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州云居山道膺禅师法嗣二十八人
- 杭州佛日和尚
- 苏州永光院真禅师
- 洪州同安丕禅师
- 庐山归宗澹权禅师
- 池州广济和尚
- 潭州水西南台和尚
- 歙州朱谿谦禅师
- 扬州丰化和尚
- 云居山道简禅师
- 庐山归宗怀恽禅师
- 洪州大善慧海禅师
- 朗州德山第七世和尚
- 南岳南台和尚
- 云居山昌禅师
- 池州嵆山章禅师
- 晋州大梵和尚
- 新罗云住和尚
- 云居山怀岳禅师
- 岭(与岭同)珏和尚(已上一十九人见录)
- 潭州龙兴寺悟空大师
- 建州白云减禅师
- 潭州慕辅山和尚
- 舒州白水山玮禅师
- 庐山冶父山和尚
- 南岳法志禅师
- 新罗庆猷禅师
- 新罗慧禅师
- 洪州凤栖山慧志禅师(已上九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抚州曹山本寂禅师法嗣十四人
- 抚州荷玉光慧禅师
- 筠州洞山道延禅师
- 衡州育王山弘通禅师
- 抚州金峰从志禅师
- 襄州鹿门处真禅师
- 抚州曹山慧霞大师
- 衡州华光范禅师
- 处州广利容禅师
- 泉州庐山小谿院行传禅师
- 西川布水岩和尚
- 蜀川西禅和尚
- 华州草庵法义禅师
- 韶州华严和尚(已上一十三人见录)
- 庐山罗汉他隆山主和尚(一人无机缘语不录)
- 潭州龙牙山居遁禅师法嗣五人
- 潭州报慈藏屿禅师
- 襄州含珠山审哲禅师(已上二人见录)
- 凤翔白马弘寂禅师
- 抚州崇寿院道钦禅师
- 楚州观音院斌禅师(已上三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京兆华严寺休静禅师法嗣三人
- 凤翔府紫陵匡一禅师(一人见录)
- 饶州北禅院惟直禅师
- 潍州化城和尚(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筠州九峰普满大师法嗣一人
- 洪州同安威禅师(一人见录)
- 青林师虔禅师法嗣六人
- 韶州龙光和尚
- 襄州石门寺献禅师
- 襄州广德和尚
- 郢州芭蕉和尚
- 定州石藏慧炬禅师(已上五人见录)
- 襄州延庆通性大师(一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洛京白马遁儒禅师法嗣二人
- 兴元府青剉山和尚(一人见录)
- 京兆保福和尚(一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益州北院通禅师法嗣一人
- 京兆香城和尚(一人见录)
- 高安白水本仁禅师法嗣二人
- 京兆重云智晖禅师
- 杭州瑞龙幼璋禅师(已上二人见录)
- 抚州疎山匡仁禅师法嗣二十人
- 第二世疎山证禅师 洪州百丈安禅师
- 筠州黄檗慧禅师
- 随城山护国守澄禅师
- 洛京灵泉归仁禅师
- 延州延庆奉璘禅师
- 安州大安山省禅师
- 洪州百丈超禅师
- 洪州天王院和尚
- 常州正勤院蕴禅师
- 襄州后洞山和尚
- 京兆三相和尚(已上一十二人见录)
- 筠州五峰山行继禅师
- 商州高明和尚
- 华州西谿道泰禅师
- 抚州疎山和尚
- 筠州黄蘗山令约禅师
- 扬州祥光远禅师
- 安州大安山传性大师
- 筠州黄蘗山嬴禅师(已上八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澧州钦山文邃禅师法嗣二人
- 洪州上蓝院自古禅师
- 澧州太守雷满(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乐普山元安禅师法嗣十人
- 京兆永安善静禅师
- 蕲州乌牙山彦宾禅师
- 凤翔府青峰传楚禅师
- 邓州中度和尚
- 嘉州洞谿和尚
- 京兆卧龙和尚(已上六人见录)
- 嘉州黑水寺慧通大师
- 京兆盘龙和尚
- 单州东禅和尚
- 鄜州善雅和尚(已上四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江西逍遥山怀忠禅师法嗣二人
- 泉州福清师巍禅师
- 京兆白云无休禅师(二人见录)
- 袁州盘龙山可文禅师法嗣五人
- 江州庐山永安净悟禅师
- 袁州木平山善道禅师
- 陕州龙谿和尚(已上三人见录)
- 桂阳志通大师
- 庐山寿昌院净寂禅师(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抚州黄山月轮禅师法嗣一人
- 郢州桐泉山和尚(一人见录)
- 洛京韶山寰普禅师法嗣二人
- 潭州文殊和尚(一人见录)
- 洋州大岩白和尚(一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洪州上蓝院令超禅师法嗣二人
- 河东北院简禅师
- 洪州南平王钟传(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前洪州云居山道膺禅师法嗣
杭州佛日和尚初游天台山。尝曰。如有人夺得我机者即我师矣。寻抵于江西谒云居膺和尚。作礼而问曰。二龙争珠谁是得者。云居曰。卸却业身来相见。对曰。业身已卸。曰珠在什么处。师无对(同安代云。廻头即勿交涉)师乃投诚入室。便礼云居为师。后参夹山。才入门见维那。维那曰。此间不著后生。师曰。某甲暂来礼谒和尚不宿。维那白夹山。夹山许见。未升阶便问。什么处来。师曰。云居来。曰即今在什么处。师曰。在夹山顶上。曰老僧行年在坎五鬼临身。师乃上阶礼拜。夹山又问。阇梨与什么人为同行。师曰。木上座。曰他何不来相看。师曰。和尚看他有分。曰在什么处。师曰。在堂中。夹山便共师下到堂中。师遂去取得柱枝掷于夹山面前。夹山曰。莫从天台得来否。师曰。非五岳之所生。曰莫从须弥山得来否。师曰。月宫亦不逢。曰恁么即从他人得也。师曰。自己尚是冤家。从人得堪作什么。曰冷灰里有一粒豆子爆。唤维那来令安排向明窓下著。师却问。灯笼还解语也无。夹山曰。待灯笼解语即向汝道。至明日夹山入堂问。昨日新到上座在什么处师出应诺。夹山曰。子未到云居前在什么处。对曰。天台国清。夹山曰天台有潺潺之瀑。渌渌之波。谢子远来。子意如何。师曰。久居岩谷。不挂松萝。夹山曰。此犹是春意。秋意如何。师良久。夹山曰。看君只是撑船汉。终归不是弄潮人。一日大普请。维那请师送茶。师曰。某甲为佛法来不为送茶来。维那曰。和尚教上座送茶。曰和尚尊命即得。乃将茶去作务处。摇茶椀作声。夹山回顾。师曰。酽茶三五椀。意在镢头边。夹山曰。瓶有倾茶意。篮中几个瓯。师曰。瓶有倾茶意。篮中无一瓯。便倾茶行之。时大众皆举目。师又问曰。大众鹤望请师一言。夹山曰。路逢死蛇莫打杀。无底篮子盛将归。师曰手执夜明符。几个知天晓。夹山曰。大众有人归去归去。从此住普请归院。众皆仰叹。师后回淛西住佛日而终。
前抚州曹山本寂禅师法嗣
抚州荷玉山玄悟大师光慧。初住龙泉上堂谓众曰。雪峰和尚为人如金翅鸟入海取龙相似。时有僧问。和尚如何。师曰。什么处去来。问如何是西来的的意。师曰。不礼拜更待何时。问如何是密传底心。师良久。僧曰。恁么即徒劳侧耳。师唤侍者云。来烧火著。问古人道。若记一句论劫作野狐精。未审古人意如何。师曰。龙泉僧堂未曾锁。曰和尚如何。师曰。风吹耳朵。问路逢猛兽时如何。师曰。憨作么。问如何是声前一句。师曰。恰似不道。问古人云。如红𬬻上一点雪。意旨如何。师曰。惜取眉毛好问如何指示即不昧于时中。师曰。不可雪上更加霜。曰恁么即全因和尚去也。师曰。因什么。问如何履践即得不昧于宗风。师曰。须道龙泉好手。曰请和尚好手。师曰却忆钟期。问古人道。生也不道死也不道意如何。师良久僧礼拜。师曰。会么曰不会。师曰。也是厨寒甑足尘。师有时举拄杖示众曰。从上皆留此一路方便接人。时有僧出曰。和尚又是从头起也。师曰。谢相悉问机关不转请师商量。师曰。哑得我口么。问如何是文殊。师曰。不可有第二月也。曰即今事如何。师曰。正是第二月。问如何是如来语。师曰。猛风可绳缚。问如何是妙明真性。师曰。宽宽莫搕损。师上堂良久。有僧出曰。为众竭力祸出私门。未审放过不放过。师默然。问如何是和尚为人一句。师曰。汝是九色鹿。问抱璞投师时如何。师曰。不是自家珍。曰如何是自家珍。师曰。不琢不成珍。
前潭州龙牙山居遁禅师法嗣
潭州报慈藏屿匡化大师。僧问。心眼相见时如何。师曰。向汝道什么。问如何是实见处。师曰。丝豪不隔。曰恁么即见也。师曰。南泉甚好去处。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昨夜三更送过江。问临机便用时如何。师曰。海东有果树头心。问如何是真如佛性。师曰。阿谁无。问如何是向上一路。师曰。郴连道永。问。和尚年多少。师曰。秋来黄叶落春到便开花。师尝著真赞曰。日出连山。月圆当户。不是无身。不欲全露。一日师在帐内坐。僧问。承师有言。不是无身不欲全露。请师全露。师乃拨开帐(法眼别云。饱丛林)问如何是湖南境。师曰。楼船战櫂。曰还许学人游翫也无。师曰。一任阇梨打僜问和尚百年后。有人问如何秖对师曰。分明记取。问如何是龙牙山。师曰。益阳那边。曰如何即是。师曰。不拟。曰如何是不拟去。师曰。恁么即不是。问古人面壁意如何。师良久却唤某甲学人应诺。师曰。尔去别时来。师垂语曰。一句遍大地。一句才问便道。一句问亦不道。问如何是遍大地句。师曰。无空缺。如何是才问便道句。师曰。低声低声。如何是问亦不道句。师曰。便合知时。
前青林师虔禅师(洞山第三世住)法嗣
前高安白水本仁禅师法嗣
京兆重云智晖禅师咸秦人也。姓高氏。总角之岁好游佛宇。誓志出家父不能止。礼圭峰温和尚剃度。后谒高安仁和尚。独领微言潜通秘键。寻回洛卜于中滩创温室院常施药。有比丘患白癞众恶之。惟师延迎供养与摩洗垢秽。斯须有神光异香。既而辞去遂失所在。所遗疮痂馨香酷烈。遂聚而塑观音像以藏之。梁开平五年忽思林泉。乃归终南圭峰旧居。师一日闲步。岩岫间倏覩摩衲数珠铜瓶椶笠。触之即坏。谓侍者曰。此吾前身道具耳。欲就兹建寺以醻昔因。当薙草开基有祥云蔽日。屯于峰顶久而不散。因目为重云山。先是谷多猛兽皆自引去。及塞龙潭以通径。潭中龙亦徙他所。后唐明宗赐额曰长兴。学侣臻萃。师上堂有僧问。如何是归根得旨。师曰。早是忘却。问不意尘生如何是进身一路。师曰。足下已生草前程万丈坑。问要路坦然如何履践。师曰。我若指汝则东西南北去也。问佛未出世时如何。师曰。一堆泥土。问如何是重云称。师曰。任将天下勘。问如何是截铁之言。师曰。宁死不犯。问如何是重云境。师曰四时不开华三冬盛芳草。师再归故山创寺聚徒。涉四十五年。诲人之暇撰歌颂千余首。度弟子一千五百人。永兴节度使王彦超。早游师户庭尝欲披缁。师止之曰。汝后当荣显为教门外护则可矣。厥后果如师言。及镇永兴与师再会益加尊礼。周显德三年丙辰夏六月师诣府辞王公属以山门事。至七月二十四日体中无恙。垂诫门人并示一偈曰。
趺坐而逝。寿八十有四。腊六十四。塔于本山。
前抚州疎山匡仁禅师法嗣
前乐普元安禅师法嗣
京兆永安院善静禅师京兆人也。姓王氏。父任牧守。母因梦金像觉而有娠。师幼习儒学博通群言。年二十七忽厌浮幻。潜诣终南山礼广度禅师披削受具。唐天复中南谒乐普安禅师。师器之容其入室。仍典园务力营众事。有僧辞乐普。乐普曰。四面是山阇梨向什么处去。僧无对。乐普曰。限汝十日内下语得中即从汝发去。其僧冥搜久之无语。因经行偶入园中。师怪问曰。上座岂不是辞去。今何在此。僧具陈所以坚请代语。师不得已代曰。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那阻野云飞。其僧喜踊师嘱之曰。秖对和尚。不须言是善静语也。僧遂白乐普。乐普曰。谁下此语。曰某甲。乐普曰。非汝之语。其僧具言园头所教。乐普至晚上堂谓众曰。莫轻园头。他日住一城隍五百人常随也。师寻辞乐普。北还故山结卢而止。道俗归向。复游峨眉回住兴元。连帅王公礼重。后归故乡属兵火之后旧寺荒废。节帅创永安禅苑以居之。徒众五百余。僧问。知有道不得时如何。师曰。知有个什么。曰不可无也。师曰。恁么即合道得。曰道即不无争奈语偏。师曰。水冻鱼难跃山寒花发迟问如何是衲衣向上事。师曰。龙鱼不出海水月不吞光。问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时如何。师曰。鹤鹭并头蹋雪睡。月明惊起两迟疑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壁上画枯松蜂来不见蘂。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曰。异境灵松覩者皆羡。曰见后如何师曰。叶落已枝摧风来不得韵。问如何得生如来家。师曰。披衣望晓论劫不明。曰劫后如何明。师曰。一句不可得。师往游棘道。避昭宗蒙尘之乱。以汉开运丙午岁冬。鸣犍稚集僧嘱累。入方丈东向右胁而化。寿八十有九。腊六十。勅谥净悟禅师。
前江西逍遥山怀忠禅师法嗣
前袁州盘龙山可文禅师法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