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2041

释迦氏谱序

古德流言。祖佛为师。羞观佛之本系。绍释为姓。耻寻释氏之源。以今据量颇为实录。既云革俗义匪凭虚。昔南齐僧祐律师者。学通内外行总维持。撰释迦谱一帙十卷。援引事类繁缛神襟。自可前修博观。非为后进标领。余年迫秋方命临悲谷。屡获劝勉力复陈之。试举五科用开三返。想同族法种详斯意焉。

一序所依贤劫(谓命时运名所以建立)

二序氏族根源(谓得姓久近根条离合)

三序所托方土(谓居止洲中何义而知)

四序法王化相(谓族兴法王处世化相)

五序圣凡后胤(谓法俗两裔流远不绝)

初序所依贤劫者。夫以天地开辟习俗常谈。太素太易阴阳覆载。考校终古无的可寻。委以百家不无虚构。或云。天倾西北地缺东南。练五石而上补。断鼇足而下接。乃至天地人皇蛇躯牛首。九纪四姓作牧君人。斯途纷糅无足陈叙。今依正教备举劫缘。劫是何名。此云时也。若依西梵名曰劫波。此土译之名大时也。此一大时其年无数。假以喻显方可委知。经云如一大城方四十里。满中芥子。有长寿天三年取一芥城虽空劫犹未尽。方四十里石。一拂三年石虽磨尽劫时未尽。如是劫劫相接展转无穷。有命四生常沈不出。今此劫者名之曰贤。以劫初时大水弥满。生青莲花其数一千。第四禅天曾见往事。便相告白今此世界有千佛现。可目此时以为贤劫。故经说云。即贤劫中千佛是也。从拘留孙为首。最后成佛号曰楼至。是知第一拘留孙如来。第二迦那含牟尼。第三迦叶波第四释迦牟尼。我等所师则贤劫中第四佛也。如小乘经贤劫之前。劫空无佛。九十一劫独毘婆尸。三十四劫三佛出世。接贤劫中四佛成七。如常所说如。大乘经三世三劫。劫有千佛。过去庄严劫。现在名贤。未来星宿。三千王子次第成佛。斯由心解明昧感见殊途。乘机敷化不可较定。至如鹫山一会尚退五千。波若大空证含小果。净土不灭在于登住之夫。大火烧尽诚归起没之士用斯比量不足有疑。此劫名贤。表千佛现。须知也。

二序氏族根源

夫姓氏之兴。本欲召其质也。故随物类而命其形名焉。至如东夏姓源本惟有九。故云或因号。唐虞文武等是也。或因爵封。王侯宋卫等是也。或因官字。司马司徒伯仲叔季等是也。或因居处则成郭园池。或因事有则陶丘巫卜。或因任职则三乌五鹿。末裔随务流广滋彰。即目自形不劳繁述。太夏种姓有四不同。谓刹帝利。婆罗门。毘舍。首陀罗也。刹利王种最为高贵。劫初以来相承不绝。余之三姓非此所论。但明佛姓自分五别。一曰瞿昙。二曰甘蔗。三曰释迦。四曰舍夷。五曰日种。言瞿昙者。如十二游经云。昔者菩萨阿僧祇劫。初为国王。父母早丧让位求道。师姓瞿昙因从氏焉。唐言瞿昙者星名也。如此张氏因星立姓故。涅槃经云。祢瞿昙姓自古相传。言瞿昙者。此云泥土也。但是译人取语轻重今问梵僧言瞿荼者泥土也。求昙者是星名也。故知因星得姓定非泥土。言甘蔗者。即如彼经。菩萨往于甘蔗园中。游止修道。因园命氏。又名甘蔗故。佛所行赞云。甘蔗之苗裔者是也。于时菩萨于园念道。以宿业故为贼所得。贯在木上流血于地。大仙瞿昙天眼清净。菩萨绝嗣后佛无由。从山飞来哀敛死尸。取土中血以泥团之。著两器中还返所止。以神呪力满足十月。左变为男右变为女。瞿昙仙氏遂复兴焉。言舍夷者。如四分律云。佛舍夷种。亦云舍夷国。未审此名。言释迦者。长阿含云。过去有王名曰懿摩(即第十轮王去菩萨身一百世也)。摈斥四子(第四子名庄严即白净王所承)令远出国。奉王命已到北雪山。住直林中。弥沙塞律云。居雪山北四方遐旷。菜果滋茂顿驾数年。归德如市欝为强国。父思往召辞过不还。父王三叹我子有能。因名释种。本起云。锭光佛曰。汝于来世当成为佛。号释迦文佛。释迦为能文为仁也。准今唐译与本起同。故此四子因能命氏。然释迦姓经文单复。有类此方。方朔马卿等也。弥沙塞云。住直树林。又名为释。今据梵音呼直为释。天竺诸事一物多名。此又因林而命氏矣。若准别传彼土有树。名曰释迦根干茂盛。善相者云。必出国主。因移四子立国命氏(虽非经教聊附异闻)。言日种者。昙无德律云。父姓名为日也(未详其缘)统明五异同宗一氏。随事流变故有斯分。然释一姓群籍多明。自余出没任缘而举。故祐律师云。仰惟锭光授记表号释迦。玄符冥契故记释种。名出于未形之前。迹孚于既生之后。炤灼天人联绵旷劫。其为源也邃矣乎。余寻瞿昙一氏父也。释迦一氏母也。故五人随菩萨者。名佛为瞿昙也。斯即子承父姓理路显然。四分律云。父姓名为日。生处名释迦。明知母姓也。瞿昙古仙取血藏器。后化男女遂有释门。核源一血后分二体。姻媾胎变支流遂广。据本而谈诚滔礼数。约缘征事大义天乖。何者。案释氏婚媾并绝族亲。冥符此土周孔立教。以世绍轮王望高天下。分宗纳娉不交卑族。计其二姓同祖古仙。胎血不殊理例难绝。至如东夏姓氏。多本五帝三王。今则交媾姻娅取别判无从矣。

上明姓氏所由。今明族源所起。长阿含云。大劫初成未有日月。光音诸天福尽下生。皆化为人欢喜为食。身光远照飞行自在。无有男女尊卑亲眷。自然地味状如酥蜜。有试甞者遂生抟食。光灭通亡呼嗟在地。食多貌悴食少形泽。便兴胜负地味便没。又生地皮又生地肤。因食多少诸恶凑集。又生粳米众味备美。有贪食者具男女根。如是展转便为夫妇。遂始胎生。楼炭云自然粳米朝刈暮熟。中含云。米长四寸人竞预取。如此相教。预取之处后更不生。祐律师云。浇风既动则淳源斯谢。精灵通感则霆击为迟。窃承两汉之日。东莱加租而海鱼潜泳。合浦增赋而玑蜯远移。以近方古有逾符契。不生粳米未足异疑。长阿含云。尔时众生。既见粳米不重生故。各怀忧恼。互封田宅。以为疆畔。遂有自藏己米盗他田谷。由是事起无能决者。议立一人号平等主。赏善罚恶仍供给之。时有一人容质瓌伟。威严肃物众所信伏。便共请知彼既受已。遂有民主名焉。楼炭云。众人自言为我作长。号之曰王。以取租故名刹利(唐译刹利名为田地主。以初分地日各有诤讼。乃立此主)时阎浮天下富乐安隐。地生青草如孔雀毛。八万余国聚落相闻。无有寒热病恼之者。王以正治奉行十善。互相崇敬犹如父子。人寿极久不可量计。后有余王不行正法。其寿遂减至十万岁。如是渐减至今百年。上明释氏所先。本于劫初创始为王。展转相列转轮粟散绍续之相。

初民主王号曰大人(出四分律余出长阿含)

第二王名珍宝(大人子)

第三王名好味(珍宝子)

第四王名静斋(好味子)

第五王名顶生

第六王名善行

第七王名宅行

第八王名妙味

第九王名味帝

第十王名外仙

第十一王名百智

第十二王名嗜欲

第十三王名善欲

第十四王名断结

第十五王名大断结

第十六王名宝藏

第十七王名大宝藏

第十八王名善见

第十九王名大善见

第二十王名无忧

第二十一王名洲渚

第二十二王名殖生

第二十三王名山丘

第二十四王名神天

第二十五王名遣力

第二十六王名牢车

第二十七王名十车

第二十八王名百车

第二十九王名牢弓

第三十王名十弓(牢弓子)

第三十一王名百弓(十弓子)

第三十二王名养收(百弓子)

第三十三王名善思(养收子律名真阇)

自善思王后。有十族转轮圣王相续(律中亦尔名或不同)

第一轮王楼炭云。真阇王子名波延迦。有五转轮圣王。

第二轮王楼炭云。多罗业王有五转轮圣王。

第三轮王楼炭云。阿波叶王有七转轮圣王。

第四轮王楼炭云。揵陀利王有八转轮圣王。

第五轮王楼炭云。迦陵伽王有九转轮圣王。

第六轮王楼炭云。遮波瞻婆王有十四转轮圣王。

第七轮王楼炭云。拘猎罗婆王有三十一转轮圣王。

第八轮王楼炭云。般阇罗王有三十二转轮圣王。

第九轮王楼炭云。弥尸利王有八万四千转轮圣王。

第十轮王楼炭云。壹摩弥王有百转轮圣王(律云懿师摩)

此十轮王。经律互出名数大同。但恐凡圣有滥。今以事征无容八万。纯是圣帝。止可十轮是正。余胤是凡。如律所明。但云次第相承有王。约经并云圣帝。定是从本为圣。从流并是凡摄。又如第十轮云。百转轮王则佛之父祖俱是圣也。今但菩萨现感有文是圣。自余父族皆是凡王。可以例知。

序佛七世缘

第七世祖名大善生。四分律云。懿师摩次第百王。后有王名大善生。有人立此即摩之子也。今以为摩后第九十四世王也。故经云。最后王名大善生。斯为良证。

第六世祖名懿师摩(经云乌婆罗)第五世祖名忧罗陀(泪婆罗)第四世高祖名瞿罗(尼求罗)第三世曾祖名尼浮罗。第二世祖名师子颊。

第一世菩萨父名净饭(楼炭及律并云师子颊子名悦头檀)

金轮王名菩萨悉达。

铁轮王名罗睺罗。

已前依检爰初宇宙。造化裁成肇建皇极。统维群品发源民主。迄于善思。系嫡相承三十三世。沿斯已后十代勃兴。并是圣王俱称帝种。同胤则可从正嫡。异绪或是支离。莫不受天明命。君临寰㝢。长源远嗣难以测知。至若两汉诸帝非嫡者多。魏晋宋齐瓜葛承袭。以斯例彼理固然乎。

今从初举数。凡八万四千二百五十三王。后至于菩萨(初三十三王粟散而已。次十轮种族。八万四千二百一十。又加宗主十轮数则同矣)

菩萨祖。师子颊王有四子。

一名净饭(本起云白净有经但号净者)

二名白饭(十二游经无饭字四王亦尔)

三名斛饭

四名甘露饭(经中亦云)

净饭王有二子。长曰悉达(即菩萨也)。次名难陀。

白饭王有二子。长曰调达。次名阿难。

斛饭王有二子。长名摩诃男。次名阿那律。

甘露饭王有二子(一女)。长名娑婆。次名跋提(女名甘露味)

十二游经云。

调达四月七日食时生。身长一丈五尺四寸(佛从兄弟二叔子)

菩萨四月八日明星出时生。有长一丈六尺。

佛弟难陀四月九日生。身长一丈五尺四寸。

阿难四月十日生。身长一丈五尺三寸(佛从弟兄是调达)

三序所托方土(今以六义定方厥中)

征名 约量 辩时 从势 藉胜 考文

余闻。佛称大圣机教匪凡。义岂边鄙方为匡化。所以阎浮一域面周四海。环海之洲理居中正。故因果经云。菩萨昔在兜率天说补处行。期运将至当下作佛。观诸国土何者处中。即知迦毘罗国最是地之中也。又本起云。佛之威神至尊至重。不可生边地地为倾斜。此迦毘罗城。三千日月天地之中央也。往古佛兴皆出于此。又俱舍论云。剡浮洲之中(此洲或名阎浮。剡浮。赡部。皆取音不同)有金刚座。上与地齐下至金刚轮际。以有此座菩萨坐之。入金刚定得成觉道。除此座外地则不胜。唯此洲有三方。则无以佛不往彼成道故。所以然者。良由人称至圣道德尊高。人天群有莫不回向。故托兹胜座。表化物良缘。至于震旦一州缘居海右。轩辕五岳曲指嵩山以为中也。然则。周旦揆日圭程景分未尽。汉彻自高诸夏张掖有年。局号中原偏称中国。以事考定中义自亡。原立中之名待边为称神洲。东则拒海三方蔑闻。此则边义自彰不俟分析。虽云四海贡职万国欢心。乃夸饰于一朝。终负实于千代。今以剡浮一域。中分葱岭西号大夏。五竺统焉。东曰赤县五岳统焉。虽两方皆五事必偏中。此方在东彼土居正。何以明耶。按阎浮图云。葱岭西据香山。东南绵亘至于蜀部(此山相状。西北东南角维而列。冬夏积雪)故此山东名为赤县。虽云中国局对四岳而立名焉(约例阴阳宅经。凡宅中主勿犯。亦是一家之忌)至于山西南面。号曰天竺。山海经云。身毒之国轩辕氏居之(郭璞注云。即天竺也)彼土自分以为五国。中天竺国。天地之中。名既非边四垂斯绝。据名以定中义存焉。

四明法王下降迹

原夫释谱所兴。止在法王下降。所以大仙分血泮合成形。由斯绍嗣。方延释种。自法王降迹。照临忍方。群生何幸仰兹陶诱。使夫二十五有。绝生死之因。九十八使。断牵连之业。并超三界。俱载一乘。含育蒙大造之恩。至人引勤劳之虑。故有垂兹圣迹。布此灵仪。今重昏动其玄机。浪识静其漂怒。方为入道弘辙。亦乃出有初门。而事总冥缘。义符神运。抑非天授。谅寔人谋。但祯瑞氤氲。嘉祥杂沓。辉焕天地。引辉幽明。然则文物光乎万古。声明高于视听。所以簿列鸿猷。用观弘范。至于经传八相。迹示五生。自结教门今存盖阙。此但约缘通举。以示谱源。

初处兜率天迹
二降阎浮洲迹
三现生灵诞迹
四集艺举能迹
五出家寻教迹
六乘时成佛迹
七转法悟物迹
八迁神化掩迹

降阎浮洲迹第二(初兴念。二入胎。三住胎)

现生诞灵迹第三(初往 二正诞 三发号 四天侍 五现瑞 六入寺 七仙名 八仙相九母崩 十养育)

集艺历试迹第四

经云。太子七岁。王召选友为太子师。起学堂以书校之。普曜经云。手执金笔檀隷珠床。问师曰。书有六十四(文多不载)如何但二种。而相教耶。即为分别本末。师不能达反启其志。凡诸技艺典籍射御。天文算术自然知之。至年十岁从弟调达。与五百释童相谓曰。太子聪慧善明书论。至于筋力讵胜我等请共捅之。声鼓唱令欲讲武艺。有象当门。调达搏头躄地。难陀足挑路侧。太子手掷城外。还接著地不令苦痛。又入园中。施列金银铜铁等。各有七鼓。调达先射彻三。难陀亦尔。太子取先祖轮王弓。放箭彻过诸鼓。入地泉出过大铁围。调达难陀相扑力等。太子徐执二弟躄之。

◎出家寻教迹第五(初启出家相 二天神接送相 三剃发舍俗相 四寻仙非夺相 五王师追迹相 六同邪苦行相 七浴身受食相)

悟道乘时迹第六

说法开化迹第七

分头化人相

经云。佛告诸比丘。汝所作以办。堪为福田。宜各游方以慈度物。我独往摩竭提度诸人民。便头面礼足持衣钵分道而去。经云。佛往摩竭提国。有优楼迦叶兄弟三人。学古仙道王臣归信。利根我慢难可摧伏。便往投宿乃至龙窟。当夕降龙明以示之。虽伏神力犹言我真。后四天王下帝释下梵王下。各放光明内心私仰。后事火具佛力制之。虽强不可师徒诣佛。受降许已方遂其志。又请共住四事供给。日办好食自行请佛。佛往此洲北取阎浮果等。普曜云。往忉利天取昼度树果。余三天下取果早至。皆叹讶神奇。帝释指地成池。八德具足供佛澡漱。迦叶具问欣感天瑞。犹不伏从。佛见弊帛拾取浣之。心念须石。帝释化方石树间。又往香山取大石槽盛水供浣。迦叶具问私怀叹仰。又以他日佛入池浴。树神按枝佛仍树坐。迦叶设会七日。国王臣民大集。恐佛来至见相感动。愿不来会。便往北洲七夜不还。余有残馔念佛当至。应念便到即问不来之意。佛具以答。心惊毛竖。虽谓奇特终谓自真。又于他日。知彼根熟往趣河侧。魔王白佛宜可涅槃。佛言。我四部未具外道未降。便还天宫。时佛入水。令水两开行处尘出。迦叶遥见谓被没溺。即与弟子乘船来救。既见叹仰请佛上船。如来贯船底而出跏坐于中。师徒叹美然口不伏。本起云。汝非罗汉不知道证。胡为强颜不识羞耻自称道德。迦叶心愧稽首白言。大仙善知我心惟佛摄受。佛言。汝年百二十多有弟子。众所恭敬必入我法。当告令知。遂与同谋俱从正化。先度迦叶证第四果。又度门人五百。下流二第。各有二百五十弟子。见事火具从流而下。俱到兄所亦受佛化。皆为说法并成四果。

机穷化掩迹第八

五序圣凡后胤

夫法王出世开俗为先。俗则祖习曾高。族氏之缘绍续故。随俗命氏如前所列。法门所制无拥为初。四姓入者同皆没灭。但衣法种而为后嗣。故增一云。四河入海无复本名。同名大海。四姓出家无复本姓但言沙门释迦子。所以然者。生由我生成从法成。当求方便得作释子。当如是学。弥沙塞长阿含云。乃至弥勒佛时。诸比丘等姓慈。皆言慈子。

释迦族流灭相

长阿含云。波斯匿王娉于释氏。乃以婢女妻之。立为太后生子流离(经云。初娶时。诸释纷诤故也)至年八岁往诣外家。学诸射术。时作新堂。欲请佛僧初供养故。流离辄上升师子座。诸释捉臂逐出。流离恨叹语左右。待我绍位当告此事。后嗣王位严兵将往。佛闻往枯树下。王见礼问。答亲族之荫故胜外人。闻此回军佞臣重谗更集兵往。目连白佛。欲掷兵众他方世界。佛言。汝取释种宿业掷之。又欲铁网覆城。又欲举城空中。佛皆如上止云。业熟受报不可夺也。是时诸释。一由旬内。遥射王军。皆中兵器不伤身肉。流离大怖。佞臣谏之。诸释受戒必不害人。兵至围城无敢出者。有释童子独据城上。多射军众死者无数。因此又散。释种呼下。汝年幼小何辱我门。杀人罪重可速出国。于是童子四人拜辞出城。诸国闻之举以为王。今乌长国王即其后也。流离又集令使开门。兵入取诸释埋脚象蹈令死。取五百女将自执之。诸女骂辱。便斩手足。摩男入水请放释出。从语放出业迷还入。王怪入水太久。求之已死。王悔便止。凡杀九千九百九十万人。血流成河。回军舍卫。又杀太子祇陀。佛记生天。释女被害在坑念佛。佛即至彼。天给衣食。便为说法。皆得生天。

佛至迦毘东门。见烟火洞然。至尼拘律树下坐。告诸比丘。此城空虚更无至矣。便至舍卫曰。王及众军七日皆灭。闻皆大怖虑有外寇。七日既满平安自庆。将兵诣河。卒大震雷暴风疾雨。一时漂没。死入阿鼻。天火烧宫。佛便为说往古诸释捕鱼本事。

释氏罪毕经云。王回军已遣使敬佛。佛曰。王自爱矣。释罪毕矣。却后七日太山鬼以火逼王(文多不载)

法句譬云。目连闻佛说法意犹不已。往舍夷国取知识四五千人。内钵举上空中。王杀三亿人已。目连贡高白佛。弟子承佛。救得诸人今在空存。佛令视之皆已死尽。因为说法逮得法眼。

祐律师云。窃惟。大圣垂经抑扬惩诫。夫以正觉之尊万累久绝。绝累尘劫而甫示余报。明知释种之灭。非力能免。斯实止杀之深诫。慎业之明规也。

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废兴相示)

佛与四众循邑而行。有二童子沙中嬉戏见佛相好。大者以沙[麸-夫+少]上佛钵中。小者随喜因发愿。得一天下一繖盖王仍供诸佛。佛令阿难以沙安佛经行处。因授记之。后果生为王子名曰无忧。身大麁澁父不喜见。仍有大志专行征伐。地出兵甲所向皆伏。至于海际王崩嗣位。诸天灌顶神人欣庆。传云。初拜王日铁轮飞降王阎浮提。虚空地下各四十里神鬼臣属。后示威严杀五百臣。烧杀诸女人号恶育王也。立陀为大臣。即随喜土者白王立狱城杀人入无免者。商主比丘为王说法。王生信敬断前狱业受佛遥记。

譬喻经云。宫中四事常供二万沙门。有沙弥名端正年十三。现通噉梵志二万人令受佛化。传云。王问道人。杀害非理如何得灭。答曰。惟有起塔供僧赦狱济乏。又以神力手掩日光。作八万四千道所照处起塔。即坏七大塔取舍利。从龙取宝箧庄严具。勅鬼神于此洲满一亿家可立一塔。即以月十五日月蚀时。同时立八万四千塔人众咸庆。阿育王既立塔已往鸡雀寺。优波崛多将眷属。从摩偷罗国飞来王所。次遍示佛游行处皆立表塔。大弟子塔亦同供养。返上正殿烧香大请。即有三十万比丘来集。又感宾头卢手举眉毛为王说法。我住犍陀摩罗山。同行万罗汉王普供养满亿百千金。乃至衰老太子制约。送半庵罗果研破羹内僧中行之。便讫后世至第四世。王佞臣告王。欲令名德久存于世者。当坏诸塔先往鸡雀寺。石师子吼王怖入城。遂坏僧坊杀害比丘。得沙门头者赏之百金。时得道人化为多头。募赏藏空牙齿塔神恨之。乃有女夫神排山迮王及以兵众无不死者。孔雀之裔于此云殂。

祐寻。八万塔缘乃悬记后事。广长所说其验已微。撰谱之始本论释种。但塔兴阿育备记佛氏。虽于文为繁而塔事备矣。

释迦遗法终限相

杂阿含云。我灭度后百年。有优波崛多大作佛事。我以正法付属人天。教法在世千岁不动。又告天帝四王。护持正法过千岁后。非法出现恶风暴雨多诸灾患。四方诸王杀害比丘破坏塔寺。余十二年诸比丘众来集中国。拘睒弥王生子难当。手似血涂身如甲胄。有天勇力五百臣子形相并同。一日雨血得绍王位。伐四恶王并战杀尽王阎浮提。三藏比丘为王说法。生大信敬施僧无畏。种种供养满十二年。以得利养不修三业。自严饰身离出家法。天龙恶念不复护卫。高唱是言却后七日佛法当灭。至说戒日僧中鬪诤。虽百千人惟一罗汉。三藏比丘不忍闻戒罗汉欲闻。弟子交诤遂相杀害于是略尽。诸天世人悲哀号哭。大地六动各各离散。拘睒弥王闻生懊恼。诸邪见人竞破塔庙及害比丘。佛法索然一时顿灭。

法灭尽经具说灭相。谓乐俗衣及好服饰。饮酒炙肉畜八不净等。

僧祐定以方等深密。因知三宝常住。常住之法理无兴灭。兴灭之来乃随世缘业耳。晨离西隐不害千光之恒明也。

余以感通之道殆非人谋。神交理会如有恒准。前约终相斯乃一期。至于大归不无出没。如摩耶等经千五百岁。不净观法无闻于时。今虽行世学者未显。或以为灭自有行用何妨常存。又云。佛度女人正法减半。修行八敬还复千年。此亦据行有显晦耳。如来在世尚有不见闻者。何况灭后根钝障厚诚为灭相。故经云。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斯岂不据信解明昧。故有兴亡异途耶。又依善见论。佛法住世一万年。五千年修道得三达智。后五千年修道不获。然有剃发袈裟相续。以斯通望经论互说增减不同。岂不随人情所见也。又依入大乘论。佛以正法付宾头卢罗睺罗等。十六大阿罗汉令住持佛法。又有九十九亿诸阿罗汉亲于佛前。受筹住寿护法不绝。诸大罗汉各有眷属。在阎浮提及余三方。天上为作福田护法住故(不明时候也)又依别传。佛灭度后八百年中。师子国有大阿罗汉名为庆友。将欲灭度广召四众。佛以正法付嘱迦叶乃至十六大阿罗汉。在于四洲天上住寿护法。乃至人寿减十岁时。刀丘劫起诸圣人等于时暂隐乃至人寿增一百岁时。圣人总出如前化导还复兴显。至人寿增六万岁已。诸圣并集于阎浮提。收聚如来所有舍利。起一大塔七宝庄严。踊在空中诸阿罗汉。各礼佛塔作如是言。敬礼释迦牟尼佛所有舍利。我等受佛遗嘱护持正法。今时缘已尽所作已办。我等今日奉辞涅槃。于是以愿力故。空中化火灭无遗骸。如来舍利没金刚际。尔时世界三宝名灭。至人寿七万岁时。有七万亿数辟支佛出现。但现通化为世福田。如是乃至八万岁弥勒下生。据此佛化时时相接也。

余以佛谱所修则异于恒。准俗中谱列。始起于三五。中流从派不一。佛则始于无始。表开元求道之晨。末则终于无终。明化道之缘莫竭。由斯以言故释尊流化讫于六万之修龄。独觉接统极千尺之嘉运也。然经律明相千年万年。举别情之所指。亦有符于滞结者。则祇桓去舍卫咫尺。佛住二十五年。城户九亿闻见三分之一。以斯例准岂不大通。

又释氏之姓法俗两缘。俗则犹居王位。北天乌场主等是也。道则横满大千远通六万。绵绵葛藟连缀与法俱存。故道被东川三被诛剪。虽云此灭余国仍存。然十六大圣亿千无学。冥中弘护寻复兴之。斯则灭不可灭殆非人谋。弘实可弘真归圣力。止当凭准成教观用相循。摧抑妄倒除业染。为功不已覆篑可期。背此悠悠终为虚往。故于谱末诫而序焉。

释迦氏谱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