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卷第六十三

祈雨篇(此有四部)

  • 述意部
  • 祈祭部
  • 降雨部
  • 河海部

祈祭部第二

如大云轮请雨经云。佛言。若请大雨及止雨法。汝今谛听。其请雨主。于一切众生起慈悲心。受八戒斋。于空露地。应张青帐悬十青幡。净治其地牛粪涂场。请诵呪师坐青座上。若在家人受八戒斋。若比丘者应持禁戒。皆著清净衣。烧好名香。又以末香散法师座。应食三种白净之食。所谓牛乳酪及糠米。诵此大云轮品时。面向东坐。昼夜至心令声不断。供养一切诸佛。复以净水置新瓶中安置四维。随其财力办作种种食供养诸龙。复以香华散道场中。及与四面法座四面。各用纯新净牛粪汁。画作龙形(耶舍法师传云西国土俗以牛能耕地出生万物故以牛粪为净梵王帝释及牛并立神庙以祠之佛随俗情故同为净)东面去座三肘已外画作龙形。一身三头并龙眷属。南面去座五肘已外画作龙形。一身五头并龙眷属。西面去座七肘已外画作龙形。一身七头并龙眷属。北面去座九肘已外画作龙形。一身九头并龙眷属。其诵呪师应自护身。或呪净水。或呪白灰。自心忆念以结场界。或画一步乃至多步。若水若灰用为界畔。或呪缕系颈。若手若足。呪水灰时散洒顶上。若于额上。应作是念。有恶心者不得入此界场。其诵呪者。于一切众生起慈悲心。劝请一切诸佛菩萨怜愍加护。回此功德分施诸龙。若时无雨。读诵此经。一日二日。乃至七日。音声不断亦如上法。必定降雨。大海水潮。可留过限。若能具足依此修行不降雨者。无有是处。唯除不信不至心者。

又大云轮请雨经(一卷)略要云。佛告诸大龙王。我今当说昔从大悲云生如来所闻陀罗尼。过去诸佛已说威神。我今亦当随顺而说。利益一切诸众生故。怜愍与乐。于未来世。若炎旱时。能令降雨。若水涝时亦令止息。疫死险难皆得灭除。能集诸龙。能令诸天欢喜踊跃。能坏一切诸魔境界。能令众生具足安乐。即说呪曰。

怛绖他摩诃若(引)(引)婆婆(引)萨尼(一)失梨帝殊罗敧弥(二)地履荼毘迦啰磨钵耶啰僧呵怛祢(三)波罗摩避啰阇(四)尼摩罗求那鸡鬪苏栗耶波罗毘(五)毘摩岚伽耶师[口*致](六)婆呵啰婆呵啰(七)

南无若那(一)沙伽罗毘卢遮那耶(二)多他竭多耶(三)南无萨婆佛陀(四)菩提萨坻毘呵(五)

又呪曰。

怛咤怛咤(一)帝致帝致(二)鬪昼鬪昼(三)摩诃摩尼(四)摩俱咤(五)毛林达罗尸比沙(六)于留必那(七)三磨罗他(八)帝利曷啰怛那地师咤南(九)跋折啰陀罗萨坻那(十)跋利沙他伊呵阎浮提地毕莎呵(十一)

阿婆何夜寐(一)萨婆那钳(二)迷帝罗质坻那(三)菩提质哆弗婆钳寐那(四)那罗那罗(五)祢梨祢梨(六)奴卢奴卢(七)莎呵(八)

又呪曰。

释迦罗萨坻那(一)钵罗婆罗沙地(二)摩诃那伽(三)伊呵阎浮提卑莎呵(四)

又呪曰。

阿师咤摩迦(一)萨坻那(二)钵啰婆利沙他(三)摩呵那伽(四)伊呵阎浮提卑莎呵(五)

又大方等大云经云。佛言。若有国土欲祈雨者。六斋之日。其王应当净自洗浴供养三宝。尊重赞叹称龙王名。善男子四大之性可令变易。诵持此呪天不降雨。无有是处。是经典中有神呪故。为众生故。三世诸佛悉共宣说。

郁究隷 牟究隷 头坻 比头坻 陀尼羯坻 陀那赖坻 陀那僧 塔兮

降雨部第三

如分别功德论云。天及龙皆能降雨。何以取别。天雨细雾下者是。龙雨麁下者是。又阿修罗共天鬪时。亦能降雨有二种。有喜雨。有瞋雨。若雨和调者。是欢喜雨。若雷电雳雳者。是瞋恚雨(自外云雨雷电等并如前日月篇说)

又增一阿含经云。佛言。如是世间不可思议。如龙界不可思议。云何此雨为从龙口出耶。答不从龙口龙。为从眼耳鼻身出耶。亦不从此出。但龙意所念。若念恶亦雨。若念善亦雨。亦由根本而作此雨。如须弥山。腹有天名曰大力。知众生心之所念。亦能作雨。然雨不从彼天口眼耳鼻出也。皆由彼有神力故而作此雨。

又华严经云。佛子。譬如大龙随心降雨。雨不从内。亦不从外。如来境界亦复如是。随心所念。于念念中出生无量不可思议智。彼诸智慧悉无来处。又言。佛子。一切大海水皆从龙王心愿所起。如来智慧亦复如是。悉从大愿力起。佛子。如来智海无量无边。不可言说。不可思议我说少喻。汝今谛听。佛子。此阎浮提内流出二千五百河水。悉入大海。俱耶尼内流出五千河水。悉入大海。弗婆提内流出八千四百河水。悉入大海。欝单越内流出一万河水。悉入大海。佛子。此四天下内如是二万五千九百河水。悉入大海。佛子。于意云何此水多少。答言。甚多。

佛子。复有十光明龙王。雨大海中。悉过前水。百光明龙王雨大海中。复悉过前。如是等八十亿龙王。各雨大海。展转过前。娑伽罗龙王太子。名曰佛生。雨大海中复悉过前。

佛子。彼十光明龙王皆住渊池。流入大海。复悉过前。百光明龙王所住渊池。流入大海。复悉过前。如是等广说乃至娑伽罗龙王太子所住渊池。流入大海。复悉过前。

佛子。如彼八十亿龙王乃至婆伽罗龙王太子。雨大海中。及其渊池。皆悉不及娑伽罗龙王所雨大海。婆伽罗龙王所住渊池。涌出流入大海。倍复过前。波涌流水青琉璃色。盈满大海。涌出有时是故海潮常不失时。

佛子。如是大海其水无量。珍宝无量。众生无量。大地无量。佛子。于意云何。彼大海水为无量不。答言。实尔。其水深广不可为喻。佛子。如是海水深广无量。于如来无量智海。百分不及一。乃至不可为譬。但随所应化为作譬喻。

河海部第四

如新婆沙论云。于此赡部洲中有四大河。眷属各四。随其方面流趣大海。谓即于此赡部洲中有一大池名无热恼。初彼出四大河。一名殑伽。二名信度。三名缚刍。四名私多。初殑伽河从池东面金象口出。右绕池一匝流入东海。次信度河从池南面银牛口出。右绕池一匝流入南海。次缚刍河从池西吠瑠璃马口出。右绕池一匝流入西海。后私多河从池北面颇胝迦师子口出。右绕池一匝流入北海。殑伽大河有四眷属。一名阎母那。二名萨洛瑜。三名阿氏罗筏底。四名莫醯。信度大河有四眷属。一名毘[竺-二+跛]奢。二名蔼罗筏底。三名设咀荼卢。四名毘咀娑多。缚刍大河有四眷属。一名筏刺拏。二名吠咀剌尼。三名防奢。四名屈愍婆。私多大河有四眷属。一名萨梨。二名避魔。三名捺地。四名电光。如是且说有大名者。然四大河一一各有五百眷属。并本合有二千四河。随其方面流趣大海。如是所说二千四河。未入海顷。颇有能令不入海不。无如是事。假使有人。或以神力。或以呪术。广说乃至令不得入圣谛现观。无有是处。

又涅槃经云。譬如大海有八不可思议。何等为八。一者渐渐转深。二者深难得底。三者同一咸味。四者潮不过限。五者有种种宝藏。六者大身众生在中居住。七者不宿死尸。八者一切万流大雨投之不增不减。

又金刚三昧不坏不灭经云。佛言。弥勒当知。阿耨大池出四大河。此四大河分为八河。及阎浮提一切众流皆归大海。以沃焦山大海不增。以金刚轮故大海不减。此金刚轮随时转故。令大海水同一咸味。

又涅槃经云。善男子。如殑伽河中有七众生。一者常没。二者暂出还没。三者出已则住。四者出已遍观四方。五者遍观已行。六者行已复住。七者水陆俱行。言常没者。所谓大鱼。受大恶业。身重处深。是故常没。暂出还没者。如是大鱼受恶业故。身重处浅。暂见光明。因光故出。重故还没。出已住者。谓坻弥鱼。身处浅水乐见光明。故出已住。遍观四方者。所谓错鱼。为求食故遍观四方。是故观方。观已行者。谓是错鱼遥见余物。谓是可食。疾行趣之。故观已行行已复住者。是鱼趣已既得可食。即便停住。故行已复住。水陆俱行者。即是龟也(喻七种众生者如文不烦此述)

颂曰。

玄言始开阐
云雾上升天
叆叇垂下布
驶雨遍山川
百草俱滋茂
五谷皆熟田
自非慈福力
岂感乐丰年

感应缘(略引二十二验)

  • 秦时中宿县有观亭水神
  • 秦时丹阳县湖侧有梅姑神
  • 汉时夜郎𦟥水竺王祠有竹节神
  • 汉中平年江水内有蛾含沙射人
  • 汉永昌不韦县有禁水毒气
  • 太山之东有澧泉饮用神灵
  • 二华之山当黄河有神簰分流
  • 黄帝时有赤将子舆能随风雨上下
  • 神农时有赤松子是雨师能服水入火
  • 汉沙门千吉能祈雨将孙策忌害见怪
  • 汉沙门竺昙盖祈雨有征
  • 晋沙门僧群隐山感神水饮而不饥
  • 晋庐山释慧远以杖掘地感泉涌出
  • 晋沙门于法兰感涸㵎涌水清流
  • 晋沙门涉公能呪龙下钵中
  • 晋沙门佛图澄能祈雨白龙二头见
  • 晋沙门竺昙摩罗刹能呪水枯而更流
  • 宋沙门求那跋陀罗能祈雨应时而降
  • 齐沙门昙超有神请超祈雨有征
  • 梁安国寺有瑞像放光处有泉涌
  • 唐沙门空藏能祈雨甚有征应
  • 唐沙门慧璿山隐无水感神请居得水

园果篇第七十二(此有五部)

  • 述意部
  • 引证部
  • 树果部
  • 损伤部
  • 种子部

树果部第三

如立世阿毘昙论云。剡浮树者。此树生在阎浮提北边。在泥民陀罗河南岸。是树株本正州。中央。从树株中央取东。西角。并一千由旬。是树生长具足形容可爱。枝叶相覆。久住不凋。一切风雨不能侵入。次第相覆高百由旬。下本洪直都无瘤节。五十由旬方有枝条。树身径刺广五由旬。围十五由旬。其一一枝横出五十由旬。中间亘度一百由旬。周回三百由旬。其菓甘美无比。如细蜂蜜。果大如瓮。其核大如世间剡浮子核。其上有鸟兽之形。东西枝有子。多落阎浮提地。少落水者。南枝果子。并落阎浮提。北枝果子。悉落河中为鱼所食。树根悉是金砂所覆。当春雨时下不漏澁。夏则不热。冬无风寒。干闼婆及药叉神依树下住。如是之事云何知耶。昔王舍城有两比丘。具神通力。共为朋友。往看彼树遂至树所。见树果熟堕地。自破其一。比丘从其蔕孔探手至甲。其最长指犹不至核。牵手而出。为果所染。手甲皆赤。其果香气能染人心。鼻嗅果香。第二比丘问言。汝欲食不。长老我不乐食。是事者。有不可思议。是离欲结最为广大。何以故。若人未离欲嗅是香。即生心气。乃发颠狂。有诸离欲外人若嗅此香。退失离欲之地。是二比丘还王舍城说如上事。时有一人。名曰长胫。本是王种。姓拘利氏。宿业果报所得神通。若行水中。前脚未没。后脚已移。若行草叶。草虽未靡。便得移步。是人从佛闻说此树。即白佛言。我今行至剡浮树不。答云。得至。是人礼佛向北而去。度诸山经过七山。第七名金边山。登山顶向北。耸身远望。唯见黑暗。悑畏而返。佛问。汝至剡浮树不。答言。不至。佛问。汝何所见。答曰。唯覩黑暗。佛言。此黑暗色即剡浮树。是人重礼佛足。右绕三匝。更向北行。重度前七山。更度后七山。又度六大国。又度七大树林。林间有七大河。渡是七河。又度阿摩罗林及诃梨勒林。乃至剡浮南枝。从南枝上行至北枝。是人俯窥见下。水相与常水异。澄清洞彻都无障碍。是人思惟。我之神通今于此处得成就不。因脚履水手攀树枝。是脚至水如石即没。于此神通不得成就。此水轻细如酥油。浮在水上。若以此水投于彼水。即沈如石。是人取一果子。还奉世尊。佛受此果。破为多片。施诸大众。果汁染于佛手。佛以此手击于山石。至今赤色。如昔不异。澁赤不燥。掌迹分明。因昔分果为片故。因名此石为片片岩。是时佛化优娄频螺迦叶。亦取此菓与迦叶。是剡浮树外有二林。形如半月。围绕此树。其内有林。名呵梨勒。外名阿摩勒。是果熟时其味最美。不辛不苦。如细蜂蜜。果形大小如二斛器。阿摩勒林南复有七林。七河相间。其最北林名曰庵罗。次名剡浮。三名娑罗。四名多罗。五名人林。六名石榴林。七名劫毕他林。如是诸果不辛不苦。甜如蜂蜜。是人林中果形似人。若离欲人食此果者。退失禅定。其劫毕他林南有六大国。其最南国名曰高流。次名俱腊婆。三名毘提诃。四名摩诃毘提诃。五名欝多罗曼陀。极北第六名舍喜摩罗耶。是六国内人皆贞良持十善法。其兽自死。自至人所。乃食其肉。是处牦牛其数最多。以其发尾用覆屋舍。其地生麦不须耕垦。是麦熟已无有糠糩。是其国人磨蒸为饭。其麦气甘味美如蜜。

又长阿含经云。所以名阎浮提者。下有金山。高三十由旬。由阎浮树故。得名为阎浮金阎浮树。其果如箪。其味如蜜。树有五大柧。四面四柧上有一柧。其东柧果干闼和所食。其南柧果七国人所食。一名拘楼国。二名拘罗婆。三名毘提。四名善毘提。五名漫陀。六名婆罗。七名婆梨。其西柧果海虫所食。其北柧果禽兽所食。其上柧果星宿天所食。

又中阿含经云。过去阎浮提人寿八万岁时。有转轮圣王出世。名高罗婆王。有树名善住尼拘类王。而有五枝。第一枝者王所食及皇后。第二枝者太子食及诸臣。第三枝者国人民食。第四枝者沙门梵志食。第五枝者禽兽所食。尼拘类树果大如二升瓶。味如淖蜜丸。无有护者。亦无相偷。有一人来饥渴极羸。颜色憔悴欲得食果。往至树王所饱噉果已。毁折其枝。持果归去。尼拘树王有一天依而居之。彼作是念。阎浮洲人。异哉无恩无有反复。我宁令树无果即不生果。复有一人饥渴极羸欲得噉果。往诣树所。见树无果。即往诣高罗婆王所。白曰。天王当知。善住尼拘树王无果。王闻已如力士屈申臂顷。至三十三天住帝释前。白曰。拘翼当知。尼拘树王不生果。于是帝释及高罗婆王。如力士屈申臂顷。至善住尼拘类树。不远而住。化作大水暴风雨已。拔根倒竖。于是树王居止枝天。因此故忧苦愁戚。啼泣垂泪在。帝释前立。帝释问曰。何意啼泣。彼天白曰。当知大水暴风雨拔根倒竖。愿善住尼拘类树王还复如本。于是天帝复化作大水暴风雨已。令尼拘树王即复如故。

又华严经云。雪山顶有药王树。名非从根生非不从根生。纵广六百八十万由旬。下极金刚际。此树生根时。阎浮提树一切根生。若生茎时及枝叶华菓时。阎浮提树一切悉生枝叶华菓。其树根能生茎。茎能生根。是故名曰不从根生非不从根生。于一切处悉能生长。唯除地狱深坑及水轮中。不得生长耳。

又杂阿含经云。昔者有王名拘猎。国中有树名羞波提桓。五百六十里围。下根周匝八百四十里。高四千里。枝四布匝二千里。树有五果。道有五面。一面者国王与宫内诸伎女共食。二面者大臣百官皆共食之。三面者人民共食之。四面者诸释道士共食之。五面者飞鸟禽兽共食之。果如升瓶。其味甜如蜜树。无守者果分不相侵。时人寿八万四千岁。有九种病。一寒二热三饥四渴五大便六小便七爱欲八食多九年老。女人年五百岁。尔乃行嫁(此同弥勒佛出世时也)

损伤部第四

如僧祇律云。佛在世时。有阐陀比丘。须木造房。有萨罗林树。便往伐之。持用成房。尔时林中有鬼神依止此林。语阐陀言。莫斫是树。今我小弱男女。暴露风雨无所依止。阐陀答言。死鬼促去。莫住此中。谁喜见汝。即便伐之。时此鬼神即大啼哭。将诸儿子诣世尊所。佛知而故问。汝何以啼哭。答言。世尊。尊者阐陀伐我林树持用作房。我男女大小风雨曝露。当何所依。尔时世尊。为此鬼神。随顺说法。忧苦即除。去佛不远便有林树。世尊指授令得住止。佛呵阐陀已。如来一宿住止是处。左右有树木与人等者。便为塔庙。是故神祇乐来依止。云何恶口骂之。又四分律。佛亦不许斫神树斫者得突吉罗罪。

又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持戒离于邪见。见人斫伐鬼神大树夜叉罗刹之所依止。其人拥护令不斫伐。此诸鬼神不恼害人。依树受乐。无树则苦。此人命终生欢喜天。与众天女欢娱受乐。从天命终。若得人身安隐巨富。

又毘尼母经云。有五种树。比丘不得斫伐。一菩提树。二鬼神树。三阎浮提树。四阿私陀树。五尸陀林树。若比丘为三宝种三种树。一者果树。二者华树。三者叶树。此但有福无过。有比丘树上安居。缚木作床。即不下树。放便利树下。此树有大鬼。忿瞋打此比丘杀佛言。从今。己去不听比丘树上安居树下便利有五种树不得斫一。菩提树二。神树三。路中大树四。尸陀林树。五尼拘陀树。若佛塔坏。若僧伽蓝坏。为木火烧得斫四种。除菩提树。有五种树应得受用。一者火烧。二者龙火烧。三者自干。四者风吹来。五者水漂。如是等树得受用。

种子部第五

如长阿含经云。有何因缘世间有五种子。有大乱风从不败世界吹种子来生此国。一者根子。二者茎子。三者节子。四者虚中子。五者子子。是为世间有五种子出。

又起世经云。有何因缘有五种子世间出现。佛告比丘。若于东方有诸世界。或成已坏。或坏已成。或成已住。南西北方成坏及住亦复如是。尔时有阿那毘罗大风。别于他方成住世界。吹五种子散此界中。散已复散。乃至大散。所谓根子茎子节子接子子子。此为五子。阎浮树果大如摩伽陀国一斛之瓮。摘其果时汁随流出。色白如乳。味甘如蜜。阎浮树果随所出生有五分益。谓东南西方上下二方。东方生者。诸揵闼婆皆共食之。南方生者。为七大聚落人民所食。何者为七。一名不正噭。二名噭唤。三不正体。四贤五善贤。六牢。七胜。西分生者。金翅鸟等所共食之。上分生者。虚空夜叉皆共食之。下分生者。海中诸虫皆来取食。

又观佛三昧经云。佛言。雪山有树名殃伽陀。其果甚大。其核甚小。推其本末从香山来。以风力故得至雪山。益冬盛寒罗刹夜叉在山曲中屏㟪之处。粪秽不净盈流于地。猛风吹雪以覆其上。渐渐成堑五十由旬。因粪力故此果得生。根茎枝叶华实滋茂。春阳三月八方同时。皆悉风起消融氷雪。唯果树在。其果形色阎浮提果。无以为譬。其形团圆满半由旬。婆罗门食即得仙道五通具足。寿命一劫。不老不死。凡夫食之。向得四沙门果。三明六通无不悉备。有人持种至阎浮提粪坏之地。然后乃生。高一多罗树。树名拘律陀。果名多勒。大如五升瓶。人有食者。能除热病。

又涅槃经云。佛言。善男子。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之。则成醍醐。

颂曰。

祇园感神夹
鹿苑化拘隣
圣人居福地
贤士乐山渊
乍闻千叶现
时动百华鲜
香草皆满地
灵芝遍房前
甘池流八水
神井涌九泉
华幡高飘飏
应感下飞仙
鸟弄千声啭
人歌百福田
盛哉兹胜处
谁见不留连

感应缘(略引十二验)

  • 周隐王二年地暴长
  • 夏秦周汉时山亡
  • 汉哀帝时有灵树变
  • 汉建昭五年有大槐树变
  • 汉灵帝有二樗树变
  • 汉光和年时有灵草变
  • 晋永嘉年时有偃鼠出怪
  • 吴先主时有灵树出变
  • 吴时太守郡境有灵槎怪
  • 太古之时有女马皮变为蚕虫
  • 宋沙门释僧瑜亡后房内生双桐树
  • 唐王玄策西国行传有金山

寻旧说云。太古之时有大人远征。家无余人。唯有一男一女。牡马一匹。女亲养之。穷居幽处思念其父。乃戏马曰。尔能为我迎得父还。吾将嫁汝。既承此言。马乃绝缰而去。径至父所。父见马惊喜。因取而乘之。马望所自来悲鸣不息。父曰。此马无事如此。我家得无有故乎。乃亟乘以归。为畜生有非常之情故。厚加刍养。马不肯食。每见女出入。辄喜怒奋击。如此非一。父怪之。密以问女。女具以告父。必为是故也。父曰。勿言恐辱家门。且莫出入。于是伏弩射而杀之。曝皮于庭。父行女与隣女之皮所戏。以足蹴之。曰汝是畜生。而欲取人为妇耶。招此屠剥。如何自苦。言未及竟。马皮蹶然而起。卷女以行。隣女忙怕。不敢救之。走告其父。父还求索。已出失之。后经数日。得于大树枝间女及马皮。尽化为蚕而绩于树上。其茧纶理厚大异于常蚕。隣妇取而养之。其核数倍。因名其树曰桑。桑者丧也。由斯百姓竞种之。今世所养是也。言桑蚕者。是古蚕之余类也。案天宫辰为马星。蚕书日月当大火则浴其种。是蚕与马同气也。周礼教人职掌禁原蚕者注云。物莫能两大。禁原蚕者。为其伤马也。汉礼皇后亲采桑祀蚕神曰。苑窳妇人寓氏公主。公主者。女之尊称也。苑窳妇人。先蚕者也。故今世或谓蚕为女儿者。古之遗言也(右此十验出搜神记)

法苑珠林卷第六十三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