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曰。众生迷妄。于无心中而妄生心。造种种业。妄执为有。足可致使轮回六趣生死不断。譬有人于暗中见杌为鬼见绳为蛇便生恐怖。众生妄执亦复如是。于无心中妄执有心造种种业。而实无不轮回六趣。如是众生若遇大善知识教令坐禅觉悟无心。一切业障尽皆销灭生死即断。譬如暗中日光一照而暗皆尽。若悟无心。一切罪灭亦复如是 问曰。弟子愚昧心犹未了审。一切处六根所用者应 答曰。语种种施为烦恼菩提生死涅槃定无心否 答曰。定是无心。只为众生妄执有心即有一切烦恼生死菩提涅槃。若觉无心即无一切烦恼生死涅槃。是故如来为有心者说有生死。菩提对烦恼得名。涅槃者对生死得名。此皆对治之法。若无心可得。即烦恼菩提亦不可得。乃至生死涅槃亦不可得 问曰。菩提涅槃既不可得。过去诸佛皆得菩提。此谓可乎 答曰。但以世谛文字之言得。于真谛实无可得。故维摩经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又金刚经云。无有少法可得。诸佛如来但以不可得而得。当知有心即一切有无心一切无 问曰。和尚既云于一切处尽皆无心。木石亦无心。岂不同于木石乎 答曰。而我无心心不同木石。何以故。譬如天鼓。虽复无心自然出种种妙法教化众生。又如如意珠。虽复无心自然能作种种变现。而我无心亦复如是。虽复无心善能觉了诸法实相具真般若三身自在应用无妨。故宝积经云。以无心意而现行。岂同木石乎。夫无心者即真心也。真心者即无心也 问曰。今于心中作若为修行 答曰。但于一切事上觉了。无心即是修行。更不别有修行。故知无心即一切。寂灭即无心也 弟子于是忽然大悟。始知心外无物物外无心。举止动用皆得自在。断诸疑网更无罣碍。即起作礼。而铭无心乃为颂曰。
和尚又告曰。诸般若中以无心般若而为最上故维摩经云。以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外道。又法鼓经。若知无心可得。法即不可得。罪福亦不可得。生死涅槃亦不可得。乃至一切尽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乃为颂曰。
重曰。
言无心者即无妄相心也。
又问。何名为太上 答曰。太者大也。上者高也。穷高之妙理故云太上也。又太者通泰之位也。三界之天虽有延康之寿福尽。是故终轮回六趣。未足为太。十住菩萨虽出离生死。而妙理未极。亦未为太。十住修心妄有入无。又无其无有双遣不妄中道。亦未为太。又忘中道三处都尽。位皆妙觉。菩萨虽遣三处。不能无其所妙。亦未为太。又忘其妙则佛道至极。则无所存。无存思则无思虑。兼妄心智永息。觉照俱尽。寂然无为。此名为太也。太是理极之义。上是无等色。故云太上。即之佛如来之别名也。
无心论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