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统纪卷第十八

诸师列传第六之八(广智神照南屏下共六十二人)

休庵舟法师法嗣(广智下第七世)

  • 豁庵净悟法师

法明节法师法嗣

  • 闲林子真法师

月堂询法师法嗣

  • 逸堂法登法师
  • 柏庭善月法师
  • 悦庵净惠法师
  • 隐堂正荣法师
  • 石芝宗晓法师
  • 南湖善荣行人

一庵躬法师法嗣

  • 正庵端信法师
  • 叔宝良琰法师
  • 痴庵垂拱法师

止庵莲法师法嗣

  • 镜庵景迁法师
  • 契庵如晦法师
  • 环庵戒枢法师

慧光讷法师法嗣(神照下第七世)

  • 等庵士衡法师
  • 虚庵有宏法师
  • 复庵妙珪法师
  • 中庵师安法师
  • 上竺师觉法师
  • 石㵎从戒法师
  • 晦庵慧明法师
  • 桂堂如坦法师

佛光照法师法嗣(南屏下第七世)

  • 子庭师训法师
  • 东陵智逈法师
  • 碧溪德闻法师
  • 菊庭信硁法师
  • 海翁时学法师
  • 梅㵎太度法师
  • 少愚育才法师
  • 行古忘新法师
  • 鼎山时举法师
  • 若州景荃法师
  • 古岩正因法师
  • 毒鼓妙声法师
  • 应庵法言法师
  • 梓山思恭法师
  • 西山文拱法师
  • 雪岑行海法师
  • 无极可度法师
  • 东屏正吾法师
  • 石林文人法师
  • 东山慧日法师
  • 自闻如愿法师
  • 北山志在书记
  • 方溪文珍知客

桐洲坦法师法嗣

  • 古源永清法师
  • 潜山文珦法师

剡元先法师法嗣(南屏下第七世)

  • 云梦允泽法师

蒙泉源法师法嗣

  • 灵源允宪法师
  • 桐溪若济法师
  • 螺溪元悟法师

梅峰奎法师法嗣

  • 具城妙铦法师
  • 孤岩如月法师

鉴堂义法师法嗣

  • 百川如海法师
  • 石庭道生法师
  • 石帆宗晔法师
  • 性庵净岳法师
  • 柏岩文杲法师
  • 圣水从觉法师

总庵心法师法嗣

  • 古镜文杲法师

毕庵希法师法嗣

  • 海空法英法师

南岩雄法师法嗣

  • 虚静祖意法师

月堂询法师法嗣

法师法登字圣道。号逸堂。四明澥浦林氏。受业宁波。初为优婆塞学于梓庵。天性慧悟。凡诸部要文。无所不记。诸文要义无所不解。既具戒。入南湖依月堂。堂以其宿学蚤成。宜待以异礼。逾年命以忏首。尝与论修性善恶之旨。师资道合益用亲敬。守志斋居。二十二年无异。念教门义旨悉有撰述。世竞传录。称为逸堂科云。出主在城天封。迁资教。晚居清修。一时学者。以不预闻讲席者为之愧耻。

法师善月字光远。四明定海方氏。父伟为邑中名儒。母梦月轮堕怀已而有娠。生之夕白光满室。初学语。常合掌道法界字。甫成童。父编六经授之。以次诵习。如温故业。十二通春秋大义。母携往正觉寺设供。循殿楹数匝。寺主道并谓其母曰。吾夜梦白龙绕此柱。其征此儿乎。于是父母始令出家。命名善月。符先梦也(善月光远皆古佛名)十五具戒。越三月而并师亡。乃往南湖依草庵。常以科目繁冗为劳。草庵诲之曰。白日看家书有何难解。师为一省。来庵来继。趋隅日勤。庵曰。异时鼓吹吾宗者其在子乎。梓庵讲道月波往谒焉。闻世相常住之旨益有省发。乃复归南湖见月堂。问如来不断性恶之说。身心豁然。如却关钥见府库。以所悟白。堂更为演其义。师拜领而退堂示寂。师为专使往当湖请竹庵。越明年。命师分讲。风仪清温谈辨雅正。竹庵赞之曰。吾于首座可谓得人。但恨无继之者。所居古柏独秀。因自号柏庭。淳熙庚子初主东湖辩利。迁慈溪宝严。居无何太师史真隐。请居月波学士来奔廪食不足。真隐闻之喜使使白师曰。师为道延众。欲食来取予不啬也。绍兴二年。郡率何公澹。以南湖虚席。亲裁疏劝请。讲道有方。御众有法。十三年不易节。缁素以是信之。嘉泰四年。退隐衍庆精舍。一息十载梦老叟耳语曰。六十五。七十一。嘉定六年。郡将陈卿。以南湖有去思为更屈。致辞弗克。雨华更新旧徒再拥。未逾月。上竺以勅书召。师谓亟往有似于徇名。坚不为动。众谓上命不可不恭。始幡然而往。是年正六十五之验也。八年夏旱。诏迎大士于明庆。车驾亲幸致拜。命师恭祷。朝注暮洽。上大说。特补左街僧录。十二年秋拂衣东归。偃息于城南祖关。是年七十一。又知所以验前梦也明年秋。郡以西山资教。卑师佚老。绍定五年春。有旨再领上竺。人皆以坡仙师去忽复来鸟语山容开之句。为之贺。端平三年得目眚。请老东庵。一旦示疾。坐床上若相酬酢者。法孙秀林问何为。曰吾与荆溪尊者对谈祖道耳。将入寂顾左右曰。人患无实德为后世称。若但崇虚誉我则不暇。千载之下。谓吾为柏庭叟。则吾枯骨为无愧。幸勿为请以污我素业。言已累足而化。实淳祐元年正月十九日也。留龛七日。貌色鲜白心顶俱煖。奉全身塔于寺东。为寿九十三。得夏七十八。先是首座智觉。论请于朝言。师道光前哲。四众依仰。年登九秩。将逼归真。请建塔山中以拟归藏。上旨允之。故今用此成命。所遗衣发及四经解。合藏于南湖祖塔之侧。师所著述。楞严玄览。金刚会解。圆觉略说。楞伽通义。因革论。简境十策。三部格言。金錍义解。宗教玄述。仁王疏记。附钞笺要。皆行于世。自余杂制。名绪余。讲余对客木尝及世间事。唯论前人往行及典诰之辞。或问何以安心。曰心本不动。问法华经藏。曰当处全彰。其警策类此。嗣其道者。香林清赐为上首。

法师净惠字敏中。号悦庵。鄞陆氏。父母祷佛而生。幼年梦登宝阁见异人为摩顶。及觉异香满室。以语隐学俊师。勉其学释。遂依定海正觉出家。既具戒。往见月堂。因春期入忏。闻策导顿悟圆旨。堂由是器之。有度律师用大智新疏。讲观经于湖心。月堂遣师与之辩。至谈观心观佛之旨。发难数四。度竟屈服。哲则庵主南湖。始开讲席。师掩卷危坐。退而指其瑕玼。哲益敬畏。荣隐堂居隐学。俾师分坐讲风大扬。初主郡城法华。或以为小。师曰。此法智师讲经之地其可鄙乎。迁治平。每临讲见疏记援引儒典。则止而不读。谓其徒曰。此外书也宜自观之。夏将阑。对众自诧曰。今夏讲席诸方所无。纵或及之。亦秖杂以外书。诱掖之余兼事匝石。积年弊陋易而为新。每预公举。或非其人辄面斥诸山曰。所谓讲院者。以欲传讲尔。今此人能任此责乎。卒不许。闲居泉口拱秀庵。学士里粮来从。及迁宝严化道日起。阅八年。忽天风吹华桂香满院。识者知为嘉瑞。未几果颁南湖之命。时嘉定六年也。自柏庭乐育人材之繁。后生尚文辞好异议。生者稍不厌众心。必郡起而哗逐之。师至以沈毅御物。特成规严。人望风不敢犯。向之好哗者俗为革。居丈室未尝扃。请益者虽入夜不拒。行两庑闻读诵声。必忻然就之。因所业为点示。法华忏期。日一开说。初终参贯。人皆乐听心感。嘉定九年九月二十九日。集大众讽观经。趺坐榻上奄忽如蜕。塔全身于祖关门人乞铭于司令。楼枎净无住见而叹曰。悦庵不喜外书。而梅麓作铭。全用妙经句。岂非有以冥使之乎。禀法者禅悦。了彬。大蓬。了因。六七人云。

行人善荣字行甫。四明小溪周氏。初从月堂学教观。既通其旨。即入观堂修长忏阅藏经。金书法华楞严净名圆觉光明五经。以施诸方。雕造弥陀佛像。拈施众会。素善水墨。画大士像以与人。前后莫计。以音声佛事转授诸人。今城社经呪。皆用师节度也。临终往生之相。见宣行人传。弟子默容海印。以高行为乡城所归(此卷六十二人。本纪止录六人遗失五十六人)

佛祖统纪卷第十八(终)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