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经卷第一 佛国品第一
夫佛法大纲须识宗趣□□□□具陈。且总为二宗。大乘小乘。且大乘之中分为三。一法相宗。经论之中广立法无边无量。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六波罗蜜等□□八万四千门。即解深密经瑜伽论等多说法相。但经论之中说诸相差别名数皆此宗摄。二破相宗。即诸部般若经中十二门论等说一切法性相俱空有无双遣。三法性宗。即花严涅槃维摩楞伽等经起信论等说一切法非空非有。亦有亦空。所谓迷真起妄一切皆有。摄妄归真一切皆空。就俗谛则有。就真谛则空睡梦则有觉悟。即空诸法无我。即空因果不亡还有。空不离有有即是空。有不离空即空是有。如是广说空有无边。所以诸佛菩萨慈悲故入有。智慧故观空。观空故虽入有而不染。慈悲故虽证空而不著。凡夫多著有。二乘多著空。双离此二真大乘也。第二小乘有二十部宗趣不同。□□□故略之也。今此维摩经即当第三法性宗所摄。由此经芥子纳须弥方丈容世界。皆表法性圆融无碍之义也。若能悟入此第三宗则于佛法无所滞等论。诸佛说有有不妨空。诸佛说有有不妨空。诸佛说空空不妨有故中论偈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自此已下别就此经曲明宗意。古来贤圣皆断此经。以不思议解脱为宗。只缘前说法性无碍。非空非有亦有亦空。不常不断等故名为不可思议解脱。非凡小等之所测量。心言路绝名不思议。不滞空有等。名为解脱。然此经上下总有五种不可思议摄之略尽。何等为五。一理不思议。二行不思议。三报不思议。四用不思议。五教不思议。第一理不思议者。即非空非有不常不断等真如法性中道之理 经云。一切法皆如也。乃至弥勒亦如也。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等。皆是理不思议。第二行不思议者。即说菩萨无住之行 经云。在于生死不为□行。住于涅槃不永灭度。是菩萨行非凡夫行非贤圣行。菩萨行非净行非垢行。是菩萨行等皆是行不思议。第三报不思议即下经说佛身功德十方净土等。是报不思议。第四用不思议者。下经说神通变化合盖现土常擎大众取饭香积借座须弥等。皆用不思议。第五教不思议者。即名句文字巧妙言词善能诠显不思议理。是故经云。一四句偈所有功德无量无边。是名教不思议。此之五种不思议前后次第者。一切诸法理为其本。是故第一理不思议欲悟其理必资起行。是故第二行不思议行不空备必能感报。是故第三报不思议报不徒然必能起用。是故第四用不思议用不空设必能起教。是故第五教不思议略说如是。余在经文 经曰如是 述曰。一切经首皆有此之二字。盖有深意。此之二字亦乃包括一切佛法议理皆尽。略作三释。第一云。三世诸佛所说不异。名之为如。称理无非故称为是。第二释云。诸法实相古今不易。名之为如。如而说故称为是。第三释云。何难所传与佛无异故名为如。离诸过失故称为是 经曰佛 述曰。佛者佛陀汉翻为觉。觉有二种。一本觉。二始觉。即法身佛真如法性以为其体。本性清净如摩尼珠。一切众生悉皆平等。只缘众生无始已来从真起妄。沿流昧源。逐末失本。垢障蒙覆自性。真佛遂作凡夫。多受苦恼。一念觉时垢妄斯遣。本性湛然。即名为佛。更无所得。是故经言。乃至无□□法可得。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经亦云。若弥勒得菩提。一切众生皆亦应得。所以者何。一切众生亦当灭度。所以者何。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不复更灭。乃至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花严等经说云。佛及众生心如是三种法不即亦不离。不一亦不二。众生不离佛。佛不离众生。如是等文名本觉佛。断烦恼障得。二始觉佛者。即卢舍那报身如来以四智为体。克性而论智为佛体。智为能证觉之体故相从而论。即功德相好无漏五蕴总名为佛。广在经论所明一切菩萨经三大劫十地满足。断所知障名始觉佛。
经曰。众人不请友而安之 述曰。小乘凡夫悲薄智微。要待勤请方为说法。菩萨不然。观见众生缘合根熟。为不请之友能令众生出生死之危险。与涅槃之安隐。如有影均于湛水。慈母赴于婴儿 经曰。逮无所得不起法忍 述曰。此明菩萨证无生法忍。逮者及也至也。起者生也。忍者忍了亦即许之义。此明菩萨位。登八地至无所得无生之位忍了。印证一切诸法本来如如无生无灭无法可得。是故作忍辱仙节节支解其心不动。亦作摩纳仙人燃灯授记皆此位也 经曰。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 述曰。佛法大宗因缘。是本异诸外道拨无因果邪僻断见故有此文。言缘起者。即十二因缘及十因六因四缘。一切因缘莫过此门。若入佛法因缘深理即名正见。故云断诸邪见。言有无二边者。因缘无主则非有。业果不亡则非无定执有无皆名边见。故下文云。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经之断字该于邪见及有二边。是则离有无之二边契。非有非无之中道菩萨之正见也。净尽不残。故云无复余习。习者习气 经曰。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 述曰。往者过去。来者未来及所心行现在。菩萨以宿命智知众生过去之事。善知生也。以死生智知众生未来之事。善智来也。以他心智知众生现在心所行也。缘处故云心所。趣者趣向。所谓知三世之事趣向也 经曰。诸有所作亦不唐捐 述曰。唐者虚也捐者弃也。菩萨用心无一念弃也 经曰。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述曰。此合多为一。展小为大也。且合多为一者。合五百为一盖也。此来真如法性圆融融无定无有二相故。能合多为一展小为大。多不定多。菩萨观乎。一盖一不定一。凡小观乎。五百虽合为一五百宛然。五百宛然只自为一。其犹方丈之室文殊等入中宽如容十方世界。凡小不及。只自见乎。方丈对凡小而不减。对文殊而不增。圆融法性其在慈乎。下诸文理皆同此。展小为大义亦准之。又可更表空有二门。多表其有。一表其空。空不定空。展一为多。有不定有。合多为一。有不离空。即五百而见一。有不离空即五百而见一。空不离有不离一而见多。维摩要旨始终如是 经曰。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述曰。八万四千名诸法相。二空真如名第一义。此之二句有其三门。一空有门。二寂用门。三自他门。第一门者分别法相有也。第一不动空也。说而不动。有不妨空。不动而说空。不动妨有。异于凡小空而不有。有而不空。第二门者分别法相用也。第一义不动寂也。寂而常用。虽不动而说。法用而常寂。虽说法而不动。凡夫则动而不寂。小乘则寂而不动。第三门者自利故证而不动。利他故说而不著。说而不有亦不无。意亦同此。离有无二边行于中道 经曰。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 述曰。言佛树者亦名菩提树。佛此树下得菩提果。名菩提树。树下成佛名为佛树。言降魔者伏四魔也。菩提佛果沷润身心永除热恼。名为甘露。生死大息名之为灭觉。即是佛名为成也 经曰。以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 述曰。积集故名心。思量故名意。领纳故名受。造作故名行。证佛果时如如不动。此等皆息故名无也。以斯妙理伏诸外道。岂云览力而降伏乎 经曰。毁誉不动如须弥 述曰。叹佛平等八风不动如须弥山。言八风者。一利。二襄。三毁。四誉。五称。六识。七苦。八乐。此之八法摇动人心。如世八风吹动诸物。经中举二摄余六也。
经曰。孰闻人宝不敬承 述曰。佛为人中之宝。希有难见。故喻之宝。孰是谁也。谁闻人宝之名而不敬重修承 经曰。各见世尊在其前 述曰。此叹佛身功德不共凡小。法身圆应犹一月升天故云各见佛身平等。不背众生故云在其前也。一音说法众生各解理亦同此 经曰。不著世闻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 述曰。此叹如来即染成净。此以下句释上句。常观诸法空而且寂游世间。而不染处淤泥而恒净 经曰。达诸法相无罣碍。稽首如空无所依 述曰。真俗俱空故云无得。万物依虚空。虚空无所依。诸法依实相。实性无所依 经曰。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述曰。众生是佛土之缘。缘中说土故以众生而为佛土。道理如何。土本由悲。悲由生起。要有众生悲心始起。要因悲心方得净土。推末就本。众生是土不亦宜乎。又因生起悲得净土。一向观空终不得土。故下喻云。要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人喻菩萨空。喻二空地。喻于有造立宫室。喻于修净土。是则依空依地宫室始成。兼有兼空方修净土。有悲故涉有而广度众生。有智故观空而不著。诸有空有不滞悲智双行契。此通途净土。斯得乃至直心。是净土等其理皆然。离空离有即是直心。著有著空皆成偏曲。乃至下文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皆同此义。则知一念直心十方顿净。刹那偏曲垢秽斯兴净土。一章大纲如是 经曰。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 述曰。此明净秽二土非一非二。非即非离心净故即秽见净。心垢故即净见秽。尅实而论以佛眼观佛土常净。凡夫眼见佛土恒秽。今欲变秽成净。托以按地为缘。亦明妄从真生秽从净起。故下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问曰。净秽两土为当同体异见。为当别体异见。为当无体妄见。有古德安法师释曰净秽二土一质不成。异质不成。无质不成。故净秽亏盈。异质不成故披源即冥。无质不成故缘起不形 经曰。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 述曰。饭体是一。诸天福德厚薄不同。所见饭色胜劣不等。佛土亦尔。净秽是一。随诸众生垢净不同。所见各异。世尊常说。水体是一。诸天福德见为瑠璃宝物。人福次胜见其清水湛可受用。鱼龙等次劣见是舍屋窟宅。饿鬼恶业唯见脓血猛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