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部第六(此别三部)
- 述意部
- 引证部
- 慧益部
述意部第一
夫二种庄严慧名最胜。三品次第智曰无过。故经言。五度无智似若愚盲。所以般若胜出世间破除诸有。释论又言。佛是众生母。般若能生佛。是则智为一切众生之祖母。故外书云。叡哲钦明。乃称放勋之德。仁义礼智。方曰宣尼之道。当惟智慧之法不可不修出世之因无宜弗习。能排巨暗。譬满月之照三途。巧遣众毒。似摩祇之除万恶。岂可任无常没守此长迷。取相交缠我心萦结。常多有爱恒富无明。未达因缘不修对治。所以欝欝慢山殆高崇华。滔滔爱水遂广沧溟。或横执断常偏论即离。神黄神白。我见我知。一脚常翘五边长炙。食草学牛噉粪如犬。或盛谈下谛。宁识中道之宗。或封执四韦。岂寤大乘之旨。或谓冥初生觉其永不知。世间定常唯此为贵。或复言非有想是证涅槃。计自在天能成世界。愚戆昏瞢庸鲁顽疏。看指求月守株竢兔。尚疑驼马宁分菽麦。虽知欢笑。将[(学-子+禺)-爻+(与-(乏-之))][(学-子+禺)-爻+(与-(乏-之))]而不殊。徒识语言。与猩猩而不异。良由不识空理常处无明。凡是倒心皆名邪见。五住烦恼未减一毫。百八使缠森然尚在。是故大士。为求八字不惜驱命。恐在缠中逢苦即退。故自克心以牢其志也。
利益部第三
又大宝积经云。第六菩萨修行智慧。复有十法不与二乘共。何等为十。一思惟分别定慧根本。二思惟不舍断常二边。三思惟因缘生起诸法。四思惟无众生我人寿命。五思惟无三世去来住法。六思惟无发行不断因果。七思惟法空而殖善不懈。八思惟无相而度众生不废。九思惟无愿而求菩提不离。十思惟无作而现受身不舍。如是慧者不与声闻辟支佛共。
又月灯三昧经云。佛言。若有菩萨能行般若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一切悉舍不取施想。二持戒不缺而不依戒。三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四行于精进而离身心。五修禅定而无所住。六魔王波旬不能扰乱。七于他言论其心不动。八能达生死海底。九于诸众生起增上悲。十不乐声闻辟支佛道。
又佛言。若有菩萨信乐多闻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知烦恼资助。二知清净资助。三远离疑惑。四作正直见。五远离非道。六安住正路。七开甘露门。八近佛菩提。九与一切众生而作光明。十不畏恶道。
又六度集经云。复有四种智慧具足智慧。何等为四。一不住断见。二不入常见。三了十二缘。四忍无我行。
菩萨复有四种𢺠护法具足智慧。何等为四。一𢺠护法师如己君主。二护诸善根。三将护世间。四护利益他人。菩萨复有四种无厌足行具足智慧。一乐于多闻无有厌足。二乐于说法无有厌足。三行慧无有厌足。四行智无有厌足。
又华严经云。佛子。一切诸佛有十种未曾失时。何等为十。一切诸佛成等正觉未曾失时。一切诸佛善根业报未曾失时。一切诸佛授菩萨记未曾失时。一切诸佛随应众生示现神力未曾失时。一切诸佛现如来身未曾失时。一切诸佛悉行于舍未曾失时。一切诸佛入城聚落未曾失时。一切诸佛摄欢喜众生未曾失时。一切诸佛难化众生而不放舍之。为调伏故未曾失时。一切诸佛示现不可思议自在神力未曾失时。佛子。是为一切诸佛十种未曾失时。
颂曰。
感应缘(略引七验)
- 晋亭湖神庙经验
- 魏沙门释志湛
- 唐沙门释慧因
- 唐沙门释慧棱
- 唐沙门释法敏
- 唐沙门释空藏
- 唐司元大夫妻萧氏
晋杨州江畔。有亭湖神。严峻甚恶。于时有一客僧婆罗门。名曰法藏。善能持呪辟诸邪毒。并皆有验。别有小僧就藏学呪。经于数年。学业成就。亦能降伏诸邪毒恶。故诣亭湖神庙止宿。诵呪伏神。其夜见神。遂致殒命。藏师闻弟子诵呪致死。怀忿自来夜到神庙。瞋意诵呪。神来出现。自亦致死。同寺有僧每常受持般若。闻师徒并亡。遂来神所。于庙夜诵金刚般若。至夜半中闻有风声极大。迅速之间见有一物。其形伟大。壅耸惊人。奇特可畏。口齿长利。眼光如电。种种神变不可具述。经师端坐正念诵经。刹那匪懈。情无怯怕。都不忧惧。神见形泰。摄诸威势来至师前。右膝著地合掌恭敬。听经讫。师问神曰。檀越是何神灵。初来猛峻后乃容豫。神答云。弟子恶业报得如是。是此湖神。然甚信敬经师。又问。若神信敬何意前二师并皆打死。答云。前二师死者。为不能受持大乘经典。嗔心诵呪。见弟子来逆前放骂。专诵恶语。欲降弟子。弟子不伏。于时二僧见弟子形恶自然悑死。亦非弟子故杀二僧。左近道俗见前二僧被杀。谓经师亦死。相率往看。且见平安。容仪欢泰。时人甚怪。竞共问由。具答前意。寔因般若威力圣教不虚。诸人因此发心受持般若者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