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经者邪见所造以乱真经者也。自大师韬影向二千年。魔教竞兴正法衰损。自有顽愚之辈恶见迷心。伪造诸经诳惑流俗。邪言乱正可不哀哉。今恐真伪相参是非一概。譬夫崐山宝玉与瓦石而同流。赡部真金共铅铁而齐价。今为件别真伪可分。庶泾渭殊流无贻后患。
- 佛名经十六卷(本经虽真以有伪杂编之于此或十二卷)
右一经时俗号为马头罗刹佛名。似是近代所集。乃取留支所译十二卷者错综而成。于中取诸经名目。取后辟支佛名及菩萨名诸经阿罗汉名。以为三宝次第。总有三十二件。礼三宝后皆有忏悔。忏悔之下仍引马头罗刹伪经置之于后。乃以凡俗鄙语杂于圣言。经言。抄前著后抄后著前。前后著中。中著前后。此正当也。寻其所集之者全是庸愚只如第四卷中云南无法显传经。在法宝中列此传。乃是东晋平阳沙门法显。往游天竺自记行迹。元非是经置法宝中误谬之甚。又如第九卷云南无富楼那南无弥多罗尼子。此是一人之名分为二唱。次云南无阿难罗睺罗。此乃二人之名合之为一。如斯谬妄其数寔繁不能广陈。略指如右。群愚倣习邪党共传。若不指明恐秽真教。故述之也。
- 要行舍身经一卷(三纸余后有舍身愿文共有五纸)
右一经。不知何人所造。邪党盛行。经初题云。三藏法师玄奘译。按法师所译无有此经。伪谬之情昭然可见。且述四件用晓愚心。
一 伪经初云。王舍城灵鹫山者。灵鹫山名古译经有。奘法师译皆曰鹫峰。今言灵鹫一伪彰也。
一 伪经初又云。灵鹫山尸陀林侧者。按诸传记。其鹫峰山在摩伽陀国山城之内宫城东北十四五里。岂有都城之内。而安弃尸之处。事既不然二伪彰也。
一 伪经中又云。佛说过去燃灯佛时初愿舍身者。燃灯如来是释迦牟尼佛第二无数劫满授记之师。岂有得记当成方能死舍。事与理乖三伪彰也。
一 伪经中又云。若有人杀害有情遍索诃界。四重五逆谤方等经。及盗常住现前僧物。如是等罪合堕地狱。若能舍身罪必消灭者。谤经造逆合堕阿鼻。死舍得除便无重报(如外道妄计殑伽河浴罪垢消除轻命自沈生天受福也言死舍除罪与彼妄计何殊)。
愚夫造恶用此除愆。智者审思勿被欺诳。永沦恶趣无解脱期。事与理乖四伪彰也(讹殊极多不能备记)。
- 瑜伽法镜经二卷(或一卷兼有伪序)
右一经。即旧伪录中像法决疑经前文增加二品共成一经。初云佛临涅槃为阿难说法住灭品。此品乃取奘法师所译佛临涅槃记法住经。改换增减置之于首。次是地藏菩萨赞叹法身观行品。后是常施菩萨所问品。此品即是旧经。据其文势次第不相联贯。景龙元年三阶僧师利伪造。序中妄云。三藏菩提流志三藏宝思惟等于崇福寺同译。师利云有梵夹流志曾不见闻。以旧编入伪中。再造望蠲疑录。伪上加伪讹舛尤多。目阅可知不劳广叙(撰录者曰余曾以此事亲问流志三藏三藏□云吾边元无梵夹不曾翻译此经三藏弟子般若丘多识量明敏具委其事恐时代绵远谬滥真诠故此指明以诫于后其僧师利因少鬪讼圣躬亲虑特令还俗岂非上天不祐降罚斯人又临终之时腹大如瓮恶征遄及可不惧欤)。
- 弥勒下生遣观世音大势至劝化众生舍恶作
- 善寿乐经一卷(亦直云寿乐经十纸)
- 光愍菩萨问如来出世当用何时普告经一卷(八纸)
- 随身本官弥勒成佛经一卷(贤树菩萨问佛品)
- 金刚密要论经一卷(亦名方明王缘起经或无论字兼说弥勒下生事十四纸)
右上四经并是妖徒伪造。其中说弥勒如来即欲下生等事(谨按正经从释迦灭后人间经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岁赡部洲人寿增八万弥勒如来方始出世岂可寿年减百而有弥勒下生耶)以斯妖妄诱惑凡愚。浅识之流多从信受。因斯坠没。可谓伤哉。故此甄明特希详鉴耳。
- 佛升忉利天后阿难为诸四部众说礼佛持斋
- 仪式经一卷(亦云佛升忉利天持斋仪式经)
- 弥勒摩尼佛说开悟佛性经一卷(经后题云人身因缘开悟佛性经或直云开悟佛性经九纸)
- 净行优婆塞戒经一卷(或云净行优婆塞戒经感应品第十三改遗教经作六纸)
- 甲申年洪灾大水经一卷(与彼佛钵记中甲申年水事不同二纸)
- 虾蟇经青呱品一卷(半纸许)
- 自省经一卷(二纸)
- 父母恩重经一卷(经引丁兰董黯郭巨等故知人造三纸)
- 如来正教秘要藏经一卷(十纸)
- 毘尼藏经一卷(八纸)
- 顶盖经一卷(内题云佛说深妙法义论说深义生死道七纸)
- 禅门经一卷(五纸)
- 嫉妬新妇经一卷(亦云妬妇经)
右一经近代人造。忘其人名。缘妻嫉妬伪造此经以诳之。于中说嫉妬之人受报极重。
- 央崛摩罗经二卷(亦直云央崛经与真经名同中有央崛摩罗经二卷疑此经是萧子良抄撰)
- 重楼戒经一卷
- 清净居士子度人经一卷(亦云清净士经)
- 摩登耆经一卷
- 譬喻经一卷(宋慧兰译中有譬喻经一卷时闻无本与此名同真伪相滥故两存之)
- 目连问经一卷(与真经名同语意全异)
- 小法灭尽经一卷(与真经中法灭尽经文意全异)
- 鸣钟经一卷
- 持戒法经一卷
- 金錍决口经一卷
- 地狱经一卷(汉代失译有地狱经一卷疑即此是且两存之)
- 优钵祇王经一卷
- 阿难请福报论一卷
- 阿难请问毘尼论一卷(或即阿难请问戒律论是)
- 沙门论一卷
- 独乞辟支迦论一卷
- 毘尼请问论一卷
- 地狱传一卷
央崛经下。一十八部一十九卷。并义理乖背伪妄昭然。章疏共引靡知虚伪。故载斯录传示后贤。傥悟非真希同革弊。又伪经之类其数寔繁。更待寻求续编此例。
从佛名经下。三十七部五十四卷。承前诸录皆未曾载。今开元新录搜集编上。
- 定行三昧经一卷(一名摩诃目揵连所问经或云佛遣定行经)
- 真谛比丘慧明经一卷(或云慧明比丘经或云清净真谛经)
- 尼咤国王经一卷(或云尼咤黄罗国王经或云黄罗王经)
- 胸有万字经一卷(或云胸现万字经)
- 萨惒菩萨经一卷(旧录云国王萨惒菩萨经或云萨惒萨经法经录云一名国一切度经)
- 善信女经一卷(或云善信经)
- 护身主妙经一卷(一名度世护世经有云十二妙者误)
- 度护经一卷(或云度护法经法经录云度法护经)
- 毘罗三昧经二卷
- 善王皇帝经二卷(或云善王皇帝功德尊经或为一卷)
- 惟务三昧经一卷(或作惟无三昧)
- 阿罗呵公经一卷(或云相国阿罗诃公经)
- 慧定普遍神通菩萨经一卷(旧录云慧定普遍国土神通菩萨经)
- 阴马藏经一卷(或云阴马藏光明经法经录云一名身土王所问治国经)
- 大阿育王经一卷(云佛在波柰者)
- 四事解脱经一卷(或云四事解脱度人经)
- 大阿那律经一卷(非是八念者)
- 贫女人经一卷(名难陀者旧录云贫女难陀经谨按贤愚经第十一卷有贫女难陀缘起若与彼同即非是伪)
- 铸金像经一卷
- 四身经一卷
- 普慧三昧经一卷
- 阿秋那经一卷(旧录云阿秋那三昧经)
- 两部独证经一卷
- 法本斋经一卷(云西凉州来)
- 觅历所传大比丘尼戒一卷(周录云异比丘尼戒本尸梨蜜弟子觅历所传)
右定行三昧经下。二十五部二十八卷。苻秦沙门弥天释道安录中伪疑经(安公伪录本有二十六经今以宝如来三昧经翻译有源以曾两译编之正录故此除之)安公云。外国僧法学皆跪而口受。同师所受若十二十转以授后学。若有一字异者。共相推劾得便摈之。僧法无纵也。经至晋土其年未远。而憙事者以沙糅金。斌斌如也而无括正。何以别真伪乎。农者禾草俱存。后稷为之叹息。金匮玉石同缄。卞和为之怀耻。安敢豫学次。见泾渭淆杂龙蛇并进。岂不耻之。今列意谓非佛经者如右。以示将来学士。共知鄙倍焉。
- 比丘应供法行经一卷(亦云如来初度五比丘即说应供行经)
僧祐录云。此经前题云罗什出。祐按经卷旧无译名。兼罗什所出又无此经。故入疑录。
- 居士请僧福田经一卷(祐云此经前题云昙无谶出按谶所出无此经故入疑录)
- 灌顶度星招魂断绝复连经一卷(法经录云此经更有一小本尽是人作)
- 无为道经二卷(长房等录云无谶译复云世注为疑隋法经录及仁寿录并云大乘妙经)
右一经余亲见其本。似是汉魏之代此方撰集。非梵本翻。周录之中编之入正。今以名滥真经。依祐编之伪录。
- 决定罪福经一卷(法经录云一名慧法经仁寿录云二卷)
- 情离有罪经一卷(题云情离有罪经品下)
- 烧香呪愿经一卷(一云呪愿经)
- 安墓呪经一卷(法经录云安墓神呪经长房录云箫齐道备撰)
- 观月光菩萨记一卷(或有经字)
- 佛钵记一卷(或云佛钵记甲申年大水及月光菩萨事)
- 弥勒下教经一卷(或在钵记后)
- 九十六种道经一卷(法经录云九十五种道经仁寿录云二卷具题云除去九十五种邪道杂类神呪经)
右一十二部经记。僧祐录云。或义理乖背。或文偈浅鄙。故入疑录。庶耘芜穬以显法宝(祐录又有灌顶药师经一卷云宋代慧𫈉依经抄撰今以此经本出灌顶新旧已经四译所以伪录除之)。
- 提谓波利经二卷(宋武时北国比丘昙靖撰旧别有提谓经一卷与此真伪全异)
- 宝车经一卷(或云妙好宝车经北国淮州沙门昙辩撰青州比丘道侍改治)
右比丘应供经下。一十四部一十六卷。梁僧祐录中伪经。祐录略云。祐挍阅群经广集同异。约以经律颇见所疑。夫真经体趣融然深远。假托之文辞意浅杂。玉石朱紫无所逃形也今区别所疑注之于录。并近世妄撰亦标干末。并依倚杂经而自制名题。进不闻远适西域。退不见承译西宾。我闻兴于户牖印可出于胸怀。诳误后学良足寒心。既躬所见闻宁敢默已。呜呼来叶慎而察焉(祐录又有菩提福藏法化三昧经一卷众经要览法偈二十一首一卷并云沙门道欢所撰准长房等录道欢更有伪经故从于后一处编上)。
- 九伤经一卷(房云见别录)
- 菩提福藏法化三昧经一卷(房云武帝世出见三藏记及宝唱录)
- 七佛各说偈经一卷(房云见吴录)
- 深自知身偈经一卷(房云见吴录祐云失译)
- 众经要揽法偈二十一首一卷(梁天监三年撰见三藏记及长房录)
右五部五卷。长房录云。箫齐沙门释道备撰。备后改名道欢。虽见众录。然并注入疑经。今依旧编(长房录中道备更有安墓呪经一卷祐录虽不题造人以显伪录此不重载)。
- 净土经七卷 箫齐永元元年出时年九岁
- 宝顶经一卷 永元元年出时年九岁
- 正顶经一卷 永元元年出时年九岁
- 法华经一卷 永元元年出时年九岁
- 胜鬘经一卷 永元元年出时年九岁
- 药草经一卷 永元二年出时年十岁
- 太子经一卷 永元二年出时年十岁
- 伽耶波经一卷 永元二年出时年十岁
- 波罗㮈经一卷 中兴元年出时年十二
- 优娄频经一卷 中兴元年出时年十二
- 益意经二卷 梁天监元年出时年十三(智远承旨)
- 般若得经二卷 天监元年出时年十三(智远承旨)
- 华严璎珞经一卷 天监元年出时年十三(智远承旨)
- 出乘师子吼经一卷 天监三年出时年十五
- 输陀卫经一卷 天监四年台内华光殿出时年十六
- 阿那含经二卷 天监四年出时年十六
- 妙音师子吼经三卷 天监四年出时年十六
- 优昙经一卷
- 妙庄严经四卷
- 维摩经一卷
- 序七世经一卷
右二十一种经凡三十五卷如前所列并得三十四卷 梁僧祐录云。齐末太学博士江泌处女尼子所出。初尼子年在龆齓。有时闭目静坐诵出此经。或说上天。或称神授。发言通利如有宿习。令人写出俄而还止。经历旬朔续复如前。京都道俗咸传其异。今上勅见面问所以。其依事奉答不异常人。然笃信正法少修梵行。父母欲嫁之誓而弗许。后遂出家名僧法。住青园寺。祐既收集正典捡括异闻。事接耳目就求省视。其家秘隐不以见示。唯得妙音师子吼经三卷。以备疑经之录。此尼天监年三月亡。有好事者得其文疏。前后所出定二十余卷厥舅孙质以为真经。行疏劝化收合传写既染毫牍必存于世。昔汉建安末济阴丁氏之妻。忽如中疾便能胡语。又求纸笔自为胡书。复有西域胡人见其此书云是经莂推寻往古不无此事。但义非金口。又无师译取舍兼怀。附之疑例(长房以为熏习有由置之正目仁寿录及内典等录以非梵本翻传编于伪录今依仁寿等定亦编伪中)。
- 高王观世音经一卷(亦云小观世音经半纸余)
右一经。昔元魏天平年中。定州募士孙敬德。在防造观世音像。年满将还在家礼事。后为贼所引。不堪考楚遂妄承罪明日将刑。其夜礼忏流泪。忽如梦睡见一沙门教诵救生观世音经。经有诸佛名令诵千遍得免苦难。敬德惊觉如梦所缘了无参错。遂诵一百遍。有司执缚向市。且行且诵临刑满千。刀下斫之折为三段皮肉不伤。易刀又斫。凡经三换刀折如初。监司问之。具陈本末。以状闻承相高欢。乃为表请免死。因此广行于世。所谓高王观世音经也。敬德还设斋迎像。乃见项上有三刀痕。见齐书及辩正论内典录等(撰录者曰此经周录之内编之入藏今则不然此虽冥授不因传译与前僧法所诵何殊何得彼入伪中此编正录例既如此故附此中)。
- 萨婆若陀眷属庄严经一卷(二十余纸)
右一经。僧祐录云。梁天监九年郢州投陀道人妙光。戒岁七腊矫以胜相。诸尼妪人佥称圣道。彼州僧正议欲驱摈。遂潜下都住普弘寺造作此经。又写在屏风红纱映覆香花供养。云集四部嚫供烟塞。事源显发勅付建康。辩核欵状云。抄略诸经多有私意。妄造借书人路琰属辞润色。狱牒妙光巧诈事应斩刑。路琰同谋十岁讁戍即以其年四月二十一日。勅僧正慧超令唤京师能讲大法师宿德。如僧祐昙准等二十人共至建康前辩妙光事。超即奉旨与昙准僧祐法宠慧令慧集智藏僧旻法云等二十人于县辩问。妙光伏罪事事如牒。众僧详议依律摈治。天恩免死。恐于偏地复为惑乱。长系东治。即收拾此经得二十余本及屏风于县烧除。然犹有零散恐乱后生。故复略说(萨婆若陀长者是妙光父名妙光弟名金刚德体弟子名师子撰录者曰余录之中略述由委今具明者欲使委悉根源共同鉴勗)。
- 阿那含经二卷(余亲见一本一卷成部亦是人造)
右按长房等代录及失译录俱有此经。僧法尼诵中复有阿那含经二卷。既并无本诠定真伪难分。且各存其目。
- 像法决疑经一卷
- 清净法行经一卷
- 龙种尊国变化经一卷(与安公伪录中四事解脱经大同)
- 观世音十大愿经一卷(仁寿录云一名大悲观世音经具题云大悲观世音弘猛慧海十大愿品第七百)
- 观世音三昧经一卷
- 大乘莲华马头罗刹经一卷(亦云宝达菩萨问报应沙门经)
- 空净三昧经一卷(一名空静天感应三昧经谨按代录已经两译恐滥窃真名故两存其目)
- 初波罗耀经二卷
- 大法尊王经三十一卷
- 十方佛决狐疑经一卷
- 八方根原八十六佛名经一卷(亦云根本)
- 普贤菩萨说此证明经一卷
- 弥勒成佛本起经一十七卷(仁寿录云七十卷)
- 弥勒下生观世音施珠宝经一卷
- 弥勒成佛伏魔经一卷(一云救度众生经)
- 妙法莲华度量天地经一卷(亦云妙法莲华经度量天地品第二十九)
- 观世音咏托生经一卷
- 灭七部庄严成佛经一卷
- 空寂菩萨所问经一卷(一名法灭尽经亦云法没尽经法经录云此经伪妄炳然固非竺护所译)
右空寂所问经。谨按群录已经两译。恐滥窃真名。故两存其目。又有法灭尽经一卷。即此异名不复重载(其法灭尽经大小二乘伪录皆载者误也)。
- 照明菩萨经一卷(一加头陀字)
- 照明菩萨方便譬喻治病经一卷
- 首罗比丘见月光童子经一卷
- 阿难现变经一卷
- 般若玄记经一卷
- 幽深玄记经一卷
- 玄记经二卷(周录云一卷)
- 大契经四卷(周录云一名弥勒下生结大善契经或三卷)
- 发菩提心经一卷(今有两卷者是其真经此虽名同卷多少异)
- 菩萨求五眼经一卷(聂道真所译有此经名此中复载应伪窃真名所以真伪俱有)
- 般泥洹后诸比丘经一卷(按僧祐录即小般泥洹异名)
- 小般泥洹经一卷(一名大法灭尽经)
右按安世高译处有小般泥洹经。此既名同。复无本可定。且二处俱载。
- 五浊恶世经一卷(又有大五浊经应即此是)
- 妙法莲华天地变异经一卷
- 华严十恶经一卷
- 观世楼炭经一卷
- 小楼炭经一卷
- 须弥四域经一卷
- 正化内外经一卷(一名老子化胡经传录云晋时祭酒王浮作)
- 魔化比丘经一卷(支谦录内有此经名恐伪窃真名且两存其目)
- 善信神呪经一卷(罗什录内有善信摩诃神呪经二卷名目相滥真伪未分且两存其目)
- 五浊经一卷(又有小五浊经应此经是)
- 华鲜经中说罪福经一卷(亦直云华鲜经)
- 五龙悔过经一卷(一名五龙悔过护法经一名空慧悔过经)
- 戒具三昧道门经一卷
- 最妙胜定经一卷
- 天竺沙门经一卷
- 救护身命济人病苦厄经一卷(亦直云救护身命经亦云护身经)
右此经更有一本。题云大佛顶陀罗尼经。初云婆罗门三藏流支译。加呪一首余文大同(撰录者曰经题流支未详何者若其流支再译经语与旧全殊今乃呪异余同未能令人除惑推寻无据不可妄编故依旧录列之于此)。
- 大那罗经一卷
- 慧明正行经一卷
- 天皇梵摩经一卷
- 安墓经一卷
- 安家经一卷
- 安宅经一卷(正录中安宅神呪经与此异)
- 天公经一卷
- 度生死海神船经一卷
- 救蚁沙弥经一卷(谨按杂宝藏经第四卷有沙弥救蚁事如与彼同即非是伪此既未覩且复存之)
- 北方礼佛呪经一卷
- 敬福经一卷(具题云如来在金棺嘱累清净庄严敬福经)
- 阿罗诃条国王经一卷
- 五百梵志经一卷(一名亦有亦无经)
- 修行方便经一卷
- 偈令经一卷
- 度世不死经一卷
- 斋法清净经一卷
- 无为法道经一卷
- 呪媚经一卷
- 正斋经一卷(安世高译中有正斋经竺法护录中亦有恐滥窃真名故亦存其目)
- 尸陀林经一卷
- 招魂魄经一卷(亦云招魂经周录云招魄经)
- 法社经一卷(法录云披寻古录更应别有法社制度但未见此经无假具显)
右此单卷法社经曾见三本。说处虽同文辞全异。寻其义理并是人造(一本三纸名为法社罪福报应经一本两纸一本一纸余少许)。
- 太子赞经一卷
- 比丘法藏见地狱变经一卷
- 人民求愿经一卷
- 阎罗王东太山经一卷
- 七宝经一卷
- 字论经一卷
- 救护众生恶疾经一卷(亦云救疾经)
- 五果譬喻经一卷
- 狐儿孤女经一卷
- 庶人王并庶民受五戒正信除邪经一卷
- 遗教法律三昧经二卷
右按长房等代录及失译录俱有此经。既并无本诠定寔难。且各存其目(撰录者曰此经余虽不覩全本见所引者多是人造)。
- 二百五十戒经一卷(法经录云诸录并云有六七种异先所出故入疑)
- 毘跋律一卷(法经录云此律乃南齐永明年沙门法度于杨州作以滥律名及录注译故附伪)
右按梁僧祐录隋费长房录唐道宣录等。并云齐武帝时沙门释法度出而不言译。未详出字其意云何。为是集出为是伪出。其本复阙诠定寔难。且依法经录中载之伪录。
- 异威仪一卷(法经录云宋元嘉世昙摩耶舍弟子法度造违反正律诳耀僧尼杨州于今尚有行者故指明耳)
- 五凡夫论一卷
右阿那含经下。八十六部一百四十一卷。隋开皇十四年勅沙门法经等所撰众经录内伪疑经录云。并名号乖真或首掠金言而末申谣谶。或初论世术后托法词。或引阴阳吉凶。或明神鬼祸福。诸如此比伪妄灼然。今宜秘寝以救世患(然法经录中以随愿往生经药师经梵天神策经仁王经宝如来三昧经占察经梵网经五苦章句经安宅神呪经遗教论等并编疑伪者不然其随愿往生等三经出大灌顶仁王等七经并翻译有源编为疑伪将为未可今编正录此中不载)。
- 金刚藏经三十卷(周录或云三十一卷)
- 随叶佛说须菩提经二卷(一名须菩提经)
- 般若得道经一卷(法经录云般若得经或可般若得经即是僧法尼所诵者)
- 造天地经一卷
- 蒺䔧园经一卷
- 危脆经一卷(竺昙无兰译中有此经名既未见本实难诠定且两存之)
- 堕落优婆塞经一卷(后汉支曜译中有名既无本定且各存之)
- 银蹄金角犊子经一卷(或云孝顺子应变破恶业修行经)
- 后母经一卷
- 应行律一卷(或云应律行或有经字)
- 大空般若论一卷
右金刚藏经下。一十一部四十一卷。隋仁寿二年勅请兴善寺大德。与翻经沙门及学士等共。定众经录内伪疑经(撰录者曰此为录中复有大光明菩萨百四十八愿经僧祐录内注云抄经今别生录载伪录除之)。
- 诸佛下生大法王经六十卷(宣律师云余于汾部亲见此文)
- 方广灭罪成佛经三卷(亦云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亦直云大通方广经)
- 法句经二卷(下卷宝明菩萨时闻多有一卷流行与集传中法句经名同文异此是人造)
- 罪福决疑经一卷
- 五辛经一卷(周录云大乘般若五辛经)
- 初教经一卷(亦云最妙初教经与最妙胜定经文势相似)
- 罪报经一卷(与正经罪报轻重全异)
- 日轮供养经一卷
- 乳光经一卷(其文全异于正经云不得服乳服之获罪)
- 福田报应经一卷
- 宝印经一卷
- 究竟大悲经四卷(或三卷亦云八卷)
- 独觉论一卷
- 毘尼决正论一卷
- 优波离论一卷(或云优波离经)
- 普决论一卷(或云唯识普决论)
- 阿难请问戒律论一卷
- 迦叶问论一卷(或云迦叶问毘尼论)
- 大威仪请问论一卷(或云大威仪请问经)
- 宝鬘论一卷
- 沙弥论一卷(或云沙弥论经)
- 文殊请问论一卷
右大法王经下。二十二部八十七卷。大唐麟德元年京师西明寺沙门道宣所撰内典录中伪经。宣云。诸伪经论人间经藏往往有之。其本尚多待见更录。
(撰录者曰内典中复有金棺嘱累经一卷即是法经录中敬福经是故不重载又有占察经遗教论并翻传有据文义可观编之为录将为未可已编正录为中不载)。
- 诸佛下生经二十卷
- 善恶因果经一卷
- 内三十七品经一卷(或无内字)
- 戒正信邪经一卷
- 达空道士分别善恶度苦经一卷
- 老子教人服药修常住经一卷
- 佛道定行经一卷(今疑是佛遗定行经)
- 决定要慧经一卷
- 须弥像图山经一卷(今疑与法经录中须弥四域经文同名异)
- 满子经卷下一卷
- 法王经一卷(具题云蹬刀梯解脱道甘露药流渌泉如来智心造服者除烦恼法王经一名涅槃般若波罗蜜经)
- 决疑经一卷
- 不死经一卷
- 大辩邪正法门经一卷
- 佛性海藏经二卷(具题云佛性海藏智慧解脱破心相经)
- 心王菩萨说头陀经一卷
- 新像法决疑经一卷
- 护身经一卷(今疑是救护身命经)
- 胜德长者所问菩萨观行经一卷
- 内天兄弟五人得天品经一卷
- 反流尽源经一卷
- 师子鸠摩罗所问经一卷
- 大方广不谤佛经一卷
- 本事经一卷
- 无量门净除三障陀罗尼经一卷
- 三昧经童子菩萨四重问品一卷
- 天地图像经一卷
- 大乘无尽藏经一卷
- 梵天王经二卷
- 侧土经一卷(或云恻土亦云勅土)
- 弥勒下山经一卷
- 圣水经一卷
- 弥勒下生救度苦厄经一卷
- 菩萨决定经一卷
- 新观世音经一卷
- 延寿经一卷(或云延年益寿经)
- 阎罗王经一卷
- 续命经一卷
- 益算经一卷(亦云七佛神符经亦云盗算神符经大周为录分为三经者误也)
- 四赞偈及七佛名字礼忏经一卷
- 阎罗王说免地狱经一卷
- 花光经一卷
- 三涂累劫不竟经一卷
- 慈教经一卷
- 去恶除病经一卷
- 慈力王经一卷
- 宝登王太子经一卷
- 勇意菩萨将僧忍见弥勒并示地狱经一卷
- 天宫经一卷
- 折刀经一卷(或作析字)
- 五戒本行经一卷
- 修善行经一卷
- 大通菩萨普利广度经一卷
- 佛悲海中勇出一如无二行经一卷
- 流炭经一卷
- 如来成道经一卷
- 阿弥陀佛觉诸大众观身经一卷
- 十往生阿弥陀佛国经一卷(撰录者曰此上二经余亲见本但前广后略余并无异)
- 律藏经一卷
- 日藏观世音经一卷(一纸半)
- 救度大劫烧三灾起经一卷
- 一乘不假羊鹿经一卷
- 闻善生信回恶经一卷
- 弥勒下生甄别罪福经一卷
- 大萨若经一卷
- 摩诃萨埵经一卷
- 秘要经一卷
- 五无经一卷
- 清净精进无上真谛大比丘慧法经一卷
- 佛初置塔经一卷(今疑是法经录中天公经异名)
- 太子成道经一卷
- 恒伽达缘经一卷
- 宝图经卷下一卷
- 譬喻折罗汉经一卷
- 降弃魔菩萨经一卷
- 蜜多三昧经一卷
- 发问罪福应报经一卷
- 五戒经一卷
- 现报当受经一卷
- 观音无畏论一卷(隋日有人伪造释高王观世音经)
右诸佛下生经下。八十部一百一卷大唐天后天册万岁元年。勅东都佛授记寺沙门明佺等。刊定众经录中伪经。周录云。古来相传皆云伪谬。观其文言冗杂。义理浇浮。虽偷佛说之名。终露人谋之状。迷坠群品罔不由斯。故具疏条列之如上(撰录者曰此八十经自古伪录皆未曾载周录独编虽云古来相传皆云伪谬而不别显出何录中且依周录件之如上)。
- 三阶佛法四卷(内典录云三阶别集四卷者即此是)
- 十大段明义三卷(长房录云三阶别集三卷者即此是)
- 根机普药法二卷(大周录中除此之外更有三阶集录二卷者误)
- 三十六种对面不识错法一卷(明一切三十六种对面不识错)
右三阶法都有四部。初是四卷三阶。次是三卷三阶。三是两卷三阶。后是一卷三阶。后之三本入集录数。
- 大乘验人通行法一卷
- 对根浅深发菩提心法一卷(上加明诸经中四字)
- 对根浅深同异法一卷(同前加四字)
- 末法众生于佛法内废兴所由法一卷(上加明诸经中对根浅深八字)
- 学求善知识发菩提心法一卷(明世间五浊恶世界末法恶时十恶众生福德下行于此四种具足人中谓当三乘器人依诸大乘经论学求善知识学发菩提心一卷)
- 广明法界众生根机法一卷(广明法界众生根机上下起行浅深法)
- 略明法界众生根机法一卷(略明法界众生根机上下起行浅深法)
- 世间出世间两阶人发菩提心法一卷(明诸大乘修多罗内世间出世间两阶人发菩提心同异法)
- 世间十种恶具足人回心入道法一卷(明十种恶具足人内最恶人𢌞心入道者断恶修善法也)
- 行行同异法一卷(明世间出世间人行行同异法)
- 当根器所行法一卷(明佛灭度第二五百年以后一切最大颠倒最大邪见最大恶众生当根器所行法)
- 明善人恶人多少法一卷(明佛灭度一千五百年以后善人恶人多)
- 就佛法内明一切佛法一切六师外道法二卷(就一切佛法内明一切佛法六师外道法同异)
- 明大乘无尽藏法一卷
- 明诸经中发愿法一卷
- 略发愿法一卷
- 明人情行法一卷
- 大众制法一卷
- 敬三宝法一卷(明诸经中对根起行浅深敬三宝法)
- 对根起行法一卷(明一切众生对根上下起行法于内有五段)
- 头陀乞食法一卷(依诸经论略抄头陀乞食法)
- 明乞食八门法一卷
- 诸经要集二卷
- 十轮依义立名二卷(大方广十轮经学依义立名)
- 十轮略抄一卷(大方广十轮经入集录略抄出)
- 大集月藏分依义立名一卷(大集月藏分经明像法中要行法人集录略抄依义立名)
- 大集月藏分抄一卷(大集月藏分经明像法中要行法人集录略抄出)
- 月灯经要略一卷
- 迦叶佛藏抄一卷(明一切出家人内最恶出家人断恶修善法如迦叶佛藏经说)
- 广七阶佛名一卷(观药王药上菩萨经佛名一卷)
- 略七阶佛名一卷(已上三阶法等于中多题人集录字其广题目具如脚注)
右三阶法及杂集录。总三十五部四十四卷。隋真寂寺沙门信行撰(长房录云总三十五卷内典录云都四十卷大周伪录但载二十二部二十九卷并收不尽其三阶兴教碑云四十余卷而不别列部卷篇目今细搜括具件如上)。
信行所撰虽引经文皆党其偏见妄生穿凿。既乖反圣旨复冒真宗。开皇二十年有勅禁断不听传行。而其徒既众蔓莚弥广。同习相党朋援繁多(即以信行为教主别行异法似同天授立邪三宝)隋文虽断流行不能杜其根本。我唐天后证圣之元有制令定伪经及杂符录。遣送祠部集内。前件教门既违背佛意别称异端。即是伪杂符录之限。又准天后圣历二年勅。其有学三阶者唯得乞食。长斋绝谷持戒坐禅。此外辄行皆是违法逮。
我开元神武皇帝。圣德光被普洽黎元。圣日丽天无幽不烛。知彼反真搆妄出制断之。开元十三年乙丑岁六月三日。
勅诸寺三阶院并令除去隔障。使与大院相通众僧错居不得别住。所行集录悉禁断除毁。若纲维纵其行化诱人。而不𫄙者勒还俗。幸承明旨使革往非。不敢妄编在于正录。并从刊削以示将来(其广略七阶但依经集出虽无异义即是信行集录之数明制除废不敢辄存故载斯录)。
- 佛法有六义第一应知经一卷(祐无经字房录中有)
- 六通无碍六根净业义门经一卷(祐无经字房录中有)
右二部二卷。梁僧祐录云。齐武帝时比丘释法愿。抄集经义所出。虽弘经义异于伪造。然既立名号则别成部卷。惧后代疑乱故明注于录(长房录云世皆共引用为疑经故复载传后叶识源幸同鉴最)。
- 佛所制名数经五卷
右一部五卷。梁僧祐录云。齐武帝时比丘释王宗所撰。抄集众经有似数林。但题称佛制。惧乱名实故注于录(长房录云首题经名编预于录既非正经世所疑惑)。
- 戒果庄严经一卷(或无经字有八章颂)
右一部一卷。隋翻经学士费长房录云。箫齐武帝代永明五年常侍庾颉采经意撰(撰录者曰采意为颂不同为造既别立经名恐滥于圣典隋仁寿录及大周录编在为中今亦同彼编于为录)。
- 抄华严经一十四卷(长房录云十三卷)
- 抄方等大集经一十二卷
- 抄菩萨地经一十二卷(长房录云抄地持)
- 抄法句譬经三十八卷(长房录云抄百喻)
- 抄阿差末经四卷(仁寿录云十四卷)
- 抄净度三昧经四卷(仁寿录云三卷)
- 抄摩诃摩耶经三卷
- 抄胎经三卷
- 抄央崛摩罗经二卷
- 抄报恩经二卷
- 抄头陀二卷(抄律中事长房录云抄律头陀事经)
- 抄义足经二卷
- 抄法华药王品一卷
- 抄维摩所说佛国品一卷
- 抄维摩方便品一卷
- 抄维摩问疾品一卷(内典录中佛国方便问疾三品共二卷)
- 抄安般守意经一卷
- 抄菩萨本业经一卷
- 抄菩萨本业愿行品一卷
- 抄四谛经要数一卷
- 抄法律三昧经一卷
- 抄照明三昧不思议事经一卷
- 抄诸佛要集经一卷
- 抄大乘方等要慧经一卷
- 抄普贤观忏悔法一卷
- 抄乐璎珞庄严方便经一卷
- 抄未曾有因缘经一卷
- 抄阿毘昙五法行经一卷
- 抄诸法无行经一卷
- 抄无为道经一卷
- 抄分别经一卷
- 抄德光太子经一卷
- 抄魔化比丘经一卷
- 抄优婆塞受戒品一卷
- 抄优婆塞受戒法一卷
- 抄贫女为国王夫人经一卷
梁僧祐录云。从华严经至贫女为国王夫人经。凡三十六部。并齐竟陵文宣王所抄凡抄字在题上者。皆文宣所抄也。
- 抄妙法莲华经五十九卷
- 抄阿毘昙毘婆沙五十九卷
- 抄维摩经二十六卷
- 抄菩萨决定要行经十卷(亦云净行优婆塞经法经录云菩萨决定经)
- 抄成实论九卷(长房录云八卷)
右成实论。梁僧祐录云。永明七年文宣王。请定林上寺释僧柔小庄严寺释慧次等。于普弘寺共抄出。
- 抄胜鬘经七卷
法华经下六部长房录云是文宣抄出。
- 抄为法舍身经六卷(仁寿录云三卷)
已上一经。内典录云。是文宣所抄。
右华严经下。四十三部二百九十八卷。勘挍群录并是南齐司徒竟陵文宣王萧子良所抄(长房录云。王爱好博寻躬自缉撰俭忘拟历不谓传行后怠。学人相踵抄读。世人参杂惑乱正文故举本纲庶知由委。但上题抄字者悉是其流类例细寻始末自别。内典录云。既异本经题抄显别令后寻者知有所因然。风味弥通义理惬附接蒙俗之繁博考性欲之殊途。有道存焉。义非疑妄。而僧祐长房等诸录并注疑经。莫不恐涉浇浮余波失本故也)。
- 净度三昧抄一卷
- 律经杂抄一卷
- 本起抄经一卷
- 睒抄经一卷(祐云旧录所载)
- 五百梵律经抄一卷(祐云旧录所载)
- 大海深崄抄经一卷(祐云上六经并是旧抄)
- 法苑经一百八十九卷(祐云此一经近代抄集撮撰群经以类相从虽立号法苑经入抄数)
右从佛法六义下。五十四部五百一卷。并名滥真经文句增减。或杂糅异义别立名题。若从正收恐玉石斯滥。若一例为伪而推本有凭。进退二途实难诠定。且依旧录编之伪末。后学寻览幸详得失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