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猎篇(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敬寻。如来设教。深尚仁慈。禁戒之科。杀害为重。众生贪浊爱恋己身。刑害他命保养自躯。由著滋味渔捕百端。贪彼甘肥罝罗万种。或擎鹰放犬冒涉山丘。拥剑提戈穿窬林薮。或垂纶河海布纲江湖。香饵钓鱼金丸弹鸟。遂使轻鳞殒命弱羽摧年。穴罢新胎巢无旧卵。既穷草泽命侣游归。于是脂消鼎镬。肉碎枯形。识附羹中。魂依鲙里。何期己身可重彼命为轻。遂丧彼身形养己躯命。止存口腹不顾酸伤。但为庖厨横加屠割。致使怨家讐隙遍在冥中。债主逐随满于空界。不善业相。以自庄严。诸恶律仪无时暂舍。菩萨为此敛眉。大士由兹抆泪。但惟四生递受六道轮回。或此身怨府。昔是至亲。曩世密交。今成疎友。改形易貌。不复相知。彼没此生。何由可测。但慈悲之道。救拔为先。菩萨之怀。愍济为用。常应遍游地狱代其受苦。广度众生施以安乐也。
引证部第二
如涅槃经云。有十六恶律仪。何等十六。一者为利𫗪养羔羊。肥已转卖。二者为利买已屠杀。三者为利𫗪养猪豚。肥已转卖。四者为利买已屠杀。五者为利𫗪养牛犊。肥已转卖。六者为利买已屠杀。七者为利养鸡令肥。肥已转卖。八者为利买已屠杀。九者钓鱼。十者猎师。十一者劫夺。十二者魁脍。十三者网捕飞鸟。十四者两舌。十五者狱卒。十六者呪龙。能为众生永断如是十六恶业。是名修戒。
又杂阿毘昙心论云。有十二种住不律仪。一屠羊。二养鸡。三养猪。四捕鸟。五捕鱼。六猎师。七作贼。八魁脍。九守狱。十呪龙。十一屠犬。十二伺猎。屠羊者谓杀羊。以杀心若养若卖若杀。悉名屠羊。养鸡养猪亦复如是。捕鸟者。若杀鸟自活。捕鱼猎师亦皆如是。作贼者。常行劫害。魁脍者。主杀人自活。守狱者。以守狱自活。呪龙者。习呪龙蛇戏乐自活。屠犬者。旃陀罗。伺猎者。王家猎主。
又对法论云。不律仪业者。何等名为不律仪者。可谓屠羊养鸡养猪捕鸟捕鱼猎鹿罝兔劫盗魁脍害牛缚象。立坛呪龙。守狱谗搆。好为损等。屠羊者。为欲活命屠养买卖。如是养鸡猪等。随其所应。缚象者。常处山林调执野象。立坛呪龙者。习呪龙蛇戏乐自活。谗搆者。以离间语毁坏他亲。持用活命。或由生彼种姓中。或由受持彼事业者。谓即生彼家。若生余家。如其次第所期现行彼业。决定者。谓身语方便为先决定要期现行彼业。是名不律仪业。
又出曜经云。南海卒涌惊涛浸灌。有三大鱼流入浅水。自相谓言。我等厄此。及漫水未减宜可逆上还归大海。复碍水舟不得越过。第一鱼者。尽力跳舟得度。次鱼复凭草获过。其第三鱼气力消竭为猎者得之。佛见而说偈曰。
又菩萨本行经云。波斯匿王有一大臣。名曰师质。财富无量应时得度。时舍利弗为说经法。师质闻法不慕荣贵。求欲出家。便以居业尽以付弟。剃头须发而著袈裟。便入深山坐禅行道。其妇愁忧思念前夫不顺后夫。其弟见嫂思念。恐兄反戒还夺基业便语贼帅。雇汝五百金钱斫彼沙门头来。贼帅受钱。往到山中见彼沙门。沙门语言。我唯弊衣无有财产。汝何以来。贼即答言汝弟雇我。使来杀汝。沙门语贼。我新作道人不解道法。且莫杀我。须我见佛少解经法杀我不迟。贼语之言。今必杀汝。不得止也。沙门即举一臂而语贼言。且斫一臂。留我残命使得见佛。时贼便斫一臂持去与弟。于是沙门便往见佛。佛为说法。汝无数劫来。割截其头手脚之血。多于四大海水。积身之骨高于须弥。洟泣之泪过于四河。饮亲之乳多于江海。一切有身皆受众苦。皆从习生有斯众苦。唯当思惟八正之道。闻佛所说霍然意解。即于佛前得阿罗汉道。便放身命而般涅槃。贼担其臂往持与弟。便持臂著于嫂前。语其妇言。常云思念前婿。此是其臂。其妇悲泣便往白王。王即推校如实不虚。便杀其弟。诸比丘问佛。而此沙门前世之时。作何恶行。今见斫臂。修何德本。今值世尊。得阿罗汉。佛告诸比丘。乃昔过去波罗柰国有王名婆罗达。出行游猎驰逐走兽。迷失径路不知出处。草木参天。无余方计而得来出。大用恐悑。遂复前行见一辟支佛。王问其言。迷失径路从何得出。军马人众在于何所。时辟支佛臂有恶疮不能举手。即便持脚示其道径。王便瞋恚。此是我民。见我不起。及持一脚示我道径。王便拔刀斫断其臂。时辟支佛意自念言。王若不自悔责。当受重罪无有出期。于是辟支即于王前。飞升虚空神足变现。时王见已以身投地。举声大哭悔过自谢。唯愿下来受我忏悔。时辟支佛即便来下受其忏悔。时辟支佛便入涅槃。王收起塔华香供养。常于塔前忏悔求愿。而得度脱。尔时王者。此沙门是。由斫辟支佛臂。五百世中常见斫臂而死。至于今日。由忏悔故不堕地狱。而得度脱成阿罗汉道。佛告比丘。一切殃福终不朽败。诸比丘闻莫不惊悚。
颂曰。
◎慈悲篇第七十四(此有五部)
- 述意部
- 菩萨部
- 国王部
- 畜生部
- 观苦部
述意部第一
夫含生禀气皆有灵智。蠢动翱翔咸知畏死。致使菩萨兴行救济为先。诸佛出世大悲为本。所以临河羡鱼不如结网。观他受福不如行因。是故将求其报莫若先兴其善。贵贱等施黑白心平。三宝福田四生同敬。并须临时救济给引衣食。罄拳握之珍。撤耳目之玩。捐已奉施随之以喜。信夫箧笥以奖其意。玉帛以表其诚。身肉骨髓尚不宝恋。况复外财宁生爱著。菩萨行行亦不待索。虽心不待物而物亦筌心。心物两备福智双行矣。
观苦部第五
如正法念经云。孔雀菩萨为诸天说。若有悲心是人则去涅槃不远名大庄严。于五道众生若起悲心能破烦恼。云何地狱众生而起悲心。此诸众生于自业所诳。由此怨家之所造作。得不可喻种种苦。大地狱等一百三十六处。众生堕中地裂擘坼。断截烧煮无救无归。东西驰走求哀自免不可得脱。而起悲心则得增长无量梵福。
若人利益众生。观诸饿鬼种种饥渴。自烧其身如烧丛林。四面驰走互相踢突。焰火焚烧遍体炽然。以求救护无能救者。此诸众生何时当离种种苦恼。是名观鬼而起悲心则生梵天。
若人观于畜生。而起悲心。应念其中无量苦恼互相杀害。空行水陆死法无量。互相残害。互相食噉。此诸众生何时当脱。是名观畜生苦而起悲心。若有能生如是之念则生梵天。若人观于六欲诸天而起悲心。于六欲天受天之乐不可譬喻。种种山谷山峰园林。而受快乐。既受乐已业尽还退生在苦处受大苦恼。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东西驰走。绕乱无知受大苦恼。是名观天而起悲心则生梵天。若人观于人中而起悲心。以种种业生于人中受苦乐果。种种心性种种信解。或有贫穷依恃他人以自存活。如是观于五道众生生五种苦已而兴悲心。如是之人得胜安隐则得涅槃。
又杂阿含经云。尔时世尊以爪上土告诸比丘。于意云何。我爪上土多为大地土多。比丘白佛。世尊爪上土甚少少耳。其大地土无量无数不可为比。佛告诸比丘。如是众生能数数下至一弹指顷。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有如甲上土耳。其诸众生不能数数下至如一弹指顷。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者。如大地土。是故诸比丘。常当数数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又修行道地经偈云。
又善见律云。若住处有虎狼师子。下极蚁子不得住。若蚁有窟。蚁子游行。觅食驱逐。别处得住。
又杂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天阿修罗对阵鬪战。阿修罗胜诸天不如。时天帝释军坏退散极生恐悑。乘车北驰还归天宫。须弥山下道径丛林。林下有金翅鸟巢。多有金翅鸟子。尔时帝释恐车马过践杀鸟子。告御者言。可回车还勿杀鸟子。御者白王。阿修罗军后来逐人。若回还者为彼所困。帝释告言。宁当回还为阿修罗杀。不以军众蹈杀众生。于道御者转车南向。阿修罗军遥见帝释转乘而还。谓为战策即还退走。众大恐悑。坏阵流散。归阿修罗宫。佛告诸比丘。彼天帝释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以慈力故威力摧伏阿修罗军。亦当赞叹慈心功德。又大悲经云。佛告阿难。若复有人心住慈善。当得十一种功德利益。何者为十一种。一睡眠得安隐。寤则心欢喜。二不见恶梦。三人非人爱。四诸天拥护。五毒不能害。六刀箭不伤。七火所不烧。八水所不溺。九常得好衣肴饍饮食床座卧具病瘦汤药。十得上人法。十一身坏命终得生梵天。
又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凡常之力。云何为六。小儿以啼为力。女人以瞋为力。比丘以忍为力。国王以傲慢为力。罗汉以精进为力。诸佛以大悲为力。是故比丘。当念大慈悲力。
颂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