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相部第四
若萨婆多论。问曰。五戒中几是实戒。答曰。前四是实。后一是遮。所以同结者。以是放逸根本能犯四戒。如迦叶佛时。有优婆塞。由饮酒故婬他妻盗他鸡杀。他人来问。时答言不作。便犯妄语。亦能造四逆。唯不能破僧若受不杀戒。乃至一切有形蠢动皆不得加害。及食杂肉荤辛等。皆不得犯。
故楞伽经云。佛告大慧。菩萨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我今略说十种因缘。一谓一切众生从本已来展转因缘。常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二驴骡馲驼狐狗牛马人畜等肉屠者杂卖故。三不净气分所生长故。四众生闻气悉生恐悑。如旃陀罗。狗见憎恶惊怖群吠故。五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六凡愚所嗜臭秽不净无善名称故。七令诸呪术不成就故。人以杀生者见形起识染味著故。九彼食肉者诸天所弃令口气臭多恶故。十空闲林中虎狼闻香。我常说言。凡所饮食作子肉想。作服药想。故此过去有王。名师子苏陀婆。食种种肉。遂至人肉。臣民不忍。即便谋反。如班足王经说。
又涅槃经云。夫食肉者。断大慈种。行住坐卧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生恐怖。譬如有人。近师子已。众人见之。闻师子臭。亦生恐怖。如人噉蒜臭秽可恶。余人见之闻臭舍去。说远见之犹不欲视。况当近之。水陆空行悉舍之走。咸言。此人是我等怨。是故菩萨不习食肉也。
义云。五戒优婆塞等。如俗家井水。多有细小诸虫。尽须漉看还置本处。欲有行动亦须赍漉袋自随。
若受不盗者。下至一枝草一粒谷等。皆不得取。
故智度论云。憍梵钵提。试看一粒谷生熟不还本主。犯于业道尚五百世中为牛。乃至成罗汉已犹自呞食。
若受不邪婬者。如智度论云。除己妻外。余之男女鬼神畜生可得行婬者。悉是邪行。虽是自妻不犯。然须避于非处。谓自妻非道及得身已。亦须禁之。恐伤胎故。产三年内须亦避慎。谓防乳竭。若别有乳母不在制限。
又成实论云。自妻非处。谓口及大便处。及一切女人为父母儿所护。出家女人等为法护故亦名邪婬。若无主女人众人前自来为妻。如法者不犯。
又提谓经云。年三长月六斋三明日月灯火下及八王日。亦名八节日。并须禁之(八王日如下述)若受不妄语戒者。但使心虚。无问境之虚实并犯。
又智度论。问曰。何故优婆塞慎口律仪及净命耶。
答曰。白衣居家受世间乐。兼修福德。不能尽行戒法。是故佛令持五戒。复于口业妄语最重。以妄语故能作余过。或故作不故作。若但妄语已摄三事。若说实语。四种正语皆已摄。尽于诸善中实为最大。
又成实论云。虽是实语。以非时故即名绮语。或是时以随顺衰恼无利益故。或虽利益。以言无本义理不次。恼心说故皆名绮语。
又摩德勒伽论云。为他传骂皆德罪故。
又萨婆多论云。妄语两舌恶口相历各作四句。一是妄语非两舌恶口。传他此语向彼说。以不实故是妄语。不以分离心故非两舌。软语说故非恶口。余句类。互可知。
又成实论云。余三业。或合或离。绮语一种必不相离。
又善生经云。若当妄语。亦摄绮语两舌恶口义。
又萨婆多论云。不妄语者。若说法义。论传一切是非。莫自称为是。常令推寄有本则无过也。不尔斧在口中。若受不饮酒者。如四分律云。若饮酒者。乃至不得以草滴酒口中。
又智度论云。饮酒有三十五过失。何等三十五。答曰。一现世财物虚竭。何以故。饮酒醉乱心无节限。用费无度故。二众病之门。三鬪诤之本。四裸露无耻。五丑名恶露人所不敬。六无复智慧。七应所得物而不得已。所得物而散失。八伏匿之事尽向人说。九种种事业废不成办。十醉为愁本何以故。醉中多失醒则惭愧忧愁。十一身力转少。十二身色坏。十三不知敬父。十四不知敬母。十五不敬沙门。十六不敬婆罗门。十七不敬叔伯及尊长。何以故。醉闷愦恼无所别故。十八不尊敬佛。十九不敬法。二十不敬僧。二十一近朋党恶人。二十二疏远贤善。二十三作破戒人。二十四无惭愧。二十五不守六情。二十六纵色放逸。二十七人所憎恶不喜见之。二十八贵重亲属及诸知识所共摈弃。二十九行不善法。三十弃舍善法。三十一明人智士所不信用。何以故。酒放逸故。三十二远离涅槃。三十三种狂痴因缘。三十四身坏命终堕恶道泥犁中。三十五若得为人所生之处常当狂𫘤。如是种种过失。是故不饮酒。
又萨婆多论云。五戒优婆塞听贩卖。但不得作五业。一不得贩卖畜生。自有者听直卖。不得与屠儿家。二不得贩卖弓刀箭矟。自有者听直卖。不得与屠儿杀害家。三不得酤酒为业。自有者听直酤。四不得压油为业。外国麻中有虫故犯。准此无虫应不犯。五不得作五大色染。多杀虫故。如秦地染青亦多杀虫入五大色数。
又善生经云。受戒者。五处不应行。谓屠儿婬女酒肆国王旃陀罗舍等。有五种业不应作。谓卖毒药酿皮樗蒱围棋六博歌舞唱伎等。并不得为。亦不得亲近如是人等。
又宝云经云。持戒之人不听向破戒家乞食。
又阿含经云。远恶近善有四法。当急走避之百由旬。一由旬四十里。百由旬四千里。四法者。一恶友。二恶众。三或多语笑。四或瞋或鬪。
又优婆塞五戒相经云。佛告诸比丘。犯杀有三种夺人命。一自作。二教人。三遣使。自作者。自身作夺他命。教人者。教语他人言。捉是人系缚夺命。遣使者。语他人言。汝识某甲不。汝捉是人系缚夺命。是使随语夺彼命时。优婆塞犯不可悔罪。复有三种。一用内色。二用非内色。三用内非内色。第一用内色杀者。谓用手打。若用足及余身分令彼死。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后不死。是得中罪可悔。第二用不内色杀者。若人以木石刀矟弓箭等令彼死者。同前得罪。第三用内非内色杀者。以手捉木石等打令死者。得罪同前。复有不以此三杀。但合诸毒药著眼耳鼻身上食中被褥等。中令彼死者。亦同前罪。
若优婆塞。或作火坑谩心造者。若人堕死犯不可悔罪。非人鬼神等堕中死者。犯中罪可悔。畜生死者。犯下罪可悔。若都无死者。犯三方便可悔轻罪。若克心唯为人造火坑不通余者。若人堕死犯不可悔。不死犯方便。非人畜生死者不犯。若优婆塞。或用口业呪术令死。或有叹死赞死。或有气力人心起恶念令死。或堕胎令死。得罪重轻并同前准。不犯者。或有行来出入误堕木石等死者。并不犯余如内律具说。
第二盗戒者。以三种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用心。二用身。三离本处。第一用心者。谓发心思惟欲为偷盗。第二用身者。谓用身分等取他物。第三离本处者。随物在处举著余处。并得重罪。复有三种取人重物犯不可悔罪。一自取。二教他取。三遣使取。复有五种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苦切取。二轻慢取。三诈称他名字取。四强脱取。五受寄取。重物者。若盗五钱。若五钱直得者。犯不可悔罪。复有七种取他物犯不可悔。一非己想。二不同意。三不暂用。四知有主。五不狂。六不心乱。七不病坏心。具此七者取他重物犯不可悔。取他不满五钱轻物犯中可悔。翻前七种取他物者。轻重俱不犯。
第三婬戒者。邪婬有四处。一男。二女。三黄门。四二根女者。人女非人女畜生女。男者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黄门二根各有三种同前。若优婆塞与人女非人女畜。生女三处行婬。谓口大小便处。犯不可悔。若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黄门二根二处行婬。谓口及大便处。犯不可悔。若发心欲行婬未和合者。犯不可悔罪。若二身和合止而不婬犯中可悔。除其三处余处行婬。此皆可悔。若人死乃至畜生死者。身根未坏。于彼三处共彼行婬。犯不可悔。轻处同上。若优婆塞虽不受戒。犯佛弟子净戒人者。虽无犯戒之罪。然后永不得五戒八戒乃至出家具足戒。若颠狂心乱痛恼所缠不自觉者不犯。
佛告诸比丘。吾有二身。一生身。二戒身。若善男子。为吾生身。起七宝塔。至于梵天。若人亏之。其罪尚有可悔。亏吾戒身。其罪无量受罪如伊罗钵龙王。犯不可悔也。
第四妄语戒者。佛告诸比丘。吾以种种呵责妄语。赞叹不妄语者。乃至戏笑尚不应妄语。何况故妄语。是中犯者。若优婆塞不知不见过人圣法。自言。我是阿罗汉四等果人。乃至四禅慈悲喜舍得四空定不净观阿那般那念。天来龙来到我所供养我。彼问我义。我答彼问。皆犯不可悔罪。若实见言不见。实闻言不闻。实疑言不疑。有而言无。无而言有。如是等小妄语者。犯可悔罪。若发心欲妄语。未出言犯下可悔。言而不尽意者。犯中可悔。若自言得圣道者。便犯不可悔若狂心乱心不觉语者不犯。
第五饮酒戒者。佛告诸比丘。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饮酒。乃至小草头一滴亦不得饮。酒有二种。谷酒木酒。谷酒者。以诸五谷杂米作酒者是。木酒者。或用根茎叶果用种种子果草杂作酒者是。酒色酒香酒味饮能醉人者。是名为酒。若甞咽者。亦名为饮。若饮谷酒。咽咽犯。若饮酢酒。若饮甜酒。若噉曲能醉人者。若噉糟。若饮酒淀。若饮似酒色。似酒香似酒味。能令人醉者。并随咽咽犯。若但作酒色无酒香无酒味不能醉人及余饮者。皆不犯。若依四分律。病比丘等余药治不差。以酒为药者不犯。颠狂心乱病恼不觉知者亦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