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译有本录中声闻三藏录第四
声闻藏者小乘所诠之教也。能说教主则示生灭应物随缘。所诠之教则九部四含毘昙戒律。善男善女禀之而脱屣尘劳。缘觉声闻奉之而升乎彼岸。盖真乘之小驾。乃菩提之化城。诱进初心莫斯为胜。始乎仙苑迄彼金河。所诠半字之文是谓声闻之藏。洎乎百川同会三车共适。齐登妙觉俱证泥洹。岂有小大之异名。信为我尊之渐诱者也。始自汉明丁卯之岁终我开元庚辰之年。小乘三藏见行者。总三百三十七部一千八百九卷一百七十帙为声闻法藏。科条别显。具如后列。
声闻契经藏 二百四十部六百一十八卷
声闻调伏藏 六十一部四百九十三卷四十五帙
声闻对法藏 三十六部六百九十八卷七十二帙
小乘经重单合译
一百五十三部三百九十四卷三十一帙
四阿笈摩经小乘契经之本故标初首后列余经。
- 长阿含经二十二卷
二帙
单重合译
右此部经凡有四分总三十经(僧肇序云长含四分四诵合三十经以为一部)。
- 中阿含经六十卷(或五十八卷六帙)
第二译
(两译一阙)右此部经凡有五诵都十八品总二百二十二经别(僧肇长含序云中含四分五诵)。
- 增壹阿含经五十一卷(或五十卷或四十卷或三十二卷五帙)
第二译(两译一阙)
右此部经凡有五十品总四百七十二经别(僧肇长含序云谓增壹阿含四分八诵)。
- 杂阿含经五十卷 (五帙)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单重合译
右此部经说事既杂故无品次诵等差别(僧肇长含序云杂含四分十诵)。
- 别译杂阿含经二十卷(二帙失译经中子注有秦言字虽不的知译人姓名必是三秦代译今附秦录)
右此部与前经文虽先后不次。子细寻究不出前经。但撮要故为别部(佛般泥洹下诸经并是四含中别经异译)。
- 佛般泥洹经二卷(或直云泥洹经) 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译
- 大般涅槃经三卷(或二卷)东晋平阳沙门释法显译今为法显译(如总录中述)
- 般泥洹经二卷(或无般字)新为失译 附东晋录
右三经出长阿含经。第二至第四卷。与初分游行经同本异译(其般泥洹经群录皆云宋代求那跋陀罗译者非也寻其文句多是古译与功德贤所翻全不相类诸藏之中但有上卷无其下卷今为失源编在晋录或有经本其佛般泥洹经上卷与般泥洹经上卷文句全同者本错也)。
- 人本欲生经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右出长阿含经第十卷。与第二分大方便经同本异译(此人本欲生经上代群录皆编在大乘经中者误也)。
- 尸迦罗越六向拜经一卷(或云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右出长阿含经第十一卷与第二分善生经同本异译(比于本经此稍略耳中阿含三十三卷中亦有此经)。
- 梵志阿𩙥经一卷(一本有佛门解字一名阿𩙥摩纳经) 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
右出长阿含经第十三卷与。第三分阿摩昼经同本异译。
- 梵网六十二见经一卷(一名梵网经)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右出长阿含经第十四卷。与第三分梵动经同本异译。
- 寂志果经一卷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右出长阿含经第十七卷。与第三分沙门果经同本异译。
上八经十二卷同帙。
- 起世经十卷(一帙)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译 出经题上 第五译
- 起世因本经十卷(恐滥前本题下别云起世因本经一帙)
出内典录
第六译 拾遗编入(谨按唐内典录及靖迈经图并云笈多三藏大业年中于东都上林园翻经馆译起世经十卷。今捡寻诸藏乃有两本。大意虽同文句稍异。至于品目时有差殊。前经初云婆伽婆在舍婆提城。后经乃云婆伽婆在舍罗婆悉帝城。若据梵言。后经为正。今谓崛多笈多各翻一本。又前经初首题云崛多笈多二师同出。今以前为崛多所译。后是笈多再翻。二经文既有殊。今故双存二部。故缘生经亦云婆伽婆在舍罗婆悉帝城。故知同是笈多译也。恐二本相滥。题下别云起世因本焉)。
- 楼炭经六卷(或云大楼炭经或五卷或八卷)
第二译
右三经出长阿含经第十八。至二十卷与第四分记世经同本异译。
- 长阿含十报法经二卷(一名多僧道经或直云十报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右出长阿含经第九卷。与第二分十上经同本异译(广略少异)。
- 中本起经二卷(或云太子中起经初题云出长阿含)后汉西域沙门昙果共康孟详译
上二经十卷同帙(其中本起经题云出长阿含捡寻大本无此一经或恐梵文译之未尽既云出彼且编于末大周录云与过去现在因果修行本起瑞应本起经等同本异译者误也又此中本起经群录咸云后汉代译其经本中有翻梵语处乃曰晋未详何以)。
从佛般泥洹下一十三经。并出长阿含中。别经异译。
- 七知经一卷(或云七智经)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右出中阿含经第一卷。与初善法经同本异译。
- 咸水喻经一卷(或云咸水譬喻)
僧祐录云安公失译经
今附西晋录
右出中阿含经第一卷。与水喻经同本异译。
- 一切流摄守因经一卷
右出中阿含经第二卷。与漏尽经同本异译。
- 四谛经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右出中阿含经第七卷。与分别圣谛经同本异译。
- 恒水经一卷(亦云恒河喻经)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
右出中阿含经第九卷。与瞻波经同本异译。
- 本相倚致经一卷(亦云大相倚致)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 缘本致经
一卷
今附东晋录
右二经同本异译。出中阿含经第十卷。与本际经同本。
- 顶生王故事经一卷(或直云顶生王经)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
- 文陀竭王经一卷(拾遗编入)
右二经同本异译出中阿含经第十一卷与四洲经同本。
- 阎罗王五天使者经一卷(或一名铁城泥黎经) 宋沙门释慧简译
- 铁城泥黎经一卷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拾遗编入
右二经同本异译。出中阿含经第十二卷。与天使经同本。比于本经此稍略耳。
- 古来世时经
一卷
今附东晋录
右出中阿含经第十三卷。与说本经同本异译。比于本经此文稍略。
- 阿那律八念经一卷(一名禅行敛意经或直云八念经) 后汉西域三藏支曜译
右出中阿含经第十八卷。与八念经同本异译。
- 离睡经一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拾遗编入)
右出中阿含经第二十卷。与长老上尊睡眠经同本异译。
- 是法非法经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右出中阿含经第二十一卷。与真人经同本异译。
- 求欲经一卷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
右出中阿含经第二十二卷。与秽经同本异译。
- 受岁经一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拾遗编入)
右出中阿含经第二十三卷初。与比丘请经同本异译。
- 梵志计水净经
一卷
今附东晋录
(拾遗编入)右出中阿含经第二十三卷。与水净梵志经同本异译。
- 苦阴经一卷 失译 在后汉录(拾遗编入)
右出中阿含经第二十五卷。与前苦阴经同本异译。
- 释摩男经一卷(一名五阴因事经)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 苦阴因事经一卷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拾遗编入)
右二经同本异译。出中阿含经第二十五卷。与后苦阴经同本。
- 乐想经一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拾遗编入)
右出中阿含经第二十六卷。与想经同本异译。
- 漏分布经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右出中阿含经第二十七卷。与达梵行经同本异译。
- 阿耨风经一卷(晋言依次)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拾遗编入)
右出中阿含经第二十七卷。与阿奴波经同本异译。
- 诸法本经一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右出中阿含经第二十八卷初。与诸法本经同本异译。
- 瞿昙弥记果经一卷 宋沙门释慧简译
右出中阿含经第二十八卷。与瞿昙弥经同本异译。
- 瞻婆比丘经一卷(或云瞻波)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拾遗编入)
右出中阿含经第二十九卷。与瞻波经同本异译。
- 伏婬经一卷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拾遗编入)
右出中阿含经第三十卷与行欲经同本异译。
- 魔娆乱经一卷(一名弊魔试目连经一名魔王目连烂腹经)失译(在后汉录)
- 弊魔试目连经一卷(一名魔娆乱经)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拾遗编入)
右二经同本异译出中阿含经第三十卷。与降魔经同本。
上三十经三十卷同帙。
- 赖咤和罗经一卷(一名罗汉赖咤和罗经)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右出中阿含经第三十一卷。与赖咤惒罗经同本异译。
- 善生子经一卷 西晋沙门支法度译(拾遗编入)
右出中阿含经第三十三卷。与善生经同本异译。
- 数经一卷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拾遗编入)
右出中阿含经第三十五卷。与算数目揵连经同本异译。
- 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一卷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拾遗编入
右出中阿含经第三十七卷与阿摄和罗经同本异译。
- 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一卷 失译(今附东晋录拾遗编入)
- 须达经一卷(一名须达长者经)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译
右二经同本异译。出中阿含经第三十九卷。与须达哆经同本(其慈心厌功德经文句稍同或有题云出增一阿含第十二者非也)。
- 佛为黄竹园老婆罗门说学经一卷 僧祐录中失译经今附宋录 拾遗编入
右出中阿含经第四十卷。与黄芦园经同本异译。
- 梵摩喻经一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右出中阿含经第四十一卷。与梵摩经同本异译(比于本经此稍略耳)。
- 尊上经一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拾遗编入)
右出中阿含经第四十三卷。与释中禅室尊经同本异译。
- 鹦鹉经一卷(亦名兜调经)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 兜调经一卷 僧祐录云安公失译(今附西晋录) 拾遗编入
右二经同本异译。同中阿含经第四十四卷。与鹦鹉经同本。
- 意经一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拾遗编入)
右出中阿含经第四十五卷。与心经同本异译。
- 应法经一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拾遗编入)
右出中阿含经第四十五卷。与后受法经同本异译。
- 泥犁经一卷(或云中阿含泥犁经)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右出中阿含经第五十三卷。与痴慧地经同本异译。
- 优婆夷堕舍迦经一卷 僧祐录中失译经(今附宋录)
- 斋经一卷(一名持齐)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拾遗编入)
右二经同本异译。出中阿含经第五十五卷。与持斋经同本。
- 鞞摩肃经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拾遗编入)
右出中阿含经第五十七卷。与鞞摩那修经同本异译。
- 婆罗门子命终爱念不离经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拾遗编入
右出中阿含经第六十卷。与爱生经同本异译。
- 十支居士八城人经一卷(亦直云支)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右出中阿含经第六十卷。与八城经同本异译。
- 邪见经一卷 僧祐录中失译经(拾遗编入今附宋录)
右出中阿含经第六十卷。与见经同本异译。
- 箭喻经一卷 失译 拾遗编入 今附晋录
右出中阿含经第六十卷。与箭喻经同本异译。
- 普法义经一卷(一名具法行经一名普义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第一译
- 广义法门经一卷(一阙)
右二经同本异译(其广义法门经初题云。是中阿中一品别译。今检中阿含大本无此一经。或恐梵文译之未尽。既云出彼且编于末。其大周藏录中编为大乘单本者误。又普法此一经或恐梵文译之未尽。既云出彼且编于末。其大周入藏录中编为大乘单本者误也。又普法义经作舍日具法行经作舍利弗。但此二字别。余文并无异也)。
从七知经下五十三经。并出中阿含中。别经异译。
第三译 - 诫德香经一卷(或云戒德经)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右出增壹阿含经第十三卷。地主品异译。
- 四人出现世间经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译(拾遗编入)
右出增壹阿含经第十八卷四意断品异译。
- 波斯匿王太后崩尘土坌身经一卷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
右出增壹阿含经第十八卷四意断品异译。
- 须摩提女经一卷 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拾遗编入)
右出增壹阿含经第二十卷。须陀品异译(比于本经此文稍略)。
- 婆罗门避死经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右出增壹阿含经第二十三卷增上品异译。
- 施食获五福报经一卷(一名施色力经一名福德经) 失译(今附东晋录)
右出增壹阿含经第二十四卷。善聚品异译。
- 频毘娑罗王诣佛供养经一卷(亦云频婆)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
右出增壹阿含经第二十六卷等见品译(比于本经此稍文略诸录编在大乘藏中误也)。
- 长者子六过出家经一卷 宋沙门释慧简译
右出增壹阿含经第二十七卷聚品异译(本经稍广)。
- 鸯崛摩经一卷(或有作魔一名指髻经)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拾遗编入)
上三十二经三十二卷同帙。
- 鸯崛髻经一卷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
右二经同本异译。出增壹阿含经第三十一卷力品(此文稍广)。
- 力士移山经一卷(或直云移山经)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 四未曾有法经一卷(亦云四未有经或无法字)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右二经出增壹阿含经第三十六卷八难品异译(本是一经别译分二本经稍广此出不尽)。
- 舍利弗摩诃目揵连游四衢经一卷 后汉外国三藏孟详译
右出增壹阿含经第四十一卷马王品异译(周录编在大乘重译中者误也)。
- 七佛父母姓字经一卷(一名七佛姓字经) 曹魏失译
右出增壹阿含经第四十五卷不善品异译。
- 放牛经一卷(或云牧牛经)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右出增壹阿含经第四十六卷放牛品异译(此文稍广)。
- 缘起经一卷(亦云十二缘起经)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翻经图)
右出增壹阿含经第四十六卷放牛品异译(此于本经此文稍略周录编为大乘单本者误也)。
- 十一想思念如来经一卷(或云十一思惟)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拾遗编入
右出增壹阿含经第四十八卷礼三宝品初异译(此十一相连有二经初十一事文意勘同后十一事寻之未见)。
- 四泥黎经一卷(或云四大泥黎)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拾遗编入)
右出增壹阿含经第四十八卷礼三宝品异译(本经稍广)。
- 阿那邠𨚎化七子经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右出增壹阿含经第四十九卷非常品异译(本经唯有四子余意大同)。
- 文爱道般泥洹经一卷 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译
- 佛母般泥洹经一卷 宋沙门释慧简译(拾遗编入)
右二经同本异译。出增壹阿含经第五十卷爱道般涅槃品。
- 国王不犁先尼十梦经一卷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 舍卫国王梦见十事经一卷 僧祐录云安公失译(今附西晋录遗编入)
右二经同本异译出增壹阿含第五十卷大爱道般涅槃品。
- 阿难同学经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右阿难同学经首题云出增壹阿含捡其大本无此一经既云出彼且编其末)。
从诫德香经下二十四经并出增壹阿含中别经异译。
- 五蕴皆空经一卷
右出杂阿含经第二卷异译(此五蕴皆空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第三十九卷中虽有此经然不例别生所以存而不废此乃律引契经非是契经从律而生也)。
新编入录 - 七处三观经一卷(或二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右出杂阿含经中异译(此经首末有三十经初是七处三观后名积骨以初名故也其初七处三观经出第二卷后积骨经出三十四卷余者散在诸文不次第一处也)。
- 圣法印经一卷(亦云直圣印经亦云慧印经)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右出杂阿含经第三卷异译。
- 杂阿含经一卷 失译 在魏吴录
右出杂阿含经中异译(此经首末有二十七经初三经出第四卷中而先后不次七处三观经居其卷末文句大同前经此中稍广其积骨经亦在其中未详何以二经相涉余者散在广文自古群录皆云失译寻阅文句与七处三观辞理稍同似是安高所出未见实录且依旧为失译)。
- 五阴譬喻经一卷(一名水沫所漂经亦云五阴喻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 水沫所漂经一卷(一名河中大聚沫臂经)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拾遗编入
右二经同本出杂阿含经第十卷异译。
- 不自守意经一卷(或无意字)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右出杂阿含经第十一卷异译。
- 满愿子经一卷 晋代失译(今附东晋录拾遗编入)
右出杂阿含经第十三卷异译。
- 转法轮经一卷(或云轮转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 三转法轮经一卷(新编入录)
右二经同本出杂阿含经第十五卷异译(此三转法轮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第十九卷中虽有此经然不例别生所以存而不废此乃律引契经与其本经后同前异未详所以)。
- 八正道经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右出杂阿含经第二十八卷异译。
- 难提释经一卷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
右出杂阿含经第三十卷异译(大本有二经此中合为一其文稍广旧录在单本中今编于此)。
- 马有三相经一卷(亦云善有三相) 后汉西域三藏支曜译
- 马有八态譬人经一卷(亦直云有八态) 后汉西域三藏支曜译
右二经并出杂阿含经第三十三卷异译。
- 相应相可经一卷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拾遗编入)
右出前单卷杂阿含经中异译。
- 治禅病秘要经一卷(或云法无经字或二卷)宋居士沮渠京声译(右一经初首题云尊者舍利弗所问出杂阿含经阿练若杂事中今寻杂含大本无此等文或恐梵经译之未尽既云出彼且编于末然寻文理与大乘经微有相涉旧编在集传中恐将乖僻也)
上三十一经三十一卷同帙 从五蕴皆空经下一十六经并出杂阿含中经异译。
- 摩邓女经一卷(一名阿难为蛊道女惑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第一译
- 摩邓女解形中六事经一卷 失译(今附东晋录) 第五译
- 摩邓伽经三卷(或二卷) 吴天竺沙门竺律炎共支谦译 出法上录 第三译
- 舍头谏经一卷(一名大子二十八宿经一名虎耳经)
第四译
右四经同本异译(前之一经但是后经一品前后五译一译阙本)。
- 鬼问目连经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第一译)
- 杂藏经一卷(与前后经文理稍别) 东晋平阳沙门释法显译(第二译)
- 饿鬼报应经一卷(一名目连说地狱饿鬼因缘经) 失译(今附东晋录第三译)
右三经同本异译(前后四译一译阙本)。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一卷(或名阿难问事经亦云事佛吉凶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第一译
- 慢法经一卷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拾遗编入) 第二译
- 阿难分别经一卷 乞伏秦沙门释圣坚译 第三译
右三经同本异译(其慢法经新为重译前后四译一译阙本)。
- 五母子经一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第一译
- 沙弥罗经一卷(僧祐录云安公关中异译在三秦录)
第二译
右二经同本异译(其沙弥罗经大周录云昙无谶译长房录今捡寻录中无周录误也)。
- 玉耶女经一卷(或云玉瑘经) 僧祐录云安公失译经 今附西晋录初出 拾遗编入
- 玉耶经一卷(一名长者诣佛说子妇无敬经)
第二译
- 阿遬达经一卷(第三译)
右三经同本异译。
- 修行本起经二卷(一名宿行本起)
第二译
上十六经十九卷同帙。
- 太子瑞应本起经二卷(亦名本起瑞应亦直云瑞本起)
第四译
- 过去现在因果经四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第六译
右三经同本异译(前之二经文略不备前后六译三译阙本)。
- 法海经一卷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拾遗编入) 第二译
- 海八德经一卷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出法上录(拾遗编入) 第三译
右二经同本异译(后汉三译一译阙本)。
- 四十二章经一卷 后汉天竺沙门迦叶摩腾共竺法护译(第一译两译一阙)
- 奈女耆域因缘经一卷(或无因缘字或直云奈女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第一译 两译一阙
- 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一卷(或云地狱报应经)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第一译 两译一阙
- 龙王兄弟经一卷(一名难陀龙王经一名降龙王经) 优婆塞支谦译 第一译 两译一阙
- 长者音悦经一卷(或云长者音悦不兰迦叶经)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 第一译 两译一阙
上九经十三卷同帙(其长者音悦经周录之中编在大乘藏内今寻文理移之于此)。
- 禅秘要经三卷(或云禅秘要法或四卷)
第二译
三译二阙(右此禅秘要经古旧群录之中皆编之传内今捡此经首末三分极以分明上下经文多明禅观于观佛观等明忏灭重罪事然与大乘微有相涉既非制撰故移于此又群录中更有禅要经五卷云是宋代三藏昙摩蜜多所译文甚交错不可流行如删繁录中广述) - 七女经一卷(一名七女本经) 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第一译三译二阙)
- 八师经一卷 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 第一译(两译一阙)
- 越难经一卷(一名日难长者经一名难经) 西晋清信士聂承远译 第一译 三译二阙
- 所欲致患经一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第一译(二译一阙)
- 阿阇世王问五逆经一卷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 拾遗编入
第二译
两译一阙 - 五苦章句经一卷(一名五道章句经)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第一译 两译一阙
- 坚意经一卷(一名坚心正意经一名坚心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第一译
- 净饭王涅槃经一卷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第二译两译一阙)
- 得道梯邓锡杖经一卷(亦直云锡杖经失译今附东晋录右此锡杖经大周录云出杂譬喻经今大本既无难为定准且编于此)
- 贫穷老翁经一卷(一名贫老经) 宋沙门释慧简译(第二译两译一阙)
- 三摩竭经一卷(一名怒和檀王经一名难国王经) 吴天竺沙门竺律炎译 第一译 两译一阙(右此三摩竭经大周经录云出增一阿含经捡彼中无且编于此)
- 蓱沙王五愿经一卷(一名弗沙迦王经) 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 第一译 二译一阙(右此萍沙王五愿经大周等录皆云出中阿含捡彼文无且编于此)
- 瑠璃王经一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第二译 两译一阙(右此瑠璃王经大周等录云此增一阿含其增三十六中虽有瑠璃王缘起文意全异故编于此)
上十五经七十卷同帙。
- 生经五卷(有五十经或四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第一译(两译一阙)
- 义足经二卷(有一十六经)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第一译(两译一阙)
上二经七卷同帙(合从四十二章经下二十二经虽重译今见流行但有一本余并零落寻求不获)。
有译有本录中圣贤传记录第三(一百一十二部五百九十五卷六十四帙)
传记录者。佛圆寂后圣贤弟子之所撰集。虽非三藏正典。然亦助扬玄化。于此之中总为五类。一赞佛德。二明法真理。三述僧行轨。四摧邪护法。五外宗异执。赞佛德者佛所行赞传释迦谱等也。明法理者修行道地经经律异相等也。述僧行者龙树马鸣法显玄奘等传也。摧邪护法者辩正弘明破邪辩惑论等也。外宗异计者数胜二论是也以类科分莫过此五。五中所辩通大小乘。又于此中更开二例。梵本翻译者居先。此土传扬者于后。庶东西不杂览者除疑焉。
梵本翻译集传
六十八部一百七十三卷一十四帙
- 佛所行赞经传五卷(马鸣菩萨撰亦云佛本行经)
单本
- 佛本行经七卷(一名佛本行赞传)宋凉州沙门释宝云译(单本)
右大周录编在大乘重译经中。云与六十卷佛本行集经同本异译者误也。
上二集十二卷同帙。
- 撰集百缘经
十卷
一帙
出内典录
单本
(拾遗编入) - 出曜经
二十卷
(或云出曜论或十九卷)单本
- 贤愚经
十三卷(或十五卷或十六或十七)
出翻经图
(单本)
(谨按梁沙门僧祐贤愚序云河西慧觉等八僧游方问道到于阗大寺遇五年大会八人分听各记所闻还至高昌乃集为一部即上贤愚经是上代群录皆编经藏今以共集所闻则非庆喜本诵与余集等亦复何殊编入正经理将未当故今移附集传录中其出曜百缘二经亦是别集还非本诵亦附此焉)。
上二集三十三卷四帙(上三帙各八第四帙九卷)。
- 道地经
一卷
(或加大字是修行经抄无外国略本)
拾遗编入
第二译
右一经是后修行道地经之少分异译(准安法师序云沙门众护撰述经要以为一部二十七章世高折护所集者七章以为汉文今以章名与数二种皆同故知即是安世高所出此经七章总十八纸群录皆云二卷者误也)。
- 修行道地经六卷(或直云修行经或七卷)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第三译 三译一阙
右二经同本异译。佛圆寂后七百年西域沙门众护所撰(众护者是此方言天竺梵音名僧伽罗刹)。
旧录编入经者理不然也。与后僧伽罗刹集经撰人不殊。何得一载正经一编集内。例既如此故附此中。
- 僧伽罗刹所集经三卷(僧伽罗刹撰或五卷)符秦代译
上三集十卷同帙。
- 百喻经四卷(僧伽斯那撰或五卷)萧齐天竺三藏求那地译(单本)
- 菩萨本缘经三卷(僧伽斯那撰或四卷或两卷)
单本
- 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三卷
新编入录
上三集十卷同帙。
- 付法藏因缘传六卷(或无因缘字或四卷二卷)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昙曜译 第三译(三译二阙)
- 坐禅三昧经三卷(或名菩萨禅法经或云禅经或二卷)
第一译
两译一阙
又群录中复有阿兰若习禅法经二卷。云与坐禅三昧经同本异译。亦云罗什法师所出寻阅文句首末全同。但为殊名分成两部。既非别译未可双行
- 佛医经一卷(亦云佛医王经)吴天竺沙门竺律炎共支越译 拾遗编入
单本
- 惟日杂难经一卷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拾遗编入 单本)
- 佛般泥洹摩诃迦叶赴佛经一卷(亦云迦叶赴佛般涅槃经)
单本
- 菩萨呵色欲法一卷(亦云经)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第一译 两译一阙
- 四品学法经一卷(或无经字)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单本)
- 佛入涅槃密迹金刚力士哀恋经一卷失译(今附秦录单本)
- 迦旃延说法没尽偈经一卷(僧祐录云安公失译经)今附西秦录单本
- 佛治身经一卷(或云治身经)僧祐录云安公失译 今附西晋录
单本
拾遗编入 - 治意经一卷(或云佛治意经)僧祐录云安公失译经 今附西晋录(拾遗编入单本)
上十一集十八卷同帙。
- 杂宝藏经八卷(或云十二卷)
单本
- 那先比丘经二卷(或直云那先经或三卷失译在东晋录) 第一本(两译一阙)
上二集十卷同帙。
- 五门禅经要用法一卷(大禅师佛陀蜜多撰)宋罽宾三藏昙摩蜜多译 拾遗编入 第二译
- 达摩多罗禅经二卷(一名不净观禅经修行方便)
单本
右达摩多罗及佛大先所造先罽宾人也。彼国禅匠佛陀跋陀罗师。智严往游西域。亦于先所学禅。
从坐禅三昧下一十四经周录之中编在经内。今以并非佛说移之于此。其杂宝藏经虽集佛语兼杂余缘非全佛说。故编集内。
- 禅法要解二卷(一名禅要经)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第一译两译一阙)
- 禅要呵欲经一卷(是云禅要经呵欲品)后汉失译 拾遗编入(单本)
- 内身观章句经一卷后汉失译 拾遗编入
单本
- 法观经一卷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拾遗编入
- 思惟要略法一卷(或加经字)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拾遗编入 第二译 两译一阙
- 十二游经一卷东晋西域沙门迦留陀伽译 拾遗编入第二译 三译二阙
- 旧杂譬喻经二卷(亦云杂譬喻集经)吴天竺三藏康僧会译 拾遗编入
单本
- 杂譬喻经一卷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 拾遗编入
单本
上十集十三卷同帙。
- 杂譬喻经二卷(一名菩萨度人经)失译 在后汉录(单本拾遗编入)
- 杂譬喻经一卷(比丘道略集)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拾遗编入
单本
- 阿育王譬喻经一卷失译 今附东晋录(拾遗编入单本)
- 阿育王经十卷(或加大字)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拾遗编入第二译)
上四集十四卷同帙。
- 阿育王传七卷(亦云大阿育王经或五卷)西晋安息三藏安法钦译 第一译
右二传同本异译。佛圆寂后一百余年。育王出世方有此传。大周录中编在大乘经中者误也(长房等录复云僧伽婆罗更出育王传五卷者误也前经即传不合重载)。
- 阿育王息怀目因缘经一卷(一名王子法益怀目因缘经)符秦天竺三藏昙摩难提于秦代译 拾遗编入
第二译
三译二阙 - 四阿含暮抄解二卷
拾遗编入
(单本)上三集十卷同帙。
- 法句经二卷(亦云法句集尊者法救撰)
第一译
两译一阙
阿毘昙毘婆沙论第一云。如法句经世尊于处方邑为众生故种种演说。尊者达摩多罗(此云法救)于佛灭后种种说中。无常义者立无常品。乃至梵志义者立梵志品。故知此经是法救撰。周入藏录编在大乘经中及集传内。前后重载误之甚也
- 法句譬喻经四卷(一名法句本末经或五卷或六卷)
第二译
两译一阙右与前法句经明同异。前经但纂偈句不兼长行。今此后经兼说偈之由起。有某因缘世尊方说。比前偈文此略不备。又前后偈文互有增减。周录编在大乘经中者误也。
- 迦叶结经一卷
拾遗编入
第一译
三译二阙
- 撰集三藏及杂藏传一卷
失译
今附东晋录
单本
拾遗编入
- 三慧经一卷(僧祐录云安公凉土异经)今附凉录
单本
拾遗编入 - 阿毘昙五法行经一卷(亦云阿毘昙苦惠经或无行字) 拾遗编入
单本
-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一卷(亦直云阿含口解经亦名断十二因缘经)
单本
- 小道地经一卷(拾遗编入)单本
- 文殊师利发愿经一卷(或加偈字)
拾遗编入
单本
- 六菩萨名一卷(房入藏录云亦菩萨名亦当诵持)后汉失译(拾遗编入单本)
- 一百五十赞佛颂一卷
新编入录
单本
- 赞观世音菩萨颂一卷 大唐天后代佛授记 沙门释智慧译(出大周录)
拾遗编入
单本
上十二集十六卷同帙。
- 无明罗刹集一卷(亦名无明罗刹经或二卷)拾遗编入
单本
今附秦录 失译 - 马鸣菩萨传一卷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拾遗编入单本)
- 龙树菩萨传一卷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拾遗编入单本)
- 提婆菩萨传一卷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拾遗编入单本)
- 婆薮槃豆法师传一卷(此曰天亲)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拾遗编入
第二译
(两译一阙) - 龙神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一卷宋罽宾三藏求那跋摩译 出唐旧录 第一译
- 劝发诸王要偈一卷
拾遗编入
第二译
- 龙树菩萨劝诫王颂一卷
新编入录
第三译
右三集同本异译(前二本偈诸经藏中连为一卷今分二轴)。
- 宾头卢跋罗阇为优陀延王说法经一卷
单本
又有宾头卢为王说法经一卷。文与此同。故不双出
- 请宾头卢法一卷(或加经字)宋沙门释慧简译(第二译两译一阙)
- 分别业报略一卷 大勇菩萨撰(或加集字)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译 拾遗编入 单本
- 迦丁比丘说当来变经一卷僧祐录中失译经 今附宋录 拾遗编入
单本
- 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一卷
出内典录
单本
- 金七十论三卷(亦云僧佉论或二卷)
单本
右一论外道迦毘罗仙人造。明二十五谛。所谓数论经中云迦毘罗论是也(长房内典二录真谛译中有金七十论二卷复有僧佉论三卷二目俱存者误也)。
- 胜宗十句义论一卷大唐三藏玄奘译(出翻经图单本)
右一论胜者慧月造明十句义(鸺鹠仙人本所造但六句义慧月四足成十句本末通论故名胜宗十句论也)。
中云卫世师论是也(其数胜二论非是佛法诸外道宗此二为上欲令博学之者委悉异道之宗故释之耳)。
上十五集十七卷同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