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传灯录卷第十六

大鉴下第十三世

黄龙南禅师法嗣

潭州石霜琳禅师。初行脚时与夹山龄同行。久依佛日才禅师罢参矣。因与龄同游黄蘗。见慧南禅师小参。不喻其旨。师遂求入室。龄大怒痛敺一顿而去。师独留未几大悟黄龙宗旨。机锋颕脱名振丛林。在南公坐下与文关西英邵武等齐名。遂开法于石霜。上堂示众曰。霜华一境极目萧然。枯木堂前风行草偃。渌水滔滔无尽。白云合而还开。往来禅客饱足。观光林下相逢。呵呵大笑。且道笑个什么。良久曰。烟村三四月别是一家春。下坐。又曰。或谈玄或说妙。德山临济拍手笑。更言无说是菩提。多年梁上生芝草咦。僧问。拈槌举拂拈放一边请师答话。师曰。高著眼。僧云。作家宗师。师曰。脚下蹉过。僧以坐具画一画。师曰。自领出去。又问。法王出世请施号令。师曰一二三四五。僧云。法令施行。师曰。潇湘船子。问慈云蔼蔼慧日辉辉。大众欣然乞师一接。师曰好。僧云。不言含有象。何处谢无私。师曰。石女溪边笑点头。问石霜枯木重生时如何。师曰。海底金龟走。天边玉兔明。僧云。恁么则觉花开有地。果熟自然香。师曰。须弥顶上面南行。师说法颇类真净。然于真净不相识而心敬之。在石霜时真净在洞山。师以颂送僧。见之有曰。憧憧四海求禅者。不到新丰也是痴。师于元丰七年三月初八日净发沐浴。至夜小参曰。平生行脚方始见人。平生参禅始终得力。成佛作祖不离方寸。镬汤炉炭只在如今。这个消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听吾一颂。大幻一段。光明灿烂。芒恼众生。早晚分散。夜半端然示寂。阇维得舍利葬于本山。

南康军云居元祐禅师。姓王氏信州上饶人。年十三师事博山承天沙门齐晟。二十四得度具戒。时南禅师在黄蘗。即往依之十余年。南殁去游湘中。庐于衡岳马祖故基。衲子追随声重荆楚间。谢师直守潭州欲禅道林尽礼致师为第一世。师欣然肯来。道林峰房蚁穴间见峰峦层出。像设之多冠于湘西。师夷廓之为虚堂为禅室。以会四海之学者。役夫不敢坏像设。师自锄弃诸江曰。昔本不成今安得坏。吾法尚无凡情。况存圣解乎。六年而殿阁崇成。弃之去游庐山。南康太守陆公畤请住玉磵寺。徐王闻其名奏赐紫方袍。师作偈辞之曰。为僧六十鬓先华。无补空门愧出家。愿乞封回礼部牒。免辜卢老衲袈裟。人问其故。师曰。人主之恩而王公之施。非敢辞以近名也。但以法本等耳。昔惠满不受宿请云。天下无僧乃受汝供。满何人哉。王安上者荆公之弟问法于师。以云居延之。师欣然应之曰。当携此骨归葬峰顶耳。登舆而去。师初开堂。问答罢乃曰。新启法筵人天会集。稀逢难遇正在此时。还更有乘时适变底衲僧么。出来与汝证据。良久曰。不出头者是好手。虽然如是道林今日已向平地上吃交了也。赖遇金粟大士有不二法门放一线道。道林方解开布袋头。足可以施展家风。向无佛处称尊。便乃指点三界目视四维。偃仰尧天高歌舜日。举音王调唱菩萨蛮。奏没弦琴含太古意。当是时文殊休惆怅。普贤谩沈吟。任是千圣出头来异口同音。也不消一劄。久立珍重。上堂。月色和云白。松声带露寒。好个真消息。凭君仔细看。黄龙先师和身放倒。还有人扶得起么。祖祢不了殃及儿孙。击禅床下座。又示众曰。一切声是佛声。以拂子击禅床曰。梵音深远令人乐闻。又曰。一切色是佛色。乃拈起拂子曰。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已到之者顶载奉行。未到之者应如是知如是信。击禅床下座。师于壬申年七月七日夜子时方丈敷坐。谓大众曰。三处住持不传一法。火风聚散物理常情。吾灭后不得随世俗厚葬缞绖哭泣。当禀我佛西天竺法火化归塔。遂说偈曰。今年六十六。三处因缘足。夜半火烧山。跳入火中浴。言毕示寂。阇维得五色舍利。塔建于云居山。师清癯发白不剪。风度英特。说法好讥呵诸方。雅自称王祐上坐云。

报本慧元禅师。潮州倪氏。垂髫凛然如老成人。群儿戏于前袖手趺坐而已。父母商略云。儿材如此岂堪世用。令事佛僧乃可耳。师闻之即矍然起拜。遂依城南精舍诵法华经。年十九剃发受具。游方至京师寓止华严。有圆明法师者。见而异之云。上人齿少从何至此所求何事。曰慧元从南海来无他求惟求佛法。圆明笑云。王城声利捷径酒色樊笼横目争夺日有万端。宁有佛法乎。佛法尽在南方也。师乃自洛京游襄汉遍历名山。所至亲近知识。然俱无解悟。治平二年春至黄龙。时南新自积翠来龙象四集。师每坐下板。辄自引手反复视之曰。宁有道理而云似佛手。知吾家潮阳。而乃复问。生缘何处乎。一日顿悟尽释所疑遂发去。熙宁元年入吴。开法于吴江寿圣寺。遣僧造黄龙投法嗣书。南视其名谓专使。吾偶忘此僧。书未欲开。可令亲来见老僧。专使反命。师即日腰包而来至豫章。而南已圆寂因留叹息。适晦堂老人出城相会。与师语大奇之。深恨老师不及见。留逾月乃复还吴中。道俗师尊之。又延住昆山慧严院十年。尝夜舟归自霅川。寇劫舟白刃交错。舟人惊怖不知所出。师安坐徐曰。钱帛皆施汝。人命不可害也。盗既去。至旦人来视舟意师死矣。而貌和神凝如常日。其临生死祸福能脱然无累如此。元祐四年移住承天万寿寺众益盛。躬自持钵至湖州。湖人云。师到处为家。何苦独爱姑苏。固留不使还。苏人闻之争持杖捶哗以入湖。云何为夺我邦善知识。政当见还。否则有死而已。师怡然不悋情去留曰。吾任缘耳。相守弥月。苏人食尽乃去。竟为湖人所有。遂住报本禅院。六年十一月十六日升坐说偈曰。五十五年梦幻身。东西南北孰为亲。白云散尽青山外。万里秋空片月新。言讫而化。右司谏陈公莹中在湖亲见其事云。师为人孤硬风度甚高。威仪端重危坐终日。南禅师门弟子能踪迹其行藏者惟师而已遗言葬岘山之阳。门弟子元正问。何独念岘山乎。师曰。他日可建寺。后三十年太师楚国公王黼追想师道。为请于朝赐谥证悟禅师。塔曰定应。有旨建显化寺。岁度僧以奉香火云。

吉州禾山德普禅师。生于緜州蒲氏。少尚气节有卓识。见富乐山静禅师。合爪作礼曰。此吾师也。静与语奇之。携归山中阴察之。其作止类老头陀。静云。此子赋性豪纵不受控御。而能折节杵臼炊爨间。以事众为务是为希有。年十八得度受具秀出讲席。解唯识起信论。两川无敢难诘者。号义虎。罪圭峰疏义多臆说摘其失处。诫学者不可信。老宿皆数之云。圭峰清凉国师所印。可汝敢雌黄。蚍蜉撼树汝今是矣。师叹曰。学者以名位惑久矣。清凉圭峰非有四目八臂也。奈何甘自退屈乎。乃出蜀至荆州金銮。夜与一衲偶忘其名。衲见了山情庵主。师闻其饱参。问之曰经论何负禅宗。而长老多讥呵之耶。衲云。以其是识情义理思想边量。非能发圣得道。脱有发圣得道者。皆藉之以为缘耳。傥不因自悟。唯经论是仗则能读能知能见能解者。皆证圣成道去矣。宁尚与仆辈俯仰耶。唯以死语是所知障故。祖师西来也。如经言。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汝信之乎。对曰。世尊之语岂敢不信。衲云。既信矣则尚何区区远来乎。对曰。闻禅宗有别传法故来耳。衲笑云。是则未信非能信也。师曰。其病安在。衲云。积翠南禅师出世久。子见之不宜后。见则当使汝疾有瘳矣。师即日遂行。以熙宁元年至黄龙。问阿难问迦叶。世尊付金襕外复传何法。迦叶呼阿难。阿难应喏。迦叶云。倒却门前刹竿著。意旨如何。南公云。上人出蜀会到玉泉否。曰曾到。又问曾挂塔否。曰。一夕便发。南公云。智者道场关将军打供与结缘几时何妨。师默然良久理前问。南公俛首。师趋出豁然有省。大惊曰。两川义虎不消此老一唾。八年秋游螺川。待制刘公请住慧云禅院七年。迁住禾山十有二年。元祐五年十二月十五日谓左右曰。诸方尊宿死丛林必祭。吾以为徒虚设。吾若死汝曹当先祭。乃令从今办祭。众以其老又好戏语。问云。和尚几时迁化。曰汝辈祭绝即行。于是帏寝堂坐师其中。致祭读文跪揖上食。师饫飡自如。自门弟子下及庄力日次为之。至明年元日祭绝。曰明日雪晴乃行。至时晴忽雪。雪止师坐焚香而化。阅世十六有七。坐四十九夏。全身塔于寺之左。

东京慧林佛陀德逊禅师。姓杨氏福州侯官人也。少习儒业学问该博颇著声誉。忽厌尘纷发志求道。遂依东京天宁寺慧照上人出家。试经得度遍扣知识。造南禅师法席投机开悟。久为侍者复游讲席。初出世汾阳之净土。次迁太原之白云。常坐不卧缁素钦服。齿腊既高道行益固。遂奉诏住慧林。开堂日。

哲宗皇帝遣中使降香。师升座问答罢。乃曰。传持此事岂以摇鼓舌驰骋言锋而可议。然于方便门中事无一向。是故文殊以无住为本。曹溪以无念为宗。无念之宗。为万法之宗。无住之本为万法之本。众生弃本逐末背觉合尘。一失其源迷而不复。故祖师西来不立文字特唱宗乘。只教诸人明见自性与佛同寿。歇则菩提不从人得。佛言。我于然灯佛所无一法可得。然灯佛方与我受记。若有一法可得。然灯佛即不与我受记。如是举唱犹是化门。且道不落化门一句作么生道。冬无寒腊下看。复曰。诸仁者。道非隐显遇缘即宗。法无去来因时而会。若缘时而未会。虽佛祖亦何为。且恢张祖席创立丛林。岂一僧之所能。必假国王大檀越为之护助。佛日乃可光扬。自昔京城未闻是道。先帝始建法幢。延四海之高流。为一时之大事。故今日佛道如此之盛 皇帝陛下少践丕图早闻妙法。不忘佛记克绍前芳。遂令山野之人获预朝廷之命。即将此开堂善利。上祝圣寿无疆。伏愿舜日与佛日齐明。尧风与祖风并扇。万邦无事。时当熙盛之年。四海晏清。人乐升平之化。久立珍重。洎哲宗升遐。百日入内。赐号佛陀禅师。未几太后上仙。师又被诏入内升座举扬般若。赐赉甚厚。黄龙法道至是始盛于京都。于大观间示寂。

慧林冲禅师法嗣

瑞岩子鸿禅师法嗣

天钵文慧重元禅师法嗣

续传灯录卷第十六(终)

续传灯录卷第十七目录

    大鉴下第十四世

    • 丹霞淳禅师法嗣九人

    • 天童正觉禅师
    • 长芦清了禅师
    • 大洪庆预禅师
    • 治平湡禅师(已上四人见录)
    • 武当佛岩禅师
    • 大乘升禅师
    • 随州修山和尚
    • 大阳满禅师
    • 归宗明禅师(已上五人无录)

      香山净因成禅师法嗣十一人

    • 天封子归禅师
    • 吉祥法宣禅师
    • 护国守昌禅师
    • 丹霞普月禅师
    • 妙慧尼慧光禅师(已上五人见录)
    • 妙峰云禅师
    • 金山坚禅师
    • 天宁珂禅师
    • 龙池预禅师
    • 双泉月禅师
    • 南岳龙王云禅师(已上六人无录)

      宝峰照禅师法嗣九人

    • 圆通德止禅师
    • 真如道会禅师
    • 智通景深禅师
    • 花药智朋禅师(已上四人见录)
    • 乌巨如懿禅师
    • 仰山季禅师
    • 报恩通禅师
    • 荐福臻禅师
    • 天王聪藏主(已上五人无录)

      石门易禅师法嗣五人

    • 青原齐禅师
    • 天衣聪禅师
    • 香山尼佛通禅师(已上三人见录)
    • 九顶慈普禅师
    • 无为义耸禅师(已上二人无录)

      天宁誧禅师法嗣一人

    • 熊耳慈禅师(见录)

      大沩喆禅师法嗣三十人

    • 智海道平禅师
    • 泐潭景祥禅师
    • 光孝慧兰禅师
    • 东明仁仙禅师
    • 普照晓钦禅师
    • 东林自遵禅师
    • 福严寘禅师
    • 东明迁禅师
    • 道吾汝能禅师
    • 兴教慧淳禅师
    • 罗浮希声禅师
    • 兴阳贤禅师
    • 永安妙喜禅师(已上十三人见录)
    • 禾山慧晓禅师
    • 中峰智源禅师
    • 灵泉道坚禅师
    • 清居文喆禅师
    • 万寿子升禅师
    • 崇因正禅师
    • 嘉佑辩禅师
    • 岳麓海禅师
    • 沩山云蔼首座
    • 齐荣首座
    • 沩山永庵主
    • 净福慧文禅师
    • 瑞峰道宗禅师
    • 昭觉师范禅师
    • 万寿道倧禅师
    • 云峰清悟禅师
    • 象耳子真禅师(已上十七人无录)

      雪窦雅禅师法嗣四人

    • 光孝普印禅师(一人见录)
    • 龙游清韵禅师
    • 石门永熙禅师
    • 禅林永觉禅师(已上三人无录)

      庆善宗震禅师法嗣一人

    • 庆善普能禅师(一人见录)

      净土思禅师法嗣二人

    • 万寿法诠禅师
    • 庆善守隆禅师(二人见录)

      护国月禅师法嗣一人

    • 护国慧本禅师(见录)

      护国祐禅师法嗣一人

    • 资圣则圆禅师(无录)

      南禅慧禅师法嗣

    • 萧山法诠禅师
    • 宝林道芳禅师(二人无录)

      万寿圆禅师法嗣三人

    • 国清照禅师
    • 慧严觉禅师
    • 永怀荣禅师(已上三人无录)

      福昌端禅师法嗣一人

    • 王屋资禅师(无录)

      天禧永禅师法嗣一人

    • 添上座(无录)

      鹿门灯禅师法嗣一人

    • 白马熙禅师(无录)

      西京尼道深禅师法嗣二人

    • 奉圣绍才禅师
    • 妙慧智安禅师(已上二人无录)

      大洪守遂禅师法嗣二人

    • 大洪庆显禅师(见录)
    • 荆州公安愍(无录)
续传灯录卷第十七目录(终)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