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
三宝
谓佛法僧也。宝性论云。依彼六种相似对故。佛法僧说名为宝。一世间难得相似。以无善根诸众生等百千万劫不能得故。二无垢相似。以离一切有漏法故。三威德相似。以具足六通。不可思议。威德自在故。四庄严相似。以能庄严出世间故。五胜妙相似。以出世间故。六不可改异相似。以无漏法。世八法不能动故。偈云。真实世希有。明净及势力。能庄严世间。最上不变等。
同体三宝
谓于一真如上。义说为三也。一真如。是觉性。名佛宝。二真如。有执持义。名法宝。三真如。有和合义。名僧宝。
别体三宝
此有二宗。初小乘说。丈六金身。是佛宝。四谛十二因缘生空教。是法宝四果缘觉是僧宝。次大乘说。三身如来是佛宝。二空教是法宝。三贤十圣是僧宝。
住持三宝
范金雕木绘塑形像。是佛宝。三藏文句。是法宝。剃发染衣同一理事。是僧宝。
佛宝
梵语佛陀或云浮屠。或云部多。或云母驮或没陀。皆是五天竺语楚夏也。并译为觉。所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今略称佛也○般若灯论云何名佛于一切法。不颠倒。真实觉了。故名佛。又云。于无体法中。觉了无余。诸法平等觉。故名为佛○菩萨本行经云。佛者诸恶永尽。诸善普会。无复众垢。诸欲都灭。六度无极。皆悉满毕。以权方便。随时教化。有大神力。身紫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六通清彻。前知无穷。却覩无极。现在靡所不知。三达遐鉴有如此德。故号佛也。
一身
唯就法身也体依聚义。名身○摄论云。为应化身。及如来一切功德所依故。名法身也。
二身
佛地论云。一法身即自受用身佛也。二生身即他受用。并化身佛也○摄论云。如来有二种身。一自性得身是法身也。二人功得身。是应化二身也。
三身
唯识论云。一清净法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为大功德所依止故○二圆满报身论云。此有二种。一自受用身。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德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常自受用广大法乐○二他受用身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菩萨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合此二种名曰报身○三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来登地菩萨。及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各得诸利乐事○又觉性是法身。以无相为相。觉相为报身。用四智为体。觉用名化身。即随类变现。形量大小不定○庄严论云。应知此三身。摄一切佛身。示现一切自利利他依止故。
四身
楞伽经云。一应佛。二功德佛。三智慧佛。四如如佛。
五身
菩萨璎珞经云。一如如智法身。二功德法身。三自法身。四变化法身。五虚空法身。
十身
华严经云。一无著佛。二愿佛。三业报佛。四住持佛。五涅槃佛。六法界佛。七心佛。八三昧佛。九性佛。十如意佛(无所发菩萨经。及佛地论。颇同有云。十重他受用佛。亦名十身)○已上诸身不同无出于三身也三身不同即不离一身而佛佛具足矣。
十号
菩萨地持经云。如来有十种名称功德。谓非不如说故。名(如来)得一切义无上福田。应供养故。名应(字平声呼谓具上三义故若去声呼只有应供一义也)。如第一义开觉故。曰等正觉止观具足。名明行足第一上升。永不复还故。名善逝。如世界众生界。一切种烦恼及清净。名世间解。第一调伏心巧便智。一切世间唯一丈夫。名无上士调御丈夫四种真实智义法真实故。显示不了义故。依一切义故。广说断一切疑显示甚深清白处故。为一切法导师故。名天人师三聚具足。一切种平等开觉。名佛坏一切魔力。名婆伽婆。
六德
梵音婆伽婆。或云薄伽梵。此含六义。一自在。二炽盛。三端严。四名称。五吉祥。六尊贵○亲光菩萨造佛地论释云。谓如来永不系属诸烦恼故。具自在义。焰猛智火所烧炼故。具炽盛义。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庄饰故。具端严义。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具名称义。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故。具吉祥义。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懈废故。具尊贵义。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云。无上正遍知觉。
释迦牟尼
智度论云。秦言能仁寂默(姓名兼称也)。
天中天
佛之小字也。本行经云。净饭王云。太子生后。诸事皆成。宜字萨婆頞他悉陀(华言一切义成或云悉达多。此云财成)又诸释称立性憍慢多言。及见太子悉皆默然。王云宜名牟尼(此云寂默)又一日抱太子。谒释迦增长大天神。庙神石为像。即起礼太子足。王曰。我子于天神中更为尊胜。宜名天中天(此并约事而言也)○古译经。有称佛名大仙者。此与天仙不同。般若灯论云。声闻菩萨等亦名仙佛于中最尊上故。已有一切波罗蜜多。功德善根。彼岸故名大仙○又大毘婆沙论。称佛为真人者。谓佛既受人异熟相续证真实法故名真人○又本行集经称佛为龙者。谓世间有爱皆远之。系缚解脱。诸漏已尽名龙。故云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梵音那伽。此云龙非是世间业报龙。盖取自在变化无碍义梵)右佛宝讫。
法宝
梵音达磨。华言法。以轨持为义。谓轨物生解。任持自性故○般若灯论云。何名法。若欲得人天善趣。及解脱乐。佛知众生诸根性。欲不颠倒故。说人天道及涅槃道故。名法。复次自他相续。所有熏习。及无熏习。烦恼怨贼悉能破散故。名法也。今就住持法宝。分为三。谓经律论焉。
经
梵音素怛囕。或苏怛啰者。华言线。盖取贯穿摄持义也○又梵云。修多罗。或云修妬路者。秦言契。谓上契理下契根故。今言经者。具三义谓久通由也。肇云。经。常也。谢灵运云。经由也津也。通也。谓言由理生。理。由言显。学者神悟。从理教而通矣。
典
经也常也法也。
教
梵音阿含。此云教○唯识论云。阿含者。谓诸如来所说之教○长阿含经序云。阿含者秦言法归。所谓万善之渊府。总持之林薨也。又云阿笈摩(新梵语也)○一切经。皆以声名句文四法为体。克实用佛无漏声音为体。故云声教○智度论云。若苦行头陀。初中后夜。勤心禅观。若而得道者。声闻教也。若观法相。无缚无解。心得清净。菩萨教也。
十二分教
亦云十二部经。一修多罗(契经)。二祇夜(应颂)。三和伽罗(授记)。四伽他(调颂)。五尼陀罗(因缘)。六优陀那(自说)。七伊帝目多(本事)。八阇陀伽(本生)。九毘佛略(方广)。十阿浮达摩(未有)。十一婆陀(譬喻)。十二优波提舍(论议)。若小乘。只有九部。无自说授记方广等。
律
梵云毘尼。此翻名律。律法也。从教为名。谓断。割。轻重。闻。遮。持。犯。故○清净毘尼经云调伏烦恼为烦恼故名毘尼。新梵语云。毘奈耶唐言调伏。谓显律仪调伏六根三毒故○萨娑多论云毘尼有四义。一(是佛)法平地万善由之生长。二一切佛弟子皆依戒住。一切众生依戒而有。三趣涅槃之初门。四(是佛)法璎珞。能庄严佛法故。
五部律
出三藏记云。一婆麄富罗(即僧祇律)。二萨婆多(梁云一切有即十诵部)。三昙无德(梁云法镜即四分部)。四弥沙塞(即五分部)。五迦叶毘(未至梁地)。
律名始
古今译经图记云。初是汉灵帝建宁二年庚戌安世高首译出义决律一卷。次有比丘诸禁律一卷。至曹魏世。天竺僧昙摩迦罗。此云法时。到洛阳见僧全无律范。于嘉平年中。与昙谛译出羯磨僧祇。戒心图记即律名始也。
论
梵云。阿毘昙此云无比法。为分别慧故。而有四种。一梵云摩怛理迦此云本母取出生之义也。二梵云奢萨怛啰此云议论。谓议详空有。论量假实。三乌波儞舍。此云近说。谓略说经中要义不次第故。四梵云阿毘达磨。此云对法。谓能对所对论也○又有二论。则摄前四焉。一宗论即宗大小乘经造也。二释论释大小乘经也。
大乘
梵云。摩诃衍此云大乘。大者。简小之称。乘者。运载为义○十二门论。龙树菩萨问云。何名摩诃衍。答于二乘为上故。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诸佛大人乘是乘故。能尽诸法。边底故。名大乘○菩萨地持经云。有七种大名大乘。一法大。谓。方广藏。最上大故。二心太。谓。发阿耨菩提心故。三解大。谓。解菩萨方等藏故。四净心大。谓。过行解地故。五众具大。谓。福德众具故。六时大。谓三阿僧祇劫故。七得大。谓。得无上菩提故。
小乘
小者。简非大也。谓。如来观根逗机。方便施设也○文殊问经。文殊白佛言。世尊入涅槃后。未来弟子。云何诸部分别。佛言未来我弟子。有二十部。能令诸法住。并得四果。三藏平等无下中。上譬如海水。味无有异。如人有二十子。真实如来所说。根本二部。从大乘出。从般若波罗蜜出。声闻。缘觉。诸佛皆从般若波罗蜜多出故。
三藏
经。律。论。谓之三藏。又佛藏菩萨藏。声闻藏。名三藏。藏者。摄也。谓。摄人摄法故○庄严论云。谓摄一切所应知义故○仁王经偈云。佛法众海三宝藏。无量功德于中摄○阿毘达磨集论。云。何故如来建立三藏。为欲对治疑烦恼故。建立素呾囕藏。欲对治受用二边随烦恼故。建立毘奈耶藏。欲对治自见取执随烦恼故。建立阿毘达磨藏。
八藏
菩萨处胎经云。胎化藏。中阴藏。摩诃衍藏戒律藏。十住菩萨藏。杂藏。金刚藏。佛藏。是为释迦文佛经法具是矣○若今安置经律论处名藏者梵云俱舍。此言藏。谓。库府之总称也。
法门
肇云。言为世则。谓之法。众圣所由。谓之门○智度论云。智者入三种法门。观一切佛语皆是实法不相违。一蜫勒门(此云箧藏)二阿毘昙门。三空门。入蜫勒门。论议则无穷。入阿毘昙门。或佛自说诸法义名字。诸弟子种种集解。入空门者。所谓众生空。法空。若大乘义。一切诸法。性自常空。不以智慧方便观故空○八万四千法门者。贤劫王经云。谓。佛最初修行诸波罗蜜多。乃至最后分布佛体波罗蜜。三百五十度。一一皆具六波罗蜜。如是总有二千一百对治。贪瞋痴及等。分有八千四百。除四大种六无义(六尘也)所生过失十转合。有八万四千法门也。
法轮
大毘婆沙论云。何名法轮。答是法所成故。法为自性故。名法轮。如世间呼金轮等轮。是动转不住义。舍此离彼义。能伏怨敌义。又圆满义。谓。毂辐辋三事具足故。轮体法。即八圣道支也。初明小乘法轮者。以戒为先故。用正语正业正命为毂。毂根本也。依戒生定故。用正定正勤正念为辋。辋能摄录。依定发慧故。用正见正思惟为辐。○次大乘法轮者。以智为先。用正见正思惟为毂。智惠皆名根本智故。次用正语正业正命为辐。辐依毂立。戒因智净故。后用正。定正念正勤为辋。定因戒得。戒为定摄故。
二谛
一俗谛。又名安立谛。二真谛。又名非安立谛。又名胜义谛○婆沙论云。谛者实义。真义。如义。不颠倒义。无虚诳义○契经云。佛所说法。皆归二谛。
四谛
一苦谛二集谛。三灭谛四道谛○毘婆沙论云。逼迫流转。是苦相。生长能转业。是集相。寂静止息。是灭相。出离还灭。是道相。○又云。一切如来宣说。开示四谛法。拔济有情。出离生死故。欲显要由自勤修道不由他修故。
正法
婆沙论。正法有二种。一世俗正法。谓名句文身。即经律论也。二胜义正法。谓。圣道。即无漏根力觉支道支也。
佛法寿命
法住经云。佛告阿难。我涅槃后正法一千年。由女人出家故。减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未法一万年○钞云。正法有二。一证正法。约证圣道说。正犹证也。二教正法。谓。内法文字。总名正法。统像末说。若正法时。有教有行有证故。若像法时。像似也。有教有行。似正法时则证果者鲜矣。若末法时。空有教。无修行者○大毘婆沙论云。佛言有二补特伽罗。能住持正法。谓。说者行者。若持教者。相续不灭。能令世俗正法久住。若持证者。相续不灭。能令胜义。正。法久住持。正法人有二。一持教法者。谓续诵解说经律论等。持正法者。谓。能修证无漏圣道。
佛法先后
报恩经云。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佛依法住。于三宝中。何不以法为初。佛言。法虽是佛师。而非佛不弘。所谓道由人弘。是故佛先。法后也。右法宝讫。
僧宝
法苑珠林云。夫论僧宝者。谓。禁戒守真威仪出俗图方外以发心。弃世间而立法。宫荣无以动其意。亲属莫能累其想。弘道以报四恩。育德以资三有。高越人天。重逾金王。称为僧宝○顺正理论云。僧有五种。一无耻僧。谓毁戒披法服者。二痖羊僧。谓于三藏教不了达。无听说用。三朋党僧。谓于游散营务鬪诤。善巧结搆。此三种多分造非法业。四世俗僧谓善异生此通作法非法业。五胜义僧。谓。四果此定不容造非法业○十轮经云。僧有二种。一胜义僧。即佛菩萨二乘等。般若灯论云。四果人。谓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和合故。名僧也。
菩萨
菩萨者。具足应云菩提萨埵。唐言觉有情。觉者。所求果也有情者。所度境也。言摩诃萨者。此云大有情即能求能度人也。地持论云萨埵是勇猛义精进义求大菩提故名摩诃萨。
声闻
声闻者。瑜伽论云诸佛圣教。声为上首。从师友所闻。此声教。展转修证。永出世间小行小果故。名声闻。
独觉
梵云。毕勒支底迦。唐言独行。此有二。谓部行。麟喻也。瑜伽论云。常乐寂静。不欲杂居修加行满无师友教自然独出世间中行中果故名独觉。或观缘悟道。又名缘觉华严经云。上品十善道修治清净。不从他教。自觉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深因缘法故○二住持僧者淮高僧传有十科。一译经。二解义。三习禅。四明律。五护法。六感通。七遗身。八读诵。九兴福。十声德(通惠大师云。为僧不预于十科。事佛徒劳于百岁)。右僧宝讫。
福田
彦悰法师福田论云。夫福田者何也。三宝之谓也。功成妙智道登圆觉。佛也。玄理幽微。正教精诚。法也。禁戒守真。威仪出俗僧也。皆是四生导首。六趣舟航。
供养三宝
大方广不思议境界经云。供养佛者得大福德。速成阿耨菩提。令诸众生皆获安乐。供养法者。增长智慧证法自在。能了知诸法实性。供养僧者。增长无量福德资粮。致成佛道。
供养佛
宝积经。广博仙人问。佛灭度后。云何种植。获福报耶佛言。诸如来者。皆是法身。若在世。或灭后。所有供养。福无有异。又问。福为积聚耶。佛言。譬如甘蔗未压之时。汁不可见。彼于一节二节之中。求汁积聚了无见者。然彼汁不从外得。福德果报亦复如是。不在施主手中。心中身中。亦不相离。犹影随形○大集经。商主天子问。佛在世日供养。世尊是受者。而施者获福。世尊灭后。供养形像。谁是受者。佛言。诸佛如来法身也。若在世若灭度。所有供养。其福无异○善生经云佛言如来即是一切智藏。是故智者。应当志心勤修供给。生身灭身。形像塔庙既供养已。于己身中。莫生轻想。于三宝所。亦应如是。若我现在。若涅槃后。等无有异○优婆塞戒经。佛言有人言。供养施于塔像不得寿命色力安乐辩才以无受者故是义不然有信心故用施主信心布施是故得是五常福报。譬如比丘修习慈心。实无受者。而亦获得无量果报。
赞佛
菩萨本行经。阿难白佛。若使有人以四句偈赞叹如来。得几功德。佛言。正使亿百千那术无数众生。皆得辟支佛道设有人供养是等衣服饮食医药床卧敷具。满百岁其功德多否。可难言甚多。佛言若人以四句偈用欢喜心。赞叹如来所得功德。过于上福。百千万倍。无以为喻○智度论云。若闻诸佛功德。心尊重。恭敬赞叹知一切众生中德无过者故。言尊也。敬畏之心。过于君王父母师长利益故。言重也。谦逊畏难故。曰恭也。推其智德故。曰敬也。美其功德为赞。赞之不足。又称扬之。为叹。
念佛
智度论云。但一称南无佛。是人亦得毕苦。其福无尽。问云何但空称佛名字。便得毕苦。其福不尽。答是人曾闻佛功德。能度人老病死。若少供养及称名字。得福无量。亦至毕苦○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超日月光如来。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忆人一。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为[文/日]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观佛
护国经。佛。问波斯匿王言。汝以何相而观如来。王言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无前际无后际无中际。不住三际。不离三际。不住五蕴。不离五蕴。不住四大。不离四大。不住六处。不离六处。不住三界。不离三界。乃至非见闻觉知。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同真际等法性。我以此相观如来。佛言。善男子如汝所说。诸佛如来力无畏等。河沙功德。诸不共法。悉皆如是。修般若波罗蜜多者。应如是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礼佛
大方广宝箧经。智灯声闻问文殊言。云何礼佛。文殊言。若见法净。名见佛净。若身若心。不低不昂。正直而住。不动不摇。其心寂静。行寂静行。是名礼佛○法苑。斋有天竺三藏勒那。译出七种礼法。一我慢礼。谓依位次。心无恭敬。心驰外境。五轮不具。如碓上下。二唱和礼。谓粗正威仪。心无净想。见人则身轻急礼人去则身堕心疲。盖心散而口唱也。三身心恭敬礼。谓闻唱佛名。便念佛相。身心恭敬。情无厌怠。四发智清净礼。谓达佛境界。随心现量。礼一佛则礼一切佛。礼一拜则礼法界。以佛法身融通故。五遍入法界礼。谓自观身心等法。从本以来。不离法界。佛我平等。今礼一佛。即是遍礼。法界诸佛。六正观礼。谓礼自佛。不缘他佛。何以故。一切众生各有佛性。平等正觉。七实相平等礼。谓前犹有礼有观自他两异。今此一礼。无自无他。凡圣一如。体用如如。平等故。文殊云。能礼所礼性空寂(此七礼。前三约事。后四就理)○凡礼佛须自展尼师坛。不得令他人展。或至塔殿上。先有地席。便就上礼。先无。不得立伫布席。不得于低床上礼须脱屣履勿以无仪。自招深罪矣。
亲近佛
胜思惟梵天问经云。梵天问文殊言。比丘云何亲近于佛。答云若比丘于诸法中不见有法若近若远。是则名亲近于佛○大集经云。不觉一法微相者。乃能了知如来出世。常见诸佛。
一切恭信
凡礼佛。首唱此言者。收摄众心。不驰散故。一者普及为言。切者尽际为语。恭者束身翘仰。信者心无异心(信本为敬避庙谛也)○智度论云。一切有二。一名字一切。二实一切。今以名字归实理也。或问礼拜三业何摄。答。通三业。若五轮著地。是身业。称佛名号。是口业。缘想圣境。专注不散。是意业。
南无
悲华经云。佛言南无者。此决定诸佛世尊名号音声○唯识钞云。梵语南无。此翻为名。即是归趣之义也。或云那摩。或曩谟。皆梵音讹也。
遶佛
又云旋遶。此方称行道○西域记云。西天随所宗事礼后皆须旋遶。盖归敬之至也。唯佛法右遶。法苑云。顺天行也。若匝数则不定。若三匝表三业也。七匝表七支。如经云百千匝无数匝。但以多为数。表敬之极也○贤者五戒经云。旋塔三匝。表敬三尊。为灭三毒故○提谓经。问散华。烧香。燃灯。礼拜。是为供养。旋遶得何等福。佛言有五福。一后世得端正好色。二好声。三得生(天上)四生王侯家。五得泥洹道○三千威仪经云。旋遶有五事。一低头视地。二不得蹈虫。三不得左右视。四不得唾地。五不得与人语话。
造像
大乘造像功德经云。优陀延王雕像。始夜自思惟。但其像为坐为立。时有智臣白王。当作坐像。何以故。一切诸佛得大菩提。乃至转法轮。现神变。皆悉坐故。是故应作师子座结加之像。王雕像讫。以顶戴像至如来所白佛言。如来最上微妙之身。无与等。我所造像。不似于佛。窃自思惟。深为过咎。佛告王言非为过咎。汝已作无量利益。更无与汝等者。汝今于佛法中。初为轨则未来世中。有信之人。皆因王故造佛形像而获大福○佛在金棺敬福经云。造经像主莫论雇匠。匠人不得饮酒食肉。不依圣教。虽造经像。其福甚少。若匠人造像。不具相好者。五百万世。诸根不具○五百问经云。治生破戒得财造佛。尚不免地狱。何况得福○罪福决疑经云。僧尼白衣。或自财或劝化得财拟作佛像用经久将此钱造作鸟兽形安佛盘上计损五钱犯逆罪究竟不还一劫堕阿鼻地狱若用赎香油供养者不犯○宣律师云。造像梵相。宋齐间皆唇厚鼻隆目长頥丰。挺然丈夫之相。自唐来笔工皆端严柔弱似妓女之貌。故今人夸宫娃如菩萨也。又云今人随情而造。不追本实。得在信敬。失在法式。但论尺寸长短。不问耳目全具。或争价利。计供厚薄。酒肉饷遗。身无洁净。致使尊像虽树。无复威灵。乃至抄写经卷。惟务贱得。弱笔麄纸。使前工无敬。自心有慢。彼此通贱。法仪减矣。若使道俗存法。造得真仪鸟兽尚不敢污。何况人乎(钞文多。但撮要言。故不次第焉)。
师子座
智度论问。云何名师子座。为佛化作为实师子为金银木石作耶。答云是号师子座。非实也。佛为人中师子。凡佛所坐。若床若地。皆名师子座。夫师子兽中独步无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于九十六种外道。一切人天中。一切降伏。得无所畏。故称人中师子。
莲花座
智论问云。诸床可坐。何必莲华。答诸床为世间白衣坐法。又莲华濡净柔脆。欲现神力。能坐其上。令华不坏故。又以庄严妙法座故。
火焰
长阿含经云。佛在摩竭国毘陀山中。入火焰三昧。又昔在舍卫婆罗舍。入火焰三昧。今则象之。
雕像始
增一阿含经云。优填王用牛头旃檀雕佛形像。高五尺此为始也。
铸像
经云。时波斯匿王闻优填王用香雕像。乃用紫磨黄金铸佛像。亦高五尺。此为始也。
画像
唐内典录云。后汉明帝永平七年。使秦景往月支国得优填王雕像师第四画样(此西域始也)至洛阳。勅图于西阳城门及显节陵上供养此土为始也。
浴佛
摩诃刹头经云。佛告大众。十方诸佛。皆用四月八日夜半子时生。所以者何。为春夏之际。殃罪悉毕。万物普生。毒气未行不寒不热。时气和适。今是佛生日。人民念佛功德浴佛形像(而今江浙用四月八日浴佛)○譬喻经云。佛以臈月八日现神变。降伏六师。六师。负堕。遂投水而死。徒党有存者。佛为说法开悟。同白佛言。世尊以法水洗我心垢。今我请佛僧。洗浴身垢(今淮比。乃至三京。皆用[膜-大+(句-口+匕)]八。浴佛)○浴佛功德经。清净慧菩萨白佛言世尊若佛在世。及灭度诸未来世中。诸众生云何浴像。佛言。不作空有想。于诸善品心怀渴仰。不生疲厌。何以故。为成就如来法报身故。我今为汝说浴像法。诸供养中最为殊胜。为众香汤置净器中。先作方坛敷妙床座。于上置佛。以诸香汤次第浴之。用香水毕。复以净水。淋洗其像。人各取少许洗像水。置自头上(彼经有用香煎汤设坛法式)。初于像上淋水时应诵此偈云。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功德庄严聚。五浊众生令离垢愿证如来净法身○摩诃刹头经云。浴像得钱。当分作三分。一分属佛。一分属法。一分属僧。若佛钱得作佛像用。若法钱得造寺楼塔篱落墙壁内外屋舍等用。若僧钱各给与比丘用。
三宝物
佛物有四种。一佛受用物。谓殿堂衣服床帐等。不得互用。若曾佛用者。只得著塔内供养。不得移易使用○五百问经云。佛堂柱木坏。有施主修换讫。其故者施僧。僧不得用之。二施属佛物。五百问云。佛物不得移至他寺犯弃。若僧尽去当白僧。僧听将去无罪。又云。佛物得卖买取供养具○十诵律云。以佛塔物出息听之。三供养佛物僧祇云。供养佛华多听卖买。香油犹多者更卖。著佛无尽财中(即长生钱。谓子母滋生故无尽)○五百问云。佛幡多欲作余事者若施主不许不得四献佛物。律云。供养佛塔食。治塔人得食○善见律云。佛前献饭侍佛比丘得食。或白衣侍佛者亦得食(侍佛比丘。即今殿主。白衣即净人也)○茶毘经云。佛灭度后一切信施物。应用造佛像及佛衣幡盖。买香油华以供养佛。余不得用余用者犯盗罪。次法物者如箱函簏巾帊柜等。本是经物。不可回改别用。后僧物者若二常住物。局本处。已定不得移往他处。又佛堂内设僧席。僧房安佛像经卷。妨僧受用。并是互用。由三宝位别故。各摄分齐故。若无妨。暂安著即无损○五百问云。本非佛堂。今设僧席。在中比丘共佛宿。若作障隔者不犯。由佛在世亦与弟子同房故。
盗三宝物结罪处
大毘婆沙论问云。若盗佛塔物。于谁处得根本业道。答于国王施主及守护人天处结罪。有说。于佛边结罪此物为佛摄受故。若盗亡僧物者。若已作羯磨。于羯磨众处得。若夫作羯磨者。普于一切善说法众处。得根本业道。
受用自体物福
般若灯论云。云何受用自体。谓檀越所舍。房舍园林。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资身具等。云何名福。谓捞摝义也。见诸众生没溺烦恼河中。起大悲心。摝出生死。置涅槃岸。故名福。
令佛法速灭有五法
四分律。有长老波摩那。白佛言以何因缘。如来正法疾灭而不久住(息用名灭非死灭也)。佛言。有五因缘若如来灭后。比丘不敬佛法。僧。戒定。以是正法不得久住○南山钞云。佛像经教住持灵仪。并是我等所尊故。今僧尼多不奉佛法。内无正信。见不高远。致亏大节。或在形像前。更相戏弄。出非法语。举目攘臂。遍指圣像。或端坐踞傲情无畏惮。虽见经像。不起迎奉。致令俗人轻笑。损灭正法。既知多过。弥须大慎。凡至塔。覩形像。必慑然加敬。如对王臣。亦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