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宗(忱宪宗十三子)
大中元年三月。勅会昌季年并省寺院。厘革过当。其灵山圣境。如有宿旧名僧能修创者。所司不得禁止○李德裕专权日久。帝恶之贬潮州司马。顷之再贬崖州司户。恶疾而卒。初是有僧通宿世事。谓德裕曰。公当万里南行平生食万羊。今九千五百矣。羊未尽犹有还日。德裕曰。吾尝梦行晋山。见山上尽目皆羊。牧人曰。此公平生所食也。后旬日振武节度使李暨馈羊四百。僧曰。万羊将满。公其不还。后果卒于朱崖。
述曰。自古人君之毁佛者。必有臣佐以济其事。故魏太武以崔浩。周武以张宾卫元嵩。唐武以李德裕赵归真。卒使大法被辱君臣俱蒙恶报。何彼此之不幸欤。至若举行沙汰。如桓玄之在晋世。傅奕之在唐朝。姚崇之在明皇。李训之在文宗。然皆牵于时事既行而复厄。以故一时小厄不若三武为祸之酷也。若周世宗天性毁佛。而不得其佐。韩愈欧阳修天性排佛。而不逢其君。使世宗得崔浩。则案诛沙门当有甚于太武之虐。使韩欧逢三武。则毁像灭僧。当不减于崔李之酷。崔浩腰斩。德裕窜死。不令之终亦足为报。鲁直谓。退之见大颠排佛为沮。祖秀谓。永叔见圆通排斥内销。维韩与欧获善于后。亦由知识道力有以回之耳。
统左禁军杨汉公。以策定功请复佛教。乞访求知玄法师。于是复僧。入居宝应寺。属寿昌节讲赞署三教首座。帝以旧邸造法干寺。命师居之○白居易卒。赠尚书左仆射。居易晚节尚佛经月不荤。施所居为香山寺。自称香山居士。尝述赞曰。十方世界。天上天下。我今尽知。无如佛者。巍巍堂堂。为人天师。故我礼足。赞叹归依。会昌初有客舟遭风漂至大山。一道士曰。此蓬莱山。一院扃钥甚固。曰此白乐天所居。在中国未来耳。乐天闻之为诗曰。吾学真空不学仙。恐君此语是虚传。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须归兜率天。乐天尝立愿曰。吾劝一百四十八人同为一志。结上生会行念慈氏名。坐想慈氏容。愿当来世必生兜率。晚岁风痺。命工画西方净土一部。昼夜供养。为之赞曰。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身老病者。同生无量寿佛所。一夕念佛。倏然而化。
二年。勅上都东都荆扬汴益等州。建寺立方等戒坛。为僧尼再度者重受戒法。五台山建五寺。各度僧五十人。
述曰。案僧史略云。取大乘方等不拘根阙缘差但发大心并皆得受。会昌沙汰僧尼在俗。宁无诸过。先令忏罪后增戒品。自非方等岂容重受。
宣州刺史裴休言。天下寺观多为官僚寄客蹂践。今后不得在寺居止。违者重罚。制可○安国寺沙门修会。以能诗应制。尝从上乞紫衣。上曰。不于汝吝。但汝相有阙故耳。及赐一夕暴亡。
三年正月斋日。四明道俗八千人。于阿育王寺供养佛舍利塔。感天华纷坠有如雪色。至手即融。入夜放五色光明。大众喜跃。明年有新罗僧夜盗塔手擎。遶亭而行。不离本处。为众所觉。勅沙门灵晏为左右街僧录○寿昌诞节勅谏议李贻孙法师知玄。同道士于麟德殿谈论三教。玄奏宜大复天下废寺。帝素重师德。命图形置禁中。
四年。勅杭州盐官齐安禅师院。赐名齐丰寺。初帝为光王。武宗忌之。拘于后苑。将见杀。中官仇士良诈称光王坠马死。因脱身遁去。至香严闲禅师会下。剃发作沙弥。同游庐山。闲师题瀑布云。穿云透石不辞劳。远地方知出处高。闲方停思。沙弥续之云。溪㵎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闲始知非常人。后至盐官海昌见齐安禅师。自称有光。安奇之。即命为书记。时黄檗运禅师为首座。一日拜佛光。问之曰。不著佛求用礼何为。运便掌。又问。不著佛求常作如是事。运又掌。光曰。太粗生。运又掌。曰者里说恁么粗细。安师一朝谓之曰。时节至矣。毋滞蟠泥。乃以佛法为嘱。未几武宗崩。百官迎王即位。屡遣使以师礼召安。安力辞。及终勅谥悟空禅师。上赐黄檗为粗行禅师。裴休奏改为断际(雪窦颂黄檗云大中天子曾轻触。三度亲遭弄爪牙。是也)○日本国遣沙门常晓。入中国求释迦密教。
五年。勅天下州郡国忌行香。不得携酒肉入寺○召京兆荐福寺弘辨入见。上问曰。何为顿见何名渐修。对曰顿明自性与佛同俦。然有无始染习故假渐修对治。令顺性起用。如人吃饭不因一口便饱。帝说。赐号圆智禅师○六月京城进士孙樵上书言。百姓男耕女织不自温饱。而群僧安坐华屋美食有余。率以十户不能养一僧。武宗愤其然。发二十七万僧。则天下二百七十万人。始得苏息。陛下纵不能如武宗除积弊。柰何兴之于已废之后乎。愿诏僧未复者勿复。寺未修者勿修。帝怒不纳○九月婺州女子。曾志愿开双林大士塔。见顶足连环齿牙不坏。迎出塔供养四十九日。复藏于塔。
六年。诏重建庐山东林寺。追谥远法师曰辩觉。会昌毁寺二僧负文殊像。藏之锦绣谷之峰顶。至是寺复访之不获。二僧相疑以为匿去。忽见圆光瑞相涌于空表。自是峰顶佛手岩天池常见光相。云天池者崇峻尤甚。去东林三十里。夜间见空中圣镫自远而至。初明一炬。顷之至百千万镫。或云中见文殊大士。出没无常。至心礼叩必见圣相○宰臣言。度僧不精则戒法堕坏。造寺无节则费财过多。乞今后胜地名山许令修建。复旧宫度僧尼。仰本州律师精择有道性者。制可。
七年。潭州沩山灵祐禅师示寂。谥大圆禅师(见百丈)。
八年勅三教首座辩章充左街僧录。沙门僧彻充右街僧录○潭州岳麓寺沙门疏言(疎同)往太原求大藏经。河东节度使司空卢钧。副使韦宙。以经施之。节度巡官李节为之记曰。儒学之人喜排释氏。其论必曰。禹汤文武周孔之代皆无有释。释氏之兴源于汉。流于晋。弥漫于宋魏齐梁陈隋唐。此衰世之所奉也。宜一扫绝之使不得滋。论者之言粗矣。吾请精而言之。昔有一夫肤腯而色和。神清而气烈。怡然保顺。医与祷无用也(粗仓胡切腯音突肥也)复一夫而有风湿之疴。背癃而足躄。耳聩而目瞑。于是用攻熨焉事禳禬焉。是二夫者胡相反耶病不病异耳(躄音壁。不能行。聩五怪切。耳聋。瞑莫定切。目闭也)呜呼三代之前世康矣。三代之季世病矣。三代之前禹汤文武。德义播之。周公孔子。典教持之。道风虽微犹有渐渍。以故诈不胜信。而恶知避善也。暨三代之季。风俗大败。诈力相乘。废井田则唯务兼并。贪土宅则日事战争。奸邪于是肆其志。贤士不能容其身。以故上下相仇。而激为怨俗也。释氏之教以清净自居。柔和自抑。则怨争可得而息也。以因果为言。穷达为分。则贵贱可得而安也。怨争息则干戈盗贼之不兴贵贱安则君臣民庶之有别。此佛圣人所以救衰世之道也。不有释氏尚安救之哉。今论者不责衰世之俗为难移。而尤释氏之徒为无用。是不怜抱病之夫。而诟医祷之为何人也不思释氏救世行化之为大益。而且疾其宫墙之丽徒众之蕃。摘其猥庸无检者为口实。而欲一概以废弃之。是见其末而遗其本也。会昌季年武宗大剪释氏巾其徒彻其居。容貌于土木者沈诸水。言论于纸素者投诸火。分命御史乘驿走天下。察敢隐匿者罪之。于是天下名蓝真宇毁去若扫。今天子建号之初。雪释氏不当废也。亟下诏复之。而自湖以南远人畏法。体朝廷之严旨。焚彻经像殆无遗余。故今明命虽颁。莫能得其经籍。道林寺者湘西之胜游也。有释疏言独曰。太原府国家旧都佛祠为最多。大帅司空卢公天下仁人。我第往求遗书或可得也。既上谒军门。公果诺之。四驰以求逸文。月未几得经律论五千四十八卷。辇而归。嘻释氏救世之道。既言之矣。向非我明君洞鉴理源。何能复行其道。非司空公克崇大法。何能复全其书。非沙门疏言深识法运。何能不惮远求以遂兹盛典。奉圣上之令兴释氏之宗。惠及后人。其功用有不可胜言者。可无记焉。
述曰。此文立言建理。足以晓世之不知佛者。使退之见之当愧服不暇。子厚浩初序。徒云与易论语合而不能如此明言救世之功。然则此记殆过之矣。李节名微唐史无闻。
九年。洪州黄檗希运禅师示寂。谥断际禅师。师得法于百丈。相国裴休守新安。请师入郡。咨问禅法执弟子礼。以所闻述传心法要行于世(南岳下第四世)。
十年。勅每岁度僧依本教于戒定慧三学中。择有道性通法门者度之。此外杂艺一切禁止。
十二年。勅天下诸寺修治诸祖师塔○日本国沙门慧锷。礼五台山得观音像。道四明将归国。舟过补陀山附著石上不得进。众疑惧祷之曰。若尊像于海东机缘未熟。请留此山。舟即浮动。锷哀慕不能去。乃结庐海上以奉之(今山侧有新罗将)鄞人闻之。请其像归安开元寺(今人或称五台寺。又称不肯去观音)其后有异僧。持嘉木至寺。倣其制刻之。扃户施功弥月成像。忽失僧所在。乃迎至补陀山。山在大海中。去鄞城东南水道六百里。即华严所谓南海岸孤绝处。有山名补怛落迦。观音菩萨住其中也。即大悲经所谓补陀落迦山观世音宫殿。是为对释迦佛说大悲心印之所。其山有潮音洞。海潮吞吐昼夜砰訇。洞前石桥。瞻礼者至此恳祷。或见大士宴坐。或见善财俯仰将迎。或但见碧玉净瓶。或唯见频伽飞舞。去洞六七里有大兰若。是为海东诸国朝觐商贾往来。致敬投诚莫不获济(草庵录)。
十三年。上饵道士丹疽发于背。八月帝崩。
述曰。武宗毁佛信道饵丹发背而殂。世方以之为戒。宣宗避仇为僧。卒登宝位。愤会昌之沙汰诛窜李赵。立方等戒坛令僧尼重受戒法。其意甚至。至末年复用道士服。饵金丹疽发于背。其过在于好求长年而不达世相无常之义。故终蹈其祸为后人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