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部第六(此别五部)
- 述意部
- 忏悔部
- 受法部
- 戒相部
- 功能部
述意部第一
夫以圣道远而难希。净心近而易惑。为山基于一篑。为佛起于初念。故万里之克。离初步而不登。三祇之功。非始心而罔就。是知行人发足常步此心。开示初学须崇十善。今既五浊交乱过犯滋彰。不作则已。作便极重。用此量情如何轻侮。如经犯重罪人比此阎浮一万六千年。始同他化自在天寿一日一夜。用此长日寿命一万六千岁。比阎浮提日月则经九百二十一亿六十千岁。在阿鼻地狱。若更顽固不信佛经。即依观佛三昧经。过杀八万四千父母等罪。深重难计。弗可除灭。比见道俗于其斋日唯受五八三聚戒等论其十善都无受者。良由僧等隐匿圣教。致令不弘失于道分故未曾有经云。下品十善。谓一念顷。中品十善。谓一食顷。上品十善。谓从旦至午。于此时中心念十善止于十恶故。野干心念十善。七日不食得生兜率天。又上生经云。我灭度后四众八部。欲生第四天。当于一日至第七日。系念彼天持佛禁戒。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弥勒佛前。随念往生。言七日者。且从近论。尚感彼天。况复一生而不克获。问曰。天上胜报不可思议。如何七日便感大福。答曰。善因虽微获果甚大。如小爝火能烧大山。一善能破大恶。亦如少灯能破多暗。轻日能消重露。小子能生大树。世事尚然。何况善力也。
◎三聚部第七(此别有十三部)
- 述意部
- 损益部
- 简德部
- 忏悔部
- 受法部
- 请证部
- 戒相部
- 劝请部
- 随喜部
- 回向部
- 发愿部
- 优劣部
- 受舍部
述意部第一
夫十善五戒心须形受。菩萨净戒可以心成。故戒法理旷事深。在家出家平等而受。慧牙因斯以成。定水沿滋而满。必庄严于六度。璎珞乎四等。虽复栋宇未成。而基阶已广。惟斯戒本。流来汉地。源始晋末。中天竺沙门昙无谶者。赍此戒经及优婆塞法。东渡流沙。撮举章条。抄出戒本。凉州有道进法师者。道心超绝。慧力俊猛。流闻戒来。乃驰往燩煌。躬自迎接。戒法。既至时无其师。于是谨依经文自誓而受。于时凉州道俗并未之知也。既而彼寺道朗法师。梦进从佛受记。又僧尼信士十有余人。咸同此梦。互相征告。俄而进还。果受斯戒。朗年德崇重。西土之望。既爱乐大乘。兼证瑞梦。心喜内充。既从进受。以为菩萨胜地超过三乘。遂屈其年腊降为法弟。既而名德僧尼清信士女。次第受业三千许人。凉州刺吏闻进戒行。奉遵师礼。于是菩萨戒法流布京国。自尔已来黑白依持受者无量。愿斯甘露等雨大千。谨撰兹记录其始末耳。
受舍部第十三
如大乘菩萨戒有三种。谓前三聚净戒是也。此戒受已谓与心俱。心无后际故戒不失。又善戒经云。有二因缘失菩萨戒。一退菩萨心。二得增上恶心。离是二缘乃至舍身他世地狱畜生。终不失戒。后若更受不名新得。名为开示莹净故长也。
又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云。诸大德一心谛听。我今欲说三世诸佛菩萨成就利益一切众生功德戒。如是住菩萨戒者。即是前四波罗夷。若有犯者。不名菩萨。现身不能庄严菩提。又复不能令心寂静。是似菩萨非实菩萨。犯有三种。有輭中上。若輭中心犯。是不名失。若是增上心犯。是名为失。何者是上。若犯上四。数数乐犯。心无惭耻。不自悔责。是名上犯。菩萨虽犯于上四事。不即永失。不同比丘犯于四重即为永失。菩萨不尔。何以故。比丘犯四更无受路。菩萨虽犯脱可更受。是故不同。若依小乘戒有四种。一在家五戒八戒。二出家十戒二百五十戒。此之四种。一受得已谓与形俱身存戒在。身谢戒亡。故短大乘戒也。依毘昙论云。别解脱戒舍有四种。一作法舍。二命终舍。三断善根舍。四二形生舍。
又萨婆多论云。若受斋戒已。遇恶因缘。逼欲舍戒者。不必要从出家人边舍。趣得一人即成舍。述曰。若有犯戒难缘逼其犯者。宁可舍。却为之后时无过。故论云。若五戒中犯一重戒。不成受八戒。若八戒中犯一重戒。不成出家受十戒。乃至具戒亦尔。所言四重者。谓盗满五钱成重。非处行婬。杀人自称得圣。随犯一戒。即名犯重。于戒律中无忏悔法。若依方等大乘经等。方开受忏。亦有诸师不许。向优婆塞等说四重者。恐成误错。若不许者。何故欲受戒前展转遣问。若舍时随对一人前舍。并得无问道俗皆成。
问曰。受时所以要对出家人前成受。舍时对白衣亦得。
答曰。受戒欲似登山采宝。所以稍难。舍戒欲似下阪弃珠。所以甚易。
故四分律云。若有舍戒者。于佛法为死。受生则难。趣死极易。舍时应云。
大德一心念。我先受得五戒为优婆(塞夷)今对大德舍却作在家白衣(一说便成八戒亦然)后若好心发时。欲更受戒应先忏前罪。后受亦得。
颂曰。
感应缘(略引十验)
- 齐沙门上统
- 晋沙门慧永
- 晋沙门法安
- 晋沙门昙邕
- 宋沙门法度
- 梁沙门智顺
- 隋沙门净业
- 隋沙门灵干
- 唐居士张法义
- 唐居士夏侯均
齐上统师传云。汉明初感摩腾法兰唯有二人初来至此。不得受具。但与道俗。𩮜发被服缦条。唯受五戒十戒而已。伏惟。如来出世八年始兴羯磨。震旦在白木条东二万七千里。开持律五人得授大戒。自后至汉第十桓帝。一百余年内犹用三归五戒十戒。迭相传授。桓帝已后北天竺国有五西僧。来到汉地。与大僧受具足戒。一名支法领。二名支谦。三名竺法护。四名竺道生。五名支娄谶。其时大律未有。支法领口诵出戒本一卷羯磨本一卷。在此流行。今时名旧羯磨。后到魏皇初三年。昙摩迦罗又译出戒律。后至元孝文世。有光律师。验旧羯磨及以戒本。文有加减多少不足。依大律本次第删集。现世流行。号为新羯磨。于时尼众来求受戒。支法领曰。如律所明。唯开边地五人僧受具戒。不论尼众。是时尼等辞退而还。泣泪如雨不能自胜。后到汉末魏初。东竺国有二比丘尼。来到长安。见比丘尼众。问曰。汝谁边受戒。尼众答曰。我到大僧所受五戒十戒而已。二尼叹曰。边地尼等悉未有具。为还本国化得一十五人来。三人在雪山冻死。二人堕黑𡼏死。余到此土。唯有十人在此。诸尼悉赴京师。与授具戒。后到吴地亦与彼尼受具讫已。西尼思忆本乡。即附舶南海而还。及至上船唯有七人。三人命终。来去经途十七余年。后至魏文帝三年。内勅设无遮大会。魏帝勅问此土僧尼得戒源由。有何灵验。诸大德等咸皆不答。于时即有比丘。请向西国问圣人得戒源由。发足长安到于天竺。见一罗汉启白振旦僧尼得戒以不。罗汉答曰。我是小圣不知得不。汝在此住。吾为汝上兜率奉问弥勒世尊得不来报。即便入定向兜率天。具问前事。弥勒答曰。僧尼并得戒讫。仍请灵验。弥勒即取金华云若边地僧尼得戒。愿金华入罗汉手掌。不得莫入。发愿既讫。将华按手。其华入掌中。高一尺影现。弥勒语曰。汝到振旦比丘所。亦当如我此法。罗汉下来。如弥勒法。以华按比丘手。即入掌中。高一尺影现。瑞应既征。其时即有远方道俗。来相钦仰。求受三归五戒。乃有无数。即号为华手比丘。当去之时有一十八人。自余慕住西国。或有冒涉流沙风寒命过。唯有华手比丘独还汉地。当本去日有迦毘罗神现身。语华手曰。道路悬远多诸崄难。弟子送师至彼来往清吉。未到之间。魏文帝殿前有金华空中现。文帝问太史曰。有何双怪。太史答曰。西域正法欲来到此。不盈一月。华手比丘掌中金华来到此土。初至之日空里金华即灭不现。大瑞既征。故戒福永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