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2084

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上目录

  • 第一优填王波斯匿王释迦金木像感应
  • 第二影胜大王释迦画像感应
  • 第三汉土最初释迦灵像感应
  • 第四梁祖武帝请释迦瑞像感应
  • 第五凝观寺僧法庆未毕释迦像感应
  • 第六唐陇西李太安妻为安造释迦像救死感应
  • 第七悟真寺释惠镜造释迦弥陀像见净土相感应
  • 第八健陀罗国二贫人各一金钱共画一像感应
  • 第九唐虞安良助造释迦像免苦感应
  • 第十北印度国沙门达磨流支感释迦感应
  • 第十一鸡头摩寺五通菩萨请阿弥陀佛图写感应
  • 第十二隋安乐寺释惠海图写无量寿像感应
  • 第十三隋朝僧道喻三寸阿弥陀像感应
  • 第十四并州张元寿为亡亲造阿弥陀像感应
  • 第十五释道如为救三途众生造阿弥陀像感应
  • 第十六宋沙门释僧高造丈六无量寿像感应
  • 第十七阿弥陀佛化作鹦鹉引接安息国感应
  • 第十八阿弥陀佛作大鱼身引接捕渔人感应
  • 第十九信妇言称阿弥陀佛名感应
  • 第二十十念往生感应
  • 第二十一释俊惠图造阿閦佛像感应
  • 第二十二天竺波罗门造药师形像得子五十年寿感应
  • 第二十三昔一贵姓祈请药师灵像得富贵感应
  • 第二十四贫人以一文铜钱供药师像得富贵感应
  • 第二十五破戒者称药师名戒还得净感应
  • 第二十六夏侯均造药师形像免罪感应
  • 第二十七药师如来救难产苦感应
  • 第二十八温州司马家室亲属一日之中造像药师七躯感应
  • 第二十九造毘卢舍那佛像拂障难感应
  • 第三十圣无动尊自称无价驮婆感应
  • 第三十一释含照图写千佛像感应
  • 第三十二胎藏曼荼罗相传感应
  • 第三十三金刚界曼陀罗传弘感应
  • 第三十四建金刚界灌顶道场祈雨而得感应
  • 第三十五礼拜金刚界大曼陀罗图感应
  • 第三十六念胎藏大曼陀罗诸尊像感应
  • 第三十七汉明帝时佛舍利感应
  • 第三十八吴王围寺执僧舍利浮光于钵上感应
  • 第三十九唐阿得造塔放还感应
  • 第四十五级未就临刑刃断感应
  • 第四十一庙神奉绢世高起塔离蟒身感应
  • 第四十二昔须达长者图度精舍地感应
  • 第四十三灭后建立精舍地感应
  • 第四十四沙弥以杖加精舍为壁木延寿感应
  • 第四十五拂精舍庭生天感应
  • 第四十六昔于父母故宅地造精舍感应
  • 第四十七室罗伐悉底国寺蔽大祠感应
  • 第四十八昔贫儿以木叶戏作寺延寿感应
  • 第四十九比丘补寺壁孔延寿感应
  • 第五十昔金地国王治古寺延寿感应

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之上

第一优填王波斯匿王释迦金木像感应(出阿含观佛造像游历记律。及西国传志诰等)

释迦牟尼如来成道八年。思报母摩耶恩。从祇洹寺起。往忉利天。于善法堂中金石之上。结跏趺坐。尔时摩耶。出两道乳。润世尊唇。示亲子缘。佛为说法。是时人间四众。不见如来。渴仰忧愁。如丧父母。如箭入心。共往世尊所住处。园林庭宇。悉空无佛。倍加悲恋。不能自止。问阿难言。如来今日竟为所在。阿难报曰。我亦不知。二王思都如来。遂得苦患。尔时优填王。勅国界内诸奇巧师匠。而告之曰。我今欲作佛像。巧匠白王言。我等不能作佛妙相。假使毘首羯摩天。而有所作。亦不能得似于如来。我若受命者。但可摸拟螺髻玉毫少分之相。诸余相好光明威德难及。谁能作耶。世尊来会之时所造形像。若有戏误。我等名称普并皆退失。窃共筹量。无能敢作。复白王言。今造像应用纯紫栴檀之木。文理体质坚密之者。但其形相。为座为立。高下若何。王以此语问臣。智臣白王言。当作坐像。一切诸佛。得大菩提。转正法轮。现大神变。作大佛事。皆悉坐故。应作坐师子座结跏趺坐之像。时毘首羯摩。变身为匠。持诸刻器。到于城门白言。我今欲为大王造像。王心大喜。与主藏臣。于内藏中。选择香木。肩荷负持。与天匠而谓之言。仁为造像。令与如来形相似。时大目连。请佛神力。往令图相。还返操斧破木。其声上彻忉利天。至佛会所。以佛力声所及处。众生闻者。罪垢皆得消除。盲者得眼。聋者能闻。哑者能言。丑者端正。贫者得福。乃至三途离苦得乐。一切未曾有益。皆悉现起。是时天匠。不日而成。高七尺。或云五尺。机见不同。面及手足。皆紫金色。王见相好。心生净信。得柔顺忍。业障烦恼并消除。唯除曾于圣人起恶语业。是时波斯匿王。复召国中巧匠。欲造佛像。而生此念。如来形体。莫如真金。即纯以紫摩金。而作高五尺。尔时阎浮之内。始此二如来像。尔时如来。过夏经九十日已。告四众言。却后七日。当下至阎浮提僧伽尸国大池水测。时天帝告自在天。从须弥顶至池水。作三径路。金银水精。或时地作。或净居天作也。是时如来踏金道。时五王往诣佛所。迦尸国波斯匿王。拔嗟国优填王。五都人民之主恶生王。南海主优陀延王。摩诃陀国瓶沙王。头面礼足。尔时优填王。顶戴佛像。并诸上供珍异之至佛所。而一奉献佛。时木像从座而起。如生佛足步虚空。足下雨华。放光明来迎世尊。合掌叉手。为佛作礼少似于佛。而说偈言。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时。大工造像声。远闻善法堂。三十三天众。同音皆随喜。未来世造像。获无量胜福。尔时世尊。亦复长跪合掌向像。于虚空中。百千化佛。亦皆合掌。其像躬低头。世尊亲为摩顶授记曰。吾灭后一千年外。当于此土为人天作大饶益。我诸弟子。以付属汝。若有众生。于佛灭后造像。幡华众香持用供养。是人来世。必得见佛。出生死苦。尔时优填王。白世尊言。前佛灭度造像者。犹在世不。佛言。我以佛眼普见十方。前佛灭度后造像者。皆生十方佛前。无有一人犹在生死。但造菩萨像者。故留在世。瓶沙王是也。尔时木像。白生佛言。世尊前进。可入精舍。世尊亦语像言。止止不须说。我缘将尽。入灭不久。汝在世间。久利众生。在前而入灭。若在后者。人生轻慢。再三往复。其像进却还本位。于是世尊自移于寺边小精舍之内。与像异处。相去二十步。优填王。欢喜不能自胜。于时五王白世尊曰。当云何造立神寺。尔时世尊申右手。从地中出迦叶佛寺。以此为法。时五王即于彼处。起大神寺。安置其像而去云云。

第二影胜大王画释迦像感应(出毘奈耶律文)

佛在竹林园。时赡部州内有二大城。一名花子。二名胜音。此之二城。互有衰盛。时胜音城人民富盛。王名仙道。正法治国。无怨病苦。五谷成就。夫人名顶髻。有二大臣。一名利益。二名除患。时王舍城王名影胜。夫人名胜身。太子名未生怨。大臣名行雨。尔时仙道大王。朝集大会。告众人曰。颇有余国丰乐与我国相似不。时有摩揭陀国兴易之人白王。于东方有王舍城。其国与王国相似。仙道闻之。于影胜生爱念心。问大臣曰。彼国何所乏。答谓。彼处无宝。王以妙宝盛满金箧。并以勅书遣使。送与影胜王。王览书并闻国信。大欢喜曰。彼国何乏少。诸人答。彼无好叠。时王即以国所出大叠盛箱箧。准知上事报仙道王。并致书信。刻胜音城仙道王。见庆喜问使者曰。王之形状如何。报曰。其形长大。一似大王。性行雄猛。躬为征战。王即依量造五德上甲。令使送者。一盛热之时著便凉冷。二刀斫不入。三箭射不穿。四避诸毒。五能发光明。王甲造毕裁勅书。送使者持去奉影胜。王览书视甲。心生希有。商量准直金钱十亿。使忧念。我国无此。如何酬耶。时行雨大臣。见王带忧色问由。王具答。大臣曰。彼国王唯赠一领宝甲。王之国内有佛。之人中妙宝。十方无与等者。王曰。诚有此事。欲如之何。大臣曰。可于叠上画世尊像。遣使驰送。王曰。若尔白佛。时王以事白佛。佛言。善哉妙意。可画一铺佛像送与彼王。其画像法。先画像已。于其像下书三归依。次书五学处。即五戒也。次书十二缘生流转还灭。上边书二颂。颂曰。

汝当求出离
于佛教勤精
能降生死中
如象推草舍
于此法律中
常修不放逸
能竭烦恼海
当尽苦边际

书讫授使。应报洗曰。汝持画像至本国时。可于广之处悬缯幡盖。香花布列盛设庄严。方开其像。若有问此是何物。答彼言。此是世尊形像。舍于王位成正觉。下字义次第可答之。时影胜王欢喜而去。具画像书其事状。收金银函。作勅书报仙道王。仙已开读忿怒。告大臣曰。未知彼国有何奇异胜妙信物。书云。可两驿手平治道路。严饰城隍。花盖幢幡集诸人众。遣我自领四兵远出迎摄。仙道看此形呪。意欲相轻。卿等宜应集四兵。我自亲往。伐摩揭陀国。大臣奏曰。曾闻彼王大度量。不可轻大王。今可顺其言。王如封书陈供。引至城邑。开画像瞻仰而住。于时中国商人共来。异口同音。唱南谟佛陀等。王闻之遍体毛竖。次第问其义。商人具答。王诵其文还宫。依文思惟。至天明不起于座。得初果庆悦说偈曰。

敬礼大医王
善疗于心病
世尊虽在远
能令惠眼明

即以书报影胜曰。我赖仁恩见真谛。欲见苾刍。令来至此。影胜读书白佛。佛观知迦多演那。于彼有缘。便命遣之受教。时五百苾刍。往胜音城。时影胜报仙道曰。承悟缘生得初果。欲相见苾刍。佛言。五百苾刍。远起祈请。仁自来迎。造一大寺。营五百房。得福无量。仙道读书已如言。尊者随机说法。或得罗汉。乃至发趣大乘。时宫内女人请尊者。不许入女人中说法。有比丘尼。为彼可说法。仙道作书报影胜。影胜白佛。遣世罗等五百尼。受教往为说法。时月光夫人。命终生天上。来下惊觉大王。王悲喜作是念。我可立顶髻太子为王。而我出家。以状告二大臣。臣闻已流泪。命顶髻以告之。太子悲泣。王鸣鼓宣铃。普告国人。时荷恩啼泣。多出财宝。广设无遮会。王将一侍者。徒步而去。向王舍城。太子国人。皆随后送前而归。其王渐去。至王舍城。在一园中告影胜。闻已修治道路。引四兵至仙道王所。共相慰问。乘一马入城问由来。答于世尊所。欲求出家。即共诣佛所。佛言善来。髻发自落。如百岁苾刍。影胜礼佛而出。仙道苾刍。依众而好之耳(取意略出)

第四梁祖武帝迎请释迦像感应

梁祖武帝。以天鉴元年正月八日。梦檀像入国。因发诏募往迎。案佛游天竺记及双卷优填王经之佛。上忉利天。一夏为母说法。王臣思见于国王遣三十二匠。及赍栴檀请大目连神力。运往令图佛相。既如所愿图了。还返坐高五尺。在祇洹寺。至令供养。帝欲迎请此像。时决胜将军郝骞父花等八十人。应募往达。具状祈请舍卫王曰。此中天上像。不可缘边。乃令三十二匠。更克此檀人图一相。卯时运手至午便就。相好具足。而像顶放光。降微细雨。并有异香。故优填王经云。真身既隐。以二像现。普为众生。深作利益者是也。骞等负第二像行数万里。备历艰以具闻。又渡大海。[曰/月]涉风波。随波至山。粮食又尽。所将人众及传送者。身多害殁。逢诸猛兽。一心念。乃闻像后有甲胄声。又闻钟声。岩侧有僧。端坐树下。骞发负像。下置其前。僧起礼像。骞等礼僧。僧授澡灌令饮。并得饱满。僧曰。此像名三藐三佛陀。金毘罗王。自从至彼大作佛事。语须臾失之。尔夜佥梦见神。晓共图之。至天鉴十年四月五日。骞等达于扬都。帝与百僚徒行四十里。迎还太极殿建。斋度人大赦献杀。但是弓刀预等。并作莲花塔。帝由此蔬食断欲。至大津三年五月崩。湘东王在江凌即位。号无承坐。遣人从扬都迎。上至荆都。承光殿供养。后梁大定八年。于城北静陵。造大明寺。乃以像归之。今现在多有传写流云云。

第六唐陇西李太安妻为安造释迦像救死感应(出冥报记)

唐陇西李太安。工部尚书太高之兄也。武德中太高住越州总管。太安自京往看之。太高遣奴婢数人。从兄归。至谷州度桥宿逆旅。其奴有谋杀太安者。候其眠熟。夜已过半。奴以小釰刺太安颈。刃著床。奴因不拔以逃。太安惊觉呼奴。其不叛者。奴婢欲拔刀。太安曰。拔刀便死。可先取纸笔作书。悬官亦至。因为拔刀。洗疮加药。太安遂绝。忽如梦者见。一切物长尺余。阔厚四五寸。状似猪肉。地二尺许。从户入来至床前。其中有语曰。忽还我猪肉。太安曰。我不食猪肉。何缘负汝。即闻户外有言错非也。此物即还从户出。太安仍见。庭前有池。池水清浅可爱。池西岸上有金像。可高五寸。须臾渐大。而化成为僧。被袈裟甚新净。谓太安曰。被伤我今为汝将痛去。汝当平复。还家念佛修善也。因以手摩太安头疮而去。太安得此形状见僧背。有红缯补袈裟。可方寸计甚分明。既而太安觉。遂苏而疮亦复不痛。能起坐食十数日。京宅子弟迎至家。家人观故来视太安。为说被伤由状。及见像事。有一婢左傍闻说。因言太安之家初行也。安妻使婢诣像工为造佛像。成以彩画衣。有一点朱污像背上。当令工去之不肯。今仍在形状。如君所说。太安因与妻及家人。共起观像。乃同所见。无异其背点宛然补处。于是叹异。信知圣教不虚。遂加崇信佛法。弥慇礼敬。益年不死。自佛法东流已来。灵像感应者。述不能尽。无如此像矣。

第七悟真寺沙门释惠镜造释迦弥陀像见净土相感应(新录)

悟真寺释惠镜。本淄州人也。出家已后蔬食苦行。颇有工巧能。心欣净土。自造释迦弥陀二像。供养礼拜。生年六十有七。正月十五日夜。梦有一人沙门。身黄金色。谓镜曰。汝欲见净土否。唯愿得见。复欲见佛否。答唯愿欲见。时沙门以一钵授镜曰。汝应见钵内。即向钵内。忽见广博庄严净土。以众宝庄严。黄金为地。金绳界道。宫殿楼阁。重重无尽。诸天童子。游止其中。声闻菩萨海会众。围绕世尊。而为说法。尔时沙门在前。镜在后。渐进佛前。至佛所已。忽然不见沙门。镜合掌而立。佛言。汝识前导沙门不。答不知之。佛言。汝所造释迦像也。又复识我否。答不识。复曰。汝所造阿弥陀像是也。释迦如父我如母。娑婆世界众生如赤子。譬如父母有多子。幼稚无识。堕于深泥。父入深泥。抱持其子。置于高岸。其母在岸。抱持养育。教诱不还本泥。本我等亦然。释迦教化娑婆浊恶愚痴众生。为开避引导。示其净土路。我在净土。摄取不退还。镜闻之语。欢喜踊跃。欲见如来。忽然无所见。梦觉身心安乐。如入禅定。弥信礼供二如来像。又复梦见前沙门。告镜曰。汝十二年后。当生净土。闻是语已。昼夜身心不怠。七十有九而卒。隣房僧梦。百千圣众。自西来迎惠镜去。微细音乐在空。一时闻者盖多矣。

第十北印度僧伽补罗国沙门达磨流支感释迦像惊感应(出常慜游历记)

沙门常慜发大誓愿。远诣西方礼如来。所行遗迹。至北印度僧伽补罗国。有石塔高二十余丈。傍有新精舍。刻檀释迦弥勒坐像。若至心祈请。必示妙身告吉凶。源始于耆旧。数十年前。有一比丘。梵云梵达磨流支。唐云法爱。住石塔侧。发愿欲造慈氏菩萨像。时有外国沙门。投宿法爱房。赞叹佛经大义。爱闻欢喜。互述曲念。爱曰。吾欲生兜率。将造慈氏像。沙门曰。发愿若欲生兜率。应造释迦像。慈氏是释迦弟子。三会得脱之人。释迦遗法弟子。若力所及。应造二像。若力不及。先释迦造。所以者。今此三界。皆是大师有。自说言。唯我一人能为救护。公是岂不思恩分耶。爱曰。释迦入灭。无未来化。岂助当生。坚执不改。各各眠卧。更分晓漏。爱顿眠觉。悲泣投五体于地。外国沙门问由绪。答曰。吾梦见金人身长丈余。即以软语而告之曰。汝是弟子。蒙我调伏劫久。谬谓永灭。实常住不灭。今此三界皆我有。众生日用不知。三界之中草木丛林地。及虚空众生所食谷麦等。皆是我身之所反为。十方诸佛助我化。如何轻慢不肯造像。汝若不造我像。遂不可生兜天上。既轻其师。惠氏赞之耶。亦不可往十方净土。诸佛助我。岂欲轻我。说是语隐而不见。尔时外国沙门。亦无所去。而顿不见。法爱忧悲。舍衣钵资。造此二像。精舍是国人民共所结搆也。慜停住多日。祈请所求而去云云。

第三十九唐阿得造塔放还感应

唐阿得死。三日还苏说。初死时。两人挟腋。有白马吏驱之。不知行几里。见北向黑门而入。见东向黑门而入。见南向黑门。北入见有七十余梁间。凡舍有人。皂服龙冠。边有二十余吏。皆言府君。西南复有四五十吏。阿得便前辞府君。府君问何所奉事。得曰。家起浮图寺塔。供养道人。府君曰。卿大福德。问都录使者。此人命尽耶。见持一卷书伏案之。其字甚细。曰。余寿三十五年。府君大怒曰。小吏敢顿夺人命。便缚白马吏。著柱处罚一百。血出流漫。问得。欲归不。得曰尔。府君曰。今当送卿归。欲便遣卿案行地狱。即给马一匹及一人。从东北出。不知几里。见一城方数十里。有满城上屋。因见其未事佛。时亡伯伯母己叔父母。皆著神域衣。破坏身体血。前行见一城。其中有以铁床上者。烧床正赤。凡见十狱。各有楚毒。狱名赤沙黄沙白沙。如此七沙。有刀剑树。抱赤铜柱。于是便速。复见七十之梁间凡室。挟道种槐名福舍。诸佛弟子住中。福多者上生天。福少者住此舍。遥见大殿二十余梁。有一男子二妇人。从殿上来下。是得事佛后己伯父母须臾值。人来问得。一城方数十里有满。识我不。得云不识。曰汝何以不识我。我共汝作佛门主。于是咲而忆之。还至府君所。即遣前二人送归。急便苏活者也。

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中目录

  • 第一将读华严经以水盥掌水所霑虫类生天感应
  • 第二诸小乘师以华严置阿含下恒在其上感应
  • 第三释灵干讲华严见天宫迎改生花藏世界感应
  • 第四唐朝散大夫孙宣德发写花严愿感应
  • 第五东市行证为亲写花严救苦感应
  • 第六王氏感地藏菩萨诵花严偈排地狱感应
  • 第七空观寺沙弥定生见红莲地狱谬谓华藏世界感应
  • 第八龙子从僧护比丘诵习四阿含感应
  • 第九新罗国僧俞诵阿含经生净土感应
  • 第十书写阿含经生天感应
  • 第十一干陀卫国阿罗汉富那舍昔闻中阿含经感应
  • 第十二南海滨五百蝙蝠闻阿毘达磨藏作五百应真感应
  • 第十三罽宾国鼠闻诵律藏得阿罗汉感应
  • 第十四受持律比丘感天感应
  • 第十五释迦昔在凡地得大集经一函灭罪得通感应
  • 第十六并州比丘道如唯闻方等名字生净土感应
  • 第十七昙荣僧定行方等忏法得授记感应
  • 第十八隋朝智者大师讲净名经感应
  • 第十九宋临淄释普明诵维摩经感应
  • 第二十会稽山阴书生写维摩经除疾救亡亲感应
  • 第二十一法祖法师为阎罗王讲首楞严经感应
  • 第二十二光宅寺云法师讲胜鬘经降雨感应
  • 第二十三贫女受持胜鬘经现作皇后感应
  • 第二十四道珍禅师诵阿弥陀经生净土感应
  • 第二十五昙鸾法师得观无量寿经生净土感应
  • 第二十六并州僧感受持观经阿弥陀经生净土感应
  • 第二十七西印度国讲金光明经敌国得和感应
  • 第二十八中印度国讲金光明最胜经感应
  • 第二十九温州张居道冥路中发造金光明四卷愿感应
  • 第三十则天皇后供养金光明最胜王经感应
  • 第三十一梓州姚待为亡亲自写四部大乘经感应
  • 第三十二唐张谢敷诵药师经除病感应
  • 第三十三唐张李通书写药师经延寿感应
  • 第三十四写传大毘卢遮那经感应
  • 第三十五书随求陀罗尼系颈灭罪感应
  • 第三十六尊胜陀罗尼经请来感应
  • 第三十七童儿闻寿命经延寿感应
  • 第三十八乌耆国王女读诵般若心经除怨害等感应
  • 第三十九毕试国王写诵般若心经除怨害等感应
  • 第四十遍学三藏首途西域每日诵般若心经七遍感应
  • 第四十一大般若经翻译时感应
  • 第四十二大般若经最初供养感应
  • 第四十三唐干封书生依高宗勅书大般若经一袟感应
  • 第四十四东印度三摩呾咤国转读大般若王供养感应
  • 第四十五并州常慜禅师写大般若经感应
  • 第四十六京兆僧智讽诵大般若经二卷感应
  • 第四十七并州道俊写大般若经感应
  • 第四十八唐豫州神母闻大般若经名死更得活感应
  • 第四十九踏大般若经所在地离恶趣业感应
  • 第五十释迦趣菩提树下时地神奉般若金夹感应
  • 第五十一周高祖武帝代灭法时大品感应
  • 第五十二阿练若比丘读诵大品经感应
  • 第五十三天水郡张志达写大品经三行延寿感应
  • 第五十四晋居士周闵大品般若经感应
  • 第五十五朱士行三藏放光般若感应
  • 第五十六释清虚为三途受苦众生受持金刚般若经感应
  • 第五十七僧法藏书诵金刚般若经灭罪感应
  • 第五十八唐玄宗皇帝自诵仁王经呪请天兵救安西感应
  • 第五十九唐代宗皇帝诵讲仁王般若降雨感应
  • 第六十旧译仁王般若经感应
  • 第六十一无量义经传弘感应
  • 第六十二闻无量义经功德生忉利天感应
  • 第六十三诵法华经满一千部必有灵验感应
  • 第六十四书写法华满八部必有救苦感应
  • 第六十五书写法华经一日即速救苦感应
  • 第六十六分七卷法华经讲八座感应
  • 第六十七昙摩忏三藏传大般涅槃经感应
  • 第六十八释惠严删治涅槃经感神责感应
  • 第六十九书写涅槃经生不动国感应
  • 第七十闻常住二字感应
  • 第七十一手触涅槃经感应
  • 第七十二诸王写一切经感应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