是时舍利弗白佛言。此五百比丘尽当受岁。尽无咎于如来乎。世尊告曰。亦不责此五百比丘身口意。此舍利弗大众之中。极为清净无瑕秽。今此众中最小下座得须陀洹。必当上及不退转法。以是之故我不恐责此众。
又佛本行经云。尔时释种宗族士众。一切合有九万九千。及迦毘罗婆苏都城所居人民。从城共往欲见如来。世尊遥见输头檀王与诸大众严备而来。即作是念。我若见彼不起迎奉。人当说我。此岂戒行果报人乎。云何见父不起迎逆。我今若见父及大众起往迎者。彼等获得无量大罪。若我今者持其威仪在此住者。彼等于我不生敬心。如来作此三种念。观见有如此三种因缘。思量如是三种义已。从座而起。飞腾虚空现种种神变。令大众生信并皆入道。
又梵网经云。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皆应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次第而坐。莫如外道痴人。若老若少无前无后。坐无次第兵奴之法。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后者后坐。而菩萨不次第坐者。犯轻垢罪。若佛子。常行教化。大悲心入檀越贵人家一切众中。不得立为白衣说法。应白衣众前高座上坐。法师不得地立为四众白衣说法。若说法时法师高座香华供养。四众听者下坐如孝顺父母。敬顺师教如事火婆罗门。其说法者若不如法。犯轻垢罪。
又善见论云。弟子参师当避六处。一不得当前。二不得当后。三不得太远。四不得太近。五不得处高。六不得上风立。问曰。四种身仪若坐立行卧。何故但云一面立。答曰。为参故不应行。为恭敬不应坐。为供养故不应卧。
又三千威仪云。欲上床有五事。一当徐却踞床。二不得匍匐上。三不得使床有声。四不得大拂拭床席使有声。五洗足未燥当拭之。在床上有五事。一不得大吹。二不得叱咤喑噫。三不得叹息思念世间事。四不得狗群卧。五欲起坐当以时。若意走不定当自责本起。又卧有五事。一当头首向佛。二不得卧视佛。三不得双申两足。四不得向壁卧亦不得伏卧。五不得竖两膝要当拘手检两足累两膝。又卧起欲出户有五事。一起下床不使床有声。二著履先当抖擞。三正住著法衣。四欲开户先三弹指。不得使户有声。五户中有佛像不得背出。当还向户而出。出不得住与人言。
又正法念经云。孔雀菩萨为诸天众说调伏法。若在家出家。若老若少。调伏相应。以此庄严。如出家之人初以袈裟而自调伏。当行七事。一者如其国法受粪扫衣。在家之人所弃之衣。若在冢间有死人衣。死尸所压则不应取。若于冢间得破坏衣则应受用。是名袈裟调伏之法。
第二若入聚落观地而行。前视一寻。念佛影像一心正念诸根不乱。不观一切所须之具。不与女人言论。不抱小儿。不数动足。亦不动臂及其床座。不手摩头不数整衣。不抖擞袈裟。不按摩手。亦不弹指。是名第二调伏之法。
第三若入施主家。于饭食时齐腕澡手。若受食时不大舒手。当前一肘。不满口食亦不太少。若所抟饭不大不小。不大张口。不令有声。所应之食但食二分。食知止足。不观他钵而生贪心。所受饮食不怀他心。自观其钵不左右顾视。是名第三调伏之法。
第四若于食时。若于聚落。或于城邑。先所见食不生心念。不数言说亦不悕望。所受敷具如法受畜。不求上胜。是名第四调伏之法。
第五一切所作不倚不著不惜身命。于所用具不多聚积。不行边方危怖之处。不异服饰。不偏乐于一家往返。是名第五调伏之法。
第六不断草木及掘生地。不著杂色革屣杂色衣服。不破他戒。不谤不说。心不悕望。王者之饍心不甘著。不亲近于喜鬪比丘。是名第六调伏之法。
第七若有同意同法。应当亲近利益。若于山窟树下露地。常修行空无相无愿。是名第七调伏之法。若有比丘能如是行。则能拾离一切诸缚而得解脱。
又杂宝藏经云。佛初出家夜。佛子罗睺始入于胎。初成道夜生罗睺罗。举宫婇女咸皆惭耻。怪哉大恶耶输陀罗。不虑是非。轻有所作。不自爱慎。令我举宫都被染污。悉达菩萨久已出家。今卒生子。甚为耻辱。时有释女。名曰电光。是耶输姨母之女。椎胸拍髀呵骂耶输。汝于尊亲何以自损。太子出家已经六年。生此小儿甚为非时。从谁而得。辱我种族不护恶名。净饭王于时在楼。见此大地六种震动。见是相已谓菩萨死忧箭入心。闻于宫中举声大哭。王倍惊怖谓太子死。走使女问是何哭声。女白王言。太子不死。耶输陀罗今产一子。举宫惭愧。是何哭耳。王闻是语倍增忧恼。发声大哭扬声大唤。怪哉。丑辱。我子出家已经六年。云何今日而方生子。时彼国法击鼓一下一切运集。九万九千诸释悉会。即唤耶输陀罗著白净衣。抱儿在怀。都不惊怕。于亲党中抱儿而立。诸释咸忿。叱尔凡鄙有何面目我等前立。宜好实语。竟为何处而得此子。耶输陀罗都无惭耻。正直而言。从彼出家释种名曰悉达。而得此子。王言。我子悉达本在家时。闻有五欲耳尚不听。况当有欲而生于子。实是谄曲非正直法。以此谤毁王极大瞋。问诸释言。云何苦毒杀害。复有释言。如我意者。当作火坑掷置火中。使其母子都无遗余。诸人皆言。此事最良。即掘火坑。以佉陀罗木积于坑中。以火焚之。即将耶输。至火坑边。时耶输见火方大惊怖。譬如野鹿独在围中四向顾望无可恃怙。耶输自责。既自无罪受斯祸患。遍观诸释无救己者。抱儿叹念菩萨言。汝有慈悲怜愍一切。天龙鬼神咸敬于汝。今我母子薄于祐助无过受苦。云何菩萨不见留意。何故不救我之母子今日危厄。即时向佛一心敬礼。复拜诸释合掌向火。而说实语。我此儿者实不从他而有。此子若实不从他而有。此子若实不虚六年在我胎者。火当消灭终不烧害我之母子。作是语已即入火中。而此火坑变为水池。自见己身处莲华上。都无恐怖颜色和悦。合掌向诸释言。若我虚妄应即燋死。以今此儿实菩萨子。以我实语得免火患。有诸释言。视其形相不惊不畏。而此火坑变为清池。以此验之知其无过。时诸释等将耶输陀罗还归宫中倍加恭敬。为索乳母供事其子。犹如生时等无有异。祖白净王爱重深厚。不见罗睺终不能食。若忆菩萨抱罗睺罗用解愁念。略而言之。满六年已。白净王渴仰于佛遣往请佛。佛怜愍故还归本国。来到释宫。变千二百五十比丘皆如佛身。光相无异。耶输陀罗语罗睺罗。谁是汝父。往到其边。时罗睺罗礼佛已讫。正在如来右足边立。如来即以手摩罗睺罗顶。即说偈言。
颂曰。
感应缘(略引三验)
- 宋沙门释僧苞
- 齐沙门释僧远
- 隋沙门释洪献
宋京师祇桓寺有释僧苞。本是京兆人。少在关受学什公。宋永初中游北徐入黄山精舍。复造静定二师进业。仍于彼建三七普贤斋忏。至第十七日有白鹤飞来集普贤座前。至中行香毕乃去。至二十一日将暮。又有黄衣四人绕塔数匝忽然不见。苞少有志节加复祥感。故匪懈之情因之弥励。日诵万余言经。常礼数百拜佛。后东下京师正值祇桓寺发讲。法徒云聚士庶骈席。苞既初至人未有识者。乃乘驴往看。衣服垢弊貌有风尘。堂内既窄。坐驴韀于户外。高座释题适竟。苞始欲厝言。法师便问。客僧何名。答云名苞。又问。尽何所苞。答曰。高座之人亦可苞耳。乃致问数番。皆是先达思力所不逮。高座无以抗其词。遂逊退而止。时王弘范泰闻苞论义。叹其才思请与交言。仍屈住祇桓寺。开讲众经法化相续。陈郡谢灵运闻风而造焉。及见苞神气弥深叹伏。或问曰。谢公何如。苞曰。灵运才有余而识不足。抑不免其身矣。苞甞于路行见六劫被录。苞为说法劝念观世音。群劫以临危之际念念恳切。俄而送吏饮酒共醉。劫解枷得免焉宋元嘉中卒(右此一验出梁高僧传)。
和顺篇第四十七(此有五部)
- 述意部
- 引证部
- 和施部
- 和国部
- 和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