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卷第五十一

善友篇(此有二部)

引证部第二

如涅槃经云。阿难比丘。说半梵行名善知识。佛言。不尔。具足梵行乃名善知识。又云。善知识者。如法而说如说而行。云何名为如法而说如法而行。自不杀生。教人不杀生。乃至自行正见。教人行正见。若能如是则得名为真善知识。自修菩提。亦能教人修行菩提。以是义故名善知识。自能修行信戒布施多闻智慧。亦能教人修行信戒布施多闻智慧。复以是义名善知识。善知识者。有善法故。何等善法。所作之事不求自乐。常为众生而求于乐。见他有过不讼其短。口常宣说纯善之事。以是义故名善知识。善男子。如空中月从初一日至十五日渐渐增长。善知识者亦复如是。令诸学人渐远恶法增长善法。善男子。若有亲近善知识者。本未有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即便有之。未具足者。则得增广。又云。善友当观。是人贪欲瞋恚愚痴思觉。何者徧多。若知是人贪欲多者。则应为说不净观法。瞋恚多者。为说慈悲。思觉多者。教令数息。著我多者。当为分析十八界等。闻已修行次第获得四念处。观身受心法。得是观已次第复观十二因缘。如是观已次得暖法。从得暖法乃至渐得罗汉辟支佛果。菩萨大乘佛果等依此而生。更无疑滞。自利利他。不加水乳。是名真善知识法师之位。若不具此非善知识。加水之法不可依承。故佛性论引经偈云。

无知无善识
恶友损正行
鼅鼄落乳中
是乳转成毒

是故要须真实利益众生。先自调伏然后教人。无寡闻失。无退行失。无散乱失。无轻慢失。无颠倒失。无贪求失。无瞋恚失。无邪行失。无著我失。无小行失。具此十法名善知识。故庄严论偈云。

多闻及见谛
巧说亦怜愍
不退此丈夫
菩萨胜依止

又佛本行经云。尔时世尊。又共长老难陀至于一卖香邸。见彼邸上有诸香裹。见已即告长老难陀作如是言。难陀。汝来取此邸上诸香裹物。难陀尔时即依佛教于彼邸上取诸香裹。佛告难陀。汝于漏刻一移之顷捉持香裹。然后放地。尔时长老难陀闻佛如此语已。手执此香于一刻间。还放地上。尔时佛告长老难陀。汝今当自嗅于手看。尔时难陀闻佛语已。即嗅自手佛语难陀。汝嗅此手作何等气。白佛言。世尊。其手香气微妙无量。佛告难陀。如是如是。若人亲近诸善知识。时常共居随顺染习。相亲近故必定当得广大名闻。尔时世尊。因此事故。而说偈言。

若有手执沈水香
及以藿香麝香等
须臾执持香自染
亲附善友亦复然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若人亲近恶知识
现世不得好名闻
必以恶友相亲近
当来亦堕阿鼻狱
若人亲近善知识
随顺彼等所业行
虽不现证世间利
未来当得尽苦因

又四分律。亲友意者。要具七法方成亲友。一难作能作。二难与能与。三难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舍。七贫贱不轻。如是七法人能行者。是亲善友。应亲附之。又庄严论佛说偈云。

无病第一利
知足第一富
善友第一亲
涅槃第一乐

又迦罗越六向拜经云。善知识者有四辈。一外如怨家内有厚意。二于人前直谏于外说其善。三病𤸃悬官若为其怔忪忧解之。四见人贫贱心不弃捐当念欲富之善。知识者复有四辈。一为吏所捕将归藏匿于后解决之。二有病瘦消损将归养视之。三知识死亡棺殓视之。四知识已死复念其家。

又生经云。佛告诸比丘。往古久远不可计时。于他异土时有四人。以为亲厚共止一处。时有猎师。射猎得鹿。欲来入城。各共议言。吾等设计从其猎师当索鹿肉。知谁获多。俱即发行。一人陈辞。其言麁犷而高自大。咄男子。当惠我肉。欲得食之。第二人曰。唯兄施肉令弟得食。第三人曰。仁者可爱。以肉相与。吾思食之。第四人曰。亲厚损肉唯见乞施。吾欲食之。俱共饥渴。时猎师观察四人言辞。各随所言以偈报之。先报第一人曰。

卿辞甚麁犷
云何相与肉
其言如刺人
且以角相施

报第二人曰。

此人为善哉
谓我以为兄
其辞如枝体
便持一膊与

报第三人曰。

可爱敬施我
而心怀慈哀
其辞如腹心
便以心肝与

报第四人曰。

以我为亲厚
其身得同契
此言快善哉
以肉皆相与

于时猎师随其所志言辞麁细。各与肉分。于是天说颂曰。

一切男子辞
柔软归其身
是故莫麁言
衰利不离身

尔时佛告诸比丘。第一麁辞则所欣释子是。第二人者𩙥陀和梨是。第三人者黑优陀是。第四人者今阿难是。天说偈者则吾身是。尔时相遇今亦如是。

又佛本行经云。佛告诸比丘。我念往昔久远之时。波罗柰国有一乌王。其乌名曰苏弗多罗(隋言善子)而依住彼波罗柰城。与八万乌和合共住。善子乌王有妻。名曰苏弗窒利(隋言善女)时彼乌妻共彼乌王行欲怀妊。时彼乌妻忽作是念。愿我得净香洁饮食现今人王之所食者。而彼乌妻思是饮食。不能得故宛转迷闷。身体憔瘁。瘦颤掉。不自安故。问其妻言。汝今何乃宛转于地身体憔瘁。羸瘦颤掉不能自安。彼时乌妻报乌王言。善哉圣子。我今有娠乃作是念。愿得清净香洁肴饍如王食者。时善子乌告其妻言。异哉贤者。如我今日何处得是香美饮食。王宫深邃不可得到。我若入者于彼手边必失身命。彼妻又复报乌王言。圣子今者。若不能得如是饮食。我死无疑。并其胎子亦必无活。善子乌王复告妻言。异哉贤者。汝今死日必当欲至。乃思如是难得之物。善子乌王作是语已。忧愁怅怏思惟而住。复作是念。如我意者。如是香洁清净饮食如王食者。实难得也。尔时乌王群众之内乃有一乌。见善子乌心怀愁忧不乐而住。见是事已诣乌王所白乌王言。异哉贤者。何故忧愁思惟而住。善子乌王。于时广说前事因缘。彼乌复白善子王言。善哉圣子。莫复愁忧。我能为王觅是难得香美肴饍王所食者。是时乌王复告彼乌作如是言。善哉善友。汝若力能为我办得如此事者。我当报汝所作功德。尔时彼乌。从乌王所居住之处。飞腾虚空至梵德王宫。去厨不远坐一树上。观梵德王食厨之内。其王食辨有一妇女备具肴饍。食时将至。专以银器盛彼饮食欲奉与王。尔时彼乌从树飞下。在彼妇女头上而立啄鹐其鼻。时彼妇女患其鼻痛。即翻此食在于地上。

尔时彼乌即取其食将与乌王。乌王得已即将与妻。其妻得已寻时饱食。身体安隐如是产生。尔时彼乌日别数往。夺彼食取将与乌王。时梵德王屡见此事。作如是念。奇哉怪异。云何此乌数数常来秽污我食。复以觜(下准)爪伤我妇女。而王不能忍此事故。寻时勅唤网捕猎师。而语之言。卿等急速至彼乌处。生捕将来。其诸猎师闻王勅已。启白王言。如王所勅不敢违命。猎师往至以其罗网捕得此乌。生捉将来付梵德王。时梵德王语其乌言。汝比何故数污我食。复以觜爪伤我妇女。尔时彼乌语梵德王。善哉大王。听我向王说如此事令王欢喜。时梵德王心生喜悦。作如是念。希有斯事。云何此乌能作人语。作是念已告彼乌言。善哉善哉。汝必为我说斯事意令我欢喜。尔时彼乌。即以偈颂。向梵德王而说之曰。

大王当知波罗柰
有一乌王常依止
八万乌众所围绕
悉皆取彼王处分
彼乌王妻有所忆
我向大王说其缘
乌妻所思香美膳
如是大王所食者
是故我今数数来
抄拨大王香美食
今者为彼乌王故
致被大王之所系
善哉唯愿大圣王
慈悲怜愍放脱我
我为乌王彼妻故
数来抄拨大王食
我念从此一生来
未曾经造如此事
今为大王一勅已
于后不敢更复为

时梵德王。既闻彼乌如此语已。心生喜悦。作如是言。希有此事。人尚不能于其主边有如是等爱重之心如此乌也。作是语已。其梵德王。而说偈言。

若有如是大臣者
彼应重答食封禄
须似如是猛健乌
为主求食不惜命

其梵德王说此偈已。复告乌言。善哉汝乌。于今已去常来至此取香美食。若其有人遮断于汝不与食者。来语我知。我自与汝已分所食。而将去耳。佛告诸比丘。汝等当知。彼乌王者我身是也。彼时为主偷食乌者。即忧陀夷比丘是也。梵德王者。此即输头檀王是也。于时比丘忧陀夷。令彼欢喜为我取食今亦复尔。令净饭王心生欢喜。又复为吾而将食来。颂曰。

澡身沐德
𬬻冶心坚
氷开春日
兰败秋年
慧人成哲
愚友增缠
将升宝地
愿值善缘

恶友篇第五十四(此有二部)

引证部第二

如尸迦罗越六向拜经云。恶知识者有四辈。一内有怨心外强为知识。二于人前好言语背后说人恶。三有急时于人前愁苦背后欢喜。四外如亲厚内兴怨谋。恶知识复有四辈。一小侵之便大怒。二有倩使之便不肯行。三见人有急时避人走。四见人死亡弃之不视。又涅槃经云。萨摩诃萨。观于恶象及恶知识等无有二。何以故。俱坏身故。菩萨摩诃萨。于恶象等心无悑惧。于恶知识生悑畏心。何以故。是恶象等唯能坏身不能坏心。恶知识者二俱坏故。是恶象等唯坏一身。恶知识者坏无量善身无量善心。是恶象等唯能破坏不净臭身。恶知识者能坏净身及以净心。是恶象等能坏肉身。恶知识者坏于法身。为恶象杀不至三恶。为恶友杀必至三恶。是恶象等但为身怨。恶知识者为善法怨。是故菩萨。常当远离诸恶知识。

又增一阿含经。世尊说偈云。

莫亲恶知识
亦莫从愚事
当近善知识
人中最胜者
人中无有恶
习近恶如识
后必种恶根
永在暗中行

又中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七怨家。法而作怨家。第一不欲令怨家有好色。虽好沐浴名香涂身。然为色故。瞋恚覆心而作怨家。第二不欲令怨家安隐睡眠虽卧床枕覆以锦绮。然故忧苦不舍。瞋恚覆心而作怨家。第三不欲令怨家而得大利。虽应得利而不得利应。不得利而得其利。彼此二法更互相违瞋恚覆心而作怨家。第四不欲令怨家有朋友。若有亲朋舍离避去。因瞋覆心而作怨家。第五不欲令怨家有称誉彼恶名丑声周闻诸方。因瞋覆心而作怨家。第六不欲令怨家极大财富。彼大富人傥失财物。因瞋覆心而作怨家。第七不欲令怨家身坏命终往至善处。彼身口意恶行已。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而作怨家。

又佛本行经云。尔时佛告。诸比丘言。我念往昔久远世时。于雪山下有二头鸟。同共一身。在于彼住。一头名曰迦楼荼鸟。一头名忧波迦楼荼鸟。而彼二鸟。一头若睡一头便寤。其迦楼荼有时睡眠。近彼寤头有一果树。名摩头迦。其树花落。风吹至彼所寤头边。其头尔时作如是念。我今虽复独食此华。若入于腹二头俱时得色得力并除饥渴。而彼寤头遂即不令彼头睡寤。亦不告知。默食彼华。其彼睡头于后寤时。腹中饱满欬哕气出。即语彼头作如是言。汝于何处得此香美微妙饮食而噉食之。令我身体安隐饱满。令我所出音声微妙。彼寤头报言。汝睡眠时。此处去我头边不远。有摩头迦华果之树。当于彼时一华堕落在我头边。我于尔时作如是念。今我但当独食此华。若入于腹俱得色力并除饥渴。是故我时不令汝寤。亦不语知。即食此华。尔时彼头闻此语已。即生瞋恚嫌恨之心。作如是念。其所得食。不语我知。不唤我觉。即便自食。若如此者。我从今后所得饮食我亦不唤彼寤语知。而彼二头至于一时游行经历。忽然值遇一毒药华。便作是念。我食此华。愿令二头俱时取死。于时语彼迦楼荼言。汝今睡眠我当寤住时迦楼荼闻彼忧波迦楼荼头如是语已。便即睡眠。其彼忧波迦楼荼头寻食毒华。迦楼荼头既寤已。咳哕气出。于是即觉有此毒气。而告彼头作如是言。汝向寤时食何恶食。令我身体不得安隐。命将欲死。又令我今语言麁澁。欲作音声障碍不利。于是寤头报彼头言。汝睡眠时我食毒华。愿令二头俱时取死。于时彼头语别头言。汝所为者一何太猝。云何乃作如是恶事。即说偈曰。

汝于昔日睡眠时
我食妙华甘美味
其华风吹在我边
汝反生此大瞋恚
凡是痴人愿莫见
亦愿莫开痴共居
与痴共居无利益
自损及以损他身

佛告诸比丘。汝等若有心疑。彼时迦楼荼鸟食美华者。莫作异见。即我身是。彼时忧波迦楼荼鸟食毒华者。即此提婆达多是也。我于彼时为作利益。反生瞋恚。今亦复尔。我教利益。反更用我为怨讐也。

又佛本行经云。尔时世尊。与彼难陀入迦毘罗婆苏都城。入已渐至一卖鱼店。尔时世尊见彼店内茅草铺上有一百头臭烂死鱼。置彼草铺。见已告彼长老难陀作如是言。难陀。汝来取此鱼铺一把茅草。其彼难陀而白佛言。如世尊教。作是语已即于彼店鱼铺下。抽取一把臭恶茅草。既执取已。佛复告言。长老难陀。少时捉住还放于地。难陀白言。如世尊教。即把草住。尔时难陀捉得彼草。经一时顷便放于地。尔时佛复告难陀言。汝自嗅手。尔时难陀即嗅其手。尔时佛复告难陀言。汝手何气。长老难陀报言。世尊。唯有不净腥臭气也。尔时佛告长老难陀。如是如是。若人亲近诸恶知识。共为朋友交往止住。虽经少时共相随顺。后以恶业相染习故。令其恶声名闻远至。尔时世尊。因斯事故。而说偈言。

犹如在于鱼铺下
以手执取一把茅
其人手即同鱼臭
亲近恶友亦如是

颂曰。

峨峨王舍城
欝欝灵竹园
中有神化长
巧诱入幽昏
善人慕授福
恶友乐讐怨
善恶升沈异
薰莸别路门

择交篇第五十五(此有二部)

引证部第二

如僧祇律云。佛告诸比丘。过去世时。云山根底曲山壅中有向阳处。众鸟云集便共议言。我等今日当推举一鸟为王令众畏难不作非法。众鸟议言。善谁应为王。有一鸟言。当推鸧鹄。有一鸟言。此事不可。何以故。高脚长颈众鸟脱犯啄我等脑。众咸言尔。复有一鸟言。当推鹅为王。其色绝白众鸟所敬。众鸟复言。此亦不可。颜貌虽白项长且曲。自项不直。安能正他。是故不可。又复众言。正有孔雀。衣毛彩饰观者悦目。可应为王。复言不可。所以者何。衣毛虽好而无惭愧。每至舞时丑形出现。是故不可。有一鸟言。土枭为王。所以者何。昼则安静夜则勤伺守护我等。堪为王者。众咸可尔。有一鹦䳇。在一处住。有多智慧。作是念言。众鸟之法夜应眠息。昼则求食。是土枭法。夜则不眠。昼则多睡。而诸众鸟围侍左右。昼夜警宿不复眠睡。甚为苦事。我今设语。彼当瞋恚拔我毛羽。正欲不言。众鸟之类长夜受困。宁受拔毛不越正理。便到众鸟前。举翅恭敬白众鸟言愿听。我说如前。意见尔时。众鸟即说。偈答。

黠慧广知义
不必以年耆
汝年虽幼小
智者宜时说

尔时鹦䳇闻众鸟说。即说偈言。

若从我意者
不用土枭王
欢喜时覩面
常令众鸟悑
况复瞋恚时
其面不可观

时众鸟咸言。实如所说。即共集义。此鹦䳇鸟聪明黠慧堪应为王。便拜为王。佛告诸比丘。彼时土枭者。今阐陀比丘是。鹦䳇鸟者。今阿难是。

又僧祇律云。佛告诸比丘。如过去世时有群鸡。依棒林住。有狸侵食雄鸡。唯有雌在。后有乌来覆之。共生一子。子作声时翁说偈言。

此儿非我有
野父聚落母
共合生一子
非乌复非鸡
若欲学翁声
复是鸡母生
若欲学母鸣
其父复是乌
学乌似鸡鸣
学鸡作乌声
乌鸡二兼学
是二俱不成

又智度论云何布施生尸波罗蜜。菩萨思惟。众生不知布施后世贫穷。以贫穷故劫盗心生。以劫盗故而有杀害。以贫穷故不足于色。色不足故而行邪行。以贫穷故为人下贱。下贱畏他而生妄语。如是等贫行十不善道。若行布施。生有财物不为非法。何以故。五欲充足无所乏短故。如提婆达多。本生曾为一蛇。与一虾蟇一龟。在一池中。共结亲友。其后池水竭尽饥穷困乏。无所控告。时蛇遣龟以呼虾蟇。虾蟇说偈以遣龟言。

若遭贫穷失本心
不惟本义食为先
汝持我声以语蛇
虾蟇终不到汝边

若修布施后生有福无所短乏。则能持戒无此众恶。是为布施能生尸罗波罗蜜。若能布施以破悭心。然后持戒忍辱等易可得行。如文殊师利。在昔过去久远劫时。曾为比丘。入城乞食。得满钵。百味欢喜丸。城中有一小儿。追而从乞。不即与之。乃至佛图手捉二丸。而要之言。汝若能自食一丸。以一丸施僧者。当以施汝。即相然可。以一欢喜丸布施众僧。然后于文殊师利许受戒发心作佛。如是布施能令受戒发心作佛。颂曰。

善恶自相违
明暗不同止
圣人愍迷徒
乘机入生死
慕德祛嚣烦
惩心见真理
择交恶自终
出苦方有始

感应缘(略引三验)

  • 魏沙门释超达
  • 魏沙门释僧朗
  • 齐沙门释道丰

齐相州鼓山释道丰。未详氏族。世称得道之流。与弟子三人居相州鼓山中。不求利养。或云。练丹黄白医疗占相世之术艺无所不解。齐高来往并邺。常过问之。应对不思随事标答。帝曾命酒并蒸肫。勅置丰前令遣食之。丰聊无辞让极意饱噉。帝乃大笑。亦不与言。驾去后谓弟子曰。除却床头物。及发撒床见向者蒸肫酒等犹在。都不似噉嚼处。时石窟寺有一坐禅僧。每日西则东望山颠。有丈八金像现。此僧私喜谓覩灵瑞。日日礼拜。如此可经两月。后在房卧。忽闻枕间有语。谓之曰。天下更何处有佛。汝今道成即是佛也。尔当好作佛身莫自轻脱。此僧闻已便起郑重。傍视群僧犹如草芥。于大众前侧手指胸云。儞辈颇识真佛不。泥龛画佛语不出唇。智虑何如。儞见真佛不知礼敬。犹作本日欺我。悉堕阿鼻。又眼睛已赤噭呼无常。合寺知是惊禅。及未发前舆诣丰所住。即谓曰。汝两月已来常见东山上现金像耶。答曰。实见。又曰。汝闻枕间遣作佛耶。答曰。实然。丰曰。此风动失心耳。若不早治。或狂走难制。便以针针之三处。因即不发。及丰临终谓弟子曰。吾在山久。汝等有谷汲之劳。今去无以相遗。当留一泉与汝。既无陟降辛苦努力勤修道业。便指灶傍去一方石。遂有悬泉澄映不盈不减。于今现存(右三验出梁高僧传)

法苑珠林卷第五十一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