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陵清凉文益禅师法嗣下三十三人
- 苏州荐福绍明禅师
- 泽州古贤谨禅师
- 宣州兴福可勋禅师
- 洪州上蓝守讷禅师
- 抚州覆船和尚
- 杭州奉先法瓌禅师
- 庐山化城慧朗禅师
- 杭州永明道鸿禅师
- 高丽灵鉴禅师
- 荆门上泉和尚
- 庐山大林僧遁禅师
- 池州仁王缘胜禅师
- 庐山归宗义柔禅师(已上一十三人见录)
- 泉州上方慧英禅师
- 荆州护国迈禅师
- 饶州芝岭照禅师
- 庐山归宗师慧禅师
- 庐山归宗省一禅师
- 襄州延庆通性大师
- 庐山归宗梦钦禅师
- 洪州舍利玄阐禅师
- 洪州永安明禅师
- 洪州禅谿可庄禅师
- 潭州石霜爽禅师
- 江西灵山和尚
- 庐山佛手岩因禅师
- 金陵保安止和尚
- 升州华严幽禅师
- 袁州木平道达禅师
- 洪州大宁道迈禅师
- 楚州龙兴德宾禅师
- 鄂州黄龙仁禅师
- 洪州西山道耸禅师(已上二十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襄州清谿洪进禅师法嗣二人
- 相州天平山从漪禅师
- 庐山圆通缘德禅师(已上二人见录)
- 金陵清凉休复禅师法嗣二人
- 金陵奉先慧同禅师(一人见录)
- 庐山宝庆庵道习禅师(一人无语句不录)
- 抚州龙济山绍修禅师法嗣一人
- 河东广原和尚(一人见录)
- 衡岳南台守安禅师法嗣二人
- 襄州鹫岭善美禅师(一人见录)
- 安州慧日院明禅师(一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漳州报劬院玄应禅师法嗣一人
- 报劬第二世仁义禅师(一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漳州隆寿无逸禅师法嗣一人
- 漳州隆寿法骞禅师(一人见录)
- 庐山归宗道诠禅师法嗣一人
- 筠州九峰义诠禅师(一人见录)
- 眉州黄龙继达禅师法嗣一人
- 第二世黄龙和尚(一人见录)
- 朗州梁山缘观禅师法嗣一人
- 郢州大阳山警玄禅师(一人见录)
第九世下
- 天台山德韶国师法嗣四十九人
- 杭州永明寺延寿禅师
- 温州大宁可弘禅师
- 苏州长寿朋彦大师
- 杭州五云山志逢大师
- 杭州报恩法端禅师
- 杭州报恩绍安禅师
- 福州广平守威禅师
- 杭州报恩永安禅师
- 广州光圣师护禅师
- 杭州奉先清昱禅师
- 天台普闻智勤禅师
- 温州雁荡愿齐禅师
- 杭州普门希辩禅师
- 杭州光庆遇安禅师
- 天台般若友蟾禅师
- 婺州智者全肯禅师
- 福州玉泉义隆禅师
- 杭州龙册晓荣禅师
- 杭州功臣庆萧禅师
- 越州称心敬琎禅师
- 福州严峰师术禅师
- 潞州华严慧达禅师
- 越州清泰道圆禅师
- 杭州九曲庆祥禅师
- 杭州开化行明大师
- 越州开善义圆禅师
- 温州瑞鹿遇安禅师
- 杭州龙华慧居禅师
- 婺州齐云遇臻禅师
- 温州瑞鹿寺本先禅师(已上三十人见录)
- 杭州报恩德谦禅师
- 杭州灵隐处先禅师
- 天台善建省义禅师
- 越州观音安禅师
- 婺州仁寿泽禅师
- 越州云门重曜禅师
- 越州大禹荣禅师
- 越州地藏琼禅师
- 杭州灵隐绍光禅师
- 杭州龙华绍銮禅师
- 越州碧泉行新禅师
- 越州象田默禅师
- 润州登云从坚禅师
- 越州观音朗禅师
- 越州诸暨五峰和尚
- 越州何山道孜禅师
- 越州大禹自广禅师
- 筠州黄蘗师逸禅师
- 苏州瑞光清表禅师(已上一十九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第十世
- 杭州报恩寺慧明禅师法嗣一人
- 福州保明道诚大师(一人见录)
- 金陵报慈道场文遂导师法嗣五人
- 常州齐云慧禅师
- 洪州双岭祥禅师
- 洪州观音真禅师
- 洪州龙沙茂禅师
- 洪州大宁奖禅师(已上五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杭州永明道潜禅师法嗣三人
- 杭州千光王瓌省禅师
- 衡州镇境志澄大师
- 明州崇福庆祥禅师(已上三人见录)
- 杭州灵隐清耸禅师法嗣九人
- 杭州功臣院道慈禅师
- 秀州罗汉愿昭禅师
- 处州报恩师智禅师
- 衢州瀫宁可先禅师
- 杭州光孝道端禅师
- 杭州保清遇宁禅师
- 福州支提辩隆禅师
- 杭州瑞龙希圆禅师(已上八人见录)
- 杭州国泰德文禅师(一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金陵报慈行言导师法嗣二人
- 洪州云居义能禅师(一人见录)
- 饶州北禅清皎禅师(一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金陵清凉泰钦禅师法嗣二人
- 洪州云居道齐禅师(一人见录)
- 庐山栖贤慧聪禅师(一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金陵报恩法安禅师法嗣二人
- 庐山栖贤道坚禅师
- 庐山归宗第十四世慧诚禅师(二人见录)
- 庐州长安院延规禅师法嗣二人
- 庐州长安辩实禅师
- 潭州云盖用清禅师(已上二人见录)
- 杭州永明寺延寿禅师法嗣二人
- 杭州富阳子蒙禅师
- 杭州朝明院津禅师(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苏州长寿院朋彦大师法嗣一人
- 长寿第二世法齐禅师
- 杭州普门寺希辩禅师法嗣二人
- 高丽国慧洪禅师
- 越州上林胡智禅师(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第十一世
行思禅师第九世下
金陵清凉文益禅师法嗣
前襄州清谿洪进禅师法嗣
前朗州梁山缘观禅师法嗣
郢州大阳山警玄禅师。僧问。丛林浩浩法鼓喧喧。向上宗乘如何举唱。师曰。他无个消息争肯应当。曰今日宗乘已蒙师指示。未审法嗣嗣何人。师曰。梁山点出秦时镜。长庆峰前一样辉。问如何是大阳境。师曰。孤鹤老猿啼谷韵。瘦松寒竹锁青烟。曰如何是境中人。师曰。作么作么。问如何是大阳家风。师曰。满缾倾不出大地勿饥人。问如何是佛。师曰。汝何不是佛。曰学人不会时如何。师曰。迢然不挂三秋月。一句当阳岂在灯。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解问不当。曰学人不会时如何。师曰。陕府铁牛人皆向。卞和得玉至今传。问如何是大阳透法身底句。师曰。大洋海底红尘起。须弥顶上水横流。问牛头未见四祖时为什么百鸟衔华。师曰。出户乌鸡头戴雪。曰见后为什么不衔华。师曰。杲日当天后乌鸡出户飞。
行思禅师第十世
前天台山德韶国师法嗣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延寿。余杭人也。姓王氏。总角之岁归心佛乘。既冠不茹荤。日唯一食。持法华经七行俱下。才六旬悉能诵之。感群羊跪听。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属翠岩永明大师迁止龙册寺大阐玄化。时吴越文穆王知师慕道。乃从其志放令出家。礼翠岩为师。执劳供众都忘身宰。衣不缯纩食无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寻往天台山天柱峰九旬习定。有鸟类尺鷃巢于衣𫌇中。暨谒韶国师一见而深器之密授玄旨。仍谓师曰。汝与元帅有缘。他日大兴佛事密受记。初住明州雪窦山学侣臻凑(咸平元年赐额曰资圣寺)师上堂曰。雪窦遮里迅瀑千寻不停纤粟。奇岩万仞无立足处。汝等诸人向什么处进步。时有僧问。雪窦一径如何履践。师曰。步步寒华结言言彻底氷。建隆元年忠懿王请入居灵隐山新寺为第一世。明年复请住永明大道场为第二世。众盈二千。僧问。如何是永明妙旨。师曰。更添香著。曰谢师指示。师曰。且喜勿交涉。师有偈曰。
问学人久在永明。为什么不会永明家风。师曰。不会处会取。曰不会处如何会。师曰。牛胎生象子碧海起红尘。问成佛成祖亦出不得。六道轮回亦出不得。未审出个什么不得。师曰。出汝问处不得。问承教有言。一切诸佛及佛法皆从此经出。如何是此经。师曰。长时转不停非义亦非声。曰如何受持。师曰。若欲受持者应须用眼听。问如何是大圆镜。师曰。破砂盆。师居永明道场十五载。度弟子一千七百人。开宝七年入天台山度戒约万余人。常与七众受菩萨戒。夜施鬼神食。朝放诸生类不可称算。六时散华。行道余力念法华经一万三千部。著宗镜录一百卷。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播于海外。高丽国王览师言教。遣使赍书叙弟子之礼。奉金线织成袈裟紫水精数珠金澡罐等。彼国僧三十六人亲承印记。前后归本国各化一方。以开宝八年乙亥十二月示疾。二十六日辰时焚香告众跏趺而亡。明年正月六日塔于大慈山。寿七十二。腊四十二。太宗皇帝赐额曰寿宁禅院。
前杭州永明寺道潜禅师法嗣
杭州千光王寺瓌省禅师温州陶山人也。姓郑氏。幼岁出家精究律部。听天台文句栖心于圆顿止观。后阅楞严文理宏𤀹未能洞晓。一夕诵经既久就案。若假寐梦中见日轮自空降开口吞之。自是倏然发悟。差别义门涣然无滞。后闻国城永明法席隆盛。专申参问。永明唯印前解无别指喻。即以忠懿王所遣衲衣授之表信。后住湖西严净院。开宝三年衢州刺史翁晟仰重师道。乃开西山创大禅苑。太宗皇帝改赐宝云寺额。请师居之。学者臻萃。师上堂曰。诸上座佛法无事。昔之日月今之日月。昔日风今日风。昔日上座今日上座。莫道举亦了说亦了。一切成现好珍重。师开宝五年壬申七月示疾不求医。三日前有宝树浴池现。师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二十七日晡时集众言别安坐而逝。寿六十有七。阇维舍利门人建塔。
前金陵清凉泰钦禅师法嗣
洪州云居山第十一世住道齐禅师洪州人也。姓金氏。礼百丈山明照禅师得度。遍历禅会学心未息。后遇法灯禅师机缘顿契。暨法灯住上蓝院。师乃主经藏。一日侍立次法灯谓师曰。藏主我有一转西来意话。汝作么生会。师对曰。不东不西。法灯曰。有什么交涉。曰道齐只恁么。未审和尚尊意如何。法灯曰。他家自有儿孙在。师于是顿明厥旨。初住筠州东禅院。僧问。如何是佛。师曰。汝是阿谁。问荆棘林中无出路。请师方便为畬开。师曰。汝拟去什么处。曰几不到此。师曰。闲言语。问不免轮回不求解脱时如何。师曰。还曾问建山么。曰学人不会乞师方便。师曰。放尔三十棒。问如何是三宝。师曰。汝是什么宝。曰如何。师曰。土木瓦砾。师次住洪州双林院。后住云居山。三处说法著语要搜玄拈古代别等集盛行诸方。此不繁录。至道三年丁酉九月示疾。八日申时令声钟集众。维那白云。众已集。师曰。老僧三处住持三十余年。十方兄弟相聚话道。主事头首勤心赞助老僧。今日火风相逼。特与诸人相见。诸人还见么。今日若见是末后方便诸人向什么处见。为向四大五阴处见。六入十二处见。遮里若见。便可谓云居山二十年间后学有赖。吾去后山门大众付契瓌开堂住持凡事更在勤而行之。各自努力珍重。大众才散。师归西挟告寂。寿六十九。腊四十八。今塔存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