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师列传第六之一
天竺式法师法嗣
- (二世)妙果文昌法师
- 明智祖韶法师
- 法喜清鉴法师
- 真净思永忏主
- 保庆法润法师
- 天竺本融法师
- 天竺思悟侍者
- 丞相王钦若
- 谏议大夫胡则
- 职方郎中崔育才
- 侍郎马亮
- (三世)妙果天授法师(嗣昌师)
- 海月慧辩法师(嗣明智五人)
- 净慧思义法师
- 辩才元净法师
- 神智载升法师
- 广惠居白法师
- (四世)法宝从雅法师(嗣海月二人)
- 慈行智深法师
- 圆应德贤法师(嗣净慧五人)
- 神智仲元法师
- 慈觉永堪法师
- 寂照慧日法师
- 圆悟思尚法师
- 法鉴若愚法师(嗣辩才二人)
- 灵山则章法师
- (五世)指源如杲法师(嗣法宝)
- 慈明慧观法师(嗣神智)
- 慈受子琳法师(嗣慈觉)
兴国基法师法嗣
- (二世)兴国令祥法师
- 福源悟持法师
钱唐晓法师法嗣
- (二世)法显遇成法师
- (三世)兜率守仁法师
四明法智之作兴也。天下学士靡然向风。嗣其业而大其家者。则广智神照南屏三家为有传明佛意示家法。用广垂裕无穷之谋中兴教观。逮今为有赖。此诸师列传之所由作也。若夫慈云一家。昌韶诸师之后。五世而蔑闻。今备叙列传。而先慈云之派者。将以顺其承袭。而不使紊杂乎四明三家之子孙也。
天竺式法师法嗣
法师文昌。永嘉人。久依慈云克尽其道。时众推为前列。复往南湖见法智。所诣益远。既而旋乡。为妙果第一世。妙宗新成。寄写本嘱其讲授。且戒之曰。或有异处。可剳取附来。慈云门弟授讲者二十余人。师为之首(见慈云行业记。四明与矩师书)。
法师祖韶。天台刘氏。赐号明智。十九通法华。得度入东掖参慈云得其奥旨。既而侍师迁灵山居第一座。慈云将居草堂。谓师曰。汝当往代本如居能仁。而俾之来继此山。师即著草屦。欣然而行。至江滨呼其回曰。吾试汝耳。汝当竟住此山。师既奉命。一遵成规。讲训之外。行四三昧为常课。栋宇未具力为经理。一日告众曰。吾受慈云之寄。今老矣。亦将有东岭之事。慧辩为吾上首。其善继我乎。遂入草堂以自晏晦。未几示疾趺坐而逝。年七十二。腊五十二。师昔于东掖行光明三昧百昼夜。至期方半。忽见旌幢满前。导者呼曰。大辩尊天。师即作揖。天曰。师所住处。传通大乘利益群品。言讫而隐。常往京师道出淮泗。梦僧摩顶曰。吾文殊和上也。示汝五无生义。既觉五藏豁然如咀氷雪。又梦入古寺。见僧踞坐谓曰。吾为汝说第一义谛。闻毕如甘露灌顶。即见依正皆如云影。有人问曰。人见和上何因欢喜。曰视人常若佛想。
法师清鉴。云间人。赐号禅慧。为慈云撰炽盛光念诵仪序。其略云。慈云尊者。以行光教门。弟子清鉴。以所禀四种三昧行法遗编。独炽底光未广流布。遂因其旧五章。补助始末。加示法释疑之二。以为七科。
忏主思永号真净。入道于秀之胜果。久亲慈云勤修净行。时众高之。谓足上拟其师。亦称忏主(此下本纪遗失二人)。
侍者思悟。钱唐人。侍慈云讲最久。故能深达观道。善持呪法。加水以愈人疾。求者如市。当课诵时。身及奉像俱出舍利。天圣三年。慈云欲以智者教卷求入藏。文穆王公将闻之朝。悟曰。此非常事也。小子将助之矣。乃绘千手大悲像。课呪以誓曰。事果遂。当焚躯为报。会公薨。悟诵呪益精。明年得旨。师喜甚。积薪为楼。白慈云求火种。云于罏中举红炭与之引手以承。了无难色。即入薪楼。火息之后。袈裟覆体俨如其生。慈云乃加香木。行呪愿以焚之。随焰而化。五色舍利无论其数。三岁之后求者尚获。慈云为赞以刻石曰。悟也吾徒。荷法捐躯。其焰赫赫。其乐愉愉。逮火将灭。俨如加趺。逮骨后碎。粲如圆珠。信古应有。今也则无芳年三十。真哉丈夫(此下本纪遗失宰官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