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李姓。以土德。都长安。玄宗改长安曰京兆府。至肃宗改曰上都。
- 高祖
- 太宗
- 高宗
- 则天
- 中宗
- 睿宗
- 玄宗
- 肃宗
- 代宗
- 德宗
- 顺宗
- 宪宗
- 穆宗
- 敬宗
- 文宗
- 武宗
- 宣宗
- 懿宗
- 僖宗
- 昭宗
- 景宗曰哀宗
- 濮王
朱全忠立之。又鸩之。在位一年。曰天寿元年。本纪不载濮王一年事。
高祖
讳渊。字叔德。陇西成纪人。其祖虎与李弼等八人佐西魏。皆为上柱国。周闵帝受西魏禅。追封唐国公。虎生昞。昞生渊。皆袭封唐公。渊仕隋。至炀帝大业九年。帝以卫尉少卿李渊为弘化郡留守。关右十三郡皆受征发。十二年正月。诏以右骁卫将军唐公李渊为大原留守。十三年十一月。李渊克长安立恭帝。戊寅年三月。隋恭帝诏唐王。置丞相以下官。加九锡。隋炀帝江都凶问至长安。五月恭帝禅位于唐。唐玉即皇帝位。在位九年。寿七十岁武德(九)。
戊寅。武德元年五月改元 罢郡置州。以太守为刺史。
五月。帝于朱雀门南衢建道场。设无遮大会。六月命僧道各六十九人。太极殿七日行道。散日设千僧斋供(辩正录)。
八月。金城薛举卒。太子仁杲立。唐秦王世民以兵围之。仁杲出降。薛氏灭。
九月。李密降于唐。初密据山东之地国号魏。至十二月复叛去。熊州行军总管盛彦师邀击之。斩密及正伯当。
燕高开道据渔阳 | 郑 王世充 | 夏窦建德称王 五凤元 | 凉李轨 安集二年 | 梁萧铣称帝 | 秦薛仁杲 |
定扬可汗天兴二年 | 吴 | 梁梁氏 二年 | 楚朱氏 |
己卯武德二年。
燕 | 郑 开明元年 | 夏 五凤二年 | 凉 唐灭之 | 梁萧氏 | 秦仁杲 唐灭之 |
定扬 吴兴三年 | 吴 明政元年 | 梁 三年 | 楚 |
庚辰武德三年。
燕高氏 | 郑王世充开明二年 | 夏 五凤二年 | 梁萧铣 | ||
定扬可汗 唐灭之 | 吴杜伏成 元年 | 梁梁氏 永隆四年 | 楚朱氏 |
帝造灵仙寺。勅庶子李百药撰碑。勅造佥昌胜业慈悲证果四大集仙尼寺。书经造像。舍晋阳旧第为兴圣寺。并州造义兴寺。为太祖元皇帝元贞皇太后造栴檀像三躯。于慈悲寺制十大德。统举僧尼(辨正录)。
辛巳。武德四年 行开元通宝钱。学士欧阳询撰文并书。其文回环可读也。
燕 | 郑 唐灭之 | 夏 唐灭之 | 梁 唐灭之 | ||
汉东王 刘黑闼 | 吴杜氏 二年 | 梁 | 楚 |
六月。太史令傅奕上废佛法事十一条。法师法琳对诏论之。奕状遂寝(辨正录)。
壬午武德五年。
燕 | |||||
汉 天造元年 | 吴 三年 | 梁 | 楚 张善安 |
癸未。武德六年。
燕 | |||||
汉 唐灭之 | 吴 四年 | 梁 唐灭之 | 楚 唐灭之 |
甲申。武德七年。
燕 唐灭之 | |||||
吴 唐灭之 |
武德七年二月。改大总管为大都督府。三月初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次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次御史台次太常至太府为九寺。次将作监次国子学次天策上将府次左右卫至左右领卫为十四卫。东宫置三师三少詹事及两坊三寺于率府。王公置府佐国官。公主置邑司。并为京职事官。州县镇戍为外职事官。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将仕郎二十八阶为文散官。骠骑大将军至陪戎副尉三十一阶为武散官。上柱国至武骑尉十二等为勋官。四月庚子朔颁新律令。比隋开皇旧制增新格五十三条。初定均田租庸调法。凡民赀业分九等。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隣。四隣为保。在城邑者为坊。田野者为村。食禄之家无得与民争利。工商杂类无预士伍。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为丁。六十为老。岁造计帐。三年造户籍(唐书)。
乙酉武德八年二月。帝释奠于国学。置三座拟叙三宗。召三教学者云集。释慧乘高张义网辩论。王臣悦服。举朝属目。
丙戌武德九年二月。太史令傅奕搆道士李仲卿上十异九迷论贬量佛圣。前后凡七上疏以毁教。宰相萧瑀庭斥傅奕。四月帝以奕疏颁示诸僧。有法师释明概。作决破傅奕谤佛毁僧事八条。法师法琳著十喻九箴。破李仲卿十异九迷之说。门下典仪李师政著内德论三篇。盛陈佛化之益。五月诏下兼汰二教之滥者(唐书旧史)。
六月四日。秦王世民以府兵平内难。帝以秦王为皇太子。大赦。停前沙汰二教。诏八月帝逊位太子。太子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高祖称太上皇帝(本纪)。
五代
梁
受唐禅都汴州开平二年迁都洛阳均王仍都大梁。
- 太宗
- 末帝
二主合十六年而归后唐。
太祖
姓朱氏。宋州人。本名温。唐僖宗时从黄巢作乱。巢署温同州防御使。温叛巢归唐。天子赐名全忠拜宣武军节度使。昭宗光化三年进封梁王。哀帝天祐四年三月受唐禅。更名晃。被衮冕即皇帝位。改国号曰梁。在位六年。寿六十一岁。以汴州为开封府。命曰东都。以故东都(洛阳也)为西都是时惟河东凤翔淮南称天祐年号。西蜀称天复。寻亦自立。改元武成。余皆禀梁正朔称臣奉贡 开平(四)干化(二)。
丁卯开平元年四月改元。以河南尹兼河南节度使张全美为魏王。镇海镇东节度使吴王钱镠为吴越王。加清海节度使刘隐。威武节度使王审知兼侍中。仍以刘隐为大彭王。以权知荆南留后高季昌为节度使。
赵王 王镕 | 燕王 刘仁恭 | 晋王 李克用 | 岐王 李茂贞 | 吴越王 钱镠 | 楚 马殷 | |
荆南 高季昌 | 淮南 杨渥 | 闽王 王审知 | 蜀即帝位 王建 | 南平 刘隐 |
王镕帅镇州真定也称赵王。刘仁恭幽州卢能节度燕王。
晋王李克用称天祐年号。克用本沙陀人。见唐懿宗咸通九年。
岐王凤翔李茂贞深州博野人。本姓宋。名文通。为博野军戍卒。黄巢犯京师。茂贞以功补扈跸都头。僖宗赐姓李名茂贞。拜凤翔陇右节度使。昭宗时封为岐王。称天祐四年。
吴越王钱镠。字具美。杭州临安人。唐僖宗时为董昌偏将。杀退黄巢兵。昌以镠为都指挥。董昌寻亦叛。昭宗以镠为浙东招讨使平昌。进封天下兵马都元帅寻封王。至是梁开平元年封吴越王。后唐庄宗赐玉册金印。镠居杭州二十一年。八十一薨。
楚王马殷。字霸图。许州鄢陵人。唐昭宗干宁中拜武安军节度使镇潭州。尽有湖南之地。梁大节开平二年处湖南。听民自采茶卖于北客。收其征以赡军。七月殷奏汴荆襄唐郢复州置回图务运茶河南北卖之以易缯纩战马。诏许之。湖南由是富赡。梁封之为楚王。
荆南节度使高季昌。字赂孙。陕州人(隷今洛阳)。梁初镇荆南节度十州后为诸道所侵。季昌有江陵一城而已。至后唐庄宗时。封为南平王。
淮南号吴杨渥称天祐四年。渥父行密。字化源。庐州合肥人。家世微贱。有膂力能举千斤。日行三百里。为本州步健。破黄巢功。大唐昭宗景福元年八月为淮南节度使。淮南王进封楚王。唐哀帝天祐二年行密薨。寿五十四。据庐州十二年。子渥嗣位。梁太祖封之为吴王。
闽王王审知。字信通。光州固始人。唐僖宗时黄巢寇乱。因有闽岭五州之地。梁开平元年以威武节度使王审知兼侍中。审知自唐昭宗时已受封为闽王矣。至其子延钧。后唐明宗长兴四年改名璘即皇帝位。建元龙启。国号大闽。
蜀王王建。字光图。许州舞阳人。唐僖宗初。陈钦瑄节制西川中尉日令孜为监军。召建欲致麾下。钦瑄疑止之。建怒以兵攻成都杀钦瑄等。昭宗授以西川节度使。梁受唐禅。开平元年九月。王建即皇帝位。国号大蜀。明年改元武成。
南平刘隐。上蔡人。今汝宁古蔡州也。其祖安仁徙居闽中。商贾南海因家焉。父谦为广州牙将。破黄巢有功。升封州刺史卒。州人表隐代之。累有勋烈。唐昭宗封隐南海王。哀帝天祐二年进封安南都护清海节度使。次年封南平王。今梁加隐侍中文封南海王。乃以隐为大彭王。干化元年卒。寿三十八。其弟岩袭位。尽有岭表之北。岩更名䶮。梁末帝贞明三年即帝位。国号汉。年曰干亨立二十五年。寿五十四。
戊辰开平二年正月。晋王李克用卒。子存勗十一月立。梁迁都洛阳。鸩济阴王于曹州。谥曰唐哀皇帝。
赵 王镕 | 燕 刘仁恭 | 晋 存勗天祐五年 | 岐王 李茂贞 | 吴越 钱镠 | 楚 马殷 | |
荆南 高季昌 | 淮南吴 杨渥 | 闽 王审知 | 蜀王建 武成元年 | 南平 刘隐 |
福州雪峰禅师。名义存。泉州南安曾氏子。年十二从莆田玉㵎寺庆玄律师出家。年十七落发。往幽州宝刹寺受戒。久历禅会。三登投子。九到洞山。后仍缘契德山。唐懿宗咸通中回闽雪峰创院。徒侣翕然。僖宗赐号真觉禅师。仍赐紫衣。师之法席常有千五百众。至是开平二年三月示疾。闽帅命医来。师曰吾非疾也。遗偈付法讫。五月二日出游蓝田暮归。澡浴中夜入寂。寿八十七。师嗣德山鉴。鉴嗣龙潭信。
福州玄沙宗一禅师。名师备。闽之谢氏子。幼泛小艇于南台江。狎诸渔者年三十忽慕出家。投芙蓉训禅师剃落。往豫章开元寺受具。布衲芒屡。食才接气终日宴坐。雪峰以其苦行呼为头陀。一日雪峰召之曰。何不遍参去。师曰。达磨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峰然之。住后提振宗网遐迩推敬。闽主待以师礼。学侣余八百众。当梁太祖开平二年十一月入寂。寿七十五。闽主为师树塔。师嗣雪峰存禅师。
己巳开平三年十月。蜀州刺史王宗辨称疾杜门。蜀主疑其矜功怨望。加检校太保不受。谓人曰廉者足而不忧。贪者忧而不足。吾小人致位至此足矣。岂可求进不已乎。蜀主嘉其志。
赵 | 燕 | 晋王 天祐六年 | 岐王 天祐六年 | 吴越 | 楚 | |
荆南 | 淮南 天祐六年 | 闽 | 蜀王建 武成二年 | 南平 |
庚午开平四年。
续宝林传 南岳惟劲头陀集唐昭宗光化年以来宗师机缘。为续宝林传四卷。
赵 | 燕 | 晋王 天祐七年 | 岐王 天祐七年 | 吴越 | 楚 | |
荆南 | 淮南 天祐七年 | 闽 | 蜀 武成三年 | 南平 |
辛未干化元年 䶮。
赵 王镕 | 燕 帝位应天元年 | 晋王 天祐八年 | 岐王 天祐八年 | 吴越王 | 楚 | |
荆南 | 淮南吴 天祐八年 | 闽 | 蜀 | 南平 刘岩 |
三月。静海节度使南平襄王刘隐既卒。其弟岩袭位。后名龚。又改䶮八月燕王刘仁恭之子刘守光即皇帝位。国号大燕。改应天元年。
壬申二年二月湖州道场山如讷禅师。卓庵于山乘虎游行。讷湖州人。师嗣翠微无学禅师。学嗣丹霞然。然嗣石头希迁禅师。
赵 | 燕 应天二年 | 晋 天祐九年 | 岐王 天祐九年 | 吴越王 | 楚 | |
荆南 | 淮南吴 天祐九年 | 闽 | 蜀 永平二年 | 南平 |
二月帝疾增甚。诛戮无常。又议出征。从官多畏惮。帝长子郴王友裕早卒。次假子搏王友文帝特爱之。郢王友珪心不平。帝出友珪为莱州刺史。友珪微行入左龙虎军。见统军韩勍以情告之。勍以牙兵五百人从友珪。杂控鹤士入伏禁中。中夜斩关入至寝殿。友珪仆夫冯廷谔刺帝。秘不发丧。矫诏称。朕躬危殆宜令友珪权主军国之务。发丧即皇帝位。干化三年正月改元凤历。是时均王友贞处大梁讨友珪。友珪自度不免。令冯廷谔先杀妻张氏次杀己。廷谔亦自刭。均王即位于大梁。称干化三年。
均王
太祖第三子。初名友贞。封均王。镇大梁。汴州也。干化三年正月诛大逆友珪。遂即皇帝位。于大梁就都之。追废友珪为庶人。三月帝更名锽。久之又名瑱。在位十一年。寿三十六岁。谥曰末帝 干化(又二)贞明(六)龙德(三)。
癸酉干化三年。
赵 | 燕 应天三年 | 晋 天祐十年 | 岐王 天祐十年 | 吴越王 | 楚 | |
荆南 | 淮南吴 天祐十年 | 闽王 | 蜀 永平三年 | 南平 |
金光明道场 杭州瑞应幼璋禅师。请吴越王每年于天台山建金光明道场。诸郡黑白大会。逾月而散。光明大会始于师也。
甲戌干化四年正月。晋主既克燕。以练𦈈(习着反)刘仁恭并守光。凯歌入晋阳。献于太庙斩守光。械仁恭至代州。祭先王墓斩之。
赵 | 燕 晋灭之 | 晋 天祐十一年 | 岐王 天祐十一年 | 吴越王 | 楚 | |
荆南 | 淮南吴天祐十一年 | 闽 | 蜀 永平四年 | 南平 |
舒州投子山禅师。名大同。本州怀宁刘氏子。幼岁依洛下保唐寺满禅师出家。初习安般观。次阅华严发明性海。谒翠微学禅师顿悟宗旨。由是故意周游。后从故里隐投子山。结茅而居。至是干化四年四月六日入寂。勅谥慈济大师。师嗣翠微学禅师。
乙亥贞明元年。
赵 | 晋王 天祐十二年 | 岐王 天祐十二年 | 吴越王 | 楚 | ||
荆南 | 淮南吴天祐十二年 | 闽 | 蜀 永平五年 | 南平 |
丙子贞明二年 契丹太祖阿保机神册元年。
赵 | 晋王 天祐十三年 | 岐王 天祐十三年 | 吴越王 | 楚 | ||
荆南 | 淮南吴天祐十三年 | 闽王 | 蜀 通正元年 | 南平 |
契丹
鲜卑山之遗种在商。高宗之伐鬼方者是也。自梁末帝贞明二年太祖阿保机称帝建国立年。传嗣凡九主在位首末二百一十五年。实历二百单九年(辽志)。太祖皇帝讳亿番。名阿保机。乃斡里小子也。父斡里为夷离巾。犹中国刺史也。先是契丹部落分而为八。各有大人相与推约一人为王。建旗鼓以号令诸部。每三年则以次相代。及阿保机为王尤雄。勇恃其彊不肯受代。五姓奚及七姓室韦咸服属之。击黄头室韦还七部劫之于境上求如约。阿保机曰。我为王九年。得汉人多请师种落居古汉城。与汉人守之自为一部。七部许之古汉城者拓跋魏之滑盐县也。地宜五谷。有盐池之利。其后阿保机击灭七部并为一国。又北伐室韦女真。西取突厥故地。击奚灭之。复立奚王使契丹监其兵。东北诸夷皆畏服之。初唐懿宗咸通末年有习尔者为王。土宇始大。其后钦德为王。乘中原多故时人侵边。燕帝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留之久乃礼而用之。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廓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耦垦蓻荒田。契丹由此威盛彊大。至是贞明二年。阿保机始自称皇帝。国号大契丹。年曰神册。国人谓之天皇王。姓耶律氏。以妻述律氏为皇后。置百官。治国十一年。卒于夫余城。谥曰太祖。
丁丑贞明三年 契丹神册二年。南平刘岩即皇帝位于番隅。国号大越。改元干亨。次年冬十一月郊天。改国号曰汉(司马通鉴)。
赵 | 晋王 天祐十四年 | 岐王 天祐十四年 | 吴越王 | 楚 | ||
荆南 | 淮南吴天祐十四年 | 闽 | 蜀帝 天汉元年 | 汉即帝位 干亨元年 |
戊寅贞明国年 契丹阿保机神册三年。
赵 | 晋王 天祐十五年 | 岐王 天祐十五年 | 吴赵王 | 楚 | |||
荆南 | 淮南吴天祐十五年 | 闽 | 蜀帝 光太元年 | 汉 干亨元年 |
蜀帝太子衍立。三月吴越王镠初立元帅府置官属。淮南吴以徐知诰为淮南节度行军副使。知诰事吴主尽恭。知诰以宋齐丘为谋主。
龙湖 邵武龙湖禅师。名普闻。唐僖宗第二子也。幼不茹荤。长无经世意。僖宗钟爱之。僖宗中和元年黄巢乱。帝幸蜀。亲王宗室皆逃亡。师断发逸游。谒石霜诸禅师问。如何是教外别传。诸曰待案山点头。即向汝道。师因省悟。依止数年乃请游山。诸曰。逢干即止。遇陈便住。遂辞行过邵武抵大干。遥望山颠欝然深秀问父老。彼有居者否。老曰有一陈嗣者。久隐其中。师至嗣遂分坐同住。师庐茅谷口。陈乃去之。庵址存焉。其宝乘禅院者师茅庐基也。僖宗文德元年三月。师乃掷锡杖于山。杖止处建立道场。缁素向心遂成巨刹。一日有老人来前曰。我龙也。家于此山。行雨不职将有天罚。愿师救护。师曰。汝可易形来。俄一小蛇在座。师引之入净瓶。良久风雷挟座山峦摇震。达且开霁。蛇自缾出。老人来谢曰。非师法力则腥秽此地矣。观师道场阙水。当以报德。遂𣃁地成穴。涌泉衍溢乃为一湖。在今半山是曰龙湖。至是贞明四年一日。师集众僧曰。吾将他适。以院事付聪教二禅人。乃说偈曰。我逃世难来出家。宗师指示个歇处。住山领众三十年。对人不欲轻分付。今日分明说似君。我敛目时齐听取。既而跨虎凌晨抵信州开元寺。龙湖僧追之。师曰。山中已有聪禅师。吾不复归矣。故龙湖无开山祖师塔。惟有跨虎庵基。为古今之证。勅谥圆觉禅师。五灯会元谓师示寂于龙湖殆非也。师嗣潭州石霜禅师庆诸。诸嗣道吾宗智。智嗣药山俨禅师。诸吉州人。姓陈氏。
己卯贞明五年 契丹神册四年。
赵 | 晋王 天祐十六年 | 岐王 天保十六年 | 吴越王 | 楚 | ||
荆南 | 淮南吴 武义元年 | 闽 | 蜀衍 干德元年 | 汉 干亨元年 |
夏四月。淮南杨氏即吴国王位。改元武义。建宗庙社稷。置百官宫殿。文物皆用天子礼乐。
庚辰贞明六年 契丹神册五年。
赵 | 晋王 天祐十七年 | 岐王 天祐十七年 | 吴越王 | 楚 | ||
荆南 | 吴弟溥立 | 闽 | 蜀 干德二年 | 汉 干亨四年 |
辛巳龙德元年 契丹天赞元年。
赵 | 晋王 天祐十八年 | 岐王 | 吴越王 | 楚 | ||
荆南 | 吴 顺义元年 | 闽 | 蜀 干德三 | 汉 干亨十五年 |
壬年龙德二年 契丹天赞二年。
赵 | 晋王 | 岐王 | 吴越王 | 楚 | ||
荆南 | 吴 顺义二年 | 闽 | 蜀 干德四年 | 汉 干享六年 |
越州镜清顺德怤禅师。得法于雪峰。吴越钱王尊其道德。请居天龙寺。又创龙册寺以居师。学侣奔凑。由是吴越盛于玄学。晋高祖天福二年八月入寂。寿七十四。
癸未龙德三年。同光元年 契丹天赞三年。
赵 | 唐即帝位同光元年 | 岐王 | 吴越王 | 楚 | ||
荆南 | 吴 顺义三年 | 闽 | 蜀 干德五年 | 汉 干亨七年 |
春二月。梁帝遣使册命吴越王钱镠为吴越国王。夏四月己巳。晋王李存勗即皇帝位于魏州牙城之南。国号大唐。改元同光。唐所有凡十三节度五十州。帅兵取梁。梁帝谓皇甫麟曰。李氏吾世雠理难降。首不可俟彼刀锯。吾不能自裁。卿可断吾首。麟泣遂弑梁帝。麟因自杀。十月唐帝入大梁。
唐
李姓。以土德王。都邺。今彰德路古相州也。后迁都于洛阳。
- 庄宗
- 明宗
- 闵帝
- 潞王
庄宗
讳存勗。本沙陀人。唐懿宗咸通九年赐其祖。姓李。名国昌。帝父名克用。破黄巢复京师功第一。拜河东节度使。累封晋王。薨存勗嗣王位。灭梁建国曰唐。追尊父王克用曰武皇帝。帝在位三年。寿三十五岁 同光(三)。
同光元年即癸未岁也。十月灭梁改元。十一月迁都洛阳。
甲申同光二年 契丹天赞四年。
赵 | 秦王 茂贞薨 | 吴越王 | 楚 | |||
荆南 | 淮南吴 顺义四年 | 闽 | 汉 干德六年 | 蜀 干亨八年 |
正月。岐王李茂贞遣子继曮上表入贡称臣。帝尊礼之改封秦王。四月秦忠敬王茂贞薨。子继曮权知凤翔军府事。
魏府今大名路也。兴化禅师。名存奖。本府人。帝诏入内。执弟子礼以事师。一日问曰。朕收复中原得一明珠。未有人酧价。师曰。请陛下珠看。帝以手舒幞头脚。师曰。君王之宝谁敢酧价。帝悦赐紫衣师号。师皆不受。乃赐马使乘之。坠地损一足。帝复赐医。师唤院主与我做个木拐子。师接得遶院行。问僧曰。汝等还识老僧么。众曰争得不识和尚。师曰。跛脚法师说得行不得。至法堂令维那声钟众集。师曰。还识老僧么。众无对。师掷下拐子端坐而逝。勅谥广济禅师。师嗣临济玄禅师(传灯录)。
汝州宝应南院禅师名慧颙河北人嗣兴化奖。
乙酉同光三年 契丹天赞五年。淮南吴溥于石头城建清凉寺。礼请悟宗住持。
赵 | 秦 | 吴越王 | 楚 | |||
荆南 | 淮南吴 顺义五年 | 闽 延翰嗣位 | 蜀王衍降唐以授孟知祥 | 汉 白龙元年 |
九月。帝以子魏王继岌枢密使郭崇韬伐蜀。蜀主王衍舆榇衘璧出降。孟知祥者字保盛。邢州龙冈人。枢密使郭崇韬于知祥有引荐旧恩。将行言于帝曰。孟知祥信厚有谋。此行得四川而求帅。无逾此人者。帝可之。大军乃西行入散关倍道而进攻蜀降。崇韬乃以知祥为西川节度使镇成都。明宗长兴四年封蜀王。潞王清泰元年即皇帝位而殂。子昶嗣立。建元明德。国号蜀。至宋太祖干德三年降于宋。合四十一年国除。
汉有白龙现于汉宫。汉主改元白龙。更名龚(司马通鉴)。
明宗
讳亶。本名嗣源。北狄人。庄宗养以为子。从庄宗征伐。屡立大功。丙戌年正月。赵在礼反于邺。庄宗命李嗣源讨之。三月嗣源至邺都。从马直军士张破败作乱。兵逼中军。嗣源叱问之。对曰。主上弃恩任威云克城之后尽坑魏搏之军。我辈畏死耳。今众议请主上帝河南。令公帝河北。嗣源泣谕之。众军不从。嗣源婿石敬塘曰。夫事成于果决而败于犹豫。嗣源乃令安重诲移檄会兵。军势大盛。李绍荣请庄宗幸关东招抚之。驾至万胜镇。闻嗣源已据大梁。诸军离叛。即命旋师归入洛阳。四月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不知睦王存义已死。欲奉之作乱。帅所部兵攻兴教门。缘城而入。近臣宿将释甲潜遁。独李彦卿何福进王全斌等十余人力战。庄宗中流矢。鹰坊人善友扶庄宗自门楼下至绛霄殿庑下抽矢渴懑须臾殂。李彦卿等恸哭而去。左右皆散。善友焚帝尸。己丑嗣源入洛阳止于私第。拾庄宗骨于灰烬中而殡之。百官三上牋请嗣源监国许之。有司议即位礼。李绍真孔循以唐运尽宜自建国号。监国不从。吏部尚书李琪曰。若改国号则先帝遂为路人。梓官安所托乎。前代以旁支入继多矣。宜用嗣子柩前即位之礼众从之。监国乃于柩前即皇帝位。年已六十岁。改元天成。每夕于宫中焚香告天。愿早生圣人为生民主。天成二年春正月更名亶。在位八年。寿终六十七天成(四)长兴(四)。
丙戌天成元年 契丹天赞六年。蜀禅月大师贯休是年卒。
赵 | 凤翔 继曮 | 吴越国 宝正元年 | 楚 | |||
荆南 | 吴 顺义六年 | 闽国延钧天宝元年 | 蜀节度 孟知祥 | 汉 白龙二年 |
昭武节度王延翰自称大闽国王。立宫殿置百官。威仪文物皆傚天子之制。追尊其父王审知曰昭武王。是岁审知养子延禀弑延翰。众推其弟延钧为留后。
丁亥天成二年 契丹太祖阿保机殂 德光天显元年。
赵 | 凤翔 | 吴越 宝正二年 | 楚建国 | |||
荆南 | 吴即帝位干贞元年 | 闽 天宝二年 | 蜀 | 汉 白龙三年 |
契丹太祖崩于天赞六年秋七月。在位十一年。太宗立。讳德光。太祖第二子。母曰述律氏。治二十二年。立晋灭唐。改契丹曰大辽。甞于所居大部落建天雄寺以奉佛。有契丹太祖阿保机像。
秋八月。楚王马殷始建国。立宫殿置百官皆如天子。或微又改。其翰林学士曰文苑学士。知制诰曰知辞制。枢密院曰左右机要司。陛下称之曰殿下。令曰教。
十一月淮南吴王杨氏即皇帝位。吴丞相徐温卒。吴主以其子知诰都督中外诸军事。知诰本姓李。唐昭宗干宁二年。杨行密攻濠州。军士掠徐州得之。生八岁。行密养以为子。行密长子渥憎之。行密谓其将徐温曰。此儿质状伟识颇异于人。吾度渥必不能容。今赐汝为子。温名之曰知诰。知诰事温勤孝过于诸子。温是以爱之使掌家事。及长喜书善射。识度英性。行密谓温曰。知诰俊杰诸将子皆不及也。至晋高祖天福二年受吴禅。
戊子天成三年 契丹天显二年。
赵 | 凤翔 | 吴越 宝正三年 | 楚 | |||
荆南 高季兴卒 | 吴 干贞三年 | 闽延钧 | 蜀孟氏 | 汉 大有元年 |
闽主延钧度民二万为僧。由是闽中多僧(见五代旧史闽世家) 是年十二月。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卒。命其子从诲权知军府事。从诲上表求内附。诏以从诲为荆南节度使。
漳州罗汉院禅师。名桂琛。生常山李氏。隶本府万岁寺无相大师披剃。登戒得法于玄沙备禅师。师秘重大法痛自韬晦。漳州牧王公请住城西石山地藏十余年。迁止罗汉院。破垣败箦。师处之恬如也。援法眼益。至是天成三年入寂。寿六十二。荼毘舍利建塔于院之西隅。勅谥真应禅师(传灯录)。
己丑天成四年 契丹天显三年。
赵 | 凤翔 | 吴越 宝正四年 | 楚 | |||
荆南 | 吴 太和元年 | 闽 | 蜀 | 汉 大有二年 |
九月帝与平章事冯道从容语及年谷屡登四方无事。道曰。臣常记。昔在先皇幕府。奉使中山历并陉(山名)之险。臣忧马蹶(居月反僵也)执辔甚谨。幸而无失逮至泽潞。放辔自逸俄至颠陨。凡为天下者亦犹是也。帝深以为然。帝又问。今岁虽丰百姓赡足否。道曰。农家岁凶则死于流殍。岁丰则伤于谷贱。丰凶皆病死惟农家为然。臣记进士聂夷中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籴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语虽鄙俚曲尽田家之情状。农于四人之中最为勤苦。人主不可不知也。帝悦命左右录其诗。常讽诵之。幽州宛平窦禹钧。仕至左谏议太夫致仕。生五子。皆宦显。侍中冯道赠以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仙桂五枝芳。周世宗显德二年。大师中书令瀛文懿王冯道薨。
庚寅长兴元年 契丹天显四年。
赵 | 凤翔 | 吴越 宝正五年 | 楚殷卒 | |||
荆南 | 吴 太和二年 | 闽 | 蜀 | 汉 大有三年 |
十一月楚王马殷卒。子希声袭位。称遗命。去建国之制。复藩镇之旧。诏以希声为武安静江节度使。
云门宗 广东道韶州云门山光奉院禅师。名文偃。生浙西秀水。今嘉兴路也。姓张氏。幼依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及冠落发。禀具于毘陵坛。侍澄数年探穷律部。以已事未明。往参睦州陈尊宿。拶门而入。州擒住云道道。师拟议。州推之出曰。秦时𨍏轹钻遂掩门损师一足。师从悟入。州乃指之见雪峰存禅师。既得以密契心宗。遂出岭遍谒诸方。后抵广中灵树敏禅师。初不请首座。有劝之请第一座者。灵树曰。我首座生也出家也。久之曰。我首座行脚也悟道也。久之又曰。我首座至矣。一日令击钟接首座。师适至。敏笑曰。奉迟甚久何来暮邪。即命之。师不辞而就职当此庚寅长兴元年也。俄而广主刘王将兴兵。就灵树决可否。敏知之。手封奁子语侍者曰。王来出以俟之。适有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敏乃就座而逝。王至闻敏已化。王大惊叹。侍僧以奁呈。发之书曰。人天眼目堂中上座。王乃请师继主灵树。迎之至府开法。久之迁住韶阳云门山。戊申年。广主屡请入内问法。待以师礼。赐号匡真禅师。七月迎之王府供养。九月辞王还山。明年四月十日。师表辞广主。垂诫学徒端坐而逝。塔全身于方丈后。丙寅岁。赵太祖干德四年。广主天宝九年也。师示梦阮绍庄曰。与吾寄语秀华官使特进李托。托遂奏请开塔。奉勅迎请灵躯内庭供养。逾月方还。因改寺额为大觉。加谥大慈云匡真弘明禅师。师嗣雪峰存禅师。存嗣德山鉴。鉴嗣龙潭信禅师。师之法道世宗仰之。目之曰云门宗。
辛卯长兴二年 契丹天显五年。
赵 | 凤翔 | 吴越 宝正六年 | 楚 | |||
荆南 | 吴 太和三年 | 闽 | 蜀孟氏 | 汉 大有四年 |
壬辰长兴二年 契丹天显六年。
赵 | 凤翔 | 吴越 元瓘立 | 楚 | |||
荆南 | 吴 太和四年 | 闽 | 蜀 | 汉 大有五年 |
春二月。初令国子监校定九经雕印。至周广顺三年版成印行。
三月。吴越武肃王钱镠薨。年八十一岁。中子传瓘立。更名元瓘。以遗命去国仪用藩镇法。
秋七月。武安静江节度使马希声卒。六军似袁𧧶潘约等迎希声之弟希范于朗州而立之。治十五年。寿四十九岁。
癸巳长兴四年帝殂 契丹天显七年。
赵 | 凤翔 | 吴越元瓘文穆王也 | 楚 | |||
荆南 | 吴 太和五年 | 闽璘 龙启元年 | 蜀孟氏 封王 | 汉 大有六年 |
春正月。闽主王延钧即皇帝位。国号大闽。年曰龙启。更名璘 二月唐命孟知祥。为东西川节度使蜀王。
十一月。帝不豫。诏立第三子宋王从厚。帝寻殂。十二月宋王从厚即皇帝位闵帝也。甲午年正月改元应顺。时凤翔节度使兼侍中潞王从珂与朝廷[彳*青]阻。三月潞王建大将旗鼓整众而东。闵帝闻潞王至陕。忧骇不知所为。以五十骑出玄武门至卫州。依刺史王弘贽。潞王至蒋桥。冯道等皆上牋劝进。潞主入谒太后太妃诣西宫。伏梓宫恸哭。太后下令废少帝为鄂王。令潞王即皇帝位于柩前。王弘贽迁闵帝于州廨。潞王遣弘贽之子殿直峦往鸩之。闵帝知其有毒不肯饮。峦缢杀之。
潞王
讳从珂。明宗养子也。姓王氏。镇州人。今真定路也。明宗略地日。并其母获之。养为己子。时年十岁封潞王为凤翔节度使。闵帝即位。以洋王从琸往伐之。由是举兵。闵帝出奔。潞王以太后命即位。在位三年。寿三十岁。
甲午四月改清泰元年 契丹天显八年。
赵 | 凤翔 | 吴越 | 楚 | |||
荆南 | 吴 太和六年 | 闽 龙启二年 | 蜀昶 明德元年 | 汉 大有七年 |
闰正月。蜀王孟知祥即皇帝位于成都。改元。秋七月殂。太子仁赞即皇帝位。更名昶。明德元年。
天台国清寺静上座。初得悟于玄沙备禅师言下。居天台山三十余年。有问者曰。心念纷飞未明摄伏。静曰。却将纷飞之心以究纷飞之处。究之无处则纷飞之念何存。返究究心则能究之心安在。静因覩教中幻义述偈曰。若道法皆如幻有。造诸过恶应无咎。云何所作业不忘。而藉佛慈兴接诱。有小静上座者答之曰。幻人兴幻幻轮围。幻业能招幻所治。不了幻生诸幻苦。觉知如幻幻无为。二静上座遗踪。国清存焉(寺记碑刻)。
乙未清泰二年 契丹天显九年。
赵 | 凤翔 | 吴越 | 楚 | |||
荆南 | 吴 天祥元年 | 闽 龙启三年 | 蜀 明德二年 | 汉 大有八年 |
荆南节度使高从晦。性明达亲。礼贤士委任梁震。震披鹤氅自称荆台隐士。每诣府跨黄牛至厅事。
吴加徐知诰尚父太师大丞相大元帅。进封齐王备殊礼。以升(建康)润(镇江)宣池歙(失涉反徽)常江饶信海十州为齐国。
清泰三年六月。河东节度使北面总管石敬瑭。既还镇晋阳。阴有自全之计。初帝欲使敬瑭移镇郓州。今东平路也(兖域)。给事中李崧吕琦等皆力谏以为不可。帝从枢密直学士薛文遇之言。以敬瑭为天平节度使制出。两班相顾失色。敬瑭曰。我不兴乱。朝廷发之。安能束手死于道路乎。都押衙刘知远曰。明公据形胜之地。士马精彊。若称兵传檄帝业可成。掌书记桑维翰曰。公能推心契丹何患无成。敬瑭意遂决。表帝养子不应承祀请传位许王。帝怒手裂其表抵地。制削夺敬瑭官爵。以张敬达兼大原四面排陈使。率诸将讨之。敬瑭表契丹称臣。以父礼事之。许以割地请授。九月契丹主太宗德光也。将五万骑号三十万至晋阳战。唐兵大败。十一月契丹主作册书。命敬瑭为大晋皇帝。筑坛于柳林即位。大赦制改长兴七年(明宗年号)。为天福元年。潞王知石敬瑭即皇帝位。遂与曹太后刘皇后雍王重美及宋审虔等。携传国宝登玄武楼。自焚而死。皇后积薪欲烧官室。重美谏曰。新天子至必不露居。他日重劳民力。死而遗怨将安用之。乃止。后与重美(潞王子也)俱死。是日晚晋高祖入洛阳止于旧第。唐兵解甲待罪。晋帝慰而释之。乃命刘知远部署京城。知远分汉军使还营。馆契丹主于天宫寺。城中肃然无敢犯令。十二月晋帝追废潞王为庶人。以冯道同平章事。
晋
石姓。以金德王。迁都汴州
- 高祖
- 齐王
高祖
讳敬瑭。石姓。本西夷人。勇力善战。唐明宗爱之。妻以女永宁公主。累迁至河东节度使。清泰元年镇太原。徙天平节度使不受命。遂乃称兵求援于契丹。即帝位入洛阳。割幽蓟瀛莫涿檀顺新沩儒武云应寰朔蔚十六州以与契丹。在位七年。寿五十一 天福(七)丙申十一月改天福元年 契丹天显十年。
赵 | 凤翔 | 吴越 | 楚 | |||
荆南 | 吴 天祥二年 | 闽 通文元年 | 蜀 明德三年 | 汉 大有九年 |
高丽当唐之末其王姓高。唐庄宗同光二年。高丽遣使来中国。史失不记其王之姓名。至明宗长兴三年。权知国事王建遣使者来。明宗封王建高丽国王。至是丙申年。高丽举兵击破新罗百济。于是东夷诸国皆附之。有二京六府九节度百二十部焉。
丁酉天福二年 大辽会同元年。
赵 | 凤翔 | 吴越复建国 | 楚 | |||
荆南 | 唐受禅 升元元年 | 闽 通文二年 | 蜀 明德四年 | 汉 大有十年 |
大辽太宗德光既立晋室。受其所献之十六州。春正月乃以幽州为南京。改契丹国号大辽。年曰会同。公卿庶官皆倣中国。参用中国人。
二月。北归以赵延寿为极密使兼中书令。
三月。晋议迁都大梁。四月至汴州。吴越王元瓘复建国。如同光故事。
八月。吴主下诏禅位于齐王。徐知诘即皇帝位于建康。大赦国号曰唐(南唐也)。年曰升元。尊吴主曰让皇。宫室乘舆服御皆如故。宗庙正朔徽章服色悉从吴制。明年让皇殂。唐主废朝二十七日。追谥曰睿皇帝。唐升元三年。知诰复姓李。更名昪(始见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岁)。
汝州风穴禅师。讳延沼。钱塘余杭人。姓刘氏幼不茹荤。习儒应进士。一举不第乃出家。依本州开元寺智恭披剃。受具习天台止观。年二十五谒镜清。参南院颙禅师悟旨。依止六年辞去。后唐明宗长兴二年至汝水。草屋数椽依山如逃亡家。问之父老。田父曰。古风穴寺世以律居僧物故众弃去。师曰。我居之可乎。父曰可师乃留止。日乞村落。夜然松脂单丁者七年。至是天福二年州牧李使君闻师之道尽礼致之。上元日开堂说法。禀嗣南院颙。汉隐帝干祐二年李君移守郢州。师避寇往依之馆于郡斋。汝州有宋太师者施第为宝坊号新寺。延师住持。法席雄冠。周太祖广顺元年。赐其寺额曰广慧。师住二十二年。当余百众。僧问如何是佛。师曰。杖林山下竹筋鞭。宋太祖开宝六年八月旦日。登座说偈曰。道在乘时须济物。远方来慕自腾腾。他年有叟情相似。日日香烟夜夜灯。至十四日手书别诸檀越。十五日跏趺而逝。寿七十八。夏五十九。师嗣南院颙。颙嗣兴化奖。奖嗣临济玄禅师。
戊戌天福三年 大辽会同二年。
赵 | 凤翔 | 吴越 文穆王元瓘 | 楚 | |||
荆南 | 唐 升元二年 | 闽 通文三年 | 蜀 广政元年 | 汉 大有十一年 |
八月。晋帝上尊号于大辽主及太后。以平章凭道刘煦为册礼使。备卤簿仪仗车辂诣辽主行礼。帝事辽甚谨。奉表称臣。曰父皇帝。
十月。帝以大梁舟车所会便于漕运。乃建东京于汴州。复以汴州为开封府。以东都(洛阳)为西京。以西都(长安)为晋昌军节度。
勅听公私自铸铜钱。文曰天福元宝。
己亥天福四年 大辽会同三年。
赵 | 凤翔 | 吴越 | 楚 | |||
荆南 | 唐李升 升元三年 | 闽 永隆元年 | 蜀 广政二年 | 汉 大有十二年 |
春正月。南唐群臣累表请唐主徐知诰复姓李。立唐宗庙。唐主许之。更名昪(皮变反)。群臣又请上尊号。不受。唐主不以外戚辅政。宦者不得预事。他国所不及也。
秋闰七月闽主为拱宸控鹤军使连重遇所弑。其叔父延义自称威武节度使闽国王。更名曦。谥闽主。曰唐宗。
观世音菩萨 杭州上天竺僧道翊。一夕见山间光明。往视之得奇香木。命良工刻成观世音菩萨像。白光焕发继以昼夜。汉高祖干祐二年。有僧从勋者。以古佛舍利置菩萨毫相中。舍利时现冠顶 又庆元路(浙东道明州也)海中补怛洛伽山。乃菩萨示现之地。唐宣宗大中年间。西域天竺僧至洞中燔指祈祷。亲覩观世音菩萨妙相。与说法要。名迹始著。其后日本国僧慧锷者。自燕北五台山得菩萨画像。舍于山侧土人张氏。张奉之捐所居为观音院。昌国志云。梁贞明二年始建寺也。宋神宗元丰三年。遣使王舜封往三韩。舟抵洞。黑风骤起龟负舟。舜封祷之。菩萨现相舟稳还朝。以闻朝廷。颁金帛移寺。建于梅岑山之阳。赐额宝陀。今之寺也。
庚子天福五年。大辽会同四年。闽王曦度民为僧万一千人(闽纪载)。
赵 | 凤翔 | 吴越 | 楚 | |||
荆南 | 唐 升元四年 | 闽曦 永隆二年 | 蜀 广政三年 | 汉 大有十四年 |
辛丑天福六年 大辽会同五年。
赵 | 凤翔 | 吴越 子弘佐立 | 楚 | |||
荆南 | 唐 升元五年 | 闽 永隆三年 | 蜀 广政四年 | 汉 大有十三年 |
八月。吴越国文穆王钱氏元瓘薨。其子弘佐即王位。弘佐温恭明断。好书礼士躬勤政务。治七年。寿二十。
十一月唐分遣使者按行民。旧以肥瘠定其税。民咸称其平允。汉十二月戊戌。汉主寝疾。有梵僧谓曰名龚不利。汉主自造䶮字名之。义取飞龙在天。读若俨通。闽主于城南西阜建石塔七层。功未半发如盖者三夕既成。光耀际天又三夕。王慰幸遂额之曰净光。而于其下又建寺宇焉(长乐集)。
壬寅天福七年六月帝殂 大辽会同六年。
赵 | 凤翔 | 吴越忠献王弘佐 | 楚 | |||
荆南 | 唐 升元六年 | 闽 永隆四年 | 蜀 广政五年 | 汉玢立 光天元年 |
南汉即南平广州也。高祖刘䶮四月殂。秦王弘度即皇帝位。更名玢(悲巾反)。
齐王
史曰出帝。讳重贵。高祖兄敬儒之子也。封齐王。高祖五子皆早卒。重睿尚幼。天福七年六月高祖殂。七月守司徒兼侍中凭道与天平节度使侍卫马步都虞候景延广议。国家多难宜立长君。乃奉广晋尹齐王重贵为嗣。即皇帝位。大臣议奉表称臣告哀于辽。景延广请致书称孙不称臣。李崧谏之不从。凭道依违其间。帝卒从延广议。辽主大怒遣使来责让。延广答以不逊。丙午岁开运三年也。十一月辽大举灭晋。辽主命张彦泽迁齐王于开封府。顷刻不得留。帝在位四年。远迁辽地。寿年不载 称天福八年开运(三)。
癸卯天福八年 大辽会同七年。
赵 | 凤翔 | 吴越国 | 楚 | |||
荆南 | 唐璟 保大元年 | 闽 天德元年 | 蜀 广政六年 | 汉弘熙立 干和元年 |
唐主饵方士药浸成躁急。群臣奏事往往暴怒。问道士王栖霞。何道可致太平。对曰。王者治心治身乃治家国。今陛下尚未能去。饥虞饱喜何论太平。宋后称叹以为至言。唐主凡所赐予。栖霞皆不受。二月唐主疽发背。召齐王璟入侍疾。谓璟曰。吾饵金石欲益寿。乃更伤生。汝宜戒之。是夕殂。元宗璟即位。
闽族王氏延政称帝于建州国号大殷。初天福四年曦既立。骄淫苛虐猜忌宗族。其弟建州刺史王延政以书谏之。曦怒。由是兄弟积相猜恨战鬪。至是延政称帝。
汉殇帝。骄奢不亲政事。晋王弘熙欲图之。乃盛饰声伎娱悦其意以成其恶。顷之乘其醉而弑之。弘熙即皇帝位。中宗也。改年曰干和。
法眼宗 建康清凉寺禅师。名文益。生余杭鲁氏。七岁依新定智通院同伟禅师落发。弱龄禀具于越州开元寺。究毘尼探儒典。振锡南参抵福州。见长庆棱禅师不大发明。乃欲出岭过漳州。阻雪于城西石山。地藏院禅师桂琛问曰。上座学解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乃指阶前石曰。此石在心内在心外。师曰在心内。琛曰。行脚人着甚来由。安片石在心头走。师窘无以对。即放包依席下。求决择一月余。呈见解说道理。琛语之曰。佛法不恁么。师曰。某甲词穷理绝也。琛曰。若论佛法一切见成。师于言下大悟。遂依止久之。时唐潞王清泰二年也。辞行至江西抚州。州牧重师之道。请住崇寿院。南唐有国。唐主迎师住金陵报恩禅院。署号净慧禅师。迁任清凉寺。大阐法化。唐主邀师观牡丹花。请师赋诗。师应声曰。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艶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唐主顿悟玄旨。至周显德五年。唐之交泰元年也。七月十七日师示疾。唐主亲加礼问。闰月五日辞众跏趺而逝。寿七十四。腊五十四。公卿李建勋以下素服奉全身。塔于江宁县之丹阳。勅谥大法眼禅师。塔曰无相。再谥曰大智藏大导师。师入室弟子四十三人。各导一方。随根悟入者不可胜纪。师嗣地藏琛。琛嗣玄沙备。备嗣雪峰存禅师。宗门尊仰其道曰法眼宗。
甲辰开运元年 大辽会同八年。
赵 | 凤翔 | 吴越国 | 楚 | |||
荆南 | 唐 保大二年 | 闽 朱文进 | 蜀 广政七年 | 汉 干和二年 |
刘煦授司空平章事撰旧唐史。佛祖异迹皆载之。宋欧阳修撰唐书。始皆删去。
春正月。闽拱宸都指挥使朱文进。阁门使连重遇弑闽王曦。召百官告之曰。太祖光启闽国。今子孙淫虐其坠厥绪。天厌王氏。宜更择有德者立之。众莫敢言。重遇乃推朱文进。升殿被兖冕帅群臣北面再拜称臣。文进自称闽王。谥闽主曦曰景宗。是年文进为其下所杀。凾首送于建州殷王延政。明年南唐兵取建州。延政降闽合五十年而国除。
钟声息苦 南唐江南上元县一民暴死三日复苏云。至一殿庭。忽见先王缧械甚严。近问之曰。主何至此。曰吾为宋齐丘所误。杀和州降者千余人。冤诉囚此。汝得还可语嗣君。凡寺观鸣钟须延其声。受苦闻钟得暂休息。或能为造一钟尤善。吾在位甞交聘于阗国。彼王遗吾一玉天王像。吾常置于髻中。后藏于瓦棺寺佛左膝无知者。汝以此像为验。民既还具奏之。唐主亲诣瓦棺寺。果得玉像于佛膝。感泣造一钟于建康清凉寺。其文曰。荐烈祖孝高皇帝。脱幽出厄以玉像。建塔葬于蒋山(法苑珠林)。
乙巳开运二年 大辽会同九年。
赵 | 凤翔 | 吴越国 | 楚 | |||
荆南 | 唐 保大三年 | 闽灭 | 蜀 广政八年 | 汉 干和三年 |
丙午开运三年 大辽会同十年。
赵 | 凤翔 | 吴越 | 楚 | |||
荆南 | 唐 保大四年 | 蜀 广政九年 | 汉 干和四年 |
丁未开运四年 大辽会同十一年。
赵 | 凤翔 | 吴越国 弘佐薨 | 楚 希广立 | |||
荆南 | 唐 保大五年 | 蜀 广政十年 | 汉 干和五年 |
四月辽太宗殂。在位二十二年。五月世宗立。讳阮番。名兀欲。东丹王突欲之子。太祖孙也。戊申年改元天禄。天禄四年辛亥秋九月。为燕王述轧等弑于新州之火神淀。在位五年。
五月。楚文昭王希范卒。将佐奉其弟希广立之。
六月吴越忠献王弘佐薨。遗令以丞相弘倧为镇海镇东节度使。是岁为内牙统军使胡进思所废。更立其弟弘俶。忠懿王也。王留心释教。嗣位之初。凡两浙诸郡名山圣迹之处。皆赐金帛创建伽蓝。福州支提山乃天冠菩萨道场。王施七宝。铸天冠像一千身。仍创寺宇。宏丽甲于七闽焉。
丁未年春正月。辽兵至大梁。晋帝与太后已下上表乞降。迎于封丘门外。辽主辞不见。封晋帝为负义侯。置于黄龙府。即慕容燕之和龙城也。辽主改服中国衣冠。百官起居皆如旧制。迁晋帝李太后凭后北行。后宫左右从者百余人。契丹三百骑援送之。二月辽主还国。以萧翰为大梁节度使。翰述律太后兄之子。其妹复为辽主后。翰始以萧为姓。自是契丹后族皆称萧氏。述律太祖阿保机之后也。夏四月辽主回至临城得疾。及栾城病甚。丙子至杀胡林而卒。国人为剖其腹实盐数斗载之北去。晋人谓之帝羓。初河东节度使刘知远。闻辽主入汴。分兵守四境以防侵轶。于是将佐劝知远正尊号号令四方。知远不许。军士皆曰。今契丹执天子天下无主。番汉孔目官郭威都押牙杨邠劝进。知远从之。二月辛未即皇帝位。乃更称天福十二年。改国号曰汉。契丹萧翰闻汉帝拥兵南来。遂欲北归。恐中国无主。时有唐明宗子李从益。与母王淑妃在洛阳。翰迎而立之。以为帝。帅诸酉长拜之。百官谒见。淑妃泣曰。吾母子卑弱如此。而诸公所立是祸吾家也。翰留燕兵千人守诸门为从益宿卫。翰乃辞行。汉帝至洛阳。命郑州防御使郭从义。先入大梁清官杀李从益及王淑妃。汉帝至大梁。复以汴州为陈京。国号汉。
汉
刘姓以水德王都汴
- 高祖
- 隐帝
高祖
讳知远。改名暠。沙陀部人。世居太原。与晋高祖俱事唐明宗。晋高祖即位。以知远为保义军节度使。迁河东节度使。开运二年封北平王。晋帝北迁。帝即位于晋阳。在位二年。寿五十四 称天福年(二)干祐(一)。
戊申干祐元年 大辽世宗天禄元年。
赵 | 凤翔 | 吴越 弘俶 | 楚 | |||
荆南 保融立 | 唐 保大六年 | 蜀 广政十一年 | 汉 干和六年 |
正月。帝更名暠(古老子)甲子不豫。丁丑殂于万岁殿。秘不发丧。二月立皇太子丞祐为周王。即帝位时年十八岁。
冬十月。荆南节度使南平文献王高从诲卒。其子保融知留后。治十年。寿四十一岁。
隐帝
讳氶祐。高祖第二子。在位三年。寿二十岁 称干祐年。
己酉干祐二年 大辽天禄二年。
赵 | 凤翔 | 吴越 | 楚 希广被弑 | |||
荆南 | 唐 保大七年 | 蜀 广政十二年 | 汉 干和七年 |
韶国师 名德韶。处州龙泉陈氏子。年十五出家。十七岁依本州龙归寺受业。十八纳戒于信州开元寺。后唐庄宗同光年中。游方首谒投子山同禅师。次谒龙牙疎山。如是参历五十四员善知识。最后至江西抚州。谒法眼益禅师。倦于参问但随众而已。一日僧问法眼。如何是曹源一滴水。眼曰。是曹源一滴水。师于座侧闻之。豁然开悟。白于法眼。眼曰。汝向后当为国王所师致祖道光大。寻回本道。游天台山。覩智者𫖮禅师遗踪。有若宿契。初止白沙。时吴越忠懿王弘俶为王子刺台州。向师之名延请问道。至是干祐二年。王已嗣吴越位。遣使迎师伸弟子之礼。尊为国师。有传天台智者之教沙门义寂者。即螺溪法师也。屡言于师曰。智者之教年祀寝远。卒多散落惟。新罗国其本甚备。请和尚慈力为致之。师乃闻于越王。王为遣使赍师之书往彼国。缮写备足而还。迄今台宗教文获全者。师有力焉。师有偈曰。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法眼闻云。即此一偈可起吾宗。宋太祖开宝五年六月二十八日集众言别。跏趺而逝于莲华峰。寿八十二岁。腊六十五。师嗣法眼益禅师。
庚戌干祐三年 大辽天禄三年。
赵 | 凤翔 | 吴越 | 楚 | |||
荆南 | 唐 保大八年 | 蜀 广政十三年 | 汉 干和八年 |
武平节度使马希萼希广之兄也。捕楚王希广杀之。希萼自称武安静江宁远等军节度使降于唐。唐封之为楚王。终为唐灭。迁马氏于金陵。夏四月。汉制以郭威为邺都留守天雄节度使。枢密如故。以右监门卫将军郭荣为天雄衙内都指挥使。荣本姓柴父守礼郭威妻兄也。威未有子。养荣以为子。五月威受命辞行言于帝曰。太后从先帝久多历天下事。陛下富于春秋。有事宜禀其教而行之。亲迓忠信。放远邪佞。善恶之间所宜明审。枢密使右仆射同平章事杨邠总机政。枢密使兼侍中郭威主征伐。归德节度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兼中书令史弘肇典宿卫。三司使同平章事王章掌财赋。邠等公忠帝信宠内客省使阎晋卿枢密承旨聂文进飞龙使后匡赞翰林茶酒使郭允明谗谮执政。帝年益壮。厌为大臣所制。遂与枢密聂文进匡赞允明。于十一月丙子旦。杀邠弘肇章于广政殿东庑下。帝遣供奉官孟业。赍密诏诣澶州及邺都杀王殷。又令邺都行营马军都指挥使郭崇威步军都指挥使曹威杀郭威及监军宣徽使王峻。郭威乃名郭崇威曹威及诸将。告以邠等冤死。且曰。吾与诸公披荆棘。从先帝取天下。受托孤之任。竭力以卫国家。今诸公已死。吾何心独生。君辈当奉行诏书取吾首以报天子。庶不相累。郭崇威等泣曰。天子幼冲。此必左右群小所为。愿从公入朝自诉荡涤鼠辈以清朝廷。不可为单使所杀。郭威乃留其养子荣镇邺都。命郭崇威将骑兵前驱。自将大军继之至封丘。十一月帝遣慕容彦超等将兵拒之。彦超等战败奔还。是日帝出劳军。兵败独与从宫数十人宿于七里寨。余皆逃溃。乙酉旦帝策马将还宫至玄化门。刘铢在门上问帝。左右兵马何在。因射左右。帝回辔西北至赵村。追兵已至。下马入民家。为乱兵所弑。郭威自迎春门入。丁亥郭威帅百官诣明德门。起居太后具奏称军国事请立嗣君。太后诰策河东节度使刘崇之子武宁节度使赟即皇帝位。威奏遣太师凭道。诣徐州奉迎。庚寅威帅群臣上言。皇帝到阙动涉浃旬。请太后临朝听政。壬辰太后始临朝。郭威渡河馆于澶州。癸丑将士大噪立威拥威南行。威乃上太后牋。请奉汉宗庙事。太后为母。武宁节度使赟已至宋州。郭威遗赟书云为诸将所逼。召凭道先归赟曰今何以为计。道默然。十二月己未。太后诰废赟为湘阴公。以侍中郭威监国 辛亥年春正月丁卯。汉太后下诏授监国符宝即皇帝位。监国威自皐门入宫。即位于崇元殿。制曰。朕周室之裔[(采-木+ㄎ)*(后-口+(一/巾))]叔之后。国号宜曰周。是月戊寅杀湘阴公于宋州。
周
郭姓木德王都大梁
- 太祖
- 世宗
- 恭帝
太祖
讳威。字仲文。刑州尧山人。父简事晋为顺州刺史。威少孤依潞州人常氏。潞州留后李继韬募敢死士为军卒。威年十八以勇力应募。晋天福二年范延光以魏州反。威为军士。甞从杨光远北征。威旧隷刘知远。自知远乞留。人问其故。威曰。杨公有奸诈之才。无英雄之气。得我何用。能用我者其刘公乎。后事知远为侍卫都虞侯。知远即帝位。威赞佐有功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汉隐帝之世屡立战功。为邺都留守。汉干祐三年十一月隐帝遇弑。帝即位。在位三年。寿五十二岁 广顺(三)。
辛亥广顺元年 大辽天禄四年九月穆宗立。
应历元年 释迦文佛入灭一千九百年。
赵 | 北汉建国称干祐四年 | 凤翔 | 吴越 | |||
荆南 | 唐 保大九年 | 蜀 广政十四年 | 汉 干和九年 |
北汉
初河东节度使兼中书令刘崇。汉高祖母弟也。高祖即位。以崇为太原尹北京留守。汉隐帝遇害欲起兵南向。闻迎其子赟为帝乃止。曰吾儿为帝。吾又何求。及周太祖代汉杀赟于宋州。崇大怒。是日即皇帝位于晋阳。国号汉。称干祐四年。二月辽主闻北汉立遣招讨使潘聿撚。遗其子刘承钧书。汉主使承钧复书言。本朝沦亡。欲循晋室故事求援请兵。辽主大喜。夏四月汉主使郑珙致辽书称姪请行册礼。辽帝命燕王述轧。册命汉为大汉神武皇帝。更名旻。
辽帝九月亲行援汉。至新州之火神淀。燕王述轨及伟王之子大宁王沤僧等率兵作乱弑帝。而述轧自立。太宗之子齐王述律迯于南山。诸大臣奉之以攻述轧沤僧杀之。并其族党立述律为帝。改元应历。葬帝医巫闾山。庙号世宗。在位凡五年。
辽穆宗天顺皇帝。讳璟。番名述律。后更名明。太宗之长子也。初太宗攻石晋。留帝侍述律太后。太宗崩。诸将立世宗。世宗遇弑。诸将迎帝即位。自火神淀入幽州。帝年少好游戏不亲国事。每夜酣饮。达旦乃寐。日中方起。国人谓之睡王。在位十八年。
永明 杭州永明寺禅师。名道潜。河中府人。姓武氏。初谒法眼益禅师。眼问曰。子于参请外看甚么经。师曰华严经。眼曰。总别同异成坏六相是何门摄属。师曰文在十地品中。据理则世出世间一切法皆具六相也。眼曰。空还具六相也无。师懵然无对。眼曰。汝问我。师乃问。空还具六相也无。眼曰空。师于是开悟。异日因士女到院。眼问师曰。律中道隔壁间钗钏声即名破戒。见覩金银合杂朱紫骈阗是破戒不是破戒。师曰。好个入路。眼曰。子向后有五百毳徒。为王侯所重在。师寻礼辞驻锡衢州古寺。阅大藏经。至是广顺元年吴越忠懿王弘俶延师入府受菩萨戒。署号慈化定慧禅师。建大伽蓝于南山。曰慧日永明。请师居之。师请塔下罗汉过新寺。符王之先梦也。于是又加应真二字于师号。师于周显德五年入寂师嗣法眼益禅师。
杭州慧日永明智觉禅师。名延寿。余杭王氏。总角之岁归心佛乘不茹荤。日唯一食。持法华经七行俱下。才六旬悉能诵之。感群羊跪听。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志慕真乘。吴越文穆王元瓘知师在道。乃从其志礼龙册寺翠岩参禅师剃染。执劳供众都忘身宰。衣不缯纩食无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寻往天台山天柱峰。九旬习定。斥鷃巢衣𫌇中。暨谒韶国师。一见而深器之。悟于玄旨。乃谓师曰。汝与元帅有缘。他日大兴佛事。师初住雪窦。甞有偈曰。孤猿叫落中岩月。野客吟残半夜灯。此境此时谁会意。白云深处坐禅僧。吴越忠懿王弘俶。请师开山灵隐新寺。明年迁永明大道场。众盈二千。僧问。如何是永明妙旨。师曰。更添香著。僧曰谢师指示。师曰。且喜没交涉。僧礼拜。师曰。欲识永明旨。门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风来波浪起。师居永明十五年。度弟子一千七百人。常与七众授菩萨戒。夜施鬼神食。放诸生类不可称算。六时散花行道。余力念法华经计万三千部。著宗镜录一百卷。吴越王为制前后两序。颁入大藏流行。今净慈方丈曰宗镜堂。师之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播于海外。高丽国王览师言教。遣使赍书叙弟子之礼。奉金线织成僧伽黎衣紫水晶念珠金澡罐。彼国之僧三十六人承印可记莂。前后归高丽各化一方。宋太祖开宝七年。师入天台山度戒约万余人。明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辰时焚香辞众跏趺而逝。世寿七十二。僧腊四十二。次年建塔于大慈山。宋太宗赐额曰寿宁禅院。师嗣天台韶国师。韶嗣清凉法眼益禅师。六祖青原派也。嗣寿之法者。杭州干明津禅师。富阳子蒙和尚(径山旧相图行业碑)。
壬子广顺二年 大辽穆宗应历二年。
赵 | 北汉 称干祐五年 | 凤翔 | 吴越 | 楚唐灭之合五十六年 | ||
荆南 | 唐 | 蜀 广政十五年 | 汉 干和十年 |
六月朔。周帝如曲阜。谒孔氏祠命葺之。禁孔林樵采。访孔子颜渊之后。为曲阜令及主簿。
癸丑广顺三年 大辽应历三年 旃檀佛像。
自此下一百七十七年在汴京。
赵 | 北汉刘氏干祐六年 | 凤翔 | 吴越 | |||
荆南 | 唐 保大十一年 | 蜀 广政十七年 | 汉 干和十一年 |
初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宰相凭道李愚请刻九经版。此年六月版成献之。传布甚广刊字印之始也。
甲寅正月帝殂。显德元年 大辽应历是年太师中书令瀛文懿王凭道薨。
赵 | 北汉主殂干祐七年 | 凤翔 | 吴越 | |||
荆南 | 唐 保大十二年 | 蜀 广政十七年 | 汉 干和十二年 |
周帝不豫。正月加晋王荣兼侍中判内外兵马事。帝屡诫晋王曰。昔吾西征见唐十八陵。无不发掘者。此无他惟多藏金玉故也。我死亡衣以纸衣。敛以瓦棺。速营葬勿久留宫中。勿置守陵官人。勿作石羊虎人马。惟刻石置陵前云周天子平生好俭约遗令用纸衣瓦棺。嗣天子不敢违也。壬辰宣制毕。是日帝殂。丙申晋王荣即皇帝位。
十一月。北汉主旻殂。子承钧更名钧即帝位。孝和帝钧性孝谨既立。勤于为政爱民礼士。境内粗安。
世宗
讳荣。太祖圣后柴世兄之子也。太祖养以为子。封晋王。即帝位。在位六年。寿三十九显德(六)。
乙卯显德二年 大辽应历五年。
赵 | 北汉刘钧干祐八年 | 凤翔 | 吴越 | |||
荆南 | 唐 保大十三年 | 蜀 广政十八年 | 汉 干和十三年 |
二月。周帝诏并省天下无勅额寺院。令郡府岁造僧帐。凡死亡者以时开落之。僧帐自此而始。
丙辰显德三年 大辽应历六年。
赵 | 北汉 干祐九年 | 凤翔 | 吴越 | |||
荆南 | 唐 保大十四年 | 蜀 广政十九年 | 汉 干和十四年 |
初周宿卫将赵匡胤(宋太祖也)战北汉有功。至是以为定国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匡胤表渭州军事判官苏州人赵普为节度推官。
正月。周下诏。帝亲征淮南(唐也)。帝召华山隐士真源陈抟。问以飞升黄白之术。抟对曰。陛下为天子。当以治天下为务。安用此为。乃辞还山。
丁巳显德四年 大辽应历七年。
赵 | 北汉 天会元年 | 凤翔 | 吴越 | |||
荆南 | 唐 保大十五年 | 蜀 广政二十年 | 汉 干和十五年 |
戊午显德五年 大辽应历八年。
赵 | 北汉刘钧天会二年 | 凤翔 | 吴越 | |||
荆南 | 唐弘 中兴元改交泰元年 | 蜀 广政二十一年 | 汉鋹 天宾元年 |
三月。周帝济江伐唐。唐主耻于降称藩。乃遣兵部侍郎陈觉奉表。请传位于太子弘。献庐舒蕲黄四州之地。画江为境以求息兵。五月唐主弘避周讳更名昱。下令去帝号称国主。凡天子之仪制皆有降损。去年号用周正朔。乃告干太庙。
秋七月初行大周刑统。帝欲均田租。以元稹均田图遍赐诸道。南汉中宗刘弘熙殂。长子卫王继兴即皇帝位。更名鋹。年十六。
己未显德六年 大辽应历九年。
赵 | 北汉钧 天会三年 | 凤翔 | 吴越 | |||
荆南 | 唐国主 | 蜀 广政二十二年 | 汉 天宝二年 |
周殿庭钟磬有设而不系者。帝问乐工皆不能对。枢密使王朴素晓音律。帝以乐事询之。朴上疏曰。礼以检形。乐以治心。形顺于外心和于内。然而天下不治未之有也。是以礼乐修于上。而万国化于下。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用此道也。夫乐生于人心而声成于物。物声既成。复能感人之心。昔者黄帝吹九寸之管得黄钟正声。半之为清声。倍之为缓声。三分损益之。以生十二律。十二律旋相为宫以生七调为一均。凡十二均八十四调而大备。遭秦灭学。历代治乐者罕能用之。唐太宗之世祖孝孙张文收考正大乐备八十四调。安史之乱器与工什亡八九。至于黄巢荡尽无遗。时有太常博士殷盈孙。按考工记。铸镈钟十二编钟二百四十。处士萧承训校定石磬。今之在县者是也。虽有钟磬之状。殊无相应之和。其镈钟不问音律。但循环而击。编钟编磬徒县而已。丝竹匏土仅有七声。名为黄钟之宫。其存者九曲。考之三曲协律。六曲参涉诸调。盖乐之废缺无甚于今。陛下武功既著切意礼乐。以臣甞学律吕宣示古今乐录。命臣讨论。臣谨如御当以秬(日许反)黍(黑黍也)定尺。长九寸径三分为黄钟之管。与今黄钟之声相应。因而推之得十二律。以为众管互吹用声不便乃作律。准十有三弦其长九尺皆应黄钟。律声以次设柱为十一律。及黄钟清声旋用七律以为一均。为均之主者官也。征商羽角变官变徵次焉。发其均主之声归乎本音之律。迭应不乱乃成其调凡八十一调。此法久绝出臣独见。乞集百官校其得失。诏从之。百官皆以为然乃行之。注曰镈钟者(镈伯各反)十有二架以当十二辰之位。匏(蒲交反)八音之数。匏笙也。土埙也。
立皇子宗训为梁王。领左上将军。帝北征疽发背。六月癸巳殂于道。甲午宣遗诏梁王即皇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