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自太祖成吉思皇帝。于宋宁宗开禧二年丙寅岁。法天启运。称圣武年号。建大蒙古国号。都和林云上都。至理宗绍定二年己丑。太宗嗣位。至淳祐六年丙午定宗嗣位。至淳祐十一年辛亥。宪宗嗣位。至开庆元年己未。庆宗嗣位。至景定元年庚申岁。世祖登基称中统。至甲子改元至元。历六世五十九年。今从世祖甲子元年叙起。
- 世祖
- 成宗
- 武宗
- 仁宗
- 英宗
- 泰宗
- 明宗
- 文宗
- 宁宗
- 顺宗
世祖
名忽必烈。宪宗同母弟也。以庚申岁嗣位。己卯岁灭宋。袭统一十六年。寿八十而崩 帝仁明英武屡立大功。好征远夷。连年用兵。悉皆臣服。遂混一区宇。文臣如许衡姚枢等。谋谟庙堂。武将如伯颜董文炳等。攻城略地大阐嘉猷。制礼作乐民物阜康。古未有也(元史)。
甲子至元元年 大宋景定五年 秋七月彗出柳。其光烛天长数十丈。自四更见东方。日高始灭 是岁八月。刘秉忠请定都于燕。世祖从之。诏修营宫室城池。以燕京为中都。改元大赦设会度僧。诏请国师扮弥达癹思。登座授秘密戒 八月拜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事。制曰。长生天气力皇帝圣旨咨尔。刘秉忠气刚以直学富。而文虽晦迹于空门。每潜心于圣道。朕居藩邸卿实宾僚。侧闻高谊余二十年。出从遐方几数万里。迨予嗣服。须汝计安。不先正名。何以压众。宜崇师位兼总政机。可特授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事。卿其勉辅朕躬。率先乃属察朝夕之勤惰。审议论之是非。凡有施为并听裁决。伫看成绩别示宠章准此(通载) 以伯颜为中书左丞相。伯颜凝重寡言诸曹白事。有难决者。伯颜一二语断之。省中詟服以为真宰辅(元史)。
乙丑至元二年 大宋咸淳元年 去年十月理宗崩。度宗嗣位。事迹见于前书兹不录。
春正月朔日有食之 五月刘秉忠参领中书省事。既入拜以天下为己任。知无不为。世祖咨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秉忠条上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世祖善之。命下之日纲举目张。一时人材咸见录用。文物灿然一新(元史) 召许衡至命中书省议事。丞相安童时年二十一素闻衡名心慕之。及见于行馆既还叹服日访以政事(元史)世祖闻张德辉之名召见。参议中书省事。辉以圣贤道德之奥。修身治国之方。古今治乱之繇。详陈于帝。俾教胄子学官。内外焕然一新。
丙寅至元三年 宋咸淳二年 佛教东被震旦。至此已一千二百年矣。
丁卯至元四年 宋咸淳三年 宋帝诣太学谒孔子。行舍菜礼。以颜回曾参孔伋孟轲配享。升颛孙师于十哲 许衡陈时务五事。一曰立国规模。二曰中书大要。三曰为君难以践言。四曰农桑学校。五曰慎微上嘉纳之。乞归乡里许之(史)。
佛国禅师 师讳至温。字其玉。号全一。谥佛国普安。刑州郝氏子也。礼辨庵讷公披剃。佐无还富公于万寿。参万松为侍者。既而太保刘公为世祖知遇。荐师召语大悦将授以官。弗受曰。天下佛法流通。臣僧之愿富贵非所望也。宪宗命海云主释教。诏天下作资戎会。师持旨宣布中外。而辅成之。刘公卫承制锡师兹号。总摄诸路僧尼之事。师锐意卫教。僧众赖之。后纳印辞职。是年五月十一日。以疾终于桓州之天宫。西向右脇而化。当暑仪容如生。更有异香。火浴心口牙不坏。掊地数尺犹得舍利。寿五十一。腊四十。学士虞集撰碑(通载)。
戊辰至元五年 宋咸淳四年 元阿术刘整围宋襄阳。知府吕文焕告急 谢枋得论云。官为宰相。可以生杀废置人。官为台谏。可以弹驳荣辱人。官为国子监。可以考校去取人。此三等谓之系籍圣贤也(史)。
己巳至元六年 宋咸淳五年 二月帝师癹思巴。制蒙古字成颁行天下。宋之常州鸡翼生距。
庚午至元七年 宋咸淳六年 诏请胆巴金刚上师。住持仁王寺普度僧员。
帝师 苾刍癹思巴。说根本有部出家羯摩仪轨。亲制序曰。原夫赡部嘉运。至第四佛释迦文如来遗教利见也。大元御世。第五主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登极也。天资福慧谛信内乘。普使万邦咸归一化。虽敷天垂拱而至治无垠。眷支那弘道。而在躬不息。欲以自佛相承师资继踵。迄今不替正戒仪轨。为从善行人一一恒持。精练三业坚守四仪。此实圣皇匡正佛法之睿旨也云云(通载) 廉希宪立朝谠正。世祖令受帝师僧八思马戒。希宪对曰。臣已受孔子戒。上曰。汝孔子亦有戒耶。对曰。为臣当忠为子当孝。是也。
辛未至元八年 宋咸淳七年 十一月始建大元国号。取易乾元之义。始兴蒙古学校。从太保刘秉忠请也 以许衡为学士。衡每谓书中无疑看得有疑。有疑即看得。无疑方是有功。衡之教人也。必因其所明。开其所蔽。而纳诸善时其动息。而弛张之慎其萌蘖。而防范之日渐月渍。不自知其变也。日新月盛不自自知其化也。又为学者。治生最为先务。又言。士君子当以农桑为生。
壬申至元九年 宋咸淳八年 宋少傅叶梦鼎辞归秦。愿励精寡欲收人心固邦本。又云。廉耻事大。死生事小。扁舟径返。
盘谷禅师 号丽水。海盐人。师貌不扬。而志气超迈博览经史。性耽山水之乐。至元中游五台峨嵋伏牛少室名山胜地。甞云。足迹半天下。诗名满世间。时附马高丽沈王。闻师德望具书聘。讲华严大意于杭之慧因寺。师展四无碍辩。七众倾伏。王大悦。声价益重。后至松郡精舍勤修净业。日课弥陀佛号。年七十余。无疾预告以时。端坐而寂。有游山诗集三卷。行世(高僧传)。
癸酉至元十年 宋咸淳九年 元围襄阳日久。二月破樊城。都统范天顺叹曰。生为宋臣。死当为宋鬼。即所守处缢死 许衡还至怀孟。简绝人事。常居山下。勤以自治。公爱兼尽不严而整。闺门之内若朝廷。然夫妇相待如宾。丧祭一遵古制。怀孟化之(史)。
甲戌至元十一年 宋咸淳十年 七月宋度宗崩。太子少帝嗣立年四岁。八月大霖雨天目山崩。水涌溺死无算 是年八月刘公薨。赠仪同三司太傅谥文贞。制曰。臣以忠孝而事上贵输献纳之诚。上以礼义。而遇臣思笃始终之爱。视死之日犹生之年。故光禄大夫太保刘秉忠。学窥天人识贯今古。邃冲而有守。安静而无华。昔侍潜藩稔闻高论。适当三接之际。恳上万言之书。盖将举天下而措诸安。以戒为人主者过于杀。朕服嗣而伊始。卿尽力以居多。盖得卿实契于朕心。而朕悉知于卿意。事皆有验。人匪他求。周旋三十年不避其艰。剀切数百奏。各中其理。共成庶政。方图任于旧人谁谓旻天。不愸遗于一老。兴言及此。何日忘之。载惟台辅之尊。厥有泉扃之贲。是用锡之纶命。峻一品之尊阶。遂以衮衣。蹑三槐之正位。复加显号允答殊勋。惟尔英灵识予哀宠。可赠太傅谥文贞(通载)。
刘文贞公 讳秉忠。字仲诲。瑞州刘季村人。礼天宁虚照禅师披剃为僧。后游云中住南堂寺。同海云禅师北觐。谒世祖于潜邸。一见应对称旨。自是屡承顾问公献书。陈时事所宜者数十条。凡万余言率皆尊主庇民之事。上嘉纳之。从上征伐方便救护。全活甚众。及上正位宸极。创定朝仪立官制。改元建号。一切所当施设。时物之宜皆公所草定。公斋居蔬食终日澹然。是年八月壬戌端坐而薨。享年五十有九。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不异平昔。上谓左右曰。秉忠事朕三十年。小心慎密。其阴阳术数之精。占事知来若合符契 帝命史天泽伯颜。帅师南征。召谕之曰。古之善取江南者。惟曹彬一人。汝能不杀是吾曹彬也 史天泽真定人。身长八尺音如洪钟。善骑射。出入将相五十年。柱石四朝师表百辟。为开国元臣。人方郭子仪曹彬云。年七十四。谥忠武。
乙亥至元十二年 宋德祐元年 宋恭宗改元德祐在位二年。元兵执之北行殂于沙漠 江西提刑文天祥起兵勤王。其友止之。天祥曰。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赴者。吾深恨之故。不自量欲以身狥。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力济。如此则社稷可保也。天祥性豪华自奉甚厚。至是痛自抑损。尽以家资为军费。每与宾僚语及时事。辄抚几流涕言曰。乐人之乐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闻者莫不为之感动 湖南提刑李芾遣兵入援。发壮士三千人使将将之。勤王后谥忠节 行人郝经。使宋被留一十六年。撰集诸书。至是归燕卒。谥文忠 宋诏张世杰总督诸军。后与陆秀夫陈宜中。航海以狥国难溺死 有二星鬪于中天。一星陨 六月朔日有食之。既昼晦如夜。
丙子至元十三年 宋德祐二年 五月宋端宗立。改元景炎后。航海崩于岭南之岗州。
二月日中有黑子。大如鸡卵。相荡久之 丞相文天祥常言。国亡与亡此男子心。元人以天祥北去 钱塘江潮三日不至。时元军分驻江沙上。杭人方幸之。而潮汐不至 三月元伯颜。入临安建大将旗鼓。受宋帝及太后庶僚。趍赴京入觐 姚枢仁恕恭敬。未甞疑人之欺。凡有与谋者必忠告。人莫不敬之。时以为翰林学士。宋侍从之臣及士子。至上都皆令枢随学行而官之。
丁丑至元十四年 宋景炎二年 封宋主为瀛国公。令往脱思麻路。习学梵书西番字经 全后于正智寺为尼。
建大圣万安寺 廉希宪官至平章。伯颜谓之宰相中真宰相男子中真男子。世以为名言。至是卒。
戊寅至元十五年 宋祥兴元年 宋帝昺立改元祥兴。在位二年后航海至厓山。张世杰与元战败。陆秀夫抱之沈海 正月朔旦。广设大会以斋僧众。大赦天下。玉泉等五老蒙恩得度 有大星。南流陨海中。小星千余随之。声如雷。数刻乃止。
己卯至元十六年 二月宋亡。宋自太祖起至帝昺。通三百二十年。
文文山 姑苏人。讳天祥。为宋状元丞相封信国公。有忠孝大节。被执目击厓山。有诗哀悼(不录)又歌曰。飓风起兮海水飞噫。文武尽兮火德微噫。鹰鹯相击兮靡所施噫。鸿鹄欲举兮将安归噫。櫂歌中流兮任所之噫。独抱春秋兮莫我知噫 又正气歌曰。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末云。顾彼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忧。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宿昔。风簷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零丁洋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落落四周星。山河碎碎水漂絮。身世浮沈风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金陵草舍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欲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后至临终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向拜而死。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集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媿 平生作文未甞属草。有指南集吟啸集。有集杜诗百首等行世 建司天台于大京 立安乐堂。疾者医之。饥者廪之。死者葬之。
庚辰至元十七年六月。新历成赐名授时。明年始颁行天下。遣使穷黄河之源。由星宿海至昆仑山。始抵其地 窦默为人乐易。平居未甞一言方人。官至学士至是卒。谥文正。
帝谕真金太子曰。伯颜文武全才。汝勿以常人遇也 许衡临终语其子曰。我平生为虚名所累。不能辞官。是年卒。谥文正。
帝师入寂 癹思八为大元帝师。是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示寂。年四十二岁。上闻不胜震悼。追怀旧德建大窣堵波于京师。实藏真身舍利。轮奂金碧无俦。学士王磐奉勅述行状曰。
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裕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班弥怛拔思癹帝师。乃土波国人也。生时诸种瑞应具详家谱。初礼伯父萨师加哇为师。秘密伽陀一二千言。过目成诵。七岁演法。辨博纵横犹不自足。复遍咨名宿。钩玄索隐尽通三藏。年十五。世祖皇帝龙德渊潜。师知真命有归。驰驿径诣王府。世祖官闱东宫。皆秉授戒法。特加尊礼。年二十。释道订正化胡经。宪宗皇帝诏师剖析是非。道不能答。自弃其学。上大悦。年二十二。世祖登极。建元中统尊为国师。授以玉印。任中原法主。统天下教门。辞帝西归未朞月召还。年三十一。时至元七年。诏制大元国字。师独运摹画作成。称旨即颁行朝省郡县。遵用迄为一代典章。升为帝师。更赐玉印。统领诸国释教。旋又西归。至元十一年。专使召之抵京。王公宰辅士庶。离城一舍结大香坛。设大净供罗拜迎之。万众瞻礼若一佛出世。为真金太子。设彰所知论五篇。存藏行世。
彰所知论 帝师为太子。说佛智大师沙罗巴译初器世界品。备载大地及水火风轮妙高七金四洲轮围日轮月轮星宿宫三界诸天等。次情世界品。备列地狱饿鬼旁生人道修罗天道成住坏空四劫始终之相。及释迦祖承历代轮王之事。后道果无为五法等。
辛巳至元十八年十月。命僧道二家辨析。特奉圣旨云云。除道德经是老子真实经旨。其余皆后人造作。差官尽行烧毁。
壬午至元十九年。处士刘因天资绝人。日记千百言。过目成诵。爱诸葛孔明静以修身之语。表其扁曰静修。征为赞善不受。
癸未至元二十年。
甲申至元二十一年正月六日。大赦天下。并下轻刑之诏。
乙酉至元二十二年。圣旨焚毁诸路伪造道藏经。书事于石。碑记甚悉。圣旨禁断道藏伪经下项。见者悉应便宜收取。
化胡经 犹龙经 圣纪经 西升经 出塞经 明真辨伪经 九天经 赤书经 上清经 南斗经 玉纬经 十二虚无经 纪胜赋 辨仙论 龁邪论 三破论 太上实录 青阳官记 玄九内传 帝王师录 三天列记 十异九迷论 历代应现图 佛道先后论 钦道明证论 辅政除邪论 谤道释论 十山论 辟邪归正论 藏天隐月经 赤画度命经 历代帝王崇道记 三教根源图 混元生三清经 混元实录 灵宝四十二生经 高上内传楼观先生内传 五公问虚无经(通载)
圣旨就大都大愍忠寺。焚烧道藏伪经。命大都报恩禅寺林泉长老下火。谢恩毕拈香云。佛心天子愍众生。恐堕三涂邪见坑。个里了无偏党处。就中朱紫要分明。所以道圣鉴无私。天机莫测。既来颂德敢不酬恩。此香端为祝延当今皇帝云。伏愿金轮与法轮并转福越三祇。舜日共佛日齐明寿延亿劫。次举火云。忆昔当年明帝时。曾凭列焰辨妍媸。大元天子续洪范。显正摧邪谁不知(文长不悉)。遂以火炬打一圆相。云诸仁者只如三洞灵文。还能证此火光三昧。也无。若也于斯会得。家有北斗经。枉教人口不安宁。其或未然。从此灰飞烟灭后。任伊到处。觅天尊。急著眼看。林泉长老从迈。奉勅下火(通载)对道士持论师德。一十七名。
圆福寺从超 奉福寺德亨
药师院从伦 法宝寺圆胤
资圣寺至温 大名府明津
甘泉山本琏 上方寺道云
开觉寺祥迈 传教寺了询
法华寺庆规 龙门县行育
延寿寺道寿 仰山寺相叡
资福寺善朗
绛州祖珪 蜀川元一
丙戌至元二十三年。大都道者山云峰禅寺住持如意祥迈长老。奉 勅撰辨伪录五卷。
辨伪录 其篇目云。妄立天尊伪。创立劫运年号伪。开分三界伪。随代为帝王师伪。老子出灵宝三洞伪。游化九天伪。偷佛经教伪。老君结气成字伪。周文王时为柱下史伪。前后老君降生不同伪。三番作佛伪冐名僭圣伪。合气为道伪。偷佛神化伪。辨说渊博具如通载。
如意禅师 讳祥迈。博通内外典章。洞彻渊微理致。住持名都巨刹。应旨撰辨伪录五卷。制伏允惬有弘传序注。载法华要解。
丁亥至元二十四年。
戊子至元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一日大赦天下。
云峰和尚 师住径山。初江淮释教都总统杨辇真迦。集江南禅教诸僧。朝觐登殿对御论禅。宣上竺僧问讲何经。答云。法华经。次问仙林僧讲何经。奏云。百法论。次问师云。禅以何为宗。奏对曰。禅也者净智妙圆体本空寂。非见闻觉知之所可知。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备谈本末)又云。夫禅与教本一体也。禅乃佛之心。教乃佛之语。因佛语而见佛心。譬之百川异流同归于海。到海则无异味(云云)谢恩赐馔。
吉祥禅师 镇江普照寺沙门普喜号吉祥。山东人。精究慈恩相宗。研习唯什师地因明等论。是年世祖剏立江淮御讲之所。普照居一。诏师主之。升座外日诵华严大经。以十卷为常课。后入寂茶毘舍利甚伙。建塔丹徒。镇江之民多有图像祠之。称为吉祥古佛云。
玉岗法师 杭州下竺蒙润子玉岗海盐人。古源清法师之甥。竹堂传法师之高足也。生时母感异梦。礼伽蓝土偶皆仆。修观音忏而心疾即愈讲法华。而屠沽易业居风篁岭。专精念佛修法华光明大悲净土。以七七为期甚多。后示弟子止观安心之法。称佛而逝。
己丑二十六年正月。抄数天下户计。
庚寅二十七年秋九月日大赦天下。
谢叠山 枋得。天资严厉雅负奇气风岸孤峭。而以植世教立民彝为任。官至招谕使。宋亡以卜自隐。时征见用力辞书云。大元制世民物一新。宋室孤臣只缺一死。所以不死。以九十三岁之母在堂耳。至燕不食。将行有友张子惠诗。云此去好。凭三寸舌再来。不值半文钱。枋得会其意竟死于驿。平生无书不读。文章高迈奇绝自成一家。读其辞见其心。慷慨激烈可使顽夫廉懦夫立志云。有文章轨范。
王文忠公 王磐。字文炳。广东人。世业农。岁得麦万石。号万石王家。公大肆力于学搜罗经史百氏。文辞宏放荡无涯涘。受业者甞数百人上疏言。天子官门不应入。而入者谓之阑入。由第一门至第二门轻重有差。官至翰林学士卒。时九十三。赠太傅国公。谥文忠。
辛卯二十八年。平阳地震坏民居。万有八百二十六区。压死百五十人。全太后为尼。瀛国公为僧。有地三百六十顷。例免征租。
壬辰二十九年。杨恭懿奉元人。初与许衡俱征不起。太子真金令有司。以汉聘四皓故事聘之。考正历法授集贤学士。至是卒。
癸巳至元三十年。刘文靖。因性不苟合不妄交隐居。教授师道尊严年四十五卒。赠学士谥文靖。所著有四书精要诗集五卷云。皇孙铁木耳总兵北边。召伯颜居大同。皇孙举酒饯之曰。公去何以教我。伯颜举所酌酒曰。可慎者惟此与女色耳。
云峰入寂 杭州径山第四十三代云峰禅师。讳妙高。句之长谿人。从云梦泽公受具戒。首参痴绝冲禅师。次见无准于径山。又见偃谿于育王入室掌藏钥。一日谿举。譬如牛过牕棂。头角四蹄都过了。因甚尾巴过不得。师划然有省。答曰。鲸吞海水尽露出珊瑚枝谿可之。出世南兴大芦。迁江阴劝忠及霅川何山寺。云衲四来三堂皆溢。朝命升蒋山。至元庚辰迁径山两遭回禄。克苦重兴。随觐趍京对御论禅。皇情大悦。赐食寝殿。是年六月初小参训饰学者。十七日说偈而逝。寿七十五。腊五十九。塔于寺西之居顶庵。
回回孛可献大珠。邀价钞数万锭。帝曰。珠何为当留此钱以周贫者。十月彗星入紫微垣抵斗魁。光芒尺余。凡一月乃灭。
甲午至元三十一年春正月壬子朔。帝不豫免朝贺。癸酉帝崩于紫檀殿。号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世祖潜龙时出征西国。好生为任。迷径遇僧。开途受记。由是光宅天下统御万邦。大弘密乘尊隆三宝。迎旃檀瑞像归内宫。安奉万岁山仁智殿。为现世之宝。仍建大圣寿万安寺。供奉令一切人俱得瞻礼 定光佛塔毫光发现。帝命开视内有舍利。光耀人目。由是重建宝塔。帝命写金字藏经。轴前图像未定。帝云。此经是释迦如来所说止画说主。庶看诵者知有所自。
帝诏遍天下。每一岁中。行布施度僧。读大藏经。随处放光现瑞祯祥不一 诏讲华严大德。于京城大寺开演。以彰如来之富贵 帝设大会七处。放光显示华严七处玄旨 帝以金为泥。命僧儒缮写大藏经。一藏贮以七宝琅凾。祈流传万世 帝以宋朝镇库旃檀方圆丈余。刻为佛像和益人天 帝赐讲经僧红袈裟。令说法人与佛无异 帝日持数珠。课诵自奉施食。
帝诏东昌大师演教听之。大悦赐以宝玉柱杖 帝颁玉音诏昊天讲主云。因朕在世戒约学徒。究明佛法母令减灭 帝命逸林上师。译药师坛法仪轨。为天下消八苦之灾。增无量之寿 帝设十万僧会。令十师对御说法。赐白金十锭玉柱杖十根 帝诏十高僧内殿供养。帝端居不动。诸大德亦复默然。帝乃云。此是真实功德。
帝命高僧。重整大藏。分大小乘。再标芳号遍布天下 帝命诸山师德。校补弘法寺久远藏经。鼎新严饰以传无穷 帝印大藏三十六藏。遣使分赐。归化外邦。皆令得瞻佛日。
帝印造菩萨戒本千部。流通散施。普令大地众生皆奉如来宝戒 帝令诸路高僧。俱赐红黄大衣。传授大戒 帝以清凉为真佛境界。建立五大寺为最上福田 帝每斋日。以南天竺佛盂。置百味珍羞。澄心观想广修供养。
帝以如来舍利宝塔。统御刹中一十九所。各颁钱帛广加严饰。大陈供养 帝见僧人有过。不加王法。只令阅教忏悔。
帝以天下寺院田产二税。尽行蠲免。普令缁侣安心办道 天下寺院山林树木。遍谕玉音严加护持。毋令斫伐。以严佛圣境界。
帝告群臣云。朕以本觉无二真心。治天下国家 帝闻五教义曰。顿教即心是佛。诸佛境界。凡夫不修。如何得到 帝命两土名德。对辨经教一一无差。帝曰。积年疑滞今日决开 帝颁圣旨谕一切僧人。不拣甚么差役休当。遵依释迦佛道子行持。
宋太后削发为尼。诵经修道。帝深加敬仰四事供养。宋主以王位来归学佛修行。帝大悦。命削发为僧。讨究大乘明即佛理。宋室宫人皆祝发为尼。帝曰。三宝中人也。命归学佛修行。供送衣粮。
帝问帝师。施食至少。何能普济无量幽冥。帝师云。佛法真言力犹如饮马珠 帝命帝师斋竟。天雨金花缤纷而下。帝曰。何故有此祥瑞。帝师曰。陛下心花内发。天雨金花赞叹。
蜀僧元一游西天回朝。献玉石佛像贝多叶经。帝问云。西天佛有么。元一奏云。当今东土生民主。何异西天悉达多 帝问元一。道家徒众何以少。如来徒众何以多。元一云。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 帝问元一云。和尚还涉世缘否。奏云。不知法故犯。知法了应无。
帝问拣坛主云。何处有佛。拣奏云。我皇即是佛。帝云。朕如何是佛。拣云。杀活在于手。乾坤掌上平 帝年八十岁乃云。与释迦如来同寿不为天矣 帝崩。灵驾经宣德。现大圆光周遍天界合境。僧俗悉皆瞻礼。盖显古佛示现之作用耳(以上出弘教集具见佛祖通载)。
夏四月。皇孙铁木耳即位得玉玺。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宋处士铉翁年逾八十。诏赐金币皆不受。至是卒 伯颜深沈有谋略善断。诸将仰之若神明。可谓一代之良将。世祖崩。百官总已以听。握剑立殿陛。陈祖训宣顾命。述所以立帝之意。辞色俱厉诸王股憟。趍拜位具大臣之风节。至是卒。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太傅。录军国重事。封淮安王谥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