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负篇(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劝善惩过大士常心。舍恶为福菩萨常愿。是以善恶之运业。犹形影之相须。债负之殃咎。植三报之苦果。或有现负现报。或有现负次报。或有现负后报。如是三时随负一毫。拒而不还决定受苦。是故经云。偷盗之人先入地狱畜生饿鬼。后得人身得二种果报。一者常处贫穷。二者虽得少财常被他夺。斯言有征省己为人也。
引证部第二
如法句喻经云。昔佛在世时有弗迦沙王。比丘入罗阅城分卫。于城门中有新产牸牛所觝杀。牛主怖惧卖牛转与他人。其人牵牛欲饮水。牛从后复觝杀其主。其主家人瞋恚取牛杀之。于市卖肉。有田舍人买取牛头。贯担持归去舍。田边坐树下息。以牛头挂树枝。须臾绳断。牛头落下正堕人上。牛角刺人即时命终。一日之中凡杀三人。瓶沙王闻之。怪其如此。即与群臣往诣佛所。具问其意。佛告王曰。往昔有贾客三人。到他国内兴生。寄住孤独老母舍。应与雇舍直。见老母孤独欺不欲与。伺老母不在默去不与。母归不见客。即问比居。皆云已去。老母瞋恚寻后逐及。疲顿索直。三客逆骂我前已与。云何复索。同声共抵不肯与直。老母单弱不能奈何。懊恼守祝。我今穷厄何忍欺抵。愿我后世所生之处。若当相值要当杀汝。正使得道终不相置。佛语瓶沙王。尔时老母者今此牸牛是也。三贾客者弗迦沙等三人为牛所觝杀者是也。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又出曜经云。昔罽宾国中有兄弟二人。其兄出家得阿罗汉。弟在家中治修居业。时兄数来教诲劝弟。布施持戒修善作福。现有名誉死生善处。而弟报曰。兄今出家不虑官私。不念妻子。田业财宝。我有此务。而兄数诲不用兄教。后病命终生在牛中。为人所驱驮盐入城。兄从城中出遇见之。即为说法。时牛闻已悲哽不乐。牛主见已语道人曰。汝何道说而使我牛愁忧不乐。道人报曰。此牛前身本是我弟。昔日负君一钱盐债。故堕牛中以偿君力。牛主闻已语道人曰。君弟昔日与我亲友。是时牛主即语牛曰。吾今放汝不复役使。牛闻感激至心念佛。自投深㵎即便命终。得生天上受极快乐。以是因缘。若人负债不可不偿。
又成实论云。若人负债不偿堕牛羊麞鹿驴马等中偿其宿债。
又百缘经云。佛入舍卫城乞食。至一衖中逢一婆罗门。以指画地不听佛去。语佛言。汝今还我五百金钱。尔乃听过。若不与我者终不听过。佛默然住不能前进。波斯匿王等闻佛被留难。各送珍宝与婆罗门然不肯受。须达闻之取五百金钱与婆罗门。乃听佛过。比丘问佛。何缘乃尔。佛言。过去波罗奈国梵摩达王太子名善生。游行见一戏人共辅相子樗蒱。赌五百金钱。时辅相子负戏人钱。寻索不偿。太子语言。彼若不与我当代偿。后竟不偿。从是以来无量世中常为戏人从我索钱。佛言。昔太子者今我身是。辅相子者今须达是。昔戏人者今婆罗门是也。
又杂宝藏经云。昔罽宾国中有阿罗汉。名曰离越。山中坐禅。时有一人失牛逐踪至离越所。时值离越煮草染衣。衣即自然变作牛皮。染汁自然变作牛血。所煮染草变成牛肉。所持钵盂变作牛头。牛主见已即捉收缚将诣王所。王即付狱。经十二年。常与狱监𩚅马除粪。离越弟子得阿罗汉者有五百人。观觅其师不知所在。业缘欲尽有一弟子。观见师在罽宾狱中。即来告王。我师在狱。愿王断理。王即遣人就狱检校。使至狱中唯见有人威色樵瘁须发极长。而为狱监𩚅马除粪。使还白王。狱中都不见有沙门。离越弟子复白王言。愿王说教。有比丘者悉听出狱。王即宣令有僧悉遣出狱。离越闻已须发自落袈裟著身。踊出虚空作十八变。王见是事五体投地。白言。尊者。愿受我忏悔。王即问言。以何业缘在狱受苦。离越答言。我于往昔亦曾失牛。逐踪谋他经一日夜。后堕三涂受苦无量。余殃不尽。今得罗汉犹被谋谤。以是因缘一切众生应护口业莫谋谤他。离越昔所谋人是辟支佛。以是因缘故得此报。依法华经说。谤诵经人。若实若不实。现世得白癞病。
又毘婆沙论云。曾闻有一女人为饿鬼所持。即以呪术而问鬼言。何以恼他女人。鬼答之言。此女人者是我怨家。五百世中而常杀我。我亦五百世中断其命根。若彼能舍旧怨之心。我亦能舍。尔时女人作如是言。我今已舍怨心。鬼观女人虽口言舍而心不放。即断其命。
又杂宝藏经云。目连至殑伽河边。见五百饿鬼群来趣水。有守水鬼以铁杖驱逐令不得近。于是诸鬼径诣目连。礼目连足。各问其罪。一鬼曰。我受此身常患热渴。先闻殑伽河水清且凉。欢喜趣之。沸热坏身。试饮一口。五藏燋烂臭不可当。何因缘故受如此罪。目连曰。汝先世时曾作相师相人吉凶。少实多虚。或毁或誉。自称审谛以动人心。诈惑欺诳以求财利。迷惑众生失如意事。
复有一鬼言。我常为天祠。有狗利牙赤白。来噉我肉。唯有骨在。风来吹起肉续复生。狗复来噉。此苦何因。目连答言。汝前世时作天祠主。常教众生杀羊以血祠天。汝自食肉。是故今日以肉偿之。
复有一鬼言。我常身上有粪周遍涂漫。亦复噉之。是罪何因。目连答曰。汝前世时作婆罗门。恶邪不信。道人乞食取钵盛满粪。以饭著上。持与道人。道人持还以手食饭粪污其手。是故今日受如此罪。复有一鬼言。我腹极大如瓮。咽喉手脚其细如针。不得饮食。何因此苦。目连答言。汝前世时作聚落主。自恃豪贵饮酒纵横轻欺余人。夺其饮食饥困众生。
复有一鬼言。我常趣溷欲噉食粪。有大群鬼捉杖驱我。不得近厕。口中烂臭饥困无赖。何因如此。目连答言。汝前世时作佛图主。有诸白衣供养众僧供辨食具。汝以麁供设客僧。细者自食。
复有一鬼言。我身上遍满生舌。来斧斫舌。断复续生。如此不已。何因故尔。目连答言。汝前世时作道人。众僧差作蜜浆。石蜜块大难消。以斧斫之。盗心噉一口。以是因缘故还斫舌也。
复有一鬼言。我常有七枚热铁丸。直入我口入腹五藏焦烂。出复还入。何因故受此罪。目连答言。汝前世时作沙弥行果苽子时。到自师所敬其师故偏心多与。实长七枚。
复有一鬼言。常有二热铁轮在我两腋下转。身体焦烂。何因故尔。目连答言。汝前世时与众僧作饼。盗心取二番挟两腋底。故受此苦。
复有一鬼言。我瘿丸极大如瓮。行时担著肩上。住则坐上。进止患苦。何因故尔。目连答言。汝前世时作市令。常以轻秤小斗与他。重秤大斗自取。常自欲得大利于己侵克余人。
复有一鬼言。我常两肩右眼。胸有口鼻。常无有头。何因故尔。目连答言。汝前世时常作魁脍弟子。若杀罪人时。汝常欢喜心以绳著髻挽之。
复有一鬼。言我常有热铁针入出我身。受苦无间。何因故尔。目连答言。汝前世时作调马师。或作调象师。象马难制。汝以铁针刺脚。又时牛迟亦以针刺。复有一鬼言。我身常有火出自然懊恼。何因故尔。目连答言。汝前世时作国王夫人。更一夫人王甚幸爱。常生妬心伺欲危害。值王卧起去时。所爱夫人眠犹未起著衣。即生恶心。正值作饼有热麻油。即以灌其腹上。腹烂即死。故受此苦。
复有一鬼言。我常有旋风回转我身。不得自在随意东西。心常恼闷。何因故尔。目连答言。汝前世时。常作卜师。或时实语。何时妄语。迷惑人心不得随意。
复有一鬼言。我身常如块肉。无有脚手眼耳鼻等。常为虫鸟所食。罪苦难堪。何因故尔。目连答言。汝前世时常与他药堕他儿胎。
复有一鬼言。我常有热铁笼笼络我身。焦热懊恼。何因受此。目连答言。汝前世时常以罗网掩捕鱼鸟。
复有一鬼言。我常以物自蒙笼头。亦常畏人来杀我。心常怖惧不可堪忍。何因故尔。目连答言。汝前世时婬犯外色常畏人见。或畏其夫捉缚打杀。或畏官法戮之都市。恐怖相续。
复有一鬼问言。我受此身。肩上常有铜瓶。满中洋铜。手捉一杓取自灌头。举体焦烂。如是受苦无数无量。有何罪咎。答言。汝前世时出家为道典僧饮食。以一酥瓶私著余处。有客道人来者不与之。去已出酥行与旧僧。此酥是招提僧物一切有分。此人藏隐虽与不等。由是缘故受此罪也。
譬喻经云。昔外国有人死。魂还自鞭其尸。傍人问曰。是人已死。何以复鞭。报曰。此是我故身。为我作恶。见经戒不读。偷盗欺诈犯人妇女。不孝父母兄弟。惜财不肯布施。今死令我堕恶道中。勤苦毒痛不可复言。是故来鞭之耳。依无量寿经云。憍梵波提。过去世曾作比丘。于他粟田边摘一茎粟。观其生熟数粒堕地。五百世作牛偿之。
颂曰。
感应缘(略引十一验)
- 汉沙门释安清
- 晋沙门释帛远
- 梁南阳人侯庆
- 隋杨州人卞士瑜
- 隋雒州人王五戒
- 隋冀州人耿伏生
- 唐郑州人妇女朱氏
- 唐汾州人路伯达
- 唐雍州人程华
- 唐潞州人李校尉
- 唐雍州妇人陈氏
汉雒阳有沙门安清字世高。安息国王正后之太子也。幼以孝行见称。加又志业聪敏克意好学。外国典籍及七曜五行医方异术。乃至鸟兽之声无不综达。尝行见有群燕。忽谓伴曰。燕云应有送食者。顷之果有致焉。众咸奇之。故俊异之声早被西域。高穷理尽性。自识宿缘业多有神迹。世莫能量。初高自称。先身已经出家。有一同学多瞋分卫。值施主不称情每辄怼恨。高屡加诃练终不悛改。如此二十余年。乃与同学辞诀云。我当往广州毕宿世之对。卿明经精勤不在吾后。而性多恚怒。命过当受恶形。我若有力必当相度。既而遂适广州。值寇贼大乱。行路逢一年少。唾手拔刀曰。真得汝矣。高笑曰。我宿命负卿故。远相偿卿之忿怒故。是前世时意也。遂申颈受刀。容无惧色。贼遂杀之。观者盈路莫不骇其奇异。而此神识还为安息王太子。即今时世高身是也。高游化中国宣经事毕。值灵帝之末关雒扰乱。乃振锡江南云。我当过庐山度昔同学行达䢼亭湖庙。此庙旧有灵威。商旅祈祷乃分风上下各无留滞。尝有乞神竹者。未许辄取。舫即覆没。竹还本处。自是舟人敬惮莫不慑影。高同旅三十余人。船主奉牲请福。神乃降祝曰。舫有沙门可更呼上。客咸惊愕请高入庙。神告高曰。吾外国与子俱共出家学道。好行布施。而性多瞋怒。今为䢼亭庙神。周回千里并吾所治。以布施故珍玩甚丰。以瞋恚故堕此神报。今见同学。悲欣可言。寿尽旦夕。而丑形长大。若于此舍命秽污江湖。当度山西泽中。此身灭后恐堕地狱。吾有绢千匹并杂宝物。可为立法营塔使生善处也。高曰。故来相度何不出形。神曰。形甚丑异众人必惧。高曰。但出众不怪也。神从床后出头。乃是大蟒。不知尾之长短。至高膝边。高向之梵语数番赞呗数契。蟒悲泪如雨。须臾还隐。高即取绢物辞别而去。舟侣飏帆。蟒复出身登山而望。众人举手然后乃灭。倏忽之顷便达豫章。即以庙物造东寺。高去后神即命过。暮有一少年。上船长跪高前受其呪愿。忽然不见。高谓船人曰。向之少年即䢼亭庙神。得离恶形矣。于是庙神歇灭无复灵验。后人于山西泽中见一死蟒头尾数里。今浔阳郡蛇村是也。高后复到广州。寻其前世害己少年。时少年尚在。高径投其家说昔日偿对之事。并叙宿缘。欢喜相向云。吾犹有余报。今当往会稽毕对。广州客寤高非凡。豁然意解。追恨前愆。厚相资供。随高东游遂达会稽。至便入市。正值市中有乱。相打者误著高头。应时殒命。广州客频验二报。遂精勤佛法具说事缘。远近闻知莫不悲叹。明三世之有征也。
◎诤讼篇第六十六(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慈言一发则人天含笑。鄙语一彰则幽显皆瞋。将恐闻声传恶永隔心目。见善怀亲长同赤子。既知邪正异踪善恶分路。劝止三毒之凶言。兴善和之敬顺。所以大圣之训修本去末。即心为毒主。口为祸器。因事成灾沿流恶道。未有诤讼违形而存大化也。
引证部第二
如中阿含经云。尔时祇桓中有两比丘诤起。一人骂詈。一人默然。其骂詈者。即便改悔忏谢于彼。而彼比丘不受其忏。以不受故。众多比丘共相劝谏高声闹乱。尔时世尊以净天耳过于人耳。闻祇桓中声闹乱。闻已从禅觉还精舍。于大众前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我今至安陀林坐禅。闻精舍中高声闹乱。竟为是谁。比丘具述前事白佛。佛告比丘。云何愚痴之人人向悔谢不受其忏。若人忏谢而不受者。是愚痴人。长夜当得不饶益苦。告诸比丘。过去世时释提桓因有三十三天共诤。说偈教诫言。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天帝释。共天阿修罗对阵欲战。释提桓因语三十三天众言。今日诸天与阿修罗军战。诸天得胜阿修罗不如者。当生擒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以五系缚将还天宫。修罗复作是语。当其战时诸天不如修罗得胜者。当生擒帝释以五系缚将还自宫。当其战时诸天得胜修罗不如。诸天以五系缚阿修罗将还天宫。缚在天帝释断法殿前门下。帝释从此门入出之时。阿修罗缚在门侧。瞋恚骂詈。时帝释御者。见阿修罗王身被五缚在于门侧。帝释出入之时辄瞋恚骂詈。见已即便说偈白帝释言。
帝释即答。
御者复白言。
帝释答言。
佛告诸比丘。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常行忍辱赞叹于忍。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亦应如是行忍赞叹于忍。应当勤学。
又起世经云。佛告诸比丘。往昔诸天与阿修罗起大鬪战。尔时帝释告其所领三十三天言。诸仁者。汝等诸天。若与修罗共为战鬪。宜好庄严善持器仗。若诸天胜修罗不如。汝等可共生捉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以五系缚之。将到善法堂前诸天会处三十三天闻帝释命。依教奉行尔时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亦复告诸修罗言。若诸天不如。即当生捉帝释天王以五系缚之。将诣诸阿修罗七头。会处立置我前。诸修罗众亦受教行。当于彼时帝释得胜。即便生捉阿修罗王。以五系缚之。将诣善法堂前诸天集处。向帝释立。尔时毘摩质多罗王若作是念。愿诸修罗各自安善。我今不用诸阿修罗。我当在此与天一处同受娱乐。甚适我意。兴此念时即见自身五缚悉解。五欲功德皆现其前。或作是念。我今不用三十三天。愿诸天等各自安善。我愿还归阿修罗宫。起此念时其身五系即还缚之。五欲功德忽即散灭。阿修罗王有如是等微细结缚。诸魔结缚复细于此。所以者何。诸比丘。邪思惟时即被结缚。正忆念时即便解脱。尔时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未战已前作如是念。我有如是威神德力。日月宫殿及三十三天。虽在我上运转周行。我力能取以为耳珰。处处游行不为妨碍。尔时罗睺罗阿修罗王。自服种种严身器仗。与鞞摩质多罗王踊跃幻化。诸小王眷属前后围绕。从阿修罗城道从而出。欲共忉利诸天兴大战鬪。尔时难陀忧波难陀二大龙王从其宫出。各各以身绕须弥山。周回七匝一时动之。动已复动。以尾打海。令一段水上于虚空在须弥顶上。是时帝释告诸天言。汝等见此大地如是动不。空中叆叇犹如云雨。又似重雾。我今定知诸阿修罗欲与天鬪。于是海内诸龙各严器仗而出。复往告六欲诸天。各严器仗乘空而来。须夜摩天王与无量百千万数诸天子。下至须弥山顶上在东面。竖纯青难降伏幡依峰而立。尔时兜率陀天王与无量百千万众。一时云集须弥山顶。在其南面竖纯黄色难降伏幡依峰而立。
尔时化乐天王与无量百千万天子。下至须弥山顶在其西面。竖纯赤色难降伏幡依峰而立。
尔时他化自在天王与其无量百千天子。下至须弥山顶在其北面。竖纯白色难降伏幡依峰而立。
尔时帝释见上诸天并皆云集。乃至虚空夜叉咸皆随从帝释前立。于是帝释自著铠甲。与诸天众前后围绕。从天宫出欲共大战。诸器仗等杂色可爱。皆七宝所成。以此刀仗遥掷阿修罗身莫不洞彻。而不为害。于其身上不见疮痕之迹。唯以触因缘故受于苦痛。诸阿修罗器仗亦是七宝所成。穿诸天身亦皆彻过。而无瘢痕。唯触因缘故受苦痛。
又增一阿含经云。昔日诸天与阿须伦共鬪时。诸天得胜。阿须伦王不如。便怀恐怖。化形极小从藕根孔中过。佛眼所见。非余者所及。
又大集经云。尔时世尊告诸龙众阿修罗言。汝等莫鬪。应当修忍。仁者若能离于瞋怒成就忍辱速得十处。何等为十。一得作王。王四天下自在轮王。二毘楼博叉天王。三毘楼勒叉天王。四提头赖咤天王。五毘沙门天王。六释天王。七须夜摩天王。八兜率陀天王。九化乐天王。十他化自在天王。诸仁者。若具足忍。是人速得如是十处忍辱近果。
又中阿含经世尊说颂曰。
又中阿含经。世尊告诸比丘。汝莫鬪诤。所以者何。
于是世尊不悦可。拘舍弥诸比丘诤已。即从坐起而说颂曰。
又佛本行经。佛为五比丘说偈云。
又杂宝藏经云。昔有一婢。禀性廉谨。常为主人典𪍑麦豆。时家有一羝羯伺空遂便噉食麦豆。斗量折损为主所瞋。信己不取皆由羊噉。缘是之故婢常固嫌。每自杖捶用打羝羯。羯亦含怨来觝触婢。如此相犯前后非一。婢因一日空手取火。羊见无杖直来觝婢。婢缘急故。用所取火著羊脊上。羊得火热所在触处。突烧村人。延及山泽。于时山中五百猕猴。火来炽盛不及避走。即皆一时被火烧死。诸天见已而说偈言。
颂曰。
感应缘(略引二验)
- 汉景帝时白颈乌鬪
- 汉中平年中有雀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