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朝
- 前齐
- 梁朝
- 后魏
- 后齐
历代众经传译所从录第一之四
宋朝传译佛经录第十
佛经创云。信为道原功德之母。智是出世解脱之基。无信不可以登轻舟。无智不可以断深惑。故生死大海浩汗无涯。非夫六舟无以超越。是以智士信六度为超生之本。故登舟而大济。斯道显然。唯智能克。自教开中土三被诛除。晚移南服五代弘阐。以事据量。则文明之朝。信智不言而自显。武猛之国。仁慧不可以开疆。可不然乎。可不然乎。然则晋宋两朝斯文卓越。扬扇释道宗猷可观。今略叙之。用显陈迹。宋世录者。刘裕字德舆。彭城都乡人。初生之辰神光照室。形长七尺六寸。受东晋禅称宋。仍都建康。至第三主元嘉年中。有上事者云。比寺塔修饰过兴。乐福之徒奢竞日甚。文帝以问何侍中曰。范泰及谢灵运皆称。六经本是济浴。性灵真要。会以佛经为指南。此贤达正言实诚有谠。若使率土之滨皆纯此化。则朕垂拱坐致太平。尚之对曰。中朝以远难复尽知。渡江已来。王导周𫖮。宰辅之冠盖。王蒙谢尚。人伦之羽仪。郄超王谧等。或号绝群。或称独步。略述数十人靡非英俊。清信之士无乏于时。慧远法师云。释氏之化无施不可。臣谓此说有契理奥。何者。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已遍寰区。编户亿千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则陛下之言坐致大平是也。故佛图澄入邺。石虎杀戮减半。渑池宝塔放光。符健椎锯用息。蒙逊反噬无亲。虐如豺虎。末节改悟遂成善人。法建道人力兼万夫。几乱河渭面缚甘死。以赴师厄。此岂非是内化之被哉。时吏部郎羊玄保在坐。进曰。臣窃恐秦赵论强兵之术。孙吴尽吞并之计。将无取于此也。帝曰。此非战国之具。良如卿言。尚之曰。夫礼隐逸则战士怠。贵仁德则兵气衰。若以孙吴为心。志在吞噬。亦无取于尧舜之道。岂唯释教而已哉。帝大悦曰。释门有卿。亦犹孔氏之有季路。所谓恶言不入于耳。帝使中书陆澄撰续法论。百有余卷。赞述佛理。有弘裕焉。准此而谈。可谓至矣。法由人显。佛嘱帝王。自是宋朝释教隆盛。名僧智士欝若稻麻。宝刹金轮森如竹苇。相承八主五十九年。其诸译人华戎道俗二十有四人。合出修多罗毘尼戒本羯磨优波提舍阿毘昙论传录等。凡二百一十部。四百九十六卷。结为宋代建康录云。
- 宋朝沙门佛驮什(三部三十六卷律戒羯磨)
- 沙门释智严(十四部三十六卷)
- 沙门释宝云(四部十五卷经)
- 沙门释慧严(一部三十六卷经)
- 沙门伊叶波罗(一部十卷论)
- 沙门求那跋摩(七部三十八卷经论)
- 沙门僧伽跋摩(五部二十七卷论集)
- 沙门求那跋陀罗(七十八部一百六十一卷经集)
- 沙门昙摩蜜多(一十部十二卷经)
- 沙门畺良耶舍(二部二卷经)
- 沙门昙无竭(二部六卷经)
- 安阳侯沮渠京声(三十五部三十六卷经)
- 沙门功德直(二部七卷经)
- 沙门释慧简(二十五部二十五卷经)
- 沙门释僧[王*处](一部二卷作法)
- 沙门释法颕(一部三卷戒法)
- 沙门竺法眷(六部二十九卷经)
- 沙门释翔公(一部二卷经)
- 沙门释道严(二部三卷经)
- 沙门释勇公(四部四卷经)
- 沙门释法海(二部二卷经)
- 沙门释先公(一部一卷经)
- 沙门释道俨(一部二卷论)
- 沙门竺道生(七部七卷论)
- 弥沙塞律三十四卷(见道整宋齐录别录云二十四卷恐误)
- 弥沙塞戒本一卷(见道祖录)
- 弥沙塞羯磨(见竺道祖录)
右三部。合三十六卷。废帝荥阳王世。罽宾三藏毘尼师佛驮什。宋言觉寿。少受业于弥沙塞部。专精律品兼达禅要。寿以景平元年七月到于杨都。先是法显于师子国。得弥沙塞梵本来。未及翻译而显迁化。京邑诸僧闻佛驮什既善此学。于是众议请令出之。即以其年冬十一月。集龙光寺译。为三十四卷。什执梵文。于阗沙门智胜传语。龙光寺沙门竺道生东安寺沙门慧严等更互笔受。参正文理。仪同侍中瑯瑘王练为檀越。至三年十二月方讫。仍于大部抄出戒心并羯磨等文。并行于世。
- 普曜经八卷(第三译与蜀出竺法护出本同文异见宋齐录及祐皎传或六卷四卷)
- 无尽意菩萨经六卷(亦云阿差末经见李廓录)
- 生经五卷(见别录)
- 广博严净经四卷(元嘉四年出一广博严净不退转经一不退转法轮与法护阿惟越致遮经同本文别)
- 菩萨璎珞本业经二卷
- 毘罗三昧经二卷(明居士入定事见东录祐云疑)
- 阿那含经二卷
- 四天王经
- 善德婆罗门问提婆达多经
- 一音显正法经(或一音演正法经)
- 调伏众生业经
- 善德优婆塞经
- 法华三昧经
- 净度三昧经
右一十四部。合三十六卷。文帝元嘉四年。凉州沙门释智严。弱冠出家游方博学。遂于西域遇得前经梵本。赍至扬都。于枳园寺共宝云出。严之神德备高僧传不复妄载。
- 付法藏经六卷(见李廓录)
- 佛所行赞经五卷(于六合山寺出见宝唱录一云佛本行七卷或云传马鸣撰见别录)
- 新无量寿经二卷(于道场寺出是第七译与支谦僧铠白延法护罗什法力出不同见道慧宋齐录及高僧传)
- 净度三昧经二卷(法显赍来末译见道祖杂录)
右四部。一十五卷。文帝世。凉州沙门宝云。少历西方善梵书语。天竺诸国字音训释悉皆备解。后还复至江左。晚出诸经多云刊定。华戎兼通言音允正。众咸信服。初时关中有竺佛念。善于宣译。符姚二代独擅其名。领会真文最为称首。其江左翻传译梵为宋。莫逾于云。初与智严恒共同出。严既迁化。云后独宣。故不多载。
- 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见宝唱录及高僧传)
右元昙无谶。晋末于姑臧为北凉沮渠氏译。本有四十卷。语小朴质不甚流靡。宋文帝世。元嘉年初达于建康。时豫州沙门范慧严。清河沙门崔慧观。共陈郡处士谢灵运等。以谶涅槃品数疎简初学之者难以措怀。乃依旧泥洹经加之品目。文有过质颇亦改治。结为三十六卷。余感神征应。广如高僧传云。
- 杂阿毘昙心十一卷
右文帝世。外国沙门伊叶波罗。宋言自在。于彭城为北徐州刺史王仲德译。至择品缘碍遂辍。
- 菩萨善戒经二十卷(于祇桓寺第二出与谶翻八卷小异见祖录及高僧传后弟子定林寺更出二品成三十卷)
- 杂阿毘昙心十三卷(初伊叶波罗出至择品停及续译都讫见高僧传)
- 四分尼羯磨(元嘉八年祗桓寺出第二译与魏昙帝出同见高僧传别录宝唱录)
- 优婆塞五戒略论(元嘉八年祇桓寺出亦云五戒相亦云五戒略论见高僧传及宝唱录)
- 善信二十二戒(亦云离欲优婆塞优婆夷具行二十二戒亦云三归优婆塞戒见高僧传)
- 沙弥威仪
- 经律分异记
右七部。合三十八卷。罽宾国三藏法师求那跋摩。宋言功德铠。元嘉年来达于建业。文帝引见劳问慇懃。因问。持斋不杀。迫以身殉物不获从志。摩答以帝王与匹夫所修各异。帝乃抚几叹之。事在僧传。乃勅住祇桓。供给隆厚。译前经论或有布花座下来鲜更荣。摩后终于祇桓。预作遗偈三十六行云。证二果。其文广如传。
- 杂阿毘昙婆沙十四卷(元嘉十年于长干寺出第二译与前本小异)
- 摩德勒伽毘尼十卷(一云萨婆多毘尼元嘉十二年于秣陵平乐寺出见道慧宋齐录)
- 大勇菩萨分别业报集(一云略者见唐录)
- 龙树菩萨劝发诸王要偈(一云求那跋摩出见唐录)
- 请圣僧浴文(并见高僧传及别录)
右五部。合二十七卷。文帝世。天竺三藏法师僧伽跋摩。宋言众铠。元嘉十年届自建业。善律藏明杂心。彭城王刘义康崇其戒范。请以为师。名重京邑。道场慧观以跋摩妙解杂心。讽诵通利。先三藏等虽复译出。未及缮写。更重请翻。宝云传语。观自笔受一周乃讫。其后相续出摩德伽等。
- 杂阿含经五十卷(瓦官寺释法显赍持来见道慧宋齐录)
- 众事分阿毘昙十二卷(共菩提耶舍译)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元嘉二十年道场寺译慧观笔见道慧僧祐法上等录)
- 央掘魔罗经四卷(道场寺出见道慧宋齐录及祐上别录等)
- 过去现在因果经四卷(荆州辛寺第三出与汉竺大力吴支谦出本起瑞应等同小异见始兴祐廓等录)
- 释六十二见经四卷(见别录祐云一卷)
- 大方广宝箧经三卷(见李廓录)
- 现在佛名经三卷(元嘉二十九年正月二十七日荆州为南谯王刘义宣出亦名华敷现在佛名见始兴及高僧传)
- 菩萨行方便神通变化经三卷(见李廓录)
- 净度三昧经三卷(见李廓录)
- 相续解脱了义经二卷(东安寺出见道慧僧祐李廓法上等四录)
- 大法鼓经二卷(东安寺译见道慧僧祐李廓及别录等)
- 阿兰若习禅经二卷(见李廓录)
-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经一卷(丹阳郡出宝云传观笔见道慧祐廓等录)
- 无量寿经(孝建年出第八译见道惠宋齐录与僧铠支谦白延法护罗什法力宝云等出大同广略异)
- 宾头卢突阇罗为优陀延王说法经
- 般泥洹经(孝建元年辛寺出第二译或无般字与法护出泥洹大同小异见道惠宋齐录)
- 八吉祥经(元嘉二十九年于荆州为司空南谯王译第二出与吴支谦出小异见祐唱二录)
- 无忧王经(后例一卷于荆州辛寺译见吴录)
- 出无量持门经(见吴录)
- 三小劫经(见别录)
- 食四经(见别录)
- 十二游经(第二出与晋迦留陀伽译小异见旧录)
- 十二头陀经
- 三因缘经
- 异处七处三观经(第二出出杂阿含或无异处字)
- 十一想思念如来经(或思惟思)
- 十二品生死经
- 十报法三统略经
- 罪福报应经
- 六斋八戒经
- 十二头陀经
- 四人出现世间经(出杂含)
- 四品学法经
- 申兜本经(或申日)
- 舅甥经(出生经)
- 那先经(异本出)
- 日难经(一云越难)
- 君臣经(出生经)
- 鞞摩肃经
- 鹦鹉经(中含)
- 负债为牛经(出生经)
- 那赖经(出生经)
- 二侨士经(出出曜经)
- 释摩男本经
- 阿兰那经
- 老母经
- 树提伽经
- 阿遬达经
- 大意经
- 目连降龙王经
- 阿难见伎啼哭无常经
- 舍利弗等比丘得身作证经
- 佛往慰迦叶病经
- 请般特比丘经(一云时)
- 佛命阿难诣最胜长者经
- 目连弟布施望即报经
- 舍利弗般泥洹经(出生经)
- 摩诃迦叶度贫母经
- 阿那律七念章经
- 杂藏经
- 虚空藏菩萨经
- 菩萨诃欲经(第二出)
- 阿弥陀经
- 诸法无行经
- 贫子须赖经(见李廓录)
- 无量义经(见李廓录)
- 杀龙济一国经(六度集)
- 无涯际持法门经
- 堕珠著海中经(出生经)
- 当来选择诸恶世界经
- 阿难陀目佉尼呵离陀经
- 佛入甘露调正意经(出大十二门经)
- 过去行檀波罗蜜经
- 本行六波罗蜜经(已上不注诸录者并别录)
- 第一义五相略集一卷(东安寺译见僧祐录)
- 三藏法师自述喻一卷(见杂录)
右七十七部。合一百六十一卷。文帝世。中天竺国三藏法师求那跋陀罗。宋言功德贤。善大乘学。时人亦称为摩诃乘。亦云衍。元嘉十二年。来至扬都。帝深崇敬。彭城王刘义康。南谯王刘义宣。并师事之。勅住祇桓寺。仍请令译杂阿含等。宝云传语。慧观笔受。后随谯王镇抚荆州。复于辛寺复出无忧王等经。凡百余卷。多是弟子法勇传语。谯王请讲华严经。跋陀自忖。未善宋言。旦夕请观世音。遂梦易首。明旦就讲。辩注若流。余有一载机悟领会。具如僧传。祐录止云。贤译七十三卷。今案众录。悉具列之。
- 禅秘要经三卷(一云禅法要元嘉十八年于祇桓寺译见祐录)
- 五门禅经要用法(见祐唱录)
- 观普贤菩萨法经(出深功德经一普贤观经见祐录)
- 虚空藏观经(一观虚空藏菩萨一无观字见道惠僧祐等录)
- 诸法勇王经(见李廓录)
-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
- 转女身经
- 象腋经
- 郁伽长者所问经
- 虚空藏菩萨神呪经(已上六经并见李廓魏世录)
右一十部。一十二卷。文帝世。罽宾三藏禅师昙摩蜜多。宋言法秀。生而连眉。为人沈邃。甚有慧鉴。常有善神潜形蜜护。每之国境。神必托梦。告其王知。去亦如之。誓以游方教化为志。习性清修不拘名利。初到炖煌。即立禅阁于闲旷地。植柰千株开园百亩。禅众济济趋者如云。元嘉年初来到建业届止中寺。晚憩祇桓。即译禅经及以神呪。兼复传画迦毘罗神王像形。迄至于今是其则也。
- 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 无量寿观经(上二经并见道慧宋齐录及高僧传)
右文帝世。西域沙门畺良耶舍。宋言时称。性刚直寡嗜欲。善三藏学。多所暗知。尤工禅思。元嘉年初达华京邑。帝深加赏。勅住钟山道林精舍。以上二经是转障之秘术。净土之供因。常受持讽诵。故沙门僧含祈请译出。含躬笔受。
- 观世音菩萨受记经(第二出与护出少异)
- 外国传五卷(竭自述游西域事)
右二部六卷。武帝永初元年。黄龙国沙门昙无竭。宋言法勇。拪集同志。释僧猛等二十五人。共游西域。二十余年自外并化。唯竭只还于罽宾国。写得前件梵本经来。元嘉末年达于江左。即于扬都自译。见王宗僧祐慧皎李廓法上等录。
- 治禅病秘要法经二卷(孝建二年竹园寺出或无经字见祖祐唱录)
- 净饭王般涅槃经(第二出)
- 八关斋经(异出本)
- 普明王经
- 佛大僧大经(三见名)
- 生死变识经
- 分惒檀王经
- 长者音悦经
- 贤者律仪经(一威仪)
- 进学经
- 优婆塞五戒经(一五相经)
- 邪祇经
- 摩达经
- 五百梵志经
- 栴陀越经
- 五反复大义经
- 迦叶禁戒经
- 弟子死复生经
- 弟子事佛吉凶经
- 五苦章句经
- 释种问优婆塞经(出杂阿含)
- 波斯匿王丧母经
- 菩萨誓经
- 中阴经
- [(序-予+林)/女]夷比丘经
- 佛母般泥洹经(孝建二年钟山定林寺出见祐录亦云大爱道经)
- 梵摩皇经
- 优婆塞五法经
- 五恐怖世经
- 末罗王经
-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见道慧宋齐录及三藏记)
- 观世音观经
- 谏王经
- 清信士阿夷扇经(一阿夷扇持父子经)
- 弟子慢为耆域述经(一弟子为耆域述慢或明弟子戏诞经上来不注见处并出别录)
右三十五部。合三十六卷。孝武帝世。北凉河西王沮渠蒙逊。从弟安阳侯京声。属凉运终。为元魏灭。京声窜窃南奔建康。晦志卑身不交人世。常游止塔寺以居士自卑。绝妻室淡荣利。纵容法侣宣通正教。是以黑白咸加敬焉。所译前件杂要众经既讽习久。对众笔缀曾无滞碍。丹阳尹孟𫖮善之。赏赡隆厚。见高僧传。
- 菩萨念佛三昧经六卷(或念佛三昧经见道慧宋齐录)
- 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或无量门见僧祐录)
右二部七卷。孝武帝世。西域沙门功德直。以大明六年。于荆州为沙门释玄畅译。畅刊正文义词旨婉密。而畅舒手出香掌中流水。莫之测也。后适成都止大石寺。即是阿育王塔所。乃手自作金刚密迹等十六神像。传至今焉。
- 药师琉璃光经(大明元年出一拔除过罪生死得度一名灌顶出灌顶经祐录为疑长房勘婆罗门今有梵本神言小异耳)
- 商人求财经
- 僧王五天使经(疑僧字)
- 善生王子经(亦异出六向拜经)
- 懈怠耕者经(旧录懈怠耕见经)
- 释迦毕罪经(一本作家字出生经)
- 贫穷老公经(或贫老)
- 杀身济贾经(出六度集)
- 舍卫城中人丧子发狂经(出阿含)
- 譬喻经
- 请宾头卢法经
- 阿难见水光瑞经(一云水光经)
- 呪愿经
- 瞿昙弥记果经
- 学人乱意经(一母子作比丘比丘尼乱意经出增一阿含)
- 窃为沙门经
- 佛母般泥洹经(与安阳侯出小异)
- 长者子六过出家经(出出曜经)
- 猎师舍家学道事经(出出曜经)
- 瞿昙弥经
- 栴阇摩暴志谤佛事经(出出曜经)
- 二老男子见佛出家得道经
- 真伪沙门经(或真伪经)
- 佛涅槃后诸比丘经(一云力士跋陀经出杂含自他无法并见别录世变)
- 大力士出家得道经(亦云力士跋陀经出杂含经自他无法并见别录)
右二十五部。合二十五卷。孝武帝世。沙门释慧简。于鹿野寺出。
- 十诵僧尼要事羯磨二卷
右废帝世。大明七年。律师释僧璩。于杨都中兴寺依律撰出(亦云略要羯磨法见僧祐三藏记)。
- 十诵律比丘戒本(大明年出)
- 十诵律比丘尼戒本(太始年出)
- 十诵律羯磨杂事(并要用太始年出)
右三经三卷。明皇帝世。律师释法颕。于扬都长干寺依律撰出。见僧祐三藏记及宝唱录。
- 无尽意经十卷
- 海意经七卷
- 如来恩智不思议经五卷
- 宝顶经五卷
- 阿述达菩萨经(太始年广州译第三出与晋法护再出者大同)
- 三密底耶经(亦云贤人用律经)
右六部二十九卷。明皇帝世。天竺沙门竺法眷。于广州译。见始兴僧祐出三藏记及宝唱等三录。
- 𣽈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二卷(一决了诸法如幻三昧经)
右宋世不显年。未详何帝译。群录直注云。沙门翔公于南海郡出。见道安始兴祐录。
- 璎珞本业经二卷
- 佛藏大方等经(或问明显经)
右宋世不显年。未详何帝译。群录直云。沙门释道严出。见始兴及法上录并载。
- 空净三昧经(亦名空净大感应三昧经)
- 车匿经(或车匿本末经)
- 劝进学道经(与梁吏共出亦名劝进经)
- 梵女首意经(一首意女经)
右件四部。宋世不显年帝译。群录直云。沙门释勇公出。见始兴赵录。法上录亦载。
- 乐璎珞庄严方便经(一名大乘璎珞庄严一名转女身菩萨经与法护顺权方便经同)
- 寂调音所问经(一名如来所说清净调伏经与法护出文殊行律经同本)
右二卷。宋世不显帝年译。群录注云。沙门释法海出。见始兴法上录。
- 月灯三昧经(一名文殊师利菩萨十事行经一名建慧三昧经)
右同前。不显帝年译。群录注云。沙门释先公出。见赵录。法上录亦载。
- 决正四部毘尼论二卷
右升明元年。沙门释道俨。依诸律撰出。
- 善不受报论
- 佛无净土论
- 应有缘论
- 顿悟成佛论
- 佛性当有论
- 法身无色论
- 二谛论
右七部。宋初龙光寺沙门竺道生。思力天挺智不从师。推佛性通于有心。考性命穷于法座。著论开化。广如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