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
太昊庖牺氏
风姓。以木德王。都宛丘(今汴梁路陈州郡名淮阳。禹贡豫州之域)。上古之人捕逐禽兽。食肉衣皮难以致之。太昊教民作网罟。以佃以渔豢养六畜。且以牺牲享神祇故。曰庖牺氏。后世曰伏牺氏。始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以龙纪官。在位一百一十六年。易曰。伏牺刳木为舟。剡木为楫。琴操曰。伏牺作琴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通历曰。伏牺作二十五弦之瑟。以制婚姻之礼。图经曰。庖牺生陕西巩昌路秦州成纪县。母曰华胥。禹贡雍州之域也。晋宁路河中府霍州有伏牛台。伏牺伏牛乘马之所。女娲墓在焉(冀州之域)淮西庐州有女娲古庙。
女娲氏 共工氏 大庭氏 柏皇氏 中皇氏 栗陆氏 骊连氏 赫胥氏 尊卢氏 混沌氏 昊英氏 朱襄氏 葛天氏 阴康氏 无怀氏
宋哲宗元祐五年二月。诸葛深绍运图曰。已上十五氏。合一万七千七百八十七年。
社稷神 风俗通曰。共工氏之子曰修。好远游。舟车所至。足迹所达。靡不穷览。故祀以为社神。左传曰。共工氏有子曰勾龙氏。平水土故祀以社。礼记曰。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又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柱能植五谷。故祀以为稷。蔡邕独断曰。周弃播殖百谷。以稷为百谷之长。因以稷名。其神弃周后稷也。
夏
- 帝禹
- 王启
- 太康
- 仲康
- 王相
- 少康
- 王杼
- 王槐
- 王芒
- 王泄
- 不降
- 王扃
- 王廑
- 王孔甲
- 王皐
- 王发
- 履癸(桀也)
帝禹
姓姒氏。黄帝之孙。颛顼生鲧。鲧生禹。当尧之时洪水滔天。尧命鲧治水无功殛之死。舜摄位举禹续父业。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之门不入。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充苪反)。山行乘梮(拘玉反)。行相地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于是水害皆息。九州攸同。四隩可居。尧于是锡禹玄圭。告其成功。舜即正位。使禹为司空。以宅百揆。天锡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舜之子商均不肖。舜荐禹于天使代己位。舜崩。天下之人不归商均而归禹。禹即天子位。国号夏。以金德都韩。今汴梁路钧州阳翟也。豫域仍有虞以建寅月为岁首。十寸为尺。色尚黑。牲用玄。以黑为徽号。作乐曰大夏。夏大也。言能大尧舜之德也。悬钟鼓磬铎鼗(音挑)而以待四方之士。曰教寡人以道者击鼓。谕以义者击钟。告以事者振铎。语以忧者击磬。有狱讼者摇鼗。初舜分天下为十二州。禹复为九州。收天下美铜铸为九鼎。以象九州。昔黄帝作车。少皡加牛。奚仲加马。禹命奚仲为车。正建旌旗斿旐。以别尊卑等级。古有醴酪。禹时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遂疎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国者。禹任皐陶益以国政。禹娶涂山氏女生子启。禹南巡狩会诸侯于涂山。承唐虞之盛。执玉帛者万国。又致于会稽。防风氏后至。禹戮之。有典则以贻子孙。禹甞荐益于天。七年禹崩。在位九年。寿一百岁。益避位于箕山。天下之人不归益而归启。启乃即天子位 文命蔡沈曰。即禹贡所谓东渐西被朔南暨声教者是也。
神龟出洛。今河东山西道怀孟路孟州之孟津。周武王伐纣。师会盟津者是也。冀域涂山氏之国。今淮西安丰路临濠府会稽。今浙东道越州绍兴路也。并扬域禹崩于会稽橇。孟康云。形如箕行泥上。梮谓以铁为。如锥头长半寸。施之履下。上山不跌。
商
- 帝汤
- 外丙
- 仲壬
- 太甲
- 沃丁
- 大庚
- 小甲
- 雍己
- 太戊
- 仲丁
- 外壬
- 河亶甲
- 祖乙
- 祖辛
- 沃甲
- 祖丁
- 南庚
- 阳甲
- 盘庚
- 小辛
- 小乙
- 武丁
- 祖庚
- 祖甲
- 廪辛
- 庚丁
- 武乙
- 太丁
- 帝乙
- 受辛(纣也)
帝汤
黄帝之后。初帝喾次妃简狄。见玄鸟堕卵。取而吞之生契(音薛)。契仕事唐虞为司徒。教民有功封于商。赐姓子氏。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昌若。昌若生曹圉。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丁。报丁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主壬生主癸。主癸生天乙。是为成汤。为夏方伯。葛伯不祀仇饷。汤始征之。是时伊尹耕于有辛之野。汤使人以币聘之。因说汤伐夏以救民之事。汤进伊尹于桀。桀不能用。伊尹复归汤。桀之贤臣费昌亦归于汤。汤出见张网四面。汤为解其三面。更其祝曰。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不用命者入吾网。汉南诸侯闻之曰。汤德及禽兽。归之者四十余国。桀暴虐万姓。伊尹相汤伐桀。费昌为御战于鸣条(解州也)桀师败绩。汤放桀于南巢。诸侯大会。汤退就诸侯之位曰。天下惟有道者可以处之。可以治之。三让。诸侯皆推汤。于是即天子位。以水德都亳(今河南府路偃师县是也)。除桀之邪虐。以宽治民。民喜远近归之。改正朔。夏之前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汤既革夏命。乃以建丑之月为正月。十二寸为尺。色尚白。牲用白。以白为徽号。服旱冠而缟衣。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为之。作乐曰大濩。在位十三年崩。寿一百岁。太子太丁早卒。次子外丙立。
周
刘恕周外纪曰。文武其先祖后稷名弃。其母有邰(音台)氏女曰姜原。为帝喾元妃。出野见巨人迹。说而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辟之不践。徙置林中。多人迁之。又弃于渠中水上。飞鸟以翼覆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因弃之故曰弃。好耕农相地之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封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卒不窟立。不窟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百姓怀之。多从而保焉。周道之兴。实由此。始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今陔西路佛州)。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羌弗立。羌弗卒子毁隃(容朱切)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亚圉卒子公叔祖立。公叔祖卒子古公亶父立(大王也)。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戴之。獯鬻戎狄攻焉。古公遂去豳。渡漆水逾梁山。止于岐山之下(山在扶风。今陕西风翔府)。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归古公于岐下(皇甫谥曰。邑于周地故始改国曰周)。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其妃大姜生少子曰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太任生子曰昌。昌生有圣瑞。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古公卒子季历立。季历笃于仁义。诸侯顺之。王季卒子昌立(西伯)。
- (西伯昌文王也)
- 武王
- 成王
- 康王
- 昭王
- 穆王
- 共王
- 懿王
- 孝王
- 夷王
- 厉王
- 共和
- 宣王
- 幽王(擕王)
- 平王
- 桓王
- 庄王
- 僖王
- 惠王
- 襄王
- 顷王
- 匡王
- 定王
- 简王
- 灵王
- 景王(悼王)
- 敬王
- 元王
- 贞定王(凉生思王)
- 考王
- 威烈王
- 安王
- 烈王
- 显王
- 慎靓王
- 赧王
文王
姬姓昌名。受殷命为西伯。凡九年卒。寿九十七岁。高辛氏之后也。伯夷叔齐者孤竹君之子。让国不仕。闻西伯善养老归焉。太颠闲夭散宜生鬻子辛甲之徒皆归之。吕望年八十余钓渭水。西伯猎载之归。尊为太公。虞苪争田质于西伯。入境见耕者让畔行者让路。惭而还。以所争之田让而不取。汉南诸侯闻而归者四十余国。西伯卒子发嗣位。
孤竹君之国今辽西之地周封箕子于朝鲜者是也隷辽阳省古肃慎地。
武王
讳发。西伯昌之子。既嗣位。以太公望为师。以弟周公且为辅。召公奭毕公高皆左右东观(音贯)。兵至于盟(音孟)津(今怀孟路孟州)。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未也。乃还师而归。居二年纣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纣之兄微子乃抱其乐器而犇(音奔)周。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伐。乃东伐纣。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陈师牧野(即纣之都今河东山西道卫辉路也)。纣发兵七十万人拒武王。众倒戈无战心而溃。纣乃登于鹿台之上。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武王斩纣头。悬大白之旗。于时诸侯尊武王为天子。己卯武王元年殷初定。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纣之子武庚治殷。命召公奭释箕子之囚。毕公释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间。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巨桥(今广平路)之粟。以拯贫弱氓隷。命闳夭封比干之墓(卫辉路庸城也)。命宗祝飨祠于军。乃罢兵西归。武王追思先圣。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亳州)。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苏(隷幽州)。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封功臣谋士。师尚父为首于营丘曰齐。周公于曲阜曰鲁。召公于蓟曰北燕。毕公高于毕。弟叔鲜于管(郑州)叔度于蔡。叔振铎于曹。叔武于郕。叔处于霍。康叔封卫。聃季载皆少未封。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封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改正朔以建子月为正月。色尚青。服以冕。王木德。以居镐。武王问箕子。以天道作洪范(尚书篇名)。封箕子于朝鲜(今辽西地)。而不臣也。余各以次受封。武王将营居于洛邑。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河南府路陕西)。偃干戈振兵释旅。王二年有疾。周公为坛告太王王季文王。请代武王之死。武王迁都于鄗。文王之庙在酆(并今陕西安西路也)。武王作乐曰大武。在位七年。寿九十三。初舜肇十二州以冀州南北广大分燕北地为幽州夏殷并幽为冀。周襄王二十八年。北燕伯朝晋称北燕。盖有南燕故也。尧之后其南燕乎。北燕姬姓召公之后也。南燕姞姓后稷妃家也。
诗 初殷纣命西伯昌典治南国。江汉汝旁之诸侯作邑于酆。西伯命岐邦周召之地。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地。至武王定天下。巡狩述职陈诵诸侯之诗。以观民风。得周召二公之德教尤纯。属之太师。分而国之。曰周南国风召南国风。周公作乐。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文王时诗三十六篇。
周南 十一篇。关睢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苜汉广汝坟麟之趾。
召南 十二篇。鹊巢采蘩草虫采苹行露羔羊殷其雷标有梅小星江有泛野有死麕驺虞。
小雅 八篇。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伐水天保采薇出车杈杜。
大雅 五篇。棫朴思齐皇矣灵台旱麓。
武王时诗六篇。
召南 二篇。甘棠何彼秾矣。
小雅 四篇。鱼丽南陔白华华黍。
颂 四篇。时迈桓赉般。
陈
帝舜之后虞幕裔孙阏父之子胡公满。武王克殷。以元女太姬妻之封诸陈。赐姓妫氏。妫荡是也。国陈(今汴梁路陈州)。自满五世至慎公年不可考。慎公圉成之子幽公立而后可纪。二十四君。合六百四十五年。始武王元年己卯终敬王四十二年癸亥。
周共和元年 陈幽公宁十四年 | 共和十一年 僖公孝元年 | 宣王三十三年 武公灵元年 |
幽王□年 夷公说元年 | 幽王五年 平公燮元年 | 平王十七年 文公圉元年 |
平王二十三年 桓公鲍元年 | 桓王十四年 厉公佗元年 | 桓王二十四年 利公跃元年庄公楚元年 |
庄王五年 宣公杵臼元年 | 襄王五年 穆公欵元年 | 襄王二十一年 共公朔元年 |
顷王六年 灵公平国元年 | 定王九年 成公午元年 | 灵王四年 哀公弱元年 |
景王三十六年 惠公吾元年 | 敬王十五年 怀公柳元年 | 敬王十九年 闵公越元年 |
敬王四十二年 陈为楚灭 |
齐
太公望生冀州。其先出于神农氏。甞为四岳伯益佐禹治水有功。赐姓姜氏封于吕。至太公望为文王武王师。号尚父。封于齐。都营丘(今山东益都路古青州也)。武王命太公曰。五侯九伯汝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上国。自尚父七世至献公年不可考。献公子武公立年始可纪。始武王元年己卯至安王二十三年壬寅。康公薨于海上。国为田氏。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庚辰王建降于秦。通三十一主合七百四十四年国亡。初陈敬仲十一世孙完。周惠王五年奔齐。以陈氏为田氏。五世生桓子。始大于齐。又三世成子得齐政。田常生襄子盘。盘生庄子白。白生太公和。相齐。齐康公淫于酒色不听政。安王十一年田和迁康公于海上。使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安王十三年田和会魏文侯楚人卫人于浊泽求为诸侯。魏文侯为之请于王及诸侯。王许之。十六年王命和为侯王十七年和薨。子桓公午立。王二十三年。齐康公薨于海上无子。田氏遂并齐而国之。是岁桓公午亦薨子。威王田齐立。田氏冐齐入战国。
周共和元年 武公寿十年 | 宣王四年 厉公无忌元年 | 宣王十三年 文公赤元年 |
宣公二十五年 成公说元年 | 宣王三十四年 庄公[日*冓]元年 | 平王四十一年 僖公禄父元年 |
桓王二十三年 襄公诸儿 元年无知 | 庄王十二年 桓公小白 元年始霸 | 惠王十年赐命 齐为侯伯无诡 |
襄王十年 孝公昭元年 | 襄王二十年 昭公潘元年 | 匡王元年 懿公商人元年 |
匡王五年 惠公元元年 | 定王九年 顷公无野元年 | 简王五年 灵公环元年 |
灵王十九年 庄公光元年 | 灵王二十五年 景公杵臼元年 | 敬王三十一年 孺子茶元年 |
敬王三十二年 悼公阳位元年 | 敬王三十六年 简公壬元年 | 敬王四十年 平公骜元年 |
贞定王十四年 宣公积元年 | 威烈王二十二年 康公贷元年 | 安王十一年田和 迁康公于海上 |
安王十三年 田和求为诸侯 | 安王十六年王命 太公田和为诸侯 | 安王十七年和薨 桓公午元年 |
安王二十四年 齐威王田齐元年 | 显王三十七年 宣王 元年 | 赧王二年 湣王 元年 |
赧王三十二年 襄王法章元年 | 赧王五十一年 王建元年 | 秦始皇二十六年 五建降秦国亡 |
显王四十三年。齐宣王以孟轲为上卿。赧王十七年。秦请齐孟甞君田文为相。既而不用乃囚之得亡去。赧王二十九年。齐湣王既灭宋。欲并二周为天子。燕昭王谋伐齐。诸侯害齐王之暴。皆争合谋赧王三十一年。燕以乐毅为上将军。并将秦魏韩赵之兵伐齐。齐师大败。齐王走莒。楚使淖齿弑之。赧王三十二年。齐亡臣王孙贾相与求湣王子法章立之。是为襄王。保莒三十六年。齐田单火牛复齐。始皇二十六年。秦攻齐。齐王建降秦。迁建于共(卫州共城)。饿而死。齐田氏一百八十二年。合尚父之初封共九百二十六年。
鲁
周公旦。文王子。武王弟也。佐武王克殷。封于鲁。都曲阜(而今山东济宁路兖州九州之□也)。周公留佐王。其子伯禽就受封之国。至献公之子慎公濞年世乃可纪。始武王元年己卯。终秦孝文王元年辛亥。三十四君合八百七十三年。楚考烈王灭之。迁顷公为家人。
周共和元年 慎公濞七年 | 宣王十一年 武公敖元年 | 宜王十三年 懿公戏元年 |
宣王二十二年 伯御自立 | 宣王三十三年 孝公称元年 | 平王三年 惠公不皇元年 |
平王四十九年 隐公息始元年 | 桓王九年 桓公允元年 | 庄王四年 庄公同元年 |
惠王十六年 闵公开元年 | 惠王十八年 僖公甲元年 | 襄王二十六年 文公兴元年 |
匡王五年 宣公俀元年 | 定王十七年 成公黑肱元年 | 简王十四年 襄公午元年 |
景王四年 昭公祠元年 | 敬王十一年 定公宋元年 | 敬王二十六年 哀公蒋元年 |
考王十一年 元公嘉元年 | 威烈王十七年 穆公衍元年 | 安王二十六年 共公奋元年 |
显王十五年 康公毛元年 | 显王二十四年 景公偃元年 | 慎靓王五年 平公旅元年 |
赧王十九年 湣公贾元年 | 赧王四十二年 顷公 元年 | 秦孝文王元年 国亡 |
惠王十四年鲁庄公立叔孙氏
三桓 惠王十七年鲁闵公立孟孙氏
惠王三十年鲁僖公立季孙氏
北燕
召公奭。武王弟。武王克殷。封之于北燕(蓟州冀州)。时自陕以西。召公主之。听讼治民各得其所。公卒民怀之。以其甞听事甘棠树下不敢伐。作甘棠诗以美之。召公下九世年不可考。惠侯立而后可纪。始武王元年己卯。显王三十六年入战国 周共和(元年)惠侯(元年)。
宣王二年 僖侯 元年 | 宣王二十八年 顷侯 元年 | 平王五年 哀侯 元年 |
平王七年 斳侯 元年 | 平王四十三年 穆侯 元年 | 桓王十年 宣侯 元年 |
桓王二十三年 桓侯 元年 | 庄王七年 庄公 元年 | 顷王二年 襄公 元年 |
定王六年 宣公 元年 | 定王二十一年 昭公 元年 | 简王十二年 武公 元年 |
灵王十八年 文公 元年 | 灵王二十四年 懿公 元年 | 景王六年 惠公 元年 |
景王十年 悼公 元年 | 景王十七年 共公 元年 | 景王二十二年 平公 元年 |
敬王十六年 简公 元年 | 敬王二十八年 献公 元年 | 贞定王五年 考公 元年 |
贞定王二十年 成公 元年 | 考王八年 闵公 元年 | 烈王四年 僖公 元年 |
烈王七年 桓公 元年 | 显王八年 文公元年 | 显王三十四年 文公卒 |
显王三十七年 易王 元年 | 慎靓王元年 王哙 元年 | 赧王四年 昭王平元年 |
赧王三十六年 惠王 元年 | 赧王四十四年 武成王元年 | 赧王五十九年 孝王 元年 |
秦昭襄王五十三年 王喜 元年 | 始皇帝二十五年 国灭 |
显王三十四年。燕文公卒。合七百九十年。自后入战国也。显王四十六年。燕称王。赧王三年燕王哙十年也。哙以国让其相子之为王。燕人攻子之国大乱。齐王伐燕。取子之[醢-右+(乞-乙+口)]之杀燕王哙。燕人共立大子平。是为昭王。昭王筑台置千金于台上。以招延天下士。郭隗始应之。秦始皇二十五年。秦虏燕王喜国灭。燕入于战国凡一百六年。合初封共八百九十六年。
蔡
叔度文王子。武王封之使之相武庚(殷纣王子)。与管叔流言作乱。周公相成王。放叔度于郭隣。其子胡率德改行。复封于蔡(今汴梁路汝宁。有古蔡州豫州之域)。自叔度五世至厉侯年不可考。厉侯子武侯立而后可纪。始武王元年己卯。终贞定王二十二年甲午。二十五君合六百七十六年。楚惠王灭。
周共和元年 武侯二十三年 | 共和五年 定侯元年 | 宣王十九年 僖侯所事元年 |
平王十年 共侯与元年 | 平王十二年 戴侯元年 | 平王二十二年 宣侯楷父元年 |
桓王六年 桓侯封人元年 | 庄王三年 哀侯献舞元年 | 惠王三年 穆侯盻元年 |
襄王七年 庄王田牛元年 | 匡王二年 文侯申元年 | 定王十六年 景侯同元年 |
景王三年 灵侯般元年 | 景王十六年 平侯卢元年 | 景王二十四年 悼侯东齿元年 |
敬王二年 昭侯甲元年 | 敬王三十年 成侯朔元年 | 贞定王十三年 声侯产元年 |
贞定王十七年 元侯齐元年 | 贞定王二十二年 国亡 |
初庄王十五年。蔡哀侯为楚虏。在楚九年而卒。
曹
叔振铎。文王子。武王封之于曹(济宁路曹州也。豫州之域)。五世至孝伯年不可考。孝伯之子夷伯立而后可纪。始武王元年己卯。终敬王三十三年甲寅。二十五君合六百三十六年。宋景公灭之。
周共和元年 僖伯喜二十四年 | 共和八年 幽伯强元年 | 宣王三年 戴伯苏元年 |
宣王三十三年 惠伯兕元年 | 平王十二年 穆公武元年 | 平王十五年 桓公终生元年 |
桓公十九年 庄公射姑元年 | 惠王七年 僖公夷元年 | 惠王十六年 昭公班元年 |
惠王二十五年 共公襄元年 | 顷王元年 文公寿元年 | 定王十三年 宣公卢元年 |
简王九年 成公负刍元年 | 灵王十八年 武公胜元年 | 景王十八年 平公须元年 |
景王二十二年 悼公午元年 | 敬王六年 声公野元年 | 敬王十一年 隐公通元年 |
敬王十五年 靖公露元年 | 敬王十九年 曹伯阳元年 | 敬王三十三年 国灭 |
吴
泰伯弟虞仲之后也。初古公亶父(大王也)。长子曰泰伯。次曰虞仲。少曰季历(王季也)。季历生昌(文王也)。昌生有圣瑞。泰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是曰勾吴。号为吴泰伯。无子。虞仲生季简。季简生叔达。叔达生周章。武王克殷求其后得周章。时已君吴矣。因封之于吴(今浙西道平乃路扬州之域也)。十三世至去齐年不可考。去齐子寿梦立。吴始大称王而后可纪。始武王元年己卯终元王三年戊辰。二十君六百五十年。越勾践灭之。
周简王元年 寿梦元年 | 灵王十一年 诸樊元年 | 灵王二十五年 余祭 元年 |
景王元年 余昧 元年 | 景王十九年 王僚 元年 | 敬王六年 阖闾光元年 |
敬王二十五年 夫差 元年 | 元王三年 国为越灭 |
寿梦(一名菜)诸樊(一名遏)余昧(一名夷末)阖闾(一名光)王[嘹-口+彳]寿梦第三子余昧之子州于也。号王[嘹-口+彳]专诸刺之。寿梦有三子。长曰诸樊。次曰余祭。少曰余昧。阖闾诸樊之长子也。
成王
诵。武王子。即位年十三周公居冢宰摄政。元年丙戌管叔蔡叔霍叔皆文王子。流言曰。公将不利于孺子。武庚从而同反。周公作大诰奉王命以讨之。二年周公居东讨武庚管叔诛之。放蔡叔于郭隣。降霍叔为庶人。东土以宁。六年周公作乐曰勺。言能勺先祖之道也。又作乐曰武。以象武王之武功也。七年初武王作邑于镐京。谓之宗周。是为西都将营成周。居于洛邑而未果。至是成王如武王之志。定鼎于郏鄏。二月使召公先相宅。三月周公至洛兴工营筑。谓之王城。是为东都。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周公又营成周。成王居洛邑。迁殷顽民于成周。复还归西都。十二月周公归政于成王。成王在位三十七年。内七年周公摄政。
食货 初虞夏商之世。币金有三品。或黄或曰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具。至是太公望乃立九府圜法。钱圜凾方。轻重以铢。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故货宝于金。利于刀。流于泉。布于布。束于帛(汉食货志)。
诗 成王时。雅颂五十篇。
小雅 十篇。棠棣崇丘由庚南山有台菁菁者莪彤弓蓼萧湛露南有嘉鱼由仪。
大雅 十三篇。文王大明绵下武生民行苇文王有声既醉凫鹥般乐公刘洞酌卷阿。
颂 二十七篇。清庙维清烈文天作我将执竞思文臣工噫嘻振鹭丰年有瞽载见有客访落敬之小毖载芟良耜丝衣闵予小子昊天有成命维天之命潜雝武酌。
豳国风 周公居东思公刘居豳忧念民事。序已志豳国变风作七篇。七月鸱鸮东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豳今陕西开城路风翔府之邠州雍州之域也)。
晋
叔虞成王母弟。王五年削桐叶为圭。戏曰。吾以此封若。史佚请择日。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周公成之。遂封叔虞于尧之故墟。曰唐侯。都翼。叔虞子燮改唐曰晋。都平晋县(今冀宁路即大原路古并州也。冀州之域)。至昭侯。封文侯之弟成师于曲沃号桓叔。至景公迁新田(绛邑)谓曲沃。为故绛。晋自叔虞至厉侯福五世年不可考。厉侯子靖侯立而后可纪。始成王五年庚寅。终安王二十六年乙巳。三十八君合七百四十六年。魏韩赵共废晋靖公为家人。三分其地。曲沃桓叔生庄伯。庄伯生武公。继世为曲沃之君。强盛常有灭晋之志。惠王二年。武公伐晋而灭之。当是时天子之使适在晋。故大夫为之请命于天子之使。天子之使为之请命天子。王使号父。命曲沃武公以军为晋侯。桓叔晋穆公之子也。
曲沃翼城二县隷绛州。闻喜安邑二县隷解州。皆属晋宁路。即平阳路古晋州也。冀州之域。
周共和元年 靖公宜臼十八年 | 共和二年 僖侯司徒元年 | 宣王六年 献侯籍元年 |
宣王十七年 穆侯费生元年 | 宣王四十四年 殇叔元年 | 幽王二年 文侯仇元年 |
平王二十六年 昭侯伯元年 | 平王三十二年 孝侯平元年 | 平王四十八年 鄂侯却元年 |
桓王三年 哀侯光元年 | 桓王十一年 小子侯元年 | 桓王十六年 侯缗元年武公杀之 |
惠王元年 献公说诸元年 | 襄王二年 惠公夷吾元年 | 襄王十五年 怀公圉元年 |
襄王十六年 文公重耳始霸元年 | 襄王三十五年 襄公驩元年 | 襄王二十二年 灵公提元年 |
定王元年 成公黑臀元年 | 定王八年 景公𦈡元年 | 简王六年 厉公寿曼元年 |
简王十四年 悼公周元年 | 灵王十五年 平公彪元年 | 景王十四年 昭公夷元年 |
景王二十一年 顷公去疾元年 | 敬王九年 定公午元年 | 元王三年 出公凿元年 |
贞定王十三年 哀公骄元年 | 考王四年 幽公柳元年 | 威烈王七年 烈公上元年 |
安王十年 考公顷元年 | 安王二十五年 靖公俱酒元年 | 安王二十六年 国灭 |
晋有六卿。曰智氏.赵氏.韩氏.魏氏.范氏.中行氏。彊而专权。晋侯卑弱不能制。贞定王十一年智氏与韩赵魏共灭范氏中行氏分其地。贞定王十二年晋侯怒四卿之骄暴。告齐鲁欲伐之。四卿乃反攻公。公奔齐死之。是曰出公。乃立哀公。贞定王十三年智氏又约韩魏共伐赵。三年不能克。赵乃约韩魏。反攻智伯。灭其族三分智伯之地。
宋
武王元年封殷纣之庶子武庚治殷。既叛而诛之。周公东归。成王封殷帝乙之裔微子。以代殷后国号宋。用殷之礼乐于周为客而不臣国应天府(今沛梁路归德府豫州之域也)自微子至厉公赋年不可考。厉公子僖立公而后可纪。始成王二年丁亥。终赧王二十九年乙亥。王偃无道齐魏楚共灭之。三十二君合八百三十九年。
周共和元年 僖公举十八年 | 共和十二年 惠光覸元年 | 宣和二十八年 哀公 元年 |
宣王二十九年 戴公 元年 | 平王六年 武公司空元年 | 平王二十四年 穆公和元年 |
平王四十三年 穆公和元年 | 桓王元年 殇公与夷元年 | 桓王十年 庄公冯元年 |
庄王六年 闵公捷元年 | 庄王十五年 游弑闵公自立 | 僖王元年 桓公御说杀游元年 |
襄王二年 襄公兹父元年 | 襄王十六年 成公王臣元年 | 襄王三十三年 昭公杵臼元年 |
匡王二年 文公鲍革元年 | 定王十九年 共公瑕元年 | 简王十一年 平公成元年 |
景王十四年 元公佐元年 | 敬王四年 景公头曼元年 | 贞定王元年 昭公特元年 |
威烈王二十三年 悼公购由元年 | 安王七年 休公由元年 | 烈王四年 辟公辟兵元年 |
显王四十一年 康王偃元年 | 赧王二十九年 国灭 |
诗 商颂五篇那祀成汤也。烈祖祀中宗也。玄鸟祀高宗也。长发太禘也。殷武祀高宗也。严粲诗注曰。微子为商之后。故商之礼乐皆存于宋。至七世传之戴公。其间礼乐废坏。亦非戴公之罪。自戴公而上。微子而下。其所由来者渐矣。有正考甫者。得商颂之十二篇。于周之太师。宋之礼乐虽为废坏。然正考甫得商颂于周之太师。是商之礼乐虽失之于宋。而得之于周也。周用六代之乐。乐章固常存之。故得有商颂也。然商颂十二篇。今乃有五篇。盖删诗时。又已亡其七矣(诗辑)。
卫
周公既伐管蔡。以殷民半封康叔于卫(今山西卫辉路古卫州也。冀州之域)。七世至顷侯年不可考。顷王之子僖侯立。而后可纪。始成王二年丁亥终秦二世元年壬辰。四十一主合九百单六年。懿公时狄侵卫。懿公出奔。戴公立野处漕邑。齐桓公攘戎狄。城楚丘而封之。卫文公徙居楚丘。是以卫国风木瓜美齐桓公也。
周共和元年 僖侯十四年 | 宣王十六年 武公和元年 | 平王十四年 庄公杨元年 |
平王三十七年 桓公完元年 | 桓王元年 州吁元年 | 桓王二年 宣公晋元年 |
桓王二十一年 惠王朔元年 | 庄王九年 卫惠公十二年 | 惠王九年 懿公赤元年 |
惠王十七年 戴公申元年 | 惠王十八年 文公叡元年 | 襄王十八年 成公郑元年 |
定王八年 穆公遨元年 | 定王十九年 定公赃元年 | 简王十年 献公衍元年 |
灵王十四年 殇公秋元年 | 景王二年 襄公恶元年 | 景王十一年 灵公元元年 |
敬王二十八年 出公辄元年 | 敬王四十年 庄公崩愦元年 | 敬王四十三年 侯起元年 |
贞定王元年 悼公默元年 | 贞定王十七年 敬公弗元年 | 考王十年 昭公紏元年 |
威烈王王元年 襄公亹元年 | 威烈王十二年 慎公颓元年 | 烈王四年 声公训元年 |
显王八年 成侯速元年 | 显王二十二年 卫贬自侯服属三晋 | 显王三十四年 平侯元年 |
显王四十五年 自贬曰君嗣君元年 | 赧王三十三年 怀君元年 | 秦昭襄王五十五年 元君元年 |
秦始皇十八年 君角元年 | 秦二世元年灭 之废角为庶人 |
楚
颛顼之后裔。世居蛮荆为君长。周初有鬻熊事文王。成王时封其孙熊绎于楚。姓羊氏(羊音靡)为楚子(今荆湖北道江陵路古荆州也。禹贡九州之一。后汉光武起兵绿林山。即此地是也)。熊绎九世至熊延年不可考。熊延子熊勇立。而后可纪。始成王至威烈主三十四年悼王立合七百十五年入战国。赧王十六年秦伐楚劫怀王。十八年怀王亡归。秦追及之。怀王薨于秦。赧王五十三年楚考烈王寇元年徙都寿春(今淮西安豊路)秦昭襄王五十四年。楚迁于巨阳。楚自悼王元年至始皇二十四年得一百七十九年。
周共和元年 熊勇 | 共和五年 熊严元年 | 宣王三年 熊霜元年 |
宣王元年 熊绸元年 | 宣王二十九年 熊鄂元年 | 宣王三十八年 若敖熊仪元年 |
平王八年 霄敖熊坎元年 | 平王十四年 蚡胃熊眴元年 | 平王三十一年武王 熊通始称王元年 |
庄王八年 文王熊赀元年 | 惠王元年 堵敖熊艰元年 | 惠王六年 成王熊浑元年 |
襄王二十七年 穆王商臣元年 | 顷王六年 庄王侣元年 | 定王十七年 共王审元年 |
灵王十三年 康王昭元年 | 景王元年 郏敖豪元年 | 景王五年 灵王䖍元年 |
景王七年 平王疾弃元年 | 敬王五年 昭王珍元年 | 敬王三十一年 惠王章元年 |
考王十年 简王中元年 | 威烈王十九年 声王当元年 | 威烈王二十四年 悼王元年入战国 |
安王二十二年 臧肃王元年 | 烈王七年 宣王元年 | 显王三十年 威王元年 |
显王四十一年 怀王元年 | 赧王十七年 襄王元年 | 赧王五十三年 考烈王寇元年 |
秦始皇十年 幽王元年 | 始皇二十年 王负刍元年 | 始皇二十四年 国灭 |
懿王
囏。共王子。徙都槐里。史记载王有诗。今无之。盖逸诗也。在位二十五年 槐里。今陕西安西路兴平县雍域。老子聃所葬之地。
诗 齐太公五世哀公荒淫。懿王使烹焉。齐之变风始作五篇。鸡鸣还著东方之日东方未明。
宣王
静。厉王子。周公召公辅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王命召公伐平淮夷。申伯仲山甫顺天下。更失理喻德教举遗士。海内翕然向风。诸侯复宗周。周道中兴。尹吉甫作诗美之。王在位四十六年。
诗 宣王诗二十篇。
小雅 十四篇。六月采𦬊车攻吉日鸿雁庭燎沔水鹤鸣祈父白驹黄鸟我行其野斯于无羊。
大雅 六篇。云汉崧高烝民韩奕江汉常武。
卫国风 武公一篇。鄘柏舟。
陈风 厘公三篇。衡门东门之池东门之扬。
郑
宣王二十二年。封弟友于郑(今汴梁路郑州郡名荣阳豫州之域。初管叔之国也)二十二主四百三十二年韩灭之。
周宜王二十二年 桓公友元年 | 平王元年 武公掘突元年 | 平王二十八年 庄公寤生元年 |
桓王二十年 厉公突元年 | 庄王元年 昭公忽元年 | 庄王三年 子亹元年 |
惠王五年 文公捷元年 | 襄王二十五年 穆公兰元年 | 定王二年 灵公夷元年 |
定王三年 襄公坚元年 | 定王二十一年 悼公费元年 | 简王二年 成公踚元年 |
简王十四年 僖公辉元年 | 灵王七年 简公嘉元年 | 景王十六年 定公宁元年 |
敬王七年 献公虿元年 | 敬王二十年 声公胜元年 | 贞定王七年 哀公易元年 |
贞定王十五年 共公丑元年 | 威烈王三年 幽公已元年 | 威烈王四年 儒公骀元年 |
安王七年 康王乙元年 | 烈王元年郑康王 二十年也为韩灭 |
秦
嬴姓。其先出高阳氏。颛帝裔孙女修子大业生柏翳曰大费。佐禹平水土。其后造父御穆王。得幸封于赵(今陕西䡗昌路秦州也。雍州之域。本西戎之地)。大费十九世生非子。为孝王主马。蕃息赐邑之号嬴秦为附庸至秦仲。宣王授命作大夫。始有车马礼乐之好。秦仲之孙襄公。值幽王为西戎所败。平王东迁将兵救周有功。平王元年赐之地。始命为诸侯聘。享平王六年秦文公都陇州(隶䡗昌路)始孝王赐邑之。赧王九年昭襄元年也。三十君合五百六十三年。昭襄王并周。赧王崩。
秦风始变诗一篇 车𥻘美秦仲也。
周共和元年 秦仲四年 | 宣王七年 庄公元年 | 幽王五年 襄公元年 |
平王六年 文公元年都陇 | 桓王五年 宁公元年 | 桓王十七年 出子元年 |
桓王二十三年 武公元年 | 惠王二年 宣公元年 | 惠王十四年 成公元年 |
惠王十八年 穆公任郏元年 | 襄王三十二年 康公䓨元年 | 匡王五年 共公和元年 |
定王四年 桓公元年 | 简王十年 景公后元年 | 景公九年 哀公元年 |
敬王二十年 惠公元年 | 敬王三十年 悼公元年 | 元王元年 厉共公元年 |
贞定王二十七年 躁公元年 | 考王十三年 怀公元年 | 威烈王二年 灵公元年 |
威烈王十二年 简公悼子元年 | 安王二年 惠公元年 | 安王十六年 出公元年 |
安王十八年 献公元年 | 显王五年献公败晋 师王赐公黻𢹂之服 | 显王八年 孝公元年 |
显王三十二年 惠文王元年 | 赧王五年 武王元年 | 赧王九年 昭襄王元年 |
显王十九年。秦商鞅筑冀阙宫庭于咸阳。徙都之。并诸小乡聚集为一县。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废井田。开阡陌。平斗桶方斛权衡丈尺。
显王三十年。秦入战国。显王四十五年秦惠文王改其国之十四年为元年。赧王五十九年。秦昭襄王五十一年也。并周迁九鼎(西周灭)。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 摩突罗国人也。亦名舍那婆斯。姓毘舍多。父林胜。母娇奢耶。在胎六年而生。梵语商诺迦此云自然服。即西域九枝秀草名也。若圣降生则此草生于净洁之地。和修生时瑞草斯应。持法行化寻于咤利国。得优波毱多以为给侍。祖问之曰。汝年几耶。毱多曰。我年十七。祖曰。汝身十七性十七耶。多曰。师发已白。为发白耶心白耶。祖曰。我但发白。非心白也。多曰。我身十七非性十七。后三载遂为剃落授具。至是付以正法偈曰。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付法已隐于罽宾国南象白山中。后于三昧中见弟子毱多有五百徒众常多懈慢。乃往彼现龙奋迅三昧以调伏之。而说偈曰。通达非彼此。至圣无长短。汝除轻慢意。疾得阿罗汉。五百比丘依教奉行。尊者乃现十八变火光三昧。用焚其身。毱多收舍利。葬于梵迦罗山。当此宣王之世也(正宗记)。
威烈王
午。考王子。在位二十四年。王二十三年九鼎震。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记)。
魏
毕公高之后。与周同姓。毕万事晋献公灭魏以封万为魏大夫。至桓子与赵韩共灭智伯。三分其地。至文侯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都安邑(隷河东山西道解州)显王二十九年。秦破魏师虏魏公子印。魏惠王恕。使使献河西之地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今小梁也)。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文侯斯二十二年 | 安王十六年 武王击元年 | 烈王六年 惠王䓨元年 |
显王三十五年 惠王改称后元年 | 慎靓王三年 襄王元年 | 赧王二十年 昭王 元年 |
赧王三十九年 安厘王元年 | 秦始皇五年 景闵王增元年 | 始皇二十年 王假元年 |
始皇二十一年 国亡 |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魏举国听秦令。始皇二十一年秦灭魏。八君合一百七十九年。
赵
与秦共祖。蜚廉子恶来弟季胜五世孙造父事穆王。至幽王时。周大夫赵奄父之子叔带去周如晋。事文公。始建赵氏于晋。又五世赵夙。又七世简子鞅生襄子无䘏。与魏韩灭智伯。襄子卒孙浣立。浣生籍。受王命为诸侯(以今赵州隷燕南何北道真定路也。冀州之域)赧王八年。赵武灵王变胡服骑射。备四境之难。赧王十六年。赵王自称主父。赧王十七年。赵惠文王元年。封其弟胜为平原君。赧王三十二年。赵王得楚和氏璧。赵十一君一百八十二年。秦始皇二十五年秦灭之。赵代玉嘉悼襄王长子幽穆王兄也。秦既虏其赵君。嘉乃自立于代(蔚州也。隷今上都路腹里。禹贡冀州之域)寻为秦所灭。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烈侯籍元年 | 安王三年 武侯元年 | 安王六十年 敬侯 元年 |
烈王二年 成侯种元年 | 显王二十年 肃侯元年 | 显王四十四年 武灵王元年 |
赧王十七年 惠文王向元年 | 赧王五十年 孝成王丹元年 | 秦始皇帝元年 悼襄王元年 |
始皇十二年 幽穆王迁元年 | 始皇二十年 代王嘉元年 | 始皇二十五年 秦灭之 |
韩
与周同姓。曲沃庄伯之弟曰韩万。其孙简为定伯。生子舆。事晋。封曰韩武子。三世韩献子厥始姓韩为晋卿。自厥六世至康子与赵魏灭智伯。自康子二世至虔。始受王命为诸侯。国颕昌府。周烈王元年韩灭郑徙都之(今汴梁路郑州)周显王四十六年。韩称王赧王元年韩以太子质秦。秦始皇十四年。韩王纳地于秦。请为藩臣。韩公子曰韩非者聘秦。至始皇十七年秦灭韩。十一君合一百七十四年。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景侯䖍元年 | 安王三年 烈王取元年 | 安王十六年 文侯 元年 |
安王二十六年 哀侯 元年 | 烈王六年 懿侯 元年 | 显王十一年 昭侯 元年 |
显王三十七年 惠侯 元年 | 显王四十六年 韩称王 | 赧王四年 襄王仓元年 |
赦王二十年 僖王 元年 | 赦王四十三年 桓惠王元年 | 秦始皇帝九年 王安元年 |
始皇十七年 国亡 |
秦
嬴姓。水德王。都咸阳(安西路也。京兆雍州之域)建国元起。见周宣王下 秦颛顼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大业。大业生大费。与禹平水土。舜赐羸姓氏。
- 昭襄王
- 孝文王
- 庄襄王
- 始皇帝
- 二世
- 子婴
二世
胡亥。始皇帝少子也。元年秋阳城人陈胜(字涉)。阳夏人吴广。起兵淮西。蕲州下相人项梁。起兵于吴。狄人田儋起兵于齐。胜广诈称大楚。胜自立为将军。广为都尉入据陈。陈中父老请立胜为楚王。九月刘季兵起于沛。是曰沛公。天下豪杰皆起争应立六国后。项梁者楚将项燕之子也。项籍(字羽)梁兄之子。二年赵高害李斯死。二世以高为丞相。沛公还攻丰拔之。项梁召诸别将会薛计事。居巢人范增年七十。说梁立楚后。求得楚怀王之孙曰心。夏六月立心为楚王。从民望也。三年关东皆叛。赵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阴与其婿咸阳令阎乐。谋易上更立王子婴乐乃将吏卒千余人。入望夷宫。二世曰。吾愿得一郡为王弗许。又曰。愿为万户侯弗许。曰愿与妻子为黔首比诸公子。阎乐曰。臣受命丞相。为天下诛足下。麾其兵进。二世乃自杀。赵高乃悉召诸大臣公子曰。秦故王国。始皇君天下故称帝。今六国复自立。秦地益小。乃以空名为帝。不可宜为王如故。乃立始皇故太子扶苏之子婴为秦王。令子婴斋。当庙见受玉玺。子婴为其二子谋曰。丞相高杀二世。恐群臣诛之。佯以义立我我称病不行。丞相必来。来则杀之。已而果自来。子婴遂刺杀高于斋宫。三族其家。子婴立。在位四十六日。十月。沛公至㶚上。子婴降。
二世元年壬辰
魏 王咎 元年 | 赵王 武臣 元年 | 齐王 田儋 元年 |
楚隐王陈胜 | 燕王韩广元年 汉五年汉灭之 |
二年癸巳
魏王 豹元年 汉二年九月灭之 | 赵王 歇元年 汉三年汉灭之 | 齐王田佐元年 汉四年汉灭之 |
夏六月项梁立楚怀王孙心为楚王 | 韩王 成 |
二世三年甲午汉元年也
韩王 郑昌 汉三年汉灭之 |
西汉
- 高祖
- 惠帝
- 吕后
- 文帝
- 景帝
- 武帝
- 昭帝
- 昌邑王
- 宣帝
- 元帝
- 成帝
- 哀帝
- 平帝
- 孺子婴
刘姓。以火德王。都长安(今安西路京兆即秦之咸阳也。雍州之域。高祖改曰长安)。汉初用秦正。以十月为正月。至武帝太初元年。始用夏正建寅为正月。汉五年天下既定。娄敬戍陇西过洛阳。因虞将军见上曰。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宜都之。上问群臣。张良曰。娄敬说是也。即日车驾西都长安。拜娄敬为郎中。赐姓刘。
高祖
讳邦字季沛。丰邑中阳里人。在秦为泗上亭长(兖州也)送徒役骊山。徒多道亡。邦纵其囚自匿于沛。秦二世元年。沛父老立季为沛公。萧何曹参等收沛子弟得三千人以应之。秦二世三年十月。先入关至㶚上。秦子婴降居。数日项羽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秦民大失望。项羽阳尊楚怀王心为义帝。都郴(今桂阳邑。荆州之域)分天下王诸将。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河南府路徐州)。立沛公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兴元路郡名汉中)。二分关中王。秦降将章邯等三人。以距塞汉路。汉王怒欲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噌皆劝之。萧何谏之。乃遂就国称汉元年。以何为丞相。次拜韩信大将。引兵出袭雍。雍王章邯战败走。塞王欣翟(直格反)王翳皆降。以其地为渭南河上上郡。汉二年冬十月。项王密使九江王栾布等击义帝杀之江中。汉王南渡平阴津至洛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王曰。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项羽无道放杀其主。大王宜率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诸侯而伐之。于是汉王为义帝发丧以告诸侯。赵王陈余遣兵助汉。项王虽闻汉东欲遂破齐而后击汉。汉王以故得率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伐楚。遂入彭城。项王闻之。自以精兵二万人至彭城。大破汉军围汉王三匝会。大风折木发屋。窈冥昼晦。楚军大乱坏散。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审食其从太公(汉王父也)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楚军。项王常置军中为质。汉四年汉遣侯公说项王羽请太公。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洪沟(今郑州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九月楚归太公吕后。乃引兵而东归。汉王欲西归。张良陈平曰。汉有天下太半。楚兵食尽。此天亡之时也。今释弗击。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从之。五年冬十月。汉王追项王至固陵(今汴梁路汝宁府光州固始地)十二月。项王至垓(音该沛郡)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遂溃围南出驰至乌江(今淮西和州地)。乌江亭长舣船待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焉。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汉王即皇帝位于泛(敷剑反)水之阳(今济汉界)。更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六年夏尊大公为太上皇。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章者历数之章术。程者权衡丈尺斛斗也。历家至朔同日谓之章。十九年七闰为一章也。程如称石程书谓律度量衡之则也。文中子孝宣以章程练名实。谓法令成章之品式尔)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封功臣为列侯。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存。爰及苗裔。帝在位十二年。五十三岁崩。
刘盆子
城阳景王章之后。王莽末。樊崇起兵于莒。崇卢其众与莽军相乱。皆朱其眉以相认破莽军。更始二年以盆子为天子。后汉建武三年降光武以盆子为赵王郎中。因病失目 右新室更始合一十六年。复为东汉。
癸未更始元年 ○王莾灭 | 梁王刘永据 睢阳称帝元年 | 淮南王李宪据 九城称帝元年 |
甲申 更始二年 | 刘永二年 | 李宪二年 |
成公孙迷据成都称帝龙兴元年 | 宁朔王隗嚣 据秦州 | 乙酉东汉光武 建武元年 |
刘永三年 | 李宪三年 | 成 龙兴二年 |
隗嚣 |
东汉(都洛阳。今河南府路)
- 光武
- 明帝
- 章帝
- 和帝
- 殇帝
- 安帝
- 北乡侯
- 顺帝
- 冲帝
- 质帝
- 桓帝
- 灵帝
- 献帝
世祖光武皇帝
讳秀。字文叔。南阳人。汉景帝七世孙。长沙定王发之后南顿令刘钦之子。癸未更始元年为偏将军行大司马事。甲申更始二年立之为萧王。击铜马贼。关西号为铜马帝。初光武兵起绿林山(今江陵路荆门荆州湖北道也。禹贡制州之域)。乙酉诸将议上尊号。帝不许者三。四军行到南平棘。诸将复固请之。耿纯进曰。不正号位。士大夫望绝散去难可复合。行至鄗(京兆也)。乃命有司设坛场于鄗南千秋亭五成陌。六月即皇帝位。改元建武。大赦。帝在位三十三年。寿六十二岁崩。帝以仁厚之德济英雄之志。即位十六年而天下为一。精勤为治。保全功臣。尊尚儒术。百姓又安。幸太学修文教。非警急不言军旅。聘隐逸以为不宾之臣 建武(三十一)中元(二)。
世尊释迦文佛 入灭至建武二十七年得一千载矣。
三国
魏
- 文帝(年)黄初(七)
- 明帝(年)太和(六)青龙(四)景初(三)
- 邵陵厉公(年)正始(九)嘉平(五)
- 高贵乡公(年)正元(三)甘露(四)
- 元帝(年)景元(四)咸熙
曹姓。以土德。都邺。古相州(今河东山西道彰德路也。禹贡冀州之域)后迁洛阳。初武王操字孟德。山东沛国谯人。父嵩官至太尉。祖腾汉灵帝中常侍。嵩乃腾之养子。操于汉末为东郡太守。董卓乱关中。操迎汉帝都许州(今隷汴梁路也)后进操爵为魏王。子丕为太子。汉帝建安二十四年己亥。明年庚子正月魏王操自邺至洛阳薨。时太子丕在邺即魏王位。改元延康。十一月受汉禅即皇帝位。改元黄初。大赦。国号魏。追尊父王操武皇帝。庙号太祖。改相国为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魏五主合四十五年。
蜀
先主(年)章武(二)。
后主(年)建兴(十五)延熙(二十)景曜(五)炎兴(一)。
刘姓。备名。字玄德。汉中山靖王胜之后。都成都(四川西道)。魏文帝黄初二年。备即皇帝位于成都西武担之南。建元章武。在位三年。寿六十三。后主在位四十年。二主合四十二年。
吴
权(在位三十年)黄武(七)黄龙(二)嘉禾(六)赤乌(十三)太元(一)。
亮(在位六年)建兴二五凤(二)太平(三)。
休(在位六年)永安(六)。
皓(在位十七年)天兴(一)甘露(一)宝鼎(三)建衡(三)凤凰(三)天册(一)天玺(一)天纪(四)。
孙姓。名权。字仲谋。坚之子。策之弟也。魏文帝黄初二年。魏拜权为吴王。加九锡。权自公安徙都鄂。更鄂曰武昌(江南湖北道武昌路荆域)。壬寅年建元黄武。己酉年四月。权即皇帝位。大赦。改元黄龙。九月迁都建业(江东道建康路古升州也扬域)立子和为太子。鲁王霸谋去太子求己代之。权怒废和为庶人。赐霸死。立少子亮为太子。乙酉年冬皓迁都武昌。丁亥年十二月还都建业。庚子晋武帝太康元年二月。晋伐吴。皓出降至阙。夏四月晋帝诏赐皓爵归命侯。吴四主合五十九年。
魏文帝
丕。武帝太子。庚子年正月即魏王位。建元延康十一月受汉禅。即皇帝位改元黄初黄初(七)。
庚子 魏 黄初元年七 | 蜀刘氏 | 吴孙氏 |
辛丑 黄初二年 | 备即皇帝位章武元年二 | 魏拜权为吴王加九锡权在位三十年 |
壬寅 黄初三年 | 章武二年 | 黄武元年七 |
癸卯 黄初四年 | 四月先主殂子禅立建兴元年十五 | 黄武二年 |
蜀 章武三年四月。先主备殂于永安。丞相诸葛亮奉丧还成都。谥曰昭烈。五月太子禅即皇帝位。改元建兴。
吴 黄武二年。西域月氏国优婆塞支谦。字恭明。博览经籍游洛邑。黑瘦眼多白睛黄。时语曰。支郎眼中黄。形虽小是智囊。避地归吴。吴主悦之拜为博士。译佛经一百二十九部凡一百五十二卷。谦受业于支亮。亮字纪明。亮受业于支谶。世谓天下博知不出三支(弘明集)。
甲辰 黄初五年 | 禅 建兴二年 | 黄武三年 |
乙巳 黄初六年 | 建兴三年 | 黄武四年 |
魏 陈思王曹植。字子建。武帝中子。十岁诵诗书十万余言。善属文。每读佛经留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转读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世皆讽而则之。游鱼山闻有声特异。清飏哀婉。因傚其声为梵赞。今法事有鱼山梵。即其余奏也(弘明集)。
丙午 黄初七年 | 建兴四年 | 黄武五年 |
魏 平原王叡。甄夫人生。文帝子也。郭后无子。帝使后养之。甄夫人被诛未建为嗣。黄初七年帝与平原王叡猎。见子母鹿。帝亲射杀其母。命叡射其子。叡泣曰。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帝即放弓矢为之恻然。夏五月帝疾笃。乃立叡为太子。丙辰召曹真陈群司马懿。并受遗诏辅政。丁巳帝殂。寿四十六岁。
魏明帝
叡。文帝太子。黄初七年五月即帝位太和(六)青龙(四)景初(三)。
丁未 魏 太和元年 | 蜀 建兴五年 | 吴 黄武六年 |
戊申 太和二年 | 建兴六年 | 黄武七年 |
己酉 太和三年 | 建兴七年 | 吴权四月即皇帝位黄龙元年迁都建业 |
庚戌 太和四年 | 建兴八年 | 黄龙二年 |
辛亥 太和五年 | 建兴九年 | 黄龙三年 |
壬子 太和六年 | 建兴十年 | 嘉禾元年 |
癸丑 青龙元年 | 建兴十一年 | 嘉禾二年 |
甲寅 青龙二年二月汉山阳公薨谥孝献皇帝 | 建兴十二年二月诸葛亮卒 | 嘉禾三年 |
乙卯 青龙三年 | 建兴十三年 | 嘉禾四年 |
丙辰 青龙四年 | 建兴十四年 | 嘉禾五年 |
魏 青龙四年。诏公卿举才德兼备者各一人。司马懿以州兖刺史王昶应选。昶为人谨厚。名其兄之子曰默曰沈。子曰浑曰深。为书戒之曰。吾以四者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冬不衰。是以君子戒于阙党也。夫能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鲜不遂矣。夫毁誉者爱恶之原。而祸福之机也。孔子曰。吾之于人谁毁谁誉。以彼圣人之德犹尚如此。况庸庸之徒而轻毁誉哉。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于身。若己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于身。又何反报焉。谚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斯言信矣(魏志)。
丁巳 魏 景初元年 魏改蜀正朔 | 建兴十五年 | 吴 嘉禾六年 |
魏 景初元年正月。山茌(什之反又音淄)县言黄龙见高堂隆。以为魏得土德故其瑞黄龙见。宜改正朔易服色以神明其政变民耳目。帝从其议。三月下诏改元。以是月为孟夏四月。服色尚黄。牺牲用白。从地正也。更命太和历曰景初历。三年复寅为正。
戊午 景初二年 | 延熙元年 | 赤乌元年 |
己未 景初三年帝崩复寅为正 | 延熙二年 | 赤乌二年 |
魏 景初三年正月。帝手诏召司马懿于汲。帝执其手曰。吾以后事属君。君与曹爽辅少子。指齐王芳谓懿曰。此是也。是日立齐王为皇太子。帝寻殂。寿三十六。正月太子即位。年八岁。加曹爽司马懿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并州刺史毕轨及邓飏季胜何晏丁谧皆有才名。曹爽辅政。骤加引擢。晏等使爽发诏转司马懿为太傅。外以名号尊之。内欲令尚书奏事先来由己。二月以司马懿为太傅。以爽弟羲为中领军。其余诸弟皆以列侯。侍从贵宠莫比。七月帝始亲临朝。十二月诏复以建寅之月为正月。
魏邵陵厉公
芳。明帝养子。立为太子。即位年八岁。大将军曹爽专政。势倾四方。正始八年。大将军爽用何晏邓飏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太傅懿不能禁。与爽有隙。称疾不与政事。嘉平元年春正月。帝谒高平陵。大将军爽与弟中领军羲武卫将军训等皆从太傅懿。以皇太后令闭诸城门。勒兵据武库授兵。出屯洛水浮桥。召司徒高柔行大将军事据爽营。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据羲营。因奏爽罪恶于帝。爽奉帝还宫。爽兄弟归家。懿发洛阳吏卒围守之。有司奏。爽与何晏邓飏丁谧毕轨季胜等阴谋反逆。收爽等劾。以大逆不道夷三族。嘉平三年八月。太傅司马懿卒。诏以其子师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 正始(九)嘉平(五)。
庚申 邵陵厉公在位十五年 正始元年 | 延熙三年 | 赤乌三年 |
辛酉 正始二年 | 延熙四年 | 赤鸟四年 |
吴 赤乌四年。康居国三藏康僧会至吴。营立茅茨。设像行道。国人初见沙门惊异之。有司以闻。孙权曰。是汉明帝所梦佛道之遗风耶。诏至问状。会进曰。如来大师化已千年。然灵骨舍利神应无方。昔阿育王奉之为八万四千塔。此其遗化也。权以为夸己曰。舍利可得当为塔之。苟其无验国有常刑。会请期七日无验。乃展二七日无验。权曰。趣烹之。会默念。佛名真慈。夫岂违我哉。更请展期又七日。五鼓矣。闻锵然有声。起视缾中。光明错发。黎明进之。权与公卿聚观叹曰。希世之瑞也。会又言。舍利威神。一切世间无能坏者。权使力士搥之。砧碎而光明自若。权乃为建塔于建业之佛陀里。又为寺奉会居焉。额曰建初。江南寺塔此为始也。僧会康居国大丞相之长子也(弘明集)。
吴王权。问太傅阚泽曰。汉明何年佛教入中国。何缘不及东方。泽曰。永平年佛法初至。计今赤乌四年则一百七十年矣。永平十四年五岳道士褚善信等乞与西僧觕法。于是善信负妄惭而死。其徒以尸归葬南岳。凡中国人例不许出家。无人流布。加之罹乱岁深方至本国。权曰。孔子制术典训。教化来叶。老庄修身。自玩放浪山林。归心澹泊。何事佛为。泽曰。孔老二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佛教诸天奉行不敢违佛。以此言之。优劣可见也(弘明集宗炳明佛论)。阚泽字德润。会稽山阴人。好学居贫。为人佣书自给。所写既毕。则能诵记。由是博览群籍。虞翻见而称之曰。阚生矫杰仲舒子云流也泽官至太子太傅(吴志)。
壬戌 魏 正始三年 | 蜀 延熙五年 | 吴 赤乌五年 |
癸亥 正始四年 | 延熙六年 | 赤乌六年 |
甲子 正始五年 | 延熙七年 | 赤乌七年 |
乙丑 正始六年 | 延熙八年 | 赤乌八年 |
丙寅 正始七年 | 延熙九年 | 赤乌九年 |
丁卯 正始八年 | 延熙十年 | 赤乌十年 |
戊辰 正始九年 | 延熙十一年 | 赤乌十一年 |
己巳 嘉平元年 | 延熙十二年 | 赤乌十二年 |
庚午 嘉平二年 | 延熙十三年 | 赤乌十三年 |
戒律 魏嘉平二年。天竺沙门昙柯迦罗。此云法时。至洛阳。译僧祇戒本。时比丘特剪发而已。未有律仪。迦罗始出戒本。而以戒心为日用。时西域梵僧昙无德赍四分律至洛阳。迦罗请昙无德等立羯磨法。有安息国沙门昙谛至。亦善律学。遂同译出戒经一卷。由是疏决其源。法道遂兴焉中。国戒法自此而始(紫芝通论戒律仪轨)。
辛未 魏 嘉平三年 司马懿卒 | 蜀 延熙十四年 | 吴 太元元年 |
壬申 嘉平四年 | 延熙十五年 | 吴王四月殂子亮立 建兴元年 |
癸酉 嘉平五年 | 延熙十六年 | 建兴二年 |
二十四祖师子尊者 中天竺国人也。姓婆罗门。少依婆罗僧出家习定。晚师鹤勒那大士得法。既受悬记。遂乃往于他国。行化至罽宾国。其国先有沙门。曰婆黎迦。专习小乘禅观。黎迦之后。其徒承其法者。遂分为五家。其学有曰禅定。有曰知见。有曰执相。有曰舍相。有曰持不语。然竞以其能相胜。尊者皆往正之。首谓持不语者曰。佛教勤演般若。孰为不语而反佛说耶。次谓舍相者曰。佛教威仪具足梵行清白。岂舍相耶。次谓执相者曰。佛土清净自在无著。何执相耶。次谓知见者曰。诸佛知见无所得故。此法微妙觉闻不及。无为无相何知见耶。然四者之众皆服其教。其五禅观之众。其首者名达磨达。号有知识众皆尊之。以前四众之屈愤然不甘。遂造尊者欲相问难。尊者谓曰。仁者习定何乃来此。若此来也何甞习定。答曰。我来此处心亦不乱。定随人习岂在处所。祖曰。仁者之来其习亦至。既无处所岂在人习。答曰。定习人故非人习定。我虽去来其定常习。祖曰。人非习定定习人故当自来去其定谁习。答曰。如净明珠内外无翳。定若通达乃当如此。祖曰。定若通达必似明珠。今见仁者非珠所类。答曰。其珠明彻。内外悉定。我心不乱犹若是珠。祖曰。其珠无内外。仁者何能定。秽物非动摇。此定不是净。达磨达义屈。遂礼之曰。我于学道盖虚劳耳。非闻斯言几不知至。尊者当容我师之。祖乃谓之曰。诸佛禅定无有所得。诸佛觉道无有所证。无得无证是真解脱。酬因答果世之业报。而此法之中悉不如是。汝若习定乃当然也。达磨达忻然奉教。祖既摄五众名闻遐迩。其国一长者子曰斯多。年仅二十常握左手。其父求祖医之。其父先有梦感(梦感缘起具传灯录)祖谓斯多曰。可还我珠。童子遽开手奉珠。长者欣然舍之出家。祖即与授具。以前缘故名婆舍斯多。祖曰。此国加难于我。然我衰老岂更苟免。而我所传如来大法眼藏今以付汝。汝宜奉之。自务传化。或遇疑者即将我僧伽黎衣为之信验。听吾偈曰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当心即知见。知见即于今。婆舍斯多奉命。即日去之居无何。其国果有兄弟二人。兄曰魔目多。弟曰都洛遮。相与隐山学外道法。一旦都洛遮谓其兄曰。我将窃入王宫作法杀王以夺其国。遂易其徒皆为僧形。其法无効为国擒之。兵者以沙门奏。王大怒曰。我素重佛。何以为此大逆遂勅诛沙门。其王弥罗崛。自仗剑诣尊者曰。师得无相法耶。曰得。王曰生死有惧乎。祖曰。已离生死何有惧也。王曰。不惧可施我头。祖曰。身非我有岂况于头。王即斩之。尊者首堕白乳涌高丈许。王之右臂即截然自绝。寻病七日而死。王方疾时。太子光首大募力士为父悔谢。有僊者自象白山来谓光首曰。此夙对不必忧也。太子忧解。塔师子尊者遗骸于被害处。当此魏邵陵厉公齐王芳之世也(正宗记)。
魏 帝在位十四年。与左右谋诛大将军司马师不克。甲戌年九月。大将军师乃谋废帝。召群臣会议。奏太后收帝玺绶。归藩于齐。使郭芝入白太后。授帝齐王印绶。为筑宫于河内。迎立东海王之子髦。至晋受魏禅。封齐王曰邵陵公。晋泰始十年薨。谥曰厉。寿四十三岁。
魏高贵乡公
髦。东海王霖之子。文帝孙也。甲戌年九月。司马师迎帝立之。正元二年正月。司马师卒于许昌。二月诏其弟昭为大将军录尚书事。甘露元年四月。赐大将军昭兖冕之服。赤舃副焉。三年五月诏以司马昭为相国封晋公。加九锡。昭让乃止。甘露四年春正月。黄龙二见宁陵井中。帝曰。龙者君德也。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屈于井中。非嘉祥也。作潜龙诗以自讽。司马昭见而恶之。在位七年 正元(二)甘露(五五月帝殂)。
甲戌 魏 正元元年 九月改 | 蜀 延熙十七年 | 吴 五凤元年 |
乙亥 正元二年 正月司马师卒 | 延熙十八年 | 五凤二年 |
丙子 甘露元年 | 延熙十九年 | 太平元年 |
丁丑 甘露二年 | 延熙二十年 | 太平二年 |
魏 许州(隷汴梁路郡名颕川豫域)朱士衡弃俗出家。为汉地沙门之始。于洛阳讲道行经。为此土讲经之始。经有疑。士衡直往西域。求梵夹证之(本传)。
戊寅 甘露三年 | 蜀 景曜元年 | 吴景帝休权第六子 永安元年 |
吴 吴主亮权之少子也。年九岁即位。在位六年。为人聪伟。孙琳惮之不朝。亮乃与全尚谋诛琳。事泄。九月。琳夜以兵围宫。废亮为会稽王。迎立瑯瑘王休。琳复有怨言。休䘖之。密与张布丁奉谋。因腊会诛琳夷琳三族。休景帝也。在位六年(吴志)。
己卯 魏 甘露四年 | 蜀 景曜二年 | 吴 永安二年 |
魏 庚辰年正月。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五月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王经曰。昔鲁昭公不忍季氏败走失国为天下笑。今权在其门为日久矣。陛下一旦如此。无乃欲除疾而更深之邪。祸殆不测宜见重详。帝乃出怀中黄素投地曰。行之决矣。遂拔剑升辇。率殿中宿卫苍头官僮鼓噪而出。中护军贾充自外入。逆与帝战于南阙下。太子舍人成济问充曰。事急矣当云何。充曰。司马公畜养汝等。正为今日。济即抽戈刺帝殒于车下。寿二十岁。昭入殿中召群臣会议。尚书左仆射陈泰不至。昭使其舅尚书荀𫖮召之。泰入见悲恸。昭亦对之泣曰。玄伯卿何以处我。泰曰。独有斩贾充少可以谢天下耳。昭久之曰。卿更思其次。泰曰。泰言惟有进于此。不知其次。昭乃不复。更言。太后下令罪状高贵乡公废为庶人。收王经及其家属付廷尉。经谢其母。母怡然笑而应曰。人谁不死。正恐不得其所。以此并命何恨之有。太傅司马孚等。请以王礼葬高贵乡公。太后许之。使中护军司马炎迎燕王宇之子常道乡公璜于邺。为明帝嗣。六月太后诏常道乡公。更名奂即皇帝位。时年十五。
魏元帝
奂。武帝孙。在位五年。禅于晋封帝。为陈留王。宫于邺。至惠帝太安元年薨。寿五十八。谥曰魏元皇帝。景元(四)成熙(一)。
庚辰 魏六月改 景元元年 | 蜀 景曜三年 | 吴 永安三年 |
辛巳 景元二年 | 景曜四年 | 永安四年 |
壬午 景元三年 | 景曜五年 | 永安五年 |
谯郡嵆康。文辞壮丽。好言庄老。而尚奇任侠。与陈留院籍.籍兄子咸.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琅琊王戎.沛人刘伶。特相友善。号竹林七贤。
癸未 魏分益州为梁州 景元四年 | 蜀改炎兴元年后主禅降魏封扶风王 | 吴 永安六年 |
甲申 咸熙元年 | 吴主休五月殂皓立 元兴元年 |
吴永安七年五月休死。谥曰景皇帝。丞相濮阳与左将军张布说朱太后。不立休子𩅦乃立皓。皓权太子和之子。改元元兴 𩅦(音湾)。
西域沙门至魏译佛经凡六人。曰昙柯迦罗.昙无德.康僧铠.支彊梁接.白延.支彊梁接。出经律论十二部。
魏咸熙元年三月。进晋公昭爵文王。五月追命舞阳文宣侯司马懿为晋宣王。忠武侯司马师为景王。乙酉年五月加文王世子曰太子。八月文王司马昭卒。太子嗣为相国晋王。十二月帝禅位于晋王。
右魏五主。合四十五年。天下归晋。
𩅦 按吴主诏曰。太子名𩅦。𩅦音如湖水湾奥之湾字也。
晋
姓司马氏。河内人。世执魏政。受魏禅。王金德。都上洛曰西晋。移都建康曰东晋。
西晋
- 武帝
- 惠帝
- 怀帝
- 愍帝
武皇帝
讳炎。字安世。文帝昭之子也。受魏禅即皇帝位。封魏帝为陈留王。追尊晋宣王懿为高祖宣皇帝(懿字仲达)景王师为世宗景皇帝(师字子元)宣帝长子也。寿四十八岁。文王昭为太祖文皇帝(昭字子上)景帝母弟也。寿五十五岁。武帝在位二十五年。寿五十五岁○泰始(十)咸宁(五)太康(十)。
乙酉 晋 泰始元年 十帝崇重佛事广造伽蓝方志 | 吴 甘露元年 徙都武昌 |
吴主皓始即位。遍毁神祠。波及梵宇。臣僚谏曰。先帝感瑞剏寺不可毁也。皓乃遣张昱往告康僧会。会挫其辞。理辩锋出。昱不能屈。归以会才高闻。皓召至。问曰。佛言善恶报应可得闻乎。会曰。明主以孝慈治天下。则赤鸦翔而老人(星名)见。以仁德育万物。则醴泉洌而嘉禾茁。善既有应。恶亦如之。故为恶于隐鬼得而诛之。为恶于显人得而诛之。易称积善余庆。诗美求福不回。虽儒典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训。皓曰。然则周孔既明安用佛教。会曰。周孔不欲深言故略示其迹。佛教不止浅言故详示其要。皆为善也。圣人惟恐善之不多。陛下以为嫌何也。皓无以酧之遂罢。皓有疾请会说法悔罪。会为开示玄要。及授五戒。少顷疾愈。由是奉会为师。崇饰寺塔(法苑珠林)。
丙戌 泰始二年 | 吴 宝鼎元年 |
炖煌菩萨 月氏国沙门竺昙摩罗察。晋言法护。至洛阳。护学究三十六国道术兼通其事。及自天竺大赍梵本婆罗门经达于玉门。因居炖煌。世号炖煌菩萨初译法华经。曰正法华者是也。后游洛邑及之江左。晋怀帝永嘉中随处译经。未甞暂停。时优婆塞聂承远执笔助翻。垂四百卷。及承远卒。其子道真訽禀咨承法护笔授。道真亦自译经六十余卷。时晋沙门释法炬.法立.支敏度.及优婆塞卫仕度等译出众经。炬与立等每相参合。广略同异。编次部类。凡一百四十余卷。复有沙门畺良楼至.安法钦.竺叔兰.白法祖.支法度等各出众经。所以西晋已来宣译增盛。教相广流此土者。法护有殊功。护所译经凡一百七十五部。至晋愍帝建兴元年绝笔不译。护甞于炖煌(今甘肃省沙州路。古流沙地。禹贡雍州之域也)建立伽蓝。精进行道 秦筑长城西不过临洮则未有此地汉为炖煌郡。阳关玉门关洼水在焉。汉武帝甞得奇马于水边是也(图经)。
丁亥 晋 泰始三年 | 吴宝鼎二年 还都建业 |
戊子 泰始四年 | 宝鼎三年 |
己丑 泰始五年 | 建衡元年 |
庚寅 泰始六年 | 建衡二年 |
辛卯 泰始七年 | 建衡三年 |
壬辰 泰始八年 | 凤凰元年 |
癸巳 泰始九年 | 凤凰二年 |
甲午 泰始十年 | 凤凰三年 |
乙未 咸宁元年 | 天册元年 |
丙申 咸宁二年 | 天玺元年 |
丁酉 咸宁三年 | 天纪元年 |
戊戌 咸宁四年 | 天纪二年 |
己亥 晋 咸宁五年 | 吴皓 天纪三年 |
庚子 太康元年 四月灭吴 | 天纪四年四月祚终 |
夏四月。孙皓归晋。赐爵归命侯。吴四主合五十九年。译经道俗四人。出经一百八十九部凡四百一十七卷(译记)。
法师康僧会。是年九月入灭。会译经十四部凡三十卷(本传)。
辛丑太康二年。壬寅太康三年。
世尊舍利 是年出现明州(今浙东道庆元路也)今阿育王山广利禅寺(初见周共和时)。
癸卯(四年)甲辰(五年)乙巳(六年)丙午(七年)丁未(八年)戊申(九年)。
朱士衡。初魏高贵乡公甘露二年讲道行经。有疑难直往西域求梵本证之。至是丁未年。得梵本于于阗国。将发归程。于阗小乘众白其国王曰。汉人欲以婆罗门书惑乱正典。王若不禁将盲聋汉地。士衡愤慨曰。此佛经也。乃求烧经为证。王积薪纵火。火烬经在。光明错发。王众骇服。王乃津遣送达洛阳。士衡复至许昌。又二年于阗国尊者无叉罗所译放光般若经三十卷是也(本传) 己酉太康十年。
惠帝
讳衷。字正度。武帝第二子。泰始二年立为皇太子。为人戆𫘤。母杨皇后保护之。武帝亦以皇孙遹聪慧故不忍废。武帝崩。太子即位。尊杨皇后曰皇太后。立妃贾氏为皇后。八月立广陵王遹为皇太子。至丙寅光熙元年也。十一月帝食饼中毒崩。在位十七年。四十八岁。帝于洛下造兴圣寺。常供千僧(弘明集)永熙(一)元康(九)永康(一)永宁(一)大安(二)永兴(二)先熙(一)。
庚戌永熙元年四月武帝崩。帝即位改元。
辛亥元康元年正月改永平。又改元康(帝纪)。
皇后贾氏。险悍多权。略不肯以妇道事太后。欲干预政事。为太傅杨骏所抑。二月后密与殿中郎孟观李肇谋。诛骏夷三族。死者数千人。后矫诏送太后永宁宫(竟卒于金墉城)征宣帝子汝南王亮为太宰。与太保卫瓘皆录尚书事。执政竟瓘恶卫军将军楚王玮(帝之弟也)刚愎好杀。罢其军。权遣之国玮忿怨。六月后使帝手诏赐玮。免亮及瓘官。玮遂勒本军矫诏执亮瓘杀之。太子少傅张华使董猛说贾后。宜以玮专杀之罪诛之。后亦欲杀玮。华白帝遣殿中将军王宫赍驺虞幡麾众曰。楚王矫诏勿听也。众释仗走执玮下廷尉斩之。于是贾后专朝矣(帝纪)。
元康六年丙辰。西竺沙门耆域。初来交广。既达襄阳。此年至洛阳。见比丘衣服华丽乃曰。大违戒律非佛意也。太守滕永文两腿挛屈。经年不能起行。求域治之。域以净衣杨枝拂之者三。滕即能行。域知世之将乱。乃辞归天竺。有僧乞言为诫。域令会众。众集。域升座曰。守口摄身意。慎勿犯众恶。修行一切善。如是得度世。言讫便默。众遮道请中食者数百人。域许之。明日域分应其家。各喜其来。及发洛南徐行。而追者莫及。域以杖画地曰。于此诀矣。是日有出长安者。见域在大寺。有贾胡湿登者。其夕会域宿于流沙(本传)。
己未元康九年。贾后计谋废太子遹。以帝弟成都王颕镇邺。以宣帝弟之孙河间王颙镇关中。
庚申永康元年正月。贾后杀太子遹于许昌。四月赵王伦(宣帝第九子也)以孙秀计讨贾后。废为庶人。斩贾谧。伦阴与孙秀谋篡位。先除朝望且报宿怨。执张华裴頠解系等斩之。伦矫诏赐贾后死谥故太子遹曰愍怀。秋八月。孙秀以宿恨害石崇。诏加相国伦九锡。
辛酉永宁元年正月。相国伦使散骑常侍义阳王威逼夺帝玺绶。使禅位于伦。伦备法驾入宫。即皇帝位。改元建始。帝出居金墉城。惠帝弟齐王冏。成都王颕河间王颙。常山王又等。四月起兵讨伦。斩孙秀等于中书省。迎帝于金墉城复位。赐伦死并收其子荂(妨无切)诛之。六月诏齐王冏为大司马加九锡(九锡见王莾下)。常山王改封长沙。
壬戌大安元年。齐武闵王冏既得志颇骄奢擅权。中外失望。主簿顾荣东曹掾张翰皆虑祸及翰因秋风起思菰菜莼羹鲈鱼脍叹曰。人生贵适志耳。富贵何为。即引去荣故酣饮不省府事。河间王颙上表陈冏罪状。且言。勒兵十万。欲与成都王颕.新野王歆.范阳王虓会洛阳。请长沙王乂。废冏还第。以颕代冏辅政。颙遂举兵。帅张方等趍。洛阳。遣使邀颕。十二月颙表至。冏大惧。张方帅兵二万军新安。檄长沙王乂使讨冏。乂将左右百余人入宫闭诸门。奉天子攻大司马府。连战三日。冏众大败。大司马长史赵渊执冏以降。冏至殿前。帝恻然欲活之。乂叱牵出斩于阊阖门外。同党皆夷三族。长沙王乂虽在朝廷。事无巨细皆就邺。咨大将军颕。颕以孙惠为参。将陆云为右司马是岁陈留王薨。谥曰魏元皇帝。
癸亥 大安二年 | 成李特建 初元年 | 前凉 张轨 | 慕容廆始出仕 | 代拓跋禄官后曰昭帝九年 |
大将军颕恃功骄奢。百度弛废甚于齐王冏。时嫌长沙王乂在内不得逞其欲。八月颕与河间毛颙共表乂专擅朝廷。起兵诛之。颙以张方为都督。将兵自函谷东趍洛阳。以平原内史陆机为前将军。督石超等军南向洛阳屯于河桥。诏以乂为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以御之。十月大尉乂奉帝与陆机战于建春门。机军大败赴七里㵎。死者如积水为之不流。石超遁去。颕收机杀之。并其弟云张方兵逼京师。
甲子 晋 永兴元年 | 汉刘渊据平阳 元熙元年 | 成雄即成都王位 建兴元年 | |
前凉 张轨 | 慕容廆 廆户贿切 | 代 拓跋十年 |
长沙厉王乂。屡与大将军颕战。正月东海王越(宣帝弟之孙也)虑事不济。潜与殿中诸将夜收乂送别省启帝。下诏免乂官置金墉城。越欲杀乂以绝众心。乃遣人密告张方。方取乂至营杀之。大将军颕入京师。复还镇于邺。诏颕为丞相。加东海王越守尚书令。颕表卢志为中书监参署丞相府事。河间王颙还镇长安。二月丞相颕表废皇后羊氏幽于金墉城。废皇太子覃为清河王。诏以颕为皇太弟。乘舆服御皆迁于邺。颕僭侈日甚。嬖幸用事。大失众望。司空东海王越与乂故将右卫将军陈胗等谋讨之。河间王颙遣张方镇洛阳颕拒之。由是颙颕有隙。七月戊戌复皇后羊氏及太子覃。己亥越等奉帝讨颕。颕遣石超帅众五万拒战。乘舆败绩于荡阴。百官侍御。皆散侍中嵆绍朝服下马登辇。以身卫帝。颕兵斫绍。血溅帝衣。帝堕草中亡六玺。帝如邺幸颕营司空越奔下邳。八月复废太子贾及羊氏。司空越弟东瀛公腾王浚合兵击颕将王斌大破之。邺中大震。百僚奔走。士卒分散。庐志劝颕奉帝还洛阳。颙将张方拥兵专制朝政。太弟颕不得复预事。张方在洛既久。兵士剽掠众情喧喧。十一月张方劫帝迁都长安。军人分争府藏。魏晋以来蓄积扫地无遗。帝入长安复皇后羊氏。诏太弟颕以成都王还第。更立豫章王炽为皇太弟。帝兄弟二十五人。时存者唯颕炽及吴王晏。晏材质庸下。炽冲素好学。故太宰颙立之(帝纪)。
乙丑 晋 永兴二年 | 汉 元熙二年 | 成 建兴二年 | 前凉 张轨 | |
慕容廆 | 代 |
东海中尉刘洽。以张方劫迁车驾。劝司空越起兵讨之。七月越传檄山东征镇云。欲紏率义旅奉迎天子还复旧都。于是范阳王虓(许支切)及王浚等。共推越为盟主。浚遣其将祁弘。帅突骑鲜卑乌桓为越先驱。太宰颙大惧。斩张方首送越。
丙寅 晋 光熙元年 | 汉 元熙三年 | 大成雄即皇帝位 晏平元年 | 前凉 张轨 | |
容慕廆 | 代 |
夏五月。祁弘等西入关。太宰颙单马逃入太白山。弘等入长安奉帝东还洛阳。以司空越为太傅录尚书事。范阳王虓镇邺。南阳王模镇许昌。王浚幽州刺史。颕为刘舆所杀。颙为南阳王模所杀 十一月帝崩。
怀帝
讳炽。字丰度。武帝第二十五子。永兴元年立为皇太弟。光熙元年十一月惠帝崩。皇太弟即帝位。永嘉五年为汉兵所执。迁帝及六玺于平阳(今晋宁路冀州之域)。汉主聪封帝为特进左光录大夫平阿公。壬申年又封曰会稽郡公。癸酉年二月帝遇害。寿三十岁 (永嘉六)。
丁卯 晋 永嘉元年 | 汉刘渊 元熙四年 | 大成李雄 晏平二年 | 前凉 张氏 | 慕容廆 | |
代 拓跋 | |||||
戊辰 永嘉二年 | 汉渊即皇帝位 永凤元年 | 晏平三年 | 前凉 | ||
代 | |||||
己巳 永嘉三年 | 河瑞元年 | 晏平四年 | 前凉 | ||
代 | |||||
庚午 永嘉四年 | 渊七月卒子聪立 光兴元年 | 晏平五年 | 前凉 | ||
代猗庐居代称公后尊之曰穆帝 | |||||
辛未 永嘉五年汉兵执帝 | 汉聪 嘉平元年 | 大成 玉衡元年 | 前凉 | ||
代公 | |||||
壬申 本纪书 永嘉六年 | 嘉平二年 | 玉衡二年 | 前凉 | ||
代公 |
愍帝
讳邺。字彦旗。吴王晏之子。武帝之孙也。洛阳不守。怀帝蒙尘。荀组等奉帝为太子建行台于长安立社稷。癸酉年二月。怀帝遇害。四月凶问至长安。群臣奉帝即位。改元建兴。四年九月。汉大司马刘曜逼长安。十一月帝谓群臣曰。今厄如此。当忍耻出降以活士民。群臣号泣攀车执帝手。刘曜使宗敞奉帝还宫。丁酉迁帝及公卿以下于其营。辛丑送至平阳。汉主聪以帝为光禄大夫封怀安侯。丁丑年十二月遇害。寿十八岁 帝长安造通灵。白马二寺(弘明集) 建兴(四)。
癸酉 晋 建兴元年 | 汉 嘉平三年 | 大成 玉衡三年 | 前凉 张氏 | 慕容廆 | |
代公 |
三月有二佛石像浮海入吴松江扈渎。士民共瞻其浮游。巫师士庶争往迎之。风涛[漓-禸]涌。吴县朱膺者素奉佛。往迎像接之登舟。其轻如羽。佛之背题名。一曰维卫。一曰迦叶。奉安通玄寺(今平江路开元寺也)梁简文皇帝制记作赞(寺记碑文)。
甲戌 晋 建兴二年 | 嘉平四年 | 玉衡四年 | 前凉 | ||
代公 | |||||
乙亥 建兴三年 | 汉拜石勤为陕伯 建元元年 | 玉衡五年 | 前凉 | ||
代公 | |||||
丙子 晋建兴四年 汉兵执帝 | 汉刘聪 麟元元年 | 大成李 玉衡六年 | 前凉 张寔袭位 | 慕容廆 | |
代公 拓跋 |
西晋华戎译经道俗十二人。出经律六百卷。建寺一百八十所。度僧尼三千七百人(弘明集)。
右西晋四帝合五十二年移都建康 初曰建业。避愍帝讳改曰建康。
杂处中夏接于晋魏之国者 开横历列于系统甲子之下方。冉魏不在十六国数。
汉刘渊赵刘曜见东晋成帝咸和三年。
前凉张轨见东晋武帝太元元年。
成李特后改曰汉见东晋穆帝永和三年。
后赵石勒见东晋穆帝永和五年。
前燕慕容廆初自惠帝大安二年出仕见东晋废。
帝太和五年。
前秦符氏见东晋武帝太元十九年。
后秦姚氏见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
后凉吕光见东晋安帝隆安五年。
西秦乞伏国仁见宋文帝元嘉五年。
后燕慕容垂见东晋安帝义熙三年。
南凉秃发乌孤见东晋安帝义熙十年。
西凉李暠见宋武帝永初三年。
北凉沮渠蒙逊见宋文帝元嘉十六年。
北燕冯氏见宋文帝元嘉十三年。
大夏赫连勃勃见东晋安帝义熙二年。
南燕慕容德见东晋安帝义熙五年。
元魏西东分理之后 东魏禅于齐。周灭齐。西魏禅于周。周禅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