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
沙门
肇师云。出家之都名也。梵云。沙迦懑(懑门字上声呼之)曩。唐言勤息谓此人勤修善品。息诸恶故。又秦译云。勤行谓勤修善法行趣涅槃也。或云沙门那。或云桑门。皆译人楚夏尔○涅槃经云。沙门。此云。善觉○大方广宝箧经云。离诸缠聚。故名沙门○大庄严经云。超过染著名沙门○正法念处经云。心无所乐著。一切不希望。能脱一切贪。是名为沙门○华首经云。如空无触碍。烟尘无所污。我说沙门法。无染亦如是○宝积经云。沙门者寂灭故。调伏故。受教故。戒身净故。如实义故。得解脱故。离三十八法故。坚心不动如地故。护彼我意故。于诸形相无染著。如空中动手无所碍故。成就如是多法故。名沙门○长阿含经云。沙门者。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逢苦不戚。遇乐不忻。能忍如地○瑜伽论云。有四沙门。一胜道沙门。即佛等。二说道沙门。谓说正法者。三活道沙门。谓修诸善品者。四污道沙门。谓诸邪行者(道即八支圣道也。若有其道。自行邪行。非生道器。故名污道)。五分律云。佛始成道世皆称为大沙门。
比丘
梵语云。比丘。秦言乞士。谓上于诸佛乞法。资益慧命。下于施主乞食。资益色身○肇法师云。因果有三名。一名怖魔。即因出家时魔宫震动故。至果上名杀贼(有云。出家者具正信正因。发勇捍心。求佛果大菩提。誓度一切众生。真实大心者。方能震动魔宫尔)。二因中名乞士。果上名应供。三因中名破恶(即持戒名破恶)至果上名无生○涅槃经云。能破烦恼。故名比丘。破我等想。修戒定慧。度三有四流。安处无畏道。故名比丘○大庄严经云。破无明藏故名比丘○瑜伽论云。比丘者。舍离家法趣非家等具足别解脱律仪众同分是其自性于其形色勤精进故怖畏恶趣自防守故摄无损故名比丘○毘婆沙论偈云。手足勿妄犯。节言顺所行。常乐守定意。是名真比丘○杂阿含经偈云。所谓比丘者。非但以乞食。受持在家法。是何名比丘。于功德过恶。俱离修正行。其心无所畏。是则名比丘○大威德陀罗尼。有一长者。名选择。投佛出家。剃发已时有尊者娑难陁。唤云长者选择。答曰我今出家剃发为比丘。非长者也。时婆难陀语曰。不但剃发名为比丘。乃以偈说云。若断欲希望复断诸漏尽。诸法无希望。不可说有法。随顺向涅槃。随顺趣厌离。入信到彼岸。此成为比丘。有四种比丘。一毕竟到道比丘。谓阿罗汉。二示道比丘。谓三果圣人。三受道比丘。谓初果向。四污道比丘。谓凡夫破戒者(凡夫持戒比丘随信随戒法故。必在受道下称也。问污道比丘堪为福田否。答大婆沙论云污道比丘虽破戒而不破见。虽破加行不破意乐信有因果如是正见意。乐九十六种外道所无。但施主于彼起正信。不生嫌恶。自生大福矣)。
苾刍
梵语也。是西天草名。具五德。故将喻出家人。古师云。苾刍所以不译者。盖含五义故。一者体性柔软。喻出家人能折伏身语麄犷故。二引蔓旁布。喻出家人传法度人连延不绝故。三馨香远闻。喻出家人戒德芬馥为众所闻四能疗疼痛。喻出家人能断烦恼毒害故。五不背日光。喻出家人常向佛日故○根本律百一羯磨本云。有苾刍年八十岁满六十夏。若于别解脱经。未曾读诵。不了其义。此名老小苾刍(别解脱经。即戒本也。此㪯隅尔)。
僧
梵语具云僧伽。唐言众(今略称僧也)○中阿含经云。何名众。答有若干姓异名异蔟。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从佛学道。是名众○善见律云。等戒等见等智等众是为僧○南山钞云。四人已上。能御圣法。办得前事。名之为僧。僧以和合为义。言和合者。有二种。一理和。谓同证择灭故。二事和此别有六义。一戒和同修。二见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五口和无诤。六意和同悦。僧史略云。凡四人已上名僧。今一人亦称僧者。盖从众名之也。亦如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一人亦称军也。
除馑男
康僧会注法镜经云。凡夫贪著六尘。犹饿夫贪食。不知厌足今圣人断除贪爱。除六情饥馑。故号除馑○分别功德论云。世人饥馑色欲。比丘除此爱馑之想故。
导师
十住断结经云。号导师者。令众生类。示其正道故○华首经云。能为人说无生死道。故名导师○佛报恩经云。大导师者。以正路示涅槃经。使得无为常乐故○大法炬陀罗尼经云。以能不退菩提道。不断绝菩提道。故名导师○商主天子所问经云。何名导师文殊答云。住是道已。能令众生得成熟。故名导师。
祖师
宝林传云。期城太守杨衒之。问达磨云。西国相承称祖何义。达磨曰。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为祖师(此士自达磨西来距曹溪能大师。六人得称祖师)。
禅师
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云。天子问文殊曰。何等比丘得名禅师。文殊曰。于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谓不生。若如是知。得名禅师。乃至无有少法可取。不取何法。所谓不取此世后世。不取三界至一切法悉不取。谓一切法悉无。众生如是不取。得名禅师。无少取非取不取于一切法悉无所得故无忆念若不忆念彼则不修若不修者彼则不证故名禅师。
善知识
摩诃般若经云。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法。及一切种智。令人心入欢喜信乐。是名善知识○华首经云。有四法是善知识一能令人入善法中。二能障碍诸不善法。三能令人住于正法。四常能随顺教化○瑜伽论云善知识具十功德。一调伏。二寂静。三惑除。四德增。五有勇。六经富。七觉真。八善说。九悲深。十离退。且初调伏者。谓与戒相应由根调故。寂静者。定相应由内摄故。惑除者。信念以慧相应烦恼断故。德增者。戒定慧具不缺减故。有勇者。利益他时不疲倦故。经富者。多闻故。觉真者。了实义故。善说者不颠倒故。悲深者。绝希望故。离退者。于一切时恭敬故。
长老
长阿含经云。有三长老。谓耆年长老(年腊多者)。法长老(了达法性内有智德)。作长老(假号之者)○譬喻经偈云。所谓长老者。未必剃须发。虽复年齿长。不免于恶行。若有见谛法。无害于群萌。舍诸秽恶行此名为长老。我今谓长老。未必先出家。修其善本业分别于正行。设有年齿幼。诸根无漏缺。此谓名长老○肇法师云。内有智德可尊故名长老○恩法师云。有长者老年之德名长老。
宗师
传佛心宗之师。又云。宗者尊也。谓此人开空法道。为众所尊故。
法主
阿含经云。佛为说法主。今古皆以说法知法之僧。为法主。如僧叡。谓僧导曰。若当为万人法主。宋孝武勅道。猷为新安寺镇寺法主。
大师
师范也。大简小之言也○佛称三界大师者○瑜伽论云。能化导无量众生令苦寂灭。又云。摧灭邪秽外道。出现世间。故号大师。若凡夫比丘。蒙勅赐号者○僧史略云。肇自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延庆节。内道场谈论。左街。云颢赐三慧大师。右街僧彻赐净光大师。可孚赐法智大师。重谦赐青莲大师此为始也○瑜伽论云。略有大师。五种功德。一于诸戒行终无误失二善建立法三善制所学四于善立善制中随所疑惑等皆能善断五教授出离。
法师
杂阿含经云。何名法师。佛言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名法师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名法师○十住婆沙论云。应行四法。名法师一广博多学。能持一切言辞章句。二决定善知世间出世间诸法生灭相。三得禅定智。于诸经法随顺无诤。四不增不损如所说行○辩中边论。十种法师颂曰。谓书写。供养。施他。听。披读。受持。正开演说。诵。及思。修。
律师
律钞解题云。佛言善解一字。名律师。一字者律字也○宝云经云。具足十法。名律师。一善解毘尼所起。二善解毘尼甚深处。三善解毘尼微细事。四善解毘尼此事得彼事不得。五善解毘尼性重戒。六善解毘尼制重戒。七善解毘尼制起因缘。八善解声闻毘尼。九善解辟支毘尼。十善解菩萨毘尼○十诵律云。持律人有七功德。一能持佛内藏。二能善断诤。三持戒。四外道顶住以律故。五不咨问他于众说戒无畏故。六能断有疑故。七能令正法久住故○善见律云。佛说持律人。即是功德根本。因根故摄领诸法。
阇梨
寄归传云。梵语阿遮梨耶。唐言轨范。今称阇梨。盖梵音讹略也○菩提资粮论云。阿遮梨夜。隋言正行○南山钞云。能紏正弟子行故。
胜士
月灯三昧经云。能净持戒。名胜士。
尊者
梵云。阿梨夷。华言尊者。谓德行智具。可尊之者。
开士
经音疏云。开达也。明也。解也。士则士夫也。经中多呼菩萨为开士。前秦符坚。赐沙门有德解者。号开士。
大德
智度论云。梵语娑檀陀。秦言大德。律中多呼佛为大德○毘奈耶律云。佛言从今日从小下苾刍于长宿处应唤大德○此方比丘若宣补者。僧史略云。即唐代宗大历六年四月五日。勅京城僧尼临坛大德。各置十人。以为常式。此带临坛而有大德二字。此为始也○增辉记云。行满德高。曰大德。
上座
五分律云。齐几名上座。佛言上更无人名上座○毘尼母云。从无夏至九夏。是下座。自十夏至十九夏。是中座自二十夏。至四十夏。是上座。五十夏已上一切沙门之所尊。敬名耆宿(准百一羯[序-予+(林/言)]云。虽夏腊六十。应须是知律。有戒行者。方名耆宿)○毘婆沙论云。有三上座。一生年上座。即尊长耆旧具戒名真生故。二世俗上座。即知法富贵。大财大位大族大力大眷属。虽年二十。皆应和合推为上座。三法性上座。即阿罗汉。颂曰。心掉多绮语。染意乱思惟。虽久住林园。而非真上座。具戒智正念。寂静心解脱。彼于法能观。是名真上座○十诵律云。具十法名上座谓有住处(言住处者。婆沙论云。谓道及果空三摩地。能引彼力殊胜。能令身心安住不动。故名上座住处矣)。无畏。无烦恼。多知识多闻。辩言具足。义趣明了。闻者信受。善能安痒入他家。能为白衣说法。令他舍恶从善。自具四谛法乐。无有所乏名上座○律中。僧坊上座(即律三网上座)僧上座(即坛上上座。或堂中首座)别房上座(即今禅居诸寮首座)住家上座(即计齐席上座)○婆沙论云。夫上座者。心安住故不为世违顺倾动。是名上座。
座主
摭言曰。有司谓之座主。今释氏取学解优赡颕拔者名座主。谓一座之主。古高僧呼讲者为高座。或是高座之主。
上士
瑜伽论云。无自利利他行者名下士有自利。无利他者名中士。有二利名上士(上士具二利。有大心大行。亦名大士)。
上人
摩诃般若经云。何名上人。佛言若菩萨一心行阿耨菩提心不散乱。是名上人○增一经云。夫人处世。有过能自改者。名上人○十诵律云。有四种。一麁人。二浊人。三中间人。四上人○律缾沙王呼佛弟子为上人○古师云。内有智德。外有胜行。在人之上。名上人。
道人
智度论云。得道者。名为道人。余出家者。未得道者。亦名道人(道者亦同此说)。
贫道
智度论云。贫有二种。一财贫。二功德法贫○瑜伽论云。出家品。智贫。财贫○指归云。道则通物之称也。属三乘圣人所证之道也。谓我寡少此道。故曰贫道(僧史略云。汉魏两晋沙门对君王。亦只称贫道。如南齐时帝问王俭曰。先辈沙门对帝何称。正殿还坐否。俭对曰。汉魏佛法未具。不见纪传自伪国稍盛皆称贫道。亦闻预坐)。
头陀
梵语杜多。汉言抖擞。谓三毒如尘。能坌污真心。此人能振掉除去。故今讹称头陀○善住意天子经云。杜多者。抖擞贪欲嗔痴三界内外六入。若不取不舍不修。不著。非是不著。我说彼人。名为杜多○头陀十二功德。一阿兰若处。二常乞食。三次第乞。四一受食。五节量食。六中后。无饮浆。七弊衣。八但三衣九冢间。十树下坐。十一露地坐。十二长坐不卧(彼经广有说文)。
支郎
古今儒雅。多呼僧为支郎者。高僧传云。魏有三高僧。曰支谦。支纤支亮。于中谦。者为人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睛黄。复多智。时贤谚曰。支郎眼中黄。形躯虽小。是智囊。
缁流
此从衣色名之也。僧史略云。问缁衣者色何状貌。答紫。而浅黑。考功记云。三入为𫄸。五入为緅。七入为缁矣固知缁本出绛雀头色。即紫赤色也。故梁净秀尼见圣众衣。如桑熟椹。此乃浅赤深黑色也。
龙象
中阿含经。佛告邬陀夷若沙门等。从人至天不以身口意害我说彼是龙象。
空门子
智度论云。涅槃有三门。一空门。二无相门三无作门何者空门。谓观诸法无我我所。诸法从因缘生。无作者受者。是名空。今出家人。由此门入涅槃宅。故号空门子。
宗主
僧史略云。唐末寺皆立受依止阇梨一员。今朝取秉律员。位最高者号宗主。盖道俗之间。有诤不分曲直。告具剖断。令人息诤故也。
僧录
僧史略云。唐文宗开成中。始立左右僧录。即端甫法师为始也。法师德宗召入禁中。与儒道论议。赐紫方袍。令侍大子于东朝。顺宗重之若兄弟。宪宗待之若宾友。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
副僧录
即昭宗干宁中改首座为副僧录。即觉晖为始也。
讲经论首座
史云。首座之名。即上座也。居席之端。处僧之上故也。即唐宣宗署僧辩章。为三教首座。此为始也今则以经论学署首座也。
僧正
史云。正者政也。自正正人。克敷政令故。盖以比丘无法。若马无辔勒。渐染俗风将。乖雅则故。择有德望者。以法而绳之。令归乎正故云僧正。此以伪秦僧[(丰*力)/石]。为始也。至梁普通六年勅法云。为大僧正(此加大字)。
僧主
即南齐永明中。武帝勅法献为僧主始也(所言主者犹僧官也)。
国师
僧史略云。西域昔有尼犍子。学通三藏。兼达五明。举国归依。乃彰斯号。此土则比齐高僧法常演毘尼涅槃。通禅法。齐主崇为国师。此为始也。唐神秀自则天召入。历四朝号国师。慧忠肃代二朝入内说禅。号国师。元和中勅署知玄曰悟达国师(玄五岁便能吟诗。出家为沙弥。年十四讲涅槃经。时李啇隐有诗赠云。十四沙弥解讲经。似师年几只携鉼。沙弥说法沙门听。不在年高在性灵)。若偏霸之国。则蜀后主赐僧录光业为祐圣国师。吴越称天台德韶为国师。江南署文遂为国大导师(如广知请读僧史略)。
尼
梵音具云。比丘尼。亦名除馑女。天竺以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此云大爱道)为始也。钞云。今呼尼为阿姨师姨者此效佛召爱道也。师姑(未详)尼有八敬法。去圣已远。不复遵行繁不录也。
式叉摩那
此云学法女似今尼之长发也。四分律云。十八岁童女应二岁学谓二岁练身以六法练心(文多不载)。
优婆塞
秦言善宿男。谓离破戒宿故。又梵云。邬波索迦。唐言近事男。谓亲近承事诸佛法故。天竺受五八戒。俗人称之亦云清信士○瑜伽论云。具足三德一意乐净。谓于三宝远离疑惑。圆满戒法。求出世故。二能作三宝事。三能引发同法○阿含经云。圆满八支。谓信。戒。施。听法。受持。解义。如说修行。
优婆夷
夷即女声字也。又云。邬波斯迦(名义同前)。
七众
谓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此出家五众)优婆塞。优婆夷(此在家二众)○婆沙论云。夫能维持佛法有七众在世间三乘道果相续不断尽。以波罗提木叉为根本○大毘婆沙论云。七众者。一苾刍。二苾刍尼。三式叉摩那。四室利摩拏洛迦(唐言勤策男即沙弥也)。五室利摩拏理迦(唐言勤策女即沙弥尼也)。六邬波索迦。七邬波斯迦。
道德
八正圣道七支戒德表里具足之称也○论衡云。成名之谓道。立身之谓德。
名德
名者实也。实立而名从之。仲尼云。所贵名实之名也。德者得也。所谓内得于己。外得于人。常无所失。合而称之○阿含经。呼舍利弗已下。为名德比丘○皎法师高僧传序云。寡德适时名而不高实德潜光高而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