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传记卷第五

讽诵胜利第八之三

  • 释遗俗一
  • 史呵誓二
  • 僧玄秀三
  • 僧道慧四
  • 释道泰五
  • 释普安六
  • 释僧定七
  • 隋沙弥八
  • 释僧彻九
  • 释僧衍十
  • 岑文本十一
  • 陵肃璟十二
  • 韦仲珪十三
  • 释慧献十四
  • 释慧和十五
  • 崔义起十六
  • 阳盖护十七
  • 容文策十八
  • 宋沙弥十九
  • 陇志通二十
  • 凉寡妇二十一
  • 高守节二十二
  • 释明曜二十三
  • 释僧洪二十四
  • 宋王珠二十五

秦州慕容文策十八

秦州上邦县人慕容文策。年十七诵持金刚般若法华经。斋戒不关。隋大业七年四月十五日夜。忽有两鬼。来至床前。手持文牒云。王今遣取公来。文策良甚忙怕。乃遂使者而去。将至一大城。楼橹严峻城郭六重。将入第一第二门。极大光明。至第三门。其门相去四里已上。并皆黑暗。都不见道。使者引之而过。至五六门内。复大光明。去门三里。即有宫室殿堂。四边持杖宿卫。还如见在宫阙无异。王宫殿而坐。所将男夫妇女僧尼道士及女等。外国六夷不可称数。策在后行典。唱名而过。王一一问其在生福业。有福効验。在西而立。无福验者。在东而立。末后始唱策名。王问。一生作何福业。策即分疎。一生已来。唯诵持金刚般若法华八部。般若昼夜转读。又持斋戒一日不阙。王闻此言。合掌恭敬叹言。功德甚深。付主司细捡文簿。不错将来。其典执案咨王。未合身死。王即放还。且遣西行。立未去之间有沙门。可年十五六。执一明炬。于策前而过。续后又一沙弥。执明炬而过。策即捉袈裟挽住。愿师救弟子。使者错追将来。蒙王恩泽。捡文簿放还。不知去处。愿师慈悲救护弟子。示其来路。二僧语策。檀越持般若。转读大乘经典。好牢持斋戒故来救之。师云。我执明炬在前。檀越但从我后。还于六重城门而出还。诣黑暗二门。二僧手执明炬。喻如日出光明。皆现出于六重门外。二僧即语策云。檀越以知地狱处否。策云。不知。二沙弥即举手。指城西北角处。有一大城。相去四里。此是地狱之城。二沙弥云。将檀越于此城观看。从师至彼。其城高峻。有大城门。并铁网垂下。有四罗刹。手执铁叉。侍立左右。二僧云。是地狱之门。一切罪人配入。并从此门而过。即将策入门。可行二百步。见一灰河。其中一切受苦之人。身在河中。唯见其头百千万亿。猛火炽烧此罪人。苦痛号叫。不可具说。又四边皆是铁床釰树。有四狱卒。手持铁叉。畔上行走。叫唤之声。甚可怖畏。二僧云。十八地狱。咸在此城。策见心中怕惧。唯正念佛。心中恒诵经不绝。二僧即将策出城门。至于本来之道。五个道相近。意中荒迷。不知本从家之道。二僧即欲别策而去。礼拜求请。五道之中。不知弟子从何道去。愿师慈悲。示其道处。二僧即于中道引前。可行十里许。有一大门。塞其道口不得而已。二僧以锡杖开之。即语策云。努力勤修功德。诵经莫生懈怠。必得长寿。策别师至家。体中醒悟。父母亲知并忙怕。以礼慰喻。说其因缘。蒙放还家。功德之力。闻者欣悦。心意泰然。以此诵经斋戒功德。劝化一切。各各发心。读诵一日不阙。更加精进。又得长年矣。

天水陇城志通二十

天水郡陇城县志通。年未弱冠。住持斋戒。读诵法华金刚般若等经。六时礼忏不曾阙。年二十即节黠。入请德府卫士。名树军团。奉勅差征南蛮。从家至彼一万余里。在路昼夜礼诵不阙。至南蛮之界。官军战败。兵士散走。当时侣一百余人。不知所投。多被伤杀。志通惶迫。奔走无路。忽有五人。并乘牝马。在通前后。有一人走马告通曰。莫怕莫怕。汝具修功德。前后围绕。不能为害。行可七里有余。至一塔庙。即入其中藏隐。蛮即还营。忽有二僧来通所。语通云。檀越诵金刚般若法华。礼念诸佛。不可思议故遣救汝。向者五人乘马在汝前后者。并是法华般若之力。亦同救汝恐贼伤害。汝身好修福业。诵持经典。莫生懈怠。一切诸善神王。恒相卫护。作是语讫。即乘空而去。通经日不得食。非常饥乏。须臾有二童子。将一钵饭并酱菜及饼。与通而食。食讫又告通。勤修功德。诵般若经。莫令废阙。讫亦乘空而去。通涕泪悲泣。深心忏悔。即投大军。频经三阵。不被寸铁所伤。据此因缘。并是法华般若之力。于蛮破官军放还。专心诵持法华般若。不敢怠慢。又云。贞观八年正月二十八日身患。至二月八日夜命终。遂被将向王前。阅过徒众甚多。通在后而立。其典唱名。王即问其善恶之业。亦依次而配。末后始唱通过。具问生在作何福业。通即启王言。一生已来。诵持金刚般若法华经等。常持斋戒。六时礼佛。王闻此言。即合掌恭敬言。善哉善哉。此人功德不可思议。语使当取之。日据何簿帐。而追付主司。细捡文籍。不枉将来。其主司关天曾舍报。此人更有六年寿命。未合即死。王乃索安。自寻果然非谬语左右侍者。取床几将来。即于南厢。持金床玉几至王前。即遣殿上西边安置。铺种种毡褥。遣通上座诵经。便诵般若法华各一卷。并悉通利。又使典藏中取其诵经及修功德文簿。典与通向西相遂往取。可行二里。有大经藏。所有功德簿帐咸在其中。并七宝严饰。使者于最下中。取得一卷。可有一纸。题名表志通造功德簿。即持向王边开捻其中。注通诵般若经万遍。诵法华经千遍。礼佛齐戒功德。总在其中。王语使人。其通所造功德其深。领将地狱观看。知其罪福。使者奉勅引通。出城西北五里有余。有一大城。楼橹却敌铁网垂下。门中有四狱卒。头如罗刹。口出火炎。身形长大。手持铁叉。左右而立。有二铜狗。在门两厢。口吐融铜。流灌狱所。注射罪人。一切受苦之人。并从此门而入。十八地狱。并在此城。通见如此。身心战栗。无以自安。领时诣王白言。见地狱讫。王语通云。汝今具见受罪福业。好勤精进读诵莫废。汝今命六年。在放汝还家。莫生退心。落入恶道。无人救汝。必须读诵。不退菩提。于汝长年。至老命终。必生净土。通苏说此事。弥修弥诵。经六年后而卒。异香满室。得净土迎矣。

隋并州高守节二十二

隋并州人高守节。家代信奉。而守节尤为精到。年十六七时。曾游化郡。道遇沙弥。年可五六十。自称海云。与之谈叙。因谓曰。儿能诵经不。答曰。识其本心。云即将向五台。至一处见三草屋。才得容身。乃于中止。教诵法华经诵间在外乞求给其衣食。节屡见胡僧来至与师言笑。终日而归去。后云辄问曰。识向胡僧不。曰不识。云恳似戏言曰。是文殊师利菩萨。节虽频承此告。未悟其旨。后使节下山就村取物。仍诫曰。夫女人者恶之本。坏菩提道。破涅槃城。汝向人间宜其深慎。节敬诺受教上山。中路乃见一女人。年十四。衣服鲜幸姿容雅丽。乘一白马。直趣其前。扣头向节曰。身有急患。要须下下。乘马好跳跃。制不自由。希君状㥪济此微命。节遂念师言竟不回顾。女亦追寻数里。苦切其辞。节执志如初。俄而到失。既还本处。具陈其事。师曰。汝真丈夫矣。虽然此其文殊师利菩萨。节尚不悟。犹谓戏言。然于此诵经。凡历三载。法华一部。甚得精淳。后闻长安度人。心希剃落。就汝必欲去。当辞好师。此之一别。难量相见。汝京内可于禅定道场依止卧伦禅师。节入京求度。不遂其心。乃往伦所。伦曰。汝从何来。答从五台山来。和上遗与师为弟子。伦曰。和上名谁。答曰。名海云。伦大惊叹曰。五台山者文殊师利。海云比丘。即是华严经中善财童子第三大善知识。汝何以弃此圣人。千劫万劫无由一遇。何其误耶。节乃始悟由来。恨不碎其身。当首而愚情眷二。犹希再覩。遂辞伦返迹。日夜奔驰。乃至故处。都无所见。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