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卷第六十二

祭祠篇(此有三部)

  • 述意部
  • 献佛部
  • 祭祠部

献佛部第二

问曰。如七月十五日。圣教令造佛盆献供。于此日中复多人客。未知此物出何宾拟。答曰。若有施主。通用之物。此将宾待。若无施主。通用之物。即须观寺。大小官私不定。如似小寺。非是国造。无外献供。复无贵胜临时斟酌。随僧丰俭出常住僧物。造食献佛及僧。此亦无过。以佛通应供僧数。所以诸寺每大小食时。常出佛僧两盘。故知得用。若论布萨说戒。佛则不入羯磨僧数。何以故。三宝位别故。

若是国家大寺。如似长安西明慈恩等寺。除口分地外别有勅赐田庄。所有供给并是国家供养。所以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舆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非一。未知出何等物供给人客。又官盆未至已前。佛前献供杂事供养。复出何物造作。答曰。若有通用之物。先用此物。若无此物。复无别施。止得出常住僧物。看待人客及造献食。问曰。依律恶比丘来尚不合与。善比丘来应与。此既常住僧物。何得开俗耶。答曰。如僧祇十诵律等。国王大臣工匠恶贼。于僧有损益者。佛开知事出僧物看待。并得无犯。此非俗人合消。但开知事。不看待者。交于佛僧有损。所以开看无犯。既知如是。今时国家造盆献供。百官音乐。上命令送佛盆。岂得不看。若不看视。交被讥责。复招外笑。出家之人但求他物不自舍悭。俗人见近不知远。谓言合得合消。焉知来报。佛知损益。所以开制随情。问曰。佛前献佛食。若用常住僧物造作者。过事已后定入常住僧。此事不疑。未知外有施主献盆献供种种杂事等。此属何处。答曰。此量施主情有通局。若施主依经造作。元为救存亡眷属。事籍十方凡圣坐夏自恣之僧。方能救拔亡亲。得离三涂清升人天。所以献佛之后。所有饮食余长及生供米面之属等。并入常住僧。用以还供僧食。自外杂物钱财衣物等。并入夏坐。客主同分故。四分下文。夏食不应分。听分夏衣及自恣衣等。

若施主局心唯献佛食。入僧自外杂物钱财。或入佛入法入现前僧等。随他施意不得违逆。故萨婆多论云。若施佛宝者。置爪发塔中供养法身佛。以法身常在故。又婆沙论。问曰。佛在世时。诸供养三宝物中常受一人分。所以灭后偏取一分。答曰。佛在世时。色身受用故取一人分。灭后法身功德胜僧故取一分也。若施法者分作二分。一分与经。一分与诵经说法人。若施法宝者。县置塔中。供养理法宝故。若施僧宝者。亦著塔中。为供养第一义谛僧故。若言施众者。凡圣俱得。以言无当故。既知如是受施之时。善知通塞。勿令互用。致有乖违(准此七月十五日诸俗人家各造献食依经救亲过事以后并须送食向寺不合自食若元造唯将献佛不入僧者自食无犯然乖救母之意也)又僧祇律云。供养佛物华多听转卖香灯。犹故多者。转卖著无尽财中。又五百问事云。佛塔物多欲作余佛事者得。施主不许者不得。又四分律云。供养佛塔食。治塔人得食。又善见论云。佛前献饭。侍佛比丘得食。若无比丘。白衣侍佛亦得食。

议曰。此据局者。如前所断。若泛尔道俗设斋献佛及圣僧食。施主情通唱余食。施后还入施主。不劳收赎及专入侍人。法僧二物类前可知。

问曰。七月十五日既开道俗造盆献供。未知得造宝盆种种杂珍献佛以不。答曰并得。若依小盆报恩经。略无宝物。依大盆净土经。即有故。十六国王闻佛说目连救母脱三劫饿鬼之苦生人道中母子相见。时瓶沙王即勅藏臣。为吾造盆。藏臣奉勅。即以五百金盆。五百银盆。五百瑠璃盆。五百砗璖盆。五百玛瑙盆。五百珊瑚盆。五百琥珀盆。各各盛满百一味饮食。事事如法。将来献佛及僧。准此定得。

问曰。依小盆经去。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罐盆器香油然烛床卧众具。尽施甘果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初受盆时先安在佛塔前。众僧呪愿竟便自受食。不论杂华供养。今时诸寺有力富者。广造杂华。或用杂宝。或用杂缯。或用米面。或用诸腊。或用铅锡。或用杂色等。亦有道俗贵胜讥论此事。目连为母生在饿鬼。佛令设百味饮食献佛及僧。何因将此宝华杂物献之佛僧。岂得食此宝华杂色等不。答曰。不得以己狭劣妨他大福。故大盆经云。瓶沙王造五百金钵。盛满千色华。五百银钵盛满千色白木香。五百瑠璃钵盛满千色紫金香。五百砗璖钵盛满千色黄莲华。五百马脑钵盛满千色赤莲华。五百珊瑚钵盛满千色青木香。五百琥珀钵盛满千色白莲华。王视如法。即勅兵臣严驾十四万众。俱到祇桓寺礼佛奉盆及僧。以七宝盆钵俱施与佛及僧。受用竟。还驾归国。七世父母超过七十二劫生死之罪。其次须达居士。毘舍佉母。二百优婆夷。波斯匿王末利夫人等。颁宣国内。依目连盆法为吾造盆。各用五百紫金盆黄金盆。盛满百一味饭食。后以五百紫金舆。五百黄金舆盛满百一物。事事具足。遂至王及夫人前。见其如法。时王即以严驾。十八万众共至佛前。奉千金盆千金舆等竟。敬礼还归。七世父母超过七十二劫生死之罪。

问曰。如前所断。依经施主将宝盆杂华开献如前。若无施主。得用常住僧物造华供养佛不。答曰。亦须量时观前损益。若如小寺无多贵胜。复无外讥者。不合用常住僧物造作杂华佛前供养。僧地树生华者。得取佛前供养。故十诵律云。僧园中树华听取供养佛塔。若有果者使人取供僧噉。又毘尼母论云。已处分地种树得木后用治房。不须白僧。僧树治塔。和僧得用。故宝印经云。若用僧物修治佛塔。依法取僧和合得用。不和合者劝俗修治。又萨婆多论云。四方僧地不和合者。不得作佛塔为佛种华果。若僧中分得者。听随意供养。若华多无限者。随用供养。又宝印经云。欲兴寺舍供养者。所施之物付嘱僧已。不复更得干预。若其本主还取钱财用者。并须七倍还偿。若有新立寺时。比丘启白众僧。其寺内种植所有华果献佛。枝叶子实与现前僧食。并施一切众生。若不尔者。无问道俗。食者得罪。议曰。既知三宝各别不得互用。初立寺时佛院僧院各须位别。如似大寺别造佛塔。四周空廓内所有华果。得此物者并属塔用。空廓以外即属僧用。故十诵律云。佛听僧坊佛图得畜使人及象马牛羊等。各有所属不得互用。又宝梁宝印经云。佛法二物不得互用。由无与佛法物作主。复无可咨白不同僧物。常住招提互有所须。营事比丘和僧索欲。行筹和合者得用。又萨婆多论云。寺舍若经荒饿。三宝园田无有分别可问处者。若僧和合随意处分。若属塔永用塔功力者。僧用得重罪。若功力由僧者。当筹量多少。僧取用之。莫令过限。则得重罪。上来所列小寺无外讥损。即须依前所断。若如今时。或有大寺国家营造。别有供给。并有勅赐田庄。官人贵胜日多来往。既无通用之物。岂得不看。复如七月十五日。佛殿前献供。岂得单罄。若不广造饭食华果献佛。唯加少多。常食献佛得不。傥有在上察访被俗讥论。道僧悭悋不如白衣。非直不敬于佛亦不惧在上一朝被责。岂得椎注僧物不合将献佛。既知如是。若无通用之物。止得用常住僧物。种种造作华果百味饮食献佛。令他俗人生善灭恶。此亦无损。虽用僧物不能救别人存亡眷。属且免被俗讥谤之罪。如五分律云。俗人入寺值僧食。僧不供给被俗讥谤。佛开听与。既许开与恶器盛与亦被俗瞋。佛言。开与好器。此并由知事摩摩帝等。临时斟酌。进不合宜。即称圣意。不得雷同一向固执。故五分律云。虽是我语。于余方不清净者。不行无过。虽非我语。于余方清净者。不得不行(此言商攉何事不该)

又佛说除灾患经云。尔时维耶离国。沴气疾病死亡无数。无所归趣。国王大臣集会博议。国遭灾患非邪所摧。疫火所烧死亡无数。当以何宜以除灾害。或有议言。当于诸城门设祠祀坛。或有议言。当于城中四衢路头立大祠祀禳却灾气。时众会中有一长者。名曰弹尼(晋言才明)奉佛五戒修行十善。议曰。唯听所言国遭灾患死亡无数。如仁等议害生救命。岂得然乎。以先世时所行不善。今遭斯厄。当设方便以善禳恶永与苦别。如何反倒行害求安。长夜受苦无有出期。时诸大会问才明曰。当设何宜。才明对曰。世有大千天人之师。一切覆护慈愍众生。号名为佛。独步三界。若能降致光临国者。灾害可除。人畜安泰。大众闻之莫不称善。如仁所言。甚成大快。佛在王舍阿阇世国。与吾国相嫌。岂当听来。才明曰。佛兴出世志存救苦。犹如虚空无所罣碍。亦如日光莫不蒙育。佛怜国厄必来无疑。但遣重贡。辞谢阇王。而得和协。国王大臣皆同意言。唯清信士长者才明。是佛弟子可以为使。尔时才明受使欲往。大众皆起向佛方面。叉手长跪五体投地。以顶礼佛。于是才明受命为使。诣王舍城通书启贡。具陈来意。王告才明。可诣佛所宣遗国命。于是才明辞诣竹林。行到精舍见佛世尊。尽虔礼敬具申请意。时佛默然许其所请。才明见佛受请欢喜无量。时王舍国境一切神祇天龙鬼神。知佛受请当诣他国。莫不骚动惨然不悦。于是阇王与群臣一切大众数亿千人。五体投地。自归悔过。垂泣送佛。佛现神变到维耶离。举国人民五体作礼。自投佛足归命三宝。香华伎乐缯盖幢幡奉迎世尊。香华覆地。寻路供养。日日不绝。至于国城。佛与圣众天龙鬼神。住于城门。以金色臂德相之手。触城门阃。以梵清净八种之声。而说偈言。

诸有众生类
在土界中者
行住于地上
及虚空中者
慈爱于众生
令各安休息
昼夜勤专精
奉向众善法

说此偈已。地即为之六反大动。佛便入城。空中鬼神升空退散。地行鬼神诤门竞出。城门不容各各奔突。崩城而出。于时城中诸有不净。厕秽臭恶下沈入地。高卑相从沟坑皆平。盲视聋听。痖语躄行。狂者得正。病者除愈。象马牛畜。悲鸣相和。箜篌乐器。不鼓自鸣。宫商调和。妇女珠环相𢾛妙响。器物瓨甖自然有声。柔软清和畅妙法音。地中伏藏自然发出。一切众生如遭热渴得清凉水。服饮澡浴泰然苏息。举众病除皆得解脱。亦复如是。述曰。当知诸佛神力不可思议。众生业力亦不可思议。故庄严论云。若有善业。自然力故。受好业报。虽有国王党援之力。不知业力所获果报。我昔曾闻。有一贫人作是思惟。当诣天祀求于现世饶益财宝。作是念已语其弟言。汝可勤作田好为生计。勿令家中有所乏短。便将其弟往至田中。此处可种胡麻。此处可种大小麦。此处可种禾大小豆等。示彼种处已向天祀中为祀弟子作天斋会。香华供养香泥涂地。昼夜礼拜求恩请福。悕望现世增益财产。尔时天神作是思惟。观彼贫人于先世中颇有布施功德因缘不。若少有缘当设方便使有饶益。观彼人已了无布施少许因缘。复作是念。彼人既无因缘。而今精勤求请于我。徒作勤苦将无有益。复当怨我。便化为弟。来向祀中。时兄语言。汝何所种来复何为。化弟白言。我亦欲来求请天神。使神欢喜求索衣食。我虽不种以天神力。田中谷麦自然足得。兄责弟言。何有田中不下种子望有收获。无有是事。即说偈言。

四海大地内
及以一切处
何有不下种
而护果实者

尔时化弟咨其兄言。世间乃有不下种子不得果耶。兄答弟言。实尔不种无果。时彼天神还复本形。即说偈言。

汝今自说言
不种无果实
先身无施因
云何今获果
汝今察辛苦
断食供养我
徒自作勤苦
又复扰恼我
何由能使汝
现有饶益事
若欲得财宝
妻子及眷属
应当净身口
而作布施业
不种获福利
日月及星宿
不应照世界
以照世间故
当知由业故
天上诸天中
亦各有差别
福力威德盛
福少尠威德
是故知世间
一切皆由业
布施得财富
持戒生天上
若无布施缘
威德劫损灭
定慧得解脱
此三所获报
十力之所说
此种皆是因
不应扰乱我
是故应修业
以求将来果

又长阿含经云。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无有空者。街衖道陌屠脍市肆。及诸山冢。皆有鬼神无有空处。凡诸鬼神皆随所依。即以为名。若人初生皆有鬼神随逐拥护。若人欲死鬼收精气。行十恶人。若百若千。共一神护。行十善者。犹如国王以百千人而侍卫之。又十方譬喻经云。天上天下鬼神知人寿命罪福。当至未至。不能活人。不能杀人。不能使人富贵贫贱。但欲使人作恶犯杀。因人衰耗而往乱之。语其祸福。令人向欲得设祠祀耳(故知空祭鬼神欲求现福难可得力也)又普曜经。于时迦叶。以偈报佛。

自念祠祀来
已历八十年
奉风水火神
日月诸山川
夙夜不懈废
心中无他念
至竟无所获
值佛乃安宁

又杂宝藏经云。昔日有一婆罗门。事庙室天昼夜奉事。天即问言。汝求何等。婆罗门言。我今求作此天祀主。天言。彼有群牛。汝问最前行者。即如天语。往问彼牛。汝今何似为苦为乐。牛即答言。极为大苦。刺刺两肋。柴戾脊破。驾挽车载。重无休息。时复问言。汝以何缘受是牛形。牛答之言。我是天祀主。自恣极意用天祀物。命终作牛。受是苦恼。闻是语已即还天所。天即问言。汝今欲得作天祀主不。婆罗门言。我覩此事实不敢作。天言。人行善恶自得其报。婆罗门悔过。即修诸善改往前恶。又杂宝藏经云。昔有老公其家巨富。而此老公思得肉食。诡作方便指田头树。语诸子言。令我家业所以谐富。由此树神恩福故尔。今日汝等宜可群中取羊以用祭祀。时诸子等承父教勅。寻即杀羊祷赛此树。即于树下立天祀舍。其父后时寿尽命终。行业所追还生己家羊群之中。时值诸子欲祠树神。便取一羊。遇得其父。将欲杀之。羊便咽咽笑而言曰。而此树者有何神灵。我于往时为思肉故。妄使汝祀。皆共汝等同食此肉。今偿殃罪。独先当之。时有罗汉过到乞食。见其亡父受于羊身。即借主人道眼令自观察。乃知是父心怀懊恼。即坏树神悔过修福。不复杀生。

祭祠部第三

如优婆塞戒经云。佛言。或有说言。子修善法父作不善。因子修善令父不堕三恶道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身口意业各别异故。若父丧已堕饿鬼中。子为追福。当知即得若生天中。都不思念人中之物。何以故。天上成就胜妙宝故。若入地狱受诸苦恼。不暇思念。是故不得。畜生人中亦复如是。若谓饿鬼何缘独得。以其本有爱贪悭悋故堕饿鬼。既为饿鬼常悔本过。思念欲得。是故得之。若所为者。生余道中。其余眷属。堕饿鬼者。皆悉得之。是故智者。应为饿鬼劝作福德。

若有祠祀谁是受者。随其祠处而为受者。若近树林则树神受。舍河泉井上林埠阜亦复如是。是人祀已亦得福德。何以故。令彼受者生喜心故。是祀福德能护身财。若说杀生祠祀得福。是义不然。何以故。不见世人种伊兰子生旃檀树。断众生命而得福德。若欲祠者。当用香华乳酪酥果。为亡追福则有三时。春时正月。夏时五月。秋时九月。

若以房舍卧具汤药园林池井牛羊象马种种资生。布施于他。施已命终。是人福德随所施物。住用久近。福德常生。是福追人如影随形。或有说言。终已便失。是义不然。何以故。物坏不用二时中失。非命尽失。若出家人効在家人。岁节之日弃饮食者。随世法故非真实也。亦信世法出世法故。若能随家所有好恶。常乐施者。名一切施。若以身分及以妻子。所重之物施于人者。是则名为不思议施。

又正法念经云。若为亡人修行布施。生鬼道者鬼容得福。以鬼知悔前身悭贪。故为施。时彼则欢喜。若生余道多无得力。如得生天纯受乐报。不悔本因无心思福。故经云。若生天中都不思念人中之物。何以故。天上成就胜妙宝故。若入地狱受诸苦恼。不暇思念。畜生亦尔。

故娑沙论。为饿鬼作福。鬼得饮食。亦增益身。臭者得香。恶色得好色。又经云。如诸鬼等。所食不同。或脓或粪。得是施已一切变成上妙色味。若鬼异处受生。亲为施时。彼鬼业力。遥知生喜。若还在家受苦报者。亲为施者。鬼自亲见生喜。

又婆沙论云。有人不如法求财及其得时。以悭惜故。于己眷属尚无心与。况复余人。以无施心故。身坏命终堕饿鬼中。若在本舍边不净粪秽厕溷中住。诸亲里等生苦恼心。作如是念。彼积聚财物自不受用。又不施人。以苦恼故欲施其食。请诸眷属亲友知识沙门婆罗门施其饮食。尔时饿鬼亲自见之。于眷属财物生已有想。作如是念。如此财物我所积聚。今施与人心大欢喜。于福田所生信敬心若生余道多不得力。纵令亡人不得此福。故为修善自得大利。如似起慈自常获福。

又智度论云。如慈心念诸众生令得快乐。众生虽无所得念者。大得其福。若不乐施。纵生天得圣还乏衣食。故优婆塞戒经云。持戒虽得罗汉不遮饥苦。生天不得上食璎珞。若乐行施。虽堕鬼畜常饱无乏。

又未曾有经云。有王白佛言。我父先王奉事外道。常行布施求梵天福。如斯功德生何天耶。佛告王曰。前王果报今在地狱。所以者何不值善时。不遇善友。无善方便。虽修功德不得免罪。布施之功不忘失也。候罪毕时方当受福。当知修福不与罪合。先帝大王有五种恶业生地狱中。一者傲慢妬弊。事无麁细。便起鞭罚不忍辱故。二者贪受宝货。断事不平。致令天下怀怨恨故。三者游猎嬉戏。苦困人民。害众生所爱命故。四者耽著女色。得新厌旧。抚接不平致怨恨故。五者破戒。以此文证故知事邪修福。善恶常别。苦乐两报不相杂乱。何况利根多闻。正信三宝而招苦报。又惟无三昧经云。佛告阿难。善男子。人求道安禅先当断念。人生世间所以不得道者。但坐思想秽念多故。一念来一念去。一日一宿有八亿四千万念。念念不息。一善念者。亦得善果报。一恶念者。亦得恶果报如响应声。如影随形。是故善恶罪福各别。

又中阿含经云。若为死人布施祭祀者。若生入饿鬼中者得食。除余趣不得。由各有活命食故。若亲族不生中者。但施自得其福。乃至施主生六趣中。施福常随。以持戒故。虽得人身必须余福助报也。往生经云。亡后作福。死者七分获一。余者属现造者。

又灌顶经云。阿难问佛言。若人命终送著山野造立坟塔。是人精魂在中以不。佛言。亦在亦不在。若人生时不造善根不识三宝。而不为恶。无善受福。无恶受殃。无善知识。为其修福。是以精魂在冢塔中未有去处。是故言在。或其前生在世之时。大修福善精勤行道。或生天上三十三天。在中受福。或生人间豪姓之家。到处自然随意所生。又不在者。或其前生在世之时。杀生祷祝不信真正。邪命自活谄伪欺人。堕在饿鬼畜生之中。备受众苦。经历地狱。故言不在冢塔中也。或不在者。或是五谷之骨未朽烂时。故有微灵。骨若靡烂。此灵即灭。无有气势。亦不能为人作诸祸福。灵未灭时。或是乡亲。命终之人在世无福。又行邪谄应堕鬼神。或为树木杂物之精。无天福可受。地狱不摄。纵舍世间浮游人村。既其无食。恐动于人。作诸变怪扇动人心。或有妖魅邪师以倚为福。觅诸福祐。欲得长生。愚痴邪见杀生祠祀。死入地狱饿鬼畜生。无有出时。可不慎之。又若人临终之日。当为烧香然灯续明。于塔寺中表刹之上。悬命过幡。转读尊经。竟三七日。所以然者。命终之人在中阴中。身如小儿罪福未定。应为修福。愿亡者生神使生十方无量刹土。承此功德必得往生。亡者在世。若有罪愆应堕八难。以幡灯功德必得解脱。若有善愿。应生父母在于异方不得疾生。以幡灯功德皆得疾生。无复留难。若得生已当为人作福德之子。不为邪鬼之所得便。种族豪强。是故应修福善幡灯功德。又若四辈男女。若临终时。若已命过。是其亡日造作黄幡悬著刹上。使获福德离八难苦。得生十方诸佛净土。幡盖供养。随心所愿。至成菩提。幡随风转。破散都尽。至成微尘。风吹微尘。其福无量。幡一转时。转轮王位。乃至成尘小王之位。其报无量。灯四十九照诸幽冥。苦痛众生蒙此光明。皆得相见。缘此福德。拔彼众生。悉得休息。

又净度三昧经云。八王日诸天帝释镇臣三十二人四镇大王司命司录伍罗大王八王使者。尽出四布覆行。复值四王十五日三十日所奏。案挍人民立行善恶。地狱王亦遣辅臣小王。同时俱出。有罪即记。前斋八王日犯过。福强有救。安隐无他用福原赦。到后斋日重犯罪数。多者减寿。条名克死。岁月日时关下地狱。地狱承文书。即遣狱鬼持名录名。狱鬼无慈死日未到。强摧作恶令命促尽。福多者增寿益算。天遣善神营护其身。移下地狱拔除罪名。除死定生后生天上。

又观佛三昧经云。尔时旷野鬼神白佛言。我常噉人。今者不杀。当食何物。佛勅鬼王。汝但不杀。我勅弟子常施汝食。乃至法灭。以我力故令汝饱满。鬼王闻喜。受佛五戒。涅槃经。亦制诸声闻弟子。出众生食济旷野鬼神。又智度论云。鬼神得人少许饮食。即能变使多令得充足。

又譬喻经云。佛与阿难。到河边行见五百饿鬼歌吟而行。复见数百好人啼哭而过。阿难问佛。鬼何以歌舞。人何以啼哭。佛答阿难。饿鬼家儿子亲属。为其作福行得解脱。是以歌舞好人家儿子亲属。唯为杀害无有与作福德之者。后大火逼之。是以啼哭也。

又宿愿果报经云。昔有婆罗门夫妇二人。无有儿子。财富无数。临寿终时自相谓言。各当吞钱以为资粮。其国俗法死者不埋。但著树下。各吞五十金钱。身烂钱出。国中有一贤者。行见愍之。然流泪伤其悭贪。取为设福。请佛及僧尽心供办。擎饭佛前称名呪愿。时悭夫妇受饿鬼苦。即生天上。为请四辈。时生天者。即得天眼知为作福。从天来下但作年少佐助檀越。佛言。此厨间年少是真檀越。佛为说法即得道迹。贤者亦得道迹。众僧欢喜皆得生天。

又百喻经云。昔有贾客欲入大海。要须导师。即共求觅得一导师。相将发引至旷野中。有一天祀。当须人祀。然后得过。于是众贾共思量言。我等尽亲如何可杀。唯此导师中用祀天。即杀导师。以用祭祀。祀天已竟。迷失道路。不知所趣。穷困死尽。一切世人。亦复如是。欲入法海取其珍宝。当修善行以为导师。毁破善行。生死旷路。永无出期。经历三涂。受苦长远。如彼商贾将入大海杀其导者。迷失津济终致困死。

颂曰。

神鬼难测
潜来密往
授以福基
荐以歆飨
兼祭幽涂
冀免饥想
凡圣等祠
福祚无爽◎

◎感应缘(略引一十三验)

  • 益州西南有石室庙神
  • 故庐陵太守庞企蝼蛄神
  • 偓佺槐山菜药父神
  • 殷大夫彭祖仙室有虎神
  • 汉蒋子文死为钟山下神
  • 汉会稽郢县女吴望子感神
  • 晋巴丘县有巫师感神
  • 晋夏侯玄为司马景王杀征
  • 晋居士张应改俗祠事佛有征
  • 宋陈安居废祀神事佛有征
  • 宋齐僧钦精勤奉佛有征
  • 梁沙门释僧融有俗施庙有征
  • 唐倪买得妻皇甫氏暴死有征

晋张应者。历阳人。本事俗神鼓舞淫祀。咸和八年移居芜湖。妻得病。应请祷备至。财产略尽。妻法家弟子也。谓曰。今病日困求鬼无益。乞作佛事。应许之。往精舍中见竺昙铠。昙铠曰。佛如愈病之药。见药不服。虽视无益。应许当事佛。昙铠与期。明日往斋。应归夜梦见一人长丈余。从南来入门曰。汝家狼籍乃尔不净。见昙铠随后曰。始欲发意。未可责之。应先巧眠。觉便炳火。作高座及鬼子母座。昙铠明往。应具说梦遂受五戒。斥除神影大设福供。妻病即间。寻都除愈。咸康二年应至马沟籴盐。还泊芜湖蒲宿。梦见三人以钢钩钓之。应曰。我佛弟子。牵终不置曰。奴叛走多时。应怖谓曰。放我当与君一升酒。调乃放之。谓应但畏后人复取汝耳。眠觉腹痛泄痢。达家大困。应与昙铠闷绝已久病甚。遣呼之适值不在。应寻气绝经日而苏活。说有数人以钢钩钓。将北去下一坂岸。岸下见有镬汤刀劒楚毒之具。应时寤是地狱。欲呼师名忘昙铠字。但唤和尚救我。亦时唤佛。有顷一人从西面来。形长丈余。执金杵欲撞此钓人。曰佛弟子也。何入此中。钓人悑散。长人引应去。谓曰。汝命也尽。不复久生。可暂还家颂呗三偈并取和尚名字。三日当复命过即生天矣。应既苏即复休然。既而三日持斋颂呗。遣人疏取昙铠名。至日中食毕礼佛赞呗。遍与家人辞别。澡洗著衣。如眠便尽。

宋陈安居者。襄阳县人也。伯父少事巫俗鼓舞祭祀。神景庙宇充满其宅。父独敬信释法。旦夕斋戒。后伯父亡无子。父以安居绍焉。安居虽即伯舍而理行精求。淫飨之事废不复设。于是遂得笃病。而发则为歌神之曲。迷闷惛僻。如此者弥岁。而执心愈固。常誓曰。若我不杀之志遂当亏夺者。必先自脔截四体乃就其事。家人并谏之。安居不听经积二年。永初元年病发遂绝。但心下微暖。家人不殓至七日夜。守视之者。觉尸足间如有风来。飘衣动衾。于是而苏有声。家人初惧尸蹶并走避之。既而稍能转动。未求饮浆。家人喜之问从何来。安居乃具说所经见云。初有人若使者。将刀数十呼将去。从者欲缚之。使者曰。此人有福未可缚也。行可三百许里。至一城府。楼宇甚整。使者将至。数处如局司所居。末有人授纸笔与安居曰。可疏二十四通死名。安居即如言疏名成数通。有一寺从内出。扬声大呼曰。安居可入。既入称有教付奸狱吏两人。一云与大械。一云此人颇有福。可止三尺械。疑论不判。乃共视文书。久之遂与三尺械。有顷见有贵人。翼从数十形貌闲雅。谓安居曰。汝那得来。安居具陈所由。贵人曰。汝伯有罪。但宜录治。以先植小福故暂得游散。乃敢告诉。吾与汝父幼少有旧。见汝依然可随我共游观也。狱吏不肯释械。曰府君无教。不敢专辄。贵人曰。但付我不使走逸也。乃释之。贵人将安居。遍至诸地狱。备观众苦。略与经文相符。游历未竟。有传教来云。府君唤安居。安居忙惧然求救于贵人。贵人曰。汝自无罪。但以实对必无忧也。安居至合。见有钳梏者数百一时俱进。安居在第三。既至阶下。一人服冠冕立于囚前。读诸罪簿。其第一者云。昔娶妻之始。夫妇为誓。有子无子终不相弃。而其人本是祭酒。妻亦奉道。共化导徒众得仕女弟子。因而奸之。遂弃本妻。妻常冤诉府君曰。汝夫妇违誓。大义不罪。二终罪一也。师咨义著在三。而奸之。是父子相婬无以异也。付法局详形。次读第二女人辞牒。忘其姓名。云家在南阳冠军县黄水里。家安爨器于福灶口。而此妇眠重。婴儿于灶上匍匐走行。粪污爨器中。此妇寤已。即请谢神祇。盥洗精熟。而其舅每骂詈此妇言。无有天道鬼神。置此女人得行秽污。司命闻知。故录送之。府君曰。眠灶非过。小儿无知。又已请谢神明。是无罪也。舅骂詈言无道诬谤幽灵。可录之来。须臾而到。赤官捉至安居。阶下人具读名牒。为伯所诉。云云。府君曰。此人事佛。大德人也。其伯杀害无辜訾诳百姓。罪宜穷治。以昔有小福故。未知罪耳。今复谤诉无辜教催录取。未及至而府君遣安居还。云若可还去善成胜业。可寿九十三。努力勉之。勿复更来也。安居出至合。局司云。君可拔却死名。于是安居以次抽名。既毕而欲向游贵人所。贵人亦至云。知汝无他。得还甚善。努力修功德。吾身福微不办生天受报。于此辅佐府君亦优游。富乐神道之美。吾家在宛陵。姓某名某。君还为吾致意。深尽奉法。勿犯佛禁。可具以所见示语之也。乃以三力士送安居。出门数步。有传教送符与安居。谓曰。君可持此符经过戌逻以示之。勿辄偷过。偷过有徒讁也。若有水碍可以此符投水中。即得过也。安居受符而归。行久之阻大江不得渡。安居依言投符。曚然如眩。乃是其家屋前中方地也。正闻家中号恸哭泣。所送三人劝还就身。安居之身已臭秽。吾不复能归。此人乃强排之。踣于尸脚上。安居既愈欲验黄水妇人。故往冠军县寻问。果有此妇。相见依然如有曩旧。云已死得生。舅即以其日而亡。说所闻见与安居悉同。授五戒师。字僧旻。襄阳人也。末居长沙。本与安居同里。闻其口说。安居之终亦亲覩。果九十三焉。

占相篇第七十(此有二部)

  • 述意部
  • 引证部

引证部第二

如正见经云。时佛会中有一比丘。名曰正见。新入法服有疑念言。佛说有后世生至于人死。皆无相报。何以知乎。此问未发。佛已预知。佛告诸弟子。譬如树本以一核种四大句毓自致巨盛。牙叶茎节展转变易。遂成大树。树复生果。果复成树。岁月增益。如是无数。佛告诸弟子。欲踧集华实茎节更还作核。可得以不。诸弟子言。不可得也。彼已转变。日就朽败。核种复生。如是无极转生转易。终皆归朽。不可复还使成本核也佛告诸弟子。生死亦如比。本由痴出。展转合成十二因缘。识神转易随行而往。更有父母更受形体。不复识故。不得还报。譬如冶家。洋石作铁铸铁为器。成器可还使作石乎。正见答言。实不可成铁为石。佛言。识之转徙住在中阴。如石成铁转受他体。如铁成器形消体易不得复还。故识禀受人身更有父母。已有父母便有六闭。一住在中阴不得复还。二随所受身胞内。三初生迫痛忘故识想。四生堕地故。所识念灭更起新见想。五已生便著食念故识念断。六从生日长大习所新无复宿识。佛言。诸弟子。识神随作善恶。临死随行所见非故身。不可复还识故面相答报也。未有道意。无有净眼。身死识去。随行变化。转受他体。何得相报也。譬如月晦夜阴以五色物著冥暗中。千万亿人不能视物。若人把炬照之。皆别五色。如愚痴人暗蔽恶道。未得慧眼。往来相报。如月晦夜欲视五色终不得见。若修经戒守摄其意。如持炬火人别五色。譬如无手欲书无目欲视。暗夜贯针水中求火终不可得。汝诸弟子。勤行经戒深思生死。本从何来终归何所。得净结除所疑自解。正见闻已。欢喜奉行。

阿育王太子法益坏目因缘经云六道各有其相。

第一地狱相者

夫人根元
流浪生死
漂滞驰骋
堕于五趣
彼终生此
皆有因缘
人根相貌
今为汝说
行步颠蹷
不自觉知
视瞻眩惑
常喜多忘
举动轻飘
浮游旷野
此人乃从
活地狱来
支节烦痛
睡眠惊觉
梦寤凶恶
黑绳狱来
麁发戾眼
长齿喜瞋
声浊暴疾
合会狱来
语声高大
不知惭愧
喜闻唤呼
不别真伪
眠卧呻吟
梦数惊唤
当知此人
啼哭狱来
常喜悲泣
登高远望
好鬪家人
无有亲疎
言便致恚
经宿不食
此人本从
大啼哭来
身大脚细
筋力薄尠
言语噎塞
声如破瓮
神识不定
心无孝顺
当知此人
阿鼻狱来
身体麁丑
长苦寒战
好热喜渴
悭贪嫉妬
见人施惠
自致烦恼
此人乃从
热地狱来
见火惊恐
复喜暖热
行步轻便
不避时宜
所作寻悔
复欲更施
此人复从
大热狱来
小眼喜瞋
所受多妄
所造短狭
无广大心
见大而惧
视小欢喜
此人乃从
优钵狱来
赤眼丑形
常喜鬪讼
诽谤贤圣
诸得道者
昼夜伺人
非法之行
当知此人
钵头狱来
眼视三角
不孝二亲
生便短命
拘牟狱来
好带刀剑
强撩人鬪
必为人杀
邠持狱来
身生疮痍
口气臭处
与人无亲
旷地狱来
形体长大
行步劣弱
少发薄皮
常多病痛
见人则瞋
贪餮无厌
当知此人
从焰狱来
体白眼青
语便流沫
言无端绪
好弄尘土
见深淤泥
身卧其上
此人乃从
灰地狱来
卷头黄目
人所恶见
临事惶悑
剑树狱来
手常执刀
闻鬪便喜
为刃所害
从刀狱来
体黑咽塞
喜止冥室
口出恶言
热灰狱来
薄力少气
不得自在
得失之宜
一不由己
设见屠杀
不离其侧
当知此人
从剥狱来
瞋喜无常
寻知变悔
时能辞谢
不经日夜
恳责其心
如被刑罚
此人乃从
毱地狱来
喜宿臭处
好食麁弊
所著丑陋
从屎狱来
颜色丑恶
口气麁犷
好谗鬪人
善香狱来
常观此恳
所从来处
知之远离
如避劫烧
地狱之相
略说如是

第六天相者

依须弥山
有五种天
本所造缘
其相不同
腰细脚麁
常喜含笑
智者当察
从曲天来
意好微妙
少于资财
见鬪则惧
从尸天来
身长体白
颜色端正
不好火光
从婆天来
常怀悦豫
闻恶不懅
不从彼受
从乐天来
思惟忍苦
好分别义
慈孝父母
毘沙天来
宿不乐家
喜游林薮
志念女色
从三天来
财宝虽少
生卑贱家
心乐清净
从三天来
任己自行
所为不克
望断愿违
从炎天来
意喜他婬
不守己妻
为鬼所使
他化天来
承事父母
常法则义
己短彼受
兜率天来
非道求道
心无悋想
不乐在家
从梵天来
意愿性质
常贪睡眠
亦不解法
无想天来
六趣众生
各有无本
性行不同
志操殊异

颂曰。

善恶相对
凡圣道合
五阴虽同
六道乖法
观察
各知先业
恶断善修
方能止遏

感应缘(略引六验)

  • 汉黄头郎
  • 汉周亚夫
  • 宋刘龄
  • 梁沙门释琰
  • 梁沙门释智藏
  • 周居士张元

法苑珠林卷第六十二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