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传灯录卷第六

大鉴下第十一世

大阳玄禅师法嗣

舒州投子山义青禅师青社。李氏子。七龄颕异。往妙相寺出家。试经得度。习百法论。未几叹曰。三祇途远自困何益。乃入洛听华严义若贯珠。尝读诸林菩萨偈。至即心自性。猛省曰。法离文字宁可讲乎。即弃游宗席。时圆鉴禅师居会圣岩。一夕梦畜青色鹰为吉征。届旦师来。鉴礼延之。令看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因缘。经三载。一日问曰。汝记得话头么试举看。师拟对。鉴掩其口。师了然开悟遂礼拜。鉴曰。汝妙悟玄机邪。师曰。设有也须吐却。时资侍者在傍曰。青华严今日如病得汗。师回顾曰。合取狗口。若更忉忉我即便呕。自此复经三年。鉴时出洞下宗旨示之。悉皆妙契。付以大阳顶相皮履直裰嘱曰。代我续其宗风。无久滞此善宜护持。遂书偈送曰。须弥立太虚。日月辅而转。群峰渐倚他。白云方改变。少林风起丛。曹溪洞帘卷。金凤宿龙巢。宸苔岂车碾。令依圆通秀禅师。师至彼无所参问唯嗜睡而已。执事白通曰。堂中有僧日睡当行规法。通曰。是谁。曰青上座。通曰。未可。待与按过。通即曳杖入堂。见师正睡。乃击床呵曰。我这里无闲饭与上座吃了打眠。师曰。和尚教某何为。通曰。何不参禅去。师曰。美食不中饱人吃。通曰。争奈大有人不肯上座。师曰。待肯堪作甚么。通曰。上座曾见甚么人来。师曰。浮山。通曰。怪得恁么顽赖。遂握手相笑归方丈。由是道声籍甚。初住白云。次迁投子。上堂召大众曰。若论此事如鸾凤冲霄不留其迹。羚羊挂角那觅乎踪。金龙不守于寒潭。玉兔岂栖于蟾影。其或主宾若立。须威音世外摇头问答言陈仍玄路旁提为唱。若能如是犹在半途。若更凝眸不劳相见。上堂。宗乘若举凡圣绝踪。楼阁门开别户相见。设使卷帘悟去岂免旁观。春遇桃花重增眼病。所以古人道。向上一路千圣不传。诸仁者。既是不传。为甚么铁牛走过新罗国里。遂喝曰。达者须知暗里惊。僧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师曰。威音前一箭。射透两重山。曰如何是相传底事。师曰。全因淮地月。得照郢阳春。曰恁么则入水见长人也。师曰。秖知荆玉异。那辨楚王心。僧礼拜。师以拂子击之。复曰。更有问话者么。如无彼此著便。问和尚适来拈香祝延圣寿。且道当今年多少。师曰。月笼丹桂远。星拱北辰高。曰南山直耸齐天寿。东海洪波比福源。师曰。双凤朝金阙。青松古韵高。曰圣寿已蒙师指示。治化乾坤事若何。师曰。不如缄口退。却是报皇恩。师示寂书偈曰。两处住持。无可助道。珍重诸人。不须寻讨。投笔奄息。阇维多灵异兹不尽具获设利五色。同灵骨塔于寺北三峰庵。

雪窦显禅师法嗣

越州天衣义怀禅师永嘉乐清陈氏子也。世以渔为业。母梦星殒于屋乃孕。及产尤多吉祥。儿时坐船尾。父得鱼付师贯之。师不忍乃私投江中。父怒笞之。师恬然如故。长游京师依景德寺为童行。天圣中试经得度。谒金銮善叶县省。皆蒙印可。遂由洛抵龙门。复至都下欲继宗风。意有未决。忽遇言法华拊师背曰。云门临济。去及至姑苏礼明觉于翠峰。觉问。汝名甚么。曰义怀。觉曰。何不名怀义。曰当时致得。觉曰。谁为汝立名。曰受戒来十年矣。觉曰。汝行脚费多少草鞋。曰和尚莫瞒人好。觉曰。我也没量罪过汝也没量罪过尔作么生。师无语。觉打曰。脱空谩语汉出去。入室次。觉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师拟议。觉又打出。如是者数四。寻为水头。因汲水折担忽悟。作投机偈曰。一二三四五六七。万仞峰头独足立。骊龙颔下夺明珠。一言勘破维摩诘。觉闻拊几称善。后七坐道场。化行海内嗣法者甚众。住后僧问。如何是佛。师曰。布发掩泥横身卧地。曰意旨如何。师曰。任是波旬也皱眉。曰恁么则谢师指示。师曰。西天此土。问学人上来请师说法。师曰。林间鸟噪水底鱼行。上堂。须弥顶上不扣金钟。毕钵岩中无人聚会。山僧倒骑佛殿。诸人反著草鞋。朝游檀特暮到罗浮。拄杖针筒自家收取。上堂。衲僧横说竖说。未知有顶门上眼。时有僧问。如何是顶门上眼。师曰。衣穿瘦骨露。屋破看星眠。上堂。夫为宗师须是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遇贱即贵遇贵即贱。驱耕夫之牛令他苗稼丰登。夺饥人之食令他永绝饥渴。遇贱即贵握土成金。遇贵即贱变金成土。老僧亦不驱耕夫之牛亦不夺饥人之食。何谓耕夫之牛。我复何用。饥人之食。我复何餮。我也不握土成金也不变金作土。何也。金是金土是土。玉是玉石是石。僧是僧俗是俗。古今天地古今日月古今山河古今人伦。虽然如是。打破大散关几个迷逢达磨。上堂。雁过长空影沈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若能如是方解向异类中行。不用续凫截鹤夷岳盈壑。放行也百丑千拙。收来也挛挛拳拳。用之则敢与八大龙王鬪富。不用都来不直半分钱。参。僧问。天不能盖地不能载。未审是甚么人。师曰。掘地深埋。曰此人还受安排也无。师曰。土上更加泥。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曰。长江无六月。曰见后如何。师曰。一年一度春。室中问僧。无手人能行拳。无舌人解言语。忽然无手人打无舌人。无舌人道个甚么又曰。蜀魄连宵叫。鵽鸠终夜啼。圆通门大启。何事隔云泥。晚年以疾居池阳杉山庵。门弟子智才住临平之佛日。迎归侍奉。才如苏城未还。师速其归。及踵门师告之曰。时至吾行矣。才曰。师有何语示徒。乃说偈曰。红日照扶桑。寒云封华岳。三更过铁围。拶折骊龙角。才问。卵塔已成如何是毕竟事。师举拳示之。遂就寝推枕而寂。塔全身寺东之原。崇宁中谥振宗禅师。

洞山子荣禅师法嗣

江州圆通祖印居讷禅师。梓州中江蹇氏之子。初生有神光满室。年十一依汉州什邡竹林寺僧元昉出家。十七试法华得度受具。以讲学冠两川。耆年多下之。会有禅者自南方还。称祖道被天下。马大师什邡人应般若多罗谶。蜀之豪俊以经论闻者。如亮公。而亮公弃徒隐西山。如鉴公。而鉴公焚疏钞。称滴水莫敌巨海。师怃然。良久曰。汝知其说乎。禅者曰。我不能知也。子欲知之何惜一往。师于是出蜀放浪荆楚。屦阅寒暑迄无所得。西至襄州。洞山荣座下留止十年。读华严论至曰须弥在大海中高八万四千由旬。非手足攀揽可及。以明八万四千尘劳山住烦恼大海。众生有能于一切法无思无为。即烦恼自然枯竭。尘劳成一切智之山。烦恼成一切智之海。若更起心思虑即有攀缘。即尘劳愈高烦恼愈深。不能至诸佛智顶。师即豁然有省。叹曰。石巩云。无下手处。而马祖云。旷劫无明今日一切消灭。非虚语也。后游庐山道价日增。南康太守程师孟。请住归宗。遂嗣荣禅师。又住圆通。仁宗皇帝闻其名。皇祐初诏住十方净因禅院。以目疾坚辞不赴。举本院书记怀琏自代。于是诏琏。琏至。引对问佛法大意称旨。赐琏号大觉禅师赐师号祖印禅师。住持二十年。移住四祖开先两刹。师临众简严不妄言笑。常入定初叉手自如。中夜渐升至膺。侍者每视以候鸡鸣。其精进如此。既老退居宝积岩。时江州牧刘公述每造师问道。一日忽辞刘公归。沐浴端坐示寂。刘公率缁俗送往茶毘。火焰中白气上贯太阳。大众惊仰。欧阳文忠公贬异教者。独尊敬师。每问南来士人。曾见讷禅师否。又与老苏明允游相好云。

续传灯录卷第六

续传灯录卷第七目录

    大鉴下第十二世

    • 石霜圆禅师法嗣五十人

    • 黄龙慧南禅师
    • 杨岐方会禅师
    • 翠岩可真禅师
    • 蒋山赞元禅师
    • 武泉山政禅师
    • 双峰省回禅师
    • 大宁道宽禅师
    • 道吾悟真禅师
    • 蒋山保心禅师
    • 百丈惟政禅师
    • 香山蕴良禅师
    • 南峰惟广禅师
    • 大沩德干禅师
    • 灵山本言禅师
    • 广法源禅师
    • 灵隐德章禅师(已上十六人见录)
    • 太平戴休禅师
    • 洛浦景韶禅师
    • 天童青遂禅师
    • 净慈简程禅师
    • 药山义铣禅师
    • 罗汉居奉禅师
    • 永乐悦禅师
    • 寿宁真禅师
    • 藏院行原禅师
    • 乌龙应光禅师
    • 净慈志坚禅师
    • 报本澄悦禅师
    • 荐福岑禅师
    • 普照修戒禅师
    • 石室应禅师
    • 资福海善禅师
    • 大罗永宁禅师
    • 金刚德禅师
    • 云际信安禅师
    • 兴化得一禅师
    • 幕阜庆余禅师
    • 罗山仁彻禅师
    • 承天了文禅师
    • 普门洪泽禅师
    • 菩提光用禅师
    • 罗山惟慎禅师
    • 法石德雅禅师
    • 翠峰泽禅师
    • 泗洲善集禅师
    • 泗洲源禄禅师
    • 古田善侍者
    • 鹿菀素侍者
    • 永上座禅师
    • 提刑杨畋居士(已上三十四人无录)

      琅邪觉禅师法嗣二十八人

    • 定慧超信禅师
    • 泐潭晓月禅师
    • 姜山方禅师
    • 白鹿显端禅师
    • 琅邪智迁禅师
    • 凉峰洞渊禅师
    • 真如方禅师
    • 兴教坦禅师
    • 归宗可宣禅师
    • 长水子璿禅师(已上十人见录)
    • 琅邪继诠禅师
    • 西余忠禅师
    • 公安子和禅师
    • 黄龙有新禅师
    • 玉泉悟空禅师
    • 天竺智月禅师
    • 圆通智珂禅师
    • 崇胜文捷禅师
    • 证圣良禅师
    • 九𤪀仁益禅师
    • 甘露亮禅师
    • 玉泉务本禅师
    • 黄鹤可慧禅师
    • 褒禅忠禅师
    • 褒禅用孙禅师
    • 法海亮禅师
    • 开圣晓严禅师
    • 待制查公居士(已上十八人无录)
续传灯录卷第七目录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