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智中立法师
- 文慧宗正法师
- 空相思恭法师
扶宗忠法师法嗣
- 草堂处元法师
- 永嘉法诠法师
超果湛法师法嗣
- 海慧若圆法师
法真咸法师法嗣(神照下第三世)
- 白莲道卿法师
- 安国元惠法师
- 四明净杲法师
神悟谦法师法嗣
- 北禅净梵法师
- 白莲善珪法师
- 德藏择瑛法师
- 金华子方法师
- 寿安良弼法师
- 净住思照法师
- 一相宗利行人
樝庵严法师法嗣
- 天台法麟法师
- 天台应通法师
慈辩谏法师法嗣(南屏下第三世)
- 车溪择卿法师
- 慧觉齐玉法师
- 圆觉蕴慈法师
- 普明如靖法师
- 天竺应如法师
- 法云宗敏法师
- 佛智慈云法师
- 佛照智坚法师
- 慧觉清月法师
- 圆明普贤法师
- 上竺明义法师
- 高丽义天僧统
群峰初法师法嗣
- 梵慈智普法师
南屏文法师法嗣
- 宪章仲闵法师
超果贤法师法嗣
- 精微彦伦法师
- 清辩蕴齐法师
- 宝积彦端法师
景云其法师法嗣
- 觉慈善嵩法师
- 景德居式法师
神智文法师法嗣(广智下第三世)
法师中立。鄞之陈氏。赐号明智。母梦日轮入怀遂有娠。夜不三浴。则啼号不止。九岁出家于甬东之栖心。受经一诵永忆不忘。治平中试经开封府。中选得度。初依广智学教观。及神智断主南湖复依之。熙宁中神智开帏。设问答者二百人。无出师右。乃举居座元。久之去谒扶宗于永嘉。将归。宗曰。子行必绍法智之席。及神智谢事。乃俾师为继。元祐初。高丽僧统义天远来问道。甫济岸遇师升堂。叹曰。果有人焉。遂以师礼见。倾所学折其锋竟不可得。师令门徒介然。始作十六观室。以延净业之士。已而辞去曰。吾年六十。当再来。即退处东湖之隐学。数年郡太守王公。勉主宝云。一新栋宇。于伽蓝神腹得愿文云。后百年当有肉身菩萨重兴此地。闻者异之。后退隐白云庵。日宣止观至不思议境。叹曰。吾道至此极矣。有不思议境则有不思议心。乃作不思议辩正。又指五章裂大纲目。寄果明因以成解行。举佛摄生全生是佛。作止观裂网指归释疑。文慧正师亡。郡请再主延庆。果符六十再来之言。甞升座说法。慈霔无尽。下座问侍者曰。吾适道何语。侍者答以所闻。师曰。吾觉身心同太虚空。殊不知语之所出也。岁忏行江浙延庆为最盛。择其徒修法华忏者。七年。行法将圆。禅观中见一大舟。众欲乘不可。唯师坐其中以行。自是辩慧泉涌超胜于昔。政和五年四月辛亥。谓门人法维曰。吾闻异香心甚适悦。谓观堂行人曰。吾当与汝辈长别。即面西坐逝。塔于崇法祖塔之东。讲三大部净名光明数十过。诵法华逾万部。与人除病却鬼救灾旱。不能毕记其验。孔老之书无不遍读。其对儒士讲说。则反质之曰。此道在孔圣如何。在诗书如何。儒士不知对。则援引委辩之曰。无乃若是乎。闻者心服而退。师在永嘉。扶宗谓曰。吾常见摩利支。韦驮于梦中求护法。他日幸于南湖忏室置其位。及师主席乃立像自师始。陈莹中尝赞师曰。严奉木叉。坚持静虑。以身为舌。说百亿事(言戒定慧皆备具也)。
法师宗正。赐号文慧。依神智学教观。深造阃域。治平初。继主南湖。大弘宗教。先是宝云祖。藏骨于育王山西北隅。后七十七载。师自南湖往礼敬。顾甃甓有毁。将遂芜没。乃饰工累石。起方坟以显其处。且复为石塔记以识其事。时谓微师此文。宝云之藏几不可考。法师思恭。湖之乌程人。赐号体真。年十九剃发。诣神智学教观。及归里时。空相癈于积潦。师克志兴复。为屋三百楹。从容无求。而施者自趋。功成修长忏三载以答志愿。及老归吴山解空。建炎元年九月。别众坐逝。荼毘烟所至皆凝舍利。塔于院东南隅。弟子戒澄等四十三人。皆传道有成。分化浙水。
扶宗忠法师法嗣
法师处元。永嘉人。久参扶宗。遂继法明之席。郡侯仰其道化。任以僧正。澄清品流莫不厌服。所著辅赞记三卷。其论经体则推本法智广智源流之说。论无住本三种观法。答扶宗通相三观。其说明正学者宗之。崇宁二年。闲居东溪草堂。述义例随释六卷。初荆溪以止观文广。例为七科。名为义例。俾学者知解行之大旨。虽法智制述之多不暇为记。师因义神智为纂要。以初乘观法性德之境为真如理观。修德之境为唯识事观。师谓狂妄徒疑后学。乃决志注释以斥纂要之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